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茶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州茶文化专题报告
茶与名人
摘要: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茶圣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陆羽于公元757年于皎然相交当时陆羽是一个24岁的青年,两人一见如故,开创了四十年的“佛俗情缘”的莫逆之交,陆羽《茶经》也同样受到了皎然的启发与指导。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唐中期以前中国茶叶的历史、产地、以及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作了全面仔细的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

据考证,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

湖州,就是唐朝廷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可见当时湖州茶叶的品质和名气。

在唐代,湖州进贡的茶叶主要是紫笋茶,紫笋茶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亮,叶底细嫩,很有特色,因为茶圣陆羽品尝了阳羡(宜兴)紫笋茶后向宫廷推荐,因此称为贡茶。

会昌元年,湖州顾渚山贡茶已进入全盛时期,据嘉泰《吴兴志》、《湖州府志》载:湖州“每岁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会昌中(843—845)上贡湖州紫笋茶一万八千四百斤。

”足见湖州当时茶事兴盛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但最著名的除了紫笋茶,还数独产于安吉的白茶。

白茶归类为绿茶,颜色其实也为略透明的淡绿色,因芽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绒毛而得名。

其珍奇之处在于,在数百年里,白茶都处于野生状态,而且寥若晨星。

现在的安吉白茶的母本系孤茶一株,长在海拔800米的大溪山深山岙中,已历尽150年风霜,被称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极品,被誉为“中华一绝”。

早在宋代宋徽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评价:“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御赐白茶遂为第一”。

据中国农业部专家检测,白茶的氨基酸含量特别高,达10.6%,比普通绿茶高出一到两倍,茶多酚含量相对偏低,是绿茶一绝,被市场极为推崇,曾先后在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名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关于陆羽弃佛从文还有另一种说法: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

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
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

《茶经》正是唐朝的陆羽创作的。

《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其实篇幅并不大。

共分3卷10节。

但其意义之大,恐怕不是我这无名小卒三言两语就能就是清楚的。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

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

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

作出《茶经》,实足矣。

茶与文艺
院寺合一是大唐贡茶院独特的组织方式。

这在我国贡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我国较早的典型“禅茶一味”。

北宋《吴兴统记》明确记载:“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寺额置焉。

”每年采茶季节忙时,贡茶院工匠千余、役工三万;闲时则有寺僧看守。

唐著名诗僧也是茶人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诗中:“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刘禹锡也有诗句:“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陆羽等《竹山堂连句》诗中亦曰:“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

”佛禅中人本是饮茶的有力推动者。

但在顾渚山贡茶院(吉祥寺)中的僧人,不仅在饮茶,即便在种茶、采茶和制茶中也是推动者。

古代紫笋茶诗(文)是中华茶文化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唐代在顾渚山建立贡茶院以后,上自朝廷皇帝,下至地方官吏都对紫笋贡茶给予了高度关注。

一大批高官名士,文人骚客纷纷来到顾渚山,或督制贡茶,或品茶吟诗,或游春赏景。

唐朝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茶风之盛世。

几乎所有的中、晚唐诗人对茶都情有独钟,把品茶、咏茶作为高雅和赏心的乐事。

以至对后世宋、元、明、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萧洵《顾渚采茶记》载:“刘禹锡诗有云: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杜牧之云: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颜真卿、白居易、皮日休、郑谷辈,逮宋苏轼诸贤,履舄所至,题咏犹为烂漫,流风余韵,皆可想见。

”紫笋古茶诗(文),大都以歌咏贡茶院为主题,在叙事、状物和写影的抒情之中,翔实地反映古代顾渚山的茶坞、茶人、茶舍、茶园、茶具、茶艺、茶制以及茶礼、茶俗、茶情和茶趣等。

顾渚山的茶(泉)诗在我国古代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中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已成为千古传诵的茶诗名篇。

在歌咏紫笋茶的唐代著名诗人中,就有十人之多入编《唐诗三百首》。

由此可见,紫笋茶诗(文)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影响力。

大唐贡茶院
位于长兴县顾渚山。

是目前已知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贡茶院,始建于中唐大历五年(770)。

唐代陆羽在此作有《顾渚山记》,顾渚山还是陆羽撰写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

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顾渚山产的紫笋茶、金沙泉被列为贡品,并建造贡茶院。

连续作贡达800余年,引来了文人墨客作诗题字,在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组九处。

顾渚山景区山清水秀,
修竹苍翠,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已成为海内外人士追寻陆羽足迹,研究茶文化真谛的绝佳游览胜地。

大唐贡茶院之陆羽阁
据学者考证,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此研究茶道,著就《茶经》。

这里不仅有让人留连忘返的自然风景,还有后人为纪念"茶圣"而修建的陆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等人文景观,更有别有风味的休闲农庄及乡村旅游项目。

近年来,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茶道专家多次来妙峰山瞻仰陆羽墓,与湖州茶文化研究会开展交流活动。

2008年5月,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首届陆羽茶文化节在这里举行,共接待了来自7个国家的知名茶人。

