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分离定律讲解
分离定律四条假说
分离定律四条假说摘要:一、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背景和基本概念二、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四条假说1.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3.在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分离4.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发生1:1 的性状分离比三、分离定律的演绎和验证1.演绎过程2.验证过程四、分离定律的意义和影响正文:孟德尔分离定律是遗传学领域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杂合子的后代中,某些性状会以一定的比例出现。
这一定律的发现者,奥地利僧侣格里高利·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提出了四条假说,奠定了分离定律的基础。
首先,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这个假说认为,每个性状都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这些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这是分离定律的第一条假说。
其次,孟德尔认为,在生殖细胞中,遗传因子会分离。
这是分离定律的第三条假说。
也就是说,当生殖细胞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分开,每个生殖细胞只包含一对因子。
最后,孟德尔提出,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会发生1:1 的性状分离比。
这是分离定律的第四条假说。
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孟德尔进行了演绎和验证,最终得出了分离定律。
孟德尔的演绎过程是这样的:他假设豌豆的高和矮是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的,而且这些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在生殖细胞中,这些因子会分离。
因此,当他将纯种高豌豆与纯种矮豌豆杂交后,得到的F1 代杂合子(所有个体都表现为高豌豆)在产生生殖细胞时,遗传因子会分离,每个生殖细胞包含一个高因子和一个矮因子。
当F1 代杂合子自交时,这些生殖细胞会随机结合,形成四种可能的组合:高- 高、高- 矮、矮- 高和矮- 矮。
因此,他预测,F2 代中,高豌豆和矮豌豆的比例应该是3:1。
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发现,他的预测是正确的。
这就是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普通遗传学课件)
一、遗传因子假设
(二)遗传因子假设的内容 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hereditary determinant)决 定的
2.每个植株的每一种性状都 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3.每一配子(性细胞)只有 成对遗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简称表型。它是基因型和外 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 豌豆:红花和白花 小麦: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眼 人类:单双眼皮,有无酒窝,有无耳垂,蝶形与镰形红细
胞……
小麦的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银
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外界环境条件不变时
红花(CC) 白花(cc) 若纯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Ft
红花(Cc) 杂合体
编著者 申顺先;审阅者 卢良峰
红花(Cc) 白花(cc) 若杂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红花(Cc) 杂合体
白花(cc)
Ft
纯合体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测交,若后代不分离全开红花则该红花植株 为纯合体(CC),若分编离著为者 申红顺先 花;与审阅白者花卢良则峰 其为杂合体(Cc)。
4.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 个体存活率相同。
三、分离比例的实现条件
5.各种基因型个体处在一致的正常环境条件下,并有较 大的群体。
结论
五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都会导致偏离这 些比例。
由此可见,表型比例3∶1、1∶1只是分离定律的一种表
现形式而已。
《遗传学》
自交法验证分离定律
引言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这个 假设的实质是杂种细胞里同时存在显性与隐性基因(即C与c 基因),并且这一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 不干扰,因而产生C和c两种不同的配子。
孟德尔分离定律率
孟德尔分离定律率
孟德尔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是指在一对隐性和显性基因的控制下,一个物种父系后代的纯合子会分离成为两个不同性状的F1代。
例如,在对豌豆花的研究中,孟德尔发现当黄色花的豌豆植株与绿色花的豌豆植株进行杂交后,它们的F1代全部为黄色花的植株。
这证明黄色花是显性基因,而绿色花则是隐性基因。
然而,在F2代中,绿色花的植株又重新出现了。
这表明两个基因的组合具有分离性,也就是说显性和隐性基因是以1比3的比例进行遗传的。
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A + aa →Aa + Aa(A代表黄色花的基因,a代表绿色花的基因,Aa代表F1代的个体)。
孟德尔杂交实验一基因分离定律
孟德尔杂交实验一——基因分离定律一.概念辨析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现象:2、现象的解释(假说性):3、验证:(测交)4、分离规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杂合体体内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即:等位基因独立分配)5、分离规律的应用:(1)指导杂交育种: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杂合子(Aa ):(1/2)n纯合子(AA+aa):1-(1/2)n(注:AA=aa)例: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 (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____,表现型是_______。
(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答案:(1)Tt 抗锈病(2)抗锈病和不抗锈病性状分离(3)TT或Tt Tt从F2代开始选择抗锈病小麦连续自交,淘汰由于性状分离而出现的非抗锈病类型,直到抗锈病性状不再发生分离。
(2)指导医学实践:AA 正常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基因致病Aa白化病人类遗传病AA 多指多指:常染色体显性基因致病Aaaa 正常例1: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
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现型都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他们再生小孩发病的概率是______。
