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l4—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附录A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实质内容为急性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适用于各种职业性毒物所致急性中毒的诊断、分级及处理。
对未制定诊断标准的毒物中毒时,更为合适。
亚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等和急性中毒基本相同,故属于急性中毒范畴。
两者接触时间长短不同,但很难用具体时间划分界线,故本标准中不另列亚急性中毒一项。
如已颁布了国家级职业性急性某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则临床应用以该标准为主,有必要时,本标准中有关项目可作为参考。
本标准可供非职业性急性中毒参照应用。
A.2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根据中毒品种的毒作用性质、剂量—效应关系的原则,结合接触和发病的时间因素等三项主要指标,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毒物)和疾病(急性中毒)的因果关系,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病因:根据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生物材料检测等,明确接触毒物品种、现场条件以及侵入途径、吸收的估计剂量等;如同时接触一种以上毒物或其他危害因素,应考虑联合作用的影响。
疾病: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明确疾病性质及严重程度。
根据病因、疾病的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初步意见,并做好鉴别诊断。
重点是:a)吸收毒物的时间与发病是否符合该毒物急性中毒的发病规律;b)毒物的毒作用与病人的临床表现是否相符合;c)估计的吸收剂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基本一致。
在综合分析时,应考虑影响急性中毒临床表现的各种其他因素,如患者性别、年龄、健康及营养状态、过敏体质等。
也应注意毒物中含有杂质或接触毒物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另一种毒物等情况。
在有些情况下,致病毒物品种不够明确,或缺少毒作用的资料,则必要时可做现场模拟试验或毒理试验等,以提供诊断依据。
死亡者应尽可能争取做尸解,以获得病理诊断,且有助于今后提高抢救工作质量。
尸解时尽可能测定主要脏器中毒物含量。
A.3 分级标准A.3.1 急性职业中毒分级标准是根据中毒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的,对分级抢救、指导治疗及劳动能力鉴定、评定本次事故的危害性等有参考意义。
471个职业卫生标准目录(含职业卫生、职业病诊断和放射三类)

471 个职业卫生标准目录(含职业卫生、职业病诊断和放射三类)全部更新,欢迎纠错!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时间实施时间1 GBZ 3-2006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2006-03-13 2006-10-012GBZ 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 GBZ 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GBZ 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5 GBZ 7-2014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6 GBZ 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7GBZ 9-2002 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8GBZ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9 GBZ11-2014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10 GBZ12-2014 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11GBZ13-2002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12 GBZ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13GBZ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14GBZ16-2014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15 GBZ17-2002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16 GBZ18-2013 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2013-02-07 2013-08-0117GBZ1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18 GBZ20-2002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19 GBZ21-2006 职业性光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2006-03-13 2006-10-0120 GBZ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21 GBZ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22 GBZ24-2006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2006-03-13 2006-10-0123 GBZ252014 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2014-10-13 2015-03-0124 GBZ26-2007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2007-06-13 2007-11-3025GBZ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26GBZ28-2010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27 GBZ29-2011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2011-04-21 2011-11-0128GBZ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29GBZ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0GBZ32-2002 职业性丁二烯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1GBZ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2GBZ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3 GBZ35-2010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34 GBZ36-2002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诊断2002-04-08 2002-06-01诊断标准35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6 GBZ38-2006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2007-01-04 2007-07-0137 GBZ39-2002 职业性急性1,2- 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8 GBZ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39 GBZ1-200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0 GBZ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1 GBZ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诊断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2 GBZ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3 GBZ45-2010 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44GBZ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5GBZ47-2002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6 GBZ48-2002金属烟热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 47 GBZ4 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48GBZ5 0-2002 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49GBZ5 1-2009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2009-03-16 2009-11-0150GBZ5 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51 GBZ5 3-2002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2002-04-08 2002-06-01标准52 GBZ5 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53 GBZ5 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54 GBZ5 6-2002 棉尘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55GBZ5 7-2008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2008-06 –06 2008-12-0156GBZ5 8-2014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57 GBZ5 9-2010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2010-03 –102010–10-0158 GBZ 60–2014职业性过敏性肺炎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59 GBZ 61–2002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60 GBZ6 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61GBZ6 3-2002 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62GBZ6 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63GBZ6 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64 GBZ6 7-2002 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65 GBZ6 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2013-02 –072013-08-0166GBZ6 9-2011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2011-04-13 2011-10-0167 GBZ7 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2009-03-16 2009-11-0168GBZ7 1-201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总则2013-02-07 2013-08-0169 GBZ7 2-200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2002-04-08 2002-06-0170 GBZ7 3-200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2009-03-16 2009-11-0171 GBZ7 4-200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009-03-16 2009-11-0172 GBZ7 5-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73 GBZ7 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74 GBZ7 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征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75GBZ7 8-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76GBZ7 9-2013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2013-02-07 2013-08-0177 GBZ8 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78 GBZ8 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79 GBZ8 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80 GBZ8 3-2013 职业性砷中毒的诊断2013-02-07 2013-08-0181GBZ8 