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三篇)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1418f2cc22bcd127ff0c7e.png)
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在数位表上摆1.2个珠子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会用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读数,会记录用珠子摆出的不同的数。
2. 通过在数位表上小组合作摆3.4个珠子的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步培养有序思考能力及建模思想。
3. 在经历猜测、观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在数位表上摆1.2个珠子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会用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读数,会记录用珠子摆出的不同的数。
【教学难点】:通过在数位表上小组合作摆3.4个珠子的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初步培养有序思考能力及建模思想。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神奇的小珠子(一)谈话引入新课师:看老师和你们手里都有一些小珠子和数位表,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两样东西上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
揭示课题:神奇的小珠子【设计意图】简明揭示本节课所用学具,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快速进入本节课教学。
(二)活动探究1.在操作中感受位置思想(1)用1个小珠子表示数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这1个小珠子在数位表中表示一个数吗?表示的是几?你怎么知道的?还能表示另外一个数吗?师:为什么同一个珠子表示出来不一样的数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在黑板上摆一摆,表示数。
【设计意图】用1个小珠子表示数,在学生摆和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值的重要性,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位值思想。
(2)用2个小珠子表示数师:老师摆了一个数,你们知道老师摆的是几吗?你们怎么知道的?师:你们能挪一挪,表示一个比11大的数吗,这个数是几?师:刚才是11,怎么一挪就得到比11打的数了?师:你们能挪一挪,表示一个比11小的数吗?师:这个数是几?这回怎么一挪就比11小了呢?【学生活动】黑板演示,跟随老师问题,不断思考。
师:看来这个珠子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小珠子在数位表上挪来挪去,就表示了大小不同的3个数,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出示ppt) 【设计意图】学生在1个小珠子表示数时,对位值有了初步的感受,在用2个小珠子表示数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了位值思想的重要性,在一挪,一摆,一读的过程中体会小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得到的数就不同。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178b3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5.png)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一、说教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
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
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b3c4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7.png)
动手做(三)-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参加活动来巩固和拓展千以内的数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数的运算,并且能够口算出简单的加减法。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体验到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数的概念,加减法口算,长度单位概念,物体长度测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复习
让学生回忆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口算。
步骤二:游戏一
•游戏名称:拼图游戏。
•游戏规则:将千以内的数拼成一个正方形拼图。
•游戏目的:巩固和拓展千以内的数的概念。
步骤三:游戏二
•游戏名称:数的运算游戏。
•游戏规则:将随机生成的数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游戏目的:体验数的运算。
步骤四:游戏三
•游戏名称:测量游戏。
•游戏规则: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游戏目的:学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步骤五:教师点拨
•教师用三支不同颜色的笔演示将一条曲线分成三等分。
•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在练习纸上完成。
步骤六:游戏四
•游戏名称:折纸游戏。
•游戏规则:将折好的纸上的题目依次解答。
•游戏目的:综合应用数的概念和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反思
此次课程的开展,主要以游戏为主,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课堂气氛达到了轻松活泼的状态,学生也能比较快地接受这样的授课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深化学习,教师在游戏中要及时解释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优质3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优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d5a4d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9.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优质3篇)1.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
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
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
(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
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生:有花、彩旗、灯笼。
一年级数学教案 《想一想、摆一摆》教学设计 精品
![一年级数学教案 《想一想、摆一摆》教学设计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2836820ce2f0066f433227c.png)
活动三:合作探究
珠子的个数
能摆出的数
能摆出的数的个数
2颗珠
2、11、20
3个数
3颗珠
3、12、21、30
4个数
4颗珠
5颗珠
6颗珠
7颗珠
8颗珠
师出示表格:
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摆一摆,想一想,用4颗、5颗、6颗、7颗、8颗珠子又能摆出什么数,你从表格中又能发现些什么
(活动一设计意图:以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操作探究
1、提出活动要求:师:有2颗这样的神奇魔珠,你认为它们又可以表示哪些百以内的数呢在你的计数器上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操作,师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
指名学生演示摆数过程、汇报操作结果。
这是哈利波特的一颗神奇的魔珠,它会“变大变小”,你们相信吗
2、设疑:想一想它可以表示什么数
可能出现的回答结果及教师的引导:
答案一:它表示数“1”。师出示简易计数器,问“你还有其它想法吗”
答案二:它可以表示“1”、“10”、“100”。师:你是怎样想的给大家说说。
活动要达到的结论:一颗珠子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是1;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是10;放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也就是100。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有序摆数的方法。)
2、提出活动要求:师:我们从3颗神奇魔珠中又会发现什么秘密呢先摆一摆,把你摆出的数写下来,观察一下,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你周围的伙伴说一说。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实践活动 小小商店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实践活动 小小商店](https://img.taocdn.com/s3/m/3d41b8cfba0d4a7302763ae2.png)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实践活动小小商店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教学设计引入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生1:玩具柜台,因为生2:食品柜台,因为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对于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学生往往最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性,突出了个性张扬。
]新授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会画画、会折纸,还会自己买东西。
