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和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从公元前2800年到现在的4000多年间,没有战争记载的只有一年。
但1914年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1914年爆发的战争则是世界性的。
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教师讲解: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占有状况如何呢?呈现图表如下:项目英德法美1870年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32 13 10 23比重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在世界所占位次 1 4 2 5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从表格中的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
最后教师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教师讲授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二、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4)古今异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科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加上、增加)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部编版初中历史《西欧庄园 (2)》导学案精品(2022版)
第8课西欧庄园【学习目标】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根本史实学习流程:【课前展示】上节复习内容【创境激趣】由历史图片导入【自学导航】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庄园的形成与普及:开始形成,大约到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2.庄园的特点?3.庄园的居民: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包括和。
4.庄园的土地构成:〔1〕“〞:领主自己保存,直接经营,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2)“〞:“直领地〞之外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佃户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3)“〞: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全体佃户都可以放收,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5.自由农民的权利:二、庄园法庭1.庄园法庭拥有哪些权利?2.法庭的开庭情况如何?3.法庭可以做出的惩罚:4.法庭的审判:5.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1.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2.西欧庄园里的领主和佃户是一种什么关系?【强化训练】1.庄园:9 世纪兴起---11世纪开展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3.庄园的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4.庄园的土地构成:“直领地〞“份地〞“共用地〞5.庄园法庭的特点:掌握司法权、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开庭时间地点不固定、罚金、法律依据习惯法或村法6.庄园法庭的作用: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维护也限制领主的特权【归纳总结】本课知识体系【板书设计】第8课西欧庄园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二、庄园法庭【教学反思】我认为我讲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确地讲授了这段历史的根底知识,方向没有缺陷。
学重点把握清晰,详略得当。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学习目标:1.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开展历程,国王克洛维推行基督教。
2.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
3.了解查理曼王国的强盛和实行的什一税制,帝国分裂后形成的三个国家。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罗马城帮和罗马帝国》精品导学案(word版)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课程标准】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课前预习】◆罗马城邦1.罗马城邦:公元前____年,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河畔兴起。
2.罗马共和国:公元前___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1〕统治: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手里,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罗马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罗马设立了两名,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公元前年左右,罗马公布了成文法,这部法被称为《》。
〔2〕扩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半岛;随后战胜了迦太基,控制了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3〕危机:公元前73年,发动奴隶起义,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4〕衰落:前49年,夺权,不久被谋杀;前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公元年,罗马帝国建立,建立者是。
2.黄金时期: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幅员地跨欧、亚、非三洲,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罗马帝国的衰亡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课堂学习】材料一: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当时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开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
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入帝国。
〔1〕材料一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举一例说明“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中国化〞。
〔2〕材料二中的“帝国〞指哪一帝国?它的第一任皇帝是谁?〔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答复中国的丝绸是经过哪条商道传入该帝国的?在这条商道上东西文明的传播者是哪国人?〔4〕该帝国最初两百年经济繁荣,盛极一时,请用一句大家所熟悉的西方谚语来说明它的繁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案)-2020-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认定目标】: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成就与局限,分析失败原因3.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学习重点: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学习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
斯大林按照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的力量。
[来源:学§科§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4.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来源:学科网ZXXK]5.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6.20世纪 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政治上,实行;经济上,实行。
7.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部编版(人教)历史九年级下导学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重点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如何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发生在何时?1953年(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1)勃列日涅夫何时开始执政?1964年(2)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3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尔巴乔夫何时喀什担任苏联领导人?1985年(2)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措施:1985年到1988年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精品导学案(word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学习目标1.识记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掌握根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2.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自主预习1. ,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人民从中国分裂出去。
2.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3.1935年下半年,日本筹划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脱离中国幅员。
4.张学良、杨虎城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防止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材料二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假设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自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材料三外寇缺乏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那么决不能御外侮。
——自1933年4月蒋介石在南昌对围剿军将领的训话答复:①据材料一答复,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②据三那么材料分析,蒋介石采取这种对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四、随堂演练1.“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
〞材料所指的是〔〕2.下面内容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致张学良的密电,“听候中央处理〞是怎样处理的?〔〕3.“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地遥拜。
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必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上述情况最有可能发生于何时?〔〕4.日本筹划华北五省自治的直接目的是〔〕5.1935年鲁迅撰文热情赞扬了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并寄以“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殷切希望。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6课《冷战》,主要讲述了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课通过介绍冷战政策的起源、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以及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局势,认识到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冷战时期的具体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掌握得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掌握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冷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
2.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及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冷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冷战时期的历史问题。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
3.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
4.板书设计:突出冷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冷战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冷战时期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冷战?冷战是如何起源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其起源,引导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希望唐雎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他不能用武力夺取安陵。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实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何不同?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5.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6.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三、分析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6课变色龙
强词夺理,显示出自己一贯的气魄,批评赫留金。
