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课后练习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课后练习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课后练习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课后练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2.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影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我调节)

二.填空题

1.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内环境:

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它们直接接触的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稳态:内环境的作的用主要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接受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并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因此,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一定的体温、酸碱度、血糖水平,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3.脑电图: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作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图。四.简答题

1.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答: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

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的,其调节过程是反射。

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各种体液途径到达全身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改变细胞的活动,从而实现其调节作用。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

2.简述EEG/ERP、PET、MRI几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1)EEG/ERP(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脑电活动记录技术:是用电极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0.5-2Hz=人睡眠及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4-7Hz=人困倦时出现、8-13Hz=人放松或闭眼时会出现、14-30Hz=当人警醒时会出现的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脑电波

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

2)PET(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食品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葡萄糖的数量,从而获得脑内的分布图。

3)MRI(核磁共振显影技术):氧是由血红蛋白携带的,MRI技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即氧的实际含量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磁学特性,而这些特性可以在磁场中加以监测,因此对不同脑区的活动给出灵敏的测量。

第2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单项选择题

1.浅与深方位术语是最接近的反义词。

2.胼胝体是人脑中最重要的连合纤维。

3.大多数躯体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4.下丘脑主要控制脑垂体。

5.自主神系统的功能是运动和感觉。

6.根据皮层厚度、神经元的形状和纤维的结构,临床上多采用德国神经医生布德曼的数字标记分区系统。他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2.外周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相连的神经,分布于全身。一般将外周神经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3.脑神经中,有的专司头面部的感觉功能,有的专司头面部的运动功能,有的是感觉和运动混合的功能。

4.脊髓的功能是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5.在每一大脑半球上,存在掌管一些复杂功能的中枢,包括中央沟前后的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枕叶的视区、位于颞叶听区以及语言区。

6.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核、豆状核、屏状核。有运动调节功能。

7.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脑干,是脑最早、最原始的部分。

8.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与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网状结构的作用具有非特异性特点,躯体感觉、听觉、内脏感觉传入到网状结构后,都有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9.小脑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

10.白质包括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放射纤维三种。联络纤维可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联接起来,连合纤维可将两半球内相应或同等区域或结构联接起来,包括胼胝体、前连合、海马连合。

三.名词解释

连合区:除大脑皮层上的特殊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分有前联合区和后联合区。

四.解答题

1.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答:1)自主神经系统曾称植物神经系统,它不受意志支配而自主工作,因而得名,它主要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及性活动等。2)它相地独立的维护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不由大脑随心所欲。

2.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答:把人脑分为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

1)网状结构,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并使选择性活动能持续进行;

2)大脑半球后半部的各个感觉区<视觉、听觉、体觉>由于大脑皮层的不同层次,分三级皮层区,接收、加工、储存信息;3)机能联合区指大脑半球前半部的运动区,形成运动的计划,对进行中的活动编制程序,并加以调节和控制,然后将准备好的运动冲动发主外转组织或器官)

五.论述题。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

答:

第3章神经系统的细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细胞的复极化过程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即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这个过程仍继续进行,使细胞膜出现了大约负90毫伏的后超极化电位。

2.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不同,主要功能不包括信息传递作用。

3.神经元的主要特性是兴奋性和传导性。

二.填空题

1.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2.神经元的树突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轴突是由胞体发出的单根突起。

3.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是通信,即不断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接收、综合和传递。

4.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按突起形态和数目,神经元可以分为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

6.根据功能,神经元又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7.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和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称为神经冲动。

8.动作电位产生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

9.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的规律。突触后电位遵循级量变化的规律。

10.根据信息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突触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11.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是兴奋的还是抑制的,取决于之相接触的各个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效应的总代数和。

12.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元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13.反身弧是由感受器、感觉神经、中间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三.名词解释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静息(膜)电位: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化。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神经递质:进行突触间化学传递的物质,主要是神经递质是轴突终扣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形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反射:是指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

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四.简答题

1.化学突触的信息传导过程是怎样的?

