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峰: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刘智峰: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刘智峰: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刘智峰: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刘智峰: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发布时间:2011-04-18 09:34

 

按语:温家宝总理近日痛心疾首地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本文指出,一个国家国民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政治的腐败和政治伦理的失范,带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没有政治上的改革,没有对官员权力的限制和约束以及整个干部队伍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不可能有国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

味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

难以想象,一个在各个领域都不遵守公共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共同权威的约束,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私德、行规盛行的社会会是健全的。在物质繁荣、经济发达的背后潜伏着国民道德、伦理的危机,而这种精神上、灵魂上的危机更深刻,也是更大的隐忧。

邓小平1981年1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时,就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他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在这里实质上是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辩证哲理:缺乏全民族共同的信仰、理想、道德的长久支撑,表面的物质繁荣绝不会持久,人的精

神和灵魂世界的危机会反过来导致经济的危机。

造成我们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历史因素的延伸,也有现实因素的直接作用。

官德的失范

从理论上讲,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规范、制度,我们可以称之为官德或政治伦理,它形成了50年代初清廉、亲民、朴素的政风。但在1978年以来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下,这套自延安时期以来传统的政治伦理渐渐瓦解,失去了规范的作用,只具有口号的抽象的意义,而政治伦理的实质已发生剧烈的变化,这就是以权谋私、贪渎腐败之风的大面积泛滥。

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原因在于中国传统上直到目前仍是“官本位”的社会,不是以法治国,而是以德治国,在没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约下,政治的清明与否全系于做官的人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够领袖群伦,垂范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

果大部分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以至于道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应该看到,在一个以德治国的国度里,政治的权威与道德的权威是合一的,吏治腐败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道德权威的失落,政治的腐败就是道德的腐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里具有了黑色幽默的意味。

官德的败坏不止于腐败,还在于官员们公民权利意识的淡漠,法律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的淡漠。从近年来暴露出的案件看,个别官员的主人意识、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和优越感极度膨胀,鄙视平民百姓,对百姓的生命和权利视若无睹,冷漠残忍的作风极其恶劣。

官德败坏的另一大表现同时也最让百姓困惑的是用人

选人的机制出了问题,那些为政清廉、正直坦白、深得民心者往往得不到好下场。相反,那些精于为官之道,老于人情世故,擅长溜须拍马,走上层路线而不受百姓欢迎者往往官运亨通。这些年揭露出来的腐败者哪一个不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者?令人气愤的是,这些人一面被百姓和纪检部门举报,却一面好官照做。官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给那些想从政的人什么样的示范效应可想而知。

造成官德败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的失去制约。在一个充满着机会和诱惑的环境下,手中又握有无限制的可以换取所需一切的权力就是危险的,要熄灭欲望之火仅靠官员个人良心的约束是困难的,必须有实质的外在的制约,这一点已被中外反腐败的历史反复证明。

所以,要扭转社会风气和公共道德,首先要整顿吏治,转变官风和官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官员们在意识中多一点公仆的意识和对政治的责任伦理意识,更重要的是改革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营造制约权力的法律、制度环境,持之以恒,外在的硬约束就会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软约束。抓干部的思想、作风固然重要,但上述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这一点,邓小平早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便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

公德的淡漠

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便抨击中国人只有私德而不讲公德,他提出“新民”也主要是革新国民的道德,培育公德意识。其后,思想家如鲁迅,政治家如早年的

毛泽东,社会学家如费孝通等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人民族性中的自私基因痛加批判。

然而,多年来,这种状况仍没有多大的改变。人们仍只讲小圈子的道德——遵守家庭的、朋友的、单位的、熟人的道德规范,而一旦脱离开这个血缘的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公共的环境中,就往往对那些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视若无睹,甚至故意破坏那些明文规定且张榜公布的文明公约或文明守则。这种现象在公共场所里已经司空见惯,人们在这里表现的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正像储安平在40年代慨叹的那样:谁说中国人没有自由?中国人享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社会领域里的自由。

社会的结构决定人们的意识。造成国人公德淡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社会结构里公民社会、公共空间的发育不良。高度集权的社会结构限制了民间性、自发性组织的生长——而以此为社会基础的社会公德意识自然不可能发育出来,缺乏这一物质性的前提,任由学者们如何对这一国民劣根性痛心疾首地激烈指责也无济于事。诚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判,要想培育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意识及公民文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大一统式的社会结构。应该看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的社会

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已经使自发性的民间的社会经济空间大大扩展。可以预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治与社会分离程度的加深,有利于社会公德意识成长的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会逐渐生长出来。

但必须指出的是,传统的全能型权力从社会中的退出并不等于公民社会的随之形成,它仅仅是创造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而另一种潜在的危险就是传统的宗族势力、黑社会势力乘机崛起。所以,把政社分离仅仅理解为政府的消极退出是不够的,政府应更积极地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引导民间性的社会组织向良性方向发展。

公德意识的养成也有赖于良好的公民文化,有待于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公民意识的觉醒。漫长的君主专制历史,使大部分中国人人性中的奴性成分根深蒂固,对此,鲁迅先生早就做过淋漓尽致的鞭挞。这种奴性及其遗留使国人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和作为人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而一个连自己个体的权利和尊严都得不到或想不到维护的人又怎能去关心、维护公共的权益呢?——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大力宣扬集体主义而其结果又很少人真正关心集体甚至破坏集体的深刻的原因。当社会上每个人真正有条件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公民意识才算觉醒了,公共道德的维护才有了可能性——因为在这

种条件下,任何人对公共利益的侵犯就同时是对个体的侵犯,这是亚当·斯密早就揭示出的人性悖论。

所以,我们在对国民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时候,更应加深对国民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宪法及法治意识的启蒙教育。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唤从中学开始开设公民课,进行公民教育,可谓切实之论。

