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争取的目标,也是必须完成的目标。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另外附加的任务。但语文课又不是专门的德育课,我们不能包罗万象、迎风趋时地说教,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各个环节,随机渗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确立德育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主动育人的意识,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品德的内容都源于教材本身,在确定德育目标之前,我们必须对每一单元的知识体系与德育的目标要有整体把握。使自己在这一单元内,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目标有目的性和整体性,而不是盲目的、零碎的,要做到把握大局,深入持久,循序渐进,才能富有实效。课改后的教科书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性,都适合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表现在如今的教材都符合时代的精神,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人类、自然环境的关注,还有的是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并都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
方式。便于教师确定单元德育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吃透每一篇课文,从中挖掘本身固有的德育因素,确立本课的德育目标,使目标落实的更具体更有实效性。
二、认真研读教材,寻找最佳德育结合点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寻找德育和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在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品德结合点。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找。
1.文章整体思想就是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在每一篇教材都是作者一种思想,一种主张,一种精神的反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这种思想,达到陶冶人的目的,使文道双丰收。
2.文章中反映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字词句,也是我们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每篇文章里的字词句便是德育的载体,作为教师要认真推敲字词句,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应抓住四次写背影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文字;让学生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
3.语文课的训练活动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结合点。教师要运用新课标中倡导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向学生强化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等。
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感染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的一大特点。感染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渗透是一种渐渐的、不动声色的过程,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最佳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在“润”字上下功夫,要向春风化雨那样,点滴入土滴滴注入学生的肌体,并把道德的种子与知识、能力植入学生的心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入情入境,用自己充沛的感情感染学生,并创设教学情景和气氛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感情去感染其他的学生。教师要在这一感染的过程中全程渗透,抓住结合点进行渗透,以才能达到语文教育的育人实效。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春》可谓诗意盎然、鲜活灵动,明快的文字、诗意的笔触将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让孩子们领略到大自然是何等的美丽而富有生机,草、花、风、雨无不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无不值得我们去感叹、去礼赞、去珍惜。孩子们受到了审美教育、生态教育等德育教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发挥了课文的教育感染作
用。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例如: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编者的意图,进行总体的把握和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并认识到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人生历练的重要性,体悟人生的真谛,思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境界,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事先确立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在内容上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在实施上重感染和潜移默化地渗透,寓德育于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达到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