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摘要:地球只有一个,是所有地球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成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高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为题,首先对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形式进行了探析;其次对活动中融入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进行了探析;然后对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内容进行了探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因此,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加强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有效的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并将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融入进活动中,从而达到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理念。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形式

(一)结合教学材料,提高课堂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杂草学

●杂草的三大特性:适应性,持续性,危害性. ●杂草的重要性----经济意义 1.杂草使农产品的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 2.杂草防除的高额成 本.3.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不便.4.杂草的可利用价值 杂草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意义 1.杂草是许多病虫害的中间寄主; 2.改变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 的原生植被;也可以作为人文景观中的主要植被;3.由于杂草在任何缝隙内生长,所以可以保持水土、释放O2、利用和固定太阳能、富集和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等。 杂草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意义 研究物种起源和进化,揭示物种本质的好材料:如拟南芥。 ●杂草生活史的多型性一年生类型.二年生类型.多年生类型. ●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光合自养型. 寄生性杂草 ●杂草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1.抗逆性强2.可塑性大3.生长势 强4.杂合性5.拟态性. ●杂草繁衍滋生的复杂性与强势性 1.结实量极大2.种子寿命 长3.种子成熟度与萌发时期参差不齐4.繁殖方式多样5.子实具有适应广泛传播的结构特点和途径. ●休眠原因内因:①种子或腋芽或不定芽中含有生长抑制剂②果 皮或种皮不透水和不透气或机械程度很高③胚未发育成熟外因:①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或低温、干旱涝渍、除草剂、黑暗②高CO2的比例

●打破休眠的方法:去/破皮、淋洗、化学刺激如赤霉素等。 ●影响萌发的生长调节物质:赤霉素类(促进萌芽)、脱落酸(抑制 萌发)、细胞分裂素类(抗内生抑制剂)。 ●杂草种子库的构成与密度因地而异,主要取决于种植制度与杂 草防治水平。 ●杂草与作物间的资源竞争:地上竞争.地下竞争.不同资源竞争 的互作. ●影响杂草与作物间竞争 1. 杂草种类和密度;2. 作物种类、 品种和密度;3. 相对出苗时间. ●当杂草密度超过经济阈值之后,防治的收益会高于防除的成 本。因此,见草就打或除草务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若该物质直接来源于植物的分泌或是分解,则产生的化感作用 称为真化感。 若化感化合物通过微生物降解产生,间接来源于植物称为次生化感化合物。 ●化感作用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挥发、淋溶、根分泌、残 体分解。 ●化感作用的机理:1.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抑制蛋白质合 成及细胞分裂3.抑制光合和呼吸作用4.抑制酶活性5.影响水分代谢和营养的吸收 ●化感作用在杂草治理中的应用 Ⅰ. 利用具有他感作用的植物作为覆盖物;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下转第127页) 摘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环保教育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针对当前中学生教育中尚未开展环保这一课程的现状,生物学教育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结合环保教育,要勇于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作为执教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引入环保教育的教学经验,给出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有机结合 A Brief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Zhou Yi Abstract In the fast developing world,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more and more severe,s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opened in middle school,so biology teaching should atta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s a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er for many years,the writ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introduc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iology teaching,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organic combination Author 's address Shihu Middle School of Guzhen County,233700,Bengbu,Anhui,China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人口急剧膨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危机与灾害: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等等时刻给人类敲响警钟。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成为新世纪的热点问题,环境教育作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学针对环境教育还未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使得环境教育融合在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并不能有效树立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能科学地认识环境的本质、科学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的树立,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者把环境教育融合到生物教 学活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环境教育渗入教材并走出教材 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贯彻始 终,将环境教育渗入教材并走出教材,让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基本知识与生态、 环境之间的联系,架设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 如我们在讲述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化、癌变与衰 老章节时,在教授概念、机理等基础知识上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界生物存在与环境的关系。例如,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衰老、癌变的因 素这些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境污染,生化、理化因素等对细胞的影响,从而了解癌症这一疾病的作用机理。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且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再如,我们在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知识要点时,同样可以采用逐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环境教育。先设置两个问题进行提问:动物和人类呼吸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动物和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植物光合作用吸收)?进行总结进一步设置问题:氧气的释放与二氧化碳吸收看似一个有效循环平衡过程,可如今自然系统中,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时候让学生再做课堂上的主人,自主讨论学习当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后进行总结。我们只要提及在日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二氧化碳等废气的大量排放、森林资源大面积的砍伐,逐渐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虽然只是在教学中稍微点到了环境问题,但在学生的印象中就能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意识,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界有重要影响的印象。在没有专门环境教育课程设立的中学,亦能达到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 2联系实际认识环境公害,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加强学生认识和了解环境公害引发的自然灾害问题,开展相关专题的探讨和学习。可以把以下主要环境公害引发原因、后果及防治引入到生物教学当中: (1)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强,引起全 (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中学 安徽·蚌埠 23370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125-02 125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09T10:40:43.34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作者:刘玲 [导读] 四川省荣县一中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刘玲 (四川省荣县一中荣县 643100)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最全云南农业大学杂草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论 1.杂草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包含杂草及其防治两个主体。杂草是其中的核心,没有杂草就没有杂草的防治。 恶性杂草:分布发生围广泛、群体数量巨大、相对防除较困难、对作物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杂草。 杂草:杂草是能够在人工生境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2.杂草具有三性:适应性、持续性、危害性,此三性概括了杂草不用于一般植物的基本特征。 3.杂草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其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自然延续其种族,并影响到这种人工植被状态维持的一类植物。简而言之,指能够在人工生境中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第二章杂草生物学和生态学 4.杂草生物学特性:杂草对人类和生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条件即人工生境长期适应,形成的具有不断延续能力的表现。 5.杂草生活史具有多样性:a一年生:(繁缕、婆婆纳),在一年中完成从种子萌发到产生种子死亡的杂草,分为春季一年生和夏季一年生杂草。B二年生或越年生杂草:(野胡萝卜)生活史在跨年度中完成的杂草。C多年生:(简单多年生----蒲公英匍匐多年生)可存活两年以上的杂草。 6.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有哪些:1、光合自养2、寄生性:全寄生性、半寄生性

