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
一,导语
“疾风骤雨”是狂乱的风雨,“和风细雨”是温柔的风雨。无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中国文人的笔下,风雨总是相伴相生,共同创造出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西北大汉贾平凹的风雨世界,品味他眼中、他心中的风雨。
二,字词
1,课文名为“风雨”,但是我们在文中看到了直接描写风雨的词语或句子了吗?(没有)那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来表现风雨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且概括每一段中,作者都写了什么。
Key:<1>,树林子像面团,形态扭曲。
<2>,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
<3>,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牵羊进不了家门。
<4>,葡萄蔓脱落,苍蝇集中在电线上。
<5>,鸟巢落下,鸟从空中掉落在地上。
<6>,废纸乱飞,猫跃上房檐,瓦片斜着飘落。
<7>,池塘浮萍凸起来,池水起落,鱼上了岸
<8>,小屋木架响,油灯点不着,老头捶腿,孩子们叠纸船
全文描写了十多种景物的纷乱状态,和村民的非正常的生活状态。虽没有直接描写风雨,但是专注于写风雨下的景物,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风雨的情态。那么这种写法是一种什么写法呢?(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之前我们也有接触,比如《王几何》一文中,在写老师很胖的时候,写了同学们的反应“胖人能走这么快?同学们大吃一惊”,通过写同学们的心理活动从侧面衬托了老师的胖。
本文奇就奇在,通篇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没有寻到一个风字,没有觅到一个雨字,但是风雨无处不在。
本文的景物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都有哪些方面呢?
<1>,自然景物;<2>,动物;<3>,人
2,全文都是描写性的句子,而且所写景物繁多,全是细节描写。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看出了风怎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具体的词语、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A,风力时强时弱:<1>树林子像面团一样,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风大时,狂风在树林中穿梭,树林子鼓起来,风小时,树林子又陷下去。<2>风力强时,瓦虽风在空中飘着,风力弱时,瓦失去风的托举,垂直落下,时间词“一下子”看出风力强弱变化在瞬间发生,时强时弱。
B,风大:<1>垂柳“僵直”“扑撒”失去了原先的垂和柔的形态,乱得像麻团一样,可见风大。<2>芦苇:“全然”,不是一根两根倒下,而是一片全部倒下,而且倒下的声音是“破裂的颤声”,倒下的面积大,声音强,可见风大。<3>羊:羊本身并不是一种弱小的动物,但是再有力的动物在风中却失去了它原先的力量,连站都站不稳。通过动词“撑着”“撞”“滑行”“跌倒”,我们看到了羊在风中行走的艰难,可见风力有多大了。<4>女孩:女孩同样也站不稳,“旋转”“锐声叫唤”看出她在风中的窘迫,而一组词语“两步远”“长时间”的对比,更是带有夸张色彩地戏剧性地写出了女孩在风中行走的艰难。<5>鸟:当鸟巢落下后,鸟尽力想守住它们的巢,“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并且“翅膀猛地一颤”,可是任凭它们怎样的努力,它们的动作完全不受自我控制,只能听凭狂风,将它们吹向左,吹向右,吹到空中,吹落到地上。<6>废纸:一张薄薄的废纸,竟可以“贴在墙上”或“冲出墙头”,从动词便可以看出风之大。<7>瓦片:瓦片本身是有一定重量的,可是在风中却是“飘”着的。
总结:在狂风中,所有的事物都改变了原先的形态,甚至出现了变异。没有重量的废纸变得具有冲击力,有重量的瓦片却像树叶一样在空中飘。原先柔弱的垂柳变得僵直,扑撒下来,具有了力量;而原先具有力量的羊却在风中寸步难行,跌落在地上。所有的生命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柔软无助,受大自然暴力的控制。
C,风急(急和大的区别:大可以从风改变事物的强度看出来,急可以从风造成事物变化的速度看出来):<1>垂柳:时间词“刹那”“随即”在短时间内的形态变化,可以看出风的急。
<2>杨叶:“千万次”写出了杨叶急速变化的景象。<3>鸟:时间词“倏忽”“瞬间”写出鸟在短时间内的变化。<4>废纸:同样也是通过时间词,看出风“急”的特点。
3,我们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描写,看到了一切景物在狂风的蹂躏下形态的改变,从而体会到了风的“大”“急”“时强时弱”。
在有些细节描写中,作者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第一段对树林的描写。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的真实状况,而是先运用比喻,将树林比作了面团,再顺此展开了进一步的想象。“鼓了就陷”“陷了就鼓”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来想象树林的形态,将树林在风力作用下的变化写得栩栩如生。包括之后的“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都是对面团这一比喻的延伸。因此作者在运用贴切的比喻的同时,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将比喻延伸开来,贯穿于描写景物变化的始终。
同学们在文中还找到其他用了比喻或想象的句子吗?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就其中的一个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
Key:第七段,“池塘浮萍”被比喻成绒被,形象地写出了浮萍厚厚地连成一片的场面,顺着“绒被”这一比喻,将浮萍在风中的动态展开联想,“撩起一角”“掀开一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四段,将脱落下来的“葡萄蔓”比作死蛇,写出了葡萄蔓的形态,细长,同时顺着比喻展开想象,写出了葡萄蔓脱落时瞬间的动态,一下子脱落下来,堆成一对。
贾平凹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将景物描写得亦真亦幻,呈现给我们一片奇景和异像。
4,文中写到了风,很少出现雨,有人说结尾写到了大雨,你是怎么看的呢?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Key: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课文大部分都在写狂风下的景物模样,有一种“急”的情调。到了结尾,转写室内,行文节奏舒缓了,孩子们带来了欢喜的情调。
总结:题为“风雨”,却只字不见风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便是贾平凹的过人之处。5,“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可见它应是形神兼备的。可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便是,全是描写性的语句,没有议论性、抒情性语句,所以我们很难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意绪。但是,这也恰恰是贾平凹散文写作的拿手好戏:创作脱离恒定的某种思想制约的情绪散文。我们尽可以凭借我们对文本和生活的理解,去感受体味他的文章,那同学们从《风雨》这篇文章中都读出了什么情思意蕴呢?
Key:<1>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壮美
<2>展现大自然的狂暴肆虐
<3>展现生命在大自然暴力面前的柔弱无助
<4>表达对大自然狂风暴雨景象的惊奇与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