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无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而从社会行动主体的视角来看,民众自身的主观需求、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其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
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爆发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原因。
为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理,进而提出预防处置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一般具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需要、兴趣,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具备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便会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各地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发现经常在其中起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心理失衡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心理总是处于平衡和失衡的矛盾状态,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心理失衡是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伴有失望、沮丧、易激惹、悲观、不满、自责、自杀倾向等症状,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社会原因,公权的异化、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们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不健康状态。
适度的个体心一 2 一理失衡会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而大范围、大规模的社会心理失衡则会破坏社会稳定,隐含着毁灭性的因素,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例如,2009年3月发生的海南东方事件,起因只是几个‘小孩的打架,结果却演变为数千群众的大规模械斗。
事后据《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此次事件的实质在于政府官员和警察的不作为,长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麻木不仁,从而在群众中丧失公信力,导致群众心理产生积怨而失去平衡,以致于酿成一死六伤的惨剧。
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引言学校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场所,承担着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一种现实。
为了有效应对学校群体性事件,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本文将针对学校群体性事件制定应急预案,以确保学校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和迅速的应对措施。
一、背景和目的学校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出现较多人员聚集引发的特殊事件,如火灾、地震、恶意伤害等。
这些事件可能会导致学生伤亡、恐慌情绪扩大、教学秩序混乱,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制定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的目的在于确保学校能够在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应急组织和指挥体系1. 应急组织架构:学校应成立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按功能划分的各部门,并指定应急负责人、联络员和信息员。
此外,应建立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队伍,包括应急组织领导人员、教师、保安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2. 指挥体系:应急指挥部由校长(或副校长)担任总指挥,副校长(或教务处长)担任副总指挥,其他部门负责人担任各自部门的指挥,形成一级指挥、二级指挥和三级指挥的指挥体系。
三、应急响应流程1.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和三级响应,分别对应不同的事件等级和应急措施。
2. 应急响应步骤:(1)事件发生:及时发现并确认事件,确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2)报警与通知:根据事件的特点,及时报警与通知应急指挥部和相关人员,确保信息畅通。
(3)紧急疏散: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件,做出适当的疏散决策,并通知师生员工做好疏散准备。
(4)人员搜救与伤员救治:安排人员进行紧急搜救和伤员救治工作,确保伤员及时得到救治。
(5)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安排专业人员对受伤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减轻他们的心理创伤。
(6)事件调查与处理:组织专业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核实事实真相,追究责任。
形势与政策第35课作业
形势与政策作业第35课:中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与对策题目:结合中国现状,谈谈你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
答: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规模和影响都持续上升。
同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形态、参与主体和利益指向也日渐多元化,并成为影响我国利益分配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的原因和治理对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学术概念,它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最初出现在官方的一些文件之中,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也有比较准确的说法,群体性事件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形式有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个别地方发生破坏公共设施、打杂政府的局部骚扰,有的甚至采取自焚、自杀等过激行为。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事件主体的多元性;事件起因的多样性;事件表现的突发性。
三、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总的来说,是转型期各种矛盾核问题的综合反映。
1.社会转型引发矛盾冲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决策不民主等现象。
它们加剧了社会不公平,造成了社会紧张。
各种潜在、积压和新催生的矛盾开始交织、喷发,成为中国目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百姓切身利益受到损害:1)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征后劳动力的就业和安置等相关政策不落实、不配套,或者房屋被拆迁的征用补偿太低,影响了村民的切身利益;2)城市:由于房屋被迁、下岗失业、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等原因也都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
体制的转换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而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利益冲突激化便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当前群体性事件激增的诱因分析及化解机制思考
一
、
当前 群体性 事件 激增 的诱 、 社会 不 公平是 群体 性事 件频 发 的根本 原 因 。当前 人 民 内部 矛盾 集 中表现
为经济 利益关 系纷 争 , 民群 众在 资源 分配 、 人 市场 占有 、 生产 经 营 、 务关 系 、 入分 配等 方面 的利 益 劳 收
胶公 司 的积 怨逐 步转 化为 对 基层政 府 和干 部 的积怨 . 终导 致对 党 充满 感 恩之 情 , 人善 良温 和 的 最 待
