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稿官正华《渔歌子》上课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官正华
[个人简介]
官正华,瓯海区名师培养对象、区教坛新秀、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爱好诗词文学,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十余年,参与国家、市级多个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案例十余篇,市区级获奖五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同学们,今天是第一次到剧场里来上课吗?你们是主人,应该欢迎一下这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全体起立,我们一起热情地向下面的老师问好(生问:老师好!)。来,让老师们认识认识我们昆阳一小的同学。你叫什么名字……(了解学生的名字是谁起的,有没有小名)还有很多同学想让老师认识你,没关系,待会儿上课的时候,你大胆发言,你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现在来看看这个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板书“张志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唐,词人,《渔歌子》。)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是不是很了不起?张志和16岁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皇帝(唐肃宗)看了,觉
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2—3名,着重评价“子”的读音):他们读得很好(他的“子”读得不好),《渔歌子》和我们学过的《忆江南》一样,是词牌名,所以不读轻声,来,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课题——《渔歌子》。
3、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赶快打开课本110页,把这首词多读几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2.指名诵读,点评。(指名3—4个读,引导学生归纳读得怎样,你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齐读。
3.读了几遍,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有)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你们说,就像一幅幅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是的,因为张志和不仅是一个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位知名的画家,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称他为唐朝最有成就的画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现在,我们去到他的词中找找,藏着哪些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1)你能看到哪些景物?有补充吗?好的,同学们都看看自己的课本,这些景物是不是都圈出来了?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注意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使看上去才像一幅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4)这里有九种景物,有同学看到更多的景物吗?(从箬笠、蓑衣还能看到一个垂钓不归的人)看,除了用眼睛,还得用心,这样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这27个字不仅描绘了丰富的景物,它还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这首词,你又看到哪些颜色?听到什么声音?你又想到什么?(生自由读——读完,再给学生半分钟时间思考)请你现在就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结合学生的发言,把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狂风浪起且须还……且须还……且须还……(师生劝答)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5.引诵《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