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演示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
(四)状语:
1.状语的定义和构成:
(1)什么是状语: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成分。
如:
①我们[非常]愉快。
②人民教师[辛勤]地工作。
③他[可能]是我们的导师。
④同学们[都]挤在楼道里听报告。
例①如果只说“我们愉快”,仅仅是一般性的陈述;用上状语“非常”以后,不但表明了“我们”处于“愉快”的状态,而且表明了“愉快”所达到的程度。
例②的状语“辛勤”也表明工作的程度。
例③如果没有“可能”出现,那么它就是一个肯定判断,表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是”前加上能愿动词“可能”以后,句子表达的就是一个可能性的模态判断,表明那仅仅是一种推测。
例④的谓语是个连动词组,“都”是附加在这个谓语上的,是修饰限制整个谓语的;整个句子表达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表明“同学们”中的每一个人毫不例外地在做什么。
状语一般在谓语之前,但也有在主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的。
如:
① [阶梯教室里],老师在讲课。
⑥他走了,[慢慢]地,[慢慢]地。
这种状语同一般状语的位置不同,因而常常用逗号把它们同句子的其他成分隔开。
(2)状语的构成:
副词经常做状语。
因为谓语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而副词又常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所以,副词做状误是最常见的,可以说是它的天职。
如:
⑦看热闹的人们[渐渐]散了。
⑧我们[马上][就要]考试了。
⑨我们[一定]坚持下去!
⑩真没有想到啊,他[竟]是这样的一个人!
上例的“非常”是程度副词作状语,“都”是范围副词作状语,“渐渐”“马上”“一定”“竟”分别是表频率、时间、肯定、语气的副词,也都作状语。
状语由哪种副词充当,就表示了哪方面的意义。
形容词除了常作定语外,还常作状语。
如:
⑾大家[爽朗]地笑了起来。
⑿学生[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
⒀老师[仔细]地批改了学生的作业。
⒁战士们[整整齐齐]地站着。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所以形容词作状语一般是修饰性的,从情状的角度修饰谓语,用来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有些形容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如:“[早]知道了”,“[少]出去几次”,“[紧张]地注视着”等等。
但是,有些形容词做状语往往用重叠形式,如:“[圆圆]地排成一个圈”,“[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痛痛快快]地笑一顿”,“[整整齐齐]地站着”,“[黑压压]地挤了一教室”,等等。
某些代词和名词有时也作状语。
这里所说的“某些代词”指的是能代替动作或性状的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如:
这件事[这么]办吧。
你[怎么]来的?
这里所说的“某些名词”,主要是指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
和少数能表示方式的普通名词如“历史、部分、本能、集体”等。
如:
小红[一九八五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
咱们[太原]见。
我们必须[历史]地评价古人和他的作品。
咱们[集体]购票。
动词中除了能愿动词常作状语外,某些表示感知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也能作状语。
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
如:
同学们[注意]地听着老师讲课。
她[害怕]地躲了出去。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们[不应该][教条主义]地看问题。
我[实在][不愿意][这样]做。
除了能愿动词以外,动词作状语一般要带“地”。
表示感知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之所以能作状语,是因为这类动词能从情状角度修饰谓语。
在词组中,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方位词组常作状语,数量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等也可以作状语。
如:
我[一把]拉住他的衣袖。
(数量)
大家[一个个]地进了会议室。
(数量)
大家[积极而热情]地帮助我。
(联合)
我们[要][坚决并彻底]地肃清民族虚无主义。
(联合)
小杨[非常刻苦]地学习外语。
(偏正)
幼儿园的小朋友[非常认真]地做广播操。
(偏正)
妈妈[忍不住]笑了。
(补充)
我们[要][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的消费。
(动宾)
中国运动员[精神异常振奋]地参加比赛。
(主谓)
党的恩情[比海]深。
(介词结构)
小燕儿[一阵风似的]闯了进来。
(比况词组)
[教室里],同学们鸦雀无声。
(方位词组)
[对这个问题]大家[要][仔细]地考虑考虑。
(介词结构)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
(介词结构)
[关于目前的形势],我们已经做了详细的分析。
(介结)
上面句子中的状语,少数是修饰性的,如“端端正正”。
大部分是限制性的,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数量、范围以及性状的程度等等。
形容词作状语是修饰性的,用来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状语一般是放在主语后的,一些表示时间、处所、条件、关涉对象等的状语可以放在主语前面。
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总是放在句首。
那些可以有两种位置的状语,放在句首时总有一定的原因,或者是照顾上下文的连接,或者要强调状语,或者状语较长。
