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章末整合专题一东北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1.东北区自然资源特点与评价(1)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辽南地区处于暖温带北缘,北部大兴安岭北坡为寒温带。

≥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大部分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安盟和哲里木盟、延吉盆地多为2 400℃~3 000℃。

吉林省西南部、赤峰市和辽宁各地在3 000℃以上,南部沿海可达3 600℃。

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低于2 400℃,最北端在1 500℃以下。

平原地区均可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喜温作物,一年一熟。

热量资源丰富的辽南和辽西是我国早熟棉花的栽培北界,苹果仅适于辽东半岛和辽西栽培。

北部地区、大兴安岭北部仅适于春小麦和早熟大豆的种植。

农业气候上最大的缺点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

低湿冷害年,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

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生长期降水量(5~9月)东南部山区多达9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仅350毫米左右,重点产粮区松辽平原在500毫米左右,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400~450毫米。

该区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毫米。

由此来看,正常年份生长季节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

(2)农业资源丰富,质量好。

①土地资源。

山地和平原兼有,各占一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与辽东丘陵,以马蹄形环抱着中央的松辽平原,东北角为三江平原,西北角为呼伦贝尔高原。

本区土地资源有下面的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

全区耕地面积1 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谷地。

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 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 农业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准确获取图中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 物的能力。中部六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供应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着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气候、土壤方面的优 势,也存在旱涝、寒潮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 2000~2003年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 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 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地球资源的日益紧张,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经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得以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它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空间差异性的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1. 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

然而,在不同的区域中,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却存在差异。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注重交通运输和技术创新。

2. 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包括孤立型、核心-边缘型和协调型。

孤立型指的是某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独立,与周边地区联系较少;核心-边缘型是指核心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力,而边缘地区则依赖核心地区;协调型是指各个地区之间实现了相互的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和规律。

比如,通过对中国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2.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涉及到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和格局。

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地图和数据,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功能分工,进而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背后的地理原因。

3.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因素的分析,了解到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探究原因背后的地理原因。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还能培养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比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海运交通,有利于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在交通上相对受限,但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类型和产量,例如热带地区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地区则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地形条件会影响土地利用和城市布局,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区则往往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其次,我们要研究区域的人口和劳动力状况。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如果人口过多,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人口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者,我们要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由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共同构成。

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阶段。

比如,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通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往往经济较为发达。

我们要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设备和化肥农药;服务业则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流通。

