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学案:第22课陋室铭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
案牍()苔痕()西蜀()
3、文体简介:什么叫铭?
师生
标注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
⑤往来无白丁
⑥无丝竹之乱耳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温馨
提示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预习《爱莲说》。
陋室铭
课题
陋室铭
目标
导航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过程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字( )、( )代( )人、( )家。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师生合作
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写作手法:什么是托物言志?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
6.教师小结
延伸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师生

《陋室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铭文押韵、对仗的特点。

2.通过填入句读,梳理文意。

3.揣摩“何陋之有”一句的标点意蕴,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悟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

【教学难点】为“何陋之有”句加标点,融进情感,读出陶醉感,读出自得感。

【课前准备】发给学生无标点版《陋室铭》预习单,借助预习单上的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给文章断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初读,知其意(一)请2~3位同学朗读预习单上的《陋室铭》。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给予指导。

)点拨:朗读本文,可采用押韵和对仗的方法来断句。

押韵的字,比如“名”“灵”“馨”“青”等。

通过对仗找到句子停顿的节点,比如“山”和“水”对应,“高”和“深”对应,“仙”和“龙”对应,“名”和“灵”对应等。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点拨:可从语言特点、作者心绪、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品味。

示例一:语言凝练,像诗歌,声韵协调,朗朗上口,短促有力。

示例二:感觉作者在传递一种心绪,一种精神。

示例三:作者是借事物表达自己的心志。

小结: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陋室铭》的特点:文辞精练,篇幅不长;意蕴丰富,借物抒怀;言志如诗,韵味如歌。

其实这些也是铭文所具备的一般特点。

二、再读,品其韵(一)发现“陋室趣对”。

1.《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用来教儿童熟悉对仗、用韵、用词的启蒙读物,每段文字都是由对仗工整的韵文构成,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字词的虚实应对。

《陋室铭》也有很多对仗,即同类或相对的词语在相对应的位置上相互映衬。

模仿下面的例句,说说你发现的“陋室趣对”。

PPT:“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2陋室铭》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2陋室铭》word教案 (3)

22.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

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视频范读全文。

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

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三、译读课文通内容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四、细读句子鉴赏美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22课陋室铭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22课陋室铭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案一、字音字形陋室( l òu).儒( r ú).西蜀( shǔ).二、重要德馨( xīn).帘( li án).苔痕( t ái).案( dú).1.要点理解( 1)斯是陋室:指示代,。

.( 2)来往无白丁:里指没有学的人。

..( 3)能够素琴:不加装的。

.(4)南阳葛.:陋的小房屋。

(5)何陋之有:助,前置的志,无。

.2.活用解( 1)有仙名活用:名解:名活用作,有名,有名( 2)有灵活用:灵解:形容活用作,出灵异( 3)苔痕上活用:上解:名活用作,上( 4)无竹之乱耳活用:乱解:形容的使用法,使⋯⋯遇到乱( 5)无案之形活用:解:形容的使用法,使⋯⋯累3.特别句式何陋之有(前置句,“有何陋”)三、文化常刘禹,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与柳宗元名,世称“刘柳”;暮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最先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许称述善事的文字,以后成一种文体,种文体一般都实用韵的特色。

1.文章起笔写山川仿佛与陋室不相关,什么要写?点:古代中,山中有仙人,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里运用比的手法,意在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能否豪富,而在主人的道德能否崇高了。

文章用山川起笔,暗暗施墨,渐渐点,如水流直下,瓜熟蒂落,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由,即后文的“德馨”。

2.本文文“陋室”,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怎样“陋”,而是“不陋”呢?点: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

文中只字不写“陋室” 的“陋” ,却从“陋” 的反面“ 不陋”来立意,全力表“ 陋室” 的“不陋” ,就把原来没有必定系的“ 陋室” 和居室主人的“德馨” 系在一同,以“惟吾德馨” 明“ 陋室”“ 不陋” 。

从“ 斯是陋室” 到“ 何陋之有” ,最后“ 陋室” 的“ 陋” 字作了底否认。

陋室铭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

陋室铭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的语境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陋室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练习,让学生们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类似的文言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陋室铭》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陋室铭》的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基本情况。《陋室铭》是一篇描绘陋室却彰显品德高尚的文言文,它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刘禹锡如何在陋室中展现出高洁品质。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揭示了文章的核心主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陋室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身处简陋环境却依然能保持乐观心态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陋室铭》中所蕴含的哲理。
1.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句式结构;
2.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陋室铭》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

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

《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

有铭,柳公权书碑。

”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

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语文版

《陋室铭》一、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法:谈话法知识拓展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史记》中李斯关于“贫”、“贱”的论断导入,启发学生对刘禹锡的人生观的认识。

二)读文析意。

了解文章含义。

(板书出题目)课文字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

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有鸿儒。

鸿:大。

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

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常识把握: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拓展:《酬乐天初来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语文版语文七下22陋室铭教学设计1