下面,我们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好吗?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师:其余的小朋友可一边欣赏精美的商品,一边给这些小朋友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学生摆完后问:这几位小朋友是按什么摆放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是怎么分类的,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
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
(学生上场。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时《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第4课时《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08e2542f60ddccda38a0d4.png)
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数学下册 100、101 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学会测量身体部分的长度,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小尺子”的长度,并会使用身体上的“小尺子”对物体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度量意识。
3.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发现规律、综合应用的探究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自己身上的“小尺子”的长度,并会用它们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能够灵活选择身体上的“小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软尺、卷尺、直尺、题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米尺、直尺、软尺…)2.揭示课题: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试一下)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式测量的吗?其实,我们身上有许多比较固定的长度,这些较为固定的长度也可以看做一把把的“小尺子”,用这些“小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
(板题: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找一找,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上的“小尺子”(1)上节课我们测量出了一拃的长度,还记得怎样测量的吗?学生说后课件出示: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大家伸出一拃,看看什么样子的,同桌学生再来比一比谁的一拃大一些)用拃做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在你们的身上还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
预设学生回答: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
(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2)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337b6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e.png)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两种颜色的圆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1.有星期和电话号码让学生感知规律重要板书:重复出现什么在重复出现?我们把这几个数,叫一组,也就是一组一组地。
板书:一组一组地2.教学生读,让人感应什么在重复的方法。
3.板书:找规律小结:你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手机号,是因为我的手机号没有规律,看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并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出示熊大熊二为了阻止光头强破坏森林而建造的围墙图。
(一)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1)让学生说出围墙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围墙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2)教师提问:什么在重复?红黄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围墙重复的部分。
4.修一修:你能按照围墙的排列规律再继续把围墙修好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感知方向的排列规律从游戏中感知左右的重复排列,从而引出方向也有规律。
(三)过桥问题1、生找规律。
2、读规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 摆一摆 想一想| 青岛版(五四学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 摆一摆 想一想| 青岛版(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3aab522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a.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综合实践摆一摆想一想|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通过摆一摆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2. 通过想一想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和形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和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100以内数的卡片、计数器、磁性板等。
2. 学具:学生用100以内数的卡片、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100以内数的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数都是由1到9这几个数字组成的,而且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有一定的意义。
”2. 摆一摆活动教师分发100以内数的卡片,让学生摆一摆,感知和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摆出的数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发现,100以内数的组成是由1到9这几个数字组成的,而且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有一定的意义。
”3. 想一想活动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和形的联系。
情境1: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苹果?情境2:小华有20元钱,他想买一本书,这本书的价格是8元,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些情境,我们发现数和形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数来表示形,也可以通过形来表示数。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摆一摆和想一想活动的意义。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跳绳》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db44a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a.png)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跳绳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运用分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运用示范法、指导法、评价法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跳绳动作,提高运动技能。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形象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跳绳活动。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在数学知识和运动技能上得到提升,还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
2.教学目标:
-巩固跳绳技巧,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跳绳技巧和数学知识。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跳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跳绳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尊重他人,关心同伴,乐于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通过跳绳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一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我的教室
![一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我的教室](https://img.taocdn.com/s3/m/455807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4.png)
一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我的教室01. 活动分析“位置与顺序”这节课,是在前面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性活动。
对于教室里物品的摆放,学生是清楚的。