答案:Aa、Aa 1/4例2: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
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__。
答案:DD或Dd 100%或1/2孟德尔遗传实验独特的设计思路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揭示规律重难点分析: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⑴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豌豆)。
孟德尔分离定律讲解
温 度 20~25℃ 30℃以上
AA 基
因 Aa 型
aa
红花 红花 白花
白花 白花 白花
共显性
显性的相对性——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类别
F1 表现型
F2 表现型比
完全显性 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3:1
不完全显性 介于双亲性状之间 1:2:1
共 显 性 双亲性状同时出现 1:2:1
现象的思考
为什么子一代中 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 状(高茎),而不表 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 或不高不矮?
另一个亲本的性 状是永远消失了还是 暂时隐藏起来了呢?
实验结果:
1.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2.F2出现了性状分离 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F2中的3:1是不是巧合呢?
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 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 的遗传因子的遗传.
(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 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 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 律。
分离 定律
选择豌豆 作为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基本论点
解释问题
⑴
等位基因之 互不融合或混杂,显性基 F1为什么全部 间相互作用 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 表现显性?
⑵
配子生成时等位基因分离 F2为什么出现
等位基因的 ,各进入一个配子
一定比例的相
⑶
遗传行为 受精时等位基因独立地随 对性状分离? 配子传递
2.实质 ——F1生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高茎
矮茎
1.1孟德尔分离定律共53张PPT课件
(三) 结果
为什么子一代中只表现一个 亲本的性状(高茎),而不 表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或不 高不矮?
F2中的3:1是一种规律现象 还是一种巧合呢?
F2表现型之比3∶1是不是巧合呢?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数据
性状 茎的高度
显性性状 787(高)
隐性性状 F2之比
277(矮) 2.84:1
种子的形状 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 种皮的颜色 豆荚的形状 豆荚颜色
①显性遗传因子(如D) ②隐性遗传因子(如d)
2 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1)纯合子(如DD或dd):遗传因子组成相
同的个体 (2)杂合子(如Dd):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
个体
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 中的一个。
显性性状:
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二) 几个基本概念:
隐性性状: 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 性状。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 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三) 结果
1. 子一代(F1)只表现出显 性性状;
2. 子二代(F2)出现了性状 分离,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 状的数量比接近3 :1。
配子 D
d
F1 高茎 Dd
茎高 高茎
F1
Dd ×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Dd Dd dd
高 高 高矮
茎 茎 茎茎
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DD × dd
配子 D
d
F1 高茎 Dd
高茎 高茎
F1
Dd ×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Dd Dd dd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现代基因学的基石之一,它描述了在性状遗传中基因转移的规律。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实验,发现了性状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并提出了三条遗传定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律是“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它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一规律进行详细的解析和。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定义孟德尔的实验中,他以豌豆植物的花色性状为案例研究对象。
豌豆植物花的颜色有两种,一种是紫色,一种是白色。
实验中发现,杂交得到的第一代(F1代)豌豆植物全部为紫色。
而在第二代(F2代)中,紫色花和白色花的数量比例为3:1。
这样的结果看似是随机的,但孟德尔却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孟德尔把花色这一性状分成两种类型:紫色性状和白色性状,称之为特殊性状。
在第一代杂交中,只有紫色性状表现出来了。
这时,孟德尔提出了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即特殊性状中的一种在第二代杂交中表现比例为3:1。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意义与应用孟德尔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并为后代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工具和理论基础。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规律之一,对于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实验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解释与原因孟德尔的实验中,第二代的质量在遗传学中被称作“后代分布”。
孟德尔的发现表明,在后代分布中,特殊性状遗传分别控制着性状的表现。
比例3:1中的3代表了在后代中出现的得到特殊性状的个体数量。
例如,在第二代中,有三个细胞有紫色花色的基因和一个细胞有白色花色基因,所以遗传规律得出的比例为3:1。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应用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在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其具体应用包括统计遗传部分的基因分布情况、预测群体中特殊性状的占比以及进行单倍体重组等。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对模拟遗传实验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框架。
