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布苏病毒简介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由无脊椎动物介导的病毒,它可以引起家禽中的一些疾病。
鸭坦布苏病毒最早在中国广西地区被发现,自那以后,病毒已经在中国国内以及东南亚地区引起了大量的感染病例。
病毒不仅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鸭坦布苏病毒对家禽的感染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蛋产量下降、羽毛脱落,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肌肉呆滞和神经症状。
而在实验室中,病毒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免疫组化、核酸检测和病毒复制实验等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
目前,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是理解和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基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地区家禽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信息。
2. 病毒特征及遗传变异对鸭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发病机制和传播规律。
病毒的遗传变异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菌株之间的差异将对病毒的防控策略提出挑战。
3. 免疫学研究针对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免疫学研究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研究宿主的免疫应答和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可以为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4. 临床诊断方法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临床诊断方法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将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控制病毒的传播,提高家禽养殖的生产效率。
5. 防控策略通过研究鸭坦布苏病毒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是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
这包括疫苗的研发、传染源的控制、环境清洁等方面的工作。
在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中,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病毒,还可以为疫苗的研发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已知的鸭病毒,最早于1989年在德国被发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家禽疾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关于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就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鸭坦布苏病毒的基本信息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引起鸭类特别是肉鸭生产上的重大危害的病原体。
目前已经发现,鸭坦布苏病毒主要感染鸭、鹅等家禽动物,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黏膜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
病毒可能通过粪便排泄物,食物和水供给进行传播,导致感染动物的不同程度。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眼部感染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病死。
二、鸭坦布苏病毒研究现状1. 病毒鉴定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鸭坦布苏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成功从感染的鸭体内检测到了该病毒。
还对病毒进行了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工作,成功鉴定出了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病毒传播途径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途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规律。
通过病毒追踪实验和传染性实验,不仅对病毒在家禽体内的传播途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为预防和控制鸭坦布苏病毒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3. 病毒防控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防控工作,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防疫实验和疫苗研制工作。
通过对病毒的抗原特性和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成功研发了相关的疫苗产品,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这为减少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和降低鸭类养殖损失提供了有力保障。
1. 病毒变种与抗性虽然鸭坦布苏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病毒的变异和新型变种的出现,导致现有的防控措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败。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病毒的变种和抗性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疫情。
2. 病毒与宿主免疫关系病毒与宿主免疫关系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由RNA病毒家族Flaviviridae科的Flavivirus属引起的禽类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鸭类,尤其是育肥期的鸭子。
该病毒最早于2010年在中国浙江温州的一家鸭养殖场发现,随后迅速在中国各地蔓延,并在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泰国等地也出现了疫情。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鸭只后,可导致鸭子发热、落蛋减少、蛋壳粗糙、抵抗力下降等严重症状,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传播途径科研人员对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飞虫传播,如蚊子和蜱虫等,同时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
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科研人员对鸭坦布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机制、蛋白质合成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鸭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为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提供重要的参考。
