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
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
近年来学界对于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
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么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
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
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于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
本文对于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于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里、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里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回回、举和举、回逥回廽等等。
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
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
汉字的拼音化与繁体化的利与弊
汉字的拼音化与繁体化的利与弊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字系统,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汉字的拼音化和繁体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拼音化指的是将汉字转换成拼音,方便学习和使用;繁体化则是指恢复或保留繁体字的使用。
这两种转变都有其利与弊,下面将分别探讨。
首先,汉字的拼音化可以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
对于非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来说,学习汉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拼音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拼音化还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拼音化还有助于国际化交流。
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拼音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促进中文的国际传播。
然而,汉字的拼音化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拼音化可能导致对汉字的误读。
拼音只能表示汉字的发音,而无法准确表达其意义。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仅仅依靠拼音可能会造成对汉字意义的曲解。
此外,拼音化还可能导致对汉字的依赖。
一旦习惯了拼音,学习者可能会忽视汉字本身的形态和结构,导致对汉字的认识不全面。
拼音化还可能降低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导致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
相比之下,汉字的繁体化有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繁体字是汉字的传统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留繁体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
其次,繁体字可以提高汉字的辨识度。
由于繁体字的笔画复杂,每个字的形态都独特而且易于辨认。
这对于阅读和书写汉字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繁体字在艺术和书法领域也有独特的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对汉字的审美感受。
然而,繁体字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繁体字的书写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对于学生和非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可能是一项负担。
其次,繁体字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随着简化字的推广,繁体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可能导致人们对繁体字的遗忘和忽视。
综上所述,汉字的拼音化和繁体化都有其利与弊。
拼音化可以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和促进国际交流,但也可能导致对汉字的误读和依赖。
是否恢复繁体字使用专四作文
是否恢复繁体字使用专四作文英文回答:I believe that the rest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s a complex issue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 one h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eritage, and their restoration could help preserve and promote this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e of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come widespread in mainland China and is now the standard form of writing in the country.There are also practical concerns to consider, such as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education,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Resto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ould require significant resources and effort, and it could be disruptive to the current system.Ultimately, the decision to restor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based on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thecultural, soci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weigh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preserving traditional characters against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drawbacks of making such a change.中文回答:我认为恢复繁体字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繁体字使用规则
繁体字使用规则繁体字是汉字中的一种字体形式,其使用规则与简体字有所不同。
以下是关于繁体字使用规则的一些要点。
一、正式场合使用繁体字在正式场合,如报纸、书籍、公告等文献中,通常使用繁体字。
繁体字给人一种正式、庄重的感觉,更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
因此,正式场合的文字内容应尽量使用繁体字书写,以展示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二、文艺创作中的繁体字应用在文艺创作中,繁体字常常被用于表达某种情感或意境。
繁体字的笔画繁复,形态优美,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因此,在文艺创作中,适当地运用繁体字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传统节日和习俗中的繁体字应用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繁体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宣传海报、贺卡上通常会使用繁体字。
繁体字能够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沉淀,给人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四、个人书信和信件中的繁体字应用在个人书信和信件中,使用繁体字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温暖感。
特别是在写给长辈或亲友的信件中,使用繁体字更能表达出对长辈的尊敬和亲切之情。
同时,繁体字的使用也能够显示出写信者的文化修养和敬意。
五、与港澳台地区交流时的繁体字应用与港澳台地区进行交流时,使用繁体字是一种尊重对方文化的方式。
在书信、商务合作等场合,使用繁体字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避免因语言差异而产生误解。
尊重对方文化,使用繁体字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六、繁体字的保护和传承繁体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使用繁体字,不断传承发展中华汉字文化。
同时,也要加强对繁体字的保护,避免其在现代社会被简化字所取代。
总结:繁体字作为汉字的一种形式,在不同场合和文化交流中有着特定的应用规则。
在正式场合、文艺创作、传统节日和习俗、个人书信和信件、与港澳台地区交流等方面,繁体字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适用性。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繁体字的保护和传承,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下去。
书法为什么要用繁体?
