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1、3’-、5’- 1、viroid

2、A C T G 2、PSTV

3、Melting Temperature 3、prion PrP c PrP sc

3、Spontaneous Mutation

4、scrapie

4、Transition Transversion

5、allele

5、Hotspot

6、Modified bases

7、Denaturation renaturation(annealing)

1、DMD 1、shot-gun approach

2、DHFR 2、linker

3、Translocation 3、TdT

4、5’UTR 3’UTR 4、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5、Globin 5、C.elegans

6、Rubisco 6、gene amplification

7、transformation

1、plasmid λ-phage cosmid 1、PLoS

2、GATA 2、redundancy

3、Genome 3、biochip

4、Genetic map(linkage map) 4、SAGE

5、Genetic polymorphism 5、DD法

6、SNP 6、EST

7、Genetic markers 7、HDA

8、SSR PAPD AFLP 8、RACE

9、Genomics TRanscriptomisc Proteomics 9、mtRNA

1、gene family 1、cistron

Met

2、Alu family 2、tRNA

f

3、VNTR(STR) 3、PABP

4、globin 4、RRF

5、cryptic satellite 5、RF

6、buoyant density

7、DNA fingerprinting

1、U D I A 1、trans-acting factor

2、Suppressor 2、cis-acting elegent

3、Chaperones 3、structural genes

4、Self-assembly 4、CRP

5、Protein translocation 5、ReIA

6、SRP 6、idling reaction

7、Translocon 7、ppGpp pppGpp

8、TRAM 8、alarmone

9、TOM TIM TOC TIC SecYEG Sec61 9、stringent response

10、Pores NPC 10、attenuation attenuator

11、Proteasome 11、microRNAs

12、E1、E2、E3 12、RNAi RNA silencing

13、Coding strand 35 hexamer 13、siRNA RISC

10 hexamer intrinsic terminator 14、lytic infection

Lysis prophage lysogeny integration episome plasmid

Induction of prophage immunity of phage

OR、PRM、clear plaque、PR/OR、PL/ OL、

tR1、tL1、cI、cro、N、PR

15、Crown gall disease,Ti plasmid ,Opine

Nopaline plasmids,Agrobacteria,octopine plasmids,agropine plasmids Ri plasmids,Chimeric,teratoma

1、3′—end and 5′—end:DNA或RNA单链带有游离3’-羟基或其磷酸酯的一段叫做3’端;DNA或RNA单链带有游离5’-羟基或其磷酸酯的一段叫做5’端。

2、A、C、T、G:Adenine,guanine,cytosine,thymine

3、Melting temperature:熔解温度,指DNA变性过程中通过加热,有一半双链被分解或形成单链时的温度。

4、Spontaneous mutations: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叫做自发突变或自然突变。

5、Transition:转换是基因突变的一种,指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代替、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代替,G-C<=>A-T。

Transversion:颠换是基因突变的一种,指异型碱基的置换,即嘌呤被嘧啶代替或相反,A-T<=>T-A或G-C<=>G-C。

6、Hotspot:突变热点是突变发生频率高的位点或重组频率高的那些位点。

7、Modified bases :修饰碱基或稀有碱基,指除了那些在 DNA(A、T 、 G、

C)、 RNA( A、 U 、G、C) 合成时的四种通用碱基之外的一些碱基,由核酸合成后修饰产生。

9、Hybridization:杂交,指RNA 和 DNA 链互补配对形成 RNA-DNA 杂合链的过程。

8、Denaturation:变性,指DNA或RNA加热从双链转变为单链的状态。

10、Renaturation(annealing):复性(退火),DNA 双螺旋分子变性后的互补单链再结合成双链的过程。

11、Viroid:类病毒,是没有蛋白外壳的环状小分子单链RNA感染因子,能引起高等植物基因序列的甲基化,从而导致转录的失败。

12、PSTV: 土豆纺锤体管状病毒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us) ,为比较典型的呈梯状的类病毒,其RNA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

13、Prion: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样感染因子,不含核酸但表现出可遗传的特性,能引起人等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PrP:朊病毒相关蛋白(prion related protein)。

PrP C:是人等哺乳动物的身体中存在的正常存在的细胞形式(c是细胞型的缩写),可被蛋白酶完全水解。

PrP SC:是朊病毒相关蛋白的致病形式(sc是瘙痒症的缩写)。

PrPsc蛋白和PrPc蛋白和是同分异构体,一级结构相同,但PrPsc比PrPc具有更多的β折叠,使得其溶解度降低,对蛋白酶抗性加强,从而被蛋白酶水解,从而致使大脑细胞代谢异常致病。

14、Scrapie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朊蛋白病。

15、allele:等位基因,指位于染色体同一位置分别控制两种不同性状的基因。

16、Gain-of-function mutation:功能获得型突变,表示使蛋白质获得新的活性(或功能),性质显性的。

Null mutation:无效突变,表示基因的活性完全消失,因为该基因已被删除。 Loss-of-function mutation:功能丧失型突变,导致丢失原有功能的基因突变。即使得某一基因失活,这种性质是隐性的。

Leaky mutants:遗漏突变,突变性状表现得不完全的突变体,此突变不影响表型,功能并不是必需的。即基因仍存在部分功能,因为突变后的蛋白质存在部分活性(错义突变),或者因为产生了少量的野生型蛋白质(无义突变)。

17、DMD: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是人类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其病因为肌纤维中抗肌萎缩蛋白( muscular dystrophin)缺失导致肌纤维的破坏,肌肉萎缩,失去肌纤维的功能。