3. 疫苗的研发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疫苗的研发工作。
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设计了多种鸭坦布苏病毒候选疫苗,并进行了动物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候选疫苗可以有效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提高鸭只对鸭坦布苏病毒的免疫力。
这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 临床诊断技术鸭坦布苏病毒的迅速扩散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开展鸭坦布苏病毒的临床诊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存在,为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 病毒进化与致病机制鸭坦布苏病毒的进化和致病机制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鸭类疾病。
该病主要感染鸭、鹅等禽类,病毒可引起肝脏、脾脏、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的病变,严重时可导致高死亡率。
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鸟类之间的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粪便传播等途径传播。
感染
后的鸟类会出现食欲不振、嗜睡、日渐消瘦、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抽搐甚至中毒死亡。
疫情发生时,鸭坦布苏病病毒可以在病鸟体内长期存活,轻易地感染到其他鸟类。
为了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传播,可采取以下方法:
1.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对禽类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饲养场应定期进
行消毒,保持饮水设备清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2. 隔离感染禽类:对发病的禽类及时进行隔离,以避免疫情蔓延。
应将发病鸟隔离
到专门的隔离场所,防止病毒传播。
3. 加强病毒监测:定期对禽类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监测工作可以通过病毒检测方法,如PCR、ELISA等。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可选择具有良好免疫效
果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鸟类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 封锁疫区:对发现疫情的地区进行封锁,限制交通和流动,防止病毒传播到其他
区域。
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隔离感染禽类、加强病毒监测、疫苗接
种和封锁疫区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对。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病毒传播,保护鸟类免受感染。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V)是一种由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引发的水禽疾病。
该病毒主要影响鸭、鹅、鸽等水禽,常引起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导致水禽出现疲劳、食欲减退、下蛋量下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高死亡率。
近年来,水禽坦布苏病毒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传播速度快、致病性强,给水禽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的感染,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健康管理水禽饲养过程中应加强健康管理,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禽只,尽早采取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灰尘和排水管道,保持饲养场干燥,预防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2. 病毒检测饲养场应定期对水禽进行病毒检测,以及时发现感染禽只。
在检疫过程中,使用可靠的实验室检测试剂盒和方法,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 增强免疫力饲养场应定期进行免疫注射,帮助水禽提高抗病能力。
选择合适的疫苗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接种,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加强饲养场的营养管理,提供充足的饲料和合理的饲养环境,增强水禽的免疫力。
4. 加强场外隔离饲养场要尽量减少与外界禽只接触的机会,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严格控制人员、车辆等带入饲养场的物品,采取消毒措施,确保禽只居住环境的无菌状态。
5. 定期消毒饲养场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禽舍、饲料和饮水设备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剂,按照说明进行消毒操作,杀灭病毒和病原菌,保持饲养场的卫生。
6. 做好养殖环境管理饲养场要做好饲养环境的管理,保持空气流通,控制湿度和温度,避免温湿度过高,创造良好的养殖条件。
及时清理饲养场内的死亡禽只和粪便,避免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7. 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感染了水禽坦布苏病毒的禽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
选择有效的药物,并根据药物的说明进行使用,帮助禽只恢复健康。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健康管理、病毒检测、增强免疫力、加强场外隔离、定期消毒、养殖环境管理和药物治疗等。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是一种由坦布苏病毒所引起的水禽疾病,该病毒特别影响鸭子和鹅等家禽,严重影响了水禽养殖业的发展。
预防和控制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对维护水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禽坦布苏病毒的传染途径、症状特点、防范措施、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对水禽养殖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一、水禽坦布苏病毒的传染途径水禽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环境和饲料、水传播。
在感染的水禽体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出,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颗粒,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水禽坦布苏病毒还可以通过感染的水禽体内所产生的细胞渗出液等分泌物传播给健康的水禽,在水禽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排泄物的处理和卫生消毒。
二、水禽坦布苏病毒的症状特点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7天。
在病毒潜伏期后,患水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粮食摄入减少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水禽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喘息、打喷嚏、咳嗽等。