书法,为什么要用繁体?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创作多用繁体字甚至异体字(因为一副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够多的异体字也是基本功),既有临帖练习带来的习惯,也有社会通行规范简体字之后使用繁体字带来的艺术感。
讲个段子开头:前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人家一直坚持如果不是必要的话,一概用简体字题字。
这就叫化境。
并不是繁体字天然就比简体字好,或者天然就适合用毛笔书写。
实际上,从汉字字形确定,到把汉字写美,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汉字的字形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写它,并不等于能把它写好;到底一个字怎样写才最美,是要经过反复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
自秦汉之际发生隶变,出现隶书,直到1956年简化字改革,规范汉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稳定的。
但是,从出现隶书,到书圣王羲之把作为日常书写的行书和草书字体推向巅峰,中间过了500年时间;从王羲之、王献之,到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为官方规范书写的楷书推向巅峰,又过了300年时间。
这800年,实际上就是历代优秀的中国文人不断探索怎样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的过程。
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学写字就靠临习先人的法帖,因为怎样把汉字写得美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再怎样发挥创造,也不可能超过二王、欧颜柳赵。
简化字改革是隶变之后规范汉字字形经历的最大变化,很多常用字的写法发生了剧变;这样一来,把简化字写得美实际上是一项全新的任务;而在毛笔字已经基本退出实用领域、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不再花精力在毛笔书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简化字写得达到历代繁体字法帖那样尽善尽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法上的保守派会觉得简化字“丑”。
其实,繁体字的美和简化字的丑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习惯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见汉隶也会觉得其丑无比。
关键在于,书法上对简化字的探索还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时间以及王羲之这样的大师,才能让简化字的字形在审美上达到过去繁体字所达到的高度。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近年来,关于恢复繁体字的讨论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本人是持反对态度,这篇文章就繁体字的利弊、恢复繁体字的不必要、恢复繁体字的实施难度三个方面论述反对恢复繁体字的理由。
一、繁体字的弊端首先繁体字只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所反映的构形理据,所蕴含的传统思想,都不是全面系统的,因为汉字在繁体字之前,还有殷商以来的一大段历史。
自殷商以来的汉字流变的过程中,隶变是一个巨大的变革。
隶变使得汉字的象形意味大为削弱,许多汉字的形义关系也变得隐晦。
楷书繁体字是在隶变形成的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楷化后形成的,在保留古文字构形理据方面业已大为逊色。
如果说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把先秦古文字也包括在内,但通常所说的“繁体字”,并不能涵盖先秦古文字,这也是为什么当“复繁”者强调繁体字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护简”者并不认同的原因。
他们常常反驳说,如果要保护传统文化,大家都要去写甲骨文和金文,甲金文才是真正的传统之源,对此“复繁”者似乎也不能做出有力的回应。
我们认为,楷书繁体字较之简体字,虽然更多地保留了一部分汉字的构形理据,但繁体字本身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隶变已经丧失了较多的理据内涵,楷书繁体字更是如此。
其次,繁体字在靠手写的时代,它的难写、难认、难记等缺点是客观存在的,特别在文化普及方面,有着较大的障碍。
要说繁体字理据较强,这话不假,但也不是人人看到繁体字都能进行结构分析,并且能够根据形义分析掌握字义,解读经典。
因为见形知义是文字学家、训诂学家的本事,需要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字学知识,特别需要汉字源流演变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一般人要说清某个繁体字的来龙去脉,弄懂这个形为什么表示这个义,是不容穀”字、“發”字,其结构切分与一般的形声字不同,它们的意符都易做到的。
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
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吉雅亭君历史昨天18:25为什么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原因很简单文/文和侃历史在现在虽然网络用的多了,相应的写字的就少了,汉字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真的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汉字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常用的简体字,还有一种我们偶尔会看到但是不会写的繁体字,但是你知道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吗?还有就是我们知道香港、澳门、台湾他们还在使用繁体字,你有没有感到好奇,为何大陆早就开始用简体字,港澳台却还在用繁体字?按理说他们是沿海地区,经济各方面还是比较发达的,为什么还要用复杂的繁体字。
原来在我国没有改革之前都是用的繁体字,那时候的港澳台当时还没有回归,不属于大陆管辖。
在新中国成立才有的简体字,其实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在古代就有人提出要用简体字,很多的文人都为使用简体字而奔走,我们知道在小学时我们看到好多字的简化史,就知道有字体有大的进步。
知道有一位学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要简化文字,而且很多学者都表示支持,后来上层就知道了这个问题,为了能简化文字,还专门有一套方案。