人格的缺陷

健康的道德环境需要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共同营造。不幸的是,长期以来,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人人格中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有多种,也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依附性——对权力的依附性。

在高度集权的社会,权力控制着一切资源,个人世俗理想、愿望的实现都无法不经过权力之手的制约,形成对权力的崇拜是必然的。而要想达到个人的目的和理想,你就必须在权力面前屈尊俯就,放弃人格的独立与尊严。

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有人为获取一张党票而行贿;有人为了升官而溜须拍马,甘当奴才;有女

知青为了回城而献出贞操;有人为了批件、户口、调工作而千方百计……

我深信,生而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荣誉、廉耻,而当一个人甘愿忍受内心的痛苦放弃这一切的时候是因为

他最基本的权利——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不由自主,而是控制在别人的手中。他之所以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是因为他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康德曾指出,自由是道德的基础,是实践理性的前提,在残酷而狭窄的生存空间里,人连自己的权利都丧失了,何谈得上人格与道德?

当然,以上的叙述大多已成了历史。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的自主性空间大为扩展,自由选择的范围也广阔多了,个人有了为了人格和尊严而走另一条路的条件。但也必须承认,中国社会仍然是“官本位”为主体的社会,权力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过分控制、分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不同程度地扭曲了某些领域的公共道德、公共规范的公正性。比如在司法、科技、学术、文化、体育等领域,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都是明显的,而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这些领域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不利于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的形成,人们的精力不是放在提高专业水平上,而是更多地消耗在争夺权力上,于是种种

有悖于道德伦理的事的出现就不奇怪了——不择手段不讲道德依附于权力的人得到的要比那些埋头于专业、遵守职业道德的人更多,前者被公认为能人,后者被公认为傻瓜。一个暗中鼓励依附权力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养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救治之道是逐渐扩大社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一方面还权于社会,把那些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让社会去做,形成自律性的公共道德规范管理约束自己。另一方面是允许舆论的批评监督,对那些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进行公开的报道、批评,逐渐扭转社会舆论和风气对悖德行为的价值颠倒的判断。

道德的工具化

道德的含义可以有多种,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表现为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合乎规范本身就是最高的终极的目的。即是说,所谓德行是自足的,不那样做他会受到良心的责备或质问,感到歉疚,没有外在的世俗的功利目的。否则,道德便沦落为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手段了。

不幸的是,我们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正处于这种工

具化的困境之中。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德治国,道德成为政府控制社会各阶层,平衡矛盾冲突的手段,政治化了的道德担负起本应由法律承担的职责。也许,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初始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政教合一的模式趋于完成,纳政于教之中,德便降为治国之术了。

以德治国、教化万民的理想无可非议,但道德教化无法改变政治权力的现实运作逻辑,于是便造成了政治人的双重人格: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最形象的表述。在这里,道德在成为官场阶梯之外便仅具有“皇帝的新衣”的功能,成了肮脏政客的遮羞布。

传统的改变是困难而漫长的,尽管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一道德传统的遗留依然曲折地制约着我们今天的道德状况,马克思说的死人抓住了活人大约是指这种人在历史和传统面前的无奈。

比如,从小到大,我们仍不同程度地习惯于用表现而不是实绩来衡量人的价值,决定人的地位。所谓“伪善”便由此而来,就连小学生都会在学雷锋、做好事活

动中弄虚做假以骗取荣誉和奖励,何况更为复杂的成人社会?再比如,我们仍不断地树立道德楷模,供人们仿效。且不说某些典型在塑造的过程中便由于明显的政治意图而有

失真造假现象,从而在真相暴露后引起人们的反感,更主要的是,这些完美的道德典范与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发现的真实状况有着太大的反差,长此以往,人们不但不会再相信这些说教,反而会产生对道德教育本身的麻木、厌恶和嘲讽以至怀疑一切道德。这一点在以王朔小说为主流的痞子文化热中得以验证——他对生活的玩世不恭,对德育教授的尖锐讽刺,对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善意嘲弄应合了一代人的心态。

这种状况是对道德极端工具化的反动,要改革起来也并非易事。但有一点教训要记取:必须划清政治与道德的界域,不能再让道德成为实现某种政治意图的工具,否则,权力之手就会弄脏道德的领地。道德就是道德,它是敏感的、单纯的、清白的,也是脆弱的,承担不起太多功利性的世俗的重负。

世俗化的陷阱

伴随市场经济大潮而来的是世俗化的潮流锐不可挡,享受人生,重视眼前、当下而不顾及未来的现实主义最为时髦

而潇洒,敢于打破规矩,一夜暴富,能挣会花者成为人生的典范。马基雅维利式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哲学的流行便是这种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于是,世俗取代了理想,功利取代了道德。从某个角度说,这股世俗化、功利化的大潮迅速泛滥为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目前道德危机的一个根源。

但在今天,我们不能不指出,人们误解了世俗化的本来含义。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看来,世俗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重要方面,但它指的恰恰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精神向现世和物质的认同,而是让把持在上帝、神父、教堂手中的宗教走向民间,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经济行为中,成为日常的伦理。从这个角度说,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正是一个宗教世俗化的过程,马克斯

·韦伯对此有十分经典的论述。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商人伦理中体现的那种清教徒精神正是上帝的民间化。与中国特色世俗化的媚俗和非理性色彩相反,这种宗教精神的世俗化恰恰抑制和约束奢侈浪费、狂欢纵欲一类的私欲的泛滥,它的禁欲精神正是拒俗,是理性精神。可以说,这个过程充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组织的理性化,最终支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现代化至今仍没有这样的世俗化过程——目前的所谓世俗化只能称之为“伪世俗化

