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合集下载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李建明清末至明初,在《红楼梦》研究中,除了评点式或索引式的批注和随笔式的评论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论文。

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红楼梦》评论的形式上却是一个突破。

比较典型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的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他不像旧红学随笔式的评论家那样随意而言,发表一点零碎的意见,也不像大小索引派那样牵强附会,刻意求索小说中某人影射某人,而是比较认真的去研究“《红楼梦》之精神”和“《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一、王国维论人生、艺术和《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评论》第一章的题目叫做《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其美术即艺术,在这里他阐述了对于人生及文艺的基本观念,着重说明生活的本质是“欲望”和“痛苦”的海洋,人生乃是不幸。

这一章虽不是直接评论《红楼梦》本身,但所阐述的关于人生,关于文艺的见解却是他评《红楼梦》的出发点和依据。

全文开头就引述了我国古代老庄学说的思想。

老子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引言,目的是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人生充满忧患和劳苦,人生是一个极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

”他认为生活之本质就是苦痛。

人生既然是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那么有什么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呢?王国维说:那就是文艺。

在他看来文艺能够“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

他说:“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

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

然则非艺术何足以当之乎?”:王国维同时又认为,并非所有文艺都值得赞美。

他把文艺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此乃上乘之作;另一类是“使吾人复归于生活之欲”,此乃劣作,该当弃之于田野。

他认为《红楼梦》就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的绝世佳作”。

王国维在对人生,对文艺作了上述的评论之后,转而论述了《红楼梦》之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一、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
许多批评史研究者将现代批评的起跑线划在文学革命发难的1917年,这倒符合一般文学通史对现代始点的界定。

一、误读中的批评新视景
王国维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破天荒借用西方批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杰作,这其实是现代批评的开篇。

他的重要论著《人间词话》采用了比较接近传统批评的形式。

应当透过王国维批评新旧色彩的斑驳,看到文学批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度的趋势。

作为接触批评家的王国维的特色在于,变现其身上的历史性的过度并不简单是新旧替换,而是中西批评的通汇交融,传统批评的某些特点在他引来的西方理论的渗透刺激下发生化合反应,逐渐酝酿成一种新型的批评。

王国维垦拓现代批评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引进西方的批评思维方法,突破传统批评的局限。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批评多采用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松散自由的形式,偏重直觉与经验,习惯于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鉴赏,以诗意简洁的文字,点悟与传达作品的精神或阅读体验,另有一种传统批评是做纯粹实证式的考据、注疏和索引。

它们都不太注重语言抽象分析和逻辑思辨,缺少理论性。

传统文学批评基本上只是在相对封闭的阅读圈子中进行。

光靠悟性的点播不行,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就势必成为批评所要追求的目标。

《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中采用的是赋予逻辑思辨的分析推理。

王国维是中国第一个对亚里士多德这一文学观深有领会的批评家。

文学批评必须有审美眼光。

借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说明文学的特异性与价值在于能使人“忘物我之关系,”从日常“生活之欲”所导致的痛苦中得到解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研究《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它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评论方式,还引发了文学评论领域的一场剧烈变革。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写作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演变历程。

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此种时代背景之感受王国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新思潮、新文化不断涌现。

在清末大量引入的西学,以及其留洋学习的经历,都对其作品的创作构成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王国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认为中国文学需要一场变革。

在《红楼梦评论》一书当中,王国维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这在中国文学研究历史中当属首创。

他将西方文学评论中的一些概念、理论、批评方法等引入到中国文学研究中,为中国文学评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西方文化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他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问题。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学评论方式。

他运用西方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学评论中的一些优秀元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评论理论和批评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演变历程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注重感性、直觉,而缺乏理性、思辨。

这种文化传统导致了中国文学评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无法真正意义上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

因此,他提倡借鉴西方文化理论,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现代化转型。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积极接受并融合了西方文化理论。

他认为,西方文化理论在逻辑、条理、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学评论的不足之处。

他强调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学评论模式,推动中国文学评论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论文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成就了他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卓越地位。

作品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以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的角度出发,以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支撑,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方式,为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论文关键词:叔本华;悲剧;批评方法;学术话语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是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而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开启了我现代文学批评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教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专论。

这篇沦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打破了我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本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

因此,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以探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在王维之前的小说批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其中的“道”既不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现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是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封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者。

这种功利性的文论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和更广阔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一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域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一)融汇西方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评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思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历,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人他的作品当中。

王维研究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想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密相关的。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旧面临着的是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2.王国维和《红楼梦评论》

