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增多,并且在有关调查中表明,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物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形式。尤其是在冬天这种植物作用较低的季节,以部分北方重工业为主的代表城市为例,其空气质量较差对居民的危害性极强,对此开展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的调查,采取积极有效的污染治理与防控方法,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发展力的重要因素。

1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人为污染

1.1.1工业污染

工业污染可以说是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电能、热能、动力装置等的能量都需要燃料,燃料燃烧之后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有害气体。而不同的原料以及生产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一些传统的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范围极大。

1.1.2生活污染

人们在生活期间会产生巨量的垃圾,国家在对其集中处理期间,就会选择焚烧处理的形式。这种烟尘以及有害物质,都会加剧大气环境污染的程度,尤其是在燃烧反应之后,部分气体的稳定性与穿透力极强,其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越久,就会对臭氧层的破坏越发严重。

1.1.3农业污染

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发展期间,对农药、化肥等应用程度较高,农业用户由于种植习惯或生活方式,常常将化学药瓶随意丢弃,这将会对水体结构以及成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属于一种破坏大气环境的基本作为。

1.2自然条件影响

我国的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性较大,对于一些地区存在的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森林火灾等问题,尽管从宏观上来讲只是一些细微的问题,但是如果重视程度不强就会导致自然环境问题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形成化学活性云类似的物质,居民生活或工作排放的氨气与之反应,就会对大气的臭氧层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2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构成因素

2.1气象影响因素

温度结层会对大气渊流的强弱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稳定结层就会控制湍流的出现,大气释放污染度的程度就会降低。如果是在垂直的方向这种特点就会更为显著。但是如果没有稳定结构,热力湍流加强,就会导致气体的扩散程度增加;风与湍流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风能够将污染物冲散,相对来讲其它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浓度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其次湍流根据不同的尺度以及下流体的不规则性,经过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之间的混合,就会就会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分散这样就能将污染物的浓度降低。

2.2工业产业与资源配置问题

我国的工业产业结构较为复杂,其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发电、发热类的产业对煤、天然气、石油等的需求量较大,其燃烧期间的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就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比重增多,造成环境危害问题。2.3汽车与电器应用情况

我国机动车的数量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是家庭有车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就是国家的物流或各地之间的经济来往较为密切。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增多,就会导致地面表层的空气层质量极差,我国已经开始有关汽车尾气排放的防控措施,目的在于提升大气环境的基本质量。

2.4社会居民的环保意识

目前人们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巨大,这也是一种变相式的大气污染情况。部分居民由于生活习惯或意识的问题,就会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与约束性不强,不配合也不反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放任其污染或破坏的行为。

3大气环境污染的有关治理方法

3.1加强法律法规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逐步增强,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控工作,还需要地方的宣传部门调解,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与自觉性,鼓励个体或单位参与环保项目建设,加强对危害环境行为的整治力度,发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作用。

3.2开展工业布局调整,增进绿化效果

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模式或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要保证居民密集地区类似发电、发热的单位数量问题。在其建设期间考虑远郊地区,避免危害范围扩大。其次就是加强绿色植物的种植,希望通过自然生态调解,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3.3污染源的控制力度增强

对于汽车、工业等有关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部分,国家监管部

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治理措施研究

陈铁文王真

(重庆市綦江区生态环境监测站重庆401420)

(下转第97页)

92

门需要采取调控措施,做好交通或工业的整治力度,如果发现有超标排放的问题,勒令其整改或淘汰,进而将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落实。结语

大气环境保护与民生息息相关,居民只有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才能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增强,注意日常生活垃圾或用车次数等,积极参加公益建设项目,提升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胡雪萍,方永丽.中国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

—基于STIRPAT模型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8(2):107-113.

[2]王少明.邢台市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

[3]马宏伟.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探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7):00188-00188.

作者简介

陈铁文,重庆市綦江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工程师。

王真,重庆市綦江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工程师。

2.4强化环境管控

在印染行业生产实践中会用到的染料、助剂等数量较大,而且种类繁多,每一道工序或者产品生产加工时染料和助剂参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有效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效率,加强环境控制非常关键,不仅要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控制,而且还要对后续的废水、污染物等进行有效的处理。此外,传统的一些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下,配液精度与准确度相对较差,而且染料与助剂有较大的消耗,印染时剩余的染料就会进入到废水之中,以致于其中的COD或者BOD含有量较小,废水以及污水的处理难见成效。根据现场情况以及产品生产要求,在具体操作环节应当严防死守,而且还要采用多种手打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引入自动配料设备和自动化操作系统,以此来解决传统配液方式精度低和不够准确等问题,不佳可以实现节能降耗之目的,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生产加工质量与效率、节能降耗以及提高产品印染生产效率。结语

总而言之,印染行业能耗、水耗相对较高,传统工艺模式下其流程较长,而且染整浴比相对较大。新时期应当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工艺,以此来促进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笑妍.环保是永恒的主题,印染企业在行动!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在常州举行[J].纺织服装周刊,2017(41).

[2]《印染企业环境守法导则》出台[J].给水排水,2014(01).

[3]环保部《印染企业环境守法导则》已出台[J].纺织科技进展,2013(06).

[4]陈晓惠.浅析中小型印染企业印染废水的余热回收[J].环境,2012(S1).

[5]翁晓峰,潘军.浙江省印染企业中水回用现状调查及促进措施研究[J].广州化工,2015(22).

3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

实践研究表明,目前采取各种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之后,出水质量与排放标准和回用标准基本符合,但是也有诸多的问题存在,需要运行成本较高、回用率较低等。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依然需要积极优化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3.1优化组合工艺

通过组合工艺,可以将各个组合单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组合工艺的应用中,也有问题出现,需要积极优化。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有机组合了生物陶粒、臭氧脱色、双层滤料过滤、阳离子交换树脂软化等工艺技术,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交换树脂结构可能会受到臭氧出水中剩余臭氧的破坏作用,交换能力逐步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清水池加入到组合工艺中,彻底完成臭氧分解后,方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处理。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对组合工艺中不同单元的制约、破坏作用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完善和优化组合工艺。

3.2积极开发分质回用技术

从本质上来讲,废水回用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目的。在不同的工序下,就会产生不同的回用水质,如果将最严格的水质要求执行下去,将会浪费掉大量的资源和成本。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将水质、水量等要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将分质回用方式运用过来。

3.3有机融合生产过程和废水处理

研究发现,在印染加工中,不同工序会排除差异化水质和水量的废水,部分工序排出的废水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如在上浆工序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杂物为淀粉。那么在废水处理中,就需要结合废水特点差异,有机整合不同工序的废水。

结语

综上所述,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态势。如今,我国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面深度研究了印染废水处理技术,且组合应用了各种方法,但是依然有较多问题存在。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优化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同时,印染企业也需要积极优化生产技术,促使污染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治理。

参考文献

[1]姜兴华.关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关键技术的探讨[J].资

源节约与环保,2018(02):71-72.

[2]景江,肖秀婵,周筝,许洋,毛朝玉.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

进展[J].印染助剂,2018,35(06):8-12.

[3]李亚楠,南国英,代学民.我国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及发展趋势[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6,34(02):69-72. [4]邓超福.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08): 10-11.

作者简介

陈宝(1983.2-),男,汉,广东广州,2006年6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就职于广州弘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境技术管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技术管理。

(上接第92页)

(上接第94页)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