当然在当时那个时代,社会不平稳,很多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面子着想,并不是推展的很顺利,但是简体字好认好写,有很大的优势,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压力,也没有推行下去。
知道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各方面都等待的发展,这时候汉字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主席的带领下,汉字就开始改革了,但是有两千多个字开始简化。
人们很能接受这些简体字,好用也好写,生活方便了不少。
当然不光老百姓喜欢,而且就是学者也很喜欢。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冰心老先生发表文章时说道在她刚学字时写自己的名字,谢婉莹时就感觉字体应该简单化了,而且我国当时有很多的文盲,字体简化后就好认多了,可能这些人更受益吧。
在简化文字使用刚开始的时候,引起了国外的注意,在当时简化文字和繁体字两种字体不分,这给国外的学习汉字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本来汉字就难懂,这下他们更不容易学了。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
《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的 482 个简化字,有 100 个左右同音归并字(少数音近或者借形)。推行 简化字五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障碍,也就是说,在 简化字系统内部,不存在需要大面积调整的问题。 香港语文学界的提议是从繁简对应,也就是方便汉 字世界繁体字与简化字文本互相转换的角度提出 的。而“古今接轨”的提法,很可能使问题复杂化。 一提“古今”,人们往往会举出“古已有之”的例 子,如“雲”上古本写作“云”,《战国策》有“楚燕 之兵云翔”等用例(正常应为“雲”),防御的“禦” 上 古 本 作“ 御 ”,已 经 有 人 举 出《 诗 经 》、《 楚 辞 》 “御冬”用例等等。如果这样找,几乎所有的简体字 都可以找到旧时用例。比如最近看朱熹和他的学生 黄榦编纂的《仪礼经传通解》(摘引典籍中经、注、
简体文本转繁体文本当中,与此类似的还有 “着—著”,虽然这并不是简化字问题。至少几十年 前,比较通行“着”,包括处于词尾(“进行着”)、在动 词中(“着急、着火、着重”)等,现在转写时大多写作 “著”。从文字职务分工讲,如果读 zhe、zhuó、zháo、 zhāo 时写“着”,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可以减轻“著 (zhù)”的负担。至于“执著”的“著”念 zhuó,可以认 为是历史的遗留,现在不少人根据实际读音写 “执 着”,也未为不可。
很多人都知道繁体字“餘”简化为“余”,却不 一定知道繁体字系统还有一个文言第一人称 “余”。不时看到用繁体字排印的文章,特别是重新 排印古文,把“余”字排成了“餘”。真是让人哭笑 不得。
“恢复繁体字”激起千层浪
“恢复繁体字”激起千层浪
无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
2.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
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总页数】2页(PI0002-I0003)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4
【相关文献】
1.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J], 李君莉
2.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 [J], 雷黎
3.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格兰陵合作协议及其影响 [J], 杨慧慧;危卓瑞
4.一石激起千层浪痕FISCHER&FISCHER Klein书架式音箱 [J], 阿毕;小路(图)
5.徐工挖机一石激起千层浪,王民的新战略会颠覆行业格局吗? [J], 高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繁体字的优点及由来
繁体字的优点及由来繁体优点:1、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对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海外部份华人称之为正体字,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标准书写方法,2、繁体字蕴涵着文化意义,3、一般笔画丰厚,毛笔书法采用繁体字更显字体的浑厚。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1950年代开始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
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内陆以及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
“ 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
但在某些时候,港澳台通行字体会被笼统地称为“繁体字”或“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会被笼统地称为“简体字”或“简体中文”,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故“简体中文”的笔划不一定较少;有的笔划还比前者多,比如“强”字。
受书写习惯的影响,台湾也出现了部分汉字的合并现象,但被替代字仍可作为异体使用,且只是该字的某一字项被取代。
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
直到秦朝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
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官方权威性。
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篆体。
中国大陆于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
从此,简化字在中国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
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
评恢复繁体字
评恢复繁体字摘要:中国的繁体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不论是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都堪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这些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文字,就是我们这些后人认识祖先,认识历史的文化之船。
如果没有了她,我们在精神上就是困顿的,在文化的人格上是分裂的。