语文版语文七下22陋室铭教学设计1

陋室铭刘禹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2、初步领会韵文和对句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媒体]投影仪、两框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课前起跑线1.字词(略)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3、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4、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二、学海拾贝: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陋室铭》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篇诗文,描写了一个陋室贫家的困苦环境,但主人公却有一颗豁达向上的心灵。

这篇诗文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关系密切,教育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

学案一:朗读诵读练习通过诵读练习,可以把学生感情融入到自己所朗读的语言中,促进语言的艺术感受、陶冶情操。

在朗诵《陋室铭》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氛围中,感受到作者所追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达到对读者情感的共鸣。

学案二:课内展示学生可以分组,对《陋室铭》进行深度解读,通过PPT、海报等形式进行呈现,展示自己的观点、体会和思考。

这种多角度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案三:情感体验在进行情感体验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究:1.思考生活中的不足,如何才能把握每一个机会,追求自己所向往的。

2.同学们共同发起一些公益项目,如义卖、捐赠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所学的道义理念付诸行动。

学案四:作文练习通过作文练习,可以让学生对《陋室铭》中表现的精神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可以采用“仿写”方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学道理用书写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此进行拓展,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陋室铭》的教育意义在于启发我们积极向上,不向境遇屈服,不怕困难艰苦,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与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对《陋室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追求和境界,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发自己的奋发向上精神。

同时,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如课内展示、情感体验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培养学生淡泊名利、追求真知的品质;(3)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陋室铭》;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陋室铭》,提问:“你们知道‘陋室铭’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要以‘陋室’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尽量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探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以及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翻译、问答等形式,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陋室铭》,做好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笔记,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课文讲述了作者刘禹锡在陋室里的生活和他对学问的追求。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
3.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了解作者通过对比、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陋室的环境和氛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重难点解决设想: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反思,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陋室”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文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注难点和疑问。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
4.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但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在学习《陋室铭》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预习理解课文大意,但对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修辞手法仍需引导和讲解。此外,学生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方面正处于成长阶段,对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5.家庭讨论:与家人分享《陋室铭》的学习心得,讨论文中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记录下家人的看法和建议。
-提交要求:下周二前,将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
6.探究任务: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作者生平、文章背景、修辞手法等)深入研究,形成一份小组报告。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2-陋室铭(刘禹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2-陋室铭(刘禹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word版

精选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学设计资料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2. 陋室铭(刘禹锡)》导教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累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诵并背诵课文。

领会文章精妙新奇的构想和语言的音韵美。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要旨。

【要点难点】要点:朗诵并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精妙新奇的构想和语言的音韵美。

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要旨。

【学习过程】一、识记文学知识1、理解题目“陋室”,简陋的房屋。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为一种,这类文体一般都要。

2、认识作者的文字,以后发展成3、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改革运动而冒犯了当朝显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边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成心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只无牢骚,反而很快乐,还任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论。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嘱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所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本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畔,邻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那位知县见其仍旧安闲自乐,毫不在意,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并且只给一间只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逼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一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过分,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常脱俗、情味文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累积文言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2、理解加点词词义(1)有仙则名(..(3)斯是陋室(.(5) 说笑有鸿儒(..).))(2)有龙则灵(.(4)惟吾德馨(...(6)来往无白丁(...)))(7) 无丝竹之乱耳()(8)无案牍之劳形()......3、一词多义斯是陋室()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4、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 2)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的使动用法,)( 3)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5、文言句式何陋之有?()6、翻译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2陋室铭》word教案 (2)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2陋室铭》word教案 (2)

《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学案一.基础知识填空°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鸿儒()6.白丁()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五.对比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1. 解词:(1)惟吾德馨(2)无案牍之劳形(3)每移案(4)余稍为修葺2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翻译: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手法°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爱莲说》学案一.走近作者: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二.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 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三.翻译下列句子1.莲,花之君子者也°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按原文默写4、《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香味:莲——;兰——氲氲无所°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答案:18.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 分) 19.B(2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参考答案:1.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子云亭2.A.灵异 B.这 C.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D.映入 E.博学的人F.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G.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H.调弄,弹奏 I.官府的公文;使……劳累 J.佛经3.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4.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5.刘禹锡,梦得,唐6.用韵7.对偶8.①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②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③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④有什么简陋的呢?⑤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才使得它不显得简陋)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9.E A B B A A A10.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1.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12.C13.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14.赏中外佳作、尝古今佳酿、解今生烦恼、赏绝代佳人。

初一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馨、牍、苔”等字的拼音和“鸿、白丁、素、形、之”等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归纳文章的内容,学习文中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方法。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看法。

一、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本文《陋室铭》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进而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陋.室()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调.素琴()2.古今异义鸿古义:今义:形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4.解释加点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鸿儒..()白丁..()调素.琴()何陋之.有()5.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三、合作学习·探究1.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如果要给课文分层次你会分成几层?每一层讲的又是什么?2.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说:“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3.课文目的是写“陋室”,可开头写山又写水,结尾还写诸葛庐、子云亭,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很多自然事物因其历史原因或本身的特征而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精神内涵。

