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申报书
课题申报书一、课题需求分析1.课题研究意义国道G577精河至伊宁县公路工程项目,该项目特长隧道15254米/2座,其中北天山隧道全长12100m,苏布台3#隧道全长3154m。
北天山隧道主体地处北天山造山带核部,出露地层较老,地质构造较复杂,地层变形较强烈,褶皱发育,地层倾角一般为50-60°,地层走向变化快,断层也较发育,隧道经过三条区域性断层,分别为F14、F15、F16,形成时代老,隧道延伸方位基本垂直于地层走向,与断层呈大角度斜交关系。
该工程主要为基岩孔隙裂隙、岩溶裂隙水,以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为主要类型,富水性强,局部地段地下水具承压性。
该段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泥石流、滑坡。
根据收集资料及调查精伊霍铁路北天山特长隧道施工及运营状况,对该隧道进行涌水量预测,其正常涌水量为128000m3/d。
苏布台3#隧道进口采用端墙式洞门,出口采用明洞式洞门。
隧道洞身段围岩主要为强-中风化砾岩,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较破碎,自稳能力差,隧道开挖后处理不当易发生坍塌,雨季施工洞室会有渗水现象。
隧道出口浅埋段围岩主要为粉土、砾石及强风化砾岩,粉土及砾石为坡洪积形成,松散-稍密,岩体破碎、自稳能力差,隧道开挖后易产生坍塌,侧壁易失稳。
特长隧道工程项目,且项目位于新疆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安全风险高。
同时在软弱围岩的高地应力作用下、断层破碎带的松弛变形以及挤压或膨胀变形,都会引起隧道围岩的大变形,极易发生岩爆,引起大塌方,伴随大规模涌水,如果不加控制或控制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安全风险。
近年来,隧道施工事故频发,常规的围岩检测不能做到实时检测,实时指导现场施工。
而通过信息化监控手段,能有效地对隧道围岩时行监测,实时监控进洞作业的人员、机械设备的分布和空间位置,确保施工安全。
针对项目特长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有必要对特长隧道施工进行技术研究,确保项目安全、顺利完成,同时形成一套适宜的,行之有效的、全面成熟的隧道施工技术,为今后隧道施工提供借鉴,实现标杆引领。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铁路隧道工程一直是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的施工涉及到许多技术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施工问题,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地质条件复杂导致隧道开挖困难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地质条件往往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地质条件复杂会导致隧道开挖困难,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安全。
岩石层的变化、地下水的涌出、地应力的变化等,都会对隧道开挖施工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了解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可以采用爆破、钻孔等方式来处理岩石层的变化,提高开挖效率。
可以采取排水、支护等措施来应对地下水的涌出和地应力的变化,确保施工安全和进度。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施工方案,灵活应对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
二、隧道内部通风和照明问题隧道内部通风和照明是隧道工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隧道内部没有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不仅会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
隧道内部通风和照明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
为了解决隧道内部通风问题,可以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在隧道两端设置通风井或者安装通风设备,可以保证隧道内部空气的流通,达到通风的效果。
为了解决隧道内部照明问题,可以采用 LED 灯具等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保证隧道内部的光照条件,提升工作和运输的安全性。
三、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问题隧道施工是一个高风险的工程,安全问题一直是工程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隧道施工中可能会面临坍塌、水灾、火灾等意外情况,这些都会对施工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首先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要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工程的建设也日益重要。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铁路隧道工程面临着一些技术问题。
下面将讨论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地质条件复杂,包括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等。
这些复杂的地质条件可能导致隧道工程施工困难,甚至危及工程安全。
解决措施:1. 在隧道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地质预测,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并进行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
2. 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如使用泥水平衡法、盾构法等。
3. 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条件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隧道地质灾害风险高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隧道工程往往面临地质灾害的风险,如岩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这些地质灾害可能导致隧道工程损坏,甚至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施工中的人员安全问题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安全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施工现场可能存在一些危险源,如设备故障、施工材料堆放不当等,这些都会对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解决措施:1. 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 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培训,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
3.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如设置安全网、警示标志等,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四、施工材料和设备供应问题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和设备,如钢筋、混凝土等。
如果供应不及时、质量不合格,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解决措施:1. 提前规划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需求量,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及时供应。
2. 严格审核供应商的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的材料和设备符合标准要求。