2.王国维和《红楼梦评论》

你们这些智者, 学识高深而渊博,思悟并懂得: 世间万物双双匹配, 是何时?在何地?又如何?他们相互爱抚 和触摸, 却又因何? 你们这些智者,说一说: 怎么了? 寻找,并告诉我, 是何时?在何地?又如何?如此这般. 却因何?
嗟汝哲人,靡所不知,靡所不学, 既深且跻。粲粲生物,罔不匹俦, 各啮厥唇,而相厥攸。匪汝哲人, 孰知其故?自何时始,来自何处? 嗟汝哲人,渊渊其知。相彼百昌, 奚而熙熙?愿言哲人,诏余其故, 自何时始,来自何处?
叔本华:生存意志的外化有多种形式,它 极度强烈地表现在性爱的冲动中,性欲是 生存意志的核心。 “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 王国维:“男女之欲”是比“饮食之欲” 更为强烈和持久的欲望。因为性欲是关系 人永远之生活即种族延续的,是无尽的, 形而上的。
因此,王国维认为能从哲学上解决这个“人 人所有”而“人人未解决”的大问题的作品, 两千年来只有两部:叔本华《男女之爱之形 而上学》、《红楼梦》。 《红楼梦》的基本精神:“而《红楼梦》一 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
人生的问题。可是王国维先生自己说,他是喜欢 考虑人生的问题的,而他的性格又是比较忧郁的, 所以当他一接触西方的叔本华的哲学,马上就被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吸引了。而《红楼梦评论》 这篇文章就正是写在他沉溺于叔本华的哲学的研 读时间。 “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浣溪纱》:“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 转冥顽,偶听鴂怨春残。 坐觉无何消白日, 更缘随例弄铅丹。闲愁无分况清欢。”
钟摆理论:“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名利) 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 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 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那不断的追求挣扎构成意志每一现象的 本质。”
“原罪-解脱”说: 西班牙诗人加尔德隆 :“一个人最大的罪 过就是:他诞生了。” 叔本华:“这种罪的来源还是要溯之于犯 罪者的意志。这个犯罪者据说就是亚当;而 我们所有的人又都在亚当中生存。亚当不 幸,我们所有的人也在亚当中不幸。”这是 “人类的绵延不绝的罪,既是罪,同时又是 罚”,这种轮回是“宇宙永远的正义”。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著有《人間詞話》、《維摩詰經疏》等多部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

一、对《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可谓是一部批评性评论文学作品,其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篇评论中,王国维力求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湛艺术。

二、对王国维的评论观点的评价1. 深刻而独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2. 融合中西文化在评论中,王国维追溯了《红楼梦》的源流,并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意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为《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解读角度。

3. 以文学角度审视哲学问题在评论中,王国维以文学角度审视了《红楼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了关于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 对《红楼梦》的传世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思考,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他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开拓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2. 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文学作品分析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我国文学的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

《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
人。
指责王国维误读了叔本华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中曾对王国维《红楼梦评 论》提出批评,指出:“王氏(指王国维)於叔本华著作,口沫手胝,《红楼梦评论》中反复称 述,据其说以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贾母惩黛玉之孤僻而信金玉之邪说也;王夫 人亲于薛氏、风姐而嫉黛玉之才慧也;袭人虑不容於寡妻也;宝玉畏不得於大母也;由此种 种原因,而木石遂不得不离也。洵持之有故矣。然似於叔本华之道未尽,於其理未彻也。 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 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 嚼蜡。”②在钱钟书看来,王国维虽然看到了《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通常关系造成了宝黛 二人的悲剧,因而断定《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是持之有故的,但却并不符合叔本 华的原意,按照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应该让宝黛二人成婚,然后“好逑渐至寇仇,‘冤家’终 为怨耦,方是‘悲剧之悲剧’。”③由此出发,钱钟书认为王国维引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评论 《红楼梦》,不免削足适履,作法自弊。他说:“夫《红楼梦》,佳作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 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④ 反对的意见中更有代表性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虽 然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却认为它有一个“根本的缺 点”,那就是“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是采用叔本华哲学对“宝玉”之名加以附会,认为“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的错误;第二 点错误是完全以“生活之欲”之“痛苦”与“示人以解脱之道”作为批评《红楼梦》一书之依 据,与《红楼梦》原书的主旨有许多不尽相和之处。对于这两点错误,叶嘉莹先生采用了比 较研究方法,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做了平行比较,指出叔本华哲学 虽然曾受东方佛教哲学之影响,可是因为东西方心性之不同,所以叔本华哲学仍然与佛教 有着本质的差别,东方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有可以成佛的灵性,这是人的本性,而欲望烦恼 则是后天的一种污染,而叔本华将人的本性甚至世界本性都归于意志。在叶嘉莹看来, “宝玉”可以解释成“本可成佛的灵明的本性”,却不可以理解为“意志之欲”,《红楼梦》的主 旨有“愧悔追怀”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解脱证悟”、“示人以解脱之道”⑤,结论自然是王国 维生搬硬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红楼梦》做了误读。 对于钱钟书、叶嘉莹先生的这种意见,自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用西方理论来阐 释中国文本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看到像钱先生、叶先生所批评的那些现象:不愿意花工夫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一、《红楼梦评论》的历史意义郭沫若曾说: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而以西方学术思想来系统解释中国古典的《红楼梦评论》也是开山第一篇。