18、DHFR: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利用NADPH催化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的氧化还原酶,受氨基蝶呤和氨甲蝶呤的竞争性抑制。哺乳动物的DHFR基因具有相似的构成,有较短的外显子和长度变化广泛但相对较长的内含子。

19、UTR: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是信使RNA分子两端的非编码片段。

5'-UTR从mRNA起点的甲基化鸟嘌呤核苷酸帽延伸至AUG起始密码子,3'-UTR从编码区末端的终止密码子延伸至多聚A尾巴(Poly-A)的前端。

20、globin:珠蛋白,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的蛋白质组分。血红蛋白分子由2对不同的珠蛋白组成四聚体;肌红蛋白只有1条珠蛋白多肽链。

20、Rubisco: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是光合作用C3碳反应中重要的羧化酶,也是光呼吸中不可缺少的加氧酶。

21、shot-gun approach:鸟枪法,利用限制性酶将目的DNA切成随机性片段(将基因组DNA克隆入DNA载体,转化宿主细胞,构建基因组文库,再从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所需要的序列或基因克隆,)再将这些片段的序列连接起来的测序方法。

22、衔接物:衔接物(Linker),是一种用人工方法合成的DNA短片段,其上具有一个或数个限制酶识别位点,通过酶切产生粘性末端正常连接。

23、末端转移酶:末端转移酶(Terminal transferase, TdT),是一种无需模板的DNA聚合酶,在二价阳离子存在下,末端转移酶催化 dNTP (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加于 DNA 分子的 3' 羟基端。

带有凸出、凹陷或平滑末端的单双链DNA分子均可作为TdT的底物。若 dNTP 为T或C,此二价阳离子首选Co2+钴离子;若 dNTP 为A或 G,首选镁离子Mg2+。

24、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称面包酵母或出芽酵母,是指能将糖类转化为酒精的酵母。酿酒酵母是与人类关系最广泛的一种酵母,不仅因为它用于制作、馒头等食品及酿酒,而且作用真核模式生物(原核的模式生物大肠杆菌)。

25、C. elegans: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 elegans),是一种无毒无害、可以独立生存的线虫。其个体小,成体仅1.5mm长,为雄性或雌雄同体,有五对常染色体(autosome)和一对性染色体(sex chromsome),是一个染色体数很少的二倍体。

26、gene amplification:基因的扩增,是指带有外源DNA片段的重组体分子在体外构成之后,导入适当的寄主细胞进行繁殖,从而获得大量的单一的重组体DNA分子的过程。

27、transformation:转化一词严格地说是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

表达质粒载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而转染(transfection),则是专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捕获和表达噬菌体DNA分子的生命过程。但从本质上讲,两者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无论转化还是转染,其关键的因素都是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以提高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外源DNA分子能够容易地进入细胞内部。

28、Plasmid:质粒,是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能自主复制的双链环状DNA分子。是DNA重组技术中的重要工具,大多数是经过人工改造或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

29、λPhage:λ噬菌体,是一种温和的诱导性噬菌体,其基因组除在5'端有12个可互补的碱基外均为线性双链DNA,感染时DNA形成环状。λ噬菌体作为外源基因克隆载体可以携带较长的外源DNA片段。

30、Cosmid:粘粒(cos site-carrying plasmid),是人工建造的含有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携有λ噬菌体染色体黏性末端的质粒。

31、 TdT:末端转移酶(Terminaltransferase,TdT)是一种无需模板的DNA聚合酶,能够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分子的3'羟基端。

32、 GATC:同尾酶,一类识别DNA分子中不同核苷酸序列,但能酶切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

33、genome:基因组,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是有机体内一组完整的基因,是一种生物体具有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最终由DNA 的全序列决定。

34、genetic map(linkage map ):遗传图谱(genetic map )或连锁图谱(linkage map )是根据重组频率来确定突变位点之间的距离。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对表型有影响的突变体的产生,故其应用非常有限,而且由于重组频率并不能准确反映位点之间的物理距离,所以它不能确切反映遗传物质的物理距离。35、genetic polymorphism : 遗传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上有多条等位基因的现象。

36、SNP: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当比较等位基因时,其单个核苷酸的改变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从SNP 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

37、 genetic markers:遗传标记,研究遗传性状时所找的参照物。

38、①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顺序,即微卫星DNA标记;

②RAPD:(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③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即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④Satellite: 即卫星DNA(重复单位为几百-几千碱基对);

⑤MS: Microsatellite: 即微卫星DNA (重复单位为2-5碱基对)。

Satellite DNA:卫星DNA。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中,由许多相同或相关的短小重复序列高度串联重复而成的DNA序列区。它主要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通常不被转录。因其碱基组成中GC含量少,与染色体其他部分DNA相比具有不同的浮力密度,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后呈现与大多数DNA有差别的“卫星”带而得名。

Minisatellite:小卫星DNA。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中比卫星DNA短的串联重复序列,重复序列单位长度在10-100bp 之间, 且在其重复单元之间并不存在间隔序列。

Microsatellite:微卫星DNA。它是存在于真核基因组DNA中的一种具有比

小卫星DNA更短重复单元(2~4bp)的卫星DNA,重复序列单位长度小于10 bp(一般是2-5,最多为6) ,例如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就是一种微卫星DNA。

STR: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又称微卫星

DNA(microsatellite DNA)。

VNTR:(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即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小卫星DNA (Minisatellite DNA)。

39、Genomics:基因组学,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包括结构、功能和比较基因组学等三个领域。

