《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设计思想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相比,本文在字词疏通及思想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逐句疏通、讲解之必要。
作者魏征,史以“诤臣”称之,本文是他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
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有力而华美。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论证深入浅出,全面透彻。
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深刻体悟理解。
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样,本文教学仍围绕文言、文化展开,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思想。
●教学资源1. 关于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关于文体“疏”,奏议的一种,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2024年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文章》中的《谏太宗十思疏》。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唐太宗的赞扬,二是指出国家存在的隐患,三是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魏征的政治观点和主张。
3. 体会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以及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文章的整体结构、作者的观点和“十思”的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文章结构、重点词语、句式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章背景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句式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5. 内容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十思”的具体内容。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是当时的大臣,如何向皇帝进言。
7.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论证。
8.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赞扬→隐患→十思2. 重点词语:疏、隐患、十思、鉴戒等。
3. 论证方法:对比、举例、引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题目为《论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的定义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列举诚信的例子,如古人言而有信的故事。
(3)不诚信的后果,如信任危机、人际关系破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贞观政要》等与唐太宗、魏征相关的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
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教材的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十点思考,包括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等,旨在劝谏太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及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分析、评价魏征的谏言。
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重点:掌握《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魏征的谏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 文章解析:详细讲解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分析文章结构。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魏征的谏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谏太宗十思疏》2. 作者:魏征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词汇:选贤用能、虚心纳谏、勤于政事、节约用财、恤民为本5. 重点句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七、作业设计(1)……(句子1)(2)……(句子2)(3)……(句子3)答案:(1)……(答案1)(2)……(答案2)(3)……(答案3)2. 课后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魏征谏言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仍有不足,今后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魏征的谏言和唐太宗的治国故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徵。
这篇文章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一等奖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一等奖
以下是一份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一等奖”的教案: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好好聊聊《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超级厉害的文章!就好比咱们玩游戏要掌握技巧一样,学习这篇文章也有很多门道呢!(类比学习文章像掌握游戏技巧)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呀?对啦,是魏征!那他为啥要写这篇文章给唐太宗呢?想象一下,唐太宗就像一个团队的老大,魏征就是那个给他提建议,让团队变得更好的人。
(隐喻唐太宗是团队老大,魏征是提建议的人)
然后呢,咱们来看看文章里都说了啥。
这里面的“十思”可重要啦!这就像是给唐太宗列了一个超级清单,告诉他要怎么做才能当好这个皇帝。
咱们来具体分析分析,比如说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这就好像咱们看到喜欢的东西,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呀,别盲目去追求!是不是很有道理呢?(类比十思像清单,见可欲的思考像日常生活的选择)
在学习的过程中,咱们可以分小组讨论呀!大家一起说说自己对每一条“思”的理解,这多有意思!(对话的形式,更有互动感)
学完了这篇文章,大家想想,对我们自己有没有启示呢?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呀?
这篇《谏太宗十思疏》可真是个宝藏文章,大家一定要好好学呀!难道不是吗?(反问增强语气)。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篇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1、学习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乐观意义;3.把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识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闻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接受,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常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特别欣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解题同学读解释。
老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闻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接受,使太宗避开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消失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熟悉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生疏的字词则边读边看解释或查阅词典。
其次次:朗读,提名同学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老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详细学习课文。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3)理解“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XXX的赏识,这位大臣是XXX。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XXX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解题:1.文体简介:本文是一篇奏疏,属于古文体的奏议类。
唐代的奏疏惯上都用骈文,但这篇奏疏突破了骈文的束缚,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
2.XXX简介:XXX是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
他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背景介绍:这篇奏疏是XXX十一年写给XXX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XXX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XXX“频上四疏,以XXX”(此为第二疏),XXX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三、疏通文意: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释义。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
2.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正音释义。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
具体研第1-2段,思考: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通过比喻和对比,作者提出了“积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十思”作为具体的做法。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优秀6篇】谏太宗十思疏篇一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
分析第一段:1.补充解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目标:通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思想内涵;2.了解《谏太宗十思疏》对于历史的影响;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修辞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印象,并对他的历史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与理解:1. 分小组让学生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
2. 学生交流讨论阅读体会和理解,分享对于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并分析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历史和人物的影响。
2.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行文结构和修辞手法,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拓展活动:1. 小组合作分析《谏太宗十思疏》与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共同点,分享分析结果。
2.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重新演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段情节,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和评价:1. 整理学生对于《谏太宗十思疏》的理解和印象,展示学生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感想。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评。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上)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教学方法:文本研读教学过程:一、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2、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 检校侍中,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课题: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2)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巩固背诵。
(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三、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出示投影:(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
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
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
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
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 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唐〕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注释】〔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
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
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
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
《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
兹:此。
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
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
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
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顾伟列)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作家介绍:魏征(580 - 643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
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