・
l1 ・ 6
《 南 亏 》 ∞ 9年 第 6期 跨 2
和i 融会 建i 皆 殳
傣族 群众 拿起 刀 斧棍 棒 与警察 对抗 , 暴 力维 护 自己的权 益 。l 用 1 _
变 成 了水 火 关 系 , 已经在 为政 品 质和 内在 感情 上 与人 民群 众 有 了质 的区分 、 隔膜 , 严重 损 害 了党和 政
府 的公 正形 象 。民众 因此 对他们 产 生严 重 的排 斥感 , 官员 从 冷漠 走 向愤怒 便 在所 难免 。 2 0 对 如 0 8年 6月 2 8日发生 在 贵州瓮 安 的群 体性 事 件 的背 后 就是 当地 干部 经商 办 企业 现 象 的普 遍化 ,是 矿产 资 源 开发 、 民安置 、 筑拆 迁 、 移 建 国企 改制 中侵 犯 群 众利 益 等诸 多 问 题 的长期 积 累沉 淀 . 社会 治 安 恶 是
在社会 变革 中受 到 的冲击 和付 出的代 价最 大 , 到 的实惠最 少 , 得 面对 社会 贫富 悬殊 、 生活 状况 和生 活 方式 的 巨大 反差 , 心态 受 到 了极 大 的冲击 和震撼 , 易发生 非理 性化 、 绪化 和对立 化 的群体 偏激 行 容 情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因与应对模式研究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因与应对模式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也破坏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有效地应对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寻求“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重视舆论导向、加强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是行之有效的应对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模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引发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而导致的校园危机已不仅限于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传统意义上的定性,其诱发原因错综复杂,不仅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有较大的冲击,也对社会发展和道德氛围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进行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因分析,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与应对模式,是高校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征所谓突发事件:指违反社会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个人人身安全的事件。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指高校受国际形势、国内局势、高校管理等因素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行为事件。
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既有一般突发事件的偶发性、不可控性等共同特点,也有自身显著的特性,这些特性表现如下。
1.事件的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让管理者处理事件无章可循,更让校方无法防备。
2.诱发因素多样性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但诱发因素却无法预知,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会因为自身关注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社会焦点问题,也可能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促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一、事件概述。
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地点和范围内,由于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原因引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事件。
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预案目的。
本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提前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应急响应机制。
1. 事件发生后,各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害评估工作。
2. 各级政府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协调各类资源,确保救援物资和医疗资源的及时供给。
3. 各地区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情况、防护措施和救援指南等信息。
4. 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确保救援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应急资源保障。
1.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供给。
2. 各地区应当加强医疗资源的储备和调配,确保受灾人员的医疗救治。
3. 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人员培训和装备更新,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社会救助和心理疏导。
1. 针对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生活救助和临时安置工作。
2.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3. 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健康监测和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受灾地区的公共卫生安全。
六、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
1. 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确保信息畅通和指挥调度的及时准确。
2. 加强国际合作,吸取国际经验,共同应对跨国群体性事件的挑战。
七、预案评估和完善。
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2. 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八、其他事项。
本预案由XX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确保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教学教案
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教案授课教师:教学内容: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教学对象:初任公务员教学目标:了解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
教学任务:了解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预防处置对策。
教学重点: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对策。
教学难点:群体性事件成因教学过程:一、了解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特征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相近的群众或者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采取不当方式寻求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非法集体活动。
这些群体性事件往往聚集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以要求政府或企业解决各种问题为由,有的集体围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干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的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人民警察公然对抗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有的直接拦截各级党政领导乘坐的车辆;有的集体罢工、罢市、罢课;有的上路拦车,甚至聚众拦截铁路列车等等。