40、Transcriptomics:转录组学,研究基因组转录产生的全部转录物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41、Proteomics:蛋白组学,研究基因组编码的全部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学科。

41. 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把世界上科学和医学的文献作为免费资源向公众放。

42. Null mutation:无效突变,由于大片段插入、缺失或重排而导致基因产物完全无效的突变。

43. Redundancy:冗余,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或在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内有两个或更多个基因编码同一种或十分相似的蛋白质,这些基因中没有一个基因是必需的。

44.biochip:生物芯片,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带荧光标记的DNA或蛋白等其他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45. SAGE:基因表达系列分析(基因表达连续分析法)是一种新的基因表达分析方法,它能对特定细胞或组织中的大量转录本同时进行定量分析。

46. DD法:即mRNA差别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 of RNA by PCR),是一种新的研究基因差异表达的有力工具。这个方法的主要程序是将细胞内的mRNA抽提出来,反转录成cDNA,再经PCR随机扩增,通过在测序凝胶上电泳条带的比较筛选出不同的表达的基因,并回收这些DNA片段,经扩增后作为探针,

(expressed sequence tag,在cDNA或基因组DNA库中扫描找到相关基因。7. EST:

EST)表达序列标签: 是指短的、单次(测序)阅读的cDNA 5’或3’端序列。也包括来自于差异显示和RACE实验的cDNA序列。一般是来自不同组织来源的cDNA序列,长度在300-500bp左右。

47. HDA:high-density oligonucleotide array (高密度寡聚核苷酸阵列)

48. RACE: 又称为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 是一种基于mRNA反转录和 PCR技术建立起来的、以部分的已知序列为起点、扩增基因转录本未知区域、从而获得mRNA(cDNA)完整序列的方法。

49. mtDNA:线粒体DNA,是独立于基因组之外的DNA,环状、并位于线粒体之中。

ctDNA:叶绿体DNA也是独立于基因组之外的 (通常是环形的) 存在于植物叶绿体之中。

51、gene family: 即基因家族,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基因家族,它的成员可以成簇

(cluster )排列在一起或散布在不同染色体上(或兼而有之)。基因组分析显示很多基因属于基因家族。基因簇(gene cluster )为我们对基因组中大区域而不是单条基因的进化动力的研究提供了机遇。

52、Alu family(人类的中度重复序列即Alu序列家族),Alu族序列成员众多,大约有300,000个,(平均每6kb DNA就有一个)。每个长度约300bp,在其第170位置附近都有AGCT这样的序列,可被限制性内切酶AluⅠ所切割(AG ↓CT),故此得名。无论从Alu族序列的长度还是从其重复频率上来看,Alu族序列都更像高度重复序列;然而它们不同于高度重复序列的串联集中分布,而是广泛散布在非重复序列之间。

54、globin:珠蛋白,是具有携带氧能力的蛋白质。

在脊椎动物体内有两种类型:即存在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肉中的肌红蛋白。目前在神经系统又发现了第三种珠蛋白,主要存在于大脑中,因此被称之为“神经珠蛋白”。胞红蛋白(CGB)是新发现的第四种携氧珠蛋白,广泛分布于多种组织和器官.在不同种类细胞中其亚细胞定位并不相同,在结缔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而在神经组织胞核和胞质中均有分布.

55、DNA fingerprinting :DNA指纹分析技术,即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每个个体的、含有短重复序列的区域后所产生的片段,通过分析这些片段的异同而得到个体间的遗传关系。因为这些片段对于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任何两个个体之间所存在的这样的特殊片段可以用来定义他们之间的遗传关系(如父亲-孩子之间的遗传关系)。

56、cistron:顺反子,即结构基因,为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约 1000bp。。

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单顺反子的 mRNA 只编码一种蛋白质 (单顺反子即单基因)。

多顺反子的 mRNA 可编码一种以上的蛋白质 (多顺反子即多基因) 编码单条多肽链的一个遗传功能单位,即转录单位。

Met:在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器中, tRNA起始子携带一个氨基基团被甲酰化 57、tRNA

f

的甲硫氨酸,称为氨甲酰甲硫氨酸-tRNA,这种tRNA被称为tRNA f Met。

58. PABP: poly(A)结合蛋白,能够结合细胞核RNA和mRNA的poly(A)序列,许多真核生物内部有相关类型的蛋白质。

59、RRF ribosome recycling factor核糖体再循环因子,它作用于50s

大亚基,即能使大小亚基解离,而IF3依旧留下来以防止两者的再度结合。在终止反应中,完整的肽链被释放出来,但是留下的去氨酰化的tRNA和mRNA仍然结合在核糖体上,RRF可以解离结合在核糖体上去氨酰化的tRNA和mRNA。

RF release factor释放因子,它是存在于原核生物中参与翻译终止反应的蛋白因子,它通过识别终止密码子来释放蛋白质链终止蛋白质合成。

60、 U、D、A、I:

U:尿嘧啶,RNA中的主要组成碱基之一,经过修饰可变为多种修饰碱基。

D:二氢尿嘧啶,是由尿嘧啶双键饱和所产生,环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I: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 l )常存在于有嘌呤生物合成途径的细胞中。然而,它并不是直接掺入RNA ,相反它是依靠RNA 中对A 的修饰而成的。对A 的修饰还包括许多复杂基团的加人。次黄嘌呤核苷可以和尿嘧啶、胞嘧啶、腺嘌呤