仅基于这几个基本遗传单位的简单组合就能最终描述出比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更为精确的产物。
孟德尔遗传定律解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解析在生物学的领域中,孟德尔遗传定律无疑是一座重要的基石。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遗传现象背后的规律,还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德尔,这位奥地利的修道士,通过对豌豆的精心实验和细致观察,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他的工作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孟德尔遗传定律主要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指出,在生物体的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这就好比一双鞋子,左右两只虽然在一起,但当要分开时,它们会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分离定律,我们以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为例。
假设控制高茎的遗传因子为 D,控制矮茎的遗传因子为 d。
那么纯合的高茎豌豆基因型就是 DD,纯合的矮茎豌豆基因型就是 dd。
当纯合高茎豌豆(DD)和纯合矮茎豌豆(dd)杂交时,它们产生的子一代(F1)基因型都是 Dd,表现为高茎。
接下来,让 F1 自交。
这时,D 和 d 这对遗传因子就会分离,产生的配子分别是 D 和 d。
配子随机结合后,会形成 DD、Dd、dD、dd 这四种基因型,比例为 1:2:1。
由于 DD 和 Dd 都表现为高茎,dd 表现为矮茎,所以 F2 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就会是 3:1。
自由组合定律则进一步拓展了遗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表明,当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时,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比如说,我们同时考虑豌豆的粒色(黄色 Y 和绿色 y)和粒形(圆粒 R 和皱粒 r)这两对相对性状。
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子一代(F1)的基因型为 YyRr。
F1自交时,Y 和 y 会分离,R 和 r 也会分离,同时 Y 可以和 R 或 r 组合,y 也可以和 R 或 r 组合。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石,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如何传递和表现的规律。
这两个定律的发现使得孟德尔成为遗传学之父,并为后来的基因学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定律的原理和意义。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亲本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特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并且保持独立的传递。
这个定律是通过孟德尔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
他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性状上,比如颜色和形状,纯合子亲本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3:1的比例分离。
这就意味着,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两种基因会在子代中被分开,而且每个子代仅携带其中的一种。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如何被传递和表现的,并为后来的基因概念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如何在后代中传递和表现,以及遗传信息是如何被维持和变异的。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后来的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基因的概念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中的遗传信息如何被传递和演化,以及遗传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另一个重要的定律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个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不同性状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出现,而且各种性状之间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不同性状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出现,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发现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组合规律,以及不同基因之间的互相作用。
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之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表现和传递。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是如何产生多样性和适应性的。
第二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两个重要定律,是植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的。
孟德尔分离定律解题思路课件
掌握解题技巧与思路
掌握解题技巧和思路 是解决孟德尔分离定 律问题的关键。
掌握这些技巧和思路 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解 答问题。
解题思路包括理解题 意、判断基因型、计 算表现型及比例等步 骤。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
配子形成
减数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最终 形成四个单倍体配子。
配子形成过程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上的等位基因随着染色体的分离 而分离,最终形成两种不同基因 型的配子。
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
指生物体内基因的组合方式,决定了 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相关基因。
不适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 因遗传,因为它们属于细胞质遗
传。
定律的发现与验证
发现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并提出了假说演绎法来验证其科学 性。
验证
通过多代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通过数学统计方法 证明了分离定律的正确性。后来的遗传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 普遍适用性。