4-2002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82GBZ8 5-2014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83GBZ8 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84 GBZ8 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85 GBZ8 9-2007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2007-06-13 2007-11-3086 GBZ 90–2002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87 GBZ9 1-2008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2008-06 –062008-12-0188 GBZ9 2-2008 职业病高原病诊断标准2008-06 –062008-12-0189 GBZ9 3-2010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90 GBZ9 4-2014职业性肿瘤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91 GBZ/T157-2009 职业病诊断标准名词术语2009-03-16 2009-11-0192GBZ/T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2006-03-13 2006-10-01 173-2006 证规范93 GBZ185-2006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2007-01-04 2007-07-0194 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2014-05-14 2014-10-0195 GBZ209-2008 职业性急性氰化物中毒诊断标准2008-06-06 2008-12-0196 GBZ218-2009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2009-03-16 2009-11-0197 GBZ226-2010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98 GBZ227-2010 职业性传染病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99 GBZ/T228-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2010-03-10 2010-10-01100 GBZ236-2011 职业性白斑的诊断2011-04-13 2011-10-01101 GBZ/T 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2011-04-13 2011-10-01 237-2011 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102 GBZ/T238-2011 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2011-04-21 2011-11-01103 GBZ239-2011 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2011-04-21 2011-11-01104 GBZ245-2013 职业性急性环氧乙烷中毒的诊断2013-02-07 2013-08-01105 GBZ246-2013 职业性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诊断2013-02-07 2013-08-01106 GBZ/T247-2013 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2013-02-07 2013-08-01107 GBZ258-2014 职业性急性碘甲烷中毒的诊断2014-10-13 2015-03-01108 GBZ/T260-2014 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2014-10-13 2015-03-01109 GBZ/T265-2014 职业病诊断通则2014-10-31 2014-10-31 行业标准110 WS/T 1101999 职业接触甲苯的生物限值1999-01-21 1999-07-01111 WS/T 1111999 职业接触三氯乙烯的生物限值1999-01-21 1999-07-01112 WS/T 1121999职业接触铅及其化合物的生物限值1999-01-21 1999-07-01113 WS/T 1131999 职业接触镉及其化合物的生物限值1999-01-21 1999-07-01114 WS/T 1141999 职业接触一氧化碳生物限值1999-01-21 1999-07-01115 WS/T 1151999职业接触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的生物限值1999-01-21 1999-07-01116 WS/T 2392004 职业接触二硫化碳的生物限值2004-04-07 2004-10-01117 WS/T 2402004 职业接触氟及其无机化合物的生物限值2004-04-07 2004-10-01118 WS/T 2412004WS/T 2422004职业接触苯乙烯的生物限值职业接触三硝基甲苯的生物限值2004-04-072004-04-072004-10-012004-10-01119120 WS/T 2432004职业接触正己烷的生物限值2004-04-07 2004-10-01121 WS/T 2642006职业接触五氯酚的生物限值2007-01-04 2007-07-01122 WS/T 2652006职业接触汞的生物限值2007-01-04 2007-07-01123 WS/T 2662006职业接触可溶性铬盐的生物限值2007-01-04 2007-07-01124 WS/T 2672006职业接触酚的生物限值2007-01-04 2007-07-01职业病诊断标准目录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目录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批准日期实施日期国家标准磷肥及其复合肥1 GB 8921-2011 中226 镭限量卫2011-12-30 2012-05-01生标准用于半导体r 谱分2 GB/T 11713-1989析低比活度r 放射性样品的标准方法1989-09-21 1990-07-01土壤中放射性核3GB/T 11743-2013 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2013-12 –31 2014 –12-014 GB 14882-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1994-02-22 1994-09-015 GB/T 14883.1-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总则1994-02-22 1994-09-016 GB/T 14883.2-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1994-02-22 1994-09-01质检验氢-3 的测定食品中放射性物7 GB/T 14883.3-1994 质检验锶-1989 1994-02-22和1990 的测定1994-09-018 GB/T 14883.4-19949 GB/T 14883.5-199410 GB/T 14883.6-199411 GB/T 14883.7-199412 GB/T 14883.8-199413 GB/T 14883.9-199414 GB/T 14883.10-199415 GB/T 16137-1995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钷-147 的测定1994-02-2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钋–210 的测定1994-02-2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镭-226 和镭-228 的测定1994-02-2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天然钍和铀的测定1994-02-2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钚-239、–钚240 的测定1994-02-2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碘-131 的测定1994-02-2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铯-137 的测定1994-02-22X 线诊断中受检者器官剂量的估算方法1995-12-151994-09-011994-09-011994-09-011994-09-011994-09-011994-09-011994-09-011996-07-0116 GB/T 16140-199517 GB/T 16141-199518 GB/T 16142-1995 的γ能谱分析方法放射性核素的a 能谱分析方法1995-12-15不同年龄公众成员放射性核素的1995-12-15水中放射性核素1995-12-15 1996-07-011996-07-011996-07-0119 GB/T 16143-199520 GB/T 16145-199521 GB/T 16146-199522 GB 16348-201023 GB 16351-199624 GB 16352-199625 GB 16353-1996年摄入量限值建筑物表面氡析出率的活性炭测量方法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医用X 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医用r-射线远距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一次性医疗用品r射线辐射灭菌标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995-12-151996-01-231996-01-232011-01-141996-05-231996-05-231996-05-23 临床核医学的患26 GB 16361-2012 者防护与质量控2012-06-29制规范远距治疗患者放27 GB 16362-2010 射防护与质量保2011-01-14证要求X 射线计算机断层28 GB 17589-2011 摄影装置质量保2011-12-30证检测规范核事故应急情况下公众受照剂量29 GB/T 17982-2000 2000-01-13估算的模式和参数30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2002-10-08 1996-07-01 1996-07-01 1996-07-01 2011-06-01 1996-12-01 1996-12-01 1996-12-01 2012-10-01 2011-05-01 2012-05-01 2000-06-01 2003-04-01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核与放射事故干31 GBZ 113 –2006 预及医学处理原2006-11-03 2007-04-01则密封放射源及密32 GBZ 114 –2006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χ射线衍射仪和荧33 GBZ 115 –2002 光分析仪防护标2002-04-08 2002-06-01准34 GBZ 116 –2002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2002-04-08 2002-06-01 工业X 射线探伤35 GBZ 117 –2006 放射卫生防护标2006-11-03 2007-04-01准油(气)田非密封型36 GBZ 118 –2002 放射源测井卫生2002-04-08 2002-06-01防护标准37 GBZ 119 –2006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38 GBZ 120 –2006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39 GBZ 121 –2002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2002-04-08 2002-06-0140 GBZ 122 –2006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41 GBZ 123 –2006 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42 GBZ 124 –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2-04-08 2002-06-0143 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2009-10-26 2010-02-01电子加速器放射44 GBZ 126 –2011治疗放射防护要求2011–11–30 2012-06-01X 射线行李包检查45 GBZ 127 –2002 系统卫生防护标2002-04-08 2002-06-01准46 GBZ 128 –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002-04-08 2002-06-0147 GBZ 129 –2002职业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002-04-08 2002-06-0148 GBZ 130 –2013 医用X 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2013 –12–11 2014-05-0149 GBZ 131 –2002医用X 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2002-04-08 2002-06-01 50 GBZ 132-2008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2008-03-12 2008-10-0151 GBZ 133-2009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2009-10-26 2010-02-01 放射性核素敷贴52 GBZ 134 –2002 治疗卫生防护标2002-04-08 2002-06-01准生产和使用放射53 GBZ 136 –2002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2002-04-08 2002-06-01 准稀土生产场所中54 GBZ 139 –2002 放射卫生防护标2002-04-08 2002-06-01准55 GBZ 140 –2002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2002-04-08 2002-06-01 56GBZ 141 –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2002-04-08 2002-06-0157 GBZ 142 –2002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2002-04-08 2002-06-01 集装箱检查系统58 GBZ 143 –2002 放射卫生防护标2002-04-08 2002-06-01准用于光子外照射59 GBZ/T 144 -2002 放射防护的剂量2002-04-08 2002-06-01转换系数60 GBZ/T 146 –2002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2002-04-08 2002-06-0161 GBZ/T 147 –2002 χ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2002-04-08 2002-06-01 用于中子测井的62 GBZ/T 148 –2002CR39 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2002-04-08 2002-06-01方法医学放射工作人63 GBZ/T 149 –2002 员的卫生防护培2002-04-08 2002-06-01训规范放射事故个人外64 GBZ/T 151 –2002 照射剂量估算原2002-04-08 2002-06-01则65 GBZ/T 152 –2002γ远距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2002-04-08 2002-06-01两种粒度放射性66 GBZ/T 154 –2006 气溶胶年摄入量2006-11-03 2007-04-01限值67 GBZ/T 155 –2002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2002-04-08 2002-06-01 医用γ射束远距治68 GBZ 161 –2004 疗防护与安全标2002-04-08 2002-06-01准69 GBZ 165-2012X 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防护要求2012-08-25 2013-02-01 70 GBZ 166 –2005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2005-03-17 2005-10-01 71 GBZ 167 –2005放射性污染的物料解控和场址开放的基本要求2005-03-17 2005-10-0172 GBZ 168 –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5-06-21 2006-01-0173 GBZ 174-2006含发光涂料仪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 74 GBZ 175-2006γ射线工业CT 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75 GBZ 176-2006 医用诊断X 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2006-11-03 2007-04-0176 GBZ 177-2006 便携式X 射线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2006-11-03 2007-04-01777879 GBZ 178-2014GBZ 179-2006GBZ/T 180 –2006低能γ射线粒籽源植入治疗放射防护要求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2014 –05–142006-11-032006-11-032014-10-012007-04-012007-04-0180 GBZ/T 181 –2006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006-11-03 2007-04-01室内氡及其衰变81 GBZ/T 182 –2006 2006-11-03产物测量规范2007-04-01电离辐射与防护82 GBZ/T 183 –2006 2006-11-03常用量和单位2007-04-01医用诊断X 射线83 GBZ/T 184 –2006 2006-11-03防护玻璃板标准2007-04-01乳腺X 射线摄影84 GBZ 186-2007 质量控制检测规2007-03-16 范2007-10-0185 GBZ 187-200786 GBZ/T 200.1-2007计算机X 射线摄影(CR )质量控制检测规范辐射防护用参考人第1 部分:体格参数2007-03-16 2007-10-012007-09-25 2008-03-0187 GBZ/T 200.2-2007辐射防护用参考人第2 部分:主要组织器官质量2007-09-25 2008-03-0188 GBZ/T 200.3-2014 辐射防护用参考人第3 部分:主要生理学参数2014-10-13 2015-03-0189 GBZ/T 200.4-200990 GBZ/T 200.5-2014辐射防护用参考人第4 部分:膳食组成和元素摄入量辐射防护用参考人第5 部分: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主要组织器官的元素含量2009-03-06 2009-12-012014-10-13 2015-03-0191 GBZ/T 201.1-2007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1 部分:一般原则2007-09-25 2008-03-0192 GBZ/T 201.2-2011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 部分:电子直线2011-11-30 2012-06-0193 GBZ/T 201.3-2014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3 部分:γ射线源放射治疗机房2014-10-13 2015-03-01 用于中子外照射94 GBZ/T 202-2007 放射防护的剂量2007-09-25 2008-03-01转换系数外照射个人剂量95 GBZ 207-2008 系统性能检验规2008-03-12 2008-10-01范96 GBZ/T 208-2008基于危险指数的放射源分类2008-03-12 2008-10-01建设项目职业病97 GBZ/T 220.1-2014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第1 部分:核电厂2014-05-14 2014-10-01建设项目职业病98 GBZ/T 220.2-2009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第2 部分:放射治疗装置2009-10-26 2010-02-0199 GBZ 232-2010核电厂职业照射监测规范2010-06-04 2010-12-01锡矿山工作场所100 GBZ/T 233-2010 放射卫生防护标2009-10-26 2010-02-01准101 GBZ/T 250-2014工业X 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规范2014-05-14 2014-10-01非铀矿山开采中102GBZ/T 256-2014 氡的放射防护要求2014-10-13 2015-03-01移动式电子加速103 GBZ/T 257-2014 器术中放射治疗2014-10-13 2015-03-01的放射防护要求行业标准104 WS 75 –1996医用X 射线诊断的合理应用原则105 WS 76-2011 医用常规X 射线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2011-04-06 2011-09-30106 WS/T 184-1999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r能谱分析方法1999-12-09 2000-05-01107 108 WS/T 234-2002WS/T 263-2006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检验镅-241 的测定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影像质量检测与评价规范2002-12-032006-11-152003-08-012007-04-01109 WS 177-1999 牙瓷中天然铀的豁免1999-12-09 2000-05-01 110 WS 178-1999日用陶瓷中天然放射性物质的豁免1999-12-09 2000-05-01 111 WS 262-2006后装γ源治疗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检测规范2006-11-15 2007-04-01112 WS/T 328-2011 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编制规范2011-04-06 2011-09-30113 WS/T 366-2011核或辐射紧急情况威胁类型2011-11-30 2012-06-01114 115WS/T 440-2014WS 457-2014核电站周围居民健康调查规范医学与生物学实验室使用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要求2014-05-142014-11- 252014-10-012015-05-01核和辐射事故医2014-10-24学响应程序116 WS/T 467-20142015-04-01。
GBZ 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

GBZ 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文号:GBZ 14-2002 发布机构:主题词:发布时间:2002-03-18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7800-198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氨的职业活动中,可引起急性氨中毒。
为了保护氨接触者的健康,便于开展中毒防治工作,1987年国家颁布了GB7800-1987。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按照《职业病诊断标准起草与表达规则第1部分: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作文字与结构的改动,并在诊断体系上与GBZ71《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挂钩。
在与《职业性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相衔接的同时,结合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本标准对重度中毒时引起肺水肿、严重喉水肿、ARDS,在条文上做了修改。
本标准中还调整了治疗原则。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负责起草。
上海化工职业病防治院,吉林化工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山东省立医院,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安徽省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武汉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Ammonia PoisoningGBZ14-200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是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非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职业病诊断标准目录

41
GBZ 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诊断诊断标准
GB 11510-1989
2002-04-08
2002-06-01
42
GBZ 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 11511-1989
2002-04-08
2002-06-01
43
GBZ 45-2010
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60-2002
2014-10-13
2015-03-01
59
GBZ 61-2015
职业性牙酸蚀病的诊断
GBZ 61-2002
GB 16381-1996
2015-09-09
2016-03-01
60
GBZ 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
GB 16382-1996
2002-04-08
2002-06-01
2002-04-08
2002-06-01
64
GBZ 67-2015
职业性铍病的诊断
GBZ 67-2002 GB 4868-1996
2015-09-09
2016-03-01
65
GBZ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
GBZ 68-2008
2013-02-07
2013-08-01
66
GBZ 69-2011
GBZ 45-2002
2010-03-10
2010-10-01
44
GBZ 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
GB 11513-1989
2002-04-08
2002-06-01
职业病目录与诊断标准、分类目录对照表

钒及其化合物
5.14钒及其无机化合物
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GBZ47-2002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
9
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5.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
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黄磷皮肤灼伤GBZ51
GBZ81-2002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10
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5.9砷
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18
氮氧化合物
5.32氮氧化物
氮氧化合物中毒
GBZ15-2002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19
一氧化碳
