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范文
建筑结构论文范文摘要:关键词:建筑结构、建筑设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应用1.引言建筑结构是指支撑和保持建筑物稳定的一系列构件和材料的组合体。
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高层建筑、桥梁还是体育场馆,都离不开合理的结构设计。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2.建筑结构的定义和功能建筑结构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是用来支撑建筑和承受外部荷载的物理结构。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建筑结构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和实用的空间。
它还可以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条件。
建筑结构还需要满足美学和环境方面的需求,以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和材料3.1钢结构钢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具有高强度、刚性好、重量轻、可塑性强等特点。
它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并提供大跨度的空间,适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和体育场馆等项目。
然而,钢结构的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
3.2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是另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火性和隔声性能。
它可以灵活地应对各种建筑形式,并且施工相对简单。
混凝土结构适用于各种建筑项目,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
然而,混凝土结构的重量较大,限制了建筑的跨度和自由度。
4.建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节以几个著名的建筑项目为例,介绍了建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1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高层建筑,采用了钢结构框架,具有非常好的抗震性能和空间体验。
4.2龙岩体育馆龙岩体育馆是一座体育场馆,采用了混凝土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和声学效果。
5.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建筑结构可能会更加环保、节能和智能化。
例如,新型材料的应用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将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性能和可持续性。
结论:本文简要概述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目的和功能,并介绍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
结构工程论文摘要范文
结构工程论文摘要范文【导语】下面是作者整理的结构工程论文摘要内容(共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结构工程论文结构工程论文论文题目:探析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防控摘要:本研究生论文主要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了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质量防控,保证施工质量。
关键字:混凝土表面硅酸盐水泥质量控制水的质量要求凡可以饮用的水均可用于拌制和养护混凝土。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及沼泽水不能使用,对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不允许使用海水。
水泥的质量控制水泥是混凝土应用材料之首。
目前我国的水泥品种较多,按用途和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及特种水泥。
通用水泥主要用于一般土建工程,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
在使用水泥的时候必须区分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掌握其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水泥,这样既可提高工程质量又能节约水泥。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先使用散装水泥;(2)运到工地的水泥,应按标明的品种、强度等级、生产厂家和出厂批号,分别储存到有明显标志的仓库中,不得混装;(3)水泥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防水防潮,已受潮结块的水泥应经处理并检验合格方可使用;(4)水泥库房应有排水、通风措施,保持干燥;(5)先出厂的水泥先用; (6)应避免水泥的散失浪费,作好环境保护。
骨料的质量控制(1)砂砂优先选用优质江砂或河砂,混凝土工程应选用中粗砂,对于泵送混凝土,砂宜用中砂,砂率宜控制在39~43%。
(2)石子碎石针片状颗粒状必需严格控制。
针片状含量较大,直接影响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石子粒形好,接近方或圆形,针片状颗粒含量很小,适宜配置泵送混凝土或高强泵送混凝土。
掺加掺合料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俱全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越来越成为建筑结构工程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范文一:探究高层建筑结构边节点抗震性能1试验概况1.1试验构件设计和制作边节点试验构件取用承重框架梁柱反弯点之间的一个平面组合体,即“T字形”试件。
为有效保证试件的浇筑质量和垂直度,并与工程实际相符,全部试件均采用钢模板、立模浇筑。
边节点构件柱子的截面尺寸为200mm×200mm,梁的截面尺寸为150mm×250mm,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箍筋采用HPB235级。
柱子的配筋率为1.13%,梁的配筋率为0.9%,所有构件配筋率和钢筋的强度相同。
为防止柱头破坏,柱上、下两端箍筋加密;节点核心区按照抗震要求对箍筋进行了加密处理。
本次试验共包括7根试件,详细的试验构件概况如表1所示,构件的尺寸和配筋图示,节点核心区采用柱混凝土的构件,施工缝留设在梁下部;节点核心区采用梁混凝土的构件,分别在梁上和梁下留设两道施工缝,施工缝处浇筑时间间隔为2天(48小时)。
1.2试验方法和加载装置采用低周反复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加载制度为力—位移混合控制加载,在开始加载到构件屈服前采用力控制;构件屈服后,改用屈服位移的整数倍为级差作为回载控制点,每一位移下循环3次。
