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程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程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空气的组成成分,了解其性质和作用;2. 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3.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生活的观念;2.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空气资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空气污染的防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环境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关注空气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实验和实例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比例-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空气的密度、湿度等基本概念2. 空气与生活- 空气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空气污染的类型、原因及危害3. 空气污染与防治- 常见空气污染物(如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来源和特点-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测定与评价- 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及低碳生活实践4. 实践活动- 空气成分实验: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成分- 空气质量监测:了解当地空气质量,分析污染原因- 环保主题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提高环保意识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与性质第二课时:空气与生活第三课时:空气污染与防治第四课时: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关于空气的知识点紧密相关,涵盖空气的组成、性质、污染与防治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空气相关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让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分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空气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4. 课堂练习:巩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性质作用的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空气保护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提出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七、教学重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八、教学难点:1. 空气污染途径的理解。

2. 防治空气污染措施的实施。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后果。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空气污染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十、教学内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燃烧等。

2. 空气污染的危害: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推广清洁能源等。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认识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空气成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1)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中美丽风景的视频,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2、讲授新课(1)空气的成分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②讲解:通过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其中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稀有气体约占 094%,二氧化碳约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 003%。

③展示:展示空气成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比例。

(2)氧气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③用途:供给呼吸(如医疗急救、潜水等)、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等)。

(3)氮气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③用途:用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制硝酸和氮肥、液氮用于医疗冷冻麻醉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课题1介绍了空气成分、用途、污染及防治,并借助空气的组成引出物质分类知识中的纯净物、混合物。

2.本课题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习主题“2.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的“物质的多样性”“常见的物质”。

课标要求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气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单元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研究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其三个课题的学习内容: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实验探究等知识。

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

本课题是初步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学生感性认知丰富,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能直接观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可获取经验的途径多,不会形成太大的分化。

在充分了解实验所使用的试剂、装置及原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从而理解整个实验的意图,并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实验要想得出正确结论,必须注意每一个细节。

学情分析学生对空气、氧气已有了常识性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常见仪器,学习了试剂的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洗涤等实验基本操作,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发现化学就在身边。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和讨论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2.认识空气中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体积分数)。

3.通过保护空气等社会话题,感受空气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绿色环保的社会意识。

核心素养1.认识化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空气的性质和用途。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个实验,观察氧气的助燃性和二氧化碳的灭火效果。
3.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数据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图片和视频,引发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空气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空气的成分、性质和用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我们可以对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和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呼吸作用、空气污染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空气有什么了解?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去学习化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空气的决心。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互相交流和指导下一步的操作。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c.分享拓展性学习成果,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共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
4.观察性作业:
a.观察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风、云、雾等,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b.拍摄观察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c.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观察成果,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5.反思性作业:
a.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空气质量报告,引发学生对空气污染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空气成分: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成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掌握空气的组成。
3.空气污染与防治:介绍空气污染的途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
c.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7.教学反思,持续改进: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关于空气污染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引发他们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
4.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空气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空气成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组成纯净物和混合物【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你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证明你身边确实有空气存在吗?教师引导,1.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向下压,观察现象?2.空集气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观察现象?学生讨论:成果展示1.用透明塑料袋灌装空气2.微型打气筒鼓吹气球3.给车胎打气4.用注射器往水中注射空气5.风扇往脸上吹6.……教师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师讲述】空气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很早以前科学家九开始研究空气的成分。

拉瓦锡实验: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教师讲解】实验现象:部分银白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实验原理:【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肉眼感知汞和氧化汞。

分析:拉瓦锡实验的优缺点是什么?优点:01.汞只和氧气反应;02.汞为液态,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并能直接用来观察反应器内空间体积的变化;03.汞的沸点较低,汞蒸气与氧气反应比较充分,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缺点:01.实验时间较长;02.操作装置比较复杂;03.实验过程对环境有污染。

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讨论】:根据拉瓦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用什么办法看到消耗掉氧气所占的体积?【教师活动】给出小资料: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可能产生黑烟和一氧化碳气体。

3.镁:在空气中燃烧时既可与氧气反应,也可与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发生反应4.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学生讨论】:为了确保试验成功所选药品能够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

【实验步骤】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分析:1.水为什么可以进入集气瓶?红磷(P)燃烧消耗氧气(O2),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水由烧杯流入集气瓶。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红磷、铁架台等。

2.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多样性。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

4. 讨论空气质量:让学生谈论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质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

3. 思考题:讨论如何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空气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树立及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十、章节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2. 第二课时: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

