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回顾
韩光
1931年至194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14年游击战争,写下了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敌入侵史的伟大一页。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老战士,更加怀念这段难忘的历史。

一、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沈阳市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驻沈阳的东北军发动进攻。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拉开了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序幕。

9月20日、22日和30日,中共中央连续发表宣言和决议,提出在东北加紧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10月12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建立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从1931年10月开始,陆续派出省委、省军委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杨林、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童长荣、冯仲云、夏云杰、王德泰等,还有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赴南满、东满和北满等地组织了10余支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约5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侵略。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抗日游击队的领导,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要加强党的领导,克服“左”倾关门主义、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

中共满洲省委据此于5月16日做出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

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相继成立了7个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第2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李延禄任军长,何忠国任政治部主任;第5军(东北反日联盟军),周保中任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第8军,汪亚臣任军长。

各军认真贯彻政治建军原则,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连以上单位建立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组织,健全政治工作制度,使部队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新型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6年2月20日,东北的中共组织和东北人民革命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的抗日救国政策和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形势,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至第6军依次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第8军改称第10军,各军主要领导人未变。

另以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第7军,陈荣久任军长,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活动在虎林、饶河、抚远地区。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东北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团结教育和领导,陆续编成了第8军,谢文东任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第9军,刘华堂任军长,李熙山(许亨植)任政治部主任;第11军,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

第8、第9、第11军分别活动于勃利、方正、桦川等地。

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

1936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撤消,先后成立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

东北抗联亦随之编成3个路军,分别归3省省委领导。

二、东北抗日联军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面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争,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围剿”。

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巩固中国东北地区这一战略基地,一方面强化殖民统治,采取保甲加连坐法和增建集团部落等手段,隔离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同时,加紧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

此时,日军在东北增至8个师,伪军和警察也大量增加,总计日伪军警达60余万人。

日伪军连续进行“三江大讨伐”、“东南满大讨伐”、“吉林、间岛、通化3省联合大讨伐”,企图彻底“歼除”东北抗联。

为打破日伪军大规模“讨伐”,东北抗联采取各种措施顽强斗争。

政治上,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教育,纯洁内部,以提高在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能力。

经济上,采取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后方基地,开办兵工厂、被服厂,建立密营储存必需的物资和粮食等措施。

组织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第1路军将部队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

1939年,第2路军在吉东地区进行反“讨伐”作战200余次,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打破了日军的“聚歼”计划。

第3路军在黑嫩平原20余县战斗数百次,歼灭日伪军数千人,牵制日伪军数万人,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军队挫败日军挑起的“诺门坎事件”的作战。

194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小部队分散游击战。

针对极端艰难的形势,中共吉东、北满、南满省委确定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坚持斗争的方针。

1941年冬季,抗联部队转至苏联境内组成南、北两个野营,并不断返回东北,开展游击活动。

同月南、北野营合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属4个教导营和1个通信营。

这一时期进行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

同时还派遣十多个小分队返回东北,在北满、吉东、东满和辽吉边区进行游击活动,侦察敌情,开展群众工作,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这些小部队的活动是东北抗联指战员坚持战斗直到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志。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抗联教导旅为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加强临战训练并制定配合苏军作战的行动计划。

7月,派出数百名指战员到苏军中进行训练,月底空降到牡丹江、海拉尔、赤峰、长春、满洲里等18个地区,执行侦察日军火力点,袭击日伪后方机关和为苏军担任向导等任务。

9月中旬,东北抗联教导旅扩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到10月中旬部队发展到4.8万人,10月底,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三、抗日联军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
在长期的抗战中,东北抗日联军将士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英雄。

杨靖宇同志是东北抗联的优秀将领,更是东北抗联英勇牺牲的杰出代表。

1940年2月23日,他率部顽强抗击日寇进攻,身负重伤,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人,为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英雄壮举连侵略者都不得不肃然起敬。

坚忍不拔的民族英雄赵尚志一心向党、忠于人民,在敌人的监狱中他宁死不屈,在创建党的抗日武装中他功勋卓著,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他顽强战斗,面对组织的误解他忍辱负重,三次被开除党籍仍然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率领部队打击日寇,直到血洒疆场。

女中豪杰赵一曼,在战斗中多处负伤不幸被捕,敌人趁她伤势严重,严刑逼供,面对凶残的敌人,她坚贞不屈,严词痛斥,直到英勇就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

“八女投江”的事迹更显示了抗联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正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抗联指战员,在东北坚持抗战达14年之久,以生命和鲜血写下了悲壮的一页,直到迎来胜利的曙光。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的生存环境最艰苦、抗战斗争最残酷。

广大抗联战士在极端艰难的岁月里,以顽强抗争的精神,战斗数万次,牵制、消灭了大量日
本关东军和伪满军警。

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