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浅析
眼下,前些年的过度投资已经使中国一些行业饱尝产能过剩的苦果,包括电力行业在内。2012年1至9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439小时,同比减少151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07小时,减少269小时。
过度投资是指企业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非盈利项目,即净现值(NPV)为负的项目,从而损害公司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投资决策行为。目前我国出现一些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行为,本文将分享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状以及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
一、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状
近年来,我国GDP一直持续高速增长,资本市场也随之有了较快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各种投资活动也越发活跃。鉴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经济背景,转轨中的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也开始通过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这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李增福、唐春阳对沪深83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1998年——2002年五年间,沪深全部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投资年均增长18.743%,而同期上市公司的EVA则表明,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五年来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任何价值,反而在毁灭价值;张功富研究发现,2000年——2005年间的工业类上市公司平均每获得1元得自由现金流,就有0.19元用于过渡投资,0.55元以现金或有价证券的形式保留在企业中。由此可见,我国资本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也日益明显,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
鉴于企业过度投资的危害性和我国经济背景的特殊性,应当对过度投资产生的动机及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有效的加以防范和解决。
二、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
(一)管理者控制型动机
管理者控制型过度投资主要是管理者私人利益理性条件下发生的,实质上是一种管理者机会主义动机,即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不惜损害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公司管理层掌握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并拥有了内部信息的优势,当企业经营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管理者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自己而非有益于股东的扩大投资项目等过度投资。这类投资有助于经理人员获得额外收益,这类额外收益既包括了货币收益,也包括了非货币收益。货币收益是由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报酬的增加;非货币收益主要来源于管理者的控制权收益,包括经营大规模企业所带来的威望、地位等。
(二)大股东控制型动机
大股东在企业投资中的收益分为两种: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这两种收益并非
是互相排斥的,相反这两种因素通常都在起作用。当股东的控制权权利大大超过其收益权利时,牺牲小股东的利益来为自己谋取福利的动机就特别强烈。大股东掌握着公司控制权,利用过度投资来为自己谋利益是其私人利益理性扩张的必然结果。凭借其股权优势,同时小股东在企业无法行使有效的控制权,大股东势必会因自己的利益而去侵占小股东的利益。此时的小股东只有在股票市场上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
(三)管理者与大股东合谋控制型动机
管理者与大股东合谋控制型,是指当企业管理者理性动机与大股东理性动机一致时双方达成的一种均衡,这种合谋可能是出于公司利益(实质上是全体股东利益),也有可能出于私人利益的考虑。由于私人利益前文已经分别进行论述,故在此略过。出于公司利益的考虑而进行过度投资主要发生在企业财务危机时,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和大股东联合起来进行过度投资,损害的是公司债权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