患水禽的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羽毛不整齐,出现腹泻等症状。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水禽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重脚轻、后躯瘫痪等。
三、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范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在水禽养殖场内,要定期清理饲料、水和粪便等,保持卫生环境。
应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如使用过氧化氢、漂白粉等,对养殖场内的器具和设施进行定期消毒。
2.做好防疫工作。
在水禽养殖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强化免疫,建立健全的免疫制度。
对养殖场内的水禽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并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清除患病水禽,减少病毒的传播。
3.加强管理和监控。
在水禽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监控,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做好物品和人员的消毒工作。
定期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
4.加强自身防护。
在接触水禽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触患病水禽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四、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应急处理在发现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病例后,要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的传播。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DTVD)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高热、神经症状和器官病变的病害,
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该病最早于2010年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报道,目前已在中国内地、欧洲、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广泛传播。
DTVD对鸭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鸭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给养殖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DTMUV主要侵袭外周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神经症状和器官病变。
患病鸭随着病程的加重,严重时可能出现抽搐、戏鸭状、软瘫、瘫痪和死亡等。
同时,DTMUV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虽然人类感染病例尚未得到确认,但是基于流感和
其他新发病毒的传染性和变异性,要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研究。
为了防制DTVD的传播,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卫生防疫措施,比如减少污染,改善通风条件,防止外来的病
原体侵入等。
2.疫苗预防:目前已经研制出DTMUV的疫苗,通过给予幼鸭疫苗,可以有效提高鸭群
的免疫力,防止病毒的侵入,从而防止疫情的爆发。
3.加强病例监测:定期对养殖场的鸭群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总之,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严重的动物疾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加强饲养
管理,疫苗预防和病例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保障鸭业的可持续
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监测,以便更好的掌握疾病变异和传播趋势,提前做
好预防准备。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家禽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该病病原体为
鸭坦布苏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亚型,常常导致鸭群的高病死率,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
经济损失。
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鸭子,其分泌的鼻涕、口水和粪便等废物均含有病毒,可
以通过气溶胶或污染的饮用水、饲料等途径传播给其他鸭子,从而引发疾病爆发。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呼吸困难、鼻鸣、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翅膀
下垂、腹泻等,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鸭子死亡,病死率非常高。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制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扑杀和消毒。
清理鸭舍和鸭池中的饲料残渣和粪便,并对鸭舍进行彻底消毒,加深消毒,杀灭病毒或者减少病毒。
2. 控制鸭子的运输和交易。
要求养殖户和销售人员严格遵守养殖、运输和销售规范,防止病毒通过交货、交易、养殖等途径传播。
3. 隔离患病鸭子。
及时发现患病鸭子,并将其单独隔离,以防止继续传播病毒。
4. 加强免疫。
对鸭子实行规范的疫苗免疫,提高鸭群的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5. 加强医学检测和监控。
定期检测鸭子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鸭群中患病和死亡鸭
子的情况,防止病情的蔓延。
同时,要严格控制采购和引进动物的资格,避免从外部带入
病毒。
总之,加强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工作,不仅可以保护家禽的安全健康,也可以维护
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水禽等家禽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病毒的基本情况、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病毒的基本情况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禽病毒家族强病毒科法尔奇病毒属的一种病毒。
该病毒首次在中国浙江省浙江温岭市被发现,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DTMUV对水禽等家禽具有高度致病性,易造成大规模死亡,严重影响禽类产蛋及生产性能,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病毒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1. 病毒病的症状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患禽的首发症状是呼吸急促,脚趾发绀,严重者可出现腹泻和发热等症状。
病毒还会导致禽类肝脏肿大,肝脏表面出现大片出血点、出血斑。
不同年龄、品种的鸭对DTMUV的抗病能力不同,成鸭相对抗病能力比幼鸭强。
2. 传播途径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包括飞蛾、蚊虫叮咬、呼吸道和骨髓对病毒的感染。
感染的鸭群会排泄大量病毒,呼吸道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成为传播源,导致病毒在养殖场内的传播和扩散。
