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程度由轻到重排序为
心理异常程度由轻到重排序为
,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迅速地增长,社会心理异常状况已经轻于重,受其情绪紧张和失眠等病理性症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困扰。
心理异常症状被分为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和重度异常三个阶段,各具不同的特点。
轻度心理异常反映在躯体和心理上,表现为焦虑或明显的精神负担,人们经常经历紧张、焦虑、怀疑、困惑、愤怒、恐惧等情绪,但临床表现不足以影响正常生活。
建议休息,改善睡眠,做一些自然疗法,比如冥想,以缓解紧张情绪。
中度心理异常表现为显著焦虑和情绪动荡,人们常有抑郁、困惑和处事困难的症状,精神活动也受到结构性损害,会影响家庭生活和工作性能。
建议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控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注意睡眠,避免外界的刺激,以减轻症状。
重度心理异常表现为行为、社会表现出现大的变化,人们通常会经历抑郁、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和紧张症等异常,会影响日常活动,如职业和社交行为。
为及时获得治疗,建议疾病得到妥善管理,合理使用药物,辅以心理治疗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改善病情发展情况。
在当今社会,心理异常不仅危害着个人健康,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共同积极面对,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表达形式,可以推广有效的改善措施。
这里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大量的认知行为治疗日志网站,社交媒体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为患者以及家庭成员交流经历,分享经验,关心和共同度过难关。
最终,心理异常程度从轻到重,我们都需要谨记,注意自身的情绪,加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及时改善,以免发展到重度的阶段,家庭成员和朋友们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提供。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异常心理?异常心理指的是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的一类心理现象。
这些心理现象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环境有关,对个体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判断标准:1.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某一具体心理状态来说,首先需要判断它是否与正常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正常范围是指大多数人在一定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正常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就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持续存在?除了与正常范围存在差异外,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还需要考虑其持续存在时间。
正常的心理状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波动,但通常不会长时间保持在异常水平。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并且没有得到缓解或恶化,那么就有可能是一种异常心理。
3.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异常心理不仅仅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异,还包括这种变异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异常心理。
4. 这种心理状态是否符合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是一种临床上诊断的心理异常状态,其诊断需要参考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的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症状的数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符合特定的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可以判断为一种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的判断依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认知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
具体的判断依据如下:1.主观感受:个体自身是否感到不舒服、痛苦、幸福指数降低等。
2.行为表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自伤、自杀行为等。
3.认知能力:个体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力等是否异常或明显下降。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心理异常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权威的医学和心理学文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及其诊断标准:1.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持续的低落情绪或兴趣丧失。
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或食欲明显增加或减少。
失眠或嗜睡。
活动减少或增加。
疲劳或缺乏活力。
价值感低落或过度的、不恰当的罪恶感。
思维或集中注意力困难,或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
2. 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焦虑。
对多种事件或活动感到担忧。
难以控制担忧。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幻觉、妄想或其他思维紊乱。
有情感淡漠或不恰当的情感反应。
5.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有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重复的、侵入性的回忆、恶梦或闪回。
7.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不稳定的情绪、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
8.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过度活跃的行为。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摘要:一、引言二、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1.心理功能的失调2.个体的痛苦3.偏离常规或文化4.统计学标准三、结论正文:一、引言异常心理,又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能上出现障碍,并与痛苦或损害相关的心理功能失调。
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本文将介绍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二、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1.心理功能的失调心理功能失调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能上出现障碍。
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正常处理情感,或者在面对压力时无法保持冷静。
这种失调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学习或工作方面遇到困难。
2.个体的痛苦异常心理往往会给个体带来痛苦。
这种痛苦可能是心理上的,如焦虑、抑郁;也可能是生理上的,如失眠、食欲减退。
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无法摆脱的困扰,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
3.偏离常规或文化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行为偏离了所在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规范,就可能被认为是异常心理。
例如,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一个人过于强调个人需求和独立可能被视为异常行为。
4.统计学标准统计学标准是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心理测量和分析,得出一个正常范围。
当个体的心理特征偏离这个正常范围时,可能被认为存在异常心理。
例如,智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等都是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
三、结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功能的失调、个体的痛苦、偏离常规或文化以及统计学标准。
这四个衡量标准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参考框架,但具体情况仍需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异常心理学》读后感
《异常心理学》读后感