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在坚持使用简化字的同时恢复对繁体字的正式使用和教学。
关键词:繁体字母体传承普及教学统一规范简化字引言此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交了一份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他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第二,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第三,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
事实上,早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就曾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
潘庆林的这一提案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很雷人,有人说有道理。
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汉字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提升,一方面是过去弃用汉字的国家,如,韩国和越南正准备恢复使用汉字,另一方面世界形成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越来越多在世界各地落户,汉字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愿意学习的一种文字。
按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跨国使用是件大好事,但也因此产生了一些苦恼和问题,比如,怎么处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问题。
目前,以日韩代表的繁体字派正在压迫中国大陆承认以繁体字为主的5000个统一汉字,而中国大陆已经成功推行简体字5 0多年,怎么也不能走回头路。
可日韩加上台湾认为繁体字才是汉字的正源正本,他们只使用正体的汉字,不承认简体字的地位,这样,就出现汉字使用国与汉字宗主国之间牛蹄子两瓣的情景,大陆做为汉字宗主国岂能屈服使用国的压迫,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和意志。
可人家日韩没有普及简体字,人家就认识繁体字,你又怎么能强迫人家认同以中国大陆简体字为主的统一汉字?如果中国不赶快拿出主张,让日韩在统一汉字上另搞一套,使中国丧失汉字宗主国的地位那不但是件丢脸的事情,而且会在今后使用汉字上出现国际性混乱,这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极其不利。
解读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
解读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语言与文字解读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文/墨吟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要求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有两项内容引人注目:一是恢复了51个异体字,二是恢复了6个繁体字。
这些字被打入冷宫已达半个多世纪,何以现在要加以恢复呢?让我们按照字表排列的顺序,逐一来解读一下吧。
一、51个异体字1、袷:袷是多音字:【1】读jiá时,它是“夹”的异体字。
【2】读jié时则不是异体字,意为交叠于胸前的衣领,《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
”【3】读qiā时,组词“袷袢”,指无领大衣。
恢复后,不替代“夹”,用于第二义和第三义。
2、皙:读xī,意为皮肤白,《陌上桑》:“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这个字原为“晰”的异体字,因含义不尽相同,《辞海》早已将它分离出来,作为正字收入,故理应恢复。
3、慄:读lì,“栗”的异体字,意为寒冷,恐惧,颤抖。
“栗”是多义字:【1】栗属树种的总称;【2】坚硬;【3】肥满;【4】通“历”;【5】姓氏;【6】寒冷,恐惧,颤抖。
只有解释为第六义时,“慄”才是“栗”的异体字,实际上仅充当了“栗”的六分之一替身。
恢复后,“慄”转正为正字,如“不寒而栗”,今后应写作“不寒而慄”。
4、瞋:读chēn,“嗔”的异体字,意为睁大眼睛观察,惊诧,愤怒。
“嗔”是多音字:【1】读tián,同“阗”。
【2】读chēn,表示恼怒、责怪。
“瞋”作为“嗔”第二读音的异体字,其含义与“嗔”还是有区别的,“瞋”没有责怪的意思,“嗔”没有睁大眼睛的意思。
恢复后,“瞋”转正为正字,如“瞋目”不再写作“嗔目”。
5、噘:读juē,“撅”的异体字,意为翘起。
“撅”是多音多义字:【1】读juē,翘起;【2】读jué,通“掘”;【3】读guì,揭开衣服。
学习繁体字的好处
学习繁体字的好处
1、繁体字符合六书造字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统,大大增加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许多汉字有其表义的结构,使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增加以表义结构推测字义的学习途径。
结果使汉字系统更加优秀。
2、繁体字能兼照各种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区的人理解。
联系了声旁与方言和古音的关系。
3、在香港、澳门、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文盲人口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内地。
4、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联系。
5、繁体字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很多现代中国人懂得繁体字可以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
6、繁体字音义结构佳。
7、繁体字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拥有特殊美感。
8、繁化的过程亦一直在汉字中进行,并且在汉字发展中占了不少比重。
这主要是为了辨义的实际需要,自然而然发展而成的。
9.繁体字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阅读。
中国有一部分忠实的繁体字拥护者,古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学者。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
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看法专四作文汉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开始了它曲折的历程,古人并未泥古,守着甲骨文一成不变,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发展下去,而是为了交流,一直在对文字改造。