在实际框架结构中,当作用水平荷载时,上柱反弯点可视为水平可移动铰,相应的下柱反弯点可视为固定铰;而节点两侧梁的反弯点可视为水平可移动铰。
这样可以有两种加载方案:一种是在柱端施加水平荷载或位移,这时梁能够左右移动而上下受到约束,产生剪力和弯矩。
这种边界条件比较符合实际结构中的受力状态;另一种是将柱保持垂直状态,在梁的自由端施加反复荷载或位移,此时边界条件变为上下柱反弯点为不动铰,梁反弯点为自由端。
本次试验采用的是柱端加载的方式,即采用在柱顶施加轴向力和水平力的方式进行试本次试验在东北电力大学结构试验室进行,采用美国MTS公司生产的MTS液压式伺服加载系统进行试验,采用MTS动态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房屋建筑构造论文
房屋建筑构造论文房屋的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物并为使用功能提供空间环境的支承体,承担着建筑物的重力、风力、撞击、振动等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荷载。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屋建筑构造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房屋建筑构造论文篇1浅议房屋建筑构造柱摘要:构造柱在房屋建筑中的使用,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建筑物整体性和抗震能力,文章介绍了构造柱的性能和作用,在构造方面的要求,施工时的常见问题以及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整体性;构造柱;质量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一种措施。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施工单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中没能注意施工质量。
这对于建筑的整体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给建筑物带来隐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1构造柱的性能和作用设置钢筋混凝构造柱是提高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能力的一种措施。
构造柱在水平面上一般布置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并与每层圈梁有可靠的连接;在竖向则要求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通过圈梁构成一个类似“小框架”的空间体系。
它对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砌体的抗剪强度和抵抗水平推力的位移以及减少地震变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据有关构造柱试验研究资料表明,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墙体抵抗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
当墙体发生约12 cm的侧向位移时,仍可承受035MPa的垂直压力而不倒塌。
构造柱和圈梁的共同作用,可对砌体变形起约束作用,并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
2构造柱在构造方面的要求2.1多层砖房构造柱应符合以下要求: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纵筋宜采用4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
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选用4414,箍筋@≯200ram,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2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每隔500mm设2根拉结筋,每边伸入墙体内 2.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问:其它情况下,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接通。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论文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住宅在城市中越来越常见。
高层住宅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人口密集的居住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然而,高层住宅的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一、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特点高层住宅由于其高度较高,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都较大。
竖向荷载主要包括自重、活荷载等,水平荷载则主要有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在结构设计中,水平荷载往往成为控制因素,因为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对结构的影响愈发显著。
此外,高层住宅的结构体系通常较为复杂,常见的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受力性能、抗震性能、经济性等方面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建筑功能、地理环境和建设要求等进行合理选择。
二、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1、结构选型结构选型是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
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高度、使用功能、抗震要求、经济指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例如,框架结构适用于层数较低、空间布局灵活的建筑;剪力墙结构适用于住宅中对房间分隔要求较高的情况;框架剪力墙结构则兼具框架结构的灵活性和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性能,适用于大多数高层住宅。
2、计算分析在确定结构体系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
包括对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计算,以及结构的内力分析、位移计算等。
计算分析通常借助专业的结构设计软件进行,但设计师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和校核,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3、构件设计根据计算结果,对结构中的各类构件进行设计。
包括梁、柱、墙等构件的截面尺寸、配筋等。