(一)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表现形式不一,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1、权益受侵害型。
这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一定数量人群的合法权益客观上受到侵害,或者自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得不到有效、满意的救济时而采取群体联合行动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以寻求问题的解决。
如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企业改制、拖欠工资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
当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而又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时,就有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
这类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城市社区中不同利益要求的业主之间以及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等等。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中,以权益受侵害型群体性事件居多,特别是因征地、拆迁、工程移民以及企业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多数。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分析群体性事件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一种重要类型。
所谓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
”鉴于群体性事件的涉及人员多,影响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如何健全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进而通过治理模式的创新,有效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紧张局面,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就群体性事件,我们应积极正视群体性事件的起因,从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事件发生时的紧急处置措施,事件后的舆论引导及调查反思入手,逐步增强应急处置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一、原因分析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不满群体存在;群众缺乏表达渠道;政府管理能力应对能力不足;群体性心理因素诱导;基层不作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干群长期矛盾的积累。
而深层原因则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法制不健全;权利集中;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存在官僚腐败现象;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政治体系存在问题。
二、紧急处置机制1、预防大部分的群体事件一般是把具体的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比如反对征地、拆迁等。
此类事件在发生前需要相关群众的相互串联,这就给予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留有较多的回旋空间,可以结合当地的基层组织、信访等基层部门进行劝导,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问题,基本可以将问题扑灭在萌芽状态。
2、紧急处置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及时的进入现场进行处理必不可少,但在处置事件的同时,还要抓住事件的起因,根据事件的成因,制定合理的处置方案。
对于因群众维权所引发的事件,可以结合当地基层组织信访部门进行现场疏导,及时公开群众诉求事件的解决方案等方式解决。
对于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由于事件起因的复杂多样,不能及时分理,就必须结合执法等部门以劝说、引导、驱散相结合的方式,快速,稳妥地控制事件的事态。
群体性事件
4 大力发展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 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数量极少,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于是社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 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弱势群体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一种特殊方法。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只有经济发展 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稳定才有最可靠的保证。不论是那些以“人权”、“民主”为名义的。还是某些竭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的人寻找的种种借 口,其实质问题依然是围绕经济利益的。因此,发展是硬道理,解决群体性事件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经济。所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稳定和发展的主题,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 物质基础。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五模版
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一、事件背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经常会发生各种群体事件,如土地纠纷、村务管理不公、民生问题等。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压力和难题。
因此,分析农村群体事件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事件的主要原因1.经济原因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好的生活保障。
许多农民与土地、资源等问题相关的纠纷也可能由此诱发。
另外,农村贫富差距加大,致富门路狭窄,造成了一些群体事件。
2.社会原因乡村社会的变革、村务管理不透明、自治水平低、民主参与程度低等社会问题成为了农村群体事件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群体事件在乡村社会存在时常和规模上的不确定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法机关的治理能力。
3.环境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染和破坏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造成的问题成为了引发群体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类事件问题广泛,蔓延面广,持续时间长,情况十分危急。
三、应对措施针对以上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与处置农村群体事件,降低事态升级的风险。
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注重农村社会治理。
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2. 改进社会治理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村务公开,提高村级干部的治理能力,并多样化群众参与途径,增强对农村社会的把控力度,保障农民的经济、社会权益。
3. 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定期监测环境质量,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4. 快速反应及妥善处理事件政府应及时派遣工作人员走访和调查当地群众,了解情况和心理因素,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的风险,同时加强对事件的调查,依法处置违规行为,维护农村稳定。
5. 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宣传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措施,可以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农村基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起因和应对