语文版语文七下 第22课《陋室铭》课件 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下 第22课《陋室铭》课件 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下第22课《陋室铭》课件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下第22课《陋室铭》课件教案
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
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学案:第22课陋室铭学案一、字音字形陋.室(lòu)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帘.(lián)案牍.(dú)西蜀.(shǔ)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斯.是陋室:指示代词,这。

(2)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3)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的。

(4)南阳诸葛庐.:简陋的小屋子。

(5)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词类活用解释(1)有仙则名活用词语:名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2)有龙则灵活用词语:灵解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3)苔痕上阶绿活用词语:上解释:名词活用作动词,长上(4)无丝竹之乱耳活用词语:乱解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活用词语:劳解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陋”)三、文化常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有用韵的特点。

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点拨: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

文章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2.本文文题为“陋室铭”,为什么文中却没写“陋室”如何“陋”,而是强调“不陋”呢?点拨:这是一种反向立意的写法。

文中只字不写“陋室”的“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

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特别精妙之处。

3.核心图解陋室铭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B.惟吾德馨..(文中指品德高尚)可以调素.琴(平时)C.斯.是陋室(这)无案牍之劳.形(劳累)D.有仙则名.(名词,名气、名声)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春冬之.时D.观之.正浓3.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先贤常常经游学以广智,乐交往而善道,在彼此的沟通中增长智慧,砥砺品格,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谈及与朋友的交往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7.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这种交友之道是否认同?理由是什么?【类文阅读】(2011·广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注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0.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或:__________(2)皆足取.祸也取:__________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12.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13.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表达交流】14.《陋室铭》堪称经典,它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有一篇歌颂伟人邓小平的铭文《小平铭》:人不在高,有德则名;话不在多,有理则灵。

斯是邓公,智勇超群。

历史建丰功,当代创理论。

谈笑论国事,浮沉惊风云。

可以挽狂澜,顶恶风。

无落难之颓唐,无功高之忘形。

南疆特区设,北国乾坤定。

万众云:“伟哉小平!”读过此文,你对邓小平同志有了怎样的了解?体会到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怎样的感情?【体验中考】15.(2011·湖北武汉中考)根据要求完成(1)~(3)题。

中国的“老玩意儿”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沉淀。

为了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以“走近中国的‘老玩意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探访家乡的‘老玩意儿’”的调查问卷设计一个调查问题,并写明相应的调查对象。

(不要出现家乡的真实名称)材料1: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在室内门上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室安泰的祈盼。

材料2:中国各地的灯彩花色众多,风格各异:冰灯晶莹剔透,纱灯流光溢彩,宫灯端庄稳重……它们无不具有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灯彩为婚寿吉庆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

材料3: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剪纸往往选择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活动过程中,同桌小明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本组的研究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大家推荐他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胆小的他却反复推辞。

你鼓励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终于点了点头。

参考答案:1. 解析:B项中“素”应解释为“不加装饰的”。

C项中的“劳”应解释为“使……劳累”。

D项中的“名”应解释为“出名”,“丝竹”应解释为“奏乐的声音”。

答案:A2. 解析:B项中的“之”与示例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D项中的“之”是代词。

答案:B3. 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 解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和赏析语言的能力。

翻译句子要注意发挥想象,做到意译即可。

赏析用词,先要解释加点字词,然后结合句意分析该字词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赏析:“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是“映入”的意思。

两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 答案:(1)著名,出名(2)形体,身体7. 参考答案: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8. 解析:“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屋主人品德高尚。

答案:D9. 答案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10. 解析:此题考查对常见实词含义的把握。

解答时一是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再者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答案:(1)有的(2)招致11.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以及关键词“夫”“祥”“其”“自为”的含义。

参考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12.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一句可知。

参考答案: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13. 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把握。

由文章最后的议论“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可知。

参考答案: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14. 答案示例:品德高尚,智勇超群,宠辱不惊,为祖国的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篇铭文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15. 答案示例:问题:您见过我们老家的哪些“老玩意儿”?对象:家中长辈。

(2)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的‘老玩意儿’得以传承的原因”整理出两条主要信息。

16. 解析:此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

阅读三则材料,都谈到共同的两点:艺术价值和美好寓意。

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概括。

参考答案:(1)“中国的‘老玩意儿’”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2)“中国的‘老玩意儿’”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或“中国的‘老玩意儿’”是吉祥象征物)。

(2)解析:此题是语言运用题目。

可以指出小明的优势,鼓励他树立自信,还可以提出一些战胜胆怯的发言技巧或方法。

语言一定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答案示例:小明,不要害怕,你有优势的。

你搜集这么多资料,可以先在小组里试试,然后再到班上展示,我们给你加油。

大胆一点,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