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inn.)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中草药,其根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对大黄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药物。
2. 温经通便作用大黄具有温经通便的药理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蒽醌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起到通便的作用。
由于其能促进肠道的蠕动速度,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和排毒。
3.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大黄还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胆汁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肠道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4. 抗炎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酶的活性,进一步发挥其抗炎作用。
5.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大黄还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自噬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大黄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
6. 抗氧化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其富含的大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大黄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一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7. 抗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耐药菌种。
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8. 免疫调节作用大黄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和免疫应答能力。
9.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脂质代谢和减少氧化应激来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作用: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决便秘问题。
2:抗菌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某些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抗炎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皂苷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4:提高免疫力: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
二、大黄的临床应用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1:治疗便秘:大黄作为一种常用开塞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
2:治疗炎症性疾病:大黄中的抗炎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因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
3:辅助抗菌治疗:大黄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肿瘤治疗辅助:大黄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某些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等。
5:肠内洗净:大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肠道清洁,如肠镜前的准备工作。
附件:本文档附有大黄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研究报告、患者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料,可供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黄:中药名,为中国草本植物大黄的干燥根、根茎。
2:临床应用:指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践,将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过程。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便秘: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
5:抗菌: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6:抗炎: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症状的作用。
7:免疫力:指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8:抗肿瘤:指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大黄,这一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味普通的草药,更是蕴含着丰富药用价值的瑰宝。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粗壮,外表呈棕褐色。
从外观上看,大黄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内在的药用成分却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医疗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多种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大黄首先表现出了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这一作用在治疗便秘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合理使用大黄往往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其次,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它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大黄可以辅助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大黄还能够止血。
通过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血管的收缩,大黄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
在一些外伤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情况下,大黄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之一。
大黄的利胆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大黄的用途广泛。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大黄常常被用于治疗便秘和肠梗阻。
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大黄可以与其他润肠通便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温和而持久的疗效。
而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大黄则常被用于通腑泻下,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急性胰腺炎也是大黄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作用,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它能够帮助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大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也有出色表现。
例如,在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病症中,大黄可以与其他止血药物配合使用,增强止血效果。
然而,使用大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一般在服药后6〜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 : 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 受体,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 — K + 一ATF酶,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阻碍N a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 肠内渗透压增高 , 保留大量水分 ,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 刺激肠载膜分泌 ,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 单用作用缓和 ,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 增强肠推动 , 常以复方应用 ,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 内毒素血症时 ,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 IL )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抑制C onA诱导白细胞介素一 2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 (HP) 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 , 近年来研究显示 , 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 P 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 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试述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大黄含有丰富的芦丁、大黄素、蒽醌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大黄的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如下:
