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约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约客》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约客》教学设计

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约客》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课题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约客》作者及工广州市荔湾区花地中学语文科冯惠远作单位教材、教学内容分析“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词共有十四首之多,古诗词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

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全诗语言朴素,内容贴近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样的小诗。

此诗正好可作为“以诗作图”的切入点,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情(含学生学习起点能力)分析教学古诗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教师对关键词句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于十二岁左右的活泼童真的初一孩子来讲,这种方法用的多了,发现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慢慢减弱,积极主动性也有所降低。

怎样让孩子在一堂课中学习兴趣不减,学习气氛始终浓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从学生对美术课非常感兴趣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对古诗教学作了大胆的探索——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诗特点,融朗读、绘画于一体,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上学习古诗,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展示的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

2.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激发并保持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展示的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

2.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激发并保持学习古诗的兴趣。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跨学科资源融合教学研究在初中阶段,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教学的难点科目,很多语文知识以及课文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导致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门学科的资源授课,通过展示不同的学科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掌握语文运用方法,同时增强语文课堂的活跃性、多样性、实际性等特点,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高效地理解语文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通过历史课程资源展示语文知识(一)借助信息手段将历史融入语文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与历史息息相关,语文教师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文及相关知识点。

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历史与语文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历史资源帮助学生学习语文。

在授课之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历史课件,通过历史教材内容或网络资源准备课件内容,将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将历史课件展示出来,同时讲解其中的历史事件以及语文知识,指导学生学习。

这样学生在观看历史课件时,能够更加顺利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了他们对文章思想的理解效率,增强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时,语文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索有关“白求恩的个人简介以及相关情况”,将白求恩的人物资料详细地展示出来,并搭配上更为直观的图像或者人物影片。

在正式授课时,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白求恩历史资料课件,并讲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白求恩,提高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同时利用直观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特殊背景,激发学生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部编版教材中,初中语文内容的整体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教材中的课文内容逻辑性强,当学生无法高效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在“跨学科”模式的带动下,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授课,将语文和历史进行巧妙融合,增强语文教学的带入感。

第13课《卖油翁》跨学科教案

第13课《卖油翁》跨学科教案
第13课《卖油翁》跨学科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卖油翁》跨学科教案,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卖油翁》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文本理解:通过对《卖油翁》的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语文知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语用法,如“之”、“其”、“于”等,并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油翁》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以及谦逊品质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谦逊品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跨学科内容:
a.历史知识:了解宋朝的社会背景,探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b.科学知识:结合卖油翁的故事,学习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如重力、平衡等。
4.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编写并表演关于《卖油翁》的短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5.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讨现代社会中类似的故事,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总结回顾环节,虽然学生们能够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我觉得他们对于知识点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我计划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后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卖油翁》跨学科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大全五篇)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大全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1.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引导学生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注释中的重点词句;3.复述文章内容,疏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不是险些被它吃掉吗?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的。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圈点勾画,解决重要字词,粗通文意。

▲重点实词(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3)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4)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悠闲。

(8)屠暴起:突然。

(9)狼亦黠矣:狡猾。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一词多义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止增笑耳(通“只”,只是)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其:积薪其中:代词“它”,指麦场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之:久之:无义亦毙之:代词,指它前:狼不敢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乃:屠乃奔倚其下:就乃悟前狼假寐:才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古今异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第17.2课《爱莲说》跨学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下学期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2课《爱莲说》跨学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下学期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2课《爱莲说》跨学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下学期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我以第一人称,为您呈现第17.2课《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本课节选自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2课《爱莲说》。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爱莲说》,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莲的赞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莲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教材、注释资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莲花图引入,提问学生对莲的认识和印象。

2.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3.讲解课文:分析莲的象征意义,讲解课文内容。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莲的象征意义,并分享讨论成果。

5.情景模拟:分组扮演作者和莲,进行情景模拟,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七、教材分析《爱莲说》通过对莲的描写,借莲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坚贞品质的赞美。

八、互动交流1.提问:请学生分享对莲的认识和印象。

2.问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莲的象征意义,并分享讨论成果。

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莲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答案:莲象征着高洁、坚贞的品质,代表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和追求。

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莲的象征意义,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情感。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关于莲的诗词文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将进一步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在讲解课文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对莲的象征意义的分析。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通过分析这些句子,让学生理解莲的象征意义。

初中语文跨学科课程设计

初中语文跨学科课程设计

初中语文跨学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生物)之间的联系,提高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分析、解读其他学科文本,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3. 学生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能够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跨学科思维,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跨学科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形成全面发展的学习观念。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人观点,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学生通过跨学科探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课程强调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语文与历史跨学科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语文》七年级上册“历史故事”单元- 内容列举:讲解《荆轲刺秦王》、《草船借箭》等历史故事,分析其与历史学科的联系,了解时代背景、人物特点和历史事件。

