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回顾
摘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下简称ho模型)自问世以来,经历了从备受推崇,到被批评和再解释,再到被不断地修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leontief于1953年的研究结果颇具影响力,吸引了后来众多学者对ho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奠定了当代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主流方向。
文章主要介绍hov模型的要素含量思想以及leamer的研究等,以期与读者一起探讨该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理论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ho模型;要素含量;hov模型
一、“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9月,leontief在美国哲学会年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再检验》(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在报告中,他自行编制了1947年美国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平衡表,并利用美国的贸易数据,计算进口品和出口品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比率。
结果发现,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要小于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这一结果打破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即通常被认为是资本丰裕的美国,原应以出口资本密集品为主,实际上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品。
这个与传统ho理论预测完全相反的结果被称为“里昂惕夫稀缺要素悖论”(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简称“里昂惕夫之
谜”。
在《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the n-factor case》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商品要素含量”(factor content of trade)这个概念,并以此对二维的ho模型进行了重新表述。
通过分析一国商品生产对要素的使用情况,得出进(出)口商品,实际是进(出)口本国的生产要素,并经数学求解可得到隐含在进(出)口商品中的净要素含量。
hov模型沿袭了传统ho模型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任意两个国家的生产函数相同;各国产品、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各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且运输成本为零;商品的种类不少于要素的种类;任意商品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相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各国之间的偏好是相同的和齐次的。
首先,vanek考察一国进行商品生产对要素的投入情况,并用矩阵进行表示;其次,经矩阵运算得到一国要素禀赋量和净要素出口量等概念的数学表达式;最后,通过该国消费向量与世界消费向量的比例关系,将以上分析联系起来得到hov定理。
如果i国k要素的禀赋量相对于世界总产出的k要素禀赋的比例,超过了i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则i国在k要素上是丰裕的,此时,k要素贸易含量为正,表示国家i是k要素的净出口国;反之,则i国在k要素上是稀缺的,k要素贸易含量为负,表示国家i是k要素的净进口国。
从消费方面理解,一国的净出口要素含量
(可通过实测数据得到),应该等于其国内该要素的禀赋量减去该国占世界总消费的份额所包含的该要素含量(即hov定理对要素净出口量的预测值)。
定理的数学表达为:
fi≡ati=ayi-siayw=vi-sivw①
其中:ati代表i国净要素贸易量;ayi=vi代表i国要素禀赋量;ayw=vw代表世界产出向量所包含的要素含量;si代表的是该国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即si=di/dw。
二、“要素含量”思想
hov模型明确了“要素含量”的思想,并用“商品要素含量”概念代替了传统ho模型中的“商品”概念,将贸易模式解释为隐含在商品贸易中要素含量的国际交换。
这意味着不应该只关注中国出口的是服装还是电子元件,更应该关注的是服装和电子元件的贸易中,所包含的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附加价值的大小,以此来分析其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可见,vanek的研究使得模型具有更现实的经济意义,这是其对传统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之处。
三、leamer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leamer的研究成果
leamer在1980年发表的《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中指出,leontief当时比较的是进口品和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但两种比率并不具有可比性。
1947年美国同时出口资本密集品和劳动密集品,且贸易出口有盈余,所以贸易并不平衡;而ho模型假
定商品、要素价格都趋于均等,市场出清,隐含各国贸易趋于平衡条件。
因此,leontief的检验方法并不满足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而其结论也并非是模型的预测。
leamer(1980)一方面指出了leontief的方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还提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即利用hov模型考察两要素情况,比较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和国内消费的资本劳动比率。
这种来源于hov模型的方法修正了leontief的检验结果,并对传统理论模型提供了有利支持。
(二)leamer的主要贡献
leamer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对理论模型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图1可以更直观地反映。
在图1中,横轴的长度表示世界总劳动含量lw=l1+l2,而纵轴的长度表示世界总资本含量kw=k1+k2。
国家1的曲线从左下角原点开始,国家2曲线从右上角原点开始。
在这个世界要素禀赋框图中,任何一点(li,ki)都代表了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程度,假设其在vi点,国家1是劳动丰裕型的,而国家2是资本丰裕型的。
即:
根据hov模型的假设,任何一个国家的消费di都与世界消费dw 成比例,因此,一国消费的要素含量adi也与世界总消费的要素含量adw成比例关系,又由于世界消费等于世界生产(adw=vw),在图中即表示为框图的对角线,使得adi一定位于框图的对角线上,
vi到adi连线的斜率代表了要素价格的比率。
如图1所示,国家1出口fl1数量的劳动要素服务,进口fk1数量的资本要素服务,如果国家1是劳动丰裕型,则其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一定大于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从图1也可以看出位于对角线上的消费点高于要素禀赋点vi。
这意味着可以无需考虑贸易是否平衡,直接应用hov模型对现实进行预测。
如果国家1产出大于国内消费品,则其处于贸易出超,此时我们只需将消费点adi沿着对角线向左下方移动即可,并不影响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与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也并不影响使用hov模型对现实做出预测。
四、结束语
现实中贸易大多是不平衡的,因此ho模型在对现实情况的预测上有相当的局限性,而leamer应用hov模型“要素含量”思想的研究方法可以忽略贸易平衡的假设,使得理论模型更加贴近现实情况。
他不仅修正了leontief对传统模型的检验结果,还使我们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是其对理论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之处。
参考文献:
1.冯宗宪.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建忠.国际贸易新论——现代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探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赵忠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bowen,harry p.,leamer,edward e. and
sveikauskas,leo.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5).
5.leamer,edward.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3).
6.leontief.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