秦前七国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统一,以小篆立本。
汉时许慎据其本而析类,确定了“六书”的创字原则,说明了文字的创制规律。
但文字并未被固化,古人还是思变,创出隶书体等,虽不违“六书”,但求简的意识还是很强烈,这体现在草书上,不少繁字一笔挥就,由此出现了被称为异形的简洁写法字体,求简是人们对表达不利的出路寻求,求变一直伴随文字发展。
到民国时期,不仅有求简呼声,更有全盘西化的呼声,以使文字简单。
所以,文字的求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简体字的出现,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是时代需求的结果,是我们今天的正字。
它的意义与秦皇统一文字一样,是第二次文字的统一。
即统一为简化字,并且确实有利于书写的便利,己得到公众认可。
复兴为什么复繁,不复最早甲骨文?这是很奇怪的。
从繁体泥淖中站起来,难道又重回泥淖?经历若干世纪实现的文字简化来之不易,不能再走回头路。
20世纪五十年代推行汉字简化,繁体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对使用繁体。
简化从太平天国时期就出现过了,国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简体是为了百姓能更容易识别和学习汉字,说白了就是扫盲,这有利于汉字在社会各领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解放后的国民识字率低得吓人,就我知道的长辈,年轻时候没有几个识字的。
所以,简化汉字在当时扫盲班来说,还是起到了巨大作用。
现在的话,不管是简化还是复繁都无必要。
现在很多孩子上书法班,都有学繁体字。
对文化的研究及传承繁体字确实至关重要,但基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趋势恢复繁体通用绝无必要,简体字并不是毫无根据乱简一气,汉字成字的内在规律就决定了简化过程的科学性,可以说简化字为新中国扫盲运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真是居功至伟。
简体字地区也无看不懂繁体一说,既然同生同源,结合语境上下文理解通识并不困难,所以在一般生活中繁体就剩下书写美观,这一个优点了吧。
学习繁体字的好处
学习繁体字的好处
繁体字是指早期汉字,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形式。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由于汉语大陆方言和粤语的大量使用,以及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繁体的使用越来越少,只有在书法、印刷品和正式文书等特定场合才会使用。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繁体字的重要性。
学习繁体字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繁体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思想文化、宗教和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因此,学习繁体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另一个重要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认识祖国母语。
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和结构可能无法追溯到古代汉语,但繁体字却可以反映出古代汉语的某些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演变脉络,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母语。
此外,学习繁体字还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思考能力。
繁体字与简体字不同,它们的笔画更多、结构更复杂,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求人们更加认真负责,能够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动手能力和把握时间的能力。
最后,学习繁体字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繁体字在东亚文化圈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也与西方的古典文字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促进两者之间
的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学习繁体字有很多好处,它既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又能加深对祖国母语的认识,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思考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因此,学习繁体字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活动,有助于培养更全面的文化修养。
繁体字的意义和价值
繁体字的意义和价值繁体字,是中文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它是古代汉字演变而来,保留了古代汉字的繁复和古雅之美。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简化字已经成为主流,但繁体字依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繁体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繁体字源远流长,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在古代,繁体字是文人雅士书写诗词文章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媒介。
如今,繁体字虽然在书写中逐渐被简化字取代,但在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繁体字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繁体字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
繁体字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书写起来更加考究和精细。
这种繁复的结构使得繁体字在书法作品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犹如一幅幅艺术品般令人赏心悦目。