构件设计需要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4、抗震设计地震是对高层住宅结构安全的重大威胁,因此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需要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结构的抗震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设置抗震缝、加强节点连接等。
三、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1、风荷载的影响高层住宅受到的风荷载较大,可能导致结构的振动和变形。
高层建筑结构研究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研究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安全性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导致其竖向荷载显著增加。
这就要求结构体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承受这些荷载。
其次,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为突出。
在强风或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容易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和振动,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此外,高层建筑的结构自重较大,对基础的要求也更高,需要确保基础能够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组成,具有布置灵活、空间大等优点,但抗侧刚度较小,适用于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
剪力墙结构则通过钢筋混凝土墙体来抵抗水平荷载,其抗侧刚度大,但空间布置不够灵活。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既能提供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较好的抗侧性能,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体系之一。
筒体结构包括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等形式,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侧能力,适用于超高层建筑。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在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
静力分析是基于结构在恒载、活载和风载等静力作用下的响应进行计算,是结构设计的基础。
动力分析则考虑了结构在地震作用等动力荷载下的振动特性,包括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简化的动力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的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并结合反应谱来确定结构的地震响应。
时程分析法则直接输入地震波,对结构在整个地震过程中的响应进行模拟,能更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但计算量较大。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论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论文【摘要】我们在进行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保证理论计算和实际情况相一致,尽量避免设计中的薄弱环节。
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结构设计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力学和程序计算知识,最终实现建筑的经济适用和美观舒适的功能。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多层和高层结构的差别主要就是层数和高度。
但是实际上,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没实质性差别,它们都必须抵抗横向及水平荷载促进作用,从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而言,基本上就是相同的。
1、水平荷载成为控制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结构内力、加速度与高度的关系,除轴向力与高度成正比之外,弯矩和加速度随其高度都呈圆形指数曲线下降,因此,随着高度的减少,水平荷载将沦为掌控因素。
水平力促进作用下结构与否优化,材料用量将存有非常大差别。
2、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多层建筑相同,结构侧移已沦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随着建筑高度的减少,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快速减小,因而应当将结构在水平荷载促进作用下的侧移掌控在某一限度之内。
3、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横向荷载数值非常大,使柱产生很大的轴向变形,从而可以使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增大,横跨中正弯矩和端的支座正数弯矩值增大。
轴向变形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需要根据轴向变形的计算值调整下料长度进行。
另外轴向变形对构件的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如不考虑构件竖向变形将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计算结果。
二、建筑结构设计有关问题与掌控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的应用建筑结构中所谓的概念设计不仅仅就是建筑设计的一种理念,还是我国的建筑设计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而且概念的设计这主要是建筑结构方案设计阶段,因为建筑结构的初步设计过程就是无法也不可能将借助计算机去同时实现的设计的。
所以,这就须要我国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对建筑结构的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能够把握住的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从而挑选出与建筑工程来说结构最合理而且耗资最经济的结构设计的方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的有效手段。
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其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高层建筑所承受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明显增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风的影响愈发显著,风振效应可能导致结构的疲劳和破坏。