1.通便泻下
大黄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是一种常用的通便泻下药。
临床上,大黄主要适用于功能性便秘、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的治疗。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解毒泻下,多见于中毒等情况下。
2.清热解毒
大黄可消除体内热毒,清除湿热,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临床上,大黄主要适用于热毒症状明显的疾病,如急性肠炎、口腔炎、皮肤疮疖、痈疽等。
此外,大黄还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疾病。
3.消肿止痛
大黄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可用于多种疼痛和肿胀的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
大黄主要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等创伤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乳腺炎等疾病。
4.其他
大黄还可用于治疗黄疸、便血、水肿等疾病。
此外,大黄可以与其它药物配合使用,如可与桂枝、芍药、甘草等药物配合使用,产生协同效应,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大黄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草药,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其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使用,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学:攻下药之大黄
中药学: 攻下药之大黄大黄属于泻下药的攻下药, 攻下药多属味苦性寒, 既能通便, 又能泻火, 适用于大便燥结、宿食停积、实热壅滞等症。
整理中药学专业知识关于大黄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重要的知识。
【药用】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药大黄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 寒。
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效】攻积导滞, 泻火凉血, 行瘀通经。
【临床应用】1.用于大便燥结, 积滞泻痢, 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 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 荡涤肠胃积滞, 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 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时, 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 以及目赤暴痛, 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 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 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 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 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 瘀血凝滞、月经不通, 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 又能破血行瘀, 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 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 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 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 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 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处方用名】生军、生川军、生锦纹、生大黄(生用, 泻下力猛)酒川军、酒洗大黄(用生大黄喷黄酒, 烘干后应用, 可增强活血行瘀之功)制军、制川军、制大黄(用黄酒拌匀后蒸熟成黑色, 泻下力较缓, 能清热化湿)【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用作通便宜后下。
研粉吞服, 每次二至三分。
【方剂举例】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 烦躁谵语, 口干, 舌苔焦黄起刺, 脉沉实有力者等症。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
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因其色黄而得名。
别名大黄、文军、锦纹、生军、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作用广泛,是内服外用皆宜的良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血热出血、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痈肿疔疮、水火烫伤、瘀血诸证、湿热黄疸等[1]。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
大黄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以及大黄多糖。
大黄不仅用于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探讨,现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1.1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作用: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效,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
大黄抗菌谱较广,其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大黄素还具有一定的杀真菌作用。
大黄体外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杀病毒效应[3]。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大黄,又称为大黄藤、大黄草,为大黄科植物大黄的根茎。
大黄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在中医药学中,大黄主要用于泻下气滞、疏通经络,治疗便秘、腹痛、痔疮等症状。
同时,大黄还具有抗菌消炎、祛痰止咳、舒筋活血等功效,因此在中药配方中也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与功效,以及适用症状和注意事项。
一、泻下气滞大黄具有泻下行气的作用,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阻滞。
因此,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等症状。
便秘是由于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而引起的大便不畅的情况。
大黄能够刺激肠道的蠕动,增加肠腔内的淤积物的排泄速度,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此外,大黄还可改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与积食相关的消化系统症状。
二、疏通经络大黄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刺激血液循环,舒展经脉,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痛经、痔疮等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大黄可以通过改善气血运行状态,疏通经络,减轻疼痛症状。
因此,在中医临床中常常将大黄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抗菌消炎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减少感染病情的恶化。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大黄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因此,大黄常用于中医方剂中,辅助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
四、祛痰止咳大黄还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咳嗽是由于呼吸道黏膜受刺激或受到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反射性排痰动作。
大黄中的成分具有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稀释度,促进痰液排出。
因此,大黄常用于治疗湿痰咳嗽、痰液黏稠等症状。
五、舒筋活血大黄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可以减少瘀血和血块的积聚,促进气血的流通。
中医认为,痛经、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大黄可以改善气血的运行状态,减轻症状。
此外,大黄还能够减少血液凝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包含大黄素等成分。
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肠壁运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祛湿解毒: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湿气。
此外,大黄还可以减少湿热和湿毒对身体的侵害。
3.活血祛瘀: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4.抗菌消炎: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一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主治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导泻通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