俞平伯在《索隐与自传说闲评》中说:“及清末民初,王蔡胡三君,俱以师儒身份大谈其《红楼梦》,一向视同小道或可观之小说遂登大雅之堂矣。

”二、《红楼梦评论》的缘起1902年,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治学兴趣逐渐转向哲学。

1904年,读叔本华《意志与表象之世界》〔现通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曾印行〕两遍,又接着钻研康德。

但其时对终生研究方向觉得游移不定。

自我剖析,认为做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太多而知力太少,做诗人,则苦于感情太少而理性太多。

自云:“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在这种背景下,王国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

这也是我觉得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的主要原因。

三、《红楼梦评论》简介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教育世界》,宗旨是译介各国的教育制度及理论。

1904年,王国维任译编(实际上的主编),改为译介西籍为主,哲学、伦理学为重点,1904年夏,刊登了《红楼梦评论》。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这儿的美术大约可以说是现在的文艺),没有具体评论《红楼梦》,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望多,而难以满足,所以产生痛苦,即使欲望实现,倦厌之情随之产生。

在他看来,“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而减轻这种痛苦的办法就是文艺,可以“使吾人离生活之欲”。

然后又提出优美和壮美的分类。

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认为红楼主旨是“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所以,宝玉入尘世也是“一念之误”,而与和尚晤谈后,“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但解脱之道不在自杀,盖因“自杀之人未必尽能战胜生活之欲者”,只有宝玉、惜春和紫鹃是真正的解脱。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是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提出“悲剧论”并在其所著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可谓悲剧中之悲剧者也”,《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关键字:王国维;“悲剧论”;《<红楼梦>评价》;悲剧作为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古以来便不乏各路评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们的或赞美之情或推崇之意或批判之心,有的将它纳为“文化小说”,如周汝昌曾提到:“《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

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有的将其纳为“以阶级斗争讲历史”,如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再有的从《红楼梦》的思想立意出发,如鲁迅曾评价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然而,真正在对《红楼梦》众所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做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的集大成者,却要数“中国近代美学之开山”---王国维及其所著“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完成的,对于作品的主题研究中表现出来作者的匠心独用之处。

首先,王国维先生本身对于《红楼梦》文本来说就是一个接受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带有了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浓厚的自我意识,王国维先生是早先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所以其视角和心理感悟都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进行的,而对于这种悲观的哲学来说,又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作者由于受到自身经历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思考,很正常的就投入到了《红楼梦》的悲观情节中。

王国维先生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

王国维先生指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

”作者的这种罪恶感和苦痛感是作者对于《红楼梦》主题的基本界定。

其次,作者在自己的进行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的基础上,又再次将视角转换成了寻求人类的解脱救赎之路的所在了,认为在“如钟表之摆”之中的人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于自身状况的真实反映,作者在研究作品的时候对于自身的思考、自身的困惑都明确的表现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了。

我认为作者这时候或许已经对于自己的研究像中了毒一样,丢又丢不掉,说有说不清。

然而解脱之道作者作者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原文中说“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一个问题。

“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作者认为维持的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对于生活的欲望使然。

这就是自然人对社会生活在不满的同时只能采取的方式吗?作者又从《红楼梦》中理解出了“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

”自己与外界物质的关系冲突、男女欲望的冲突等等一切“利害关系”的必然性。

他说《红楼梦》的精神,主要的就是“示人以解脱之道”。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龙源期刊网 评王国维《评论》作者:黄琪欣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的一本经典作品,虽然它将焦点定格在《红楼梦》,但实际上王国维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对《红楼梦》的内容、情节等做多少细致的点评或分析,而是去研究其精神价值及其美学、哲学内涵,这对于读者阅读分析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些难度,其次它是用半白话体来写作的,其遣词造句可谓诘屈聱牙,因而对于读者又有一定的接受障碍。