地震作用也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放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较大。
由于层数众多,建筑物自重以及活荷载的累积效应不容忽视,这对结构的竖向承载能力和基础设计带来了考验。
再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更为复杂。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体系在力学性能、适用高度、经济性等方面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一)安全性安全性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
这包括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承载能力、稳定性,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如强烈地震、大风)的抗倒塌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详细的力学分析和计算,确保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
(二)稳定性高层建筑的高宽比通常较大,容易产生失稳现象。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布置构件、增加抗侧力构件的刚度等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三)经济性在满足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这需要在结构选型、材料选用、构件尺寸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经济合理的设计目标。
(四)使用功能高层建筑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如办公、居住、商业等。
结构设计应满足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要求,如大开间的办公区域需要采用较为灵活的结构体系,而住宅区域则更注重房间的规整和隔音效果。
(五)施工可行性设计方案应便于施工,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度、施工周期和成本等因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较高、自重较大、水平荷载影响显著等特点,使得其结构设计与低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高层建筑所承受的竖向荷载远大于低层建筑。
除了自重外,还包括大量的人员、设备和家具等荷载。
这就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这些竖向压力,以避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破坏。
其次,水平荷载成为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高层建筑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强风或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和内力,因此需要结构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
再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更为复杂多样。
常见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每种结构体系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安全性是首要原则。
结构设计必须能够承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包括正常使用情况下的荷载以及极端情况下的风荷载、地震作用等,确保在其使用寿命内不会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适用性原则要求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和舒适度,不出现过大的振动或裂缝,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
经济性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保证结构安全和适用的前提下,应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
耐久性原则则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抗腐蚀、抗老化能力,以保证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稳定。
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1、结构选型结构选型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
需要根据建筑的高度、使用功能、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安全评价论文
建筑结构安全评价论文
结构安全评价论文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安全评价。
建筑安全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进行结构安全评价必不可少。
建筑结构安全评价主要包括对建筑结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功能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适合使用,满足安全要求。
首先,在进行结构安全评价之前,应该先进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该满足建筑规范、安全法规等,以及其他现行规定。
接下来,建筑结构应根据载荷类型、构件类型和构件尺寸等多种因素考虑,分析建筑框架或组合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最后,分析建筑构件的用途、数量和加工质量,以确保其结构安全性能。
另外,建筑结构安全评价应该定期进行。
定期的安全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及时更正各种严重建筑结构问题。
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应采取措施改正或拆除。
此外,建筑结构安全评价应与建筑质量检验协调进行,以确保施工质量,减少建筑结构的缺陷发生率。
总之,建筑结构安全评价是建筑设计、施工和维护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它有助于发掘建筑结构的问题,以避免结构倒塌而发生人员伤亡,损失物质财产的惨剧事故。
结构安全评价必须严肃认真,贯彻全过程,以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
结构工程论文范文3篇
结构⼯程论⽂范⽂3篇砖混结构⼯程论⽂⼀、引⾔砖混结构⼯程中,经常会出现⼀些因砌体接茬、搭接处理质量不好造成的墙体裂缝,或者是在使⽤环境因素作⽤下,因砌体质量问题影响被扩⼤的裂缝问题,给⼯程的使⽤安全和正常使⽤功能造成隐患或不便。
