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2.2.4地表形态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第4课时)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4.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讨论质量和成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形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原因和影响。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归纳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地形图绘制、卫星遥感图像识别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变化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等方面。
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地表形态变化的现象,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地理学科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地表形态变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5.多元化评价: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对地表形态变化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地表形态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域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地理现象,提高他们的国际理解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2.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如“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地表形态变化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探究活动,如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变化特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本节课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变化的现象。
2.提问:“你们听说过喀斯特地貌吗?它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地表形态的变化-湘教版选修一 宇宙与地球教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湘教版选修一宇宙与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内容一、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球表面形态由陆地和海洋构成,其中陆地表面比海洋高出许多,大陆和海洋之间的高差称为海拔高度,是表征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陆地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其中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平原和盆地则是由水的冲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
海洋的形态特征包括海岸线、海沟、海山等。
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交界线,海沟是海底的深谷,海山则是海底的山脉。
二、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1.地质作用:地球自形成以来,地球板块的不断运动和地壳的变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脉、高原、盆地、峡谷等;2.水文地理作用:水力作用、冰川作用、海岸冲刷等自然作用不断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3.生物作用:动植物对地表及其构成物的影响和作用,如生长、侵蚀、堆积等,对地表形态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4.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建筑等人类活动对地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植被覆盖的减少、土地覆盖方式的改变等。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 讲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教学展示(20分钟):介绍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组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4.总结(10分钟):总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强调地质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意见,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课堂小结: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概括,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反思。
3.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的地表形态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报告。
教学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注重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与学生开展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新人教版选修1:3..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3.3地形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gQ48HVxPRt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gQ48HVxPRt 3.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gQ48HVxPRt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gQ48HVxPRt【板书】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师讲解】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gQ48HVxPRt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gQ48HVxPRt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2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3、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1-7: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1、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2.2.4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第4课时)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提出“为什么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广布?”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5.分组进行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如遥感、GIS等),介绍其在地表形态变化监测和分析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部分,巩固所学知识。
7.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国内外地表形态变化的相关报道,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2.2.4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第4课时)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侵蚀、水流冲刷等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地质图等资料,了解我国地表形态的分布规律,提高空间分析和地理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地观测能力和实证研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4.学生能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地表形态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地理实例中总结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湘教版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 学生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表现。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视瓶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其表现。
-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教学难点- 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综合作用。
-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类型和内、外力作用的基本原理。
2.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 课堂练习法:设计适当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壮观的峡谷、广袤的沙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美丽的地表形态,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1. 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类型(1)讲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即地球表面的各种起伏形态,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形态。
(2)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如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湘教版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2.掌握地表形态的变化类型,如:侵蚀、沉积、构造等。
3.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类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类型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理解不同类型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和机制。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或现象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图示法:通过图片或动画等方式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知识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地表形态的变化类型(1)侵蚀作用:指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物质的剥蚀和磨蚀作用,包括河流侵蚀、海岸侵蚀、风蚀和冰川侵蚀等。
(2)沉积作用:指水流、风力等自然力量把岩石碎屑或有机物质运输到某一地点并沉积下来的过程,包括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海洋沉积和风成沉积等。
(3)构造作用:指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地表形态变化,包括山岭隆起、断裂带形成和火山喷发等。
2.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对侵蚀和沉积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干旱气候下,风力侵蚀比较严重;多雨气候下,水流侵蚀和泥石流灾害比较常见。
(2)物质因素:不同类型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对侵蚀和沉积作用的抵抗力也不同。
(3)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开采矿产、建设工程等,也会对地表形态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4)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3.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地表的变化》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地表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变化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地表的变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科学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变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地表的变化呢?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引出课题。
2.认识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讲解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山脉的形成、岩石的风化、河流的侵蚀和沉积等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自然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的。
3.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如开垦土地、修建道路、开采矿产等对地表的影响。
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类应该如何减少对地表的破坏,保护环境。
4.实验探究地表变化的过程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沙子和水模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地表变化的过程。
最新湘教版地理选修1《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doc
第四章地球的演化
4.4 地表形态的变化
相关素材
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地表形态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
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本身(地球内部的热能)。
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建设地壳、使地壳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控制地表基本形态。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
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K]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破坏地壳,改变地表的原始形态,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
二者的关系
1、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
2、内外力作用共同进行。
3、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1。
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表在变化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
2. 地表变化的原因。
3. 地表变化的影响。
4. 实际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实际案例图片或视频。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表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 讲解(1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重点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导致地表变化的原因。
3. 案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化。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地表变化的理解。
2. 实践活动(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地壳运动、分析气候因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变化。