饲料、水源和人员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
三、防控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在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过程中,养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要加强动物卫生管理,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定期消毒,避免饮水污染和交叉感染。
要做好引入鸭苗和饲料的检疫工作,确保引入的动物和饲料没有病毒感染。
要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放养,避免饲养场过度拥挤。
2. 加强环境治理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要加强环境治理。
及时清理养殖场内的粪便和脏物,堆肥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避免病毒在养殖场内的传播和扩散。
要保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3. 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已经开发了相应的疫苗,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鸭的抗病能力,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引起的家禽传染病,主要感染鸭子、鸡、鹅等禽类,已经在中国、越南、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爆发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呼吸困难、粪便异常等。
本文将从病因、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一、病因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筏形病毒科,是由蚊虫等昆虫传播的病毒。
该病毒可以侵入鸟类的体内并在其内部产生繁殖,从而引起鸟类疾病。
二、传播途径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
蚊子叮咬感染了鸭坦布苏病毒的鸟类后,病毒就在蚊子的体内繁殖,并可以通过蚊子传播给其他鸟类。
此外,鸟类之间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进行感染。
三、防控措施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包括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
家禽养殖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降低禽类感染的风险。
2、灭蚊灭虫蚊虫是鸭坦布苏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灭蚊灭虫也是控制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殖场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灭除蚊虫,如用灭蚊灯、灭蚊剂等。
3、巡查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也是防控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应该加强禽类健康检查和监测,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当地兽医防疫机构,并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4、环境卫生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也是防控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要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清理禽舍,消毒防疫工作要做好。
综上所述,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禽类疾病,灭蚊灭虫、疫苗接种、加强巡查监测和环境卫生管理是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主要措施。
养殖场要认真贯彻防疫措施,保障禽类健康,避免疫情扩散。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该病毒属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科,是一种单股RNA病毒。
该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家禽、家畜
和人类等。
鸭坦布苏病毒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病毒可通过呼吸道、
眼结膜和皮肤破损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引起病害。
临床症状方面,鸭坦布苏病毒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全身疼痛、咳嗽、喉咙痛、流涕、
咳痰等症状。
对于家禽等动物来说,该病毒会损伤它们的气管和肺部组织,导致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该病毒对于人类的危害也不容忽视,人类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轻者出现发热、喉咙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重者则可
能导致肺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制,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首先,要加强疫情监测,对可能受到感染的动物进行隔离和检疫。
其次,要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病原体滋生繁殖。
同时,要加强动物的免疫力,进行疫苗接种等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要采取措施加强
个人防护,避免与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注意手卫生等。
综上所述,鸭坦布苏病毒病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都是一种很危险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该病毒的传播。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水禽坦布苏病毒是一种通过水禽传播的禽流感病毒,可以引起严重的禽流感疾病,对禽类养殖业和公共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要加强水禽坦布苏病毒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及时报告。
加强对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阻止水禽坦布苏病毒的传播。
要加强禽类养殖管理。
对养殖场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严格控制禽类进出养殖场的流动,防止病毒通过禽类的异地传播。
加强禽类检疫工作,确保饲料和禽类产品没有携带病毒。
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措施。
针对水禽坦布苏病毒,开发疫苗并加强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禽类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也是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的关键。
养殖业和动物卫生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防控方案,并及时进行应对。
对于疫情爆发地区,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封锁疫区,隔离病例,进行强制性的扑杀和焚烧感染禽类,以遏制病毒传播。
对可能与感染禽类接触过的人员进行追踪和观察,确保疫情不扩散。
