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练习-专题十三史学素养、史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史学素养、史学理论

高考命题规律

“史学素养、史学理论”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试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2017年课标全国卷的3套试卷中出现了4道该类试题,对此类试题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史学素养、史学理论”具体来看,包括“史料鉴别、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评价、史观运用以及史学常识”等等,大都能够有效考查考生们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8全国Ⅰ·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过程中,研究角度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其趋势是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对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认识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历史发展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都可能是合理的,故A项错误;材料的研究对象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对其他国家的观察只是一个研究切入点,并非必须的条件,故C项错误;历史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认识,不能得出哪一认识更可信的判断,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Ⅰ·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

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故A项不能被

认定为历史事实。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元帅”,故B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题干中的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材料叙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的信息,故D项不能被认定为历

史事实。

3.(2017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

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书的过程。官修史书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说明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非常浓厚,即

官修史书的修撰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故选C项。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易造成曲笔掩饰,不利于

记载及评价、解释历史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故排除A、B、D三项。

4.(2017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

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但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

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选D项。回忆录的

记述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可信度比相关研究著作更高,更不能说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A、B、C三项说法均错误。

5.(2017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

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故B项说法正确。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并非仅仅是历史叙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在很多时候也能够客观再

现历史事实,C项说法错误。从多种历史叙述中综合得出的历史事实并不一定是准确客观的,故D项错误。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了作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太宗本纪》记载,宋朝雍熙二年九月赵光义“禁海贾”;明《续通考》记载:“凡外夷贡者……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清圣祖实录》载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这些记载()

A.属于官修史料不足为信

B.说明宋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

C.无法确证古代外贸政策

D.证明康熙时期鼓励海外贸易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A项错误;从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可知宋代在入贡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对外贸易,不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B项错误;从材料宋代在入贡情况下允许互市,清代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与宋代海外贸易繁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符,故材料记载无法确证古代外贸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清代对外贸易状况,也涉及宋代外贸状况,故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3.古代关于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入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据此可知()

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

B.租佃关系认知呈多样性

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事实

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

(租户)与佃农(佃户)的契约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从道德层面带贬低性地认识的,故A项错误;从古代租佃关系的三种不同态度看,认为是为富不仁者为贬义,各得其所是客观的中性态度,认为地主行仁义则是褒扬态度,故B项正确;租佃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仁义是一种儒家道德,认为地主养活了租佃者即行仁义,是从儒家道德来看租佃关系,是一种主观褒扬,故C项错误;认为租佃关系是地主与佃户各得其所,是一种较为中肯的看法,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