04
经典例题解析
例题一:豌豆杂交实验
总结词
理解分离比
详细描述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在杂合子自交时,显性: 隐性=3:1,这是分离定律的经典实验。
总结词
理解分离定律实质
详细描述
分离定律实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 配子。
总结词
确定亲本基因型
确定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验证亲本基因型
根据题目描述,判断出显性基因和隐 性基因。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2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2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指出,父母的基因在后代中是独立的。
他的实验表明,当将两个纯合子(只有一种基因)交配时,其子代都将带有相同的基因。
但是,当将两个杂合子(有两种基因)交配时,其子代将分别获得两个不同的基因,且不同的基因有相同的几率表现出来。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2是指,当两个杂合子的基因在第一代交配时被分离,其子代中会有四种不同的基因组合。
这些基因组合在第二代中将以1:2:1的比例表现出来。
例如,如果将一个红色的花卉杂合子与一个白色的花卉杂合子交配,则它们的子代将有25%的可能性是纯合子红色花卉、25%的可能性是纯合子白色花卉,50%的可能性是杂合子红白色花卉。
这个定律对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德尔的发现是遗传学的基础,它解释了为什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中两个杂合子的子代具有不同的特征。
这个发现还启示我们,个体的特征是由基因的组合决定的。
通过了解基因是如何在不同代之间传递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疾病和人类进化。
- 1 -。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
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孟德尔基因遗传和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的经典理论,它由奥地利的修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首次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验证。
这些定律不仅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背景格雷戈尔·孟德尔在15年发表了他的《植物杂交实验》,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单位的传递规律,被后世称为孟德尔遗传学。
他选用豌豆(Pisum sativu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杂交实验,揭示了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方式及其组合规律。
孟德尔的工作为后来的遗传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范本和理论支持。
第一定律:单因遗传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说明了基因以及其对应表型的传递规律。
在孟德尔的实验中,他观察到某些性状表现为显性和隐性形式,并且在第一代杂交中显现出显性性状,但在后代中隐性性状可以重新表现出来。
这一定律形成了“基因不会相互融合,而是独立地遗传给后代”的基本观点。
第二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阐明了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在自交实验中,孟德尔观察到在F2代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而表型比例为3:1。
这表明了基因在受精过程中是独立分离的,并且随机组合形成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遗传学的现代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的孟德尔遗传学经过扩展和改进,融入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知识。
DNA的发现和结构解析使得基因的物质基础得以明确,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在当今的遗传学研究中,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虽然现代遗传学已经超越了孟德尔时代的限制,但其提出的遗传单位和基本遗传规律仍然适用于多种生物,为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伦理和应用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孟德尔定律也引发了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使得基因可以更加精确地操作和改变,这对农业生产和医学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争议。
简述分离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基础
简述分离定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基础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由奥地利的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发现的。
分离定律又称孟德尔定律,它是指在杂合个体的后代中,各个性状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分离并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随机性、独立性和稳定性。
随机性:分离定律指出,每个个体的性状是随机组合的,每个性状都有50%的概率被遗传给下一代。
这是由于雌雄两性的配子是随机组合的,所以每个性状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遗传给后代。
独立性:分离定律还指出,每个性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遗传不会相互影响。
即使一个个体具有多个性状,每个性状的遗传都是独立的。
例如,一个豌豆可能同时具有黄色的种子和绿色的茎,但这两个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稳定性:分离定律还指出,每个性状的遗传是稳定的,它们的比例在每一代中都是相同的。
例如,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黄色种子的比例始终为3:1,绿色茎的比例始终为1:1。
细胞学基础分离定律的基础是遗传物质DNA的遗传规律。
DNA是构成基因的物质,它位于细胞核中,由四种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DNA的遗传规律是由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
DNA分子是由两股互补的链组成的,这两股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而相互连接。
DNA分子的复制是在细胞分裂时进行的,每个细胞都可以复制自己的DNA并将其遗传给下一代细胞。
在复制过程中,DNA分子会分裂成两股互补的链,并在每条链上形成新的互补链。
这种复制方式保证了DNA的遗传性。
DNA的遗传规律还涉及到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这是由细胞内的一系列分子机制控制的。