3. 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供应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抽样检测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修建技术与对策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修建技术与对策肖广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北京100844)摘要:结合既有铁路隧道工程经验,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岩爆、活动断裂带、高地温、高压富水断层等典型复杂地质条件,分析其特点并提出修建技术对策。
高地应力软岩的特点是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高、变形持续时间长,主要对策为主动控制围岩变形、机械化施工、优化工艺工法、快速封闭成环等;岩爆的特点是预测难度大、对施工安全和工效影响大,主要对策为微震监测、释放地应力、加强支护、设备和人员防护等;高地温的特点是恶化作业环境、降低工效,主要对策为按照温度分级采取洒水、加强通风、冰块或机械制冷等降温措施;活动断裂带的特点是地质破碎、断裂带错动直接破坏结构,主要对策为大刚度环形衬砌、预留变形及补强空间、组合宽变形缝等;高压富水断层的特点是施工易产生突泥突水,主要对策为加强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泄水、加固地层、加强支护等。
相关修建技术对策可为川藏铁路隧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川藏铁路;高地应力;软岩;岩爆;高地温;活动断裂带;高压富水断层;修建技术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0)12-0035-08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12.0350引言近年来,随着铁路隧道建设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隧道修建技术也在逐步提高,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大国和隧道强国[1]。
赵勇等[2-3]通过工程试验和现场实践研究提出软岩大变形铁路隧道的变形机制和处治措施,在贵广铁路天平山隧道得到成功应用;韩侃等[4]依托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分析岩爆典型特点,确定防治岩爆的动态施工技术;雷俊峰[5]从拉日铁路吉沃希嘎典型地热隧道产生高地温的原因与特征着手,从多个方面制定工程对策;耿萍等[6-7]通过数值计算和工程试验,研究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隧道响应特性和设防措施;张金夫等[8]在大瑞铁路大柱山隧作者简介:肖广智(1964—),男,正高级工程师。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铁路隧道工程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它在铁路交通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以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就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一、隧道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1.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施工的地质条件是施工中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会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进度和安全。
在岩层中存在节理、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这些构造会对隧道的稳定性和支护提出更高要求。
2.冒泥地层冒泥地层是指隧道施工中遇到的含水软土,它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泥水涌入,导致隧道坍塌和支护困难等问题。
3.隧道施工方法选择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隧道施工方法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目前常用的隧道施工方法包括盾构法、爆破法和钻爆法等,不同的方法会对隧道的开挖速度、支护成本和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
4.隧道支护技术隧道支护技术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隧道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隧道,需要选择合适的支护方法,如钢支撑、混凝土衬砌、锚喷支护等,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隧道防水是隧道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特别是在含水软岩层中施工,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以确保隧道的干燥和安全。
6.隧道施工自动化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隧道施工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难题,如隧道盾构机的故障处理、隧道预应力锚杆施工的控制等。
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可以通过地质勘察数据的精确性和综合分析,加强岩土力学分析,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
对于冒泥地层的隧道,可以采用减水排泥、降低进尺速度、加强支护等措施,以降低泥水涌入的风险,并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隧道施工方法,可以采用盾构与爆破相结合、钻爆法等多种施工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复杂地质条件下单线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分析
(1)瓦斯段水气分离装置及排放管施工工艺。瓦斯段 落需安装瓦斯分离装置且沿隧道两侧纵向布置,而瓦斯分离 装置采用 φ80mmPVC 管,水气分离装置用 PVC 直弯头、三 通管连接,洞内设于瓦斯地段两端。其中,高洞口端水气 分离装置如图 1 所示。①瓦斯气体排放路径:纵向盲沟→
水气分离装置→纵向盲沟→瓦斯排放管。②地下水排放路 径:纵向盲沟→水气分离装置→洞内侧沟。
(3)考虑到断层破碎带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失稳等异常状况, 宜采取弱爆破开挖的方式;爆破时,需缩短循环进尺,加 强对装药量的控制;视破碎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装药结 构及参数,保证在爆破过程中周边围岩依然可维持在稳定 的状态。 3.2 隧道穿越浅埋段的施工技术
隧道进出口处的围岩较为软弱,而施工的扰动性较强, 因此该处在施工时易出现质量问题。支护是施工前的重要 准备工作,以超前大管棚超前支护较为合适,必要时可辅 以地表注浆处理措施。(1)进洞区域设置长管棚,组织注 浆作业。(2)洞口段二次衬砌应尽早施工成型,以便与支 护结构构成完整的整体,共同发挥出强支撑的作用,以免 发生坍塌事故。(3)进出口浅埋段施工过程中及时施作 初期支护,在完成爆破作业后需初喷 4cm 厚混凝土,再将 钢架、锚杆及钢筋网有序安装到位,组织进一步的复喷作 业,直至混凝土厚度满足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要以不影 响正常施工为前提,尽可能地缩短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 距离。(4)在初期支护施工期间,需加强钢架基底,以保 证其具有稳定性,并设置垫板。另外,为确保钢架可正常 使用,可配置锁脚钢管,以构成稳定的受力体系。(5)根 据施工要求配制性能达标的浆液,及时用于注浆施工,以 免因间隔时间过长而出现浆液性能下降的情况。(6)锚杆 注浆过程中及时排气,小导管注浆孔口处需要得到有效的 封堵处理,并加强对孔口岩面的防护,全程注浆压力稳定 在 0.2 ~ 0.3MPa,使浆液充分注入。 3.3 涌突水、突泥预防及处理施工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发表时间:2020-08-13T02:44:59.05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6期作者:龙宏斌[导读] 我们也需要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施工中更进一步的确保乘客在铁路出行中交通的安全便捷性。