许多著名的碑帖、书法作品都是以繁体字书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繁体字在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繁体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
通过学习和传承繁体字,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保护和传承繁体字,就是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繁体字的存在使得中文书写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繁体字和简化字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各自都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在一些特定场合或特定目的下,使用繁体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赋予文本更加深刻和庄重的含义。
总的来说,繁体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简化字取代,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中文书写的一种形式,繁体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历史,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对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丰富了中文书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繁体字,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汉字简体好还是繁体好——有继承的合理简化,酌情使用一些繁体字
汉字简体好还是繁体好——有继承的合理简化,酌情使用一些繁体字大概在2000年前后,社会上开始出现讨论汉字繁简问题的热潮。
后来很多的专家学者乃至到两会议题上,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还能遇到很多人在讨论关于汉字的繁简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在一次会议上做过简短的发言,下面就将我当初的文章整理出来,供大家批评指导。
汉字的历史悠久,命运也很波折。
几千年里汉字经历了多次变革,经过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的发展演变,直到后来演变成楷书基本定型。
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或繁或简,经历的多是自然地选择淘汰。
不过都是在文字内部演变规律趋势下的自然变化。
经过近代几次文字改革,汉字发展中加入了过多的非自然选择因素,使得汉字内部系统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这可能带来汉字的灭顶之灾,周边的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字拼音符号化就是典型例子。
汉字对于今人来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是连接今天和过去的一道桥梁,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千年的“财富”,我们有必要想办法使汉字的发展和使用更加合理化。
一、有继承的合理简化中国自古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字使用时间跨度又长,所以语言文字复杂不可避免。
历代王朝对文字的规范整理也由来已久,至少在秦朝李斯标准字改革,就应该算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字规范运动。
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文字形体完全定型后,基本是对使用文字更加细化规范和对正俗字的规范。
例如《开成石经》、《九经字样》、《字鉴》等都是为规范用字而作的。
楷书出现后,字体虽然定型,但是俗字、异体字等造字运动一直在持续,导致汉字字数越来越多,重文字形越来越复杂。
如果根据《甲骨文合集》统计,甲骨文单字是4672个,而到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录9353个字,异体(重文)共1163个,到清代张玉书等人编撰的《康熙字典》共收录47035个字,到了近世的《中华字海》收字已经达到8.5万。
当然这8万多字有很多是重文异体,而我们日常用字仅需要五千字左右就可以了。
繁体字,归来兮
繁体字,归来兮作者:蒋之琦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6年第9期从仓颉造字时起,古老的繁体字里就包蕴着智慧与内涵,它是文化优雅俊美的沉淀,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繁体字,不仅仅因为它有“六书之美”,更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呼唤并期待繁体字的回归,归来吧,繁体字!繁体字的回归,是心灵的回归。
社会在发展,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远了。
我们不再打电话了,因为我们发短信了,我们不再见面了,因为我们有视频了。
你不再陪我逛街了,因为我们有网购了。
当亲人不相见,当爱没有心。
我们变得陌生了,我们活在人群中,却发现人与人,近的那么远,咫尺天涯的悲哀。
连含义丰富的字体都简化了,何况是人呢?我们像刺猬,明明是同类,却有无法拥抱的悲哀。
当一切都变得速食化,亲和爱,却逃离了。
繁体字的回归,是内涵美的回归。
“亲(规)”要相见,“爱(爱)”要有心。
用心许诺方为“应(虑)”,心中有羞方知“耻(驺)”繁体字本身所散发出的古典美对我们来说是无法抗拒的,中国汉字不仅以形象优美著称,这些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更让我们难忘终生。
繁体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促进了国画艺木,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学形象。
繁体字的回归,是文化弘扬传承的回归。
繁体字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就像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书画,音乐之美一样,繁体字之美也需要传承。
中国是文化古国,国家的历史延绵不断,荣辱兴衰,无不是古老的繁体字记载下来的。
如今的现代人一味亟亟奔走,迷失了回家的路。
一切崇洋媚外,甚至忘了自己的国家。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我们漠视的文化申报为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是不是该领悟到些什么呢?随着国力的强大,文化的弘扬尤为重要。