状语较长较多时,放在句首,可以使主语和谓语中心靠紧,句子的结构显得紧凑些。
有时候,状语是几个分句共用的,如:“[夜晚],市区万家灯火,人人满面光辉。
”放在句首是由于结构和表意上的需要。
2.状语和助词“地”。
结构助词“地”是状语的一个标志。
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所以有的状语后面一定不能加“地”,有的必须加“地”,有的可加可不加,情况也很复杂。
状语带不带“地”,有以下几种情况。
(1)副词、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作状语,一般不需要加“地”。
如:
我[今天]去。
他们[非常]愉快。
我们[马上]走。
请[屋里]坐。
你[怎么]来的?这件事[这么]办吧。
(2)一般名词作状语,一定要带“地”。
如:
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
(3)形容词、动词作状语,往往要带“地”;但是能愿动词作状语,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能带“地”;如:“你[应该]知道”,“[快]跑、[大]干、[苦]战、[轻]放”等。
双音节形容词包括重叠式,加不加“地”是两可的,有时加,有时不加。
如:“慢慢地倒了”。
——“慢慢起来”。
“热烈地拥抱”——“热烈欢迎”。
这种两可的情况,加上“地”有偏重描写动作情态的意味,需要强调时常常加“地”。
(4)词组作状语,介词结构、方位词组不用带“地”,其他词组作状语,一般要带“地”。
如:
[开会之前]发文件
[从上海]来
[非常认真]地做
[严肃认真]地处理
3.多层状语:
状语同定语一样,也有层次问题。
如:
代表们[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此例的谓语是一个偏正词组,五个状语,以左统右,修饰、限制后面的谓语。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有时候位置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如:“都不去”和“不都去”的意思就不同,“不很好”和“很不好”意思大不一样。
多层状语和次序问题比较复杂。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取决于表意的需要。
大概的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或否定、程度、情态。
上面例子的状语次序就是:
①表示时间的名词(指明何时)
②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指明何地)
③表示范围的副词(指明范围)
④表示情态的副词(指明怎样)
⑤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指明同谁)
4.状语的运用:
在状语的运用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他[感情]地望着警察,抽起烟来。
“感情”与“望着”搭配不当。
(2)缺少必要的状语:
汉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编辑出版、档案管理等课程。
“开设”前缺少状语“分别”。
(3)状语多余:
他们[一起][共同][多次][反复]地进行讨论。
“一起”和“共同”,“多次”和“反复”意思雷同,不必重复,应去掉一个。
(4)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
的作用。
“充分”应该修饰“发挥”作状语。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任意][被人]侮辱。
“任意”应放在“被人”之后。
5.复杂的定语、状语及其作用:
(1)复杂的定语、状语
所谓复杂的定语和状语,指两种情况:一是定语或状语本
身由复杂词组充当;一是几个定语或状语同时修饰一个基本成分。
如:
①群众[把那些坚持拥护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干部]选取进了领导班子。
(复杂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②(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象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
复杂的定语和状语,可以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
上例句子的定语、状语都是复杂的。
主语中心的定语有四个,其中前三个定语都是由词组充当的。
谓语中心的状语有三个,其中前两个状语也是由短语充当的。
由于这个句子的定语和状语都是复杂的,所以整个句子就复杂起来了。
(2)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的作用:
从结构上说,定语和状语是附加成分,但在表意上,它们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很重要的。
上例②的基本格局是“精力爆发”,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严密,有必要说出究竟是“什么样”的精力;“怎样”爆发出来的。
原句用了四个定语,说明了这种“精力”是“革命”的,是属于“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并且是“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
这样,就从性质、所属、时间和范围等方面对“精力”进行了修饰限制,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阐述了俄国革命人民潜在力量之大。
三个状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科学地表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革命群众运动的密切关系。
“象火山一样”形象地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突然”一词则把革命的气势概括出来了。
在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中,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在议论性的文章中,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用得更多。