《异常心理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深入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异常现象和行为。
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异常心理活动的本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异常心理的定义和分类。
异常心理,也被称为“变态心理”,是指偏离了正常心理活动范围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异常可能表现为情绪、思维、行为或感知等方面的异常。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异常心理的症状、表现以及可能的成因,让我对异常心理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被书中对异常心理发展过程的描述所吸引。
书中指出,异常心理的发展往往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让我认识到,异常心理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早期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性,以预防异常心理的发展或减轻其症状。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异常心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心理评估、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通过了解这些治疗方法,我认识到异常心理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因以及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异常心理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心理学知识,还让我对异常心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异常心理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早期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从事心理学研究或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书。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界定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并试图从简单到复杂的角度全面解析这一主题。
1. 什么是正常心理?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正常心理。
正常心理是指符合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认可的状态。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正常心理定义为个体符合社会期望、能够有效应对生活压力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情绪状态的心理状态。
正常心理具有稳定性、适应性和积极性的特征,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中有效运作。
2. 异常心理的特征相对于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则表现出一些突破了社会认可标准的特征。
异常心理可能包括情绪不稳定、认知功能障碍、行为举止异常等各种表现。
在心理学中,异常心理被视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损害,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和干预。
3. 区分标准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明确的界限,因此区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3.1 行为表现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有序进行的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行为举止异常、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或迟钝等特征。
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社会期望、是否具有适应性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3.2 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性也是区分标准之一。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能够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
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是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3.3 认知功能我们可以从认知功能入手来进行区分。
正常心理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为健康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等能力。
而异常心理可能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例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等症状。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1、心理异常:是指某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一般常识,也不能用一般的心理活动来解释的行为。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它反映出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本质的东西。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二、正常行为方式与异常行为方式的区别。
1、首先是性质不同。
正常行为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异常行为的目的则在于逃避危险,满足自己,发泄情绪。
例如有的同学平时能遵守校纪班规,考试前却作弊,冒名顶替,以为这样就能得高分。
2、其次是社会作用不同。
正常行为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在群体生活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地去完成某种工作,而且其结果一般都是积极的。
异常行为则不然,其社会作用表现在社会其他成员对该行为的看法、评价及所造成的后果。
一般说来,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异常行为对社会没有危害,甚至有益,而与社会发展、公共利益有关的异常行为则必须制止和纠正。
三、神经症性异常心理。
神经症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性异常心理,是在各种强烈精神创伤、脑器质性损害等作用下产生的,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和精神活动的紊乱。
心理异常现象及指导策略
心理异常现象及指导策略
心理异常现象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恐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及指导策略:
1. 焦虑:人们感到过度紧张、担忧和恐惧。
指导策略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寻求支持和理解、设定合理目标、减少刺激源等。
2. 抑郁:人们感到无助、消沉、丧失兴趣和享乐感。
指导策略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寻求社交支持、进行体力活动、寻求专业帮助等。
3. 强迫症:人们反复进行某种行为或想法,感到无法控制。
指导策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药物治疗等。
4. 恐慌症:人们经历突发的恐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身体反应。
指导策略包括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身体反应,同时逐渐面对恐慌的触发因素。
5. 创伤后应激障碍:人们经历创伤事件后,持续出现回忆、噩梦、情绪波动等症状。
指导策略包括寻求心理支持、参加治疗、学习情绪调节和处理创伤经历的方法。
在面对心理异常现象时,重要的是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套适合个体的指导策略。
此外,建立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也对改善心理异常有积极的影响。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可是个大话题。
大家都知道,心理健康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少了它,人生就变得索然无味。
可这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又是怎么回事呢?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有几个简单的原则,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儿拗口,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你想啊,正常心理就像是和睦的邻居,偶尔吵架、偶尔抱怨,但大多数时间都能和睦相处。
反观异常心理,就像那隔壁家时常发出奇怪声响的怪人,时不时让人捉摸不透。
正常心理的人通常能够适应环境,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心态也比较阳光。
他们可能会遇到压力、焦虑,甚至偶尔心情不佳,但这些都在正常的范围内。