身份证号码:44088319850804****摘要:在我国的前进发展道路中,铁路隧道建设历来是我国硬实力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铁路隧道建设的总体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日益重视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革新发展,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相关区域。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加强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相关研究,确保施工环节的安全高效性以及通行安全性。
关键词:地质条件;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发展研究一方面,我国新时代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中对铁路运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且对铁路隧道建设的总体要求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工程建设本来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地位重要。
随着我国铁路网的日益发展完善,我国的铁路线不仅越来越通达,而且也日益体现出运货量大、速度快、经济性强等相关优点,铁路交通运输日益受到人们的选择与青睐。
因此,我们也需要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的施工中更进一步的确保乘客在铁路出行中交通的安全便捷性。
1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概况首先,我们要知道铁路隧道主要应用于地质较复杂的铁路建设区域中,主要是在某些特殊地貌的建设环境中在中间建造一条通道并加以改造用来保护铁路的通车运行,减少相关特殊地质环境对铁路建设的影响性与局限性。
其次,我们要针对我国具体的地质地貌情况对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相关发展研究。
我国不仅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地貌多样,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以及峡谷等多种地貌均有分布。
广阔的地貌虽然为铁路交通的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施工地域,但是地貌的多种多样性也更加重了铁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难度与险阻。
所以在具体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高山、河流以及峡谷等多种复杂地质条件的阻碍。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一直是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将重点介绍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情况。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挑战在一些山区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铁路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许多挑战。
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工程施工难度加大。
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多、岩体结构不稳定等问题都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地下水的问题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渗透和涌水问题往往成为制约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
地质灾害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隧道施工的复杂性,如地质泥石流、滑坡、地下水涌出等灾害,往往会给施工带来不小的困扰。
针对上述挑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旨在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问题。
1. 地质勘察与监测技术地质勘察是铁路隧道施工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准确了解地质情况对于后续的隧道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下水勘察技术等,以提高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质监测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实时监测隧道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的地质风险。
2. 隧道支护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支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支护技术,如喷射混凝土支护、锚杆支护、预应力锚索支护等。
这些支护技术在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也为后续的隧道设计和使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掘进技术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隧道掘进技术,如盾构隧道掘进技术、硬岩隧道掘进技术、软岩隧道掘进技术等。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探讨摘要:铁路隧道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工程。
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与城市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其中,铁路隧道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区域联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需保证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
具体来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一般会面对很多复杂的地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软弱围岩、岩堆、滑坡、顺层、顺层偏压、特殊岩层等,严重影响了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务之急需针对性做好施工技术的创新,提高解决复杂地质条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1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差异大,地形地貌不一,形成了差异性较大的地质条件,给铁路隧道施工造成极大影响,不仅需要跨越山峰、峡谷等各类高程障碍,还需要跨过河流、湖泊等平面障碍,施工周围的地质条件差,需要面对高温、熔岩、放射性气体、滑坡、特殊岩层等不良地段,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高地温灾害、塌方、围起岩变形甚至瓦斯爆炸等各类突发性工程灾害,引起安全事故。
与此同时,事故周边地质环境特殊,需要下穿多种地段,易发生施工坍塌、地表结构破坏等,引起人员伤亡,造成施工停滞,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造成经济损失,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此风险性高、突发性强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施工技术尤为重要。
2隧道施工经常出现的地质情况2.1大型裂隙地段在实际工程中,隧道工程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尤其大断层是相当常见的。
通常,由于受到地基塌方、结构渠道涌水、水力等多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结构破裂失效的可能性增大。