妙峰山景区已成为湖州市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

宋元时期湖州茶文化
两宋时期,湖州的茶叶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每年的产茶时间明显推迟,贡茶的数量开始下降,甚至数度罢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天气逐渐转入寒冷期,影响了茶叶的生产。

据史料记载,自晚唐始,我国江南一带开始进入寒冷期。

到宋代,平均气温比盛唐时期低2至3摄氏度,腊月时节,整个太湖结成厚冰,冰面可行车马。

受严寒影响,湖州境内的许多茶叶或被冻死,或因天寒而推迟萌芽,影响了采茶的季节。

为确保茶叶在清明节前按时上贡朝廷,湖州官民想了许多办法,或在茶地旁烧火加温,或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喊山摧茶。

但人的作用毕竟有限,中国的产茶中心逐渐由湖州向福建转移,已是难以挽回的必然。

《宋元茶文化的历史》也载,“宋代贡焙从顾渚改为建安,主要是为保证清明前能送到京城,以赶上皇室的清明郊祭并赐享国戚近臣,而宜兴、长兴的茶树因气温较低而发芽推迟,很难保证在清明前贡到汴京”。

欧阳修有诗句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既说明建茶萌发时间之早,也从反面印证了湖州贡茶逐渐淡出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时间问题。

两宋时期朝廷上下的奢侈作风,穷极讲究,也是造成贡茶南移的重要原因。

为迎合皇帝及其官员的喜好,福建一带在蔡襄、赵汝砺等一群高官重臣的指导下,所贡饼茶塑龙雕凤,极其精美。

而且花色品种甚多,如“龙团胜雪”、“龙凤英华”、“玉叶长春”、“延年石乳”等,“极盛之时,凡有四千余色。

”(《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著)。

与花样翻新、声誉雀起的闽茶比,湖州的茶叶在形、色、味上,都不能比肩而立,遭到朝廷轻视,也是自然之事。

政治力量的变化,进一步促使了建茶兴而紫笋衰。

湖州紫笋最盛时,“建茶绝亡贵者,仅得挂一名尔。

”因为当时“唐自常兖以前,闽中未有读书者。

自兖教之,而欧阳詹之徒始出,而终唐世亦不甚盛。

”可是到北宋时,“今闽中举子常数倍于天下,而朝廷将相公卿,每居十四五,人物尚尔、况草木微物也。

”(见蔡宽夫《诗话》)。

再看宋代之湖州,朝廷中已无人说得上话。

剌史级的人物,虽有苏轼、王十朋等,但苏轼只在湖州八个月,便因“乌台诗案”进京领罪,狼狈离湖。

而王十朋等,不仅势单力薄,其政治、社会影响,与前朝的颜真卿、袁高、杜牧等十一人相比,就差得远了。

当然,纵观两宋时期,尽管是湖州茶业发展的艰难时期,但也并非无所作为,毫无建树。

湖州出产的茶叶,虽然不再为朝廷所重,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而且,随着宋代饮茶风尚的形成,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大,茶叶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湖州茶叶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也不
断增长。

据史料记载,当时湖州所辖的长兴、安吉、德清、吴兴,都是朝廷指定的产茶区。

宋《天池记》载:“浙,莫干山北,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


长兴的紫笋茶,在北宋初期仍是贡品,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说:顾渚紫笋茶“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宋初,吴越归命,郡始修贡,每岁贡紫笋茶一百斤,金沙泉一瓶”。

虽然一度“贡而后罢”,但在南宋时期又作为“贡品”入贡了。

据宋嘉泰《吴兴志》(1201)载,“顾渚……今崖谷之中,多生茶茗,以充岁贡。

”元朝统治时间不长,湖州地处江南,茶叶生产与经营所受影响不大,而且面积、产量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据《元典章》载,元朝宣徽院还下设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常、湖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有奇,采摘芽茶,以贡内府”。

后其下设提领所7处。

除江苏的宜兴外,其余的6处: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都在当时的湖州境内。

元朝统治者不仅没有取消紫笋茶的“贡茶”资格,还在顾渚山设贡茶官署“磨茶院”。

磨茶院即唐代的贡茶院,在水口镇顾渚山。

史载:“元进末茶二千斤,续增芽茶九十斤。

……吴元年(1363)又增贡荐新芽茶二斤,磨造末茶二千八百八十三斤十五两七钱五分。

”另据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元代湖州的茶叶有许多品种在全国相当有名。

如金字茶,系湖州“造进末茶”;紫笋雀舌茶,“选新嫩芽蒸过为紫笋”,乃湖州茶之上品。

两宋时期,湖州与茶结缘的名人并不多。

到是元朝一代,湖州涌现出多位曾经作过茶画的著名书画家。

其中最为显赫的大书画家自然是赵孟頫,他的一幅人物画《斗茶图》最为关心茶文化的人们所熟悉。

此画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画有参与斗茶者四人,左右两拨,每组一主一副,手中各有茶壶、茶盏,或手提炭炉之类的用具,地上放着两副茶担,形象地表现当时民间比试各自茶水品位竞赛活动,画中着力描绘斗茶四人的姿态神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