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范围。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推测鹤岗市近几年来()1.(2)鹤岗房价连续6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是()1.(3)鹤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 少儿比重逐渐上升B. 老龄人口逐渐增多C. 城市化率呈下降趋势D. 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答案】C【解析】(1)鹤岗户籍人口连续20年下滑主要是其煤炭资源枯竭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举家搬迁所以少儿人口比重不会上升老龄人口数量也会随之下降资源枯竭型城市迁入人口必然很少所以户籍人口不会少于常住人口鹤岗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人口大量外迁而原有乡村人口与煤炭资源联系较小受此影响较小外迁也较少所以城市化率会下降故C选项正确故选C【答案】C【解析】(2)最近6年建筑成本是上升的不会下降配套设施匮乏和环境恶化不是房价下滑的原因而是城市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的原因高房价需要大量人口的支撑而人口流失会导致房屋需求减少这是房价下滑的根本原因故C选项正确故选C【答案】B【解析】(3)鹤岗市煤炭资源枯竭延长煤矿业产业链和提高煤产品价格都不可行鹤岗市地处偏远技术水平低下经济下滑不可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故B项正确故选B2.(1)该家庭农场农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2.(2)种养相结合的家庭农场生产方式()A. 土地流转B. 人口减少C. 开垦荒地D. 生态好转【答案】A【解析】(1)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因此根据题意该家庭农场农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故选A【答案】C【解析】(2)种养结合使农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适应性增强 C符合题意故选C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③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④良好的区位条件⑤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⑥煤、石油等资源丰富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③④⑤D. ③④⑤⑥【答案】B【解析】在20世纪80年代属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刚好起步并且该区煤、石油等矿产资源一直都十分贫乏排除①⑥ B正确4.(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4.(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4.(3)我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A. 技术力量较雄厚B. 气候条件较优越C. 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 劳动力较充足【答案】C【解析】(1)大豆是喜温凉的农作物理论上美国的纬度高气温相对低比巴西更适合大豆生长但是巴西高原面积广大也有适宜种植大豆的区域由于巴西大豆种植较晚待开发的区域广是其发展的潜力优势美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程度高大豆生产区气候条件优越生产技术水平高但可以进一步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所以巴西的增产潜力大故选C【答案】D【解析】(2)美国是发达国家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但其劳动力价格低故选D【答案】A【解析】(3)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研制新品种中国后备耕地资源有限扩大种植面积不可取因为大豆并非劳动密集型生产增加劳动力投入对提高大豆质量的作用不大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故选A5.(1)雄安新区城乡空间布局()5.(2)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是()A. 以单一城市为中心,呈现摊大饼式扩展B. 形成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组团式结构C. 形成了高度密集、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D. 森林湿地等环绕间隔,无明确开发边界【答案】B【解析】【答案】D【解析】6.(1)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6.(2)城市集聚效应达到M点后将可能出现()A. 逐渐增强B. 逐渐减弱C. 先减弱后增强D. 先增强后减弱【答案】D【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先增强后减弱故选D【答案】A【解析】(2)从图中可知 M处是城市集聚效应从递增到递减的分界点说明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由集中走向分散集聚效应减弱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人口流向环境优美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A正确从图中可知工业化水平是不断上升的故B错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是不断扩大的故C错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是不断减少的故D错误故选A7.(1)图示时段中、前期与济南市城市PM10浓度较重关系最小的是()7.(2)济南市在发展过程中()7.(3)为改善济南市环境质量可采取的措施是()A. 汽车尾气排放B. 建筑工地造成的尘埃C. 沙尘暴天气影响D. 春节烟花爆竹燃放【答案】B【解析】(1)图示时段中、前期为冬季天气寒冷济南市天气寒冷不适宜建筑工地施工故B正确故选B【答案】B【解析】(2)热力环流和城市热岛效应与城郊温度差异有关故AD错误城市的雨岛效应导致市区的降水多于郊区故C错一般城市发展初期人居环境改善故B正确故选B【答案】A【解析】(3)合理规划工业区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 A正确禁止机动车上路不合理 B错误工业企业的引入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存但不可能杜绝有污染的企业 C错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与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发展密不可分所以劳动力的引入也要适量 D错误故选A8.(1)稻鱼沟凼模式较传统稻田养鱼模式相比有利于()①控制稻田水深促进水稻生长②增加农药化肥使用实现水稻增产③驱逐水鸟提高幼苗成活率④增加鱼苗投放量提高鱼的产量8.(2)若不考虑人为干扰稻田中的鱼最容易聚集在凼里的时间是()8.(3)该县大面积推广稻鱼沟函模式后出现了稻花鱼滞销则解决思路最合理的是()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答案】D【解析】(1)稻鱼沟凼模式种植水稻的稻田可以通过入水口和出水口控制稻田水深利于水稻生长与传统稻田养鱼模式相比稻鱼沟凼模式对养鱼更为重视环境也更有利于增加鱼苗投放量因此相比而言农药化肥使用量要更少②错误①正确由于中间有了凼然后加上十字沟显然是可以提高鱼的产量的④正确这种沟凼模式并不能驱逐水鸟所以③错故选D【答案】C【解析】(2)由于鱼是夏季在稻田中活动午后气温、水温高凼里水深且顶部设有凉棚故稻田中的鱼最容易聚集在凼的时间是当地午后故选C【答案】D【解析】(3)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将鱼进行深加工后通过真空包装后售卖延长了产业链规避了滞销风险故D正确由于小范围市场有限降低售卖价格并不能扩展市场而更容易导致农户亏损 A错稻花鱼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低 B错通过快递直接售卖主要是运输过程中鱼易死亡的问题 C错故选D9.(1)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9.(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冬小麦和高粱B. 春小麦和玉米C. 水稻和甜菜D. 谷子和大豆【答案】B【解析】(1)黑龙江纬度高粮食作物主要是春小麦和玉米 B正确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的北方地区甜菜和大豆属于经济作物不属于粮食作物故选B【答案】D【解析】(2)“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A错误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的是耕地面积的增加 B错误“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错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D正确故选D10.(1)根据表格数据推测我国()10.(2)针对表格数据反映的农业问题我国应该()A. 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最低B. 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C. 人均耕地面积最低D. 粮食人均产量最低【答案】B【解析】(1)材料中没有产量的相关数据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人均产量无法判断A、D错误没有总人口的数据无法计算人均耕地面积 C错误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就业人数最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最低 B正确故选B【答案】D【解析】(2)表格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因此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故选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1.(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1.(3)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为主转变为以城郊农业为主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解析】(1)阶段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水稻向城郊农业转变其原因为市场需求扩大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城郊农业利润更高等【答案】(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迁移、集中电子工业在西部高校密集区聚集【解析】(2)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变化可结合图例读出【答案】(3)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了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城市功能区进行了合理调整【解析】(3)可以从图中判断出该地保护环境的措施即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了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城市功能区进行了合理调整等12.(1)简析广东省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的主要原因12.(2)分析珠江西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区位优势12.(3)概述与德国相比广东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不足【答案】(1)快速的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和地价低的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潜力渐小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发展后劲不足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等特征能够为广东省工业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解析】(1)从劳动力、地价等方面指出轻工业后劲不足的原因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简析装备制造业推动工业化发展的作用【答案】(2)改革开放近以来珠江西岸各城市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建立了良好的生产协作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劳动力素质较高对内对外交通便利市场广阔。【解析】(2)从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答案】(3)优势劳动力成本和地价较低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内消费市场广阔不足工业化历史较短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创新活力不足企业管理方式有待改进【解析】(3)与发达国家德国相比广东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优势主要在劳动力成本、地价、市场、政策等方面不足是在技术、人才等方面13.(1)从气候条件分析姚安县种植牛尾山药的优势13.(2)简析山药在浅土中生长良好的原因13.(3)与山药传统种植比分析塑料U型槽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原因13.