浅谈当前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近年来,随着改革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往往由某种或几种矛盾达到临界状态而突然爆发,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妨害经济建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安定有序的社会,离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和谐社会构建设就无从谈起。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建设富裕型小康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新”战略,既出现了大量适应市场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又出现了因产业调整、转制并轨、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等引发的各类不安定因素。
特别是近年来,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处臵难度不断加大、对稳定和谐的危害在加重。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隐患。
深入探索,积极预防,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严峻问题,成为构建设和谐社会和各级党政机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与此同时社会不满以及表达不满的群体性事件也有惊人的增长。
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这类群体性事件由1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年平均增加12%。
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993年1400起增加到2003年的7000多起。
一份官方资料指出,1995年,在30多个城市里发生的与工人有关的示威活动中,参与人数超过了100万,1998年参加这类示威的工人数上升300多万人。
同时,全国各省(区市)县级以上的的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上访的批次和人次迅速增加,2000年分别比1995年上升了2.8倍和2.6倍。
仅国务院信访局受理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次,2000年比上年上升了36.8%和45.5%,2001年又比2000上升了36.4%和38.7%。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 2013年湖南临武群体事件:是指2013年7月17日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发生的一系列官民冲突事 件。事件最初,临武县城管人员在与瓜农邓正加 夫妻的冲突中,击打邓正加,邓正加当场死亡, 事后尸检认为,邓正加是在外力作用下,诱发脑 血管破裂出血死亡。邓正加死亡后,其家属、当 地民众及记者,与临武县人民政府发生一系列暴 力冲突。招致当地民众和外界对临武县人民政府 的强烈不满。至7月18日,冲突中当地民众已有数 十人重伤,包括数名老人及儿童。
Part 1:定义
韶关事件 2009年6月
起因:韶关旭日玩具厂里“六个新疆的男孩强奸了两个无辜少女”。
导致部分员工对新疆籍员工产生不满。事发当晚,几名新疆籍员工对一名 在该厂实习的技校女生起哄,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发生新疆籍员工和其他 员工争执,人员越聚越多,最后酿成群体斗殴事件。
后果:最终造成120人受伤、两名新疆籍工人死亡,伤者中有81
定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表现形式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制度、立法司 法制度、国家的权力机构、政党、 军队、警察、法庭等
社会背景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体制内权利诉求机制不畅衍生街头运动等体制外维 •政治பைடு நூலகம்制改革推动了公民社会 权方式 。
(4)平等协商。面对公众,态度一定要坦诚,平等协商,不推诿,但 也不轻诺;面对强人所难的要求,申明自已能力的局限所在。
(5)果断处置。执法人员对和平、非暴力行为一般持平和、旁观态度 ,但一旦出现打砸抢烧暴力行为就必须果断处置肇事者,迅速制止、 平息事态、防止蔓延。
如何应对
法制建设
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特征及防范措施
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特征及防范措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由于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爆发于学生之间的群体性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运行。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主要包括高校社会化改革转型不到位,校内外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以及事件的特征,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标签: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由于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爆发于学生之间的群体性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正常运行。
所谓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的诸如群体打架斗殴、饮食问题、集会游行甚至冲击党政机关等突发、导致严重后果现象。
如何有效预防高校群体性危机事件,是高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分析了高校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高校学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的根源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些高校内不安定因素逐渐凸现,时常发生一些群体性危机事件。
例如:2006年5月31日,河北大学旧校区发生的学生集体腹痛、呕吐事件;2008年发生在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的火灾事件,给学生的生命财产、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高校带来极大的混乱;2010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地反日游行。
这些群体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校园正常秩序和地区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近些年来高校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群体性危机事件呢?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第一,高校社会化改革转型不到位。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人们的传统思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高校在整个改革进程中暴露了很多的矛盾,校内外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不同地位、不同层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价值判断标准不同。
这些都导致高校在应对不同群体性危机事件时不够及时、不够全面、不够彻底。
第二,校内外蕴含着不稳定因素。
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动,不仅使原来的各种冲突集聚,也滋生着新的冲突。
物业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物业群体事件应急预案一、事件背景介绍物业群体事件是指在大型住宅小区或商业综合体中,由于某种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可能涉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公共秩序混乱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此类事件,制定一份全面、科学的物业群体事件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事件发生前的准备工作1. 紧急联系人员的准备- 物业部门应设立一支由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组成的紧急联系小组;- 定期组织紧急联系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根据小区规模和特点,制定一份详细的紧急联系人员名单,并保证名单的随时可用;- 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在事件发生时提供及时信息。