尤其是在隧洞开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断层问题,这种断层的地质结构和情况较为复杂,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在实际中不仅会对工程的整体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也会从某种意义上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
由于大断裂区的地质结构范围很广,岩体具有丰富的水特性,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极有可能出现涌泥、涌水等问题。
而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中,由于地下的活动较为活跃,使得整个隧道的内部结构更加难以进行。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设计理论与方法
调查研究138产 城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设计理论与方法陈文智摘要:随着我国铁路隧道的建设发展,隧道设计理论与方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尤其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以新建黔桂铁路为依托工程,针对大变形、岩爆、高地温、活动断裂带等工程难题,系统分析总结了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质;隧道设计;理论1 隧道工程概况黔桂铁路可研阶段共分布隧道24座/276km,隧线比约72%。
其中,长度大于10km的隧道10座/730km(占比77%),15km以上的隧道9座/482km(占比69%),20km以上的隧道12座/456km(占比54%),30km以上的隧道3座/210km(占比25%),最长的易贡隧道长42.5km,为目前国内铁路最长隧道;隧道海拔高,其中海拔3000m以上隧道22座长634km(占比76%),最高的果拉山隧道海拔达4475m。
隧道最大埋深达2123m。
2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大变形应对措施2.1 软岩大变形隧道概况黔桂铁路境内软岩隧道目前实测最大水平地应力达44MPa,模拟分析预测最大水平地应力达58MPa(金城江隧道),综合《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16)和《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技术规范》(Q/CR9512-2019)相关规定及成兰、兰渝等铁路的经验,黔桂铁路软岩大变形隧道分为一、二、三、四共四个等级,根据初步勘察成果推测该段共有39座隧道局部段落存在不同程度的软岩变形问题,软岩大变形段落总长度约149km,其中一级变形80.4km,二级变形51.5km,三级变形10km,四级变形7.5km。
2.2 软岩大变形特征及危害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的外在表现有着明显不同于常规变形的特征,其最主要的表观特征是变形量大、变形速率高,并常伴有初期支护开裂、掉块及钢架扭曲剪断等现象,严重时可导致初期支护失效、洞室坍塌,甚至造成二次衬砌混凝土开裂、压溃等现象。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难点与解决措施
104YAN JIUJIAN SHE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难点与解决措施Fu za di zhi tiao jian xiatie lu sui dao shi gong nan dian yu jie jue cuo shi胡伟一、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难点分析铁路隧道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当地质环境比较复杂的时候,更增加了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如覆盖层较浅、岩石层受力不均匀和周围岩石软弱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面临的难题,具体分析如下:1.覆盖层较浅若是覆盖层较浅,将造成浅埋偏压隧道,围岩无法独立成拱,容易引起地表沉陷或塌方。
如果出现上述现象,除了会给铁路隧道施工造成严重威胁以外,还将影响到周边环境。
常见的有支护、开挖、排水和衬砌等施工环节,由于出现了浅埋偏压,因此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既为正常施工带来不利影响,还难以保证施工质量。
基于此我们应该从浅埋偏压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岩石层受力不均匀岩石的包围让铁路隧道有了一道屏障,岩石层将为铁路隧道带来一定压力,若是工艺选择不够科学与合理,将导致这一自然保护层出现岩石受力不稳定的情况,并引起偏压隧道的问题。
出现该情形后将带来巨大安全隐患,极易引起铁路隧道内出现塌方事故,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在通车后也严重威胁着铁路运营安全。
在发生偏压隧道现象后,地层将大幅度变形,导致隧道支护结构被破坏,造成施工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因此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中要重视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3.周围岩石软弱对复杂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来说,岩石结构以云母片岩为主,尤其是对风化后的岩石层而言,自然状态下这种岩石层容易出现断裂现象。
随着施工强度的增加,且在重力、风化等作用影响下,抗水抗风化能力将逐步减弱,从而在完成铁路隧道掘进以后,岩石层容易发生变形,松散破碎的岩石会引起支护失效问题。
此外,一般来说软弱岩石同时伴随着浅埋隧道、偏压隧道等问题,也让地质条件变得更为多变与复杂。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就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性、施工安全风险、施工工艺技术、隧道材料运输以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包括提高施工队伍素质、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以及强化施工监理与质量控制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提高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铁路隧道工程的施工技术问题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以满足现代铁路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铁路隧道工程、技术问题、施工安全、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材料运输、施工设备、自动化技术、施工队伍素质、技术研发、施工监理、质量控制。
1. 引言1.1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铁路隧道工程是铁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在山区地形中穿越山脉、河流等地形障碍,缩短铁路线路长度、提高运行效率的功能而备受关注。
在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技术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解决措施来应对。
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问题是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首要挑战。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如岩层崩塌、地下水涌入等问题,需要针对性的设立施工方案。
施工安全风险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高山崖、深谷等危险因素,施工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同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
施工工艺技术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隧道施工工艺的选择与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施工效率和质量,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改进。