”——不能把政府或学者们提倡的理想、精神、价值落实到民间。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西方的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宗教,而东方及中国主要来自于政府与上层的学者。韦伯在他的研究中曾经指出,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注重自身的品质修养和道德完善——这是他们进入仕途和上层阶级的必要手段——而与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关,从而阻碍了世俗化的实现。曾经热闹过一阵子的国学与新儒家虽然有过以其道德理想转换世界的美好愿望,但因其无法落实到民众中,而仍然是书本和学者头脑中的知识、学问,这正是新儒家理想破灭的症结所在。而主流的理想宣传和道德说教又因其僵硬的形式化的,更主要是空洞和脱离现实的弊端而难以对民众产生预期的效果。相反,那些高高在上的大道理和崇高理想,还因民众的冷漠和厌恶而显得可笑、滑稽,于是王朔式的亵渎神圣、躲避崇高才应运而生。更可怕的还不是人们对这类道德说教的疏离,而是由此而来的对神圣、庄严、崇高一类价值的鄙弃,在一部分国人的眼里,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成了虚伪和可笑的代名词。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所提倡的,要求人们奉行的信条与我们的现实及人们在现实中摸索出来的真正起作用的规则有着太大的反差。

我想在这里指出的一点是,我们曾经有过世俗化的成功范例,那便是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造的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那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党员、革命者及普通民众的意识中,并体现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构造出令无数国统区知识分子、青年人心向往之的生机勃勃、清正纯洁的精神氛围。这种对共同理想的真诚的信念凝聚为共产党人最终战胜在物质上更为强大的国民党的精神力量。对这一点,当年的斯诺有过感受深刻的体验及准确的预言。

必须指出,当年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毛泽东思想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主要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和理解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现实状况,是相当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二是领导者不但真诚信奉身体力行其所倡导的理想与信念,而且这种理想与信念恰好符合了表达了底层民众的愿望,从而使形成于一定范围的政党伦理迅速普及为百姓的生活伦理。

以上两点对我们今天重建道德伦理的启示都是深刻的。

多元化的误区

伪世俗化的汹涌潮流并非没有遇到抵制。知识界热闹过一阵子的“人文精神”讨论便是这种抵制的产物。讨论的结果虽不明确,但人文精神的日益失落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里不但有人文精神提倡者及其思想内含的缺陷的原因,也与讨论的另一方对所谓多元化的片面理解有关。

西方社会的世俗化也曾伴随着道德失范的副产物,但一方面它有宗教伦理的自我节制和逐渐完备的法治环境的外在规约,另一方面就是思想界人文精神的崛起,成为拒斥世俗化的社会正义和良心,使知识分子在解放思想、释放个性的同时也提倡理性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成为社会道德的评判者,张扬正义良知,指斥邪恶堕落,从而使世俗化始终在理性化的限制之内,不至过度泛滥,这种批判精神一直绵延至今。

多元化本来应该是孕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中才可能出现精神的生机活力和健康发展,舆论一律的环境只能长出干瘪的精神和道德的萎缩。但这种多元应该是价值的多元——它当然允许对现实的无条件认同,但也一定欢迎对现实的不妥协的批判。而我们所主张的恰恰是前者,这是无价值判断、无道德批判的多元——

只有事实、功利,而没有善恶、对错、美丑,存在即合理,行为的合理性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否定公共的道德标准。其实质乃是极端的相对主义,否定一切价值的后果便是肯定一切现实,什么都可以,爱谁谁!

在这种多元化口号之下的宽容、容忍便成为伪世俗化的护身符——对痞子化、道德沦落要宽容,都不要批判、指责。这种宽容要求人们在不合理现实面前保持沉默,放弃批判精神,这样,价值、思想的多元化便被现实的物质的世俗的一元取代了。所以有人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于是,深通生存智慧的知识分子便在多元化、不争论的口号下放弃了知识分子的灵魂——社会的良知和批判者——与世俗化同流合污了。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论证了

“恶”乃历史进步的动力,论证“一切向钱看”“自私自利”的合理性。于是,历史取代了伦理,恶取代了善,成就了最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主张多元化、不争论、宽容最有力的王蒙的变化很说明问题。他由50年代的以理想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为特点的

文以载道式的作家迅速变为一个躲避崇高、解构理想、提倡世故油滑的作家,这种巨大的反差在表明他放弃了对社会的理想关怀和道德批判之余,似乎还说明了某些更深刻的东西。

历史的阴影

尽管中国离开那个极“左”的年代已经三

十年,但“左”祸的遗留仍不时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暴露出来。尤其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都与历次政治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邓小平在80年代就不止一次地讲过,“文革”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影响了一代人。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理想危机”、

“信仰危机”就是“文革”的恶果。曾经高涨的真诚甚至于狂热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实践,带来的却是残酷、破碎而冰冷的现实。理想碰了壁还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人们终于发现他们用热血捍卫的理想原来是虚幻的、苍白的,甚至是丑恶和罪行的牺牲品和工具。谁还敢相信什么?一瞬间,理想便成了欺骗的代名词,成了乌托邦的同义语。北岛的诗:“我不相信

……”表达了一代人的心声。这种精神废墟上的破坏偶像运动发展到极至便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到90年代,市场经济的世俗潮流一来,恰好以物欲填补了这一精神上的空白点,对物质、金钱、欲望的迷恋沉醉彻底取代了以往的崇高理想、信念,所谓的信念危机之类的精神难题就被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而同一时期文化领域里西方三大思潮的大规模涌入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一结果的合理性做了注解:尼采的著名口号“上帝死了”和怀疑一切毁灭一切、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瓦解着一切既有的信念和价值;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及其存在主义为极端个人主义

找到了支点;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从理论上证明了人的本能、欲望是正常的,应抛开一切社会压抑和束缚彻底释放出来,充分满足。这是三大思潮在有利于解放思想、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所带来的中国特色的副产品。