下面本文将从文本内容、结构等方面对《<红楼梦>评论》这部作品进行粗略分析。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红楼梦>評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较系统地探究了小说的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基本上没有涉及《红楼梦》,而是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的概念,阐释了欲望与苦痛之间的相伴相随,“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只有艺术之美,能使人解脱。

最后还提到了“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为“红楼梦之精神”,将眼光投向了“解脱”二字,大谈解脱之道,进而提出了只有贾宝玉得到了解脱中的解脱;第三章是“红楼梦之美学上的价值”,着重谈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作者首先根据叔本华之说,提出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其一为有恶人交构,其二为有盲目命运者,其三为“由于剧中人之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并指出《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之上,即悲剧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对“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的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固定大团圆结局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批评;第四章是“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又把“解脱”二字领出来探讨,指出世界的各大宗教,若佛教、基督教等,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而《红楼梦》亦以解脱为最高理想,点出了《红楼梦》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最后一章是“余论”,进行了评论概括总结以及提出研究者要研究文艺本身的特点,不要把小说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物混淆。

分析《红楼梦评论》思想来源其理论价值

分析《红楼梦评论》思想来源其理论价值

分析《红楼梦评论》的思想来源及其理论价值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有很深的造诣。

《红楼梦评论》就是王国维在文学批评方面较重要的论作之一,这部著作是1904年诞生的,从它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迄今为止,对这部著作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的思想并不是凭空假设,也不是偶然,这是历史大气候和个人的知识相匹配而得到的结果。

本文就针对这部著作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思想来源理论价值在我国小说的评论史上,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部作品作者从人生的角度出发,思想依据是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采用了批评的方式,这就为我国批评类文学的发展铺垫了一条重要的道路。

一、《红楼梦评论》的思想来源王国维通过对《红楼梦》的多方面解读,创造了红学史上伟大的历史,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批评史开辟了一条通畅的道路。

《红楼梦评论》对传统的中国式文学批评彻底打破。

它诞生的思想来源是特定条件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人的际遇相结合而成的。

(1)动荡的历史环境晚清的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等战争频频发生,这就使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和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中,大量有逻辑性和指导性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这就使得西方治学精神在一些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研究模式,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

在西方思想涌入的时代背景下,不但科学精神逐渐的成为了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文学批判的浪潮也一同而来。

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学批判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

以为《红楼梦》这部著作来说,这部书的雏形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它的传播范围大多是在一些文人之间,这些文人是《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也是最早的评论者。

因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相近,所以他们的对点评文字能产生共鸣。

清末年检,《红楼梦》的流传更为广泛,已经被更多人们所熟识,著作所阅读领域开始拓展,当然读者也就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知识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对文学的批评也不再单单的通过感觉,而是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红楼梦〉评论》中的小说批评方法

《〈红楼梦〉评论》中的小说批评方法
[!] ( "&’()
团圆” 的结局, 而这正是 《红楼梦》 及王国维所反对 的。 “此可知此书之精神大背于吾国人之性质, 及吾 人之沈溺于生活之欲而乏美术之知识有如此也。然
[!] ( "&%!) 则, 予之为此论, 亦自知有罪也矣。 ”
经验并不是不起作用, 但是它所起的只
是 “辅助” 作用。 至于索隐派的 “影射说” , 王国维未多加分析, 因 为那已是完全脱离了文学而谈政治的理论, 严格地 说与文学批评并无多大关系。 二、 高屋建瓴的批评方法 治史学, 王国维以其考据精细见长, 足见其汉学 功夫; 但治哲学文学, 则更多地以宋学对待之。宋学 代表人物之一陆九渊治经学往往不拘泥文句解释, 更多地以其自己的理论见解来解说六经, 他说: 《论语》 中多有无头柄的说话。如 “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 之类, 不知所及、 所守者何事。如 “学而时习之” , 不知 “时习” 者何事, 非学有本 领, 未易读也。仁之所守者, 守此也。时习之, 习此也。说者说此, 乐者乐此, 如高屋之上建瓴 水矣。学苟知本, 六经皆为我注脚。
[B] ( :##9) 之主人公之为谁, 外又甚不可解者也。
索隐考证本是治史的方法。 “索隐” 概念源于司马贞 对 《史记》 作的考证注释, 但此种方法实源于汉代人 对春秋笔法的阐释。 《春秋》 是一部历史书, 汉代史 家不论从中读到了什么, 还都属史学范畴。而 《红楼 梦》 则是一部文学书, 以索隐之目光去搜索 《红楼梦》 所得自然离 《红楼梦》 甚远。史与文学是不同的, 王 国维认为: 夫美术之所写者, 非个人之性质, 而人类全 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 象, 于是, 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名字之 下, 譬诸副墨之子, 洛诵之孙, 亦随吾人之所好 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 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 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 而必规 规焉求个人以实之, 人之知相越岂不远哉?故 《红楼梦》 之主人公, 谓之贾宝玉可, 谓之子虚、 乌有先生可, 即谓之纳兰容若, 谓之曹雪芹, 亦 [B] ( :##9) 无不可也。 关于史学与文学之分别, 王国维在 《国学丛刊 序》 中也专门作了研究。他首先将 “学” 分为三大类, “学有三大类: 曰科学也, 史学也, 文学也” 。 “古今东 [B] ( :!"!) 西之为学, 均不能出此三者。 ” 至于史学与文 学之区别, 他说: 而欲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 不可不知