5.37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毒
GBZ23-2002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20
二硫化碳
5.20二硫化碳
二硫化碳中毒
GBZ4-2002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21
硫化氢
5.38硫化氢
硫化氢中毒
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及腈类化合物(氰化氢)
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二硫化碳、四氮化碳、正已烷、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急性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 N-二甲基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
溶血性毒物:酚、砷化氢、磷化氢;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热裂解气):有机氯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氯乙烯;氰及腈类化合物(丙烯腈);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酲类农药;金属类金属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铊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
GBZ83-2002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
11
铀
铀中毒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 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76-2002)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 大量化学物所致的以神经系统损害为 主的全身性疾病。 (直接影响脑组织代谢或抑制酶活性 的毒物,如铅、有机锡、砷化物、汽 油、甲醇、有机磷、毒鼠强等;导致 脑组织缺氧的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 氢、氰化物等)
预防性治疗
a)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病变。 b)妥善处理治疗矛盾。
其它
a)中医中药。根据辩证论治原则。 b)良好护理。 保证护理质量也是抢救 成败的关键之一。
总的治疗原则
人体是一有机整体,急性中毒时虽 某一系统或器官的病变较突出,但都 是全身性疾病;各系统、器官的病变 也必相互影响,因此在整个病程中, 必须以整体观来指导治疗。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 (GBZ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MODS是指急 性化学物中毒所致的,同时或序贯发 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害以至衰 竭的临床综合征。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 标准 (GBZ78-2002)
是指在职业性活动中,由于职业性化学 物的直接毒作用或导致机体缺氧所引起 的呼吸骤停或心跳骤停。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
根据中毒品种的毒作用性质、剂 量—效应关系的原则,结合接触和发 病的时间因素等三项主要指标,综合 分析,以明确病因(毒物)和疾病(急 性中毒)的因果关系,作为诊断的主 要依据。
本标准的诊断原则
病因:根据职业史、现场劳动卫生 学调查、生物材料检测等,明确接触 毒物品种、现场条件以及侵入途径、 吸收的估计剂量等;如同时接触一种 以上毒物或其他危害因素,应考虑联 合作用的影响。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 在职业活动中,短时间内在不觉察情况 下,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 中毒。
急性氨中毒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将职业性急性氨中毒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与重度中毒三级。
轻度中毒:可有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肺部出现干性罗音,,胸部x射线影像检查显示肺纹理增强,符合急性气—支气管炎表现,以及有一至二度喉水肿。
中度中毒:可有声音嘶哑、胸.闷、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有时有血丝痰,呼吸频速、轻度发绀,肺部出现干、湿罗音,胸部X射线影像检查显示肺纹理增多、紊乱、边缘模糊的散在斑片状阴影等符合支气管肺炎的表现,血气分析常呈现轻度至中度低氧血症,以及有三度喉水肿。
重度中毒:可有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胸闷、气急、心悸;呼吸困难、明显发绀,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胸部x射线影像检查显示两肺野有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的可融合成大片状或蝶状阴影,符合肺泡性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呈现重度低氧血症;以及可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四度喉水肿、并发较重气胸或纵隔气肿、窒息。
此外,轻、中、重度急性氨中毒均可伴有眼或皮肤灼伤。
急性氨中毒的现场处置现场救援与个体防护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救援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有关作业人员受到进一步伤害。
现场救援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并应携带通讯工具。
并且就事故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及时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数量、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
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
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进入氨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内(如出现人员昏迷/死亡或动物死亡的氨气泄漏核心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高于360 mg/m3),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和A级防护服,并佩戴氨气气体报警器;进入氨气泄漏周边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氨气浓度在30 mg/m3-360 mg/m3之间,选用可防含K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并佩戴氨气气体报警器,穿戴C级防护服、化学橡胶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2002 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目录

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目录【英文名称】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目录【标准编号】【代替编号】【颁布单位】卫生部【颁布时间】2002年4月8日【实施时间】2002年6月1日【内容】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02-05-31 08:4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02]8号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现发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157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强制性标准:[1].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GBZ3—2002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4].GBZ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5].GBZ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6].GBZ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7].GBZ7—2002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8].GBZ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9].GBZ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10].GBZ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11].GBZ11—2002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12].GBZ12—2002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13].GBZ13—2002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15].GBZ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16].GBZ16—2002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17].GBZ17—2002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18].GBZ18—2002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19].GBZ1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20].GBZ20—2002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21].GBZ21—2002 职业性光敏性皮炎诊断标准[22].GBZ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23].GBZ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24].GBZ24—2002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25].GBZ25—2002 尘肺病理诊断标准[26].GBZ26—2002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27].GBZ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28].GBZ28—2002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29].GBZ29—2002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30].GBZ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31].GBZ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32].GBZ32—2002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诊断标准[33].GBZ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34].GBZ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35].GBZ35—2002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36].GBZ36—2002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诊断标准[38].GBZ38—2002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39].GBZ39—2002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40].GBZ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41].GBZ41—200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42].GBZ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43].GBZ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44].GBZ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45].GBZ45—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46].GBZ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47].GBZ47—2002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48].GBZ48—2002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49].GBZ49—2002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50].GBZ50—2002 