1957年反右派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提倡人对人的

“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鼓励相互举报、揭发、告密等种种毁弃人伦的行为。不愿违背良心自毁人格者有傅雷、老舍、翦伯赞等人,但更多的人为了生存都不惜昧于良知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罗织罪名,陷害同类。“反右”、“文革”的本意是改造人性,创造

社会主义新人,想不到其结果却使人性沦落到如此地步,已经连禽兽都不如了。今天,尽管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已成历史,但中国人心灵、道德、人性上的创伤和病变仍没有愈合。

梁启超先生早就指出过:内乱者,最不详物也。凡内乱频仍之国,必无优美纯洁之民。内乱时,民生六种恶性:侥幸性、残忍性、倾轧性、狡伪性、凉薄性、苟且性;内乱后,亦生两种恶性:恐怖性、浮动性。梁公此言犹如预言,“文革”内乱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情、帮助、爱心淡漠了,更多的是相互猜疑、提防、冷漠、仇恨、算计。本来,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淡化“斗争情结”,但80年代以来,又不止一次地批判人道主义、人性论,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糟粕。这不禁令人困惑:难道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讲人道主义?就不应有人性?难道精神领域也必须“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甚至那首令无数人感动流泪的《让世界充满爱》也在某个时期受到指责:让世界充满爱?那还要不要阶级斗争?多么冰冷的追问,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毛泽东“文革”中的名言:八亿人民,不斗行吗?

政治运动给中国人留下的另一个后遗症就是不敢讲真话。1998年九届人大刚刚开过,新任总理朱镕基便在国务院

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论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院系:管理工程 专业:物流管理 学号:20090770209 姓名:连星星

用法制树立起道德标杆 10月13日,在佛山黄岐,一面包车将2岁女童撞倒碾压后逃逸,路人无人伸援手,接着第二辆车也从女童身上碾过。18个路人经过,都没救援或报警,直到一名拾荒者发现后将她扶起,呼喊救人。10月21日,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冷漠,刺痛了人心。在惨案中,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了面色冷漠的众生相。痛感、悲悯心匮乏,仿佛“人性方向盘”失灵的推土机,横冲直撞,尽情碾压着道德伦理的底线. 早前频频发生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让人感慨:十三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而在这场“摔与扶”的博弈中,道德同样受了“重伤”。有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长此以往,只会让人们“心安理得”于自己在危难面前的不作为。 灾祸与“冷漠围观”结伴而行,已是当下尴尬的情景。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车辆两度碾压,18人无

一搭救,冰冷的看客姿态,印证着道德底线下移的喟叹。 若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女童被撞,肇事者当迅即救人,稍减良心上的负罪感,路人也当积极伸手相助。然而,一切都被反转过来了:司机逃了,路人视若无睹,“敬畏生命”俨然是纸上空谈,少管闲事式的明哲保身,才被奉若信条。对善美信念的放弃,构成了人心的暗区。于是乎,幼小生命,差点毁于车轮下,抑或被集体冷漠葬送,失去了尊严——幸而,拾荒者打破了辛酸局面,慷慨施救,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总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的突遭劫难,投射了人际关怀的冷暖。那些围观者,剥离了冷漠的标签,也是普通的民众。他们未尝就不懂,没有人是座孤岛,相互搀扶才能同舟共济;“乐于助人”是传统的人伦美德,漠视生命,会让良知溃散。或许换个语境,他们也会痛斥“铁石心肠”,呼吁人性回归。可一旦轮到自己做“路人甲”,他们就打起酱油,从“审丑”向“示丑”自然地角色切换,原因何在? 究其症结,不过是“行善有风险”,出手不得不谨慎。将道德流失归咎于“世态使然”,是公众一贯的逻辑转化。你看,“彭宇案”殷鉴在前,“做好事遭恶报”,谁还敢冒险救人?理由看似铿锵,其实是伪命题——真正道德,理应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行善成本,不应是冷漠的通行证。

有关社会道德滑坡

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这已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道德的基础是什么?如何重新确立道德理念,进而弘扬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已成为目前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20年来,党和国家在经济方面采取一条务实路线,逐渐由集权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多种所有制出现后,虽然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改善,但如其它专制社会一样,对社会生活的严密控制,使得统治权力很容易就介入了国家资源的配置。 与此同时,在社会商业化的趋势下,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做法得到鼓励和确认,各种职业观、义利观的变迁,使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日趋繁杂分离,人与人之间难有赤子之心相待,传统的“仁、义、忠、恕”之道更无可行之处 尽管文明的趋势是永远上升的,但是,当下中国社会道德良心已经进入了它的休眠状态。这方面整体堕落的形势十分明显。在这当中,官德、吏德的败坏尤为突出。官场的糜费奢侈、不计后果的及时行乐风气,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风俗。吏治的败坏更使它失去了以身示范和教育人民的作用。上行下效,在严酷而不公正的经济竞争下,面对广告化、千面人,粗俗低下的个人主义道德伦理观在民间的滋生漫延,许多人视道德为儿戏,出现怀疑、否定道德的倾向。职业道德的下降首当其冲。各行各业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金钱至上观念。从人们日常生活感受到各种大案、要案的出现。党、政、军、司法、工、商、无不腐败。就连一向清白的医疗、教育二界,也只顾捞钱、见死不救、