隧道材料运输问题和施工设备自动化技术问题是在实际施工中常见的困难,需要通过合理的物流规划和技术更新来解决。
提高施工队伍素质、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强化施工监理与质量控制是解决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措施。
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保证铁路隧道工程的顺利施工和质量安全。
复杂地质条件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概述
复杂地质条件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概述1.1 前言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两端有出入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行的工程建筑物[1]。
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0年隧道会议综合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2]:“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m2的洞室”,均称之为隧道。
近代隧道兴起于17世纪的运河时代,从这一时期起,欧洲陆续修建了许多运河隧道。
1820年前后,随着铁路运输的兴起,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之后的美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先后开始修建铁路隧道。
到目前为止(2000年的统计数据),世界各国铁路网上的隧道近10000座,总长超过12000 km(约占世界铁路总长的10%)。
目前隧道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挪威、瑞士、德国、奥地利和加拿大等国,其中,有超过总长1/3的隧道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中国和日本的铁路线上建成的[3]。
我国第一条铁路隧道是1890年建成的台湾狮球岭隧道,1903年建成第一座长度超过3 km的兴安岭隧道。
截止2003年年底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大陆上已建成的铁路隧道有7400余座,总长约4200km;公路隧道1970余座,总长度近1000km;已建成运营的城市地铁总长近200km。
据初步统计,“十五”计划期间铁路、公路、水利、城市地铁轻轨等领域合计约有总长3000km隧道工程需要修建[4-5],每年新增铁路、公路隧道350km以上,其中长度大于10km/座的隧道约占10%。
因此,中国是世界上隧道和地下工程最多、最复杂、今后发展最快的国家[3-6]。
长期以来,我国根据隧道所在的位置的不同将隧道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
对山岭隧道的建设,根据隧道长度将隧道区分为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长隧道和短隧道,划分标准如下[2]:(1)全长10000m以上为特长隧道;(2)全长大于3000m小于10000m为长隧道;(3)全长大于500m小于3000m为中长隧道;(3)小于500m为短隧道。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1T01:42:41.781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6期作者:宋文学[导读] 本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浅埋偏压、膨胀性、岩溶等不同地址条件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分别进行了论述。
宋文学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4 摘要:本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浅埋偏压、膨胀性、岩溶等不同地址条件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分别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复杂地下;铁路隧道;施工1 引言我国拥有十分多样的地形类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显著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极易对铁路隧道施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脆弱性(岩石硬度过低、地质运动频繁且活跃等)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存在暗河、地下洞穴等地质结构)[1]。
基于此,为能够有效降低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负面影响,相关参建各方必须充分明确铁路隧道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采取对应的施工技术,并加强相关的施工管理,从而确保整个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2]。
2 浅埋偏压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在实际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浅埋偏压地质是导致工程施工困难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遇到浅埋偏压地质情况时,为了可以更好地改善铁路隧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极大程度上消除由于掩埋而产生的潜在安全风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3]:(1)全面掌握浅埋偏压地质条件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铁路隧道施工方案;(2)科学整合特定的结构系统与施工过程,对浅埋偏压地质结构的变形进行有效监测,且对地质变形程度与速度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尽最大可能降低安全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3];(3)由于浅埋偏压隧道施工中存在较为浅薄的覆盖层,这就很难独立成拱,也会出现地表沉陷、滑坡、地表失稳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总体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影响周围环境,故而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浅埋变形隧道的具体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与技术控制机制,并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来编制出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案,还应结合施工现场土壤含水率建设完整性的排水工程,保证岩层的可靠性,对发生的裂缝与塌陷区进行及时填补,从而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是在地下挖掘隧道并加固支护结构,以确保铁路交通的顺利运行。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
本文将就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1. 地质条件复杂铁路隧道的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例如岩溶地质、软弱地层等,会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解决措施:(1)地质勘察和预报在进行隧道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预报,了解地下岩体的构造、岩性、岩层倾向、倾角、节理发育情况等,以便合理确定隧道的位置和设计方案。
(2)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区域,需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如盾构法、钻爆法、硐室法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加强支护措施对于易塌方、易涌水等地质条件差的区域,需要加强支护措施,采用钢架、喷锚、注浆等方式来加固隧道围岩,确保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