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信息被转录成RNA信息,并通过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来实现基因的功能。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是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基础,也是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的原因。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性状遗传的随机性、独立性和稳定性。
这些原理的基础是DNA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
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点梳理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点梳理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点梳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德尔遗传定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1.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分离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3.出现特定分离比的条件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②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③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④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足够多二.分离定律中的分离比异常的现象①不完全显性②隐性纯合致死③显性纯合致死④配子致死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1.细胞学基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3.适用范围:两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更多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不连锁)4.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①9:3:3:1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出现的表现型比,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现9:3:4、9:6:1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
②利用"合并同类项"妙解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步骤: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种类,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写出正常的分离比,然后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例1: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锈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在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 ②AAttDD ③AAttdd ④aattd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凃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例2藏犬毛色黑色基因A对白色基因a为显性,长腿基因B对短腿基因b为显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点总结1. 分离定律的历史背景分离定律最早是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865年提出的,当时他通过豌豆杂交的实验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红花和白花豌豆杂交后,后代的花色呈现出一定的比例,白花的呈现频率总是低于红花的。
这些实验结果最终让孟德尔得出了分离定律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些发现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初,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才被重新发现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这一发现对于后来遗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遗传学的基石之一。
2. 等位基因和分离定律在理解分离定律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
等位基因是指同一基因位点上不同的基因形式。
比如在豌豆的花色基因中,有红色花的等位基因R和白色花的等位基因r。
在分离定律中,我们假设每个个体有两个等位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当这两个等位基因不同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杂合子,当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纯合子。
根据分离定律,当杂合子进行生殖细胞的形成时,这两个等位基因会分离开来,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
因此,每个生殖细胞最终只会携带一个等位基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得到了一定比例的红花和白花后代。
3. 分离定律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描述了等位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分离规律,它为后代遗传特质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规律。
根据分离定律,一个纯合子向子代传递它的等位基因时,每个子代只传递一个等位基因。
当两个纯合子杂交时,它们的等位基因会随机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这个过程被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4. 分离定律的意义分离定律对于遗传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规律来描述基因的遗传方式。
这一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帮助人们理解了遗传物质是如何在子代中传递的。
其次,分离定律也为人类的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遗传学的知识,人类可以更好地培育出一些具有特定特质的生物,比如高产量的作物或者优良的牲畜。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是一组描述遗传现象的定律,由奥地利的植物学家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提出。
他通过对豌豆进行一系列的杂交实验,观察并总结出了遗传现象的规律。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定律:分离定律和配对定律。