答:化学突触是以化学物质作为通信的媒介而传递信息。突触前轴突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上,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电位。

2.反射的基本过程?

答:反射的基本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经传入神经将刺激信号传递给神经中枢,由中枢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再经传出神经,将指令传到效应器。

3.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

答:1)支持作用,一些胶质细胞颁布于神经元周围,交织成网,构成神经组织的支架,支持神经元的胞体和纤维。

2)修复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尤其在脑或脊髓受伤时能大量增生,充填被清除的神经组织碎片留下的缺损。但增生过强,可诱发脑瘤形成。

3)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一些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作用。4)绝缘和屏障作用,

4、神经递质与行为的关系

答: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隙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因此神经递质是行为的基础,对于从肌肉运动到身心健康的一切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研究的神经递质符合以下标准:在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扣时,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出现神经递质时,突触后膜便发生生物反应。如果神经递质的释放停止了,就不会有随后的反应发生。

已知在脑内可能有60多种化学物质作为神经递质发生作用,不仅与动物和人的感觉、知觉、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而且与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和调节的各种机能活动,如睡眠和觉醒、饮水和摄食等行为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不同神经递质都可能影响行为的调节。

第4章激素与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血液进行远距离调节是通过运送激素来完成的。

2.激素是机体一部分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送到其他部位,调节机体功能。

3.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水盐平衡有关的是盐皮质激素。

4.垂体释放的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

5.儿童甲状腺素明显不足会导致精神和身体生长受限。

6.睾丸酮不是垂体激素。

7.增加血液中钙离子水平的是甲状腺素。

8.释放激素合成部位在下丘脑。

9.下列抗利尿素激素起源于下丘脑上的视上核和室旁核。

1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肾上腺髓质。

11.通过负反馈作用,激素可通过抑制下丘脑释放激素的释放途径使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

二.填空题

1.垂体后叶又称为神经垂体,垂体前叶又称为腺垂体。

2.婴儿和儿童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呆小症。

3.除卵巢和睾丸产生性激素外,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量性激素。

4.抗利尿素又称加压素。

5.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低下,可发生呆小症。

6.催产素和抗利尿素贮存在垂体后叶。

三.名词解释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2.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官的活动。

3.内分泌腺: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

4.反馈: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是腺垂体的靶腺,它们的激素分泌均受垂体的调节,然而他们所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垂体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对恒定。

四.简答题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答:1)脑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被称为“内分泌之首”,首先,腺垂体所分泌的“促激素”直接控制着各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调节这些内分泌腺的功能;其次,腺垂体分泌直接作用于体细胞的蛋白质激素,包括生长素与催乳素。神经垂体有两种激素,即抗利尿素和催产素。

2)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对生长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是个体正常生长及骨骼成熟所必需的激素,同时它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与成熟,而且对保持成人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具有显着的意义;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它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

3)肾上腺,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也分泌少量的性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促使血糖增高,抑制蛋白质合成,又加速其分解,也能影响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再分布,在增进机体对内外环境中一些有害刺激的抵功能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调节水盐代谢和尿的排出,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分泌过多,水肿。肾上腺髓质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二者都能激活自主神经系统,都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加快心跳频率,但肾上腺素比去甲肾上腺素强。

4)胰腺,主要有两种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并将这两种激素释放到血液中,以调控血糖水平的恒定。胰岛素是人体调节糖代谢的重要激素,除此之外也参与脂肪与蛋白质代谢,胰岛素是促进营养物质储存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是在人体饥饿时,动员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中的激素,因此,胰高血糖素在饥饿时起着维持血糖浓度的作用。

5)性腺,分泌男性激素或女性激素(睾丸&卵巢)

2.激素的一般作用及其特点

答:作用是1)控制代谢过程;2)维持内环境的恒定;3)促进生长发育和保证生殖;4)适应环境

特点是1)激素是生理调节物质,只影响靶细胞的功能或物质代谢反映的强度与速度,不产生新的功能或反应

2)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是很低的,但对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影响却很大