2.事件信息的收集与备份- 建立完善的事件信息收集和备份机制,包括监控录像、物业管理系统数据等;- 物业部门应定期检修相关设备和系统,确保其正常运行;- 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监控室的日常管理,提高事件监控与记录的效率。
三、事件应急响应1. 事件预警与报警- 对于潜在的事件发生,物业部门应及时采取预警措施,例如关注气象预报、注意公共秩序等;- 在事件发生时,紧急联系小组成员应迅速反应,联系相关部门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物业管理系统应配备高效的报警设备,并与有关部门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
2. 人员疏导与安全保障- 物业部门应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适当的标识、指示牌,以便迅速指引群众疏散;- 对于涉及到人员伤亡或受伤的情况,物业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疏导区域,并派遣专业人员迅速处理;- 制定详细的人员疏导方案,包括疏散路线、逃生门、安全区域等,并进行定期演练。
3.资源整合与援助- 物业部门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确保应急资源的充足供应;- 在事件发生时,及时与居民和商户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协调专业人员或机构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服务,以便缓解居民和商户的紧张情绪。
四、事件善后处理1. 信息公开和解释- 物业部门应及时向居民和商户发布事件相关信息,以保证信息透明度;- 利用小区内的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以事件为导向的宣传与文化活动;- 特别重要的事件,可以通过居民大会等形式,召开与事件相关的专题讨论会,加强居民对事件的了解。
浅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处置对策
浅析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对策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起,一定数量群众参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采取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和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堵塞交通等方法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是某种普遍性矛盾激化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往往是历史问题伴随现实矛盾而凸现,合理要求通过违法行为而表现,多数人的利益由少数人的煽动而爆发。
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事发的突然性。
由于群体事件矛盾症结多,矛盾背后常常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些矛盾纠纷平时被各种因素掩盖,从表面上看比较平静隐蔽。
虽然公安机关有预警网络可以做到提前发现,但由于其隐蔽性,往往很难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些症结问题如不及时化解,随着矛盾的积累,一旦有“导火索”就会爆发,往往使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
随着近年来社会形势变化,群体事件已逐渐由松散纠集向有计划、有组织方面发展,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临时形成组织,并常常有为首者或活跃分子在其中酝酿、策划、串联、鼓动、组织和操纵,事件的聚散进退直接受骨干分子或自发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有的成立组织策划指挥,在内部进行发动,甚至收取上访资金,专门组织上访闹事活动,使得一些群体性事件由小变大,由对话变为对抗,演化成为数百人、上千人参与的较大规模事件。
(例)2001年宝应县化肥厂改制,因部分职工对补偿问题不满,为提高补偿费用,自发形成临时组织,统一补偿要求,统一集中行动,采取多次堵塞淮江省级公路,给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疏导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三)经济利益的主导性。
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因经济利益引起,往往牵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2004年至今我县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看,涉及经济利益的有38起,占到总数的91.8%。
在城镇主要是涉及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发放长期拖欠的工资,提高破产转制待遇,改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在农村比较普遍的是要求增加失地补偿、增加污染损失赔偿以及集资兑付等等。
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应对措施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姓名:叶锦波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冲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的重构期,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与冲突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断爆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从1994年的一万起上升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剧增:由1994年的约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稳定的首要因素。
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努力排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影响,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诱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群体性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社会阶层或具有相同身份人,其行为主体已经构成了群体。
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学校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01
02
03
清理现场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 织人员清理现场,恢复秩 序。
恢复设施
对受损的设施进行修复和 重建,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
心理疏导
为受影响的师生提供心理 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尽 快恢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 状态。
调查评估与改进
事件调查
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评估损失
对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后续的赔偿和补偿提供依据。
程序。
中级响应
02 当事件进一步升级或复杂化时,启动应急预案中级响
应程序。
高级响应
03
当事件特别严重、超出学校自身处置能力时,启动应
急预案高级响应程序。
处置程序与措施
现场指挥与协调
建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工作 。
紧急疏散与撤离
根据事件性质和可能的风险,组织师生紧急 疏散和撤离。
信息报告与传递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情绪疏导与心理辅导
针对受影响师生,开展情绪疏导和心理辅导 工作。
资源调配与支援
校内资源调配
整合校内资源,支持事件处置工作。
校外资源请求
根据需要,请求校外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支援 。
社会资源动员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处置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05
后期处理与总结