就好比是下雨天,虽然会让人有点儿闷闷不乐,但总归是能在雨过天晴之后重新迎接阳光的。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态就会失去平衡,像是被大风吹走的纸鸥,彻底迷失了方向。
这样的状态,可能会让他们在生活中频频碰壁,甚至连基本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再聊聊情绪的波动。
正常心理的人情绪起伏是正常的,他们能感受到快乐、悲伤、愤怒,甚至会有失落的时候,但这些情绪通常是短暂的,不会让人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
就像一阵风吹过,虽然会带来点儿波澜,但终究会恢复平静。
而异常心理的人呢,可能会在情绪上过于极端,像是坐上了过山车,时而高亢,时而低落,让人捉摸不透。
这种情绪的极端波动就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让人觉得不安。
再来看看人际关系。
正常心理的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他们会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和朋友、家人之间也能轻松沟通。
而异常心理的人往往在这个方面比较困难,可能会感到孤独,或者在与人交往中总是有种不适应的感觉。
像是个独行侠,虽说很酷,但内心却渴望能有人理解。
这种孤独感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墙,把他们和外界隔离开来。
然后,咱们再说说自我认知。
正常心理的人通常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就像一块璞玉,虽然有些瑕疵,但依然有它的光彩。
异常心理的类别及成因
异常心理的类别及成因一、异常心理的类别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心理异常共分为10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活动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精神物质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生理和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其它精神障碍及与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
这里针对青年官兵实际,仅就一些类型进行介绍。
1、神经症。
常见的类型有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臆症等。
2、人格障碍。
它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臆症型人格障碍等。
3、性行为障碍。
(1)性指向障碍。
指性行为选择异常对象,如同种同性(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恋童癖等。
(2)性偏好障碍。
即以异常的性行为方式来满足性欲。
如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磨擦癖、性施虐与性受虐癖。
(3)性身份障碍。
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心理上的性别特征恰好相反,有持续而强烈的变换自身性别的愿望。
4、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与青壮年,常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脱离现实,病程迁延。
5、情感性精神障碍。
又称心境障碍,是以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扬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症,伴有相应认识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发作症状较轻者可达不到精神病的程度。
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等几个类型。
6、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
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身体症状表现为主的一组疾病。
(1)心理生理障碍。
包括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呕吐等);睡眠与觉醒障碍(如失眠证、嗜睡症、睡行症等);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异常心理学教学大纲
异常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研究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和异常心理现象。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异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异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3. 培养学生的临床案例分析和诊断能力4. 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三、教学内容1. 异常心理学概述- 异常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异常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2. 心理障碍的分类和诊断-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特点- 诊断心理障碍的标准和方法3. 心理障碍的病因和发展- 心理障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心理障碍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4. 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的综合治疗模式- 不同心理障碍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老师讲解异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2. 临床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实际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心理医院或康复中心,深入了解心理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4. 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的情况2. 作业完成:按时完成作业和小组任务的质量和量化评估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异常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4.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心理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撰写个本学期心理学的论文六、教材参考1. 《异常心理学导论》- 罗纳德·J. 康洛夫斯基2. 《临床异常心理学》- 大卫·H. 巴拉斯和拉拉·J. 萨尔茨曼3. 《现代心理疗法》- 阿莉森·比克尔斯等著七、教学安排每周两节课,每节2小时,总共16周八、备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欢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报名。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努力提高对异常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疾病和异常行为。
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诊断。
下面将从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介绍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首先,在行为方面,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心理。
比如,行为是否与社会规范相悖,是否存在暴力、自残、自杀等行为,以及是否出现异常的逃避行为等。
这些行为的出现往往反映了个体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分析。
其次,在情绪方面,异常心理的判断也可以从个体的情绪表现入手。
比如,情绪是否极端波动,是否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以及是否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等。
这些情绪表现往往是异常心理的重要表现,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再次,在认知方面,异常心理的判断可以从个体的认知功能入手。
比如,是否存在严重的注意力缺陷、记忆力减退,以及是否出现幻觉、妄想等认知失常现象。
这些认知功能的异常往往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
除了以上提到的行为、情绪、认知方面的判断标准外,还可以从个体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自我调节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个体是否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否缺乏自我认同感,以及是否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
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也是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对于异常心理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行为、情绪、认知以及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表现。
