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PPT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36张PPT)
交通出行
01
航空运输
气压带和风带对飞机航行的时间和路线有直接影响。航空公司需要了解
这些因素,以制定安全、高效的飞行计划。
02
海上运输
在海上,风是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了解风带的特点对于船舶航行和货物
运输至关重要。
03
公路和铁路运输
在长途运输中,天气条件(如风暴)可能会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和
安全性。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活动有助于预测这些天气事件并采取相应
对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减少灾害对人类 生命财产的损失。
指导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保护生态 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气象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其研究成 果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的预防措施。
06
未来研究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数据获取的局限性
目前的气象观测站分布不均,导致某些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数据 缺失或不足,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模型预测的精度
现有的气象模型在预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和变化方面仍存在一定 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非线性过程的理解不足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到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目前的研究 对其理解仍不够深入。
未来研究方向
1 2 3
增强观测能力
通过建设更多的气象观测站和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观测精度和覆盖范围。
改进模型预测
研发更精确的气象模型,提高对气压带和风带变 化的预测能力,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灾害预警提供 更可靠的依据。
气压带风带ppt课件
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旳是( C )
60°
30°
30° A
0°
30° C
60°
风带 B
15° 0°
气压带
15° D
(4)考虑A、B、C、D----高下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旳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别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旳高下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冬
副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一月海平面等压线旳分布图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七月海平面等压线旳分布图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旳影响 (北半球)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时间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被切断旳高压
1月 亚洲高压(内 阿留申低压 副极地低
蒙古—西伯利
气压带
亚高压
7月 亚洲低压(印 夏威夷高压 副热带高
度低压)
气压带
课堂演练
1、有关气压带和风带旳季节移动旳说法正
确旳是: BD
A. 赤道低气压带旳位置总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B. 赤道低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旳移动而南北移动 C.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D. 12月22日至6月22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课堂演练
2、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
阿留申 低压
太
亚欧大陆
平
夏
洋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冬
夏威夷 高压
60N 30°N
夏
地球上旳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 (共25张PPT)
(1)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源地)。 (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中国东部降水。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 /8/520 21/8/5T hursda 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 1/8/52 021/8/5 2021/8 /58/5/2 021 8:58:05 PM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 1/8/52 021/8/5 2021/8 /52021 /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副极地低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
1.气压带形成机制: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3.风向:
极地高压
北半球:箭头指向低压
冬季:干冷 夏季: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 季风气候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 夏季:太平洋
冬季:强 夏季:弱
南亚季风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冬季:干暖 夏季:湿热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 夏季:印度洋
冬季:弱 夏季:强
拓展:冬、夏季气压中心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 /8/520 21/8/5T hursda 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 1/8/52 021/8/5 2021/8 /58/5/2 021 8:58:05 PM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 1/8/52 021/8/5 2021/8 /52021 /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副极地低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
1.气压带形成机制:
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3.风向:
极地高压
北半球:箭头指向低压
冬季:干冷 夏季: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 季风气候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 夏季:太平洋
冬季:强 夏季:弱
南亚季风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冬季:干暖 夏季:湿热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 夏季:印度洋
冬季:弱 夏季:强
拓展:冬、夏季气压中心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和风带(共65张ppt)
1.大气环流
(3)形成条件: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大气 环流
自转
公转
性质均一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北半球
赤道低压带
0°
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 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七气压带 高低交错、南北对称、带状分布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Atmospheric motion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气压带与风带? 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有怎样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形 成有怎样的作用? 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Pressure zone and wind zone
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2. 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 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 的影响。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材料: 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纸条。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
PART 03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REPORTING
季节性移动规律
夏季北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在夏季时会向北移动。
冬季南移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和风带相应地向南移动。
年度性移动规律
随季节而变化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
低纬度地区主要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 信风带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 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低纬 度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中心 。空气上升后冷却,形成对流雨,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
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外围的空气向 两侧流动,形成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 ,由于水汽含量少,不易形成降水, 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03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全球 气候变化,如极端天气 、干旱、洪涝等。
04
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机制 与厄尔尼诺现象类似, 也与地球大气和海洋环 流有关。
季风现象
季风现象是指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引起的气候变化,导 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风向的现象。
季风现象会导致降水、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异常变 化,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回归线附近,由于空气下沉, 在近地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 压区流向高压区,形成副热带高 气压带。
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由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在极地附近 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在极地附近,由于空气下沉,在近地 面上形成高压,气流由低压区流向高 压区,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产生影响,导致它们在一年中不断变化 位置。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课件
点。
02
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因此该地区多为极地气候,具有寒冷特点。
03
西风带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运动的空气,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
形成西风,带来较暖和的气候。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温度较为温
和。
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出现季 节性变化,从而形成季风气候。
在地球表面由气压差异引起的空 气流动,表现为风向和风速的规 律分布。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
由于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 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分布不均 ,进而形成气压带。
地球公转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不同地区之间 的大气流动,包括热力环流和动力环 流,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产 生重要影响。
随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气 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季节变化
而移动。
受太阳辐射影响
太阳辐射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地转偏向力导致风向发生改变,从 而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0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由于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 大量降水。因此,赤道附近的热
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深入研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物理过程的作用机 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变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研究气压带和风带的长期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 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共39张ppt课件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副高
东南季风
东南信风
西南季风
7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特征:
高温多雨
季风环流(夏季风)
探究
7月北移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 道
A
B
1. 图中A、B分别代表的月份是:A 月 , B 月(1月或7月)。 2. 图中甲、乙分别代表的气压中心名称 : 。 3. 图中①~④数字代表的季风名称分别为 。 4. 图中①③的成因是什么?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 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 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风 带
气压带
年降水量
副热带少雨带
副热带少雨带
温 带 多雨带
温 带 多雨带
极 地 少雨带
赤道多雨带
探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何规律?