2. 施工难度大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一些山区、水域等地区的隧道工程施工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这些地区的隧道工程施工难度较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问题。
解决措施:(1)技术创新在隧道工程施工中,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施工方法和装备的水平,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采用先进的掘进设备、自动化施工技术等,来提高隧道工程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2)合理规划施工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气候等因素,避免在不利条件下进行施工,以确保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加强监督和管理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监督和管理,严格遵守施工规程和标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 环境保护问题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土石方、渣土等废弃物,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隧道进洞施工技术
接头 ( 一) ④ B 单元
10 浆砌片石
600
图 2 套拱加固示意图 ( 单位:cm)
4. 4. 1
反压回填平衡偏压
为了防止仰坡的滑移或坍塌, 在导向墙和长管棚施工完毕 整个过程中必须保留核心土 。在开挖暗洞前向大里程方向施 时, 作 5 m 拱套, 并在右侧偏压侧施作混凝土挡墙与拱套浇筑成一整 体。拱套及挡墙施工完毕后, 洞顶及挡墙背后及时回填并封闭, 增加浅埋侧围岩自重, 平衡偏压力。浅埋侧拱顶土石回填厚度达 到 4. 0 m, 防止仰坡坍滑。
4 . 6 . 3 监控量测的信息反馈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 。 实时分析: 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 发现安全 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 。 阶段分析: 按周、 月进行阶段分析, 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 规律, 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 提交阶段分析报告, 指导后续施工。
4. 4. 2
地表注浆固结围岩
洞口偏压段地表, 网喷封闭 C20 混凝土厚 10 cm, 松散地层打 设 42 小导管, 导管长 4. 0 m, 纵、 环向 2. 0 m 间距梅花形布置, 注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固结围岩; 在靠山侧坡面打设 R32N 自进式锚 杆, 锚固坡体岩层, 锚杆长 6. 0 m, 垂直岩面打设, 梅花形布孔, 间 距 1. 0 m。
Jz-Ⅲ07-尤 18
4. 2
明暗分界里程 DK382+622 Jz-Ⅲ08-Cyx4 隧道出口里程 DK382+644 17 隧线分界里程 DK382+644 衬砌变化里程 DK382+627
超前长大管棚施工
公路 隧道左线中 线地面线 ( 1) ( 6)1 ( 1.90)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已成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和施工质量,对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将主要内容分为构造设计、施工方法和监控技术三个方面。
一、构造设计高速铁路隧道的构造设计直接关系到施工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隧道的布置坡度应适中,对于长隧道而言,合理设置插入井,以确保通风与救援的通畅。
其次,隧道的横断面尺寸要合理,以满足列车运行的要求,同时考虑隧道的排水设施,以防止积水对隧道结构的损坏。
此外,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采用合理的隧道衬砌设计,可提供更强的隧道支护作用。
二、施工方法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采用合适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在一般情况下,施工方法可以分为开挖法和掘进法两种。
开挖法适用于隧道较短、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开挖或机械开挖。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长隧道,掘进法是较为常见的施工方法。
掘进法施工过程中,主要通过推进机进行隧道的掘进,再进行隧道的支护,可实现隧道同时施工和支护。
三、监控技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控技术对于工程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隧道施工监控技术主要包括地质勘察监测、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
地质勘察监测可以通过地质雷达、钻孔等手段,对隧道内部的地质条件进行实时监测,以提前预警地质灾害风险。
变形监测可通过精密仪器对隧道结构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结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渗流监测则是通过对隧道周围地下水位的监测,以避免水位过高对施工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通过构造设计、施工方法和监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高隧道施工效率,保证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将会不断完善,为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安全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研究
- 120 -
生态与环境工程
2024 NO.1(上)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在实际工况中,会存在一定偏差。为充分描述盾构尾部与
衬砌之间间隙、盾构机注浆程度和隧道面土体的变形程度 和范围 [6],将盾构尾部与衬砌之间间隙概化为均质的弹性等
代层,δ 表示该层厚度,其计算如公式(2)所示。
δ=ηQp
(2)
式中 :η 为经验系数 ;Qp 为理论盾构尾部与衬砌之间间隙。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 NO.1(上)
生态与环境工程
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研究
么家琦 (广东粤东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广东 汕头 515000)
摘 要 :为保障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研究复杂环境软土地层中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该方法以东乐站地铁项目为
研究对象,首先,利用 HSS 模型计算盾构隧道的变形效应,其次,利用 PLAXIS 3D 软件对盾构隧道-周边建筑
- 121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 NO.1(上)
生态与环境工程
数值为 0.124mm。盾构穿越后 50 d 时,盾构隧道测点最大变 形效应数值为 3.096mm,最小变形效应数值为 2.036mm。当 隧道盾构施工作业完成后,盾构隧道测点最大变形效应数值 为 3.824mm,最小变形效应数值为 2.978mm。综上所述,利 用本文方法可有效获得盾构隧道在不同时间段时,其最大和 最小变形效应,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变形效应数值,应用效 果较佳。
能恢复到原始状态的变形,而塑性变形是当土体受到过大加
载时,无法完全恢复的永久性变形。使用 HSS 模型可以计算