只有全面分析和评估,才能准确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异常心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希望本文所述的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引起重视和关注。
常见异常心理现象
妄想
强迫观念
超价观念
01
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
02
础,但患者坚信不移;
03
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
04
害有关;
05
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06
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有所差
07
异,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妄想: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为是与其有关; 疾病:精神分裂症。
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的区别
思维迟缓主要表现为思考效率低,思维贫乏表现为思考内容空虚;
01
思维迟缓时,回答时语速减慢,思维贫乏时,回答时并不减慢;
02
思维迟缓多见于抑郁障碍,思维贫乏多见于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03
思维松驰或散漫: 定义:思维的目的性和连贯性障碍; 表现:联想松驰 内容散漫 缺乏主题,答非所问 特点:语句完整,语句之间存在联系,但整个 思维内容缺乏中心; 疾病:精神分裂症(早期)。
05
01
非真实感:
02
定义: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
03
得不真实;
04
疾病: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
05
体形感知障碍:
06
定义:感到自己的形体发生了变化(窥镜症);
07
疾病:神经症、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幻觉:知觉体验的产生无客观刺激;
3
对客观存在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知觉体验的产生存在客观刺激,是
知觉:客观刺激的各个属性通过感觉器官在脑中通过综合分析,结合既往经验,形成整体印象的过程;
感知觉障碍:感知觉活动与外界客观刺激不相一致。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及常见精神障碍
性身份障碍
易性症
性偏好障碍
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性受虐
性指向障碍
同性恋
心理生理障碍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
失眠症、嗜睡症、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性功能障碍
性欲减低、阳萎、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癔症
(二)
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
⑴妄想
①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
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常见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及其他
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乱)、偏执型(疑)、紧张型(呆)、单纯型(懒)
偏执性精神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
抑郁发作
双相障碍
持续性心境障碍
神经症
恐怖症
场所恐怖、社交恐怖、特定恐怖
焦虑症
惊恐障碍(急性焦虑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慢性焦虑症)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思维
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
强迫行为
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
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神经衰弱
应激相关障碍
定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异常心理的四个衡量标准
一、心理活动的强度和持久性
1.强度:指心理活动的紧张程度,如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
强度越高,
表明心理压力越大,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持久性:指心理活动持续的时间,如某些负面情绪或行为习惯持续时间过
长,如长期焦虑、恐惧、强迫症等,可能是异常心理的表现。
二、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规律性
1.协调性:指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如遇到挫折时出现沮丧、失
落等情绪是正常反应,但如果出现过度亢奋、暴怒等与情境不匹配的反应,则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规律性:指心理活动的节律性,如睡眠、饮食习惯等。
如果个体出现明显
的生物钟紊乱、饮食习惯改变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三、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平常性
1.稳定性:指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如性格特点、价值观等。
如果个体在短时
间内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或价值观转变,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2.平常性: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平常状态。
如果个体在无特殊情况
下出现明显的行为偏差或思维混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四、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
指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调控能力。
如果个体出现无法自我控制情绪、行为等问题,如情绪爆发、行为失控等,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同时,如果个体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无法积极应对,而是出现逃避、依赖等行为,也可能存在异常心理。
以上四个方面是衡量异常心理的重要标准。
如果个体在这些方面出现明显的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
心理异常的基本症状
易激惹性增高
易激惹
表现为极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情感反应,如暴怒发作、激动、忿怒 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
病理性激情
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 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03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增强与减退
意志增强
表现为患者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常见于偏执狂、精神 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情感表达夸张
情感表达过于夸张,可能轻易陷入极端的情绪状 态。
戏剧化行为
行为具有戏剧性,可能通过制造事端或夸大事实 来吸引他人注意。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无责任感
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可能经常违反社会规范或法律。
冷漠无情
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悔意,可能利用或伤 害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冲动和攻击性
01
02
03
遗忘
表现为顺行性遗忘、逆行 性遗忘、界限性遗忘。
错构
表现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 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 、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 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
虚构
表现为患者以想象的、未 曾亲身经历的事件来填补 记忆的缺损。
思维障碍
思维奔逸
表现为特别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感到脑子特别灵活,就 像机器加了“润滑油”,难以停顿下来。
为。
分裂型人格障碍
情感冷漠
对他人情感反应减弱或缺乏,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社交障碍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缺乏社交技巧,难以与他人保持联系 。
奇特信念和行为
可能持有一些奇特或魔幻的信念,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
表演型人格障碍
自我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赞美,难以满 足时对他人产生不满或怨恨。
常见异常心理症状对照表