它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湿度,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整肠道的水分吸收能力,减少水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加粪便的湿度,促进排便。
2.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够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来降低体温和消炎。
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湿疹等热毒病症。
3.改善便秘引起的皮肤问题: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痤疮、黯沉等。
大黄具有解毒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皮肤问题。
4.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大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从而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血栓等疾病。
–痛经:大黄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排除,减轻痛经。
–血栓:大黄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引起浮肿、腹胀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大黄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祛湿解毒、活血祛瘀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基于这些作用,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病症、皮肤问题、瘀血引起的痛症以及湿气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黄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浅谈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疗 的 同时给予 生大 黄 3 0 g捣碎 ,加 入温 开水 l O O m l 浸泡至 深褐色 ,经 胃管 注入 胃中,每 日 3~4次 ,注入后 夹管 2 h , 疗程为 1 ~ 2周 。结果显示 B组 在大便次数 ,腹 痛 、腹胀缓 解 时间和平均住 院 日方 面均明显优 于 A组 ( P< 0 . 0 0 1 ) 。 2 . 1 . 3 治疗上消化道 出血 邹交平 用 生大黄粉胶囊 治疗 上消化道 出血取得很好 的临床疗效 。将 5 2例上 消化道 出血
o f i c i n a l e B a i l 1 . 的根 及 根 茎 。
过程每天服用 。结果入院时有便秘 的 2 0例 中,显 效 1 5例 ,
有效 4例 ,无效 1 例 ;无便秘 的3 0例 中,显效 1 7例 ,有效
l O例 ,无 效 3例。
2 . 1 . 2 治疗 重症 胰 腺 炎 郑 晓华等 将 患 者 随 机分 为 2
医 疗 论 坛
Me d i e i a l Tr e a t me n t F o r u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9 3・
照组总有效率为 8 0 . O % ,治疗 组总有 效率 为 9 2 . 5 % ,治疗
组优于对照组 ( P< 0 . 0 5 ) 。
1 . 5 保肝和降低胆 固醇
大黄 和复方大 黄注射液 能减轻家
兔 由四氯化碳所造成 的实验性肝 损害 ,使坏死 病灶数减 少 , 肝细胞变性程度 明显减轻 ,且范 围较小 。 1 . 6 利尿作用 大黄及大 黄酸 、大黄素 均有利尿 作用 ,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中药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中药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大黄的功效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便泻痢等方面。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首先,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
大黄味苦、性寒,归入大黄属。
它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舒肝、通利大肠的作用。
临床上常将大黄用于清热泻火的辨证,如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肿毒等属于内热偏盛的病症。
大黄可以排除体内火气,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其次,大黄也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中医认为,大黄能活血化瘀,是因为它能疏通经络、化瘀消肿。
临床上常将大黄用于活血化瘀的疾病,如瘀血阻滞、淤血瘀阻等。
例如,大黄可以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瘀血型痛风等病症的治疗。
大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疏通血脉,改善局部瘀血状况,减轻或消除相应的症状。
另外,大黄还具有通便泻痢的功效。
大黄有轻泻的作用,通过增加肠道蠕动、减慢水分吸收等机制,能够促进排便,缓解便秘。
临床上常将大黄用于治疗痰湿内阻、内热便秘等病症,还可以用于感冒发热伴便秘等情况。
大黄可帮助排除体内湿气,改善肠道功能,缓解便秘的困扰。
除了上述功效,大黄还有其他一些临床应用。
例如,大黄还可以用于黄疸、消肿、肝胆湿热、血积胸满等病症的治疗。
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症状,大黄可以起到清热利湿、凉肝胆的作用,改善湿热引发的不适症状;对于血积胸满的情况,大黄可以疏通经络,化瘀消肿,缓解相关症状。
此外,大黄还可以作为通草蛔虫等的驱虫药物使用。
总的来说,大黄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便泻痢等多种功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黄性寒,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腹泻、脱水等不良反应,应在临床应用中慎重使用,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同时,大黄不宜与硫磺、黑石灰等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
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
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
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
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
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大黄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大黄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功能主治大黄是一种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泻下通便:大黄含有丰富的草酸,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积食等肠胃道问题。
•消肿止痛:大黄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肿痛症状,常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病症。
•清热泻火:大黄能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热毒性病症,如口腔溃疡、痈肿等。
•通经活络:大黄能够活血通经,可用于调理妇科问题,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散结消痈:大黄有一定的散结消痈作用,常用于治疗肿瘤、淋巴结炎等疾病。
•治疗湿疹:大黄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问题。
用法大黄可以内服、外用,常见的用法有:1.内服:将大黄研磨成细末,每次可口服1-3克。
可直接冲服或与蜂蜜、糖浆等混合服用,一般每日2-3次。
2.外用:将大黄研磨成细末后,可加入适量的清水调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对于肿胀疼痛的问题,也可将大黄研磨后煮水洗患处。
大黄一般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常见的用药周期为1-2周。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2.对大黄过敏者禁用;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4.大黄不宜与酒类、咖啡等同服;5.大黄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6.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用量大黄的用量一般根据个体情况、症状轻重及配伍药物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的推荐用量如下:•成人每次口服1-3克,每日2-3次;•儿童用量需减半,每次口服0.5-1.5克,每日2-3次。
用量需根据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调整,遵循医生嘱托。
使用大黄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副作用。
小结大黄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通便、消肿、清热泻火、通经活络、散结消痈等功能主治。
使用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谨慎使用。
在使用大黄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源远流长。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大黄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属性,随后深入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包括泻下作用、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大黄在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并总结其疗效及安全性。
本文还将对大黄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多个方面。
大黄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等,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其抗氧化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对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