说一说: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23.5ºN
23.5ºS
0º
祝您成功!
说一说
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40°~60°大陆的西岸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分布规律
A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活动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气压带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
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0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 带的影响
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后,气压带和风带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考虑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直射点回归运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假设条件:
①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 动的; ②地球静止不动; 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① 地球表面不均匀,如海陆分布 ② 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③ 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冬、夏两季,海洋与陆地上 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
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夏威夷高压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大气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南北 移动,对世界的天气和气候有着 重大影响。
印度低压 (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
总结:北半球冬夏季海陆高低气压中心
季风环流
射点南北回归运动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实际情况: ① 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② 又考虑地转偏向力, ③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④ 地球表面并不均匀,存在
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因 素影响,气压带往往断裂 成单个高、低气压中心, 形成季风环流。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 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精品课件(共76张PPT)
季 风
冬季风—风—向东北风——性暖质干——影气暖响候热枯燥
成因 海陆热力 —— 性质差异
成因
——
气压带风
带的季节 移动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第二课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影响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3、上下压中心分布规律 4、对大陆东岸影响---季风环流 〔1〕概念 〔2〕东亚季风 〔3〕东南亚、南亚季风 5、对内陆地区的影响
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夏至日 太阳位置
春秋分
低压带
南极圈
冬至日
高压带
移 动 规 律
90°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春分日-夏至日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分日-夏至日〕
60° 66.5ºN 30°
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北美 大陆 高压
低压
大西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在此条件下世界大气环流模式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压中心、低压中心
形成季风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冬:陆地降温快-冷-高压
副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夏:陆地升温快-热-低压
亚欧大陆
冬:陆地降温快-冷-高压
季风环流
冬季风
夏季风
1、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冬季风,因为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远,且多高山高原阻挡,所以夏季风对内陆影响很小。
。
A 3、上下压中心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ppt课件
地高面低冷纬热之
高压
低压
间热不量均差异
大气的垂直运动
低压
地面 受热
高压
冷却
水平气压差异 热 力 环 流 空气水平运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单圈冷 极地高压带
请思考:
(1)赤道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2)极地近地面的温度和 气压? (3)这两个气压带的形状? (4)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产 生的原因?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①判断下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 (2)变式图
②读图判断南北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前言问题:麦哲伦环球航行 3分钟
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 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2、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 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3、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 时十分艰难?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移动幅度约为5°-10°,具有滞后性。
课堂练习
判断以下各图图示季节分别是?
0° 30° 60° 90°S
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空气柱
60°N 30°N
小结
作业:①智库3.1 ②预习3.2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 (3)变式图 读图分析:
1.在相应位置标出0°、30、60°和90°。 2.甲乙丙分别是什么环流? 3.①②③的风向分别是什么?
甲: 低纬环流 乙: 中纬环流 丙: 高纬环流
甲
1
0°
乙
2
30°
丙
3
60°
1 东北风/东南风 2 西南风/西北风
90° 3 东北风/东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流流向 干湿属性
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
湿润 空气流动过程中,
西风带
低纬度 高纬度 湿润
气温愈来愈低, 水汽易凝结降水。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北
1月 副极地低
半 海陆热
压带
冷高压
球
力性质 的差异
7月
副热带
高压带 热低压
保留副极 地低压带
保留副热 带高压带
南 半 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球 占绝对优势
状,因为 海洋 面积
3、东亚季风
3、季风
风向 源地
东亚季风
一月
七月
西北风 东南风
高纬亚 副热带 欧大陆 太平洋
南亚季风
一月
七月
东北风 西南风
亚欧大陆 赤道附近 印度洋
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属性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
空 水汽受热难以凝结,
气 下
气候比较干燥
沉
高气压 地面
30°N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 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空 气候比较湿润
气 上 升
低气压 地面
60°N
0°N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
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
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道 和 两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假设地表均匀,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南半球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北半球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性质
冷干(高纬吹 向低纬)
温湿(低纬吹 向高纬)
干燥(高纬吹 向低纬)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北半球)
66°34´N
23°26´N 0° 23°26´S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五类热量型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寒带长冬无夏 亚寒带(冬长寒,夏暖短)
温带(冬冷夏热)
亚热带(冬温夏热)
终年高温 热带
亚热带(冬温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