3)激素的分泌是有节律的,任何激素都没有绝对不变的分泌率

4)激素在体内不断地发生代谢性失活或被排除体外

5)激素作用有一定的特异性。

一些化学物质具有双重功能(如去甲肾上腺素),被分泌到内分泌系统时可作为激素,进入神经系统时又作为神经递质。

3.激素分泌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答:1)脑垂体功能异常为行为的影响:

A幼年时期如果生长素分泌过多可导致巨人症;如分泌不足,则成为身材特别矮小的侏儒症,患者身体比例正常、食欲差、身体微胖。注射生长素后,个体适于增加,即使因革控制食量,仍可继续见到生长素的刺激作用,指导体内贮存的脂肪用完为止。由于生长素对脑的发育无明显影响,侏儒症患者虽极矮小,但智力并不。如果个体成年期垂体生长素分泌过多,则导致肢端肥大症,表现为手足肥大、耳鼻舌及面部增大。

B抗利尿素不足,对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学少有力的刺激,导致尿崩症,表现为排尿量大增,体内水分大量流失。相反抗利尿素分泌过多就会使水分潴留。

2)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素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常见内分泌疾病,它是由与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亢进、易饥饿、食量大增,但体重非但不增加,放而日渐消瘦;神经系统兴奋,烦燥、易努、紧张、焦虑、失眠、言语动作敏捷,不易控制自己;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症状。相反甲状腺功能地下是甲状腺分泌不足,体内代谢降低而引起的疾病。如果功能低下始于胎儿期或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期,患者会身材矮小,有时为侏儒,智力低下可达到白痴的程度,被称为呆小症。如果在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低下,婴幼儿则可出现智力低下、反映迟钝、发育迟缓等,即呆小症,成年机能低下者,虽然其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完成,智力低体正常,但心理活动迟钝、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思维能力低、反射活动减弱。

B甲状旁腺对于维持血钙的浓度至关重要。其功能亢进,会引起血钙浓度过高,尿钙流失,可引起骨骼病变;反之功能低下,手足抽搦、低血钙。

3)肾上腺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

A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身体肥胖、多毛、高血压、学堂升高或尿糖、骨质疏松、性机能紊乱即库欣综合症;反之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即虚弱、易疲倦无力、行动微弱、经常恶心呕吐,即艾迪生病。

B肾上腺髓质病变,分泌多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即高血压症候群和代谢紊乱现象。

C醛固酮主要作用是调节水言代谢和尿的排出,它能促进肾小管对纳和水的重吸收。如增多症为高血压、多饮多尿、陈发性肌肉无力甚至麻痹等。如果此类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水和纳的大量潴留,出现水肿。

4)胰岛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的机能低下或变性坏死,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诱发糖尿病,会使各组织和器官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脏释放葡萄糖增加,体内脂肪组织的的脂肪合成减少,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导致机体持续的血糖过高,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相反,如果胰岛功能过高,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会引起低血糖症。

5)性腺功能异常对行为的影响:常以睾丸功能低下为主;女性卵巢功能低下,青春期以前发病者往往表现为性发育障碍,青春期以后的发现为月经失调,重者可以提前闭经。

五、论述题。

1.激素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作用。

答:激素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总体看来,主要对机体的生长、分化、生殖、维持内环境稳态和适应环境起作用:

1)控制代谢程。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一些激素,能根据机体的需要控制物质的代谢过程。2)维持内环境的恒定,如醛固酮、糖皮质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一些激素,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体液内的离子组成、水盐代谢和血管内容量等进行调节,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3)促进生长发育和保证生殖,如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控制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4)适应环境,如当内外环境突然变化时,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参与下,使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和对疾病侵袭产生抵抗力。

2.激素对行为的调节方式。

答:1)体液调解:指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他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前者是激素通过集体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后者是激素及某些化学物质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由于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激素的方式,因此发挥作用比较缓慢、持久,作用时间也比较长,这一点不同于神经调节。