2. 语文与地理跨学科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语文》七年级下册“地理风光”单元- 内容列举:学习《桂林山水》、《故宫博物院》等文章,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地理学科知识在文本中的体现。

3. 语文与生物跨学科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生物奇观”单元- 内容列举:学习《生物入侵者》、《绿色蝈蝈》等文章,了解生物学科知识,探讨生物与人类、环境的关系。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一、内容概要本次教学计划与教案的编写基于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涵盖了全册的教学内容和要点。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本册语文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诗文阅读:涵盖了古诗和文言文的阅读,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包括了各种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写作训练: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公共场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在本学期语文教学中,我们将依据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设定以下总体教学目标。

掌握本学期语文课程中规定的生字词、成语、短语等基础知识,能够正确拼读和运用。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经典篇目中的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升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能够完成各类文体(记叙文、议论文等)的写作任务。

提高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并回应他人的言语表达。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研讨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途径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享会、写作竞赛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 简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特点及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显著特点之一。

本学期教材包含了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化知识、语言文字应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教材强调人文性和思想性的融合,通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第7.2课《荷叶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7.2课《荷叶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荷叶·母亲》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荷叶·母亲》这篇文章与2022年的课标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

根据课标,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需要培养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把握能力,这正好体现在对《荷叶·母亲》这篇文章的解读上。

文章通过描绘荷叶与母亲之间的象征关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象征手法,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此外,课标还强调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包括了对作品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评价。

在《荷叶·母亲》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文章充满了感染力。

学生需要能够欣赏这些艺术手法,并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首先,从文章的主题来看,它巧妙地运用了荷叶这一自然元素,将其与母爱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荷叶作为夏日的清凉之物,其清新、自然、无私的特点与母爱的特质相吻合,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和生动。

其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它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与母亲在荷塘边的生活场景,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又通过细腻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使得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再次,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来看,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感染力。

例如,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叶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将母爱与荷叶相结合,使得母爱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最后,从文章的教育意义来看,《荷叶·母亲》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教材。

它教会了我们要珍惜母爱、感恩母亲,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情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篇文章可能涉及到一些与荷叶、母亲等相关的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学生是否对这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新课标创新案例:美文美教,美美与共之《紫藤萝瀑布》(七下)

语文新课标创新案例:美文美教,美美与共之《紫藤萝瀑布》(七下)

语文新课标创新案例:美文美教,美美与共之《紫藤萝瀑布》(七下)【教例简介】《紫藤萝瀑布》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写得极美的课文,不管是从语言教学来看,还是从情感熏陶、语感培养来看,它都是非常有训练价值的阅读材料。

对这样好的材料,如果用讲析法、谈话法、问答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都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余老师的这次教学设计,将教学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

大致过程是——品味花之美,品味情之美,品味意之美。

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基本实现了如下教学目的:①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②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③对学生进行语感熏陶。

【教例简述】一、学习启动和铺垫1.作者简介,屏显:宗璞,1928年生,女。

著名作家。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优美。

2.切进课文中“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句话,简介作者写作本文的特殊背景。

屏显:本文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弟弟因病去世有关,也与“文革”有关。

由此导人课文。

交代本课的学习任务:品味课中的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

【感叹】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厚实的铺垫孝是需要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读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朗读课文。

1.设计话题:你认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怎样的课文。

2.同学们自由发言,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点评指导。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屏显:这是一篇对紫藤萝花有着非常精美的描写的美文。

这是一篇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十分雅致的美文。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令人陶醉、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的美文。

这是一篇即景抒情、托物寄意、言近旨远的美文。

【感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是学习第一步,没有整体感知就开始片段分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三、品味文中的花之美1.同学们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花之美”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花之美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味。

3.学生自由发言并进行演读分享。

4.教师小结,作者写花之美,屏显:用比喻的手法写花之美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约客》课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约客》课件

语文老师引导感悟诗意
• 1.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 • 2.这首诗从季节和天气写起,这和诗题 “约客”有什么关系呢? • 3.你从这首诗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美术老师指导以诗作画
1、你觉得“以诗作画”最主要根据诗的什么 来构思?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 和画都要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2、请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幅情境交融的画。
体会诗中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惆怅无奈的心境
语文、美术
“跨学科”融合教学
约客
赵师秀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 人所展示的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 受。(重点) • 2、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抓住诗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 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重难点) • 3、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 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 艺术素养。(重难点)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 号灵秀。永嘉(今浙 江温州)人。与徐照
(字灵晖)、徐玑(字灵 渊)、翁卷(字灵舒)并 称“永嘉四灵”。
背景资料
诗人准备和约好的 客人对弈来度过漫长 的梅雨之夜。可是大 半夜过去了,客人还 没有如约而至,于是 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 诗。
参 考 人 物 造 型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时间:12分钟 · 理解诗中意 · 想象诗中画 · 体会诗中情 • 1、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组织、引导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任务。 • 2、学生发挥所长,自选文字题或作 画题完成。