中的任何一种配对。

61. suppressor:抑制子是第二次突变,这种突变抵消或改变了第一次(最初)突变的效应。

62. Chaperones:可以同没有完全折叠或没有完全组装的蛋白质相结合,以帮助这些蛋白质的折叠或阻止它们的聚集的一组蛋白质。

63. Self-assembly:是描述某种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形成这种蛋白质的最终结构又没有任何额外组份(如分子伴侣)的帮助。这一述语也可指当分子接触并相互结合时任何生物结构的自发形成。

64. Hsp: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 hsp ) ,是一类重要的分子伴侣,在温度升高时,它们会大量产生,以尽量减少热变性对蛋白质的损害。

65. Protein translocation:蛋白质易位描述蛋白质的跨膜运动,跨膜在真核生物中即指跨过细胞器的膜,原核中则指质膜。蛋白质易位所通过的膜有一个具特殊用途的通道。

66. SRP:信号识别颗粒是核糖核蛋白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蛋白质易位时识别信号序列并指导核糖体进入易位通道。不同生物的SRPs具有不同的组成成份,但所有的SRPs都含有相关的蛋白质和RNAs。

67. translocon:跨膜通道称为易位子

68. TRAM:能与易位的新生链相交联的一种主要蛋白质,可激发所有蛋白质的易位。

69. Sec61’s function:Sec61 蛋白能形成通道,同时也能和核糖体相互作用。Sec61复合体是易位子的主要成份。

70. TOM、TIM、TOC、TIC、SecYEG、Sec61、Pores、NPC、proteasome、

TOM, TIM, TOC, TIC在转运穿过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每层膜时都会使用不同的受体,根据外膜和内膜的不同,在叶绿体中它们分别称为TOC 和TIC ;在线粒体中它们分别称为TOM和TIM。

SecYEG:

Sec61复合体是易位子的主要成份(包括三种跨膜蛋白即α、β、γ)。

Pores:核孔是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门户。

NPC: nuclear pore comlex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

Proteasome蛋白酶体是一种大的复合体,可降解细胞质内的蛋白质,包括一般降解(将蛋白质完全转化为小片段)和特殊的加工事件。完全降解的主要底物是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质量控制系统;而少部分蛋白质的降解是一个调控事件,比如,调节细胞周期的进行。

71. Sec system’s function:Sec系统转运蛋白质进入和通过内膜

72. El、E2、E3:泛素循环涉及三种活动:El 连接泛素,;E3 结合底物蛋白质;E2负责将泛素从El 转移到底物。进一步的循环将产生多聚泛素。泛素活化酶(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 ) El ,利用ATP 将其自身通过高能硫酯键在Cys 残基与泛素C 端的Gly 相连。泛素被传递到泛素联合酶(ubiquitin conjugating enzyme ) E2上,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 E3 将泛素传递到底物上,与底物蛋白质Lys 残基的上ε-氨基形成异肽键。

73.Ubiquitin:泛素: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是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多肽链,分子量大约8500道尔顿,它存在于所有

真核细胞和人体内的细胞中,因其广泛分布于各类细胞而得名。它在真核生物中具有高度保留性,人类和酵母的泛素有96%的相似性。

74. coding strand:编码链:DNA双链中含编码蛋白质序列的那条链,与模板链互补,具有与mRNA同样的序列,只是脱氧核糖被核糖代替,T被U取代。

-35 hexamer:对于大多数启动子来说,在RNA聚合酶覆盖的部分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域,叫做Sextama框,其位置在-35附近,因此又叫-35序列,其一致

序列为:T

82T

84

G

78

A

65

C

54

A

45

-10 hexamer:Pribnow框人们发现在-10左右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中,大多包含TATAAT 序列或是稍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如果用TATPuAT来表示,则更为适用。头两个核苷酸是TA的也占3 /4以上。这样的六核苷酸序列称为Pribnow 框,由于在-10位点附近,所以又称为-10序列。

Intrinsic terminators:在体外无其他因子参与,核心酶也能在某些位点终止转录,这些位点称内源性终止子。

75. polarity:极限现象:同一个转录元里近基因(proximal gene)的一个无义突变能阻止远基因(distal gene) 的表达。

76、trans-acting factor:反式作用因子,指能直接或间接识别或结合在各类顺式作用元件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蛋白质。

cis-acting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录效率。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

相对同一染色体或DNA分子而言为“顺式”(cis);对不同染色体或DNA 分子而言为“反式”(trans)。

structural genes:结构基因,是一类编码蛋白质或RNA的基因,能编码任何RNA或除调节因子(regulatory factor)以外的蛋白质的基因。

77. CRP:CRP(cAMP receptor protein)环腺苷酸受体蛋白,是一种只有在cAMP 的存在下才有活性,可被cAMP激活的正调控蛋白,可以控制多种操纵子活动。在一些大肠杆菌的操纵子中CRP协助RNA聚合酶起始转录。

78. RelA:应急因子RelA 是一种(p ) ppGpp 合成酶,约与5%的核糖体结合在一起。当A位被空载tRNA占据时,RelA被激活。一个空载tRNA进入A位就生成一个(p) PPGPP。RelA酶更倾向于以GTP 作为底物。

idling reaction:无效反应,空载tRNA位于核糖体A位时,核糖体产生pppGpp和ppGpp,触发严紧型反应。

ppGpp:鸟苷酸四磷酸核苷,在5和3位置分别含有一个二磷酸。它是应急应答产生的非正常核酸堆积物,是典型的小分子效应因子,通过结合到靶蛋白上改变它们的活性而发生活动。

pppGpp:鸟苷酸五磷酸核苷,其5位置含有一个三磷酸,3位置含有一个二磷酸。应急应答产生的非正常核酸堆积物,是典型的小分子效应因子,通过结合到靶蛋白上改变它们的活性而发生活动。