这节课教学有意引导学生对教室里物体的位置进行仔细观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02.活动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通过充分利用自己教室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叙述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猜一猜,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空间观念。
03.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描述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04.教学难点通过充分利用自己教室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叙述教室。
05.活动准备1.课件;2.姓名卡片。
06.活动过程一、复习游戏导入1.师: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哪些位置,你还记得吗?(前后、上下、左右(板书))2.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做游戏,那做游戏之前老师想看看大家能不能分清楚各个位置。
师:老师说位置的词,大家用手指一指我说的位置,手指准备好了吗?游戏:伸出右手,摸左耳;伸出左手,拍右手3下;用右手轻轻拍前面的同学(老师和第一排的同学拍),用左手轻轻拍后面的同学。
(老师和最后一排同学拍).[设计意图]组织有趣的数学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知识。
二、引出新知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有关位置的学问呢!让我们一起找找看吧!(板书:教室)1.说一说,教室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师;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在这个电教室上过几节课了,对这里也有些熟悉了。
现在请仔细观察我们这个教室,看一看我们教室有什么?怎么摆放的?注意,要用前后、上下、左右来形容?师总结:大家要把我们的教室物品摆放整齐,才能有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设计意图]1.充分利用自己教室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讨论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一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分析人教新课标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分析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834b4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e.png)
一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分析人教新
课标版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法和学法分析:
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 (教案)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b655d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a.png)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正确读写100以内的数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排列顺序等。
2. 综合与实践: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排列顺序。
2. 教学难点:数的排列顺序,特别是整十数和整百数的排列顺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数线图、数轴等教具,引导学生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排列顺序等知识。
2. 新课讲解(1)数的读写: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数的排列顺序:通过观察数线图,让学生找出整十数和整百数的排列规律。
3. 综合与实践(1)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100以内数的知识。
(2)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独游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1下8-综合实践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学设计
![1下8-综合实践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f66aa143323968011c9294.png)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100、101页实践活动内容。
【教材简析】本实践活动是在第二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开展的。
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测量,记录和了解人身体的有关数据,并利用人体的部位简单估算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人体上的数学,形成初步的研究与探究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主动反思,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学生在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测量身体部分的长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人体上的数学,经历用身体对物体长度测量、估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 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汇报反思的实践探究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汇报反思的实践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明确主题1.找一找谈话:同学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使用什么工具?预设:尺子谈话:真聪明!可如果我的身边没有尺子,你有办法测量或者估计出物体的长度吗?预设:可以一拃一拃的量、可以用两臂去量、可以用身高去比……小结: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我们身上有许多比较固定的长度,这些较为固定的长度也可以看做一把把的“小尺子”,帮助我们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板课:我们身上的“小尺子”)【设计意图:由一年级的旧知识引出,让孩子用迁移的方法找出新的身体“小尺子”,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孩子们充分交流,使思维产生碰撞,迸发出火花,认识身体上的“小尺子”,从而明确主题。
】二、量一量——汇报方案,开展探究1.汇报方案谈话: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讨论测量身体中某些部位的长度,谁想跟大家汇报一下?预设1:我量了我一拃的长度。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e5311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0.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动手探索数学规律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和趣味的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耐心和毅力。
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呢?本文将以动手探索数学规律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一下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编写过程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数字通过卡片游戏和数字拼图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数字,掌握数字的基本数量和数值大小关系。
通过数字操纵和数字比较等活动,提高孩子们掌握数字概念和数值大小的能力,辅助孩子们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数的排序与比较通过数的排序活动和数比较画图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数的大小概念,辅助孩子们掌握数字排列方法,提高孩子们对数的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3、加法与减法通过实物运算和数字运算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重要性,辅助孩子们掌握简单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孩子们计算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状与空间通过形状比较和立体画图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基本形状和立体图形,掌握形状和空间的基本概念,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能力目标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动脑活动和绘图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2、运算能力通过实物运算和数字运算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们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操纵能力。
3、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并引导孩子们去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孩子们的分析问题、综合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挑战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一)认识数字1、数字操纵游戏通过数字卡片或数字线段的展示,让孩子们从数字的外观、形状和数量等方面来熟悉数字,通过数字操纵游戏和其他趣味方式,让孩子们掌握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数量概念。