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民众对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倡导科学养殖和消费禽类产品的行为,减少感染的风险。
水禽坦布苏病毒的防控需要多方合作,包括监测报告、养殖管理、疫苗接种、合作与合作、紧急措施和宣传教育。
只有全面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保障禽类养殖业的发展和公共健康安全。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DTVD)是一种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最早于2010年在中国广东省的坦布苏鸭场暴发,并迅速蔓延至中国的其他地方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
近年来,DTVD的暴发频率和范围逐渐扩大,给养殖业和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鸭坦布苏病毒属于强传染力的RNA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已感染鸭群的粪便及其它排泄物传播。
感染的鸭群表现为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呈现神经症状,如瘫痪、抽搐等。
感染后的鸭群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薄,造成经济损失。
对于人类,DTVD的感染会导致急性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疲劳等症状。
为了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蔓延,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防疫措施:对养殖场进行严密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鸭棚和池塘。
加强入场检疫,禁止来自疫区的鸭只进入饲养场。
2. 疫苗免疫:对于饲养场的鸭只进行疫苗预防。
目前已经研制出一种有效的灭活疫苗,可以降低鸭群感染的风险。
3. 防蚊控制:蚊子是鸭坦布苏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应采取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等。
定期清理饲养场周围水坑、池塘等蚊生繁殖地点,减少蚊子数量。
4. 抗病毒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鸭只,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症状和提高存活率。
对于感染的鸭只应及时隔离,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5. 加强监测和报告:饲养场应加强对鸭群的监测,定期检测病毒的存在情况,一旦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疾病,对养殖业和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加强防疫措施、疫苗免疫、防蚊控制以及抗病毒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蔓延,并降低经济损失。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以产蛋鸭产蛋量骤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型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等。
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对养鸭业危害严重,一旦爆发流行损失巨大,必须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1.病原与流行病学鸭坦布苏病毒病,在生物学分类上,水禽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坦布苏病毒。
鸭坦布苏病毒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盐敏感。
病毒不耐热,50℃以上加热60秒活性丧失,最适pH值为8.0~8.5,超出适宜pH范围时感染性丧失。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季节性明显等特征。
(1)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该病自2010年在国内首发,目前已蔓延至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主要养鸭地区。
如果养殖场或养殖密集区有1例发病,可在1周左右迅速感染一个养鸭小区或养鸭密集区内的所有蛋鸭;养鸭越密集,越易传播此病。
(2)发病急,发病率高该病往往表现为突发性,前期无任何先兆,产蛋鸭产蛋率突然下降,降幅达10%~90%,有的几乎绝产。
该病发病率高达100%,但死亡率较低,产蛋鸭多在10%以下,而青年鸭和雏鸭发病死亡率较高,达到30%左右。
临床调查表明,鸭坦布苏病毒主要感染开产蛋鸭,产蛋前期(201~300日龄)最易感染,此阶段发病可占50%,其次是产蛋中期,此阶段发病占30%;开产前、产蛋上升期、产蛋后期三个阶段感染率较低。
(3)传播途径多,感染宿主不断扩大该病的传播特点是水平传播,主要经空气(呼吸道和气溶胶)、消化道(污染的饲料、用具及饮水等)传播,但也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
目前已证实蚊、麻雀可携带DTMUV,提示节肢动物(如蚊虫)和鸟类(如麻雀)有可能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另一个传播媒介。
抗体检测表明,虽然该病主要发生于蛋鸭、种鸭和种鹅的产蛋期,但各种日龄的麻鸭、北京鸭和鹅均可感染,尤其对肉鸭的感染率逐渐增加。
坦布苏病毒简介
坦布苏病毒简介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坦布苏病毒简介1、坦布苏病毒病概述2010年4月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养鸭地区发生了一种以传播迅速、突发性的产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点的新鸭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产蛋鸭产蛋严重下降,产蛋率从90%降至10%以内,甚至绝产,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李玉峰,2011)。
该病最初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病毒性脑炎”,“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传染性卵巢炎”(黄欣,2011;李玉峰,2011;廖敏等,2011)等。
苏敬良等从病鸭中分离出了一种新型黄病毒,并命名为BYD病毒,属于在鸭上首次发现。
2012年该病被确诊是鸭坦布苏病毒(DuckTembusuvirus,DTMUV)。
到目前为止,更有报道本病在蛋鸡、鸡群及鹅群(傅光华等,2011;黄欣梅,2011)中发现。
关于本次在鸭上传播的鸭黄病毒,病毒学家,法国马赛第二大学的访问学者ErnestGould表示,由蚊子造成的传播不应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并指出这种病毒传播期间的温度变化与由蚊子传播的其他黄病毒并不一致。
(鸭子在早春的寒冷气候中开始患病,而推测起来,蚊子种群在此时还很虚弱,而疾病的暴发则会一直持续到秋季。
)鉴于该病为鸭群新发生的疫病,除该病的病原学外,其致病机理、免疫机理、快速诊断技术和防制措施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病原学鸭出血性卵巢炎的病原与恩他耶病毒群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virus,TMUV)印尼和泰国病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7%~91%,氨基酸同源性为98%~99%;而与同群的Ntaya病毒、Sitiawan病毒、Theiler'smurineencephalomye-litisvirus(TMEV)、Bagaza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大于70%,国际上对黄病毒属成员的分类标准为NS5基因3'端长约1kb的区域中同种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大于84%。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是一种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鸭子和其他家禽,造成经济损失。