2)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然后由脑垂体分泌激素,进一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从而影响效应器官的活动。

下丘脑不属于内分泌腺,但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联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下丘脑内视上核、室旁核的等的轴突投射到神经垂体。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毛,不能合成激素。下球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的抗利尿素和催产素在神经垂体内存贮,在适宜刺激作用下,这两种激素由神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另一方面,下丘脑对腺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行调节。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既能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细胞的作用,又保持典型神经细胞的功能。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由下丘

脑不同的腺细胞分泌的释放激素或释放抑制激素,可控制腺垂体激素的释放。这样的功能调节组成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对整个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

3)反馈调节: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是腺垂体的靶腺,它们的激素分泌均受垂体的调节,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下丘脑与垂体又产生反馈作用,以维持该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血中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反馈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因此也称负反馈作用。包括一系列生物化学或生理反应。

第5章感知觉的生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声源空间定位编码中,对低频声波编码以声波时差效应为基础。

2.失认证可能是次级感觉皮层障碍所致。

3.枕——颞通路对物体及其细节产生完整而精细视知觉。

4.假如你是一名神经科医生为患者做测试。患者画一个动物,他画的动物各个部分都是割裂的,那么他可能患了统觉性失认症。

5.颞叶皮质的二级区是区门用于语音的分析和综合的器官,那么左侧颞叶22区和42区损伤会造成词聋。

6.舌头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是比较敏感的,如舌根对苦味比较敏感。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

二.填空题。

1.视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过程由三个层次不同的视觉中枢,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逐级完成的。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构成低级神经中枢,外侧膝状体是皮层下中柢,视皮层是视觉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

2.视觉信息加工的腹侧通路负责物体知觉,背侧通路负责空间知觉。

3.感觉系统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基本活动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感受器的换能,第三步是感觉信息的传递和加工。

4.对于皮层感觉信息加工,一般认为特定刺激传入到初级感觉皮层,然后将信息传送到邻近的二级感觉皮层,联合皮层完成最高水平的知觉过程。

5.高等动物中,视觉感觉器官是眼,听觉感觉器官是耳,嗅觉感觉器官是鼻(嗅上皮),味觉的感觉器官是舌(味蕾)。

6.柯蒂器由基底膜、毛细胞、盖膜组成。

7.味蕾由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它是一种化学物质,适宜刺激是一些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8.痛反应分为局部反应、全身反应、行为反应。

9.感觉的产生是由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神经传导通路和皮层中枢三部分的三体活动来完成的。

10.从痛源的角度看,痛感觉可分为三类:快痛、慢痛和钝痛。

三.名词解释。

1.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2.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最初产生清晰的感觉,然而随着刺激持续作用,感觉逐渐变弱,有时甚至消失,这个现象称之为感受器的适应。

3.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电活动,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4.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因大脑局部性病变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5.视觉失认症:是一种不能用视感觉认知物体的病症。

6.听觉失证症:是一种不能用听感觉识别声音的病症。

四.简述题。

1.感觉器的生理特性。

答: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2)对刺激的感受阈值。3)感受器的适应性。4)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简述视觉信息的传导通路。

答: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开始,沿着视神经,经过视交叉,形成视束,继续上传到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纤维进行交叉后上传至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是大脑比层下的视觉中枢,由它发出的纤维,组成视放射,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17区),鼻侧延伸出的轴突交叉到了对侧脑每个半球都接受来自对侧的视觉刺激。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与二级V2、三级

V3、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V1区与简单视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

视感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过程要经过三个层次不同的视觉中枢,按一定规律和机制逐级完成。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构成低级中枢,外侧膝状体构成皮层下中枢,视觉皮层是视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除了枕叶视皮层外,还有一些脑结构有参与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他们共同构成了视知觉的生理基础。

3.简述感觉和知觉的不同之处。

答: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知觉过程带有意志的成分,人的知识、经验、需要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首先是被感觉,然后才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事物的反映,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在心理学中称为“感知觉”。