(4)以特色山药产业为基础提出姚安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答案】(1)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光照充足【解析】(1)影响农业的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角度分析读图可知姚安县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而且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光照充足【答案】(2)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浅层土湿度适宜不易涝溃昼夜温差大利于山药物质积累【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透气性好浅层土湿度适宜不易涝溃而且昼夜温差大利于山药物质积累【答案】(3)种植、收获简单易操作节省劳动力成本收获时山药不易折损损失小产量高、品相好商品价值高土层厚度要求低适宜范围广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解析】(3)塑料U型槽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原因主要从节省成本、易操作、农产品品质和价值、适宜范围等角度分析与山药传统种植比塑料U型槽种植、收获简单易操作节省劳动力成本收获时山药不易折损损失小产量高、品相好商品价值高土层厚度要求低适宜范围广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答案】(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山药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山药销售市场促进以山药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等【解析】(4)依托特色山药产业可从山药深加工、培育新品种、树立品牌意识、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化角度分析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山药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山药销售市场促进以山药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等14.(1)分析我国东北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14.(2)根据图文材料说出东北地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答案】(1)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地多人少(人均耕地多)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解析】(1)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社会经济等方面作答【答案】(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等【解析】(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经济发展只关注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和环境因素B.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地区都应追求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C. 区域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D.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忽视城市化进程,集中发展农村地区2、以下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实施的主要战略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B. 主体功能区战略C. 产业政策引导战略D. 生态文明战略3、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东南亚地区?A、越南B、泰国C、马来西亚D、南非4、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A、运输B、劳动力成本C、气候条件D、政府政策5、某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港口,发展海洋经济”,这一策略主要考虑的是什么资源和区位优势?A、丰富的土地资源B、便利的交通条件C、适宜的劳动力资源D、充足的矿产资源6、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A、自然资源B、人口数量C、政策支持D、科技创新能力7、下列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无关B.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密度C. 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是由政策因素决定的D.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差异普遍小于发达国家8、关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A. 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缩小了东西部经济差距B. 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C. 主要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D. 没有显著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A、地理位置B、资源禀赋C、市场潜力D、企业规模 10、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以下哪种经济现象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A、区域间贸易壁垒的消除B、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C、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区域内人口流动的加强11、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辽宁阜新的转型与发展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1.阜新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严重依赖当地的煤炭资 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发 展滞后。
(2)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 开始衰退,导致比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3)土地沉陷、农田与房屋破坏、压占大量土地、吞 噬大量耕地、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
三、阜新的发展方向选择与转型成效 1.发展方向选择。 (1)发展多元化工业经济。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整治。 2.发展成效。 (1)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化程度逐步提升,城市 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材料二 农林牧渔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523.5× 103 公顷,比上年增加 1 400 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 277.5 万吨,比上年增加 79.7 万吨。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6.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91.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5%。下图 为 2019 年阜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业构成比例。
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前 景;拥有培养经济转型人才的地
方高校;国家政策支持
⊙判断正误 1.阜新因煤炭资源丰富和火力发电被誉为“煤电之 城”。( ) 2.阜新应借鉴多特蒙德的经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 ) 3.阜新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应采取多元化 方式实现劳动力的转移。( )
答案:1.√ 2.× 3.√
第二章 区域发展
1.以辽宁阜新为例,说明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条 件及其衰退的原因。(综合思维) 2.通过阜新的发展方向 选择与转型成功的实例,掌握资源枯竭型地区可持续发 展的方向与策略。(综合思维) 3.通过对矿产资源与城市 发展相互关系的探究,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 调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章中,我们分别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为案例,探讨如下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哪些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怎样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应谊怎样解决7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课时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共5课时,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逻辑联系。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发展战略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发展战略章末小结与测评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区域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和深入理解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内涵和特点的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运用GIS软件展示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采取适当的激励和引导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地域认知能力,但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和挑战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地理素养。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4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节产业转移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轻工业―积―累―资金→重工业―加―强―基―础工―业→高科技工业
提高技术
提高科技水平
(初期)
(中期)
(后期)
2.转移方向规律: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转移。
从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 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 产业稳步增加。
(5)类型
类型 __国__内__产__业__转__移____ __国__际__产__业__转__移____
定义 发生在一国之内的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 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 数量、__质__量____和___价__格___差异较大。 ②影响:具有充足、__高__素__质____且工资__低__廉____的劳动力资源的国 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③规律:由于劳动力价格会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产 业会不断向劳动力价格较___低___的地区转移,导致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 变化。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产业转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响产业 区域认知: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
转移的因素。
念和分类。
2.以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为例,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理解产业
掌握产业转移的规律。
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
3.以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为例,人地协调观:列举实例分析产业转移
80年代 台湾、中国香港等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车、电子等产业
地区
国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来自21世纪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高中地理必读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读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读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区域经济与发展是地理学中的关键概念,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高中地理必读的区域经济与发展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这一重要概念。