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文献里,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时,首先指出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早已解决了的,然后又指出在我们很多同志中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下面就具体指出没有得到明确解决的根据:
③[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这句话共用了七个状语,科学地指出很多同志没有明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表现。
此外,还用了一个长定语,深刻地阐明了没有明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实质。
毛泽东同志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那样丰富的思想,而这种丰富的思想是通过复杂的定语和状语表达出来的。
因此,定语和状语,特别是复杂的定语和状语,对于准确、鲜明、严谨、缜密地表达思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五)补语:
1.补语的定义和构成:
(1)什么是补语:
补语是谓语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
如:
书买<好>了两本。
朋友们辛勤地劳动了<一天>。
鲜花绚丽<极>了。
状语是谓语的前附加成分,补语是谓语的后附加成分。
某些状语和补语可以相互转化。
如:
朋友[自远方]来。
朋友来<自远方>。
农民的举动[很]好。
农民的举动好得<很>。
这种相互转化,从某一侧面也说明了它们都是谓语的附加成分。
(2)补语的构成;
最常做补语的是形容词,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如:
衣服洗<干净>了。
孩子想<明白>了。
他比我想得<周到>。
课桌摆得<整整齐齐>。
动词也可以做补语,一般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
如:
他冻得<发抖>。
天渐渐地热<起来>了。
他怎么写<起>小说<来>的?
我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
副词作补语,只限于少数程度副词。
如:“很”“极”等。
大家高兴<极>了。
这样做好得<很>。
少数疑问代词,如:“怎样,怎么样,如何”等,也能做补语。
如:作业做得<怎么样>?
工作进展得<如何>?
这些疑问代词一般都是问性状、动作或方式的,如上例可以回答说:
“作业做得<很好>。
”
“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表示时量、动量的数量词组也可以做补语,一般回答“多久”、“多少次”的问题。
如:
我曾经在农村住过<一年>。
我去过上海<一次>。
介词词组和其他一些词组也可以充当补语。
如:
鲁迅逝世<于一九三六年>。
老人长得<高大结实>。
校园建设得<又快又好>。
老师讲得<很清楚>。
他穿得<真漂亮>。
同学们高兴得<跳起来>。
鲁迅的杂文写得<好极>了。
你讲得<很有道理>。
小王的这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注意:名词和名词性的词组一般不作补语。
但是,状态补语有可能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
急得他呀!吓得一身冷汗!
笑得一脸皱纹。
2.补语的意义类型;
(1)结果补语:
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表示动作的结果,一般用动词、形容词、代词(怎么样)以及谓语性词组充当。
如“说<清楚>了”,“说<穿>了”,“听<懂>了”,“说得<很清楚>”,“说得<又清楚又动听>”,“说得<怎么样>”,“说得<感情激动起来>”,“笑得<合不上嘴了>”。
在结果补语里,补语不一定是同动词具有语义关系的,补语同哪一成分有语义关系可以通过转换形式来分析。
如:
我打<赢>了他。
——我打他,我赢了。
我打<坏>了他。
——我打他,他坏了。
我打<完>了他。
——我打他,打完了。
这样一转换,更可以看出结果补语表意作用的不同。
有一部分结果补语带有描写性,主要作用是描写动作或人、物的情态。
如: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麦子长得<绿油油的>。
这种补语的前面都要有“得”。
(2)程度补语;
用在形容词和少数动词(主要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表示性状的程度。
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大都可以作程度补语,副词“很、极”、“数量词组”、“一些、一点”也可以作这种补语。
如:
好得<很>。
美<极>了。
不是好<一些>,而是好得<多>。
她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3)趋向补语;
用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
合成趋向动词是一种“离合词”,中心可以插入宾语。
如果有这种离合词充当的趋向补语,同时又有宾语,那么要注意补语宾语的位置。
有些“对象宾语”,就有三种位置,如:
“拿<出>一本书<来>”。
“拿一本书<出来>”。
(“出来”读轻声)
“拿<出来>一本书”。
补语位置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
(4)数量补语;
分两种:一种是数词和动量词来计算动作的次数,如:“看了<一次>”,“走了<两趟>”,“打了<一棍>”,“踢了<一脚>”。
一种用数词和时间名词等计算动作所占有时间的长短,也就是“时量、时段”如:“住了<两年>”,“等了<一会儿>”,“好了<三天>”。
(5)时间、处所补语;
多用介词结构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和处所,如:“他出生<于1958年>”“于1958年”是出生的那一年,是时点,不是时段。
“他坐<在书架旁边>”,“跑<到操场>”“走<向胜利>”。
其中“在.....”、“到......”、“向......”都是处所补语。
(6)可能补语;
在动词后面用“得”和“不得”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如:
这东西吃<得>吃<不得>?