2、数字拼图通过让孩子们用数字拼图完成数字序列,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并提高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491c7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a.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读写数字。
2. 培养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读写能力。
2. 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3. 简单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1. 数的概念的理解。
2. 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理解。
3. 简单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字卡片。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或游戏,引起学生对数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数。
2. 介绍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
三、数的读写(10分钟)1. 教授数的读写方法。
2. 让学生进行数的读写练习。
四、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10分钟)1. 教授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2. 让学生进行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练习。
五、简单计算(10分钟)1. 教授简单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数的游戏(10分钟)1. 设计有趣的数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数的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数的概念和读写能力的掌握情况。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https://img.taocdn.com/s3/m/42193f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5.png)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4.2动手做(一)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题:4.2 动手做(一)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1 小时授课目标:1. 能使用各种物品和材料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2. 发现事物中固定的模式和规律。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教会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和物品。
2. 建立学生的常模意识。
3. 发挥学生动手的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 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动手能力。
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规律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实物展示。
2. 各种材料和工具。
3. 班级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内容:一、教师引入1. 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动手做——随机制作。
2. 引导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事物,如动物、植物、自然景物等。
3. 用课件展示各种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二、自由制作环节1. 随机分配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进行自由制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创作出有趣的东西。
2. 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小心使用工具,独立完成制作任务。
3. 教师巡视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三、分享展示环节1. 请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出来,让他们交流分享和欣赏。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让他们从中发掘到事物中固定的模式和规律。
3. 欣赏并表扬出色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成就。
四、教师点评1. 教师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出色的创意和创新。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3.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开拓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寻找各种有趣的材料和工具,尝试制作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 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卫生,积极动手、发挥想象力。
3. 布置作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f5f32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6.png)
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一年级数学下册《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题实践活动“估一估”。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生活里进行估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初步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树叶的图片(见课本),大一些的杯子和1千克水。
教学过程:一、准备铺垫1、出示一摞本子:告诉学生,这么一摞本子有20本。
2、出示另一摞本子(2个20本),先请学生估一估,这一摞本子大约有多少本?你是怎么想的?3、告诉学生:第2摞的本数是第1摞的2倍,你知道第2摞到底有几本吗?4、再给第2摞加上摞(40本)请学生估计现在第2摞大约有多少本本子?你又是怎样想的.?二、教学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估一估”。
2、估计书的本数。
(1)谈话:老师想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校图书室的图书,你们有什么办法?(2)小组讨论交流。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小结:可以先数出一排书的本数,再估计出一个书架上书的本数。
再估出图书馆里的书的本数。
(4)学生分组到图书室进行估计。
(5)汇报估计情况3、出示树叶第一幅图。
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估计图里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1)学生组织讨论。
(2)交流:可以先数出一个框里的树叶数,再估计整幅图大约有多少片树叶。
(3)学生独立数数、估计。
4、出示树叶第二幅图。
(1)要估计这幅图里的树叶的片数,你准备怎么估计?(2)小组讨论怎样来估计。
(3)学生估计树叶。
(4)交流估计的方法。
5、出示树叶的第三幅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怎样估计有多少片树叶。
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估计结果。
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方法。
6、教学第3题。
(1)老师出示1千克水,倒在一个大的量杯里。
让学生观察这一千克水在量杯中所占的位置,然后估计一下这一只量杯大约可以装多少千克水?(2)老师出示一桶水,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一桶水大约有几千克?是怎样估计出来的?三、教学“试一试”按课本上内容依次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估计的问题、结果和方法。
数学一年级下册优秀教学设计5篇
![数学一年级下册优秀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a3ae1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6.png)
数学一年级下册优秀教学设计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一)激发观察兴趣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
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
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实践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51教材,摆一摆,想一想。
课程标准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材解析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置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
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习惯引导到学习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目标定位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通过摆一摆进一步理解数位、100以内数的组成难点: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设计思路及流程:本课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摆一摆,并根据圆片及摆出的数,寻找出他们的关系,总结出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圆片、数位表。