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的论文

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的论文

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的论文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长久以来,关于《红楼梦》之评论研究,有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有以胡适为代表的作者考证派……在纷繁多样的重围中,王国维与鲁迅的见解独具价值。

王国维与鲁迅都经历过清末民初的国家转型期,也都曾东渡日本留学深造,相似的时代、教育环境却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观。

下面,笔者就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清之人情小说”一文及各篇杂论为例,从三方面来具体分析王国维与鲁迅对《红楼梦》评论的不同。

一、人物形象来源:集体还是个人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阐明了对贾宝玉真实身份的界定:“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可,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这种创新式的观点将红学的研究从传统的索隐、探秘等拘泥的泥潭中拉出,他认为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并非小说实质性问题,“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

”这种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阐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创举具有进步意义。

鲁迅则认为《红楼梦》中的兴荣衰败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推断出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人生传记。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他坚信贾宝玉的经历就是曹雪芹人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否定了王国维的观点:“而世间信者特少,王国维(《静庵文集》)且诘难此类,以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也……”笔者认为,王、鲁二人之所以拥有相悖的观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王国维借鉴西方的美学观点,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复杂化的,作者所构思出的人物并非只是个人的形象,而是时代、社会的缩影。

把小说主人公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并全方位分析人类的共性与人生的状态,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恰当的。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关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解读

关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解读

关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解读作者:熊慧敏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7期摘要:《红楼梦评论》作为王国维先生的第一篇文艺批判论文,自面世以来便引来了诸多的反响,文章以王国维先生多年的世界性学术眼光,以及严谨的学术作风为基础。

期间对于《红楼梦》深刻的剖析和独特视角的解读,将王国维先生的学术胸襟展现的淋漓尽致。

笔者通过仔细研究之前关于《红楼梦评论》的解读,发现其中描述大多过分强调了王国维先生的西方思维在文中的体现,但往往忽视了作为最根本的王国维先生那严谨的学术品格,如此结果岂不叫人贻笑大方。

本文就《红楼梦评论》进行简要解读,并对期间所展现的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简要解读学术精神《红楼梦》作为一本我国的经典名著,其研究价值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长久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对其进行探索。

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切入,将红楼梦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加之王国维先生不拘一格的手眼之法描述之后别具特色的展示在大家面前。

一、《红楼梦评论》简读文中第一章《人生及美术概观》并没有直接对《红楼梦》进行评论,而是将笔锋转至作者对于人生与艺术的基本思考。

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红楼梦》进行理论剖析。

文中,王国维先生借用叔本华先生本人对于人生与欲望问题的认知提出了人生的痛苦来自生活之欲的观点。

而后借助西方学者康德对待“美”的看法,提出了“美之快乐为不关利害之快乐”,认为美可以使人们消除利害之心,而这一观点也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得到了王国维先生的认证。

文章的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才开始对《红楼梦》进行主要分析。

王国维先生最开始引用西方学者裒伽尔的诗句,提出男女之爱,自何时始又来自何处。

这个问题是人人皆有,但是人人未解。

就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国维先生认为:男女之欲强于饮食之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前者是无尽的,而后者自有量可寻。

如果想要脱离这种欲望,也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出家,而另一种便是自杀。

重评《《红楼梦》评论》

重评《《红楼梦》评论》

第25卷第6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至些2』墼垒:鱼』鲤望壑堡坠塾垡奠尘i鲤g坠i!!缝垒堡堡唑§Q壁丛塑鱼曼型壑曼£i£坠!墼)奠Q!:型些重评《<红楼梦>评论》周莹,刘永文(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王国维发表于《教育世界》的《(红楼梦)评论》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学者们或引用其中的观点重新评价《红楼梦》,或把其作为学术著作加以评论。