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阳性单链RNA病毒,属于强帽状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主要通过蚊虫(特别是库蚊)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或污染的物体传播。
感染后,鸭坦布苏病毒病可引起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病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病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尤其是中国、越南、泰国等国家。
由于该病毒对鸭子具有高度致病性,且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在疫情高发期,鸭坦布苏病病死率可达到30%以上,严重影响了禽类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控制鸭坦布苏病毒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良好的垫料清洁和更换制度,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防止病毒在环境中的积累和传播。
2. 控制蚊虫和其他传播媒介。
采取有效的蚊虫防治措施,如使用杀虫剂、安装窗纱和蚊帐等,减少蚊虫的滋生和繁殖,避免病毒通过蚊虫传播。
3. 限制交叉感染。
在养殖场内,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不同区域的禽类不得交叉接触,以避免病毒的传播。
4. 实施动物监测与报告制度。
加强对禽类疫情的监测,及时报告病例,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 加强禽类免疫接种。
开展鸭坦布苏病毒的免疫接种,在鸭群中建立免疫屏障,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对鸭子和其他禽类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对于相关养殖业来说,防控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养殖环境卫生、控制传播媒介、限制交叉感染、实施动物监测与报告制度以及加强免疫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
浅析鸭坦布苏病毒病及其防制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简称DT),又被称为鸭天敏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水禽传染病。
该病毒属于Flaviviridae科、Flavivirus属,宿主主要为家禽、鸟类和婆罗洲野猪等。
鸭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鸭子卵而传播。
目前尚无人类感染记录。
鸭坦布苏病毒病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近年来已经成为水禽养殖业的重要经济疾病之一。
感染鸭子后,病毒会侵入鸭子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最常见的症状是食欲减退、发热、运动异常、瞳孔散大、神经肌肉症状等。
一旦鸭子受到感染,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也较高。
由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高传染性和快速传播,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及早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养殖场和相关养殖企业应加强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卫生监测机构,加强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早发现、早报告,确保及时采取措施。
2. 控制蚊虫传播:蚊子是鸭坦布苏病毒的传播媒介,控制蚊虫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养殖场应保持环境清洁,清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蚊虫滋生的场所,同时可以适时喷洒杀虫剂,减少蚊虫的数量。
3. 提高动物免疫能力:养殖场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子的免疫力,合理饲养,保证饲料和水质的卫生安全,及时补充饲料和水分,加强对鸭子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疗。
4. 强化消毒措施:养殖场应加强环境的消毒工作,经常清洗鸭场、饮水器等设备,并经常曝晒或消毒,确保环境的卫生安全。
5. 做好人禽分离:鸭子与其他家禽应分离饲养,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鸭子与野生水禽也应分离养殖,避免病毒从野生水禽传给家禽。
针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制工作,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控制蚊虫传播、提高动物免疫能力、强化消毒措施和做好人禽分离等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减少经济损失,保证养殖业的发展。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简称TMUV)是一种由黄血病病毒科病毒引起的急性伊红病,主要感染家禽和野生鸟类,尤其是水禽。
近年来,水禽坦布苏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多次暴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病毒感染会导致家禽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对养殖业和野生鸟类保护造成了严重影响。
加强水禽坦布苏病毒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水禽坦布苏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一、了解水禽坦布苏病毒的传播途径水禽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来源,如患病家禽、野生鸟类、虫媒及环境污染的病毒传播物等而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 直接接触:如与患有水禽坦布苏病毒的家禽、野生鸟类等密切接触。
2. 间接接触:通过受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进行传播,如粪便、尿液、食物和饮用水等。
3. 虫媒传播:病毒的传播也与多种昆虫有关,包括蚊子、蚤虫等。
水禽坦布苏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在防控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二、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1. 定期清洁消毒:对养殖场的鸡舍、饮水器、饲料槽等设施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减少感染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浓度和方法进行消毒。
2. 环境改造:改善养殖场的环境条件,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積水和污水积聚,有利于减少昆虫孳生和传播病毒。
3. 控制虫媒:采取虫媒防治措施,如使用驱蚊剂、杀虫剂等,减少蚊子等昆虫的滋生和传播。
三、严格饲养管理1. 严格饲养密度:适当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密集饲养,保证禽畜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