这个人你可小看<不得>。
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加“得”、“不”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写得<好>”、“写<不好>”,“搬得<进去>”、“搬<不进去>”。
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能够加“得”,因此带“得”的格式就有可能表示两种意思。
如:“写得好”可以是:①结果补语“写得不好”的反面;②可能补语“写不好”的反面。
我们可以从提问形式和答话的否定形式看出两种结构的不同:
结果补语可能补语
问话形式他写得好不好?写
答话形式肯定写得好。
写得好。
(能写好)
否定写得不好写不好。
(不能写好)
识别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还可以根据动作是否发生来确定,如果动作已经发生,则是结果补语;如果动作还未发生,则是可能补语,表明有这种可能性。
3.补语和助词“得”: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但补语也不一定都带得。
反之带“得”的也不都是补语。
如:
写得<好得很>!
两个“得”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二个“得”不是“写”的补语。
懂得这个道理。
“得”是构成动词“懂得”的一个语素。
补语前面带不带“得”,大致可有这几种情况:
(1)副词“极”、趋向动词、数量词组和介词结构等做补语,前面不带“得”。
如:“好<极>了”、“跳<起来>”、“跑了<三趟>”、“出生<于1958年>”。
(2)副词“很”、疑问代词、动词(一般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和数量词组以外的其他词组作补语,前面要带“得”。
如:
好得<很>。
写得<怎么样>。
打扫得<干干净净>。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高兴得<又唱又跳>。
收拾得<很整齐>。
讲得<大家眉开眼笑>。
多得<数不清>。
(3)形容词做补语,带不带“得”,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如:
衣服洗<干净>。
衣服洗得<干净>。
不带“得”时,表示某种要求;带“得”时,在说明已经证实的事情时表示结果或情状的意义,在说明未经证实的事情时表示可能的意义。
所以形容词做补语可以带“得”,也可以不带“得”。
带不带“得”要由语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决定。
如果要表示某种要求。
发出祈使、命令的语句就可以不带“得”;反之,如果要表示可能的语法意义或结果、情状等意义时,就要带上“得”。
补语前面用助词“得”很常见,但也有用“个”、“得个”的。
如:“雨下个不停”、“喝个痛快”、“打了个稀巴烂”、“闹得个不亦乐乎”。
这里的“个”、“得个”等于结构助词“得”。
可以换用成“得”,而不影响语法意义。
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环境里可以省去而只出现“得”。
如:“你看她的脸红得”,“看你急得”,“看你那头发乱得”,“看把你气得”,(“看你”、“你看”、“看把你”等均可看作插入语,因为无实在意义。
)“红得”是“红得这个样”的意思,由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补语就用不着了。
4.补语与宾语的顺序;
如果谓语里既有补语又有宾语,就有个排列先后的问题。
补语与宾语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补语在前,宾语在后是常见的顺序。
他一天看<完>三本书。
(结果补语+受事宾语)
他拿<出来>一本新书。
(趋向补语+受事宾语)
他回了<一趟>家。
(数量补语+处所宾语)
困难吓<不倒>我们。
(可能补语+受事宾语)
(2)补语在宾语后是有条件的。
①数量补语要放在代词宾语后面。
如:
我到医院看了他<三次>。
②用介词“以”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要放在宾语后,趋向补语有时也放在宾语后。
如:
给罪犯<以致命的打击>。
(书面语)
给我找一支铅笔<来>。
(3)受事、施事、处所宾语都有插在一个双音节趋向补语之间的情况。
如:
我从书柜里拿<出>书<来>。
忽然走<进>一个人<来>。
他走<回>家<去>。
此外,双宾语中间有时也可以放进数量补语,如:“给他<三次>钱”,“多分配咱<几回>任务。
”还有两个补语的,如:“把重点转移<到四化上><来>”。
5.补语与宾语的辨别:
补语和宾语在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谓语部分,这就带来了怎样辨析它们的问题。