有的加以痛斥,有的褒扬有加。

如果把该文还原于历史,就会发现该文是一篇以中外理论为基础,并与当时理论界紧密结合,批驳偏激,阐明个人理念的学术论文。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中外理论;批驳偏激;文学观念中图分类号:1207。

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04)06一0073一03《(红楼梦)评论》一发表就在学界产生了影响,学者们或引用其中的观点重新评价《红楼梦》,认为《红楼梦》的“至高之理”,便是“示诸行之无常,为成佛之要道”,或把其作为学术著作加以评论。

有的学者认为该文的基本特点是“从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接受了欧洲最反动哲学家的学说来歪曲《红楼梦》,而且,他的观点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新红学派’(特别是俞平伯)的某些反动观点的形成”。

【l】对该文大加挞伐。

叶嘉莹先生在他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对该文褒扬有加。

他谈到:从哲学与关学的观点来批评文学,这在今日的文学批评界说起来已被认定为一种必当遵循的途径。

只是在七十年前静安先生写作此文时,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小说不仅被视为小道末流全无学术上研讨之价值,而且在中国批评史中,也一向没有人曾经以如此严肃而正确的眼光,从任何哲学或美学观点来探讨过一篇文学作品。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种睿智过人的眼光乃是《(红楼梦>评论》一文的第一点长处。

【2】唧33’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溢美之词。

别的不谈,就是叶先生所说的当时的小说观念,就有明显违背历史的地方,因为当时的小说已不再是“小道”了。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浅析王国维《评论》作者:程倩云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3期摘要: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学术史上具有卓著的贡献和巨大的影响,他的研究从哲学到文学,再由文学而史学,促使现代学术规范和品格的确立。

王国维的文学研究方法首先在他的《评论》中体现出来,它被认为是新文艺理论的先导之作,具有跨时代的巨大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审美;悲剧;解脱一、《评论》的来源《评论》是他汲取西方思想美学原理,来说明和解释中国的文学现象的著作。

他在评论《红楼梦》时主要运用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正如他自己所说《评论》“全以叔氏为立脚点”[1]226。

而在王国维之前,《红楼梦》评论多是文人随感式的评点,朴素而直观,王国维的这一著述在理论和美学意义上远远地超越前人,比如其后的蔡元培、胡适和俞平伯等,他们大多拘泥于小说批评、索隐或考证,未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王国维的《评论》诞生在新旧红学交递的时期,在哲学、美学深度上均为新旧红学家所不及,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

二、《评论》的重点《红楼梦的评论》的重点是探究《红楼梦》的审美价值。

根据叔本华关于美的本源的认识,王国维认为,“美术家先天中有美之预想”,而“美”则是“预想”的客观化。

他还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加以发挥,结合对生活本质的论述,解释美的本质,认为都是源于“欲”,“欲”是生生不已,“一欲既终,他欲随之”[2]2。

当“欲”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产生痛苦。

而当“欲”如愿以偿,却“更无所欲之对象”,于是“倦乏之情,即起而乘之”,仍然是一种痛苦。

“努力”是一种痛苦,“快乐”亦是一种痛苦,况且“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则痛苦弥深,人生就是“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

三、《评论》的审美核心审美的核心在于悲剧观点的引入。

王国维从叔本华那里套用了悲观主义理论,把“欲与生活与苦痛”作了同一性的解释:生活就是欲,欲就是苦痛,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在这种痛苦说的基础上,他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探讨了《红楼梦》的悲剧美。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雪【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借西方哲学思想阐释中国文本的先驱之作.但是由于王国维所借用的叔本华哲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决的问题,也由于作者本身的偏激、片面,使得<红楼梦评论>的理论体系产生出一定程度的断裂、矛盾.本论文着重以<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科学、知识、实践与美术的分类,"优美""壮美"与"眩惑'的分类,<红楼梦>是第三种悲剧的评判,悲剧与解脱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心,对其中出现的矛盾之处进行了剖析.【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美术;审美主体;第三种悲剧;悲剧与解脱【作者】王雪【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6月至8月的《教育世界》杂志第8、9、10、12、13期上,历来被誉为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红楼梦》的专著。

正是通过《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先于蔡元培所代表的索引派、胡适所代表的考证派,建立了王氏独特的红学研究方法,即批评派。

关于《红楼梦评论》中所运用的西方哲学、美学观点,正如王国维在《静庵文集》自序中所说:‘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是来源于这一时期王国维所热衷研读的叔本华的哲学,特别是叔本华的《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