4.简述知觉产生的生理基础。

答: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层许多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首先,皮层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次级感觉皮层对初级感觉皮层所接收的信息进行

综合分析,并与大脑联合皮层及相关脑结构结合,共同完成知觉过程。人类大脑皮层80%属于联合区。联合皮层除了通过联络纤维、连合纤维与周围的感觉区和运动区联系外,还接受皮层下核团的传入纤维,并向皮层下投射传出纤维。次级感觉皮层、联合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

第6章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一.选择题

1.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更换一个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交替周期,异相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加

2.现代睡眠机制认为,脑桥大细胞区在异相睡眠中最活跃,在觉醒和慢波睡眠中被抑制

3.慢波睡眠紊乱可导致夜惊症

4.异相睡眠过程中,蓝斑在觉醒和慢波睡眠时是活跃的,而在进入异相睡眠时是静止的,称为异相睡眠的“闭细胞”;脑桥大细胞区的作用正相反,称为异相睡眠的“开细胞”

5.慢波4期和异相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决定睡眠质量。

二.填空题

1.快波睡眠又叫异相睡眠。

2.从儿童期到老年期,异相睡眠与慢波睡眠的慢波4期时间逐渐减少。

3.控制睡眠与觉醒的脑结构,对于慢波睡眠来说,关键性的脑结构是脑桥大细胞区、蓝斑、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和延髓网状大细胞核等。

三.名词解释

1.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慢波睡眠。

2.异相睡眠:也称为快波睡眠,即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的快波时相,称异相睡眠。

四.简答题

1.睡眠与觉醒的神经调节过程。

答:脑高位的一些关键性结构与脑电去同步华快波的呈现,PGO波发放和眼动有关;脑干低位的一些下部关键性结构与异相睡眠中的肌张力变化有关,与觉醒时很难区别。

1)异相睡眠的“开”细胞和“闭”细胞,脑桥大细胞FTG散于脑桥网状结构中,慢波睡眠时没有电发放,一旦动物进入异相睡眠状态,电发放增加。每一串电发放都伴随眼动和PGO波发放。大脑电活动去同步化,出现低幅快波,肌肉张力几乎完全小时,因此将脑桥大细胞区称为异象睡眠的“开细胞”。

与此相反,脑干背部的蓝斑LC内存再者许多小的去加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在慢波睡眠时低频的电发放变慢,一旦进入异相睡眠,它们的电发放立即停止或迅速降低。因此将蓝斑中的这种小细胞称为异相睡眠的“闭细胞”。这种闭细胞以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当动物睡眠时兰拌闭细胞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逐渐降低,在异相睡眠阶段含量最低,但从异相睡眠中觉醒时,去甲肾上腺却突然增高。

脑桥大细胞区与兰斑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人的觉醒与睡眠,调解人的觉醒与睡眠周期。

2)控制睡眠周期的相互作用模型:觉醒期间,蓝斑异常活跃,同时抑制脑桥大细胞区的活动。进入慢波睡眠时,蓝斑电发放率放慢,削弱了对脑桥大细胞区的抑制,后者的功能逐渐启动,经过慢波睡眠,其发放率逐渐增加直到逐渐摆脱蓝斑的抑制作用,进入异相睡眠早期时,蓝斑几乎不活动了。异相睡眠后期,蓝斑快速逐渐重新启动,对脑桥大细胞区的抑制功能逐渐加强,直至再次抑制脑桥的细胞区活动,结束异相睡眠而进入觉醒阶段。还有其他的一些核团也参与了异相睡眠调节,如具有异相睡眠过程轴眼动的命令功能的外侧膝状体,与肌张力的小时有关的延髓网状大细胞核,与快速眼动现象同时发生的PGO波