一、区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组织和活动,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地域性:区域经济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差异明显。

2. 内外联系:区域经济通过内部的产业链和外部的经济联系,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3. 均衡与不均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可能存在差异,形成均衡或不均衡的地域经济格局。

二、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类型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其中比较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 按国际划分:发达国家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

2. 按地理位置划分:沿海经济和内陆经济,不同地理位置的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的条件和挑战。

3. 按发展阶段划分: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三、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区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

根据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区域发展模式:1. 自然资源型经济: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支撑,如石油、矿产等。

但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问题。

2. 劳动密集型经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如纺织、制造业等。

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可能对此类经济模式造成挑战。

3. 技术创新型经济:以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为支撑,如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带动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环境。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1. 区域不平衡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距,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稳定。

高中地理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高中地理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最新

•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 三角洲地区为例”,首先分析了我国珠江三 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 水平迅速提高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 理条件,描述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两个发展 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从产业升级、城市建 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说明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学法点拨
• 学习该部分知识既要理解原理,又要多联系 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在本章的学习中,还要充分运用 教材案例并对其进行引申、拓展、升华,既 锻炼和培养了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又 发展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的能力。
成才之路 ·地理
人教版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
内 容 概 要
5
学 法 点 拨
内容概要
•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 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 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 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 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 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 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 发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 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 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标,下⾯是⼩编给⼤家带来的⾼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候条件:⽓候是区域农业⽣产中最难以改造的⾃然条件。

(2)地形、⼟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钙⼟⼴泛分布,⼟层深厚,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农业⽣产。

(3)社会、经济条件: ⼯业:我国重要的⼯业基地,农牧兴⼯、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密度较低,有利于绿⾊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兴安岭、⼤兴安岭、长⽩⼭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兴安岭和长⽩⼭区。

