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20130623_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强化班(投影版)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汇总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2、2006)二元结构;22)收3、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1/61/7入差距拉大1/6--入差距拉大1/6流动;4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流动;4、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元)。
城市空间环境的)单中心到多中心6、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自然环境因素7、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镇化的)集聚城镇化)郊区化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8、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集聚城镇化;2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9、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010、、195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6+36+3。
1111、我国市治的特点,、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中国城镇化的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212、中国城镇化的、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业;2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城市规划原理2014
2)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 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放射出六条大 道,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公园 (20hm2)——公共建筑(市政厅、 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医院等)—— 公园(58hm2)——商店和商品展览 馆——住宅——林荫道( 宽128m,中 间有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 花园住宅——永久绿地
1-图书馆 2-医院 3-博物馆 4-市政厅 5-音乐厅 6-剧院 7-水晶宫 8-学校运 动场
“300万人城市”: ——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 层摩天大楼; ——高楼周边有大片绿地; ——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的多层 连续板式住宅楼;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 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 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2.康帕内拉——太阳城
城市结构为7个同心圆,财产公有制。
3.罗伯特· 欧文——新协和村
欧文提出以“劳动交换银行”和 “农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 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1817年提出 “新协和村”的示意方案,居住人口 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 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 一分配。
4.傅立叶——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
傅立叶1829年在“工业与社会的新 世界”一书中,提出以名为“法朗吉” 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 2000人组成公社,实行有组织的大生产。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西方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发表著作 《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 时以《 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 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自己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2.劳动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是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城市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也可以叫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城市。
4.对城市有影响的因素:4.1.社会形态:如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
明显的如卡洪4.2政治制度:如封建社会,中国大多数都城的繁荣都是政治因素4.3经济发展:如东方的小农经济,欧洲的封建领主制5.城镇化的最简单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换的现象和过程6.城镇化进程表现特征:6.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6.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6.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城镇化的S形曲线(又叫诺瑟姆曲线):超过30%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超过60%进去稳定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的思想:1.1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探,天文学,水力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中国沉思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如河南偃师商城,还有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今天湖北的盘龙城,安阳的殷墟。
1.3周代:结束游牧生活,兴建丰、稿两京。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探定测,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1.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技术了周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市场的大小为一夫之地,方百步(140*140))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战国时期,规划思想多元化:1.吴国国都阖闾城(苏州)—伍子胥利用江南水乡2.越国的范蠡利用孙子兵法为国都选址3.齐国临淄城,因地制宜,考虑自然地形4.江南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利于防御战国时期的著作1.《管子.度地篇》: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是革命性著作,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还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2.《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问题做了阐述。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
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__________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集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A.人口集中B.经济活动多样化C.社会组织复杂D.地理位置偏远答案:D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包括以下哪项?()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技术发展D.自然资源丰富答案:D3.以下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B.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C.区域发展对城市发展没有影响D.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答案:C二、填空题1.城市的三大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2.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____、____、____等不同阶段。
答案: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指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2.城市形态: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结构和功能分布等。
3.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
答案: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空间结构紧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特殊。
2.简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案: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简述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城市发展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和成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较慢,成长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成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城市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大纲要求: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8.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乡规划师更新QQ群:180542561 购买各类资料咨询QQ:537084732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品交换)(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注册城乡规划师-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内涵1.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1.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3城市是工商业活动聚集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1.4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1.5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额一种地理环境。
1.6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厨余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巨系统。
1.7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2.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2.4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3.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后称大都市统计区。
加拿大-国庆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国庆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3.2大都市带,法国戈特曼首先提出:有许多都市区连城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
3.3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这种发展趋势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包括发展中国家。
二、城市与乡村1.1聚落因其基本只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其差异有:聚集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职能的差异(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的政经文中心),文化观念的差异。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现代城市含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的意义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有何特点?4、近代城市有何发展变化?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
2)城市布局的变化: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显著变化。
3)城市与环境:工业城市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交通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某种趋同性。
6、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7、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恰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1)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3)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4)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
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5)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6)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并吞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加速了城市化。
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原料,产品要运输至外地,就出现了城市仓储运输用地。
铁路、车站、码头及公共建设均有着自己的选址要求,都改变着城市的结构布局。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一)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三)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居住由分散变密集,从靠近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为主转变。
城市化也可称城镇化,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区别仅是文字使用与规模的区别,“市”和“镇”尚有行政建制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