《红楼梦评论》中的“生活的性质即痛苦”的哲学观点、壮美与优美的美学划分、悲剧的三种类别等概念,皆源于此书。

《红楼梦评论》论的并不仅止于《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可以说是运用西方的哲学理论,对当时整个中国文学美术做的一个概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借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所阐释的是中国的文本。

从《红楼梦评论》借老庄的话开篇,进而阐述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并且论述的过程中也不时用“子云”“法秀”之诃、“佛之言”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思路来看,尽管王国维说《红楼梦评论》“其立论全在叔氏之立脚地”,但其理解吸收利用叔本华哲学的基盘,可以说仍是中国的古典文学思想①。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中,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不仅开启了用美学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新篇章,而且对传统的红学研究提出了挑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纷纷涌入。

王国维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积极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美学理论。

他结合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红楼梦》视为一个巨大的悲剧,并强调其美学上的价值。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相当新颖和独特的。

传统的红学研究往往注重于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考证和分析。

而王国维则将重点放在了情感和美学层面,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是它成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

他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感人肺腑,不仅在于它所描述的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美的力量。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是情感和心灵的升华。

此外,王国维还特别强调了《红楼梦》中的解脱精神。

他认为,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脱这些痛苦和困境的方法。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而对其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有所忽视。

同时,他的观点也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但无论如何,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红学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红楼梦》,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

可以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
文学批评史意义
生活在世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启了我现代文学批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专论。

这篇沦着的最特点就是在于打破我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从探讨人生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

因,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以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
在王维之前的小说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明道”。

其中的“道”既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

这种功利性的文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的思维层次和更广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融汇西方哲学思想
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他
的作品当中。

王维研究哲学主要目的,是为了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相关的。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旧面着的是内忧外患的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热之中。

面对这种状况知识分子中掀起了救亡冈的热潮。

王维认为,要想挽救民族亡,首先应该改变民众的麻木状,要唤醒民众正确认识人生,识生命的本质。

而叔本华的生哲学正是一种可以帮助民众正确认人生的思想。

叔本华哲学是一种对生命满悲观主义的哲学。

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诞、虚伪和不幸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把“意志”看作世界的一切。

他中的意志是事物内在本能的生冲动,是整个宇宙主宰。

欲望意志的表现形态,它体现为能的冲动、追求、索取、有、贪婪、争斗、爱、嫉妒、钦羡等;“痛苦”是意志的果形态。

“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痛苦。

此,在叔本华看来,类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意志”欲望和痛苦钟摆中晃动,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本质
王维吸了叔本华的这种哲学思,将其融人到作品中。

如第一章的标题即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题目即可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以《红楼梦》为批评象,来探讨人生问题。

第一章整篇文章的总述。

在这一章,王吲维向人们介绍了叔本华哲学观点。

他说:“生活之本质?‘欲’而已。

欲之为性无厌,其原生于不足。

不足之态,苦痛是也。

”在王维看来,生的本质是“欲”,人来就有欲望,而欲又往往不能满足,囚为不断会
有新欲望产生,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痛苦,所以,人生就一个不断经历痛苦的过程这些都与叔本华的生命哲学相吻合
王国维在叔本华思想的基础上还进步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体验。

他不仅提出了“生活之欲先生而存在”,而且找到了摆痛苦的方法,即彻底的解脱”。

《红楼梦评论》第四章写道:“然则世界之人类,而尽于解脱之域则所谓宙者,不喊无物也欤?然有无之,盖难言之矣。


极高美学价值
从美学角看,王维的《红楼梦评论》悲剧理论为基点来阐释人生的本。

悲剧最早形成于古希腊,人类对生命、对灵魂、对艺术对世界和宇宙探索的结果。

而在中代是没有真正的悲剧的,因也没有完备的悲剧理。

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三章《之美学上之价》中写道:“吾国人精神,世问的也,乐天的也,故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於悲者终於,始於离者终於合,始於困者终於;非是而欲餍阅者之,难矣。

”王维将《红楼梦》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做了较,如《桃花扇》。

他认为,中以往的作品,大有着圆满的结局,就会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楼梦》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是一部“彻头彻之悲剧”。

王国维在这介绍了叔本华划分的三悲剧的标准:“第一种悲剧,由极恶之人极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命运者。

第种之悲剧,南于剧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必有蛇蝎之性质,意外之变故也。

”《红楼梦》正属于第三种。

作者还写道:“过通常之道德,通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
悲中之悲剧也。

”《楼梦》中众多人物悲剧并非由于外界素所导致,没有蛇之人,没有特别的变故一切都看似合理,他们悲剧是出于命运的必然,是物的身份和其所处的时环境造成了人物各自的人生结。