分离定律又被称为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它描述了一个基因在杂交后会被分离并以各自的形式在子代中再次出现的现象。
配对定律则是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它描述了在杂交过程中不同的基因会以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
分离定律的基本思想是:每个个体的性状是由来自父母的两个互相配对的基因决定的,但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这两个基因会被分离,一半被传递给子代。
换句话说,每个个体都是由一对基因组成,但只有一个基因被传递给子代。
配对定律则是通过对不同基因的组合进行观察而得出的。
孟德尔发现,在杂交实验中,不同基因的子代的表型并不总是简单地表现出两个基因的中间状态,而是以一定的比例分布在两个基因的表型之间。
这就是配对定律。
例如,当一个红色花的个体和一个白色花的个体进行杂交时,它们的子代并不会是粉红色的花,而是既有红色花又有白色花的混合体。
孟德尔的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工作对于我们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基因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的定律不仅适用于豌豆植物,还可以推广到其他许多物种,包括动物和人类。
虽然孟德尔的定律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在20世纪初,遗传学家们重新发现了他的工作,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验证。
通过使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人们发现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和配对定律仍然适用于解释基因在个体和种群中的传递和表达。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与孟德尔定律相关的其他遗传现象。
例如,在孟德尔的定律中,基因的表现形式只有两种,但实际上,许多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呈现出连续变化的表型。
这种连续性可以通过多基因的互作和环境的影响来解释。
在最近几十年的研究中,人们对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和修正。
孟德尔遗传定律—独立分配定律(遗传学课件)
《遗传学》
主要内容
一 独立分配定律的意义 二 独立分配定律的应用
一、独立分配定律的意义
独立分配定律为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依据。虽然导致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很多,但基因重组是出 现生物性状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如此众多的生物当中,可以说几乎没有两个完 全一样的个体,在其中,独立分配规律起了重要作用。
1/4 RR 1/4 yy 2/4 Rr
1/4 rr
1/16 YYRR 2/16 YYRr 1/16 YYrr
2/16 YyRR 4/16 YyRr 2/16 Yyrr
1/16 yyRR 2/16 yyRr 1/16 yyrr
Yy×Yy Rr×Rr 表型及其比例
¾ 圆形 9/16 黄圆 ¾ 黄色
¼ 皱缩 3/16 黄皱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一)棋盘法 以Y和y分别代表黄色和绿色
基因;R和r分别代表圆粒和皱粒 基因。
两种亲本都只能产生一种配 子。杂交以后,这两种配子结合 成F1,YyRr,此杂种称为双因子 杂种(dihybrid)。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一)棋盘法 按照孟德尔的假设,Y可
以和R组合,形成YR;Y还可 以和r组合,形成Yr;y可以和 R组合,形成yR;y也可以和r 组合,形成yr。雌雄配子均形 成这4种,即YR、Yr、yR和yr, 而且数目相等。
概率
一、乘法定律
二、加法定律
三、乘法定律与分离定律相结合分析独立分配现象
三、乘法定律与分离定律相结合分析独立分配现象
三、乘法定律与分离定律相结合分析独立分配现象
《遗传学》
主要内容
一 3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 n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只要决定n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在n对非同源染色 体上,它们的遗传都是符合独立分配定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判断双亲遗传因子组成; 5、弄清有关配子的遗传因子及比例; 6、利用配子比例求相应个体概率。
纯合子
自 交
纯合子 杂 交
杂合子
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控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相对性状
自 交
现象的思考
为什么子一代中 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 状(高茎),而不表 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 或不高不矮?
另一个亲本的性 状是永远消失了还是 暂时隐藏起来了呢?
实验结果:
1.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2.F2出现了性状分离 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F2中的3:1是不是巧合呢?
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基本论点
解释问题
⑴
等位基因之 互不融合或混杂,显性基 F1为什么全部 间相互作用 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 表现显性?
⑵
配子生成时等位基因分离 F2为什么出现
等位基因的 ,各进入一个配子
一定比例的相
⑶
遗传行为 受精时等位基因独立地随 对性状分离? 配子传递
2.实质 ——F1生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豆荚的形状 882(饱满) 299(不饱满) 2.95:1
豆荚颜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1
面对这些实验数据,你信服了吗?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显性性状
F1中显示出来的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 (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 C、D…)
隐性性状
F1中未显示出来的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 控制。(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如:a、b、c、c… )
高茎
矮茎
DD × dd
和矮 配子 D
d
茎豌 豆杂 F1
Dd
×
Dd
交实 配子 D
d
验的
D
d
分析 F2 DD Dd
Dd
dd
图解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1
:2 :1
遗传图谱中的符号:
P: 亲本
♀: 母本 ×: 杂交
♂: 父本
×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 杂种子一代 F2: 杂种子二代
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配子结 合是随机的。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 为高茎:矮茎 3:1 ,遗传因子组成及其 比例为DD:Dd:dd=1:2:1
性状分离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易成功?