当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兴起之际,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的繁体字的回归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五大理由中国自1956年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十多年来一意孤行地推广简化字,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简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文字改革应该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终于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套方案。
然而第一套简化方案在1986年经修正后公布了《简化字总表》,继续推行。
近年来学界对于简化字的缺点和弊端也有一些讨论,但还很少有建议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倡议(本文在有的地方将繁体字称为正体字,到不是因为台湾这样称呼,而是为了表述的方便)。
我在这里提出这一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将这一话题深入讨论下去,也许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恢复使用繁体字。
文字改革(现在好像不怎么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务:推行简化字、普通话和拼音方案。
对于推广普通话和拼音方案,我大体上是赞成的,但不同意汉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这在学界已取得共识。
拼音作为识字读音的辅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优越性,也便于国际交流,但还需要做小的修正。
本文对于普通话和拼音问题不予讨论。
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恢复使用繁体字。
一、简化字的弊端。
(一)、简化方案中以一字合并多字易引发歧义。
在简化字方案中,由于将很多意义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两个字或多个字合并为一个字,阅读时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余余、云云、后后、里里、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钟钟、干干乾、复覆复、雕凋雕等。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几个字形以减少文字上的歧义,我认为是值得的。
当然,很多不必要的累增字、异体字确实应该规范和合并,如群和羣、里和里,为和为,历和暦、却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亚和亜、回和回回、举和举、回逥回廽等等。
但这项工作应十分地小心谨慎,以免再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类问题。
合并异体字、累增字只是为了今天印刷和书写上的规范明晰,减少不必要的繁复(简化字方案最初也有这个考虑,但结果很不理想,合并过多反而引起歧义)。
但在古籍整理时必须保留其字形原貌(但类似"说说"、"戸户户"、"没没"、"俞兪"、"吴吴"这样的字形当然应该统一。
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规范的重要内容)。
简化汉字和字形不统一都使得电脑检索成为问题。
比如在简体字文本中,检索"说"字不会有结果,而必须用"说"字来检索,而繁体文本中,可能检索"说"字没有而得检索"说"字。
如果在简体文本中,本来只想检索"云"字,但检索结果云字也大量参杂其间,需要人工再进行区分,增加了工作量。
这些都是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须注意。
(二)、推行简化字后增加了成本,带来极大的浪费。
八十年代以前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简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统天下,只有少数古籍使用繁体字。
但八十年代以后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由于港澳台以及海外汉学界仍然使用繁体字,一些中国大陆出版的书籍还需要再出版一个繁体本面向海外,而引进的一些繁体字书籍又须改印为简体字。
这时候开始感到问题存在。
第二套简化方案的废止正是在开放之后。
现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后,大陆与港、澳地区的交往更趋频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书都增加了处理难度。
请想想,《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印成什么字体呢?还是两种字体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来网络兴起,网站纷纷出现,但很多网站不仅制作简体网页,还需制作繁体网页。
我们只要看过一些网站就知道这一点,如CHINA中华网。
这些都已经造成而且正在继续造成极大的浪费。
大陆和台湾本来是同文同种,但现在却搞成不同文,其过错在于我们自己。
就大陆来说,由于事实上不能完全废除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同时使用,大的字库中既要包括简化字又要包括繁体字,于是字库大大增加其字数。
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国字,既有钟字又有钟钟二字。
不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
由于余字在1986年的《简化字总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据类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这样在GBK中便有了余余馀三个字。
简化字带来的电脑操作上的弊端还不止这些。
很多做过文字处理的人常会遇到简体字转化为繁体字的问题,由于一个简化字有时对应多个繁体字,加上软件设计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转为云,余一概转为余,里一概转为里的事情屡见不鲜,令人哭笑不得。
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一些僻字因为不能识别而变为空格也经常发生。
像东方快车、Word2000都有类似的缺点。
此外,GB2312中也包含了后、于、锺等不在《简化字总表》中的字,繁体本的后字转为简体仍然作后字而不是后。
不知道算是折中和进步还是自乱其例?如果没有两套文字系统,就不会有这些转换带来的烦恼了。
(三)、简化字破坏汉字结构、割裂传统文化。
简化字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破坏汉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历史上汉字的字形也屡经变化。