在我较长的施⼯管理过程中,注意到砌筑施⼯随意留槎的现象很普遍、很严重,常常表现为直槎、阴槎,并且,由于塞砌容易造成砂浆不饱满、灰缝不均匀、接茬灰缝不顺直,接茬处的砌体质量将得不到保证;因为接茬涉及结构纵、横墙间的联系,从⽽使结构的整体性能受到了严重地削弱。
⼆、施⼯过程中留槎处置不当的原因分析1、砌筑⼯⼈长期不按照规范规定操作施⼯,习惯于错误的留槎操作⽅法,图⽅便、省事。
2、施⼯管理⼈员对正确留槎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管理过程没有严格要求。
3、混淆“L”形转⾓、“T”形、“⼗”字形连接处有构造柱和没有构造柱处理的区别。
4、管理⼈员不能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或者是没有合理安排,规定正确的接茬处理⽅法。
5、施⼯安排不当,不能同时纵、横墙砌筑。
6、不论使⽤“内砌法”或者是“外砌法”做砌体施⼯,留斜槎操作⼯作量⼤,操作不⽅便。
以上操作和管理的原因,使留槎处置不当成为砌筑施⼯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质量通病”之⼀。
三、解决问题的⽅法对策1、必须加强对操作⼯⼈的⼯艺、⼯法知识的学习,强化规范标准的教育培训。
操作⼯⼈的技能学习应有地⽅政府劳务输出培训部门负责,或者由劳务资质企业委托培训,劳动⾏政主管部门或建设⾏政主管部门颁发操作者从业资格证书;由⽤⼈劳务资质企业负责对⼯⼈规范标准的培训和项⽬施⼯技术质量的管理,从源头抓住质量意识和知识培训关。
2、劳务承包⽅(劳务资质企业)必须根据施⼯项⽬总承包管理者的要求,按照《施⼯组织设计》或《项⽬管理规划》规定,编制班组向操作⼯⼈的技术交底,让⼯⼈明⽩规范标准要求。
在施⼯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督,记录施⼯部位,并组织班组内部⾃检,施⾏⽤质量评定⼯程量完成情况,与⼯资收益挂钩,强制性推⾏质量控制,⾰除操作“陋习”,监督留槎部位的处理。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论文5篇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论文5篇第一篇:建筑结构设计BIM技术的应用1引言当前建筑工程中建筑形式、规模及数量日益增多,专业间如工程师、建筑师、设计人员及业主等面临着高效沟通及信息共享问题,新型的BIM技术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方便优化工作结构,提高设计质量。
2BIM技术的概述2.1BIM技术的概念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其根据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种相关信息建立工程数据模型,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维护等管理过程,实现建筑工程过程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2.2BIM技术的特点(1)BIM具有信息集成的特点。
BIM为建筑信息模型,是整个建筑工程详细数据信息的数据库,包括设计过程和设计信息。
通过BIM,建筑的外观、构件,建筑施工材料、尺寸等任何信息均可被迅速精准地找到。
传统设计在查找对比图纸上有着明显劣势,在修改图纸上更是工作繁重。
BIM技术具有信息集成功能,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对原设计稿进行调整,工作人员只需对单项进行修改便可生成最新的数据信息模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数据信息实时可靠。
(2)BIM能够实现协同设计。
建筑信息模型为设计人员、工程师、建筑师及业主提供了一个实时数据共享平台。
业主的需求、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可在此平台得到及时解决。
同时BIM技术能够自动检测建筑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支持同类数据的导入与组合,并根据参数设置给出合理的模型方式。
相较于传统各自为主的设计流程,BIM技术解决了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交流困难,无法协同工作的困境,有效降低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对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3.1可视化建筑结构设计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使用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平面化建筑结构,各设计图之间存有割裂,而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之间又存在着专业知识差异,传统设计很难将建筑结构的详细信息展示给不同用户,如此可能影响最终设计的精确性。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精品三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精品三篇)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作为建筑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性能,降低建筑成本,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化设计;遗传算法;大型公共建筑;应用研究1. 引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等多个方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化算法被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
本文以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性能,降低建筑成本。
2.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过程,寻找最优解。
具体步骤如下:(1)编码:将设计变量编码为染色体,每个染色体代表一种设计方案。
(2)适应度函数: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定义适应度函数,用于评价各个设计方案的优劣。
(3)选择:根据适应度函数,选择适应度较高的设计方案进行繁殖。
(4)交叉:模拟生物的交叉过程,对选中的设计方案进行交叉操作,新的设计方案。
(5)变异:模拟生物的变异过程,对设计方案进行变异操作,提高种群的多样性。
(6)迭代:重复执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直至满足终止条件。
3. 实例分析以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实例分析。
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构性能和建筑成本,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建筑物在结构性能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降低了建筑成本。