亚寒带(冬长寒,夏暖短) 寒带长冬无夏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 2、气压带、风带:是形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气 环 流 3、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东岸)
米的珠穆朗玛
峰。世界陆地
亚
海拔最低点是
洲
亚洲西部的死
地
海,它是世界
形
最低的湖泊,
图
湖面海拔-416
米。全世界海
拔最低的地方
是马里亚纳海
沟,其海拔为
-11034米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副热带高 南北纬30 动力原因 气压带 度附近
赤道低气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特性 冷高压
气流 性质 下沉 冷干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信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马纬度和贸易风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只能 借助风力在海洋上 航行。航海家发现 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无法航行, 帆船上装载的马匹,因草料和淡水缺 乏,而相继死掉,只能投到海里喂鱼。 他们还发现在5-25°纬度风向常年不变, 海员们称它为信风。后来 人们把无风 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有风的5-25° 纬度的信风为“贸易风”。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极蒙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洋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夏威夷 30°N
高压Βιβλιοθήκη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位 影响气 时 被切断的 气压中心的变化
置 压分布 间 气压带
的因素
亚欧大陆 太平洋
马纬度和贸易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 了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
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北极
冷 极地高气压带 热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
南极
----单圈环流
赤道
极在 之理 间想 存状 在态 的下 热, 力地 环球 流赤
66°34´S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2.2气压带和风带(共46张PPT)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海拔最高点是
海拔8844.43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干燥
多雨
成因 分布
海陆热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性质差异
亚洲的东部(我国东 部、日本、朝鲜)
海陆热力 气压带风带 性质差异 的季节移动
亚洲南部(印度和 我国西南一带)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是形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信
风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气压带
极地高气 压带
分布
南北纬90 度附近
成因 热力原因
副极地低 南北纬60 动力原因 气压带 度左右
气流流向 干湿属性
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
湿润 空气流动过程中,
西风带
低纬度 高纬度 湿润
气温愈来愈低, 水汽易凝结降水。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北
1月 副极地低
半 海陆热
压带
冷高压
球
力性质 的差异
7月
副热带
高压带 热低压
保留副极 地低压带
保留副热 带高压带
南 半 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 球 占绝对优势
状,因为 海洋 面积
3、东亚季风
3、季风
风向 源地
东亚季风
一月
七月
西北风 东南风
高纬亚 副热带 欧大陆 太平洋
南亚季风
一月
七月
东北风 西南风
亚欧大陆 赤道附近 印度洋
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属性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
空 水汽受热难以凝结,
气 下
气候比较干燥
沉
高气压 地面
30°N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 水汽冷却容易凝结,
空 气候比较湿润
气 上 升
低气压 地面
60°N
0°N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
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
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道 和 两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假设地表均匀,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南半球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北半球 东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性质
冷干(高纬吹 向低纬)
温湿(低纬吹 向高纬)
干燥(高纬吹 向低纬)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4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北半球)
66°34´N
23°26´N 0° 23°26´S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五类热量型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寒带长冬无夏 亚寒带(冬长寒,夏暖短)
温带(冬冷夏热)
亚热带(冬温夏热)
终年高温 热带
亚热带(冬温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
亚寒带(冬长寒,夏暖短) 寒带长冬无夏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 2、气压带、风带:是形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气 环 流 3、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东岸)
米的珠穆朗玛
峰。世界陆地
亚
海拔最低点是
洲
亚洲西部的死
地
海,它是世界
形
最低的湖泊,
图
湖面海拔-416
米。全世界海
拔最低的地方
是马里亚纳海
沟,其海拔为
-11034米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副热带高 南北纬30 动力原因 气压带 度附近
赤道低气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特性 冷高压
气流 性质 下沉 冷干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信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马纬度和贸易风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只能 借助风力在海洋上 航行。航海家发现 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无法航行, 帆船上装载的马匹,因草料和淡水缺 乏,而相继死掉,只能投到海里喂鱼。 他们还发现在5-25°纬度风向常年不变, 海员们称它为信风。后来 人们把无风 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有风的5-25° 纬度的信风为“贸易风”。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极蒙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洋
副 亚热洲带(印高度)气低压压 带
夏威夷 30°N
高压Βιβλιοθήκη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位 影响气 时 被切断的 气压中心的变化
置 压分布 间 气压带
的因素
亚欧大陆 太平洋
马纬度和贸易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 了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
1.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北极
冷 极地高气压带 热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
南极
----单圈环流
赤道
极在 之理 间想 存状 在态 的下 热, 力地 环球 流赤
66°34´S
地球表面均匀的情况下: 2.2气压带和风带(共46张PPT)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北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海拔最高点是
海拔8844.43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高压
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干燥
多雨
成因 分布
海陆热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性质差异
亚洲的东部(我国东 部、日本、朝鲜)
海陆热力 气压带风带 性质差异 的季节移动
亚洲南部(印度和 我国西南一带)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纬度)是形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3.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信
风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2.2气压带和风带 (共46张PPT)
气压带
极地高气 压带
分布
南北纬90 度附近
成因 热力原因
副极地低 南北纬60 动力原因 气压带 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