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课程报告
学生姓名:郑运杰
专业班级:地质11001
指导教师:郭甲世
时间:2013.0526
盆地类型及中国盆地的特点研究
摘要: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盆地分类研究不仅涉及到人们对其大地构造属性的认识而且关系着对盆地含油气前景的评价。
关键词:盆地分析、力学机制、结构分类、含油气前景
一.沉积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
盆地动力学是当今地质学的一个热点和前缘分支,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地球表层特征与地球内部驱动力的关系。作为近代地学革命标志的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盆地研究新的内涵,使得人们能够根据板块构造的理论重新认识盆地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基于盆地与板块构造格架的关系提出了众多的盆地分类方案。盆地的深部动力背景是盆地动力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该领域研究程度最高的当属伸展型盆地。在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中,软流圈的状态,包括顶面深度、温度,是否存在地幔柱,在减压条件下是否发生地幔熔融等,都直接与盆地的形成和构成有关。深部熔融不仅导致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也引起了地表隆升;溢出量占形成岩浆的比例愈小,隆升幅度就愈大。沉积盆地的力学机制与其成因类型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盆地研究者多流行根据板块构造进行盆地分类,这样盆地的类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反映了盆地的成因和力学机制。
(一)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
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处于陆内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演化序列内部。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1.1主动裂谷
主动裂谷:这种裂谷中,热柱对岩石圈底部的冲击作用引起对流减薄、穹状上隆和地壳的拉张。在主动裂谷中,地壳变形与热柱对岩石圈底部的上拱作用有关。来自地幔柱的传导
热、岩浆生成作用的转换热或对流热可以引起岩石圈减薄。如果来自软流圈的热流量足够大,大陆岩石圈的快速减薄就会导致软流圈均衡上隆,由此产生的张应力则会引起裂谷活动。1.2.被动裂谷
被动裂谷:大陆岩石圈内的张应力引起地壳减薄以及热的软流圈物质的被动性上涌。被动裂谷中,大陆岩石圈内的张应力使岩石圈的强度减弱,从而使热的地幔物质侵入到岩石圈中,而地壳的上隆和火山活动只不过是第二阶段的作用和产物。目前普遍接受的Mckenzie 的沉积盆地成因模型就是属于这类被动裂谷模式。被动裂谷在发育过程中,首先发生裂谷作用,穹状上隆可以随之发生,但不会超前,因此裂谷活动是区域应力场的被动响应。(二)热挤压(挠曲)盆地
此类盆地最典型者为前陆盆地,它是与大陆碰撞带密切相连的高度不对称盆地,平面上呈长条状或弧形,Price(1973)称其为前渊。Dickinson(1973)按成因将前陆盆地分为两类: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陆碰撞造山带外弧地区(如印度恒河盆地、北阿尔卑斯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如安底斯地区、北美晚中生代—新生代落基山盆地)。
1.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是岩石圈受外力作用发生挠曲而形成的,根据位于弱流体之上的弹性薄板块在受到垂直外力、水平外力以及扭动或弯曲力矩作用时板块的变形特征,可以建立一个综合挠曲公式。对于不同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只需相应改变其边界条件、都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挠曲作用研究。
大洋岩石圈沿海山链的挠曲作用,可用两种模型进行解释,一种是连续板块在垂直外力(以海山链剩余质量表示)作用下挠曲;另一种是在垂直外力作用下,板块发生破裂挠曲。对于挠曲形态的描述可以引用一些有用而简单的表达式,其中包括:最大挠曲幅度、盆地宽度、前隆的位置和高度。尤其是挠曲的波长取决于板块的抗挠强度或挠曲参数。最大挠曲幅度与抗挠刚度以及加载大小有关。
大陆岩石圈挠曲作用的研究大多是在碰撞造山带进行的。横穿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剖面表明,在大陆板块的挠曲中,造成挠曲的力系差别很大。在恒河盆地,与盆地下面的印度板块相比,喜马拉雅山地形负载大大过剩。这说明此外还必须有一种上浮力存在。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前陆盆地,扎格罗斯山脉的地形负载不足以造成阿拉伯板块的挠曲幅度,说明该地区还必须存在另外的向下的作用力。
(三)与走滑变形有关的盆地
此类沉积盆地一般是沿走滑断裂系局部伸展而成,走滑断裂系本身可能与离散型或聚敛型板块的相对运动有关。地壳局部变厚引起加载而造成的弯曲和沉降作用并不明显。虽然走滑盆地形成于广泛变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上,但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在大陆内部和大陆边缘环境。走滑带以断层和褶皱的雁行式排列为特征,这些断层和褶皱在应变椭球体上定向呈一致的样式。雁行式褶皱和张裂方向大致呈直角。任何特定断裂带的断层和褶皱的确切型式,都取决于断裂带的区域地质组构特征及断裂系的成熟程度。
主位移带以分段为特征,各个片段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是以叠覆形式连在一起的。如果沿走向的叠覆方向与断层滑动方向相同,形成的是拉分盆地;如果方向相反则形成挤压山脉。走滑盆地的热力学和沉降模型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构造历史复杂。
二.中国主要沉积盆地的结构分类
(一)板内盆地形成的控制因素
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大洋板块消失大陆板块全部转为陆相沉积后的重要构造类型。它包括与克拉通有关盆地与裂谷带有关盆地与挤压带有关盆地。它们的形成受以下几种大地构造因素所控制:1)受走滑断裂活动影响。中国东部邦庐大断裂在中生代的左旋扭动而新生代转为右旋扭动,对中国东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裂谷盆地,如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南阳盆地等的形成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中国西部阿尔金山走滑大断裂在中生代为右旋,新生代转为左旋,对柴达木、酒西、花海以及塔里木盆地分割性断陷的形成亦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2)地慢垫影响。新生代始,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方向改变以来,除在东亚大陆边缘形成一系列大陆边缘盆地外,大陆深层地慢亦呈局部上升状态,迫使地壳减薄,表层引张应力加强,从而在中国东部出现裂谷式断陷王尚文,大部叠加在郊庐大断裂扭动形成盆地基础之上,部分为新生断陷盆地。这种裂谷式断陷盆地特点在于,以鲁东隆起地垒为中心杨祖序,以北均为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凹陷,以南均为南断北超、南陡北缓的凹陷,两者呈对称箕状。中国西部诸盆地深层地慢虽然不像中国东部形成“垫”,但大部分盆地却都位于地慢隆起或斜坡带上。它们对于形成盆地初期断陷,肯定有一定促进作用。3)晚第三纪末期印度板块北推、碰撞对中国西北部地区陆相沉积盆地形成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欧亚板块除在西藏地区曾有过几次裂陷,形成特提斯大洋外,印度板块向北推进,上新世和欧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