人口按职业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户籍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一、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扩大)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地区,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环境。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地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二、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发展(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保护文化遗产与新科学技术应用协调、从实际出发重视当地客观条件和历史传统(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生活和谐:城市设施现代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及收入状况,不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规划师的基本立场。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第一章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聚集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特征: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1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2城市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城市;3城市职能倾向两极化:职能叠加和职能分化。
4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5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
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定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大纲2008—04-29 10:55《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体系的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的知识,城市规划编制的知识,城市规划实施的知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
1.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
1.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1.2。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1。
2。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2。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3。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1。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1.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
2.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2。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2。
3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2。
3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2。
3.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3.1。
1 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3。
1.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3.2.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3。
2.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2。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3。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
城市规划原理
2、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传统式)城市用地直接占用土地。(直接式)
职能型: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扩散,使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比景观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更高,更舒适。(间接式)
4、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水平体现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水平
消极型:城市化水平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不一致。
过度城市化:工业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
消极型
滞后城市化:工业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
5、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国家投资发展经济,从农村招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城市化。
自下而上型:在经济发达地区,搞乡镇企业,吸引多余劳动力,从而达到城市化。
二、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现代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疏散大城市(田园城市、卫星城市)
规划
发展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密度,使活动有
理论条不紊。(光辉城市)又称“聚集经济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
(1)提出了工业化城市的两大矛盾:
a、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
b、大城市与自然隔离之间的矛盾
(4)意义: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
卫星城镇的发展
(1)“卧城”大城市近郊区建的居住城,有最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依赖性很强”
(3)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地段,把无序的集中变成有序的分散。增强城市发展的弹性。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 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 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 制设立的市和镇。”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的城市发展 (1) 城市与防御要求 (2)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
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的古代 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 的面积。 A、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 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
瑞典、丹麦: 澳大利亚、加拿大: 法国、古巴: 美国: 比利时: 日本:
200人; 1,000人; 2,000人; 2,500人; 5,000人;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2)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 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补充:古代人认为最佳的住宅与城市 选址
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 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 响。
对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 存在原因与价值,应予以批判研究和扬 弃。
二、城市的形成
1、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 农业中分离出来。
2、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 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 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 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B、 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 族专用,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C、 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 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 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坊里有坊墙坊门,早启晚 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
D、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 (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 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 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 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 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几 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 后,但都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4、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 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 “五十里有市”的市。城市是有着商业交 换职能的居民点。
C、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 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 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 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A、 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 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 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 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 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 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 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 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 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2、城市的法律定义 (1)人口规模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1、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
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宫、堂、 亭、廓、廊) 2、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 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3、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 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在 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城市规划原理
专业基础课
土木与城市建设学院 2007/3
绪论
一、注册城市规划师 1、考试科目(4门) : 1)城市规划原理 2)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3)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4)城市规划实务
2、报名条件:
1)取得城市规划专业大专学历,并从事城市 规划工作满6年。
2)取得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并从事 城市规划工作满4年;或取得城市规划相近 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并从事城市规划工作满 5年。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 建设也有直接影响。 A、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实际郡 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有几个 朝代还在新王朝建立之际,即按照规划新建规模 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B、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 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 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 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
3)取得通过评估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学 历,并从事城市规划工作满3年。
4)取得城市规划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并从事 城市规划工作满3年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城市的形成 2)城市发展的规律 3)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
主要差别
2、掌握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的定义 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
B、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 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 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 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 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 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 生了巨大的变。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有了人工 的能源就有可能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 加工工业迅速地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了 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就 如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