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三模试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9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

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

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

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

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

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

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

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

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

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

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

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

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语文试卷注意事项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早在1979年,邹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诚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

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

毫无疑问,造成这种局面的很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

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毫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遣址西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般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

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

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

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

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中部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9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三)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A。

B项,以偏概全,认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

C项,曲解文意。

是“过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与人道的互动中展开”“德”观念的自觉探讨。

D项,曲解文意。

文中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而“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D。

论证的是“先哲探讨‘德’观念的根本旨归在于治国安邦、平治天下”的观点。

3.D。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而非“源于神话”。

B项,“实现了”错误,原文为“人与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C项,强加因果。

“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间是可以通过‘德’来沟通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A(太绝对,文中有“除非是在土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

)5.C(材料一中明确说“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只是振兴乡村经济”“单独谈乡村经济是没有意义的”;材料三的标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振兴乡村产业》,“产业”不等同于“经济”。

)6.①优化人居环境。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依然不高。

②扶持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数量下降,劳动力素质偏低。

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融资需求,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和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④加快振兴农村产业。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关键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落后。

⑤改善农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6分,提出一个方法或建议给1分,结合文本1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7. D并非写实8.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第三次模拟(内用)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三中第三次模拟(内用)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内用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

蛄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的基本原理、范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

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古今中外无不知此。

所以文学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作实践而自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

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一种范赙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比如从“意困”源生出“动机”,再顺势推出“移情”或者“童年记忆”等等。

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在扩张中凌虚高路,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倒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

这正是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无论哪种文学理论,它们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们是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们能够解释某个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导某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思考以及实琙。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擦窗口和重要象征。

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

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艾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

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

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

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

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三次模拟考试(内用)语文试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三次模拟考试(内用)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内用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和座位号。

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试室号、座位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型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

蛄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的基本原理、范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

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古今中外无不知此。

所以文学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作实践而自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

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一种范赙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比如从“意困”源生出“动机”,再顺势推出“移情”或者“童年记忆”等等。

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在扩张中凌虚高路,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倒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

这正是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2019 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中三教课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底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地区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署名笔挺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地区。

写在试题卷、底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地区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买卖义给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发者一连串不的确际的运动带来破灭以后,致使公众广泛的迷惑,特别是自我的失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产的迷惑,曾几何时让人忘记了意义的需求。

此刻“无公德个人”的流行,再次表示了个风光对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发的根本,实质上是意义系统的重修。

但意义系统必是依靠于相应的文明次序。

中国现代化进度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

今日依旧还有国家真实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亘古未有的程度。

觉悟的自我如何安置?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拥有奠定性作用的意义系统的重修,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这类意义系统的重修,不行能是完整新创,而必然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适应将来的趋势,同时能够知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奇妙的感情构造。

中国人的意义系统的重修,儒家精神是不行能缺席的元素。

自然,儒家自己是一个不停演变的复合体。

历史上显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利构造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因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许多今世学人就是在反省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拿出儒家的精神。

比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

这类解读明显鉴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连续找到自己的地点,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11月19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高三年级共同举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活动中有一个感恩教育环节,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这件事报快被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民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有人认为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有人认为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近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也就是“感恩节”当天,安排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引发网友质疑,却遭学校官号怒怼:思维是不是有毛病?事后,该所学校回应,校领导活动前不知情,是高三年级安排的,只是一种形式,想教孩子们学会感恩。

但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泱泱大国发展至今靠的是什么?是中国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依然能够走在世界的前沿,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而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

孝道在心中,不在作秀上。

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

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都值得传承。

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

而行跪拜之礼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传统文化要传承,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要传承。

好的、积极的如“和谐文化”、“法家文化”、乃至京剧、昆曲、书法等等有益身心健康,能与时代发展融合同步的传统文化,我们就应当有责任传承发扬。

但如果是“君子远庖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消极的传统文化糟粕,那么我们还有传承的必要吗?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抛弃。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语文三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D。 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 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材料三:
“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黑龙江哈三中2019高三第三次重点考试-语文

黑龙江哈三中2019高三第三次重点考试-语文

黑龙江哈三中2019高三第三次重点考试-语文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一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前须知】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与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如海洛因、可卡因等药物的滥用和对酒精烟草的依赖。

广义的成瘾那么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

对海洛因、可卡因、酒精、烟草等的使用会使得个体对这些物质产生一种渴求的心理,从生理需要进展为精神需求,最终产生对毒品、酒精、尼古丁的强迫性寻求行为;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病理性网络使用等行为可能会使接触到的青少年在精神上慢慢产生依赖,最终形成了成瘾行为。

个体一旦在一段时间内与这些成瘾行为分离,就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反应,关于成瘾者而言,他们大概并可不能担忧自己的现状,也并可不能认为这种经历是负面的,更可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研究证明:长期吸烟行为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损害差不多被证明,吸烟会直截了当妨碍人的学习能力。

只从神经科学的生理上来说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促使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物质会分散个体学习的注意力,长此下去,不仅会妨碍到吸烟者的学习表现,也会妨碍到认知能力。

2019年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19年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1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三)语文命题:沈阳市第31中学孙华东沈阳市外国语学校王丹颖东北育才学校刘思琦主审: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徐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分四个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需求。

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

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

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

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

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

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

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师大附中2019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

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

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

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

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 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 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 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 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 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 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 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 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以偏概全,“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只是国学热四面兴起、持续升温的原因之一;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前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D项,未然变为已然。

原文为“有利于改善”。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C项,偷换概念,曲解文意。

“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能够破除西方文化霸权”理解有误。

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B项,“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应该是“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相伴随”。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

自2010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2015年达到2628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1300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都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

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材料二:大学生校园网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 材料三:“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

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

“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

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

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

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

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

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

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

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