善后工作与恢复
01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机制,及时获取有关学生群体
性事件的动态信息。
02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和
快速传递。
03
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相关负责人应立即报告上级主
管部门,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突然爆发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领导之间、群体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的,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方式对抗党政机关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危害干群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正确认识和把握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对于及时缓解社会发展变化对社会稳定系统形成的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自觉抑制与消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平稳运行、减少社会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转型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根据有关资料及笔者对某市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调查,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一是参与的外延扩大,但仍以工人、农民为主,二是数量递增,规模呈扩大化趋势,三是来势猛烈,矛盾冲突的形式渐趋激烈,四是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倾向,五是矛盾复杂,处置工作的难度增加。
诱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社会同质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异质性增加,使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
社会分化的加速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应,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将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大量涌现。
人们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容易导致价值体系的紊乱,从而使人们无所适从,诱发出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会引发某些集群不规则行为现象。
2、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是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政治因素。
公安机关稳妥防处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措施
公安机关稳妥防处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措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由此产生不断上升的群体性事件,造成纠纷与冲突的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影响了社会稳定。
而社会稳定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以稳定保障社会和谐,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紧迫课题。
通过下面的例子,共同探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
20xx年2月22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梓镇发生了“木梓2 • 22” 群体性事件。
事件是大东村覃某与该镇新莲村黄某因摩托车相碰发生口角,双方纠集上百名村民进行闹事。
新莲村200 多村民,不听公安民警劝阻,两次冲破公安机关设置的人墙警戒线,手持铁棍、木棍、农用工具等涌向大东村砸烂该村部分房屋玻璃、摩托车等物品,后又冲进大东大酒店砸烂餐具、桌椅、门窗等物品,并派人到距离木梓镇3 公里处用车和水泥砖设置路障,阻止公安民警、党政干部进入现场处置。
为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驱散聚集的村民;二是排除路障,疏导交通;三是依法传唤组织者、聚众闹事策划、打砸的嫌疑人共55 名。
四是全面收集违法分子的违法犯罪证据;五是派员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六是组织预警人员100 多名待命,严防事态进一步恶化。
24日,木梓镇新莲村近300 名村民聚集到镇政府反映情况。
贵港市公安局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启动预警民警120 名赶赴现场。
二是做好维护现场秩序工作,防止发生冲突。
三是对有犯罪行为的55 名村民依法刑事拘留;四是公布事件发生的真相;五是派人调查事发生的深层次起因,并做好善后工作。
根据调查,木梓镇发生“木梓2 • 22”群体性事件,看似偶然,其实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一是大东村人比较富裕,而新莲村人的人口多,双方都瞧不起对方;二是不少新莲村人到大东村的大东酒店吃饭喝酒不给钱,造成积怨;三是新莲村人在木梓街经常受到大东村人找茬。
暴力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其依法治理
动 者所处地域 分类 , 则分 为农 村群体性事件和 城市
群体性事件 。按照群体 性事件 的组织 程度 分类 , 又 可 以分为严密 组织型 、 自组织 型和无组织 型群 体性
事件 ; 于建 嵘按照 事件 的性质 和标准 , 将 群体 性事
2 0 1 2 年时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u 。群体I 生 事件高发
媒体 报道都较为一致 的使用群体性事件 。 现有 的文 献 中, 相关 学者 从参 与群 体、 组织程 度、 事件性质等 角度对群 体性事件进 行 了多层 次的
研 究和分类 。按照行 动者身 邢少 文等学者专 家关注到群 体
性事件 的对抗性和 暴力化趋势 , 并从暴 力群体 性事
【 中图分类号 l D 6 3 . 3【 文献标识码l A 【 文章编 号l 2 0 9 5 —9 3 2 x( 2 0 1 5 )0 5 —0 0 4 1 ~O 4
2 0 1 4 年 2月, 中 国社 科 院 法 学 院研 究所 发 布
( ( 2 0 1 4 年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 其统计显 示 : 2 0 0 0 年1 月 1目至 2 0 1 3年 9月 3 0日期 间, 发 生在 中国境 内、 规模在 百人 以上的群体性事 共 8 7 1 起。其 中, 2 0 1 0 -
第 2 4卷
V o 1 .2 4
总第 1 1 3期
S u m N o . 1 1 3
广东开放大 学学报
J0URNAL 0F 0PEN UNI VERSI TY OF GUANGD0 NG
2 0 l 5 年 第 5 期
N o . 5 .2 01 5
暴力群体性 事件 的诱发 因素及 其依 法治理
件 的参 与人 员、 群 体规 模、 组 织形态 、 诉求 目标 、 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应对措施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姓名:叶锦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办法,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矛盾,冲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利益格局的重构期,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与冲突错综复杂, 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不断爆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从1994年的一万起上升到2003年的6万起;参与人数剧增:由1994年的约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07万人,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稳定的首要因素。
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寻找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努力排解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影响,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良好运行等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及特点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诱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