1、豌豆{ 自花传粉 闭花授粉
自然状态下, 永远是纯种 2. 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3. 性状能稳定遗传 4. 豌豆花大,易于 做人工实验
思考题
不考虑环境因素,基因性相同,表现型__相_同______? 不考虑环境因素,表现性相同,基因型_不_一__定__相_同__? 纯合子自交,后代是__纯__合__子_____? 杂合子自交,后代是_出__现_性__状__分_离__? 杂合子自交n次,后代中杂合子占_(_1_/_2_)_n__, 纯合子占_1_-_(_1_/_2_)_n_。
F1高茎豌豆:Dd
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 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 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F1的不同基因独立存在,互不干扰。
高茎 豌豆 P
假说—演绎法
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大胆猜测推出假设 演绎推理实验检测
反复实验揭示规律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
让F1与_隐__性__纯__合__子__杂交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茎
矮茎
请
测交
Dd × dd
预
测
配子 D
d
d
实
验
结
测交后代 Dd
dd
果
高茎
矮茎
?
注意字母是人为定的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同一种性状的一对相对性状 (同一个字母的大小写)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纯种高茎豌豆:DD 纯种矮茎豌豆:dd
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F2的比
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2.84:1
种子的形状 5474(圆滑) 1850(皱缩) 2.96:1
子叶的颜色 6022(黄色) 2001(绿色) 3.01:1
花的位置 651(叶腋) 207(茎顶) 3.14:1
种皮的颜色 705(灰色) 224(白色) 3.15:1
如藏报春的花色性状受 环境温度的影响
温 度 20~25℃ 30℃以上
AA 基
因 Aa 型
aa
红花 红花 白花
白花 白花 白花
共显性
显性的相对性——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类别
F1 表现型
F2 表现型比
完全显性 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3:1
不完全显性 介于双亲性状之间 1:2:1
共 显 性 双亲性状同时出现 1:2:1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个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
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
图2 卷 舌 1、有卷舌 2、无卷舌
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
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
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现学现用
判断下面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兔子毛的长毛和灰毛 狗的卷毛和长毛 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显性的相对性——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类别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F1 表现型
F2 表现型比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发育条件共同作用的 结果
毛 茛
——等位基因相互关系是性状表现的内因 (如家兔毛色性状)
比利时灰毛(B) 青紫蓝毛(b1) 白毛(b2) 黑毛(b3) 褐毛(b4) 复等位基因
——环境因素是性状表 现的外因
具有多个 易于区分的性状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杂交实验 高茎∶矮茎 = 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DD∶Dd∶dd =1∶2∶1
理论解释(假说) 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测交验证 高茎∶矮茎 = 1∶1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Dd∶dd =1∶1
分离定律内容
遗传题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便于逻辑推理的图解; 2、根据性状分离,判断显、隐性性状; 3、根据性状表现初步确定遗传因子组成;(隐性性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 子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 的遗传因子的遗传.
(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 行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 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 律。
分离 定律
选择豌豆 作为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奥国人,天主神父。 主要工作:1856-1864经 过8年的杂交试验,1865 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 验》的论文。发现两大 遗传规律,成为遗传学 的奠基人。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易成功?
1.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பைடு நூலகம்
1、去雄 2、套袋 3、授粉 4、套袋
2、豌豆具有多个易于区分的性状
分离定律的应用
农业育种 优良品种——育纯 不能随意舍弃F1
防止或减少遗传病的出现 禁止近亲结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作业
画遗传图谱
1、AA x aa
2、AA X Aa
3、AA X AA
4、Aa X Aa
5、Aa X aa
6、aa X aa
写出P、配子、F1、基因型、表现型、比例
1 :1
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__成__对__存__在__,不相__融__合___;在形成配子时,成 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分__离___,_分__离___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配__子__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及实质
1. 基 本 论 点
F1 基 因 行 为
第一节 分离定律
+
紫红色(介于红
红墨水与蓝墨水混合后的颜色? 色和蓝色之间)
混合后能否再将这两种墨水分开? 不能 因此,人们曾认为生物的遗传也是这样,双亲的遗传
物质混合后,自带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这种观点称 为融合遗传。
孟德尔大胆质疑:生物的遗传真是这样的吗?
(Mendel,1822-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