长⽩⼭区是我国主要的⿅茸、⼈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产苹果梨。

辽东低⼭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的柞蚕茧产区。

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马牧畜⽣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三河马;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 东北商品粮基地⽣产特点 (1)⼤规模机械化⽣产 (2)地区专业化⽣产 农业发展⽅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需要的优质、专⽤品种,提⾼产品质量和竞争⼒;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业,促进粮⾷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发展⽣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洲⼯业化和城市化⽔平提⾼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产业所占⽐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重不断上升;⼯业内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混合农业B.水稻种植业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2.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是()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B.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3.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A.①地—水库大坝、②地—果林、③地—耕地、④地—水土保持林B.①地—水土保持林、②地—耕地、③地—果林、地—水库大坝C.①—果林、②地—耕地、③地—水库大坝、④地一水土保持林D.①—耕地、②地—水土保持林、③地—水库大坝、④地—果林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4―5题。

4.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5.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6.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是()A.黑龙江省B.内蒙古自治区C.吉林省D.云南省7.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增加值最为迅速B.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C.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D.外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8.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2年,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A.l/2 B.1/3 C.1/4 D.2/59.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模式的组合,正确的是()A.东北模式:沿边开发----边贸发展----城市化B.苏南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C.浙江温州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D.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10.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1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其基地是()A.深圳B.广州C.惠州D.中山12.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核心不包括()A.深圳B.珠海C.香港D.广州13.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特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新华网2018年2月4日电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带,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威胁,很多地方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14.近年来,保护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是()A.增施化肥B.焚烧秸秆C.秸秆还田D.合理排灌15.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A.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C.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缩短其生长周期D.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第16一18题。

1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17.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18.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③④19.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A.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B.该地区正在以广州为基地,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C.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D.不久,中山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地20.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A.东北平原平坦辽阔,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C.人多地少,土壤肥沃D.耕地面积小,土壤肥沃2018年6月6日,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

从广东“珠三角”扩大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扩展到包含粤、桂、湘、赣、阂、琼、川、滇、黔9省区和港、澳特区在内的“泛珠三角”。

在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9省区加上港、澳特区的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

据此回答21-23题。

21.从自然环境来说,“泛珠三角”()A.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B.区内的温度带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C.区内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D.区内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22.下列关于“泛珠三角”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区内有分属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的经济地带的地区B.区内有洞庭湖平原、都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商品粮基地C.区内有我国重要的糖料、油料产地D.区内盛产茶叶和亚热带水果23.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区域最丰富的资源是()①石油②稀土③有色金属矿④生物资源⑤水能⑥煤矿⑦水资源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⑦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⑦二:综合题24.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图”,回答问题。

(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的对应字母:杭州市__,京九线___。

(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

(3)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

(4)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升级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__________。

25.阅读材料和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约100吨苯类污染物注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吉林市以下河段严重污染,11月25日,松花江污染水跨界入俄,造成俄罗斯水域污染。

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

2.图的中部为_平原,分析该平原发展小麦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3.说明松花江水被苯类物质污染造成的危害。

4.请你简要评价下列说法:“A处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而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我们要继续大面积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增强国有商品粮基地的实力。

”26.(2006高考上海卷,32-39)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7361亿元,2018年为13394亿元。

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

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

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多项选择)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业部门最为突出。

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18年GDP约是2000年的倍。

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多项选择)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至少答两点)27.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的示意图,北回归线从本区北部花岗岩和变质岩山区穿过,中部为海积平原,南部为花岗岩丘陵,奇石岛上怪石林立,区内人口约28万,县城距最近的大城市200千米,海沙镇水路经西面海湾到某沿海大城市40海里。

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2)在土地利用上,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宜种植;100—200米的坡地宜种植;100米以下平地宜种植;在沿海沙地应种植。

(3)晒盐的海水最好从 (填写图中字母)海湾引入,若规划建设一个海滨泳场、深水港和工业区,最好分别选址在处、处和处 (填写图中字母)。

(4)根据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试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参考答案1.C2.D3.C4.D5.C6.A7.C8.B9.D10.B11.B12.B 13.A14.C15.A16.C17.D18.A19.B20.C21.A22.B23.D 24.(1)A J(2)能源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缺乏(3)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侨乡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