3. 反思与总结(15分钟)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地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4. 布置作业(5分钟)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地表变化小论文的质量。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褶皱与地表形态 教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褶皱与地表形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对典型地貌景观案例的探究分析,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并能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多要素综合分析某种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本节的难点: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大家知道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为什么称为自流盆地吗?这个盆地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水呢?【学生思考】【过渡】通过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就可以解答了。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褶皱与地表形态”(板书:褶皱与地表形态)新课教学【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路边或是山区河谷中发现有岩层倾斜弯曲或者是断裂错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过渡】岩层倾斜弯曲或是断裂错开是由于地壳运动所产生的。
这些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就叫做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育均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地质构造主要有两种类型:褶皱和断层。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褶皱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
什么是褶皱呢?【学生回答】岩层在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状态,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教师总结并用课本进行演示】岩层在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状态,当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观察并回答】会变弯。
【总结并提问】岩层发生弯曲就被称为褶皱。
(板书:褶皱)岩层可能会向上拱起,也有可能向下弯曲。
我们将这样的弯曲称为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背斜和向斜。
【探究活动】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表格内容。
【提问】1.背斜和向斜在岩层形态上具有什么特点?2.这张图上哪里是向斜?哪里是背斜?3.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情况下,下面岩层的年龄比上面岩层要古老,所以从①到⑤岩层越来越新。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生能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学生能描述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火山、岩浆侵入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观察与分析作业:
-学生需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通过实地观察、收集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分析该地区的主要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
-学生需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所选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特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接着,我择性地观看与地表形态变化相关的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
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难度适中,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质量。
-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其地理素养的提升。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书籍、在线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机会,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2.2.4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第4课时)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基本原因,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操作,能够利用GIS软件分析地表形态变化数据,培养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利用多媒体和GIS软件,通过视觉和实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抽象地理概念的理解。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地理问题。
2.教学策略:
-以案例分析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情境中学习,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外貌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产生浓厚兴趣,但可能对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区分及其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表形态变化案例,分析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特点及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要求不少于500字,图文并茂,逻辑清晰。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 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并完成表格。
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达标训练】一、选择题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上述四种主要的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4~6题。
4、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5、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6、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7、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c )①风力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③流水溶蚀作用④冰川刨蚀作用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读下图,回答8~10题。
地质过程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质过程,掌握地质变化所引发的地表形态变化。
2. 了解地球地质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掌握地球的演化历史。
3. 学习了解如何利用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地质过程1. 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地球的形成到现在,大约13.8亿年。
2. 地球的构造特征:有硅铝质岩石和基性岩石两种类型。
3. 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而外分三层,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第二节:地质变化的影响和作用1. 地球的地质变化:包括地球内部的地壳变化和地球表面的陆地变化。
2. 地球地质变化的影响:地质变化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火山喷发。
3. 地球地质变化的作用:地球地质变化对生态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利用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1. 海岸和河道的变化:通过对海岸线和河道形状的变化观测,可以了解地面隆起和地震活动等地质变化。
2. 冰期和冰消期的变化:通过对冰层遗留下来的地形和地貌的变化观测,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等地质变化。
3. 露天矿山的变化:通过对露天矿山的变化观测,可以了解矿物资源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教学方法:1、听课和讲授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听懂师生间的交流和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通过实地调查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地质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遗留影响。
3、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形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方法,以及地球地质变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1、要了解地球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
2、要学习如何利用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掌握地球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
2、如何确定地形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形成对地球地质变化的基本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理解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
通过课堂例子和示范演示,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能够理解地球地质变化对生态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和作用。
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重点阐述了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影响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并结合图片与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利用图表比较,了解内、外力的基本状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关系。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3、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探究理解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内力作用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钓鱼岛的图片,提出钓鱼岛的形成原因与内力作用有关,引出新课。
师:思考:地表形态是永远不变的吗?生:不是。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对。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呢?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第二段内容,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承转)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
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多媒体展示)地质构造图片师: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而往往是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多媒体展示)褶皱的形态师:思考: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生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 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
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
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并完成表格。
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
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上述四种主要的地貌景观的成因,与
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
相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4~6题。
4、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
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
白山天池
5、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6、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7、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
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
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
右)相符的是( c )
①风力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③流水溶蚀作用④冰川刨蚀作用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读下图,回答8~10题。
8、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岩浆活动
9、甲图中峡谷的成因是()
A、断裂下陷
B、地壳上升,河流下切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
10、乙图中的山峰为()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角峰
读下图,回答11~12小题。
流
地貌是()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12、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A、半山腰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
二、综合题
13、读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_________地区,是
因________作用强烈而形成,简要说明
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风,是由风力的______和_____作用形成的。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据岩石的成因分类,D属于_____岩,C属于______岩,其中在C岩体周围附近又有可能形成______岩。
C、E、D所代表的三种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14、读黄河河口地区在不同时段陆地面积增减变化情况图,分析回答问题。
(1)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反映的大约是___________年间黄河
河口陆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年净增加面积最
快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
(3)1990年1月以后,黄河河口地区陆地面
积的变化是_______(增加或减少),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下图,比较北半球
河流源
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
B、C、D
三地,与甲、乙、丙、丁四幅断面
图,回答:(1)写出A、B、C、
D四地与断面图的对应关系:
A.___ B.___ C.___ D. ___
(2)A处谷地的形状呈____形,
由于________作用造成的;河流源
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补给。
(3)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作用, D地为________作用。
(4)A谷口处和D处外力作用的相同点是_________作用,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E处因流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_____岸相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5 D A B B B 6—10 D C B B D 11—12 A B 13、(1)西北内陆风力侵蚀风携带泥沙对岩石产生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在近地面最为
明显,因而形成蘑菇状(2)东北搬运堆积(3)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
用(4)沉积岩浆变质 E、D、C
14、(1)黄河泥沙淤积(2)1986年~1996年(或10年) 1988年12月~1990年1月
(3)减少沿河地区引水量增多,断流天数增多,导致人海泥沙量减少;水利、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使中上游地区蓄水量增加,水土流失减轻
15、(1)丙丁乙甲(2)U 冰川侵蚀冰雪融化(3)侵蚀搬运沉积(4)沉积 A为冰川沉积,与气温升高有关,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沉积物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地分布;D是流水沉积,沉积物与流水速度有关,流速降低后沉积物有秩序地在下游沉积(5)与左岸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