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51].GBZ51—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52].GBZ5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53].GBZ5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54].GBZ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55].GBZ5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56].GBZ56—2002 棉尘病诊断标准[57].GBZ57—2002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58].GBZ58—2002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59].GBZ59—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60].GBZ60—2002 职业性急性变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61].GBZ61—2002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62].GBZ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63].GBZ63—2002 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64].GBZ64—2002 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65].GBZ6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66].GBZ6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67].GBZ67—2002 职业性铍病诊断标准[68].GBZ68—2002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69].GBZ69—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70].GBZ70—2002 尘肺病诊断标准[71].GBZ71—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72].GBZ72—200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73].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74].GBZ74—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75].GBZ75—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76].GBZ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77].GBZ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征诊断标准[78].GBZ78—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79].GBZ79—2002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80].GBZ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81].GBZ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82].GBZ8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83].GBZ83—2002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84].GBZ84—2002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85].GBZ85—2002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86].GBZ8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87].GBZ87—2002 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88].GBZ8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89].GBZ89—2002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90].GBZ90—2002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91].GBZ91—2002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92].GBZ92—2002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93].GBZ93—2002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94].GBZ94—2002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95].GBZ95—2002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96].GBZ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97].GBZ97—2002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98].GBZ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99].GBZ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100].GBZ100—2002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101].GBZ101—2002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102].GBZ102—2002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103].GBZ103—2002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104].GBZ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105].GBZ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106].GBZ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107].GBZ107—2002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108].GBZ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109].GBZ109—2002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110].GBZ110—2002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111].GBZ111—2002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112].GBZ112—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113].GBZ113—2002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114].GBZ114—2002 使用密封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115].GBZ115—2002 χ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116].GBZ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117].GBZ117—2002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118].GBZ118—2002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119].GBZ119—2002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120].GBZ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121].GBZ121—2002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122].GBZ122—2002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卫生防护标准[123].GBZ123—2002 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24].GBZ124—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25].GBZ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126].GBZ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127].GBZ127—2002 χ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128].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29].GBZ129—2002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30].GBZ130—2002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131].GBZ131—2002 医用χ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132].GBZ132—2002 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133].GBZ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134].GBZ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135].GBZ135—2002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136].GBZ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137].GBZ137—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138].GBZ138—2002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139].GBZ139—2002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40].GBZ140—2002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141].GBZ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142].GBZ142—2002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143].GBZ143—2002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推荐性标准:[144].GBZ/T144—2002 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145].GBZ/T145—2002 个人胶片剂量计[146].GBZ/T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147].GBZ/T147—2002 χ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148].GBZ/T148—2002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149].GBZ/T14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150].GBZ/T150—2002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151].GBZ/T151—2002 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152].GBZ/T152—2002 γ远距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153].GBZ/T153—2002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154].GBZ/T154—2002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155].GBZ/T155—2002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156].GBZ/T156—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157].GBZ/T157—2002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以上标准于2002年6月1 日起实施。
0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

ICS 13.100C60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30-2002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AromaticAmino- and Nitro-Compounds Poisoning2002-04-08发布 2002-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8788-1988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高浓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可以发生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