3. 第三课时:讨论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及环保措施。

4. 第四课时:总结提升,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实验探究空气污染物的性质。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标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明白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掌握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并能够分析和评价空气质量;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节约用能和减少污染。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图片和视频资料;2.大气污染指标测量仪器(可选);3.实验材料和器材。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没有空气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并强调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必需品。

二、探究空气的组成和特性(30分钟)1.讲解大气的组成:教师通过演示和解释,介绍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讲解大气的特性:教师解释大气压、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概念,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三、了解空气质量指标(30分钟)2.介绍空气质量指标:教师讲解PM2.5、PM10、臭氧等常用的空气质量指标,并说明其含义和相关危害。

四、评估空气质量和采取行动(30分钟)1.了解空气质量评估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评估空气质量的基本技巧。

2.提倡节约用能和减少污染:教师讲解如何节约用电、用水和减少垃圾,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共同保护环境。

五、小结和延伸(10分钟)1.小结课堂内容:教师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延伸学习:教师布置一份与空气相关的小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短文,或者调查家附近的空气质量情况,并撰写一份报告。

教学策略和方法:1.想象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或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通过简单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在探索空气存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证明空气的存在。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使幼儿能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空气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观察教学法: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存在的理解。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空气的特性和自己的发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寻找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离不开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哦,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好奇心。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实验一:吹气球教师拿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问幼儿:“小朋友们,这个气球现在是瘪瘪的,我们怎么能让它变大呢?”然后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教师问:“是什么让气球变大了呢?是空气,我们把空气吹进了气球里,这就说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让幼儿感受自己吹出的空气使气球发生了变化。

实验二:塑料袋抓空气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指导幼儿:“小朋友们,我们用塑料袋在空中挥一挥,然后迅速把袋口抓住,看看会发生什么。

”幼儿操作后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

教师引导幼儿:“塑料袋里装了什么呢?对啦,是空气,这也证明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认识空气的特性(10分钟)空气是无色的教师准备几个透明的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装满空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情感教育:通过讨论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空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设计实验报告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变化。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视频、科普文章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3.空气资源的保护与污染防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完成课本第二章第一节后的习题,特别是关于空气组成和氧气的性质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回答问题。
-设计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内容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求报告中包含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比例的计算和理解;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特别是氧气在支持燃烧中的作用;
-实验技能的掌握,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燃烧、氧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迁移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初中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3. 知道空气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3. 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教具:空气瓶、氧气瓶、二氧化碳瓶等;3. 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空气瓶、氧气瓶、二氧化碳瓶等教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瓶子里装的是我们周围的空气,而空气中的成分不同,性质也不同。

二、学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作用和比例。

2. 学生听讲并记录重要信息。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烧杯实验、水槽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成分。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学生计算并记录结果。

五、学习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空气质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学生能计算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3. 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计算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开篇课题,主要介绍了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基本性质。

-学生能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如空气的收集、性质的观察等。

-学生能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质,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成分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空气污染的科学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自然风光,特别是一些空气清新的地方,如山川、森林等,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美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空气”。

2. 展示实验:教师预先准备一个装有空气的透明塑料瓶,简单演示“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空气瓶中逐渐熄灭”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好奇心。

(二)、新知探究1. 空气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科学知识,定义什么是空气,包括其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成分:通过PPT或实验,详细解释和展示空气的主要成分,如通过电解水实验介绍氧气,通过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介绍二氧化碳。

3. 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生物生存、气候、工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空气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实践操作1. 空气质量检测:分组进行简单的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如观察放置在不同环境(如教室、操场、花园)的空气质量指示卡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质量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邢台市家乐园小学安小静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在第三个环节当中涉及到了水,本课又是空气部分的开始一课,所以它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学生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

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设计理念
1、以旧带新。

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
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以“找空气”为重点,设计了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发现式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主猜想、实验,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作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透明塑料袋、烧杯、水槽、注射器、吸管、气球。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实验报告单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谈话:孩子们,首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和老师们吧!接下来,让我们把激动的心情放松一下吧,(排三下,坐端正)闭眼,深呼吸三次,吸气,呼气、、、、、、孩子们是否轻松了好多,接下来请回答安老师一个问题:刚才你们在呼吸的时候吸进去的是什么?
孩子们:空气。

老师:空气在哪里啊?你的左边有吗?右边有吗?前后有吗?安老师的四周有没有空气?后面听课老师们的周围有没有空气?所以说空气就在我们周围。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我们周围的空气吧。

二、新课讲解
老师:据我所知,我们班的孩子们最喜欢玩闯关游戏了,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这一节课安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个大闯关,(出示三个大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和安老师一块儿闯过去啊?
学生:有。