拒学门外。以往“悬壶济世”、“桃李满天下”的赞誉,早已被亵渎。这足以反映整个社会堕落之深。假药、假米、假烟酒、假合同、假学历、假新闻、虚报数字的假政绩、以及各种假货充斥市场。 在现今的中国,很少有人关心社会和他人。品德正直、忠于自己的见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仗义直言的人逐渐消失。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言行不一、麻木不仁、随遇而安、毫无原则、见机行事的人,则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更让人担心的是,年轻一代正在丧失对道德理念的关怀和追求。许多人不问世事、狂热淘金、甚至践踏国法。经济犯罪大有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大量例证可说明这一现象。 不良的道德情感所导致的堕落,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它降低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损害了我们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形象,成为今后国家发展进步的障碍。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道德堕落使社会人际关系正陷入分崩离析的可怕状态中;目前的中国我们民族正失去面对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力量。 私德作为公德、乃至整个道德体系的基础,它的理念及规范主要来自于传统。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都具有普遍的价值。这样的道德规范是能世代延续的。但公德部份内容的泛政治化,不仅冲击了有价值的传统道德,也直接破坏了社会监督功能。环境影响和人从众心理的作用,也不利于公德观念的形成。 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道德,几经历史演变发展到今天。它的理念既有超功利性,又日益世俗化,理论也十分精致。但因现实社会巨大发展、变化,传统的纲常伦理到近代开始瓦解。原有

学术道德案例分析

2011年2 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条新闻,科技部撤销西交大造假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震动了全国。该报道称科技部在通告中称经调查核实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决定撤销此项目所获得奖项,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确认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而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事件的主人公,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为该科技进步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联名进行实名举报。但校方均未给予积极的调查,以至于酿成大祸。 细读这条学术造假新闻让我们骇然的不仅仅是教授的学术造假而是我国某个甚至某些重点大学对学术造假的默认纵容和包庇以及潜藏在教授学术造假背后的利益链。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报到,曾有这么一段是对一位曾实名举报的老教授的采访:当报出李连生获奖的消息后,让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他说李连生就没有搞过往复压缩机的研究,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事实上,李连生的学术造假是一个非常容易确认的造假可就是一个如此拙劣低级的学术造假却能一路绿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呢? 经调查,发现李连生的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可是,让我们不解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必须经由国家科委所属的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然后才能逐级审查通过。那么鉴定程序又是怎样的呢? 经调查发现:现在的鉴定会开得很简单基本上是走过场。 那学校又为什么容忍这样嚣张的学术造假现象的存在呢?几位打假的老教授们曾向校方反应这件事,但校方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靠前来之不易,为了学校以后分发展,希望大家慎重对待这件事。 原来,在学术造假的利益链上有学校这一环。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件。对于这件事让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西安交大的官本位科研体系;僵化的考核体制;造假成本极低,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学术道德丧失! 科研人员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以“巧取豪夺”的方式把他人的文章、思想、观点置于自己名下以满足自己的私利性, 再加之政策、管理方面的漏洞, 从而助长了某些科研人员无视学术道德规范, 道德水平不断滑坡以致形成当今的现象。这种学术造假现象一旦不能有效控制, 在学术界内部, 一方面将会败坏学术风气, 打击认真求实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 相反的可能刺激许多人模仿此模式以求不劳而获,很多研究必然会徒有虚名; 另一方面将会导致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而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在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在于科技的竞争, 科技的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扼杀了科技创新的假学术又如何承担提升综合国力的重任?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共同努力,还科学一片纯净的天空。 后记:李连生己被西安交通大学解聘除名,清洗出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队伍。 西安交大的有关领导也受到了处分。如能知耻而后勇深刻反省亡羊补牢我们相信这所西北地区的部属重点高校能重新崛起成为重新隆起的一座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名山大川。

浅谈当代中国道德现状及原因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现状及原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关键时期,这些需求都为中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迫切期望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然而近几年来,网络上层出不穷的爆出各种令人发指的噩耗,不同渠道都揭露了各种黑心实践。从“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黑心棉”、“毒大米”等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到“天价药费”、“假医假药”等医疗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车祸现场无人敢帮等道德问题;到网络上各种自我炒作“多重门”、“潜规则”、“凤姐们”等拜金主义的炒作;再到最近贪污腐败程度令人对国家深感失望,各地高官落马,情妇举报,“枪打黑老虎”等各种政治腐败事件。一件又一件,当前一事件的余温还未来得及散去,更大更令人惊悚的事件又曝光。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不表明中国当代社会正处于道德滑坡的态势。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政策的决定上将文化强国重点提出,可是为什么这些道德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呢? 今早看网易新闻,新闻上又曝光了某一工厂简单过滤地下水,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瓶瓶名牌矿泉水,虽然这个窝点被端了,可是这肯定只是很多非法窝点中的一个,只是再次从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全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近几个月来,网络上女大学生失踪、被强奸遭奸杀,亦或是被关起来当性奴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某一女大学生失踪一月还未音讯时,又一女大学生遭奸杀,事件此起彼伏,为何这些行凶者残忍的将矛头对准了还是校园里的花朵?为何这样的事件此起彼伏?为何人性已经沦丧至此? 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越来越渴望回到毛泽东时代,那个民风淳朴的时代,渴望回到过去那个人性美好,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时代。可是这些也只是渴望和幻想,社会是发展着的,不可能越过越回去,历史的选择是让我们直面现实的道德滑坡,找到原因。 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愈来愈趋商业化,为了各种名声利益,人民不择手段,似乎除了利益,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只停留在利益层面上,很难诚心诚意地相待。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使道德教育相对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原则与道德原则出现价值矛盾。而社会的贫富差距的拉大又使得人们心里的不平衡被放大,虽然人们生活普遍有所改善,但对社会的不满足情绪还是存在的,一些人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很容易就做出了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事情。同时,虚拟网络高科技的应用减少了人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对人性的理解以及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全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除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不匹配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外,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原因。对于道德觉悟不高的群众来说,社会舆论是一个道德风向标,他们很容易跟随舆论的方向走。社会舆论可以领导主旋律文化,但是一些消极舆论氛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对社会良知好人好事的无端质疑,经过一些媒体的聚焦放大后,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着不利于道德善良普及消极作用。那些盲目跟随舆论的民众就容易走向错误的方向。 多元文化的冲击也是其中一原因之一。开放的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来文化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容易就使得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迷失在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找不到道德边界。