Alarmone:预警子,应急应答产生两种非正常的核酸堆积物ppGpp和pppGpp,有时称为预警子(alarmone)。这些核酸是典型的小分子效应因子(effector),通过结合到靶蛋白上改变它们的活性而发生作用,有时它们统称为(p) ppGpp。

stringent response:应急应答。当细菌发现它们处于很差的生长环境,没有足够的氨基酸来维持蛋白质合成时,它们就会停止大部分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应急应答

79. Attenuation:衰减作用,通过控制第一个结构基因之前的转录终止,从而使细菌操纵子得到调控。

Attenuator:衰减子,一种内在终止子,能够产生衰减作用的那段终止子序列是,它为结构基因的转录制造了障碍。

80. MicroRNAs:微小RNA是可调节基因表达的、很短的RNA,可通过与靶mRNA序列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调节基因的表达。

81.siRNA: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是一种小RNA分子,双链RNA 由ATP依赖的切割而被降解为由21-23个碱基组成的寡核苷酸组成。它是siRISC的主要成员,激发与之互补的目标mRNA的沉默。由Dicer酶切割加工而成。这种短的RNA被称作短小干扰RNA (short interfering RNA , siRNA)。

RISC: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在RNA 干扰中,在配对片段的中部,siRNA 指导mRNA 的切割,这些反应发生在一个核蛋白复合体中,它被称为RNA 诱导的沉默复合体。

82.lytic infection:裂解性感染,子代噬菌体释放的同时引起细菌的裂解。

lysis:裂解,感染循环末期细菌会死亡即当噬菌体裂解的同时会释放感染噬菌体的子代噬菌体。

prophage:原噬菌体,是整合到溶源性细菌染色体中的温和噬菌体DNA,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诱导后能增殖和裂解细菌。

lysogeny: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Integration:整合,指一段DNA分子插入基因组DNA的重组过程。Integration sequence(整合序列),指重组载体中负责使外源DNA与载体断开并掺入宿主染色体的DNA序列。

episome:附加体,是指能够整合到细菌细菌染色体DNA的质粒。

Induction of prophage:原噬菌体的诱导描述由于溶源阻遏物的被破坏使原噬菌体进入裂解感染循环,通过这一过程可使噬菌体DNA从细菌染色体剥离。

Plasmid:质粒是环状的、染色体外的DNA,它能独立于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

Immunity of phage:噬菌体的免疫性,指原噬菌体阻止另外同种类型噬菌体感染的能力。这是因为原噬菌体基因组可以合成噬菌体阻遏物。

83、 agrobacteria:农杆菌,是生活在植物根的表面依靠由根组织渗透出来的营养物质生存的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分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农杆菌通过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它们Ti质粒上的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根癌农杆菌诱导产生冠瘿瘤;发根农杆菌则诱导产生发状根。

T-DNA:转移DNA(transferred DNA),也叫三螺旋DNA,是指一种由三股ssDNA旋转螺旋行成的一种特殊结构。是土壤根瘤菌Ti 质粒的一部分,这部分DNA在植物被感染时会转移到植物的细胞核中。

Crown gall disease:冠瘿病又称根癌病,由土壤根瘤菌(Agrobacterium tumefactions)从植物伤口侵入所致。病初期出现近圆形的小瘤状物,以后逐渐增大、变硬,表面颜色由浅变深褐色,瘤内部木质化,数量增多。由于根系受到

破坏,故造成病株生长缓慢,重者全株死亡。

Opine:冠瘿碱,由携带冠瘿病的植物细胞感染而生成,是精氨酸衍生物。

Ti plasmid:Ti质粒(肿瘤诱发,tumor-inducing),是在土壤根瘤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分子。其特定部位与植物体内DNA组合使植物细胞肿瘤化,导致它根瘤的形成。Ti质粒既有在细菌中表达的基因,又有在高等植物中表达的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Ri plasmids: Ri质粒是在发根土壤根瘤菌细胞中存在的一种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环形双链DNA分子。其T-DNA区有冠瘿碱合成基因,可在发根瘤组织细胞内合成冠瘿碱,据冠瘿碱的种类,可将Ri质粒分为甘露碱型、黄瓜碱型和农杆碱型。它控制不定根的形成,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nopaline plasmids:胭脂碱型质粒,是土壤根瘤菌的Ti质粒,此种质粒携带合成冠瘿碱、胭脂碱的基因。这些质粒保留着分化成早期胚胎结构的能力。

octopine plasmids:章鱼碱型质粒,和胭脂碱型质粒相似,只是它们合成的相应冠瘿碱不同,但是章鱼碱肿瘤通常没有分化,不形成畸胎瘤。

agropine plasmids:冠瘿碱质粒,携带冠瘿碱代谢的基因;肿瘤不分化,患病植物生长迟缓,死亡早。

chimeric:嵌合体,遗传学上用指以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免疫学上的涵义则指一个机体身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不同的细胞系同时存在,彼此能够耐受,不产生排斥反应,相互间处在嵌合状态。

teratoma:畸胎瘤:许多可分化的细胞,如皮肤、牙齿、骨骼和其他,一个幼胚若被转入到一成年动物的可分化细胞后将会以无组织的方式生长。

84、de novo 测序:基因组从头测序,即在无任何参考序列资料下对某个物种进行测序,从而获得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

de novo测序适用范围:

1、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完全未知;

2、微生物基因组,基因组可塑性非常大,如细菌和真菌;

3、基因组序列与已知基因组序列有较大的变异,如Cancer Cell;

