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山地民居建筑的代表性样式,历史上叫做干栏,重庆地区俗称吊脚楼,既通俗又形象。

吊脚楼的存在历史差不多和重庆地区的人类活动同样古老。重庆人古称巴人,巴人居住和建国的地区叫做巴地,直到唐代仍然这样叫。元稹写给白居易的诗《酬乐天》有句:“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头大似巢居。”元稹自注说:“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阁栏就是干栏,也就是吊脚楼。

巴人建造吊脚楼的动机最先是为了防虫,防潮,防水灾,重视实用生态效益。

巴地多蛇。《山海经》里对此多有记载,称为巴蛇、修蛇、食象蛇。巴蛇是就地域而言,就是巴地的蛇。修蛇就是长蛇,现在重庆渝东地区农村仍然有把蛇叫做长虫的习惯。至于食象蛇就更厉害了,俗谚“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指的这个。巴人依山傍水而居,防毒蛇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吊脚楼高悬于地,可以减少毒蛇溜进居室的几率。

其次是防洪水。与川西坝子不同,巴渝大地多为山区,适合居住的地方则是水边。临水而居,防洪是建造居室的前提,吊脚楼成了最佳防洪设施。历史上重庆老城即今天的渝中区两江沿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至于巫溪宁厂、酉阳龚滩、綦江东溪、江津中山等古镇,吊脚楼群也是傍水而建,都保留着古代木构吊脚楼的传统样式,今天成为民俗旅游资源,有了新的功用。

吊脚楼有半吊脚、全吊脚、过街楼等多种形式。建在水边的宁厂镇吊脚楼和建在陡坡上的龚滩镇吊脚楼,利用一边自然斜坡,另一边以木柱支撑,为半吊脚式。全吊脚式则以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和西双版纳傣族木楼为代表,在平地上建造,而以木柱将整个房屋撑离地面形成全悬空的居住环境。

吊脚楼对人类居室文化的特殊贡献,是把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发挥到了极致——“枕着涛声,但不在船上;住在木楼,但不在岸上;睡在空中,但不在飞机上。”有学者甚至预言,人类建筑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吊脚楼化”,因其宜山宜水宜平地,可以解放地球表面,属于生态型居住样式。只不过,现在重庆吊脚楼消失的速度也很惊人,不知那样的预言是否只是一个梦想。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