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多种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大黄的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壁或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具有抑制作用。
大黄还具有利胆作用。
其能够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对胆结石、胆囊炎等胆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泻下作用也是其药理作用之一。
其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排便,对便秘等肠道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利胆、泻下等作用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大黄,又称黄连木,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它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大肠湿热、心火旺盛等疾病。
本文将从大黄的性味与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性味与归经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归经属于肝经、大肠经。
苦性寒凉的性味使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二、化学成分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即芽皮甙),其化学名称是3,8-二羟基-1-甲基蒽醌-2-糖苷。
此外,大黄还含有蒽醌类、大黄素甙、芳香族蒽醌和黄酮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
三、药理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对于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大黄可以通过刺激肠道黏膜,促进排便,将体内积郁的湿热排出体外,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2. 凉血活血:大黄可以活血化瘀,对于瘀血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瘀血排出体外,凉血活血,达到治疗目的。
3. 润肠通便: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对于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素可以增加大肠蠕动,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润滑大肠,达到通便目的。
4. 抗菌抗炎: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与繁殖,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抗菌抗炎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1. 大黄泻下,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
如痈肿疮疡、急性肠炎、急性胃炎等。
2. 大黄活血,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疾病。
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
3. 大黄通便,用于治疗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
4. 大黄清热,用于治疗湿热病、疮疡溃烂等疾病。
总结而言,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抗菌抗炎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通过刺激肠道、扩张血管、增加大肠蠕动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简介
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文
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进展。
药理作用
1. 润肠通便:大黄含有大量的大黄素,它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 消炎镇痛:大黄中的大黄酚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性疼痛。
3. 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抑制各种细菌和真菌生长的
作用,对多种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但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大黄的抗炎作用:一些研究显示,大黄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3. 大黄的解热镇痛作用:有报道显示,大黄对解热镇痛有一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发热和疼痛症状。
结论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润肠通便、消炎镇痛、抗菌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抗肿瘤、抗炎和解热镇痛等作用,以加深我们对大黄的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药学报》. 2020;20(5):200-210.
2. 王五, 赵六. 大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研究》. 2019;25(3):100-110.
3. 七八, 九十. 大黄的抗炎和解热作用研究综述. 《中医临床实践》. 2018;18(2):80-90.。
大黄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特大黄的根及根茎。
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的功效。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游离,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
游离的苷元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存在。
结合状态的蒽苷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酮苷。
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是致泻的主要成份。
1 大黄的药理作用1.1 泻下作用大黄的泻下作用,古人早已肯定,如《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记载为:“药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大黄经吸收后,结合状态的葸苷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份增加,肠蠕动亢进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酚),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并发挥作用。
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使中、远段结肠的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无影响。
但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主要由于蒽苷久煎可水解为致泻作用很弱的苷元,又因大黄含鞣质较高,故致泻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1.2 抗感染作用大黄抗感染作用确切,常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所致头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丹毒、热毒痤疮、乳痈、肠痈以及赤白下痢等一切实热火证。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机理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1.3 利胆作用大黄利胆退黄,清化湿热多与茵陈、栀子同用治疗湿热黄胆。
大黄还能加强胆囊收缩,使奥荻矢括约肌松弛,从而使胆汁排出增加。
1.4 止血作用大黄能泻火凉血,引血下行,常用于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
大黄能缩短凝血的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动增强;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但对正常人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大黄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
大黄的作用和功效与作用大黄,即大黄根,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多用于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等方面。
它具备多种功效和作用,并在中医药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黄的作用和功效。
首先,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具有清热作用。
它可以通过驱除体内的湿热、积热,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临床上,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热毒炎症、溃疡疮疡、痈肿疮疖等疾病。
例如,对于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等疾病,大黄可以通过清热解毒,使炎症得以缓解。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来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黄疸、湿疹等病症。
其次,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它常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经闭、腹痛、月经不调等。
对于一些淤血引起的疾病,如痛经以及乳腺增生等,大黄可以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此外,大黄还可以用来治疗瘀血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瘰疬、痈肿、淋巴结肿大等。
另外,大黄还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能够通便泻火。
它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积极性运动的效果,从而起到通便的作用。