1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出现的道德滑坡的现象

1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出现的道德滑坡的现象 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中国政府宣传阵地丢失;其次,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但贫富差距拉得太大;第三,中国人的价值观缺失。 由于中国政府丢失了宣传阵地,本应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流文化不能占据主要宣传陆地,而是让一些非主流文化纷纷占据宣传阵地。正值这时,加之了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拉得太大;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无释放之地,因此非主流文化必然乘虚而入,占据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全部,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再也没有挤身的空间。二者相加导致中国人的价值观缺失。致使人民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善恶不明、是非不分,富人只知道吃、喝、远、乐,看不起穷人;穷人仇富心理愈加强烈,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明显形成了两大阵营。这两阵营富人对政府用钱;穷人对政府使横,使政府时刻接受双重考验。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摘要: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诸如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冷漠度问题等。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道德建设如同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一样,形成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辈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一方面是诚信空前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在一些人眼里,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它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学术道德感悟

2012年1月3号下午,由学院组织、马伟书记主讲的一堂关于科学建设与学术道德的教育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例证。从中了解到今年来,在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操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课后思考,发人深省。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一个学者之所以称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称其为学术的常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 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剩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早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习的自主性 ,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学术创新。这样研究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多,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和多样,包括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动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还包括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试验等。为此需要有大量的时间保证和精力投入,更需要研究生有着高度自觉的精神、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从研究来看,很多同学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和动机很少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更很少有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只是把报考研究生当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桥梁和手段。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尽早成才, 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取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和事业上的成功 ,已婚研究生当然也希望

浅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诸如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冷漠度问题等。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道德建设如同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一样,形成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辈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一方面是诚信空前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在一些人眼里,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它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国道德水平下滑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3]:第一,家庭道德伦理关系改变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第二,职业道德陷入了没有精神支柱的泥潭。第三,社会公德开始失去平衡。第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道德观念的变迁是必然的,但一些“保守”的人认为,这是世风日下,出现“道德滑坡”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不能说每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的。因此,道德滑坡不是指道德观念的滑坡,而指道德实践的滑坡。人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在具体行动上发生了变化,也就是道德实践方面滑坡了。 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价值观出现“错位”[2]

道德问题

今年中秋节,在浙江杭州,一对特殊的“母女”——“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从医院回到家里,共度这个团圆的日子。 时间回到7月2日,2岁女童妞妞从自家居住的10楼突然坠落,千钧一发之际,还处在哺乳期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伸出手接妞妞,两人一起倒在地上。孩子得救了,吴菊萍的手臂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吴菊萍的英勇事迹经网络传播后,无数网民为之动容。一位网友说:“在这种危急状态下能激发出如此救人壮举,只有身为人母才能瞬间爆发这样巨大的力量。”网民也因此称这位英雄母亲为“最美妈妈”。 真挚的美德是道德的集中体现。“最美妈妈”的故事能够传遍大江南北,被人们广为传诵与赞誉,恰恰印证了道德的伟大力量。 时事素材2: 近来中国的媒体在讨论一个在世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即“摔倒老人,要不要扶?”对数千年之前的孟子而言,“幼童要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这是一个不用提的问题,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作,出自人类的恻隐之心或者本能,根本不用作任何理性的思考。因此,幼童落井要拉一把,老人摔倒要扶一把,都是不需要人类费理性来思考的问题,恻隐之心和本能的驱动足矣!科学家更发现,类似的恻隐之心和本能,甚至存在于动物群体之中。很多动物群体对环境都已经发展出群体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本能,互助互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本能。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讨论这样一个本来根本不用讨论,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原因极其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于人类理性了。这些年来,很多案件的发生,例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不管其背后的故事如何,都似乎和人类的本能反应相对立。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十九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等。 时事素材3: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新兴传播方式盛行的今天,如何运用青少年青睐的方式传播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各地宣传文化部门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华诵”全国中小学经典朗读夏令营的举办,“美德少年”的评选表彰,都有力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许许多多的未成年人从小就养成“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的优良品质。 广东省搭建网络互动平台,以南方网为主要支持网站,链接各地级市区域网站,围绕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组织网络大讨论、网络大讲堂、网上评先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关注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他们依托手机开辟学习平台,每天早晨为移动用户免费发送名言警句、经典广东、开心一刻,利用手机电视、彩铃、新闻早报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北京市在2004年就开始征集新童谣,当年即征集了19436首,编辑出版了《新童谣》小学生精选本,在新学年开学之际赠送给小学和幼儿园。2005年,北京市挑选一批优秀童谣,请作曲家谱曲,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在全市推广。在新童谣中,还有一些被制作成MTV,每天在电视中播放,效果显著。 河北农业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始终把“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当作工作的目标。他们将继承太行山精神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用图书、影视、讲坛等形式,让太行山精神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

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解决路径

浅析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解决路径

————————————————————————————————作者:————————————————————————————————日期:

浅析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 解决路径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与世界接轨程度的不断加深,不经意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社会道德体系的不良风气已暗潮涌动,由此导致道德滑坡的出现,其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下面就从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的路径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社会道德的断层,金钱崇拜填补道 德真空。 建国初期,中国始终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运动与建设相生,整顿与生产相伴。刚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解放的人民群众带着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之中。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单纯,大家并不认为经济收入少、加班加点不对;相反,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可以说,为了工作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近乎疯狂。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以传统的和当代的道德观自觉地抵制着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深入的分析,而是简单武断地否定过去