4、物种基因组序列已知,拼接效果不理想。

85、Reads:高通量测序平台产生的测定序列称为Reads;

Contig:拼接软件基于Reads(测定序列)之间的overlap(重叠区),拼接获得的序列称为Contig(重叠群)。

Scaffold:基因组从头测序,通过测定序列拼接获得重叠群后,往往还需构建454Paired-end(双末端)测序文库或Mate-pair(末端配对)测序文库,以获得一定大小片段(如3Kb、10Kb)两端的序列。基于这些序列,可以确定一些重叠群之间的顺序关系,这些先后顺序已知的重叠群组成Scaffold。

高通量测序时,在芯片上的每个反应会读出一条原始数据,即较短序列称为reads;很多reads通过片段重叠能够组装成一个更大的片段,称为contig;多个contigs通过片段重叠,组成一个更长的片段,称为scaffold。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全)

1.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做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半保留复制。 2.复制子replicon:由一个复制起始点构成的DNA复制单位。 57. 复制起始点(Ori C)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24.(35)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 3. Klenow 片段klenow fragment:DNApol I(DNA聚合酶I)被酶蛋白切开得到的大片段。 4. 外显子exon、ex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编码序列,这部分可转录为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也称表达序列。 5.(56)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Hogness区) 6. 转录(transcription):是在DNA的指导下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硷基配对的原则,以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的过程。 7.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8.(59)信号肽signal peptide: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9.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DNA中与转录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 10.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修复的过程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III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是将被损伤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修复。有三种修复方式:1光复活修复2、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修复3单链断裂修复。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柱:海鞘、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柱。沟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14.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合称为原索