盾构隧道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形效应。盾构机工作是分段连续 进行的,盾构机每推进一段长度 [4],其土仓内压力和尾部注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作者:安晓策来源:《人民交通》2019年第02期摘要:在铁路线路的铺设过程中,经常要面临穿越崇山峻岭、山川胡泊等的障碍,而铁路隧道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障碍。
因为铁路隧道施工的工作特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并且所遇到的地质条件也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加深对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工作,以保证铁路隧道施工的正常高效率安全进行。
【关键词】复杂地质;铁路隧道;技术研究1.阻碍铁路隧道施工的复杂地质条件1.1不良地质条件不良地质条件主要是指的由于太阳能、电能或者地壳运动等自然活动所导致的一些列自然灾害。
比如在高山地区,有的区域土质疏松、或者在经历暴雨后,意外发生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的现象,并且在部分区域还可能出现岩石断层,在这些自然灾害的条件下进行铁路训到施工工作,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瓦斯爆炸、塌陷等危机人身生命安全的事故。
1.2特殊地质环境特殊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由于先前的一系列活动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如果在此区域进行铁路隧道施工工程可能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例如,由于先前不限量的采矿导致地下成为空心区。
在这种特殊地质环境下进行铁路隧道施工工作,具有严重的危险性和威胁性。
2.加大复杂地址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和主要方法在进行铁路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需要穿越崇山峻岭,山川湖泊等复杂地质,但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施工是有一定危险程度的,并且可能由于施工人员的不当操作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也是有危险的,因此加大对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是迫不及待的。
国家根据我国铁路目前面临的状况,加大了对铁路施工方面技术投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尽力研究新兴技术,以解决铁路隧道施工方面面临的困难,并且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如果在进行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克服复杂地质条件,那么极其容易发生危险,造成施工安全事故。
因此加大对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不仅能够最大范围内实现铁路建设,另一方面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也能够促进铁路运输行业整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作者:韩浩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33期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交通方式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而铁路的建设施工水平是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铁路工程的施工中,需要建造大量的隧道工程,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是对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严峻考验,只有在铁路建设中解决这一难题,才能有效的促进铁路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浅埋偏压和软弱围岩两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铁路隧道施工的具体对策。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mode i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railwa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engineering, it needs to build a large number of tunnel works, and tunnel construction in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a severe test of the railway tunne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nly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in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can the the railway industry development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railway tunne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hallow buried and eccentric compression and weak surrounding rock is analyzed, and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of railway tunnel construction under complicated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关键词:地质条件;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浅埋偏压;软弱围岩Key words: geological conditions;railway tunnel;construction technology;shallow buried and eccentric compression;weak surrounding rock中图分类号:U45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3-0133-030 引言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铁路已经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为了满足人们对与铁路更高的需求,我们必须提高铁路建设技术水平,尤其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提升工程施工质量,保证这类铁路隧道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在复杂地质条件的铁路隧道中,浅埋偏压和软弱围岩是最常见的地质条件,只有提高在这些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技术,才能有效的减少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的影响,提高铁路运行的安全性。
因此,我们必须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将对浅埋偏压和软弱围岩两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铁路隧道施工的具体对策。
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常见地质问题1.1 大断层带大断层是铁路工程中遭遇的危害系数高、比较典型的一种地复杂地质状况。
一般来说,断层破碎带与塌方、高外水压力、巷道突水和巷道涌水等事故存在一定的联系。
深埋长隧洞工程中常见的区域性断层构造对施工活动的危害极大,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整个工程的成败。
这类地质构造发展规模比较大,断层数目多,具有一定的富水性,容易发生巷道突水或巷道涌水、涌泥等问题;地下水活动剧烈,施工时技术难度较高,并且对施工质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1.2 岩溶灰岩地区岩溶地质问题最为常见,容易引发突水、突泥。