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群体性
这是群体性事件的最基本特征。
群体性事件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都是同一社会阶层或具有相同身份人,其行为主体已经构成了群体。
从总体上看,我国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乃至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
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如2012年7月28日清晨发生江苏省启东市的一起大规模群体事件,据媒体估计,有超过两万人参加。
参与事件的人员也十分复杂: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工人,私营企业的权益受损职工,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等等。
有些参与者根本和事件毫无关系,却抱着“法不责众”的态度搅和在事件内,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
(二)、利益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近年发生的较为突出的群体性事件来看,无论是池州“6·26事件”、孟连县“7·19”事件还是浙江余杭“5·12事件”,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提出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不完全都是无理取闹的:农民参与该事件主要是要求基层政府和官员补偿自己受损的利益或者是提议要求实现村民自治;工人抗争主要是以企业管理者为对象,主要以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和企业管理事务为内容;农民工
则多数是要求老板发放拖欠自己的工资;下岗工人则是不满足于生活的现状,强烈要求再上岗工作等。
如2012年7月28日“启东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日本王子造纸在南通设立了造纸厂,有大量污水需要排放,于是决定将排污工程管道在启东附近入海,民众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而发起的抗议活动。
(三)、社会危害性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常常对国家的法制秩序、社会治安造成冲击和破坏,影响社会生产、扰乱社会公众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而当冲突被不法分子利用时,其采取的各种极端行为极易诱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
2012年7月28日,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的排污设施会对当时民众生活产生影响,数千名启东市民于清晨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散发《告全市人民书》,并冲进市政府大楼,并从市政府中搜出了许多名贵烟酒等物品,并在警察到来之前将这些物证陈列在政府办公楼前。
在民众示威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掀翻汽车、捣毁市政府办公电脑等暴力行为。
在冲突过程中,启东市市委书记孙建华遭到民众扒光上衣,市长徐峰被强行套上抵制王子造纸的宣传衣。
其危害主要表:一是冲击党政机关,扰乱办公秩序。
为了迫使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其问题,许多群众较多地采取在政府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前聚集、静坐。
少数群众情绪激烈,甚至强行冲击政府机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砸坏办公用具和交通工具,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二是堵塞铁路、公路等交通要地,容易导致交通瘫痪,从而
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极易引发暴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在发泄不满时,常常难以控制其情绪,往往形成大规模的械斗,或与政府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发生冲突,从而造成较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三、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而群体性事件不断爆发的背后则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冲突。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冲突
这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各种资源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社会心理结构也随之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思想认识也比较统一,然而改革开放的推进,使得追求稳定、统一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冲突也就随之产生。
但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群体性事件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民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发展,国家的法制进程也不断加快,普通民众的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与此同时,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不断增强。
当民众面对社会不公现象时,民主意识就会提醒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要求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治理这些不公、
侵权现象。
然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而言,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却依旧十分淡薄。
对于他们而言,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权利与利益是否收到损害,却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法律、是否危害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权利、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往往不是采取合法方式维护权益,而是通过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不合法的方式来表达做自己的不满。
加上中国人传统上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思想,认为人多了、即使犯了罪,政府和执法机关也难以惩处,从而引起群体性事件。
(三)、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具有意见表达的权利,而且公民拥有的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力,它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每一种权利都授予了公民在相关政治领域的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想要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现实中往往受阻,很难实现。
这一方面反映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些干部缺乏群众观念、不重视群众意见、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从而导致正常的民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通。
民众的意见得不到重视、民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聂军,李渊清.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 《社会主义研究》2010 年第4 期。
周锦章.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会结构及对策. 《甘肃社会科学》2009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