为保护接触者身体健康,有效地防治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并及时诊断及处理中毒患者,对GB8788-1988作了修订。
修订后的标准本着既与职业性急性中毒各总则标准相衔接,又突出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本身特点的原则,根据国内外近十年临床研究进展,对原标准中的诊断、诊断分级和治疗原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使其更为明确、合理、便于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山东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
参加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烟台市职业病防治院、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是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接触高浓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所致的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伴有溶血性贫血,以及肝、肾损害。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活动中接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ICS 13.100C60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52-2002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Carbamate Insecticides Poisoning2002-04-08发布 2002-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的第4.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6372-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接触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职业活动中可发生急性中毒。
为保护接触者的身体健康,有效地防治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曾发布GB16372-1996。
本标准是修订版本。
鉴于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起病急,恢复快,病情相对较轻,故不设观察对象。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西安市中心医院职业病科、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州市卫生防疫站、镇江市卫生防疫站和无锡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52-2002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是短时间密切接触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后,因体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而引起的以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2 诊断原则根据短时间接触大量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职业史,迅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及时测定结果,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后,方可诊断。
3 诊断及分级标准3.1 轻度中毒短期密切接触氨基甲酸酯后,出现较轻的毒蕈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流涎、多汗、瞳孔缩小等,有的可伴有肌束震颤等烟碱样症状,一般在24 h以内恢复正常。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毒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在非职业性活动中由于一般性毒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也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Z7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3 诊断原则根据有确切的职业史,包括接触职业性毒物的品种、接触方式以及导致短期内大量吸收的原因等,并出现相应的急性中毒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短期内接触较大剂量毒物,或接触致病潜伏期较长的毒物后,当时虽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度症状而未能确诊急性中毒者,须作进一步医学监护,列为观察对象。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出现接触毒物所致相应靶器官(系统)轻度中毒损害的临床表现者。
5.2 中度中毒中毒严重程度介于轻、重度中毒之间者。
5.3 重度中毒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出现吸收毒物所致相应靶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者;b)出现吸收毒物所致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者。
c)急性中毒留有较重的后遗症者。
6 处理原则6.1 现场抢救a)救出现场,至安全地带。
b)采取紧急措施,维持生命体征。
c)眼部污染应及时、充分以清水冲洗。
d)脱去污染衣着,立即以大量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
e)经紧急处理后,立即送医院,途中继续做好必要的抢救,并记录病情。
6.2 病因治疗a)防止毒物继续吸收。
b)排除体内已吸收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如应用金属络合剂,血液净化疗法等。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Chemicals Poisoning(GeneralRules)GBZ71-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收大剂量职业性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职业性毒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在非职业性活动中由于一般性毒物所引起的急性中毒的诊断,也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Z7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3 诊断原则根据有确切的职业史,包括接触职业性毒物的品种、接触方式以及导致短期内大量吸收的原因等,并出现相应的急性中毒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短期内接触较大剂量毒物,或接触致病潜伏期较长的毒物后,当时虽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度症状而未能确诊急性中毒者,须作进一步医学监护,列为观察对象。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出现接触毒物所致相应靶器官(系统)轻度中毒损害的临床表现者。
5.2 中度中毒中毒严重程度介于轻、重度中毒之间者。
5.3 重度中毒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a)出现吸收毒物所致相应靶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者;b)出现吸收毒物所致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者。
c)急性中毒留有较重的后遗症者。
6 处理原则6.1 现场抢救a)救出现场,至安全地带。
b)采取紧急措施,维持生命体征。
c)眼部污染应及时、充分以清水冲洗。
d)脱去污染衣着,立即以大量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GBZ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

ICS 13.100C60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Acute Fluorohydrocarbon Poisoning2002-04-08发布 2002-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4867-1996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在从事有机氟材料生产、加工、使用等职业活动过程中可吸入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和氟聚合物热解气引起急性中毒。
本标准突出了急性有机氟中毒的特点。
根据有机氟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呼吸系统损害程度进行了诊断分级修改,将中毒性心肌损害列入中度中毒,使本标准的诊断更明确、合理、便于应用。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GBZ66-2002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是指工人在生产环境中,短时吸入过量有机氟单体裂解气,残液气或热解气,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有机氟材料生产、加工、使用等过程中,吸入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等单体;二氟-氯甲烷等裂解气、残液气;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氟聚合物热解气所致的急性中毒。
急性有机氟农药中毒及氟醚中毒不属本标准范围之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氨气中毒标准

氨气中毒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领域。
但在高浓度下,氨气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中毒。
了解氨气中毒的标准和相关应对措施对于预防事故发生至关重要。
氨气中毒的标准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
急性中毒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暴露在高浓度氨气下,导致中毒症状急剧恶化的情况。
慢性中毒则是指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氨气下,逐渐积累导致中毒反应。
两者均对人体造成危害,需要引起重视。
在急性中毒情况下,氨气浓度超过150 ppm(每百万分之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
当浓度超过1000 ppm时,会导致喉咙痉挛、呼吸困难、昏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一旦发现氨气泄漏或浓度超标,应立即转移至空气清新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浓度氨气中。
而慢性中毒则需要更加注意,因为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氨气中,有可能产生潜在的健康危害。
在低浓度下,氨气会对呼吸系统和黏膜造成刺激,引起呼吸困难、咳嗽、眼睛发红等不适症状。
而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氨气中,还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严重疾病。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氨气环境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风险。
对于氨气中毒的预防和处理,除了及时转移至新鲜空气地方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减少危害:1. 在生产和工作场所,应定期检查氨气检测仪器,确保氨气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发生泄漏事故。
2. 在氨气使用环节,应加强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氨气在室内积聚的可能性。
3. 在接触氨气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氨气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直接接触。
4. 对于急性中毒的处理,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将中毒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减轻中毒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氨气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危害,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黏膜造成严重危害。