比如天生桥二级隧洞发生的岩溶突水、突泥,对工程影响极大,将工程迟滞了2年。
1.3 软弱围岩为了掌握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要点,我们必须充分了解隧道围岩。
所谓隧道围岩,就是在应力基础上建立,在工程中能够承载应力的岩体,这部分岩体的质量会对隧道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巨大的影响。
软弱围岩,顾名思义,就是岩质软弱,承载力、粘结力和岩体强度都比较差,结构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松散破碎的围岩。
这种结构面比较软弱的岩体在遇水时会快速软化,严重时可能导致塌方事故。
在深埋隧洞中,受高地应力的影响,软弱岩体极易变形。
加固岩体时技术难度较大,特别是支护结构施工难度较大,如果技术控制不严格,就可能功亏一篑,导致围岩垮塌,对现场的施工人员和机器设备构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甚至有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1.4 岩爆在深埋地下工程施工中存在一种比较常见的动力破坏问题——岩爆。
岩爆事故一旦发生,其造成的破坏力相当巨大,比如严重的机毁人亡事故。
在工程施工中发生的比较严重的岩爆,一般相当于四、六级地震,持续时间为几天,最长可持续数月。
从岩爆成因来分析,其破坏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强度对岩体内部地应力的抵御能力。
一般来说,岩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脆性,在施工中必须提前探明围岩构造及其工程特性,重点针对岩爆问题提前制定现场应急预案,以便在突发岩爆的紧急状况下快速反应,及时补救,降低施工损失。
1.5 膨胀岩软岩当中存在特殊膨胀岩,形状似岩非岩、似土非土,含有大量亲水矿物,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湿度变化时,体积十分容易产生极大变化,一旦变形受到约束力则会有较大内应力。
通过尽量减少围岩扰动以及设计防水结构,保证隧洞湿度不致于出现较大变化,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膨胀岩的危害。
1.6 浅埋偏压在众多复杂地质条件中,浅埋偏压比较常见的一种,在这种地质条件下进行铁路隧道施工,必须有效地克服其为隧道施工带来的困难,提高隧道施工质量,才能保证隧道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铁路的正常运营。
为了妥善解决在浅埋偏压地质条件下进行隧施工时存在的问题,消除这种地质条件对施工过程的影响,我们必须充分掌握浅埋偏压地质特征,掌握在这种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的施工要点。
浅埋偏压地质会对隧道施工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地质更容易发生大幅度的变形,一旦出现变形现象,就会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严重印象施工进度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2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及对策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就业在逐渐增多,在进行这类隧道工程的施工时,地质灾害时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为了减少施工中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隧道施工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不断改进相关技术,同时造好施工管理工作,保证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
2.1 浅埋偏压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方法在浅埋偏压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施工,隧道的埋深不足,覆盖层的厚度也相对较薄,这就会造成隧道的独立成拱存在较大的难度,极有可能造成地面的塌方,进行施工时可能会因地层的损失产生地面的位移,不但影响隧道的施工质量,而且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进行铁路隧道施工时遇到浅埋偏压地质条件,施工中需要应用的开挖、支护以及排水等方面的施工技术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进一步增加了隧道施工的难度,不利于施工质量的控制。
所以,在开始施工前,必须了解这类地质可能存在的危险性,掌握其具有的特征,明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制定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及突发问题的解决方案,将突发问题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因其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进行开挖施工时,必须根据围岩的相关地质信息,明确不同位置的地质特征,同时对变形情况进行随时监测,避免因地质变形而影响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
此外,还要对围岩的变形状态进行分析,掌握变形发生的时间与规律,采取最准确的参数进行施工,并且随着施工的进行以及地质条件的变化对参数进行及时的修改,保证工艺参数符合施工状态的要求,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2 软弱围岩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方法由于地质的不同,围岩的特征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软弱围岩上进行隧道施工前,必须对这种地质进行研究,按照地质特点的区别来选择适合的施工方式,有效地提高围岩的稳定性,保证产生的应力更加合理,应用先进的施工及时,保证隧道施工能够实现最佳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与工程需求,明确围岩需要承受的荷载,以确保隧道的荷载可以满足结构的要求。
此外,还需要科学的分析隧道中的衬砌结构,有效控制衬砌的类型与尺寸,并以此确定围岩隧道的消耗标准。
根据软弱围岩的地质特征,在进行这类隧道的施工时,必须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特别是施工地点周围的地质鉴别技术。
提高地质鉴别技术能够对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项关键的施工技术。
然而,在目前的阶段,地质鉴别技术仍处于发展的最初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地质鉴别技术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的鉴别还需要使用地质判别仪器进行零星的鉴别,并且结果的系统性较差。
因此,只有不断地发展地质鉴别技术,提高这类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够满足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需求。
2.3 具体施工策略2.3.1 提高地质勘察技术水平在目前的铁路隧道施工中,我们还未对地质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前的地质勘察力度不足,一般情况下只是初步的了解地质类型,再按照现有的经验进行盲目的施工,无法针对地质条件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提高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想要对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在隧道施工开始前进行地质状态的预测,由专业的地质勘察人员与施工人员共同使用勘察仪器,采用地面调查的方式对施工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大致的了解,以确定隧道工程的施工可行性以及应采用的施工技术。
第二,在施工进行时,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监测,探寻适合围岩具体情况的施工技术,并深入调查这一区域内的岩石结构、受力状态以及地质情况。
第三,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突水、塌方等灾害的检测工作,并对不稳定岩溶与岩层破碎带进行试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