4. 结论本文以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论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课程名称:建筑结构概论任课教师:黄俐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在特大地震后的应用姓名王嘉荣学号班级 13级房产4班专业土管系房地产专业论文提交时间: 2016 年 7 月1日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地震灾害的多发,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视。
本文就结合当前的地震灾害的情况,论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以及灾后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特大地震1.引言在过去近十年里,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世界各地接连不断的地震都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在建筑结构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运用了相关的减震隔震加固技术对灾后房屋加固也成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受损的有效技术。
又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在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得到一个能有效降低地震损失的抗震体系,保障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本文以地震作为一个切入点,以特大地震后国家采取的消能减震加固技术作为实例,来探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未来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设计的运用。
2. 消能减震体系和隔震体系概述一般建筑减震是通过巧妙应用建筑的阻尼与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的。
建筑的阻尼的增加能够对地震能量起到较大的消耗作用,减震措施止是通过增加建筑的阻尼来实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使建筑的主体结构受到地震的破坏得到避免和减轻。
关于对消能部件个数的设置、具体位置设置等布置问题,一般需要经过仔细分析和计算。
通常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消能构件,能够达到附加两个方向的阻尼及刚度的目的。
少数情况在结构变形较大的位置设置消能结构,使整个建筑的阻尼得到均衡,使地震能量被分散,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物抗震性能,达到保证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2.1. 消能减震体系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特别的机构或效能元件,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以确保主体结构的安全,进而使主体结构构件在罕见地震中不发生严重破坏。
消能减震的目的是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在大震下破坏较轻,震后能很快恢复正常使用,遭遇强震时建筑不倒塌。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可以阐述如下,及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1]消能减震方程:Ea Es Ed Er Ein +++=式中:Ein—地震过程中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Er—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能量,即结构体系震动的动能和势能;Ed—结构体系自身阻尼消耗的能量(一般不超过5%);Es—主体结构或承重构件的非弹性变形(或损坏)所消耗的能量;Ea—消能(阻尼)装置或耗能元件耗散或吸收的能量。
消能减震结构中附加的消能减震原件或装置一般统称为消能器。
根据消能器耗能机理的不同,可分为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其他消能器;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通常用塑性变形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在地震往复作用下通过其良好的塑性滞回消能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消能器耗散的地震能量与消能器变形量相关;速度相关型消能器通常由粘滞或粘弹性材料制成,在地震往复作用下利用粘滞和粘弹性材料的特性来耗散地震能量,消能器耗散的地震能量与消能器变形的速度相关。
以下为图 1 常见消能器类型:[2]图 1 常见消能器类型隔震体系隔震体系可分为基础隔震体系和层间隔震体系。
基础隔震体系是指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支座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结构地震响应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包括三部分:上部结构、隔震支座、基础。
以下为常见的隔震支座:图 2 隔震支座主要类型建筑物的结构周期和阻尼比与地震作用有紧密影响。
对于普通中低层建筑物刚度大,周期短,其结构周期正处于地震输入能力最大频段上,相应的地震加速度比地面运动要放大得多,但是如果增大建筑结构的周期,并加大结构的阻尼比,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将会大大减弱,位移反应也会明显降低,起到很好的隔震效果。
虽然基础隔震可以有效减小地震作用,但其使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因为隔震层会产生很大水平位移,所以结构与地面之间需预留很宽的缝以避免结构与地面的碰撞;其次,隔震层设置于基础之上,在一些近海工程中,基础部分受海水冲刷影响严重,隔震支座易老化或失效,需要时常检查和维护;另外,在一些旧房改造或加层工程中,基础隔震无法应用。
所谓层间隔震体系即将隔震层位置上移,不再局限于基础位置,而是隔震层位于楼层与楼层之间,经国内外实际工程证明,层间隔震体系可有效地延长结构周期,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响应。
3.建筑结构中消能减震主要措施3.1.新建建筑物的消能减震设置加入消能减震措施可用在新建结构的减震,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借助消能减震设置或元件来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保护建筑物主体结构,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对建筑物进行建筑隔震设计时,把消能减震设置考虑到建筑物安全设置中。
我们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必须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完成相应的工作,最迟也需要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减震装置。