患者蝗意志活动减少:①抑郁状态患者②意志减退,程度较轻的意志缺乏,即意志低下患者。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和环境协议一致。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力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让人难以理解。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
㈠木僵:
●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两大类)
⑴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
[①突发性妄想②妄想知觉③妄想心境]
⑵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脑海中。
[①强迫性回忆、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性计数、④强迫性怀疑、⑤强迫性对立观念]
四、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㈠情感高涨:面带笑容,自诉高兴,精力充沛,睡眠少,爱管闲事,自我评价过高,花钱大方,可有夸大妄想,易激惹,情绪易波动。[躁狂状态]
㈡情感低落:面带愁容,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喜欢独处,思维迟缓,自我评价低,可有自罪妄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抑郁状态]
㈡易激惹:很容易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㈢强制性哭笑: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不能抑制、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
㈣欣快: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高涨。面带单调刻板的笑容,呆傻的感觉。
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
一、意志增强
意志活动增多。
二、意志缺乏
第六章 异常心理
第六章异常心理第一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概述一、关于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正常心理:能够遵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心理活动。
异常心理:也称变态心理,指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
二、异常心理的理论观点1.生物学的理论观点:从生物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异常心理发产生、发展都生物学因素有关。
包括个体素质缺陷,先天遗传,脑或机体因感染受损、理化因素或药物作用、代谢失常、生理、生化指标异常。
2.心理动力学的理论观点:被压抑在潜意识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异常的主要动力性原因。
3.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通过条件反射的过程习得的,异常行为也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断得到强化而固定下来。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人天生具有发展和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倾向”,即只要环境允许,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5.社会文化的理论观点:社会文化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在心理障碍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三、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1.经验标准:即凭借判断者自己的只是和经验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心里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否正常,或者以一般人的心理状态为标准判断他人心里活动的正常与否。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常模为标准评价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3.医学标准:又称症状和病因学标准,以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和明显的病因为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依据。
4.统计学标准:对人群的心理现象进行标准化心理测量后,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到某些人群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分布曲线,其结果反映了正常人群状态的规律性分布。
5.其他标准: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第二节常见异常心理问题一、临床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认识特点1.心理问题是什么?①一是指心理学中的问题②二是指心理学中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③三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本章)二、常见心理障碍(一)焦虑性障碍概念:是指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逻辑根据的过分担忧和恐惧不安的一种情绪状态。
异常心理状况的识别与应对策略培训课件
CHAPTER 03
异常心理状况应对策略
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了 解异常心理状况的根源,学习应对方 法和技巧,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 能力。
心理治疗
针对不同异常心理状况,采取认知行 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疗 法等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个体克 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与危害
影响因素
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等。例如,某些基 因可能增加个体出现异常心理状况的风险,长期处于压力环 境下或遭受重大生活事件的打击也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异常心 理状况。
危害
异常心理状况可能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日 常生活和工作表现,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严 重后果。此外,异常心理状况也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
访谈法
总结词
通过与个体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的方法。
详细描述
访谈法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心理评估方法,需要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访谈,可以了解个体的情感体验、 认知过程和心理状态等方面,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心理状况。访谈法需要专业的访谈技巧和经验,以便更好 地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
持冷静和积极应对。
沟通与支持
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教授倾听 、表达和寻求支持的技巧,促进个 体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理解 和支持。
应对策略与计划
提供针对不同心理状况的应对策略 和计划,如应对焦虑、抑郁、创伤 后应激障碍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建立支持系统与网络
01
02
03
寻找专业帮助
介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等专业帮助的途径和资源 ,鼓励个体在需要时寻求 专业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临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情绪低落
“三低”
思维迟缓
意志减退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临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1.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减退。 2.心理症状:焦虑、自罪自责、注意力和记忆 力下降、精神运动性迟缓、自杀倾向等。 3.躯体症状群:睡眠紊乱、食欲紊乱和胃肠功能 紊乱、性功能减退、性欲下降等。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抑郁(depression):
常见的异常心理
也称情感低落,表现为心情异常 低落,心境抑郁,自我感觉不良,兴
趣减退,常自罪自责,甚至自伤和自
杀。常伴有食欲减退或缺失、闭经等。 多见于抑郁症患者。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常见的异常心理
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 :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 病。属于心境障碍,又称抑郁障碍或抑郁发作 (depressive episode)。 患者常有兴趣丧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丧失 和自杀观念,并有其他的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的异常。
主要特点:猜疑和偏执
始于成年早期 男性多于女性
第二节