7.杂草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原因:a 抗逆行强---杂草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具体表现为对盐碱、人工干扰、旱涝、极端高低温等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如个体小的杂草生长快、生命周期短、结实率高、繁殖快(繁缕),个体大的杂草,竞争力强,生活周期长,像田旋花,芦苇等多年生杂草。b可逆性大----杂草在多变的人工环境条件下,具有对其个体大小、数量、生长量和结实量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如 和反枝苋的株高可从5cm到300cm不等,结实数既可少至5粒,多至百粒。c 生长势强----杂草中的C4植物比例明显较高,由于C4植物光能利用率高,CO2补偿点和光补偿点低,其饱和点高,蒸腾系数低,而净光合速率高,能更为高效地利用光能,CO2和水合成有机物,从而使杂草的竞争力强于作物。d 杂合性---由于杂草群落的混杂性、种异花授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性,导致一般杂草的基因型均具有杂合性,因此增加了杂草的变异性和增强了抗逆性能。e 拟态性----如稗草与水稻伴生,野燕麦或看麦娘与麦类作物伴生,上述伴生关系中,杂草与作物在形态、生长发育以及对生态因子的需求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很难从作物中将这些杂草分开或清除。杂草的这种特性被称之为对作物的拟态性,这些杂草也被称之为伴生杂草。它们给除草,特别是人工除草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一种答案:a 具有多种授粉途径b 多实性、连续结实性、落实性 c 具有多种传播方式 d 杂草种子具有长寿性 e 出苗持续不一f 多数杂草具有C4光合途径,生长发育迅速g 具有杂合性h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对生态文明教学的重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过程中,需要从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开设生态学选修课程,提倡保护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入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方式等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56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都比较高。加强对社会的教育也是做好这项工程的重点。所以说,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程度要从中学生入手,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约束自身的行为,为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