在进行消能减震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标准、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结合罕见地震作用下预期结构位移控制要求,确定结构的减震要求,确定结构构件的断面尺寸。
根据对相关因素的总结分析,选择消能器及类型,确定消能器的数量和分布,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图)来进行消能减震抗震设计。
图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图3.2.建筑物建成后消能减震装置补充在建筑物建成后,需要采用增加阻尼的办法,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
从使用的部分来说也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夹层。
消能器在结构中布置中通常是沿结构各层布置最优,其次是进行隔层布置,然后是结构底部多层布置,最后是中部多层布置,减震效果相对最不好的结构上部多层设置消能器,建筑上层的消能器无法真正实现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消减器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的负重。
消能器与主体结构进行的可靠连接,是保证消能器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所以在建筑建成后,要增加建筑的消能减震效果,可直接将消能器加固在建筑物中。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时,消能器及其支撑构件和连接件可预先制作,现场安装,不仅施工方便,施工时间短,而且不改变原建筑的面貌,可以很好地应用在首脑机关,救灾中心,防止贵重设备或特殊文物的房屋(纪念性建筑、特种亿元、通讯、消防、动力等重要建筑)。
4.建筑结构中隔震主要措施4.1.基础隔震措施基础隔震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动往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该种隔震方法适用于体形规则的低层或多层建筑结构,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效果较差(隔震结构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基础隔震包括粘弹性隔震、滚轴(珠)滑移隔震、摩擦摆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多种形式,隔震装置有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等[3]。
基础隔震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应用也相对广泛,对自震周期较短的房屋抗震效果明显,但自震周期较长的房屋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要求较高,因为较长的周期性水平振动存在共振的危险。
在上述提到的隔震装置中,橡胶支座的性能指标需要提高,从而充分发挥橡胶支座的水平和竖向抗震能力,并开发科学智能隔震系统,对地震有自我对抗能力。
可以考虑在主体结构的中间层和结构顶层加装隔震装置,同时起到加层和抗震加固作用。
4.2.层间隔震措施层间隔震的初衷是在原结构上安装耗能减震装置,该装置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地震来临时,装置隔震和质量减震共同协作用于吸收地震能量,消弱地震损害,使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降低。
实际上,抗震技术结合隔震技术即为层间隔震。
但是层间隔震的减震效果比基础隔震技术的减震效果差,低20%左右。
所以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旧房改建,在施工方面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与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隔震装置的办法相比,层间隔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减震的效果可以达到1/10- 3 /10的范围。
虽然层间隔震的效果比不上基础隔震,但它灵活运用结构的加层或原结构的隔热层,做适当的改建而达到减震的目的,简单易行,隔震装置采用橡胶支座[3]。
在上海,已有四幢邮电通讯房应用了层间隔震的方法进行抗震加固,另有十几幢住宅正在应用这一技术增层,建造商采用橡胶支座作为层间隔离的常用支座,有些利用隔热层减震,并将隔热层作为结构抗震的第二道防线,这样建造商可以在增加少量投资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4.3.悬挂隔震措施悬挂隔震是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面运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产生不了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当地震来临时,地震的能量不会传递给悬挂起来的结构,从而达到减小地震损害的目的这种隔震方式最常见于大型钢结构,大型钢结构总是采用钢结构悬挂体系,以此隔震[5]。
此体系可以有数地隔离主框架和子结构,减少地震作用的传递,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的能量到达这个部位的时候就会削弱,不至于传递到子结构产生惯性力。
由于悬挂结构悬杆受力大,需要采用高强钢作为悬杆结构的材料。
但是高强钢韧性较差,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拉断,为减少竖向地震作用,可在吊点设置减震弹簧,并配合使用阻尼器形成一套完善的隔震系统。
这种隔震方式主要见于桥梁,房屋建筑,火电厂锅炉架等一些特殊建筑的隔震应用当中,例如着名的43层香港汇丰银行新大楼便是采用了悬挂结构。
4.4.选择特殊隔震地基材料对于不同的建筑物所采用的地基材料不同,这也是地震波的反应区别的原因之一。
采用特殊材料对建筑物地基进行特殊处理,以此来削弱地震波的能量,从而弱化建筑物在地震中的震感。
在传统的建筑物中,通常采用粘土和砂子进行基础部分垫层,然后也有人使用糯米垫层研究抗震,长期的发明研究与试验表明采用以沥青为原料的新型材料进行隔震层设置具有优良的隔震效果。
国内有学者研究采用纤维增强工程塑料板和橡胶按一定处理方法得到新型的隔震地基材料[4],地基填充材料通过结构加强后能承受较大的地震力作用,但由于其是基于“硬抗”的抗震机制,最终仍会在大地震作用下发生严重破坏。
不过由于该结构模型的使用使得上部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下始终处于弹性状态,即使在罕遇地震中也能达到“不坏”的结构性能水平。
基于这种新型简易隔震支座提出了适合低矮村镇建筑的隔震链接构造措施,并应用于该工程。
通过将各镇曾整体抬高至室外地平面上,直接简化了各震层的施工构造,农村普通施工队也可以施工,从而改善了村镇房屋阴暗潮湿的环境,避免了虫鼠聚集于隔震沟中。
5.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和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5.1.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消能减震加固工程(采用粘滞阻尼器)都江堰市北街小学试验外国语学校艺术大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层数为5层,总高度1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