(二) 分类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诊断标准(CCMD-3) :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 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 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 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 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⑦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 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 其它人格障碍
第二节
(二) 分类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也称自闭性人格
--CCMD-3
第二节
(二) 分类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也称妄想性人格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 其它人格障碍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二、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和判别
(一)常识性的区分: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 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假如出现以下几种情
况,可考虑为心理异常:
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 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 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AD ) :
也称焦虑性神经症和焦虑惊恐障碍(ICD-10)
第二节
一、焦虑障碍
发病原因:
人格基础:
常见的异常心理
以多愁善感、敏感、情绪化,容易 忧虑、古板、保守、孤僻等情绪不 稳定或性格内向的人多见。
社会心理因素: 常为一诱发因素,非特异性。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惊恐障碍的同 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发病原因:
常见的异常心理
1.生物学因素 2.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 3.心理学理论 遗传因素或早年生活经历如童年丧亲经历在抑郁障碍 发生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具有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 环境因素的促发下发病。
第二节
二、抑郁障碍
发病原因:
常见的异常心理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早年经历对成年期障碍的影响,将 抑郁症看作对亲密者所表达的攻击,以及未能摆脱的童年 压抑体验,另一些精神分析家认为抑郁症是自我与超我之 间的矛盾。 学习理论则采用“获得性无助”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 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 如悲观无助、对生活经历的消极的扭曲体验、过低的自我 评价等。
至少符合下述三项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 社会疏远,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 湎于幻想和内省; 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 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 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 4.缺乏愉快感; 5.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 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
第二节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一)概念 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其形成了一贯的反映
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CCMD-3)
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
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
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第二节
(一)概念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三、异常心理的分类
ICD-10: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 三 大 分 类 系 统 中的精神与行为分类,第十版; DSM-IV: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写的《精神疾病诊
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
CCMD-3:中华精神科学会制定的《中华精神疾病 分类方案和统计手册》,第三版。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 其它人格障碍
7.对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
第二节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二) 分类及表现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1.偏执性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2.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4.冲动性人格障碍(I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5.癔症性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6.强迫性人格障碍(Ananka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7.焦虑性人格障碍(Anxious personality disorder) 8.依赖性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9.其它人格障碍 :被动攻击、抑郁、自恋(Passive-aggressive, narcissistic,depressive~)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三、异常心理的分类
医 学 心 理 学 分 类 方 法 1. 轻度心理障碍 2. 严重心理障碍 3. 心理生理障碍 4. 躯体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 5. 人格障碍 6. 行为问题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7.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包括在药物、催 眠、航空等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一)功能性而非器质性障碍 人 格 障 碍 的 共 同 特 征 (二)智力正常,认识能力完整, 但认知、情绪、 行为、交往出现障碍 (三)稳定不易改变 (四)儿童开始,持续,中老年时可减弱
(五)危害社会不能免除责任
第二节
(一)概念
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 癔症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焦虑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 其它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
观念\行为\外貌奇特 情感淡漠 人际关系缺陷
男性略多于女性。
第二节
(二) 分类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第二节
一、焦虑障碍
常见的异常心理
病理性焦虑:是指没有明确的 致焦虑因素,或者是刺激和反应不
对称,反应严重或持续的焦虑反应,
也称之为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是焦虑症、恐惧症、
强迫症、创伤后应激性焦虑障碍和
更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常见临床表现。
第二节
一、焦虑障碍
常见的异常心理
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 是一种以焦虑、紧张、 恐惧情绪为主,伴有自主神 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 特征的神经症。
第二节
常见的异常心理
一、焦虑障碍
二、抑郁障碍
三、躯体形式障碍
四、人格障碍
五、性心理障碍 六、睡眠障碍 七、进食障碍 八、自杀行为
第二节
一、焦虑障碍
常见的异常心理
焦虑:源于内心的紧张、压力感。自述焦虑、不安、 心烦意乱,有莫名其妙的恐惧 感和对未来的不良预期感,常 常伴有憋气、心悸、出汗、手 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症状。
常见的异常心理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引起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
则称之为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s)。
如果人格某些或若干方面存在缺陷,但达不到人格障碍称之为人
格偏移。
正常人格
人格偏移
人格障碍
第二节
(二) 分类及表现
常见的异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