2.人一生当中睡眠时间的变化规律。

答:1)人的每夜睡眠大约由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交替变换4-6个周期所组成,平均每个周期历时80-90分钟,包括20-30分钟的异相睡眠和约60分钟的慢波睡眠。成人入睡后,必须先经过慢波睡眠1-4期和4-2期的变化后,才能进入第一次异相睡眠。整个睡眠过程的每个睡眠周期中的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都不是前一个周期的简单重复,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每次更替一个周期,异相睡眠的时间都有所增长,所以后半夜睡眠中异相睡眠时间比例增大。成人夜晚睡眠时间:异相睡眠25%、慢波睡眠2期50%,慢波睡眠3期20%、慢波睡眠1期5%,其中慢波睡眠4期和异相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决定睡眠质量。从儿童到老年慢波睡眠4期和异相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2)正常人每晚异相睡眠有规律的间隔出现5-7次,入睡后第一次出现的异相睡眠持续时间通常比较短5-10分钟,但后续各周期中逐渐延长可达到30分钟,相反慢波睡眠3、4在睡眠前三分支一的部分占有优势,但在睡眠的后三分之一即早晨的睡眠中往往完全缺如。

3.简述觉醒与睡眠的生理基础。

答:脑干网状结构与睡眠、觉醒的发生和交替有关,如各种感觉刺激可以把已经睡眠的人弄醒,就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网状结构对大脑皮层的作用,是与睡眠发生的机制相关联的,与慢波睡眠有关的关键性脑结构是中缝核、孤束核和视前区,对于异相睡眠,关键性的脑结构是脑桥大细胞区、蓝斑、外侧膝状体等。

第7章注意的生理基础(非重点)

一.选择题

1.正诱导指皮层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兴奋过程。

2.无论是特异投射系统还是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都受丘脑控制,进而调节注意过程。

3.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4.丘脑网状核接受双重控制。安它接受额叶—丘脑系统的兴奋作用时,会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核实施控制从而对传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筛选。

二.填空题

1.注意的两个显着特点选择性和集中性。

2.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3.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服从于优势原则。

三.名词解释

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性、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

3.朝向反射:新异刺激出现时,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四.简答题。

1.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

答:1)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正诱导指皮层某一区域的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兴奋过程。负诱导指皮层某一域的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抑制过程。

2)大脑皮层上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服从于优势原则:当机体把某种事物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时,该事物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一个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对皮层其他区域的兴奋起抑制作用。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程度越高,对其他区域的抑制作用越强,这时注意力越集中。其他事物,有的透射到优势兴奋中心的边缘,即注意的边缘;多数透射到优势兴奋中心外,即注意范围之外。因此当人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在某一对象时,对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注意的生理基础

答:1)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各种感觉神经冲动分别沿着各自专用的传道途径传入大脑皮层,如视觉:视网膜—外侧膝状体—初级视皮层;听觉:耳蜗—内侧膝状体—初级听皮层。

非特异投射系统:各种模式的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受器,转变为神经冲动后沿特异感觉通路向高级中枢传递,同时还发出侧支将神经信息传至网状非特意系统,由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发生弥散性调节作用。各种模式的神经信息到达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后,都失去了它的特异性,对脑的各级中枢都发生着非特异性调节作用。

3.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可能病因

答:1)多数研究者认为该病与多基因的遗传方式有关,但目前对其遗传方式还不清楚

2)另一发病原因可以归纳到患儿大脑发育迟缓方面

3)多种生理因素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也影响到儿童机体的发育,使得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病况发展

4.丘脑网状核对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状态的调节

答:丘脑接受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投射,对于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的最高中枢。对于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最重要的中继站。丘脑感觉接替核是特异性核,接受嗅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投射纤维,换神经元后再投射大脑感觉皮层,形成特异性感觉(如视觉、听觉)。

电生理学实验证明:1)丘脑网状核对感觉接替具有抑制性作用;2)额叶—丘脑系统对丘脑网状核具有兴奋性作用;3)中脑网状结构对丘脑网状核起抑制作用。

第八章学习和记忆的生理基础

一.选择题。

1.凡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的遗忘称为顺行性遗忘。

2.科尔萨科夫综合征表现为遗忘加虚构,也说明间脑在记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3.关于患者.记忆功能详细的研究说明,海马是陈述性记忆系统的脑结构。