活动过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在上课前先来玩一个游戏《找朋友》,谁想来,就先跑到讲台前来。
开始!老师找出最先上来的十个同学。
师:以你们为头,每个同学下去分别找到四个同学为好朋友。
(活动开始,音乐响起:“找朋友”这首歌。
)全班同学一边拍手一边跳着唱着。
通过游戏把组分好。
组内人员进行分工,推选出一名小组长。
老师在黑板的右上角用表格的形式把对每个小组的评价方式告诉大家。
(每个小组的基数是10朵小红花,每个环节根据小组成员的表现增加小红花的数量。
)一、创设谈话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先出示一张数位表(只限个位、十位)问:这是什么?复习: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第二位叫什么2、教师拿出几个小圆片:同学们,别小看这小小的圆片,它非常神奇,它能在这张数位表上变魔术,想不想玩?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摆一摆想一想》师:谁会让1个圆片在数位表上变魔术?圆片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在十位上表示什么?在百位上又表示什么?怎么写?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后(学生口述教师操作)教师强调:“1个圆片”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1个一,1个十,1个百……【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年级的小朋友,受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是教学的的关键所在。
因此用小圆片变魔术来激发学生“玩数学”的愿望。
】评价:这个环节每个小组最多可以加4朵小红花。
(老师评价)二:动手操作学具,感知有序性。
师:一个圆片能在数位表上变出两个数(1、10),,那么用两个圆片能在数位表上变出几个数呢?下面请同学们用2个圆片,试着在数位表上摆一摆。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表示的数是:2表示的数是:11表示的数是:20预设:1、先摆个位,把2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再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最后十位上放一个、个位上放一个,就得到数11。
2、先摆十位,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再从十位拿一个圆片放到个位就得到数11,再从十位拿一个放到个位就得到数2。
3、先摆个位,把2个圆片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又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得到数11,最后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就得到数20。
问:为什么两上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表示的数是:3表示的数是:12表示的数是:21表示的数是:304、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表示的数是:4表示的数是:13表示的数是:22表示的数是:31表示的数是:40各小组展示成果,交流摆法。
(只要你的摆法跟别人的不一样,都可以自动走上讲台来展示)师:真棒!(翘起大拇指),你真聪明真了不起!【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试着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并根据数位写数。
通过动手摆,动脑想,找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而且还能有序摆数的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归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评价:这个环节每个小组最多可以加6朵小红花。
(小组自评)三、各组合作体验,理解有序性。
现在我们用自己手中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自由选择5个、6个、7个圆片,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变魔术,一边变,一边读,并及时记录在本子上,然后与其他组内的同学交流,并由组长组织汇总在记录表上,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操作。
师提示: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5、各小组上台展示交流。
6、小结:教师提问:a.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b.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c.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d.五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6个数)e.六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7个数)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数怎样呢?组内讨论,也可以到其他组去交流。
上台展示、总结。
a.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b.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数的和正好是圆片的总数。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
(投影片)评价:这个环节每个小组最多可以加8朵小红花。
(组与组之间评价)四、巩固升华。
运用规律。
1、师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2、如果用9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1=10)3、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这个环节表现最出色的小组最多可以得2朵小红花。
你们组认为其他组能得几朵小红花。
4、游戏:猜年龄老师今年的年龄,个位数字加上十位数字正好是7,猜猜看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多少岁?学生活动,老师下去到每个组一起参与。
师:通过这堂课的活动,老师相信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能跟大家说说吗?生1:我学会用一个或几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生2: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才不会遗漏。
生3: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么从个位开始摆,要么从十位开始摆。
生4:我还学会了先从个位开始摆,然后逐渐向十位移动一个圆片。
生5:我还学会了应用规律来摆数。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规律,正确应用规律就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评价:教师与学生综合评价,整过活动过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加2朵小红花。
统计每组获得的小红花数,根据获得的小红花数发放不同的奖品。
(铅笔、直尺、橡皮擦、本子、三角板、各种卡通图案)【设计意图:做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练习设计中,我让学生做个小游戏——猜年龄,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应用获取数学知识,正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有余念,让学生自由探究,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附:板书设计贴评价表处摆一摆,想一想反思:1、数值和数位的复习,是本课知识的生长点与着力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又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用小圆片变魔术来激发学生“玩数学”的愿望,再通过对1与10这两个最简单的数的复习,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
2、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指向。
教学中,我重视学生摆的顺序,所以,多次让学生演示摆与说的过程以及如何才能摆得不重复不遗漏,以便更好地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3、在合作操作演示的过程中,我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同学们可以随意的走动,与组内成员或其他组成员交流、沟通、碰撞。
每个学生都做到了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每个学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体现了开放的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生机与魅力,这正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4、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智慧,也是一种文化。
在学生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5、做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
这节课我采用游戏开课,又采用游戏结束,特别是在练习设计中,我让学生做个小游戏——猜年龄,正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留有余念,让学生自由探究,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6、由于班级人数多,造成组数多,六七十人一个班,没有过多的时间给每个同学上台展示的机会,没有很好的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得成长,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地方。
我想:今后对于大班额的、特别是小学第一学段的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