(5)“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三、小组讨论,深入探究
4.从全文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风使舵,对狗的态度随着对狗主人的猜测而变换;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极尽阿谀之能事;媚上欺下,欺压地位低于自己的人。
二、再读课文,赏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作用
1.文章中哪些语句提示我们奥楚蔑洛夫所生活的环境?找出课文中与环境描写相关的句子,请简要分析。
(1)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学习
难点
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学法
指导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说起眼下一些人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 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的、可怕的。在蜥蜴中有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拥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 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吧。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历案】1课时【学习主题】本课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巩固和经受挫折的时间线索来展开。
【课标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2.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学习目标】1.结合史实,知道冷战形势下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了解赫鲁晓夫在思想上的改革。
3.能结合具体材料和数据,掌握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且能简要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性。
4.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5.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评价任务】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导学案》知识清单的填写。
2.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认识社会主义都扩展到哪些国家,并得到扩展的原因。
3.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二,得到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基本概况;知道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科学指导。
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4. 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三、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和相关知识;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发展重工业。
仍然没有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没有成功5.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五六,探讨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
让同学们知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等结论。
6.通过完成课堂活动七,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史论结合说明观点的能力。
【资源与学法建议】1.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九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难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1.阅读图一《巴黎和会的代表》和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介绍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巴黎和会性质——一次分赃会议。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漫画,了解《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
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
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归纳总结: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_新课标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导学案)设计者:赵刘强 研究人员:罗中安 黄文华 兰竹溪 审定人:赵刘强学习目标:1、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其作用。
2、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战争的转折、德日投降、二战的影响.学习难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
知识链接: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为什么会屡屡得手?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原因、时间、标志.2、雅尔塔会议:目的、时间、参与国家及人物、内容。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1)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双方、意义(2)诺曼底登陆:时间、双方、意义。
(3)德国投降:时间、意义。
(4)日本投降:背景、时间、意义.(5)二战的影响。
思考探究: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标志各是什么?有何作用?2、怎样评价雅尔塔会议?3、德军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苏联军民怎样保卫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4、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是什么意思?5、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主要战场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怎样结束? 日本在什么背景下投降?6、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7、日本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你怎么看?知识梳理:(自己动手,采用你最拿手的方式来整理本课的知识提纲)华盛顿会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胜利二战胜利达标测试: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转折点开辟第二战欧洲战场结二战结束 称尔塔会A。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知识梳理】知识点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指今天________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受到美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影响。
3.主力构成: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____________”。
5.玻利瓦尔的主要事迹: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__________军队。
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6.圣马丁的主要事迹: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领导了阿根廷、智利、________的独立运动。
知识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________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开始时间:1857年。
3.主力构成:________(首先起来反抗)、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
4.杰出女英雄——____________,她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5.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____________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________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达标练习】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不包括()A.拉美人民不满殖民者的掠夺B.受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殖民者在拉美的残暴统治D.新航路的开辟2.“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3.分析明治维新对东亚和世界的影响。
【导学过程】1.预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甲午战争,你们知道这场战争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么,你们知道明治维新吗?它是否对东亚有重要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2.知识讲解与学习2.1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19世纪上半叶,中国曾发生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和对外战争,这使得中国深陷动荡和困境。
而与此同时,日本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比如日本与美、英、法等国发生战争,这些战争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压力的具体表现。
2.2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请同学们观察下图,它描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a.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封建政权变为君主立宪制)b.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封建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实行近代化的改革,废除了武家和士族特权制度)c.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和工人人口增加)d.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办了学校,推行了义务教育)2.3 明治维新对东亚和世界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并回答:a.明治维新为什么会引起世界的关注?b.明治维新对东亚地区的影响是什么?【导学总结】同学们,通过上述学习,我们了解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它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明治维新对东亚和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整理笔记。
2.思考并回答: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有哪些?明治维新对东亚有什么影响?3.预习下一课,做好预习笔记。
【补充内容】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a.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政权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化的政府机构,开创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导学案1.熟读诗文,理解并默写。
2.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体会三首诗中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诵读法”、“质疑-议疑-明疑’,“讨论法”1、我会拼读我会写国门xuán ( ) 当.纸钱( ) 遍.种( )jīng( )旗yán( )罗fēng( )烟2、了解作者:本诗的作者是,字仲弘,省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
3、《梅岭三章》的“章”意思是。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和,这三首诗是在“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表现了作者。
的精神。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至少两处)(提出质疑的问题,留给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1.这三首诗在内容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从用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诗作。
(1)试分析“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牺牲”“献身”或“杀头”等词语。
3.试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1.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意境相同?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复多菲)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岳麓山顶眺望陈毅岳麓山头任我行,三湘眼底绝风神。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战争破坏归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
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
(1)比较《梅岭三章》和本诗。
体裁: 时代:(2)简要说说该诗三、四句和五、六句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四句:五、六句:(3)本诗与《梅岭三章》都有一句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把它们摘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