二.填空题

1.从形式上说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从时间上说记忆可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

2.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性记忆,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非陈述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可分为程序性记忆和运动技能记忆。

4.关于学习的神经生理基础,巴浦洛夫提出暂时性联接通路,提出脑的不同部位建立了新的功能联系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5.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名词解释

1.非联合型学习:又称简单学习,机体对单一刺激作出的行为反应。

2.联合型学习: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的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3.习惯化:当一个不产生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及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

4.敏感化:反射反应加强的过程。一个弱的伤害性刺激不仅引起弱的反应,但在强的伤害性刺激作用后,弱刺激引起的反应就明显加强。

5. 短时记忆:一种对刚意识到的刺激的瞬间记忆

6.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7.陈述性记忆:对事实或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8.非陈述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运动技能记忆和情绪记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逐步形成。

9.情景记忆:有关自我生活史的记忆

10.语义记忆:对于与任何具体意见无关的事实和资料的知

11.遗忘:是记忆障碍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脑疾患常见症状,如长期酗酒、脑炎、脑部受伤以及缺氧等均表现为遗忘症状。

12.顺行性遗忘:患者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

13.逆行性遗忘:患者不能回忆起紧接着本症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四.简答题

1.简述记忆过程

答: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巩固和提取的过程。

2)编码是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的阶段,也节是通过感觉系统向脑内输入信息的阶段,是感觉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的。最初的信息一定要通过感觉通道,被编码变为短时记忆的内容,这些信息有的在编码过程中事,有的巩固下来长期储存。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

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知道的存储有时也被称作知识的表征。

提取是将贮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中的过程,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编码、巩固和提取这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造成遗忘。

2.比较联合型学习和非联合型学习的生理机制。

答: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的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它可分类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非联合型学习是机体对单一刺激做出的行为反应,分为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类型。

3.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答:短时记忆是一种对刚意识到的刺激的瞬间记忆。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基础。第九章语言的生理基础

一.选择题。

1.发现皮层言语运动中枢的医生是布洛卡。

2.发现皮层言语理解中枢的医生是维尔尼克。

3.参与言语活动的大脑皮层部位中,角回是视觉性语言中枢。

4.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左半球是言语优势半球,它承担言语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存储、生成、表达等功能。

二.填空题

1.鲁利亚认为,脑功能的局部损伤是和特定的语言功能障碍相关的。

2.左半球损伤虽不影响话语的组织和表达,但使语调平淡,感情色彩减弱、甚至消失。说明右半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管语调。

3.前语言区主要与言语表达有关,后语言区主要与言语理解有关。

三.名词解释

1.优势半球:大多数人的言语是左半球的功能,左半球被称为言语优势半球,它承担言语的接受、分析、理解、加工、储存、生成、表达等功能。

2.失语症: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导致的言语理解和表达障碍。

3.运动性失语症:主要是布洛卡区受损导致,按程度分为完全的运动性失语症和不完全性失语症。

4.感觉性失语症:维尔尼克区和听觉联合区受到损作导致的,也叫维尔尼克失语症。

5.传导性失语症:维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联接起来的功能联纤维—弓状束损伤导致。

6.命名性失语症:左侧颞叶和顶叶的维尔尼克区受损导致。

四.简答题

1.失语症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哪些主要症状

答:1)失语症主要有运动性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传导性失语症和命名性失语症。

2

缓慢,不自然也不琉璃,发音不清晰。依据失语的程度可以分为: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完全不语,有的甚至连个别的自、词或音节都发不出)和不完全的运动失语症(患者一般能

发出个别的语音,但不能把语音构成词句,也不会把词句按语法结构进行排列,因而他们发出的个别语音也是杂乱无章的,不能被人理解。

症,患者听觉正常,但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因此患者虽然有说话的能力,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答非所问,别人无法真正了解他讲话的内容。不仅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但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缺陷,他们依旧参加社会活动。