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从中学生生物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应在满足学生们对生物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基本素养,使其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对生命系统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了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热爱自然,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出贡献。在中学生物课堂上,将相关的生态文明理念渗入其中是提升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准则和规范理解程度的重要途径。 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学生们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另外,初中生物学课程建设的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连江五中杨秀婷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旦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这都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所以增强人的环境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生物课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立足教材,挖掘环保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 比如教材中举了酸雨的例子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此时可以补充更详备的内容,介绍酸雨是由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机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的。酸雨可以使土壤、地表水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东部七省受酸雨影响的面积中,小麦的减产面积达6856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46%;蔬菜减产3493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24%。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损失。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1982年开始成片死亡,至今马尾松林已死亡过半,树木死亡还在继续。 这些详实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2.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 如向学生介绍北美红杉的情况: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保护北美红杉的国家公园。北美红杉又名“长青世界爷”,它可高达110米,胸径8米,树皮厚达12-25cm,最大的分枝就有2.1米。红杉的树龄很高,一棵叫谢曼将军的红杉树是目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之略谈 一、在实验方面;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例如; 七年级的学生的第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材料必须薄而透明,要达到薄而透明,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在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

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在此,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例如:绘图要保证图形的真实性,在一张纸上图形要位于左上角,阴暗部分只能用铅笔尖来点而不能涂等。最后,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二、在知识方面;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就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体有益的空气能够进来,而对人体有害的蚊子却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怎样控制,控制了什么物

杂草学知识要点

《杂草学》知识概要 绪论 杂草:在人工生境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杂草的三性:适应性(前提和先决条件)、持续性(核心地位)、危害性(必然结果)【考点】杂草的有益性: 1.杂草的生态环境意义:保持水土,光合作用,富集、清除金属离子 2.可利用价值:药用,作物育种材料,食用价值,畜牧业利用价值 3.科学价值: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好材料,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生理代谢的抑制剂 杂草的危害性: 1.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如:毒和毒麦 2.防除成本巨额 3.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不便 4.是许多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宿主 5.改变人文景观,破坏自然保护区原生植被 6.威胁人畜安全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指植物物种本身的形态、分布、生长繁殖、栖息等方面的特征。强调:人工干扰环境 主要内容:【重点以及考点】 1.杂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①个体大小的变化②根茎叶形态结构③组织结构 2.杂草生活史的多样性 生活史:物种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全部过程。 ①一年生杂草②二年生杂草③多年生杂草(简单和匍匐) 3.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①光合营养②寄生性(全寄生和半寄生) 寄生性杂草:种子发芽后,经历一段时期的生长,必须依赖于寄主的存在和寄主提供足够有效的养分才能完成生活史全过程的杂草。 4.杂草的适应性 ①抗逆性强②可塑性大③生长势强④杂合性⑤拟态性 5.杂草的繁衍滋生的复杂性和强势性 ①惊人的结实性②种子寿命长③种子的成熟度和萌发时期参差不齐【需补充】 ④繁殖方式多样(有性和无性)⑤子实具有广泛传播的附属结构 Ⅱ.杂草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杂草生态学:研究杂草与其环境之间的学科【非重点】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之和 ⅰ.种子休眠 休眠: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发或生长状态。(大部分种类的杂草种子和营养器官都具有) 内因:【重点】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图片,背景音乐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

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二、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群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

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中学阶段生物的教学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是每个中学生物教师都要极力探索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重要性的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我们的边缘学科都不被大家所重视,教育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教育和学习。对于生物、地理、历史等这些在初中教育得不到社会、家长们的重视,甚至学生都对这些学科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让这些学科在初中教育成为了一个空白。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在,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等方面。作为一门涉及广泛,多学科交叉,影响社会生产力提高,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学科,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计划生育”的实施意义、相应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法规和及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让学生能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物教学学习到法律知识。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学生后续的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提出时我们国家面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分析、调查、探究、总结等实验教学探索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自主的学习过程。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实验器材的缺少,我们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户外实验探索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这个伟大的生物宝库中期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户外实验探索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学习技能、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采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讨论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让素质教育真正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上,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生物的魅力,提高学好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情况,总结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经验:首先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其次调查当地环境状况;再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最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实验小组,督促环保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圈;环保意识;环保行动 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

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自然顺畅,同时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报纸及电视节目里关于环境的污染的例子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容易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二、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