老师:为了帮助那么顺利的闯关,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孩子们仔细地认真地欣赏。

(播放视频: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看完了,收获一定是大大的吧。

接下来,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进入我们的第一大闯关吧-------我们知道的空气.(板书)
闯关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在科学上我们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时候,常常要用到这样的一种图------中间是被研究的物质,然后四周冒泡,这种图叫?
学生:气泡图。

老师:(出示气泡图)我们知道的越多冒出的泡泡就会越多。

现在每一个小组都有一张这样的气泡图,如果你们知道的很多很多,你们可以再增加几个泡泡。

如果你们知道的不够多,没关系,可以空几个泡泡。

但是最后我们要比赛看哪一个组冒出的泡泡最多。

接下来一起讨论,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信息分享给你们组的小朋友吧,记录员负责记录。

(学生讨论、记录,老师巡视。


老师:孩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七个泡都完成的组长举手、、、、、、七个泡以上的组长举手、、、、、、孩子们谁特别想把你们的气泡图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们、、、、、、(孩子们上台,老师展
示)、、、、、、看来孩子们知道的好多啊!
老师:孩子们你们的气泡图都棒棒的,但是看屏幕,安老师的还空着呢,一起帮助一下安老师吧!、、、、、、样子、、、、、、用手捏住鼻子,不能坚持的可以松手啊、、、、、、好难受啊!说明人要呼吸空气,还有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是空气。

最后一个泡泡好难啊这可怎么办呢?奥,我想起来了,我为你们准备了两个动画,孩子们想不想看?
学生:想。

老师:但这是有条件的,你们看完后必须帮助安老师把这个泡泡填上,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孩子们谁来说说?、、、、、、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大功告成、我们终于顺利的闯过了第一关,点赞。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行为教育。


老师:孩子们,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存在吗?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第二大闯关-----空气存在吗(板书)
闯关二:空气存在吗
老师:孩子们你们猜想空气存在吗?
学生:存在。

老师:我们把手伸到鼻子前,会感觉到有空气吹向了手掌,把手放在胸部,会感觉到胸部的起伏,都可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老师:孩子们虽然刚才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除了体验也可以利用桌上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注射器、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其他成员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记录员要选出一种你们组最喜欢的实验写出报告单、、、、、、孩子们开始吧、、、、、、基本上每个组都完成了,材料管理员把你们组的实验材料整理整齐了吗?现在哪一个组想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展示报告单,共同点评。

老师:孩子们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除了空气之外比如还有、、、、、、?谁知道?(细菌、病毒等)所以我们吃饭以前要洗手。

(设计意图: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培养孩子们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到此为止,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空气的好多信息,那么它和我们刚学过的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大闯关吧、、、、、、比较水和空气(板书)
闯关三:比较空气和水
老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好多特性,还记得吗?(学生回答)这样看来,水和空气既相似又不一样。

老师:孩子们我这里有两个一样的烧杯,这是一杯水,这是一杯空气,很明显水是重的。

现在我把这杯水用完了,能否扔掉?
学生:不能,浪费。

老师: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留下了的水可以洗衣服、洗手、浇花浇草等。

现在我把它倒进水槽(倒水)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在流动。

那么空气会不会流动呢?孩子们教室里有点热,让我们用书扇一扇吧。

你感觉到了什么?(风)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说明空气会流动。

除此之外还有孩子们玩得吹泡泡、红旗迎风飘扬等都可以说明空气会流动。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机器都运用了空气的流动,比如:电扇、空调、风力发电机等,所以我们要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科学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老师:接下来,我们用曾经学过的维恩图来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吧。

(出示维恩图)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是一种东西、生物都离不开、、、、、、
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较重等。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较轻等。

老师;
三、总结与延伸
老师: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好多特性比如: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透明、会流动、生物都离不开等。

我们又知道健康需要新鲜的空气,近期,我们都经历了好多天的雾霾,雾霾夺走了孩子们喜欢的室外体育课;雾霾引起车辆限行,给大人们上班带来了好多不便;雾霾遮盖了诗一样的蓝天白云;雾霾使得满大街变成了来来往往的口罩、、、、、、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平时做到爱护花草,保护树木,不乱扔垃圾、、、、、、我们渴望清新的空气;我们渴望白云绵绵、蓝天无限。

老师:最后,安老师把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的一段名言送给孩子们,希望你们带着对科学家深厚的感情大声一起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同时养成向科学家学习的良好品质。


四、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存在吗
三、比较空气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