在使用和接触氨气时,应注意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处理中毒情况,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是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一甲胺气体,引起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的诊断及处理,非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亦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51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4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T 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确切的一甲胺职业接触史、急性呼吸系统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胸部X线表现、结合血气分析等其他检查结果,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刺激反应接触后出现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眼结膜、咽部充血、水肿;出现一度至二度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喉水肿;胸部X统表现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5.2 中度中毒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a)出现三度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喉水肿;b)胸部X线表现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
血气分析常呈轻度至中度低氧血症。
5.3 重度中毒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a)由于严重喉水肿或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导致窒息;b)胸部X线表现符合肺泡性肺水肿;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d)猝死;e)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或肺不张等。
血气分析常呈重度低氧血症。
5.4 眼或皮肤灼伤轻、中、重度急性中毒均可伴有眼或皮肤灼伤,其诊断分级参照GBZ54或GBZ51。
职业健康标准大全

第一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02]8号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现发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157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强制性标准:GBZ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3—2002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5—2002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GBZ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7—2002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GBZ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GBZ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GBZ11—2002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12—2002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GBZ13—2002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诊断标准GBZ14—2002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GBZ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GBZ16—2002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17—2002 职业性镉中毒诊断标准GBZ18—2002 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GBZ1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0—2002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1—2002 职业性光敏性皮炎诊断标准GBZ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GBZ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24—2002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GBZ25—2002 尘肺病理诊断标准GBZ26—2002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GBZ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GBZ28—2002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GBZ29—2002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诊断标准GBZ30—2002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32—2002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诊断标准GBZ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GBZ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GBZ35—2002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36—2002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8—2002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39—2002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标准GBZ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GBZ41—2002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GBZ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GBZ44—2002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GBZ45—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GBZ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GBZ47—2002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诊断标准GBZ48—2002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GBZ49—2002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50—2002 职业性慢性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GBZ51—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GBZ5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GBZ5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GBZ54—2002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GBZ5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GBZ56—2002 棉尘病诊断标准GBZ57—2002 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58—2002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诊断标准GBZ59—2002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60—2002 职业性急性变应性肺泡炎诊断标准GBZ61—2002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GBZ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GBZ63—2002 职业性急性钡中毒诊断标准GBZ64—2002 职业性急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6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6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GBZ68—2002 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69—2002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GBZ70—2002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1—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GBZ72—2002 职业性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诊断规则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4—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GBZ75—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7—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损害综合征诊断标准GBZ78—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GBZ79—2002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GBZ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GBZ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GBZ8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GBZ83—2002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84—2002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GBZ85—2002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诊断标准GBZ8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GBZ87—2002 职业性慢性铊中毒诊断标准GBZ8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89—2002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GBZ90—2002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91—2002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GBZ92—2002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GBZ93—2002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GBZ94—2002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5—2002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GBZ96—2002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Z97—2002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GBZ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0—2002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GBZ101—2002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Z102—2002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Z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Z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07—2002 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标准GBZ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GBZ109—2002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GBZ110—2002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GBZ111—2002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GBZ112—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GBZ113—2002 