的体制,顺带的全盘否定了过去的道德观。我们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社会道德出现了断层。 在社会道德出现断层和真空时,金钱的作用却被无限的夸大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渐渐在人们心中蔓延。对金钱顶礼膜拜的人们不顾道德甚至法律约束,去疯狂追求他们崇尚的利益。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也使得在这样的大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们跟着变得更加现实。以至于我们现在教育子女都经常会说:“现在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就可以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可见对金钱的崇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深层。钱对于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当太多的人把它当作了生活的全部时,道德的滑坡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二、应试教育的偏坡是道德滑坡的催化剂,家庭教育的失衡是道德滑坡的助推器。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的中心工作变的越来越明确,一切工作就是应对高考,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对各级学校评估的标准。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里走出的学生越来越像一台台考试机器,却很难说是德才兼

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及对策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道德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一个民族永久不衰。因此探讨当今社会出现道德滑坡背后的原因及提出及时有效地解决途径是极为重要的。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他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救赎道德,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一.出现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的驱使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有句话说道“上下争利,国将危矣”。这句古训归根到底在一个“利”字。利可以指金钱、权利、功名、也可以指一些便宜、好处等。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可以昧着良心踩在别人的身上追逐名利、践踏道德。一些社会学家把道德滑坡归结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发生转变,道德观念的迷茫,道德判断失去方向。由此,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

搬出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客观原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借口,从而丧失责任心,负责任的氛围也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由此导致人们责任心的丧失。一个丧失责任心的民族,是走向道德滑坡的重要因素,是出现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功利主义使得人们公德淡漠。公民的劣根性:自私,愚昧;多疑,冷漠。导致了我们社会道德的进一步缺失。如今的人们只是对自己的家庭、亲人、朋友讲求道德,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进入公共的领域,人们就变得冷漠、不知道关心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热情帮助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在这里人们拥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面对乞讨者,人们不再伸出自己的手,面对受伤的人,人们不敢走近一步,怕连累自己。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迷惘的一群人。由于公民文化的有待于提高,他们现在正处于十字路口。他们走向那一边将对社会公德的发展与否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道德教育滞后--正面教育导向不明,反面警示教育不彰。 道德教育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在学校,教育过于功利性,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忽视了学

道德滑坡

道德滑坡——当下中国的道德现状 摘要:中国正在崛起。高楼在崛起,城市在崛起,财富在崛起,经济在崛起,国力在崛起,中国近三十年,尤其近二十年社会经济政治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凝聚力的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至于出现了道德沦丧、观念模糊、信仰危机等一些列人格扭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究,找出解决问题对策。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本文通过分析当下中国道德滑坡现象,综合概括了产生滑坡现象的原因,并试图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给重建道德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字:道德滑坡道德建设价值观念 一、道德滑坡现象 所谓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社会主义的道德以爱国、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等为人们认可并身体力行的基本做人的准则,然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我们把这种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统称为道德滑坡现象。 二、道德滑坡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变好了,钱包涨了,消费水平也变高了。总的来时文明是总体有了个上升的,但是奈何人们的道德心不但没有跟随提高,反而是在走下坡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滑坡。官场的奢靡,政治的腐败,不法商家的“良心”产品,各种不顾一切的竞争,以往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取而代之的是假药、假酒、假烟、假学历、假证书的聚集地。究竟的什么原因导致当下中国的道德滑坡呢?我认为理由如下: 1.价值观念错误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和评价,然而价值观对人们代人接物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我国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将集体利益尽量最大化,再结合个人利益实现最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在当中,这是难以实现的,不少权高势大的

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上)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 党校狄国忠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学术气氛活跃,学术成果丰硕,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人辈出、学术繁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然而在认识到我国学术进步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学术失现象呈现蔓延的趋势,学术论文造假、剽窃和泡沫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严重损害了学术建设的发展以及学术界的声誉,阻挠了学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道德、伦理、伦理学 (一)道德 1、中国古代 道德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原则、道德规。道德说明人的品质、原则、规与境界。 2、西方古代 道德是指风俗、习惯;规、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 3、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的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原则和畴的总和。 (二)伦理 1. “伦”是中国词源中的类、辈、关系、次序,“理”为

道理、原理、条理、法则。 2. “伦理”一词源于西方,我们接受的是西方的词义。伦理是指人际关系的法则,是自由实现的法则。 (三)伦理学 伦理学(ethics)是以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客体、即研究有关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伦理学分为规伦理学和非规伦理学,规伦理学分为普通规伦理学和应用规伦理学,非规伦理学包括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 二、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学术规 (一)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学术道德要求,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学术规,完善学术评价,坚持学术良知和学术操守。 (二)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应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三)学术规 1.什么是学术规? 所谓学术规,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规,

食品安全主要源于道德滑坡(辩论赛)

谢谢对方辩友说得十分精彩,但有几个观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 1,对方辩友说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不是主要原因,能最快最直接的解决方式解决的问题才是主要原因。这就好比我今天由于熬夜产生的头疼,由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对方辩友都给我开一副叫止痛酊的药,是啊,头可以暂时不通,但今天吃完明天吃,明天吃完后天吃,对方辩友不看我的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让我吃止痛酊吃到何时啊?况且放在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中,对方辩友开出制度这样解决的方式,恐怕治得了牛奶治不了果冻,治得了果冻治不了胶囊啊~ 2.对方辩友说制度影响了使人的道德水平,我们看看美国和墨西哥,众所周知墨西哥照搬美国制度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从1917年开始学习美国的墨西哥,按说这同样制度的影响早就该应该体现出来了。那为什么墨西哥仍是动荡不堪,食品安全状况频出呢? 3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说监管制度不够专业不够完善,可是对方辩友啊,今天出了三聚氰胺我可以检测三聚氰胺,明天出了四聚氰胺我可以检测四聚氰胺,但后天大后天出现的五聚氰胺六聚氰胺你能保证你能预测的到并且一直检测的出么?靠完善制度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啊。关键是在于生产者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不危害别人的基本权利呀。 4对方辩友说我方霸道,说我方的逻辑是: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所以我方把所有问题的原因都归结到了人的道德问题。我想对方辩友有些曲解我方的意思。当一种制度压迫到我们只能去损害自己利益而为他人的时候,我方认为这就主要是制度缺失的问题了。但我们看看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哪个厂家是因为自己生存不下去而去添加这些有毒物质的,又有哪个厂家不是为了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加入有毒物质的。 5对方辩友说公民意识(关注公共领域的要求)是在现阶段才要求的,所以不能算是道德滑坡。我方一直强调的是滑坡这不是一个单纯比较昨天和今天公民行为准则的高低问题。而是比较社会要求与公民行为准则的匹配度问题。封建社会需要臣民,作为臣民我们不要求有关注公共领域的标准,而今天我们有这种需要,而大众却缺少这种意识,这就是匹配度的下降,这才是我方所说的道德滑坡。如果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我方是否也可以说今天的制度越来越完善,所以食品安全不是制度缺失的原因呢?我方认为这也是不公平的啊。 6对方辩友一直强调我们的惩罚制度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但我们看看我们制度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方式就有割鼻、车裂、凌迟,这些虽然能够起到威慑作用,但回头来看,这些适用于我们当今的社会么?所以我们不能从惩罚的加强来根本解决我们今天的食品问题。