中学生物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3057066.html, 中学生物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学生物论文选题参考 1、建国以来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简要历史回顾 2、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青春期性教育 3、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思路 4、中学生物概念图的制作 5、科普视野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 6、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7、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 8、中学生物课外资源教学案例的构建和实践 9、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一) 10、电教媒体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1、浅谈中学生物的兴趣教学 12、河南省中学生物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13、浅析薄弱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14、教学条件下中学生物学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15、概念转变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6、当前中学生物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要求初探 17、元认知能力培养与中学生物学教学 18、挖掘中学生物学教材,尝试生态思想教育 19、关于对中学生物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 20、中学生物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7913057066.html, 二、中学生物论文题目大全 1、中学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基于科学的本质对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3、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4、上海市中学生物学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5、贵州西南地区部分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6、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7、中学生物教学百年回顾 8、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评价方案初探 9、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分类的研讨(一) 10、中学生物课程目标体系 11、对中学生物教学渗入人文精神的探索 12、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教学探讨 13、中学生生物学兴趣的分层及培养 14、浅谈中学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15、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理论应用实例分析 16、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初探 17、中美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关于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分析 18、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19、简谈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20、关于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三、热门中学生物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01-15T09:33:46.0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作者:徐兴凯[导读]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害,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摘要: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害,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在高中阶段,环境教育和生物教学密不可分,学习生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因此通过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概念。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途径进行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渗透 引言:阅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无可避免的会对自然界造成伤害,破坏自然环境。特别是我国处于人口庞大,经济腾飞的时代,环境问题更是亟待解决。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联系课本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强化环境教育;使用现代化教具和丰富的授课资源,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结合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在各种版本的高中生物课本中都涉及了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介绍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应当如何做,探索保护环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知识,做到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完美结合。 比如,《分子与细胞》一课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够保证今后的环境教育渗透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认真讲授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如细胞的癌变或细胞中的水,通过讲授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来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又或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教师要教导学生要保护植物,可以通过介绍目前世界的植被覆盖率急剧减少,同时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介绍给学生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利用社会实践,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一方面要在课堂上进行,另一方面也要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环境教育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得环境保护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在课堂中进行,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且开动脑筋解决问题。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实践中保护环境。进行环境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地球。因此,必须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用自身的行动来践行环境保护,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迫在眉睫,引导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处理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建立起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带领学生对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采访相关负责人员,了解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意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为当地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 比如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班会等。突出环境教育的主题,展示地球所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污水乱排、汽车尾气超标、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等,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感想,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必须从我做起,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在班会上请学生说一说身为高中生该如何应对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捡拾垃圾等,走近自然,热爱自然,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使用现代化教具和教学资源,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高科技手段也逐渐和教学结合,运用到课堂上。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完善了教育教学工作,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这种新型授课方式十分好奇,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现代化教具来进行环境教育。比如,使用幻灯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展示一些严重的的环境问题。比如展示各种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可挽救的损失,更加生动地呈现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有害影响。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造成环境破坏,而环境破坏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和人类相互依存,互不可分,从而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选择应突出环境保护的主题,同时也要具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学材料枯燥无味,反而会对环境教育的渗透起到相反的效果。 如在《生态环境及其稳定性》一章中,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或纪录片,如《人类星球》《地球脉动》《美丽中国》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或播放,栩栩如生地呈现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于课本及环境问题的理解,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起因、解决办法,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树立学生的环保概念,既可以提高生物学科的学习效率,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环境知识。 四、结语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并且对于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环保意识带到实际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具和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环境保护知识用到实际中,达到知行合一,使得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培养富有环保意识的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饶庆荣.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73. [2]丁芳霞.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7):227-227.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 的侧重点。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 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 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的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结教育”。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 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 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形 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一时的分数的提高而排 斥其他。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个性发展的核 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 校的功能首先是发展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因此学校应从传统的偏重单向灌输 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的教育,使其有机会把某一方面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启蒙、发现、培 植和发挥,从而高于一般人。而应试教育注重的是选拔,就很难发展人的个性和 创造才能。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 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发展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初中生物教学以实验现象为基础,这本身恰 好符合初中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容易形成学习生物的兴趣,然而初中的学 生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现象与概念不能联系到一起, 所以有的学生开始也喜欢生物,可是学习起来遇到困难后兴趣就减退了。为了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充满兴趣,在初一开始不久就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活 动主要是带着学生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做一些生物课本中的小实验,如鳍在鱼游 泳中的作用、食物营养成分调查,也可以利用探究实验,如西红柿早熟的秘密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开端。正是通过这样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再对经历实践的感受进行反思,才能促使一些思考的碎片得以拼装,把抽象 的知识与实验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帮助 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生物的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兴趣是人力求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