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GBZ114—2002 使用密封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115—2002 χ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GBZ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GBZ117—2002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118—2002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GBZ119—2002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2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1—2002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22—2002 离子感烟火灾探测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3—2002 汽灯纱罩生产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4—2002 地热水应用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GBZ126—2002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27—2002 χ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GBZ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9—2002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30—2002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1—2002 医用χ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2—2002 工业γ射线探伤卫生防护标准GBZ133—2002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5—2002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GBZ137—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 医用χ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9—2002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40—2002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控制标准GBZ141—2002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GBZ142—2002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GBZ143—2002 集装箱检查系统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推荐性标准:GBZ/T144—2002 用于光子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系数GBZ/T145—2002 个人胶片剂量计GBZ/T146—2002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名词术语GBZ/T147—2002 χ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GBZ/T148—2002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GBZ/T149—2002 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GBZ/T150—2002 工业χ射线探伤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T151—2002 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GBZ/T152—2002 γ远距治疗室设计防护要求GBZ/T153—2002 放射性碘污染事故时碘化钾的使用导则GBZ/T154—2002 不同粒度放射性气溶胶年摄入量限值GBZ/T155—2002 空气中氡浓度的闪烁瓶测定方法GBZ/T156—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GBZ/T157—2002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以上标准于2002年6月1 日起实施。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是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四氯化碳所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和(或)肝、肾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的诊断和处理,非职业性急性中毒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59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76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9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诊断标准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四氯化碳职业史,较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或)、肝、肾损害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4 接触反应接触四氯化碳后出现一过性的头晕、头痛、乏力,或伴有眼、上呼吸道黏膜等刺激症状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除头晕、头痛、乏力或眼、上呼吸道黏膜等刺激症状外,并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步态蹒跚或轻度意识障碍;b)肝脏增大、压痛和轻度肝功能异常;c)蛋白尿,或血尿和管型尿。
5.2 重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并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a)昏迷;b)重度中毒性肝病;c)重度中毒性肾病。
6 处理原则6.1 治疗原则6.1.1 立即脱离现场,按—般急救常规处理,并早期给氧。
6.1.2 中毒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饮食。
6.1.3 目前无特效解毒药,早期以积极防治神经系统、肝和肾损害等对症处理为主。
6.2 其他处理6.2.1 轻度中毒者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是在生产环境中,短时间接触高浓度氨气所致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可伴有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其他并发症。
1 诊断原则
根据吸入高浓度氨气的职业史,以症状、体征为主要诊断指标,胸部X线征象及血气分析等为主要参考指标,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排除其它疾病,方可诊断。
2 诊断及分级标准
2.1 氨气刺激反应
仅有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
2.2 轻度中毒
根据以下指标,综合判断,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症状: 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并可伴有轻度头晕、头痛、乏力等;体征: 眼结膜、咽部充血、水肿,肺部有干性罗音;胸部X线征象: 肺纹理增强或伴边缘模糊,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血气分析: 在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0~
20mmHg。
2.3 中度中毒
根据以下指标,综合判断,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症状: 声音嘶哑,剧烈咳嗽,有时伴血丝痰, 胸闷、呼吸困难,并常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乏力等;体征: 呼吸频速,轻度紫绀、肺部有干、湿罗音;胸部X线征象:-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或呈网状阴影;或肺野透亮度降低;或有边缘模糊的散在性或斑片状阴影;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的表现。
血气分析: 在吸低浓度氧(小于50%氧)时,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60mmHg。
2.4 重度中毒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2.4.1 根据下列指标综合判断
症状: 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气急、胸闷、心悸等,并常有烦躁、恶心、呕吐或昏迷等;体征: 呼吸窘迫,明显紫绀,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胸部X线征象: 两肺野有密度较淡边缘模糊的斑片状、云絮状阴影,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状或呈蝶状阴影;符合严重的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肿;血气分析: 在吸高浓度氧(大于50%氧)情况下, 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60mmHg。
2.4.2 呼吸系统损害程度符合中度中毒,而伴有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所致窒息;或较重的气胸或纵膈气肿;或较明显的心、肝或肾等脏器的损害。
3 治疗原则
3.1 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彻底冲洗污染的眼或皮肤,做好现场抡救。
3.2 防治中毒性肺水肿: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及早、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他与内科治疗原则相同。
3.3 由于氨腐蚀性强,呼吸道粘膜受损较重,病情易反复,在病程中应严密观察,注意窒息或气胸发生 ,加强预防继发感染的各种措施,对重危病员,应尽可能进行血气监护。
3.4 眼、皮肤灼伤治疗,应请专科医师协同处理。
4 劳动能力鉴定
4.1 轻度中毒
治愈后可回原岗位工作。
4.2 中、重度中毒
如有明显呼吸系统症状、体征恢复不全,应调离刺激性气体作业。
眼与皮肤灼伤恢复不佳者应与有关专科研究确定。
5 健康检查的要求
5.1 凡从事氨作业人员均应进行就业前体检,根据接触情况每1~2年进行体检一次。
5.2 体检时,根据具体情况做内科、五官科、胸部 X线检查;有条件可做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
6 职业禁忌证
a. 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
b. 明显的肝脏或肾脏疾病;
c. 明显的心血管疾病。
附录B 正确使用标准的说明(参考件)
B1 本标准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液氨、氨水或含氨物质释放出的氨气所致的急性氨中毒。
B2 本病诊断要点
本病应以吸入高浓度氨的职业接触史、呼吸系统症状、体征为主要诊断依据,胸部X线征象及血气分析作为参考指标。
由于氨中毒以气管、支气管等损害较严重且病程中易反复,临床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征象常可不一致,故诊断、分级必须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并且和因吸入少量氨气诱发既往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相鉴别。
B3 临床上密切观察呼吸情况、紫绀程度、心率,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颇有意义,应认真执行。
B4 血气分析对诊断有参考意义,特别对重度中毒患者的监护、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 均有实际意义,故尽可能列为观察指标,并结累更多数据,为深入研究本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提供资料。
B5 氨腐蚀性强,可使组织蛋白变性,脂肪组织皂化 ,造成溶解性坏死,致使病变向深部发展, 故必须立即彻底冲洗污染的眼及皮肤,并给以必要的抢救措施,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B6 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的关键,在病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给氧方法及合适的氧流量,以期取得最好的疗效;如给氧方法不合适或氧流量过高, 有时弊多利少,应引起注意。
B7 预防感染要采取综合措施,如病室中的消毒隔离,减少陪护,加强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B8 治愈标准
经治疗后,诊断、分级标准中主要指标恢复正常,即为基本治愈;中、重度患者应定期随访,劳动能力鉴定可按具体情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