因此,《红楼梦》的悲剧是无改变的悲剧,是人生必然悲剧,是真正的悲。

只有悲剧才具有唤麻木的民众认识人生,改变命运巨大力量。

王国维赞赏《红楼梦》极高的美学价值,认为不仅揭示了人生吲有的苦痛及人生本质——悲剧,而且引导人们积寻求解脱之道。

在他看,只有拒绝一切生活的欲望走出世的道路才是正的解脱。

深刻伦理学意义
《红梦评论》的第四章是之伦理学上价值》。

王国维选取了伦理学这角度来看待人生阐述了他异于前人的独到见解。

在王国维看来,《红楼梦评》在伦理学方面也具有很高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一个以孝为人之根的国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深入人心因此,从世俗的角度看贾宝玉的出家使他成为一个绝父子,弃人伦不忠不孝罪人。

”这一观点已经续了很久。

但王国维在《红楼评论》中提出“吾人从各面观之,则世界人之所以存在,实南吾人类之先一时之误谬。

“人之有生,既为鼻祖之误谬,则夫吾人之同胞,凡此鼻祖之子孙者,苟有一焉,未人解脱之域,则鼻祖之,终无时而赎”。

在里,王国维一反中传统的道德观念,认为贾玉的出家非但不是抛弃子关系的不忠不孝行为,反而恰恰相反,只有样,才是真正的尽了孝。

囚为的出生是先祖一时的误谬,孙若能求得出世的解脱才算为祖赎了罪。

国维还是从叔本华的思想发,把出世看作是人生获得解脱的一途径。

在他看来,贾宝玉那种超生活之欲的出世的解才是真正的解脱,才能摆脱生活欲的痛苦。

因而,《红楼梦》以贾玉的出家作为整部作品的局,指出了摆脱人生痛苦的路,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同样也具有极高的理学价值。

二、现代的学话语系统
《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思想上为们开创了从人生角度出发的新视角,而且还建立了西方代式的批评文体。

以理论框架
中国古代文学评方法最明显的缺点是乏理论依据,缺少逻辑性。

王罔的《红楼梦评论》为我国小说批评引入了西方代的批评理论,采用了以论为框架的行文特征。

国维是借鉴西方批评思维方法建立现代批评话语的批家之一。

在《红楼梦评论》中,开篇至结尾始终贯穿叔本华的生命哲学理论引入西方的哲学思想作为论汪理论支撑,这就改了以往的评点式,考据式批评方法,在当时的小说批评界是种创举。

免费论文下载中
由此可,作品从根本上确立我国现代小说批评基本的发展方向,即先找到理总纲,建立理论批评点,作为论述的基本依据,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服力。

如全文的第一章《人及美术之概观》就是王旧整篇作品的理论中心他把叔本华的哲学观点作自己论述的理论依据,在接下来章的各个部分的闸述中,都紧依据这一思想来行文。

不仅观点明而日.条理清晰,层次感。

王维在文章的内部结构上力求符合逻辑。

第一章出了人生本质的问
题,在接下来便分别选取了美学,理学角度进行逐一分。

人生痛苦源于欲那么就要寻求解脱之法,而美就可以使人暂时忘掉生活之欲置身于无欲的快乐之境。

在第章《余论》的部分,作者又向我指出了《红楼梦》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一一的有力批驳,更加证实了作观点的正确性,也使这篇文章的作显得更有意义。

整体性的结构
以往的古典小说批评大多采用点评式、据式等方法。

如《脂砚斋评楼梦》就是采用了点评式的法,其着眼点在细微之。

《红楼梦评论》打破了往的模式,采用了现式的整体性结构方式。

《红楼梦评》是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进行批评的它抛弃了《脂砚斋评红楼梦》的散点式的方法.总体人手来把握作品的意义从《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伦理学三方对整体意义进行研究,“南整进入作品,又由作品的解升华到整体的把握。

这种写法就使得王国维将说批评引向了思辨的、科的高度,拉近了中围文学批评世界文学批评的距离,从根本改变了我古代文学批评缺乏维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
王国维推崇整体的批评方法,为,“我国人之特质,实际也,通俗的也;西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对世界一切有形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及分之二法,故言语之,自然之理也。

”这就可以看,学贯中西的王国维很清楚地意到在学术领域东方西方之问的不同特质,识到西方的学术具有思辨性,长于从总体人手,大着眼的特点,因此,更具科学和说服力。

这些特点恰恰是我传统研究所
不具备的,这弥补了我们的不足。

王国维的《评论》兼采东西之长独具创新之处,是我小说评领域的一篇里程碑式的品,也为中圈后来的文学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