2. 饲料和饮水管理: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的来源和质量,避免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造成病毒感染。
3. 疫苗接种:定期对家禽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它们的抵抗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1. 监测疫情动态:加强疫情监测,及时了解水禽坦布苏病毒的传播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即时报告。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
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是一种由Tembusuvirus属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鸡、鸭等水禽动物。
这种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能够对鸟类造成严重危害,影响养殖业的发展。
加强对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病毒传播途径、病毒病症、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和爱鸟人士有所帮助。
一、病毒传播途径水禽坦布苏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粪口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在环境中,鸟类感染水禽坦布苏病毒后,病毒会通过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排出体外,形成传染源。
其他健康鸟类在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的过程中,易受到病毒的感染。
由于水禽坦布苏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容易造成疫情的扩散。
要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病毒传播途径的管理和控制,减少感染的机会。
二、病毒病症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后,鸟类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主要包括发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饮水增加、呼吸急促、粪便异常等症状。
严重的感染还会导致鸟类出现神经病变表现,例如瘫痪、抽搐、颈部僵直等。
已感染的鸟类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症状,严重影响鸟类的养殖和繁殖。
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的鸟类,对于疫情的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防控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针对不同的环境和鸟类群体,防控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就防控措施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水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首要手段。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增强鸟类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养殖场等鸟类密集的场所,应该定期对鸟类进行疫苗接种,保持鸟类的免疫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2.卫生管理卫生管理是防控疾病的基本措施。
要做好鸟舍和鸟场的卫生管理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干净。
定期清理鸟舍的粪便、饲料残渣等,并对饮水设施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要加强对饲料的管理,避免因饲料受到病毒污染导致鸟类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坦布苏病毒简介1、坦布苏病毒病概述2010年4月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养鸭地区发生了一种以传播迅速、突发性的产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点的新鸭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产蛋鸭产蛋严重下降,产蛋率从90%降至10%以内,甚至绝产,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李玉峰,2011)。
该病最初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病毒性脑炎”,“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传染性卵巢炎”(黄欣,2011;李玉峰,2011;廖敏等,2011)等。
苏敬良等从病鸭中分离出了一种新型黄病毒,并命名为BYD病毒,属于在鸭上首次发现。
2012年该病被确诊是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
到目前为止,更有报道本病在蛋鸡、鸡群及鹅群(傅光华等,2011;黄欣梅,2011)中发现。
关于本次在鸭上传播的鸭黄病毒,病毒学家,法国马赛第二大学的访问学者Ernest Gould表示,由蚊子造成的传播不应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并指出这种病毒传播期间的温度变化与由蚊子传播的其他黄病毒并不一致。
(鸭子在早春的寒冷气候中开始患病,而推测起来,蚊子种群在此时还很虚弱,而疾病的暴发则会一直持续到秋季。
)鉴于该病为鸭群新发生的疫病,除该病的病原学外,其致病机理、免疫机理、快速诊断技术和防制措施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病原学鸭出血性卵巢炎的病原与恩他耶病毒群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印尼和泰国病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7%~91%,氨基酸同源性为98%~99%;而与同群的Ntaya病毒、Sitiawan病毒、Theiler's murin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TMEV)、Bagaza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大于70%,国际上对黄病毒属成员的分类标准为NS5基因3'端长约1 kb的区域中同种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大于84%。
因此确定该病原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他耶病毒群的TMUV。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TMUV的病毒粒子直径40~50nm,有脂质囊膜(胡旭东等,2011)。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大小为10.9kb。
2.1 病毒基因组结构鸭坦布苏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分子量约为3.8×106 (Shustov, A V et al., 2007),由10990个核苷酸构成(Yun, T et al.,2012)。
病毒基因组由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UTR),5’非编码区(5’non-coding region,NCR)及一个开放性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
3’非编码区由618个核苷酸构成,与其他黄病毒不同,3’非编码区还含有一个poly(A)尾,包括起始、调节基因组复制和转录的保守二级或三级RNA元件。
5’非编码区由94个核苷酸构成,在黄病毒属中该结构保守性较差,其主要功能是在RNA复制过程中作为正链合成的起始位点。
病毒基因组的开放性阅读框(ORF)包含10230 nt,编码一个大多聚蛋白,由3426个氨基酸构成,可以裂解为3个结构蛋白(C、M、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Mukhopadhyay, S et al.,2005)。