第15课《驿路梨花》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5课《驿路梨花》跨学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驿路梨花》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该小说叙述了“我”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驿路梨花》作为一篇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文章,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人们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民族团结和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同时结合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

这篇小说被选为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同时也曾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

小说以“驿路梨花”为题,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一悬念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在教材分析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小说的显性内容,即“我”和老余、瑶族老人等人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雷锋精神。

其次,隐性意脉是在悬念与误会中体会众人的爱心与公心。

小说中多次出现误会和悬念,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深邃主旨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小说通过描绘多个人物在小茅屋中的行为,展现了雷锋精神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强调了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在教学方面,这篇小说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学习略读方法和本文“写什么”与“怎么写”上,而学习难点则是“为什么写”。

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而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第1课《春》跨学科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跨学科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春》跨学科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教学目标与课标要求的契合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春》的教学目标也强调学生需要“学习用显明、精确、生动的语言,详细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这与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相吻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标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春》的教学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标强调“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春》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溢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这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一致。

二、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的对接《春》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符合课标中对于“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结合在《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与课标中提出的“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要求相符。

教材分析《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收录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中。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春》这篇教材的分析。

一、主题与情感《春》以“春”为主题,全文贯穿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作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期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结构特点《春》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复思考,最终决定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精妙小诗《约客》作为切入点,尝试把美术和语文学科融合起来。诗是画的升华,画是诗的形象;画是诗的形式,诗是画的内涵。诗画一体,画诗合一。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走进诗中,在学生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展开了联想、想象,感受到了诗的意境,接着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对诗的形象进行绘画式的展现,以感受诗的形象美。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情(含学生学习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古诗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教师对关键词句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对于十二岁左右的活泼童真的初一孩子来讲,这种方法用的多了,发现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慢慢减弱,积极主动性也有所降低。怎样让孩子在一堂课中学习兴趣不减,学习气氛始终浓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从学生对美术课非常感兴趣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对古诗教学作了大胆的探索——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诗特点,融朗读、绘画于一体,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上学习古诗,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展示人物参考图片,指导构图角度:远景、中景和近景。
3.请根据本诗的意境画一幅情境交融的画。
聆听,了解“以诗作画”的技巧方法,为下一环节“为诗配画”做好准备。
诗是画的升华,画是诗的形象;画是诗的形式,诗是画的内涵。诗画一体,画诗合一。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在学生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展开了联想、想象,感受到了诗的意境,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诗的形象进行绘画式的展现,以感受诗的形象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展示的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
2.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激发并保持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
《约客》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语文、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约客》
作者及工作单位
广州市荔湾区花地中学语文科冯惠远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词共有十四首之多,古诗词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全诗语言朴素,内容贴近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样的小诗。此诗正好可作为“以诗作图”的切入点,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小组合作,“以诗作画”
语文老师与美术老师:
巡视、帮助有疑难的学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单任务。
文字题:理解诗中意和体会诗中情。
作画题:想象诗中画。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任务。
2、发挥所长,自选文字题或作画题完成。
1.绘画是多数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枯燥的学习中注入绘画的元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掌握诗意来自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展示的孤寂者深夜期客不至的特殊感受。
2.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激发并保持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语文老师:
古人说:“诗堪入画乃称妙”,好诗就像一幅好画一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尝试用一种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展示学习目标——以诗作画。
聆听,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以诗作画。
以“有趣的方法”引起学习好奇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引导感悟诗中意境
语文老师:
精心设计问题,顺着学生对古诗的独特体验展开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感悟意境。
3、再读《约客》,进一步感悟语言美和意境美。
1、顺着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展开教学,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朗读贯穿教学过程,感悟诗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指导“以诗作画”
美术老师:
指导学生对诗的形象进行绘画式的展现,以感受诗的形象美。
1.你觉得“以诗作画”最主要根据诗中的什么来构思?
2.发挥学生所长,自选喜欢的题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五、画作展示及点评
语文老师与美术老师:
适当评价,鼓励学生
展示画作,交流分享。
1.老师的鼓励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利用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六、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难点:
1、学习给古诗配画的创作方法,抓住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上适合诗情的图画,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激发并保持学习古诗的兴趣。
2、通过古诗配画的创作,使文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培养创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
①你从哪些地方感知到诗人的寂寞、失落、怅惘?
②这首诗从季节和天气写起,这和诗题“约客”有什么关系呢?
③前两句的写景营造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怎样的气氛?
1、齐读《约客》,分享课前预习资料,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以“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展开思维,各抒己见,感悟诗意。
语文老师:
对比常用的学诗方法,你对“以诗作画”这种方法有何感受?
分享学习心得
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以便更好地开展古诗的有效教学。
教学反思
融合各学科,创新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美术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如何实现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学效果会如何?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