学术道德与规范知识点

1 概论 1.1 前言 1.2 基本概念 学术研究是人类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客观规律和真理的高级心智活动。 学术研究的种类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种类型论文见附件) 学术道德是学术团体或个人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学术规范的类型分为法律规范、政策规范、道德规范、技术规范。 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行为主体在学术活动中,有意违反学术共同体一致认同的学术规范,损害他人或组织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归纳为如下6类 抄袭或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伪造或算改实验数据 请人或替人撰写论文署名不当 一稿两投或多投杜撰参考文献 1.3 学术研究基本流程 1、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确定性验证、概念同一性、实验的可重复性、可量化研究、注重直接性。 2、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研究法、灵感思维法、假说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类比研究法。 3、自然科学研究步骤:

社会科学研究特点:限制性实验、概念多样性、因果假设论、定性式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解释研究法。 社会科学研究步骤: 1.4 相关法律问题 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者的作品。 著作权的权利: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证作品完整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侵犯著作权罪、假冒专利罪、泄露国家秘密罪 1.5 研究生学术活动特点 第一,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学习性” 第二,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目的的“双重性” 第三,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成果的“一般性” 2 学术研究前期工作规范 2.1 确定研究主题 兴趣是选题最好的老师,掌握积累培养兴趣的途径。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

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感言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自学前班开始,无形中都在参与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比如:讲究文明礼仪,上课认真听讲,不迟到,不早退,更加不能考试作弊等等。二如今已经身为研究生的我们,更加需要规范科学道德,端正学习作风。 听了几位老师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讲座,更加深入理解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以及严肃性。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而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方面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风气和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既包含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等,也包含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法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十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极大。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 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其内涵包括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等等。 然而在当前,学术界各种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作假行为层出不穷,学术道德严重滑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造成空前价值冲击。 其中价值观多元化及利益诉求多层次化猛烈地冲击着研究生学术道德价值取向,法国存在主义者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写到:“人是环境与自我的综合统一,个人直接是社会的,是被其他人也是被他自己所定义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社会处于激烈而探刻的变革之中,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矛盾都在调整之中,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道德滑坡1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滑坡表现原因应对措施 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一)诚信缺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较短,发展尚不完善,加之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够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二)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收取“药

中国人的道德滑坡现状让老外目瞪口呆

中国人的道德滑坡现状让老外目瞪口呆 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中国人的道德滑坡现状,不仅让中国人痛心疾首,连外国人也口瞪目呆。重启中国人的道德话题热遍大江南北,但是这些话题大多不得要领,比如对见死不救的人给予处罚,对见义勇为的人给予免责,还有就是如官方所云要加强道德教育等等。 官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门户网站上每天都有不同的道德楷模事迹宣传,电视节目里每天都有类似于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现,广电总局则要求明年每家卫视都要有固定的道德宣传栏目。 宣传教育真的能挽救道德于危亡?或者说,人们的道德水平降低,真的是因为思想境界不高?抑或是有其他的原因?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先得明白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当我们彻底清晰了人的道德是依附什么土壤而生长的,那么,只要全社会对道德生长的土壤充分培植发扬光大,人的道德自会源源不断喷薄而出。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到道德的源泉。很多人认为,经济学的前提条件是人都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经济学不讲道德,仿佛道德与自私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生死冤家,其实,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也是对道德概念理解的偏差。 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讲道德。也许有人会疑惑不解,自私是为己,道德是为他,二者如何并行不悖?这就要从众所周知的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谈起。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再次是情感交流的需要,第四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吃喝不愁衣食无忧之后,它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人尊重,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理论虽然无法用数学推理来给予证明,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这也正合我们中国一句古话:仓禀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 假如我们承认马斯洛理论的正确,那么我们就能推断出,人的道德其实是来自于人性。因为,被人尊重和颂扬是每一个已经安居乐业的人的渴望。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对于讲道德的人,尤其是对那些对那些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或者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人,总是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授予崇高的荣誉,相反,对那些铁石心肠毫无恻隐之心或者损人利己拨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人,总是给予强烈的谴责或者投以鄙视的眼光。所以,大凡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性当中就潜存着充当道德楷模从而被人尊重乃至被人顶礼膜拜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讲道德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褒奖,同样也能得到更大的和更长远的物质利益。因为,一个被别人尊重的人,往往能够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信任往往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难得的融合剂。有了信任,你卖东西人家相信其品质,你买东西人家给你公道价格,你借钱财别人不担心你赖账,你在广告里吆喝一声,人们就会因为对你的信任化为对广告产品的无限钦慕。如果一个人名满天下万民景仰,那就是一个顶级品牌,拥有者不仅精神上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