最新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基因(gene):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3. 断裂基因(split gene): 4. 外显子(exon): 5. 内含子(intron): 6. 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 7. 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0. 密码子(codon): 11. 反密码子(anticodon): 12.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13. 启动子(promoter): 14. 增强子(enhancer): 15. 核酶(ribozyme) 16. 核内小分子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 17.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18.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19.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20.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21.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22. 移码突变(frame-shifting mutation) 23. 转换(transition) 24. 颠换(transversion) (三)简答题 1. 顺式作用元件如何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2. 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mRNA的异同。 3. 说明t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 如何认识和利用核酶? 5. 若某一基因的外显子发生一处颠换,对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影响? 6.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疾病。 (四)论述题 1. 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有何意义? 2. 比较一般的真核生物基因与其转录初级产物、转录成熟产物的异同之处。 3. 真核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哪些效应? (二)名词解释 1.基因组(genome) 2. 质粒(plasmid) 3.内含子(intron) 4.外显子(exon) 5.断裂基因(split gene) 6.假基因(pseudogene)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从广义来讲,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对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进行研究。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将DNA片段或基因在体外经人工剪接后,按照人们的设计与克隆用载体定向连接起来,转入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信号转导:是指外部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传到细胞内部,并激发诸如离子通透性、细胞形状或其它细胞功能方面的应答过程。 转录因子:是指一群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强度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功能基因组:又称后基因组,是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主要研究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指导人们充分准确地利用这些基因的产物。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重大交叉的前沿学科,它依靠计算机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快速高效计算、统计分类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预测。 染色体:是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棒状可染色结构,由染色质构成。染色质是由DNA、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染色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不同。 C-值(C-value):一种生物单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矛盾(C-value paradox):基因组大小与机体的遗传复杂性缺乏相关性。 核心DNA(core DNA):结合在核心颗粒而不被降解的DNA。 连接DNA(linker DNA):重复单位中除核心DNA以外的其它DNA。 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两类。 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又由于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因此又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DNA骨架: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脱氧核糖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而构成DNA分子的骨架 正超螺旋:由于双链紧缠而引起的超螺旋。 负超螺旋:由于双链松缠而引起的超螺旋。 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复制原点:DNA分子复制的特定起点。 复制叉:正在进行复制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称为复制叉。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重要名词:(下划线的尤其重要) 1.常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较低,碱性染料着色浅而均匀的区域, 是染色质的主体部分。DNA主要是单拷贝和中度重复序列,是基因活跃表达部分。2.异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质压缩程度较高,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区域。着丝粒、端 粒、次缢痕,DNA主要是高度重复序列,没有基因活性。 3.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的,组蛋白H3、 H4、H2B、H2A各两份,组成了蛋白质八聚体的核心结构,大约200bp的DNA盘绕在蛋白质八聚体的外面,相邻两个核小体之间结合了1分子的H1组蛋白。 4.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其与DNA组成核小体。根据其凝胶电泳性质可将其分 为H1、H2A、H2B、H3及H4。 5.转座子:是在基因组中可以移动和自主复制的一段DNA序列。 6.基因: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 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结构蛋白和调控蛋白。 7.基因组:每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8.顺反子:由顺/反测验定义的遗传单位,与基因等同,都是代表一个蛋白质的DNA 单 位组成。一个顺反子所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 9.单顺反子和多顺反子: 真核基因转录的产物是单顺反子mRNA,即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每个基因转录都有各自的调控原件。 多顺反子是指原核生物一个mRNA分别编码多条多肽链,而这些多肽链对应的DNA片段位于一个转录单位内,享用同一对起点和终点。 10.转录单位:即转录时,DNA上从启动子到终止子的一段序列。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往 往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基因,基因之间为间隔区,转录之后形成多顺反子mRNA,可以编码不同的多肽链。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一般只有一个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RNA,只编码一条多肽链。 11.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重叠基因有多种重叠方式, 比如说大基因内包含小基因,几个基因重叠等等。 12.断裂基因: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基因是不连续的,在基因的编码区域内部含有大量的 不编码序列,从而隔断了对应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这种不连续的基因又称断裂基因或割裂基因 13.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并在相关位置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14.超螺旋:如果固定DNA分子的两端,或者本身是共价闭合环状DNA或与蛋白质结合 的DNA分子,DNA分子两条链不能自由转动,额外的张力不能释放,DNA分子就会发生扭曲,用以抵消张力。这种扭曲称为超螺旋(supercoil),是双螺旋的螺旋。 15.拓扑异构酶: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 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I主要消除负超螺旋,作用一次超螺旋交叉数变化+1;拓扑异构酶II主要引入负超螺旋,作用一次L变化-2。TOPO I催化DNA的单链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20、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21、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22、超基因家族: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各成员序列同源性低,但编码的产物功能相似。如免疫球蛋白家族。 23、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24、复制:是指以原来DNA(母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子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基因(gene)是贮存遗传信息的核酸(DNA或RNA)片段,包括编码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转录调控序列两部分。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指基因中编码RNA和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它们在原核生物中连续排列,在真核生物中则间断排列。 3.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编码区与非编码区间隔排列。 4. 外显子(exon)指在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及其成熟RNA中都存在的核酸序列。 5.内含子(intron)指在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中出现,但在成熟RNA中被剪接除去的核酸序列。 6.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一个RNA分子上包含几个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基因和真核生物的个别基因可转录生成多顺反子RNA。 7.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一个RNA分子上只包含一个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基因和原核生物的个别基因可转录生成单顺反子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转录初始产物,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转录的序列,分子量大小不均一,经一系列转录后加工变为成熟m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mRNA分子上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的多肽链。 10.密码子(codon) mRNA分子的开放读框内从5' 到3' 方向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碱基)为一组,编码多肽链中的20种氨基酸残基,或者代表翻译起始以及翻译终止信息。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 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1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主要的:核小体、半保留复制、复制子、单链结合蛋白、岗崎片段、错配修复、DNA的转座、C值矛盾、前导链与后随链。) 1. C值反常现象(C值矛盾C-value paradox): 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 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 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C值一般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某些两栖动物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动物里面,C值变化也很大。 2.DNA的半保留复制: 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3.DNA聚合酶: ●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酶 ●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底物 ●反应需要有模板的指导 ●反应需要有3 -OH存在 ●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 3 4.DNA连接酶(1967年发现):若双链DNA中一条链有切口,一端是3’-OH,另一端是5‘-磷酸基,连接酶可催化这两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而使切口连接。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DNA连接酶在DNA复制、损伤修复、重组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DNA 拓扑异构酶(DNA Topisomerase): 拓扑异构酶?:使DNA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作用是松解负超螺旋。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例:大肠杆菌中的ε蛋白 拓扑异构酶Π:该酶能暂时性地切断和重新连接双链DNA,作用是将负超螺旋引入DNA分子。同复制有关。 例:大肠杆菌中的DNA旋转酶 6. DNA 解螺旋酶/解链酶(DNA helicase) 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E.coli中的rep蛋白就是解螺旋酶,还有解螺旋酶I、II、III。rep蛋白沿3 ’ 5’移动,而解螺旋酶I、II、III沿5 ’ 3’移动。 7. 单链结合蛋白(SSBP-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8. 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每个DNA复制的独立单元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主要包括复制起始位点(Origine of replication)和终止位点 9.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 10.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Central dogma (中心法则):DNA 的遗传信息经RNA 一旦进入蛋白质就不能再输出了。Reductionism (还原论):把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再按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的研究方法。Genome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的全部基因。 transcriptome(转录组):一个细胞、组织或有机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组完整基因。roteome (蛋白质组):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特征,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的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Metabolome (代谢组):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病理变化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Gene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现象):DNA 结构上完全相同的基因,由于处于不同染色体状态下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而表现出不同的表型。 Cistron (顺反子):即结构基因,决定一条多肽链合成的功能单位。 Muton(突变子):顺反子中又若干个突变单位,最小的突变单位被称为突变子。 recon(交换子):意同突变子。 Z DNA(Z型DNA) :DNA 的一种二级结构,由两条核苷酸链反相平行左手螺旋形成。Denaturation (变性):物质的自然或非自然改变。 Renaturation (复性):变形的生物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构想的现象。egative superhelix (负超螺旋):B-DNA 分子被施加左旋外力,使双螺旋体局部趋向松弛,DNA分子会出现向右旋转的力的超螺旋结构。 C value paradox (C值矛盾):生物 overlapping gene(重叠基因):不同的基因公用一段相同的DNA序列。体的大C值与小c值不相等且相差非常大。 interrupted gene (断裂基因):由若干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连续镶嵌而成的基因。 splitting gene(间隔基因):意思与断裂基因相同。 jumping gene(跳跃基因):一段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并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 Transposon (转座子):与跳跃基因意思相同。 eudo gene(假基因):与功能基因相似却失去基因活性的基因。 Retro-transposon(反转录转座子):转座子从DNA到RNA再到DNA的转移过程。Replicon (复制子):从复制起点到复制终点的DNA区段。 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中亲代DNA双链分开作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生子链,每条新生链均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半不连续复制):前导链以连续复制的方式完成子代DNA的合成,而后随链以不连续复制的方式完成冈崎片段的合成。 leading strand(前导链):随着复制叉的分开,以显露的单链DNA为模板聚合dNTP而延伸的链。 lagging strand (后随链):复制叉的延伸与新生链的延伸背道而驰的链。 dUMP fragment (dUMP片段):约1200个核苷酸中有一个错配而引起的DNA 链被切断而形成的大小形似冈崎片段的DNA 分子片段。 replisome (复制体):连接酶等内在的酶分子集中于复制叉处组成一个复合体协同互作,完成DNA 复制的复合体。 Telomerase (端粒酶):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 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它以自身的RNA 作为端粒DNA 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Deoxyguanosine Monophosphate(dGMP)