形容词做谓语,根本不能带宾语,它后边的成分只能是补语。
如:“红得<很>”。
至于某些具有使动意义的形容词,应看做兼属动词的词,做动语,则能带宾语。
如:“我正热着菜呢”(使菜热)。
“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使学习态度端正)。
动词谓语部分常常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甚至动语同时带宾语、补语。
那么,怎样断定谓语部分动词后面的成分是补语还是宾语呢?要看这个成分的意义以及充当这个成分的词或词组的语法性质。
补语与宾语的辨别有四种方法:
(1)看词性。
宾语一般是由名词、代词和表物量的数量词组等体词、体词性词语来充当的。
补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等谓词、谓词性词语或副词(很、极)、介词结构等加词性词语来充当。
所以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是名词性的,一般就可以断定为宾语,是谓语性的成分,则既有可能是宾语,也有可能是补语。
(2)看能否转换成“把字句”。
因为用“把”字可以将宾语提前,所以能转换为“把字句”的是宾语。
不能转换成“把字句”的就是补语了。
如:“我写了<三天>,才写完这篇文章”,不能转换。
“我花了三天,才写完这篇文章”,可以转换为:“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三天都花上去了”。
(3)看助词“得”。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果能认定这个成分前面的“得”,是结构助词,那么此成分就一定是补语了。
如果这个成分前面的“得”,不是结构助词,而是构成词的一个语素,与前面的一个构词成分一起组成合成词,再不能单独分开时,那么这个成分就是与“得”所构成的那个合成词所支配的宾语了。
如:“觉得好看”,“获得丰收”,“晓得这个道理”等。
(4)看量词的性质。
动词后面是由物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那么此物量词组是宾语,如果是由动量或时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那么此动量、时量词组就是补语了。
如:“他挑了一担水,水缸就满了。
”(“他挑了一担,水缸就满了。
”);“他挑了<一次>水,就喊腰酸了。
”(他挑了<一次>,就喊腰酸了。
);“他挑了<一天>水,都不觉得累。
”
数量词组同宾语一起出现在谓语部分时,数量词组是宾语还是补语,比较好辨认。
如:
他买了(一斤)菜。
他买了<一趟>菜。
“一斤”表事物“菜”的数量,在句中做定语。
“一趟”虽然也处在“菜”之前,但它是补充说明“买”的,在句中做补语。
数量词组单独出现在谓语部分时,是宾语还是补语较为难辨。
如:“吃了一个。
”,“吃了<一顿>。
”,“吃了<一天>。
”
他买了一斤。
他买了<一趟>。
他挑了一担,水缸就满了。
他挑了<一担>,就喊腰酸了。
6.补语和状语;
有些词语既可以作补语,又可以作状语,但所表示的意义往往不同。
数量词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
如:
我拉了他<一把>。
我[一把]拉住了他。
我没有去过<一次>。
我[一次]也没去过。
有些副词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意思也不相同。
如:
甲:“这本书[很]好。
”
乙:“这本书好得<很>”。
甲表示的程度往往不如乙深。
乙很适宜于放在煞尾的句子的位置上。
再如:“[到操场上]跑”。
(表示动作发生、开始的处所)
“跑<到操场上>。
”(表示动作结束、终止的处所)
7.补语的运用;
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二:
(1)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
我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打扫”与“整整齐齐”搭配不当,可删掉“整整齐齐”,或把“干干净净”后的顿号改为逗号,再在“整整齐齐”之前加上“收拾得”三个字。
(2)补语多余。
如: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前有状语,后面无须再加补语。
“略加”和“一些”意思重复。
(六)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词组、补充词组里的中心成分。
偏正词组里的中心语前面有附加成分定语或状语;补充词组里的中心语后面有附加成分的补语。
在有多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