E、NS1、NS3、NS5蛋白具有保守性和抗原性。
C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含有大量的碱性氨基酸,参与病毒组装过程。
E蛋白是DFV主要表面蛋白,具有促使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及膜融合功能,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DFV的非结构蛋白NS1是黄病毒中最大的,是病毒感染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免疫原,但NS1免疫不能诱导无明显的抗病毒抗体产生,发生抗体增强效应的可能性较小(Tang Y,et al.,2011)。
NS3蛋白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核苷三磷酸酶/RNA解旋酶活性,参与蛋白质水解加工及病毒复制,与病毒的致病性密切相关(郑杰,2007)。
NS3与NS2组成病毒复制体,感染动物可产生抗NS2-3抗体,但抗NS2-3抗体不具有病毒中和活性(郑杰,2007)。
基因组RNA就是DTMUV特异性RNA,具有感染性、携带全部遗产信息、在病毒增殖过程中,直接起mRNA作用,既可复制子代RNA,又可翻译出病毒蛋白。
2.2 生物学特性TMUV对乙醚及去氧胆酸盐敏感。
56℃加热15分钟灭活。
最适pH为8.0-8.5,pH10以上使其灭活。
对酸敏感。
TMUV在胰酶处理后,感染性丧失。
鸭坦布苏病毒可以在鸭胚、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及部分传代细胞系如Vero细胞中繁殖。
将鸭坦布苏病毒经尿囊腔接种鸡胚和鸭胚,3-5d后可致鸡胚和鸭胚死亡。
接种CEF盲传5代不会产生病变,而将鸭源胚毒第1代接种DEF就在48h出现了明显CPE。
适应DEF后的病毒,通常在36-48h就会产生CPE,随时间延长,CPE会更加明显,表现为细胞圆缩和脱落,细胞折光性增强,细胞变圆以及细胞融合,最终崩解死亡。
通过H.E.染色便可见细胞破碎,并有大量红染颗粒。
通过RT-PCR检测,接种病毒的CEF为阴性,而接种DEF后检测为阳性(李玉峰等,2011)。
3 鸭坦布苏病毒的研究现状1997年,温立斌等(温立斌,2001)从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发现康贝尔鸭产蛋下降,有神经症状,分离到有囊膜RNA病毒,经初步鉴定,疑似黄病毒,初步命名为“鸭病毒性脑炎”。
曹贞贞等(曹贞贞,2010)于2010年将种鸭和蛋鸭发病死亡病例暂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
2011年,苏敬良、高福等(苏敬良等,2011)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测序分析将其命名为白洋淀(BYD)病毒。
李玉峰等(李玉峰,2011)发现,除种鸭外,商品肉鸭也发病。
黄欣梅等(黄欣梅,2011)报道鸭鹅均发病,将其命名为“脑炎-卵巢炎综合征”。
随后,傅光华等(傅光华等,2011;黄欣梅,2011)报道本病在蛋鸡、鸡群中发现。
截至2011年12月15日,GenBank数据库收录了9株鸭源、1株鹅源、1株鸡源共11株DTMUV的基因序列。
毒株名称GenBank登录号分离来源YY5株(HQ641390.1)鸭BYD-1株(JF312912.1)鸭duck/SD/CHN/2010株(JF738022.1)鸭Fengxian株(HQ833331.1)鸭Huabei株(JF523187.1)鸭CJD05/CHN/2010株(JF795477.1)鸭HBJL株(JF423123.1)鸭JS804株(NC015843.1)鹅JM株(JN811559.1)鸭FS株(JN811558.1)鸭muscovy/SD/China/2011株(JN232077.1)鸭11株鸭坦布苏病毒的多聚蛋白、NS5、E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8%。
其中BYD-1、JS804、FS、JM、muscovy/SD/China/2011、CJD05等6株病毒完成了全基因组或聚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发现,11株鸭坦布苏病毒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CJD05、Fengxian、JS804、muscovy/SD/China/2011等4株的亲缘关系相近,与泰国蚊源株THCar同属一个分支;而BYD-1、FS、JM、duck/SD/CHN/2010等4株的亲缘关系相近,属于另一个分支。
NS5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1株DFV分属于2个分支,其中Huabei与其它10株亲缘关系较远,与Tembusu virus note N2 revived 14/6/82同属一个分支;而其它10株的亲缘关系相近,与泰国蚊源株THCar同属于一个分支。
NS5和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提示我国的DFV源头可能来东南亚,而不同地区流行病毒株存在遗传变异情况(李玉峰,2012) 。
4 流行特点鸭坦布苏病毒在自然爆发时可感染除番鸭外的所有品种产蛋鸭,包括蛋鸭(如金定鸭、绍兴鸭、山麻鸭、缙云麻鸭、台湾白改鸭、康贝尔鸭)、肉种鸭(如北京鸭和樱桃谷鸭)及野鸭等(滕巧泱等,2010)。
也有相关报道产蛋鸡(傅光华、陈仕龙等,2011)、鹅自然感染发病(黄欣梅,2011)。
在病毒的复制研究中,也有相关报道称人工肌肉注射或滴鼻接种分离的病毒在雏鸭、雏鸡、蛋鸭、雏鹅中成功复制出该病并回收到病毒(李玉峰等,2011;廖敏等,2011;曹贞贞,2010;Su Jing-liang and Hu Xu-dong,2011;黄欣梅,2011)。
到目前为止,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从泄殖腔棉拭子中分离到病毒,表明该病毒可经粪便排毒;另一方面,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从鸭场内死亡麻雀体内检出鸭坦布苏病毒,提示病毒可经鸟类传播;带毒蚊子和麻雀可导致病原在不同鸭场间的传播。
在病鸭组织样品中进行病毒分离,卵泡膜的检出率最高,达93%,近期该病毒在种鸭和种鹅上的垂直传播也有报道。
5 诊断目前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病原分离与鉴定的方法主要有SPF鸡胚和鸭胚病原分离法(Cao, Z et al., 2011)、常规RT-PCR检测方法(Yan, P et al., 2011)、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张帅等, 2012)、套式PCR检测方法(颜丕熙等, 2011)、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Yan, L et al., 2011)、一步法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Yun, T et al., 2012)、RT-LAMP检测方法(Tang, Y et al., 2012)和间接ELISA法(姬希文等, 2011)等。
5.1实验室诊断鉴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实验室用于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的方法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种都有自身的优缺点。
常规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血清学方法,包括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5.1.1血清中和试验(Virus-neutralization test, VN)中和试验是目前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是公认的一种权威方法。
通常在鸡胚上以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进行,也有人在鸭胚、雏鸭或病毒适应细胞中进行试验。
就目前而言,此病的中和试验的孵育温度、病毒量等的最佳条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利用中和抗体进行的空斑减少试验,微量中和试验也未见报道。
中和试验虽是普遍认为的权威诊断方法,但其繁琐、费时、成本高,不能用于快速诊断,难以在基层中推广应用。
在诊断其他鸭病上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方法,但用该方法诊断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相信在不久的时间内该方法的研究报道将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