动物学名词解释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提供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对原生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卵裂: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卵裂期内一个细胞或细胞核不断的快速分裂,将体积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小的有核细胞的过程叫做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行程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原肠胚: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胚层或三胚层结构的胚胎,称原肠胚。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又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 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 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 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 12单循环: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 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有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顶区露出部分 的边缘呈现圆滑或带有齿突而被称为圆鳞和栉鳞。 19圆鳞:定区边缘呈圆形。 20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舟骨。三角 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舟骨和內骨的围淋巴腔接触。 22侧线器官: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 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存在于两栖纲的幼体。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 24齿式:将哺乳动物单侧上下齿列的数目分别列于分数线上下方的表示方法。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 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顺反子:在反式构型中,不能互补的各个突变体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一个区域称为顺反子, 顺反子是一个必须保存完整才能具备正常生理功能的最小单位。 11.突变子:是指一个顺反子内部发生突变的最小单位,一个突变子可以小到只有一对碱基。111.重组子:是基因内不能由重组分开的遗传单位,即基因内出现重组的最小区间,重组子 的单位可以小到核苷酸对。 2.断裂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基因的编码序列在DNA分子上是不连续排列的,而是被不编码序列所隔开。 3.假基因:具有与功能基因相似的序列,但由于许多涂点以致失去了原来的功能,所以假基 因是没有功能的基因。 4.错配修复: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 5.转座子: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以自主复制和位移的一段DNA序列。 6.增强子: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7.同源重组:两个双螺旋DNA分子间通过配对链断裂和再连接,而产生的片段间交换的过 程。 8.启动子: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保守的DNA序列。 10.RNA编辑:转录后的RNa为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缺失的现象。 11.摇摆假说:反密码子和密码子配对时前两个碱基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第三个 碱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 12.SD序列:在原核生物mRNA起始密码AUG上游,存在4到9个富含嘌呤的一致性序列。 13.操纵子: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单位,由启动子、操纵基因及其所控制的一组功能上相关的 结构基因所组成。 14.weigle效应:紫外线处理的病毒借助于宿主细胞的DNA复制机制进行修复,重新产生活性,此时,如将寄主细胞预先用紫外光照射,则比未经照射的要产生更高的活化效应。 15.弱化子:mRNA合成起始以后,除非培养基中完全没有色氨酸,转录总在这个区域终止, 产生一个仅有140个核苷酸的RNA分子,终止trp基因的转录,则这个区域成为弱化子。16.正调控:没有调节蛋白存在时,基因是关闭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被 关闭。 17.负调控:没有调节蛋白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后,基因的活性就被 关闭。 18.可诱导调节:一些基因在特殊的代谢物或化合物的作用下,由原来的关闭状态转变为工 作状态,即在某些物质的诱导下使基因活化。 19.可阻遏调节:基因平时是开启的,由于一些特殊代谢物或化合物的积累而将其关闭,阻 遏了基因的表达。 20.复制体:复制过程所有参与复制的蛋白组成一个大的复合体,沿复制叉进行先导链和后 随链的合成。 2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核算、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阐述蛋白 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 22.C值矛盾:是指真核生物中DNA含量反常现象。主要表现为①C值不随生物的进化程度和复杂性而增加②亲缘关系密切的生物C值相差甚大③高等真核生物具有比用于遗传高得 多的C值。 23.冈崎片段:一些较短的DNA片段,在原核生物中长约100-200nt。 24.半不连续复制:当DNA复制时,一跳链连续,另一条链不连续,因此成为半不连续复制。 25.密码的兼并性: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3)

名词解释(在“分子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中找答案) 1.cDNA与cccDNA:cDNA就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得双链DNA;cccDNA就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得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2。标准折叠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与β-折叠通过各种连接多肽可以组成特殊几何排列得结构块,此种确定得折叠类型通常称为超二级结构。几乎所有得三级结构都可以用这些折叠类型,乃至她们得组合型来予以描述,因此又将其称为标准折叠单位。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receptorprotein ),cAM 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得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protein)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得一段所具有得反向互补序列,常就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得翻译。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得RNA,在RNA得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得作用. 7。模体: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某些立体形状与拓扑结构颇为类似得局部区域 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得肽段,引导蛋白质得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得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得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得表达.产生这一应急反应得信号就是鸟苷四磷酸(ppGpp)与鸟苷五磷酸(pppGpp).PpGpp与pppGpp得作用不只就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就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她们就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就是指对启动子得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得DNA序列,-10区得TATA、-35区得TGACA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就是带有标记得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得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 13.SD序列:就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得抗体. 15。考斯质粒:就是经过人工构建得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得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 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得碱基序列,对基因得表达起到调控作用得基因元件。 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就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3’外切酶活性 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得目得DNA。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 得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与已知得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得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得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得蛋白质. 二、填空 1. DNA得物理图谱就是DNA分子得()片段得排列顺序。2。RNA酶得剪切分为()、()两种类型。 3。原核生物中有三种起始因子分别就是()、( )与( )。 4.蛋白质得跨膜需要()得引导,蛋白伴侣得作用就是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