临床上,大黄常用于治疗便秘、痔疮等疾病。
大黄通便的效果较为明显,但因其寒性较强,应根据个体体质等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此外,大黄还有清肝热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能够调理肝火,解除烦躁不安、头晕眩晕等症状。
对于一些因肝火上升而引起的头痛、目赤、胸闷等病症,大黄可以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同时,大黄还可以用来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肝胆湿热等疾病,如黄疸、肝炎等。
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它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大黄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能力,可有效地抵御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同时,大黄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
此外,大黄还具有祛痰作用。
中医认为,大黄能够通肠胃,排除胃肠道内的痰湿积聚。
对于一些因痰湿引起的症状,如咳嗽、喉痛、咯痰等,大黄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黄的药理作用
1.1 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一般在服药后6〜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 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 —K +—ATF酶,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阻碍N a + 转运吸收, 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Co nA)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抑制C onA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 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 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 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
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 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 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I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1.4 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
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 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 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是血压调节的重要途径, 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
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水平, 促使组织间液体向血管内转移而达到稀释血液作用,增加血容,降低血小板活性,使血细胞比容(HCT)下降,将大黄制成冲剂(6 g/ 包), 连服2个月,高凝状态得到改善,降脂效果较好, 未见不良反应。
连续服用大黄制成冲剂,可使高胆固醇(TIC)血症的TC下降8 9%,使高甘油三醋(TG)血症的TG下降78%很好的促进阻塞血管再通,改善脂质代谢。
同时,大黄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认为大黄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蕙醒衍生物对肾髓质Na
+ —K+—ATP酶的抑制作用。
大黄酸及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排Na利尿作用, 水钠储留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因此, 该药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且利尿作用与Na+排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I)是使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I的关键酶,能较强地抑制ACE是大黄的降压机制之一。
1.6 利尿作用
大黄利尿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酸, 可提高血液蛋白含量,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给药后尿管蠕动波增强, 使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 水提取物导致血清尿素氮(BUN)水平减少,大黄酚在体内可相继氧化为大黄素和大黄酸,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减少肾损害, 从而起到利尿的效果, 抑制肾脏代谢肥大和高代谢状态,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解毒排出体外, 有利于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水肿的治疗。
1.7 保肝利胆作用
大黄具有清热凉血、免疫调控、利胆退黄、活血攻下之功效, 促使人体产生
干扰素, 通过刺激肠蠕动, 排泄体内有毒物质,防治肝昏迷, 提高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同时疏通肝内毛细血管, 促进胆汁分泌, 并可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 增强抵抗感染力,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消除水肿, 解除微循环障碍, 疏通胆管和微细胆小管内淤积的胆汁, 恢夏羹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 促使肝细胞再生
1.8 治疗皮肤炎症作用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 将大黄浸泡于酒精中治疗局部化疗的药物外渗效果显著当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痛、水肿、水泡时,局部涂抹大黄浸泡液, 用药后平均24h小泡吸收,渗出减少,平均54h后水肿消退,疼痛消失,痊愈率高达100%
2. 临床应用
3 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泻下、解热、抗炎作用的影响
3 方法: 用炭末排出时间测定法和排便频度试验观察不同采收期、不同炮制方法的铨水大黄泻下作用, 以干酵母致大鼠发热试验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解热作用的影响,用角叉菜胶致足肿胀法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抗炎作用的影响。
结果:不同采收期、不同炮制方法的铨水大黄, 首次排出黑便时间明显缩短, 排黑便个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或P<0.05),1,2 年生铨水大黄组与3年生铨水大黄组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
酒蒸, 酒炒大黄组与3 年生铨水大黄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生大黄组1〜10 h均明显抑制体温升高,酒蒸大黄组0.5〜8 h明显抑制体温升高,酒炒大黄组1〜8 h明显抑制体温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或P<0.05);生大黄组、酒炒大黄组致炎后0.5〜
4 h、酒蒸大黄组致炎后0.5〜1 h大鼠足肿胀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著性差异(P<0.01 或P<0.05)。
结论: 不同采摘期、不同炮制的铨水大黄均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3 年生作用强于1,2 年生,铨水大黄经炮制后泻下作用有所减弱; 不同炮制的铨水大黄均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
中药炮制基本原理的核心是中药饮片炮制后其药性发生了改变,而根源还是炮制后其内在物质基础内涵发生了改变。
深入研究这些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群及由此所致的生物活性变化规律,探明中药炮制改变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不仅可为阐明饮片的炮制原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而且可为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和饮片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不同炮制饮片的深加工应用研究提供可靠线索。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之一,因其功效独特而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等各科。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国内外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大黄化学、炮制、分析以及药理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但仔细分析和推敲大量同类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大黄的研究尤其是炮制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缺乏系统性,有些研究结果甚至相互矛盾。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炮制改变大黄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研究” 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正是基于目前大黄炮制研究的现状,以大黄“苦寒泻下”药性变化为主线,从化学成分研究入手,通过指纹图谱定性和多指标成分定量分析,探明大黄不同饮片的物质基础,并通过组分模拟炮制的验证来揭示大黄饮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变途径,为从整体上探讨炮制改变大黄药性科学内涵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
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