语症。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能正常讲话和叫出物体的名称,但他们不能复述别人的话,也不能按照别人的指令作出相应的反应。作复述训练时,患者会说出一个近义词。

品、言语流畅、合乎语法规则,他们虽然理解力良好,但找不出适当的词语表达。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一.选择题。

1.外界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过边缘系统整合,并与大脑皮层联系而产生情绪,下丘脑促成情绪的表现。

2.盖尔霍恩对情绪异常提出的神经生理需假说,认为机体内着两种自动调节趋势:在情绪激动时下丘脑中、后部,工作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情绪低沉时下丘脑咀侧部、营养向性系统活动占优势。

3.多道生理仪:测量心率和呼吸率以及皮肤电

环路:指边缘系统

5.大脑皮层对皮层下结构具有抑制功能,当切除大脑皮层后,轻微的刺激就可引起动物的强烈怒反应。这种怒反应并不明确地指向刺激源,但只有在下丘脑完好的情况下才出现。

6.对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对正常人的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左半球为正性情绪优势。

二.填空题

1. 情绪反应由自主神经、行为和激素三个不同层面的部分组成。

2.杏仁核主要与恐惧有关。

三.名词解释

1.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有独特的心理过程。

2.帕帕兹环路:1937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帕帕兹系统地阐述了影响情绪行为与情绪体验的复合神经结构,即帕帕兹环路,这个环路的主要结构就是边缘系统。

3.应激:机体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

4.应激源:生物体对上述刺激因素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称应激或应激反应,而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5.以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真正的生理疾病,需要医疗救治。

四.简答题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答:1)情绪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是比较低级的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则是比较高级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受到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2)情绪往往带着明显的情景性、机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往往收到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因素影响,一旦情景发生变化,情绪就会出现或消失、加重或减轻的一向。情绪是不稳定的,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情感则不然。由于情

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化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般不受具体情景的制约和影响。情感是人对物、人对人、人对社会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反应。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外显行为方面也远比情感要表现得强烈,通常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表现性。而情感则更多地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内隐而不露,很少具有冲动性。

2.简要评述詹姆斯—兰格关于情绪产生的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提出,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时,片面地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作用,他们也没有看到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神经的调节作用,从而否认人的态度对情绪的决定意义。虽然很重要,但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3. 简要坎农—巴德的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丘脑是情绪产生的中枢,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丘脑冲动得到释放,情绪反应就会发生。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但是丘脑理论也是不完善的,有学者指出,给已去皮层的动物切除全部丘脑之后,其怒反应仍然存在,只有当下丘及被切除后,该情绪反应才消失;同时如果情绪反应是丘脑的皮层掏解除的结果,那么动物应当产生连续的、持久的怒反应,但事实恰恰相反,其怒反应是疃的、不连续的。可以看出坎农的丘脑理论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但是却忽略了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4.阿诺德的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有关。认为情绪是对趋利避害的体验倾向,而且伴随着相应的生理变化模式。不同的情绪对应于不同的模式。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要经过个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而评估发生在大脑皮层上,情绪是由这种评估引起的。她认为情绪反应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骨骼肌的自主活动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共同调节情绪活动。对外周神经系统变化的反馈是情绪意识的基础,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序列应当是“情景—评估—情绪”,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个体对刺激的评估,刺激情景并不能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

5.塞耶关于应激反应的全身性适应综合征。

答: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为主的全身性适应反应,包括三个阶段:①警觉期,机体的防御能力被唤醒,类似于坎农的格斗—逃避模式。②抵抗期,机体对应激原的适应为特征,对应激原告的抵抗程度增强。③衰竭期,如果机体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作用之下,或有关刺激很强,机体可能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此时,警觉期的症状再次出现,如果应激原仍不能消除,机体反映将不可逆,甚至导致死亡。除非机体能重新取得适应技巧或找到新的应对方法,这说明机体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与全身性适应综合征相对应,机体对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刺激会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局限性适应综合征。

6.简述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答: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也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