如汉字由小篆变为隶书再楷化,其间字形都有较大变化,但这些比起简化字来说已经算是较小的了。
历史上人为地进行文字改革,较大的只有两次--秦始皇时期和共产党执政时期。
但秦始皇是为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不同的字形,以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共产党将文字简化主要则是出于一厢情愿的想法,即将汉字笔划简省后便于学习和使用,而忽略了汉字文化的传统,这其中也包括汉字造字和字形构成的基本规律。
很多汉字在简化时没有考虑字形,常常仅是将其视为一个符号。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适用于六书的规律。
比如鸡字左边原本表声,简化为鸡字,左边的"又"完全是一个符号,让人摸不著头脑。
如果说"又"就等于奚,但同样这个"又",放在汉字里写作汉,在欢字作欢,在仅字作仅,在凤字作凤,在邓字作邓,在戏字作戏,在树字作树,在对字作对,在轰字作轰。
再比如乂,在赵字中等于肖,在风字、冈字、区字、网字卤字中又是什么呢?"文"字在这(这)字中表示言,在刘(刘)字中又是什么呢?团字中专是声符,简化成团,方框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按照草书笔意原则简化的字都存在这问题。
如长(长)、书(书)、专(专)、杨(杨)、东(东)、车(车)等字。
至于一些新造字如灭(灭)、丛(丛)、导(导)、卫(卫)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说简化字写起来方便,一些港台人也乐于使用,而且新加坡还采用了简化字呢!但是请仔细想想,简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笔划太复杂,如果完全按照书写简便的原则,我们还可以将很多字继续简化下去,也就会更进一步地破坏汉字的结构、脱离汉字的历史。
1977年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出台的,结果呢?雪写作彐(这和电写作电,云写作云,有什么分别?--我们现在只是因为看惯了第一套简化字才不觉其怪)信写作伩,餐写作歺,煤写作火乚,稻写作禾刀,展写作尸下加一横,圆写作元,蛋写作旦,"元旦"二字则不知所谓。
这样还能算是汉字吗?还需指出的是,简化字对笔划的精简并不如想像那样多。
根据对扫盲2000字繁简不同书写的统计,笔划减少仅12.5%。
要知道这2000字很多都有简化写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来统计,笔划减少的比例还将大大降低。
破坏汉字结构还引出部首归类的问题。
汉字是音意文字,字体结构中往往包含构了声和意符。
现在的简化字因为破坏了很多汉字的结构,也就使得多汉字不伦不类,一些简化符号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
如上文所说的"又"、"乂"等。
传、抟、转、团字原来都是同一声符"专",现在却变成传、抟、转、团,团字和其他字之间在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更为荒唐的是爱字写成爱,连心都没有了还怎么去爱?虽然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爱由心生总不错啊?爱原属心部,现在竟然属爪部!声字原属耳部,声现属士部,真不知道声和士有什么关系?凤字当然应属鸟部,现在凤属几部。
这些都很难让人能理解和接受。
汉字简化的另一弊端是产生了一批形近字,读写上容易出错。
汉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
但简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数量,如厂广、泸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刬等等。
这增加了排印和阅读上出错的几率。
不管当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过没有,简化汉字的实际后果就是让现代中国人远离我们的传统。
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简体字,而看不惯繁体字,会写的就更少。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这样被人为地隔开了。
我们常常责备青年人不注重学习传统文化,他们看到繁体排印的古书就自然产生生疏隔膜的感觉,怎么可能去学习呢?一些优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简化字排印本,他们仍然不会用心去读,究其原因也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
我们建国以来太过忽视文言文教育(过去反传统,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说了。
)如今终于尝到了恶果。
幸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而且正在改变。
(四)、简化字给两岸三地交流以及国际交流带来不便,更加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统一性。
现在港澳台三地仍然使用正体字,汉外华人读写也以繁体字为主,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汉学界,在用汉字书写时,也大多是繁体字。
日本汉字虽然也有一些简化,但多数更接近繁体字的字形。
韩国初中学生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学生再学700个汉字,也是以繁体字为准。
这样一些群体经过简单学习和适应,虽然也能认得简化字,但与大陆人士在交流时也有很多不便之处。
中国大陆的人如果到了港台地区生活工作,则须学会繁体字的认和写。
反之,港台地区的人到了大陆也须学习认和写简体字,不过要比前者容易一些。
一个海外留学生到大陆学习,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或是去港台地区生活工作,也须再学习繁体字。
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负担,很不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
再说汉字字形统一的问题,也是汉字文化圈的统一问题。
我国的近邻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汉字的历史。
日本现在仍使用一些汉字,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汉字,小学生要学996个汉字。
韩国也能见到汉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标上面,如我们熟悉的"现代"、"朝鲜日报"等。
韩国的初中生要学习900个汉字,高中文科生再学700个汉字。
而汉字在这些国家最大的使用是,他们的很多古籍都用汉字印刷,当然都是繁体字。
这些国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以及传统则必须学习汉字,而且必须是繁体字,否则学了简化字之后还是得学繁体字,才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