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降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阶理论
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觉得:在企业的决策过程和组织行为这两个方面上,管理者的背景特征不同会对其存在一定的影响力(Hambrick and Mason,1984)。此理论重点提出当高层管理者的个人特征不一样时,那么出现的企业行为也会有所差异。而管理层的接受和处理信息这两个能力会取决于其形成的认识结构和价值观念;通常而言,当环境的复杂程度越高,那么对于存在的问题管理层是很难都对之能够有清楚的认识的,即使对于一些领域管理层能够触及和关注到,但是在感知此领域的现象时也只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在对一样的事务问题进行处理时,因为高管在各方面的条件上不可能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在理解一样的事务时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进而在进行判断时得出的结果也会因人而异,所以最后在选择处理方式上就不可避免会存在差异性。如此在进行决策时,由于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与其的认识结构和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基于此决策行为不同的情况出现也实属正常。对公司来说,高管特征及其价值观、认识结构的差异化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基于差异化情况存在的基础上高管在公司的管理风格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高层梯队理论觉得只以个人力量如果要达成调整企业战略和开展组织变革工作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对此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管团队成员的整体力量,所以整个高管团队才是其真正的研究对象。在内部环境中由于其相对纷繁复杂,所以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管理者的客观特征和心理特征也会有一定的变化,而以下则为他们的主要两种特征:第一种是心理特征,第二种是人口统计学特征。通常而言前者一般是对高层管理者如下三个方面的反映,其一是价值理念,其二是性格偏好,其三是思维模式;而后者主要是对高层管理者的具体特质予以体现,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年龄等。他们觉得对于心理特征和行为这两者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在衡量心理结构时,由于此过程的难度较大,所以可以通过对相对稳定的人口背景特征进行衡量来取而代之,故而高管的心理特征可由其外在特征来反映,用外在特征解释和预测行为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在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当管理者受到影响时其特征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有所差异,这样在规划和调整企业战略时高管对此过程的态度和评价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战略,这就是高层梯队理论所重点强调的内容。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高管人员的背景特征。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概念。而“经济人”的定
义和描述中,一个特征就是“经济人”是知悉市场一切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这显然与真实的情况不符。理想的“经济人”在现实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上世纪70年代,G. A. Akerlof最早提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认为真实市场中会有信息不对称,这是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期美国Joseph Eugene Stiglitz和A. Michael-Spence等也进行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及影响的相关研究,并将信息不对称理论予以进一步完善总结。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交易各方对彼此的信息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掌握,在这样的局面下,谁的信息掌握越充分,谁在交易中的胜算就越大。反之则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并且可能会被信息掌握方面有优势的一方侵害利益。更加充分准确的信息对于缺乏信息的一方来说也是改变自己劣势地位的首要条件。由于真实的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且契约不完备,继而就产生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挑战。道德风险即信息优势一方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将风险成本随意转嫁他方,最终给他人招致损失。逆向选择就是市场各方因为掌握信息都不充分且不准确,因而在交易中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交易质量不高。上述这两种挑战都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各项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
现代很多企业在管理上都采取的是委托代理机制,该机制在实际应用中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运营及财务状况了解度最高,且在企业经营中具有较高乃至最高的决策权。但随着企业股权架构的分散,很多投资者、供应商、债权方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的真实运营状况却很难做出了解。现代企业都具有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一系列外部主体对企业责任信息都会有越来越高的需求,这令企业与其利益相关的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逐步严重。而企业按照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外界披露自身经营财务状况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营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实现长远稳定健康发展。加上现代媒体的监督及传播能力越来越强,也能够很好地发挥社会及舆论监督作用,降低企业利益相关的外部各方获取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报道成为新兴资本市场中对企业进行外部治理的必要手段之一。
三、声誉理论
该理论能够很好地对企业所有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主动自觉进行CSR披露的行为做出解释。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发展,必须树立诚信、健康和守法的形象,才能稳定股价,以及获得更多的认同与资源。很多存续百年的企业,都是非常注重
自身良好名声与形象的打造的。一些不合法合规及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或者嫌疑,能够让企业苦心打造的良好形象快速瓦解,后面要恢复如初也是极难的。而对于企业高管个人来说,也需要面临的较为严格的声誉方面的约束。高管的行为不仅关乎自身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对于供职企业同样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如果企业高管在道德行为方面失范,则所管理的企业的价值取向、管理水平也会随之受到否定。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很多知名企业来说,企业的各类负面话题往往也会在各路媒体调查监督前无所遁形。而企业所有者及管理者主动进行CSR披露,有助于打造企业阳光良好健康的形象,树立公众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该理论于上世纪60年代由欧美学者提出。英国斯坦福研究院率先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当时在企业的利益分配方面,欧美国家奉行的是“股东至上”准则。Freeman在其战略管理著作里面首先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利益相关者与特定的企业或者组织签订了利益分配方面的谢意,并能够在企业或者组织达成利益方面目标的过程中施加影响。企业则是包括了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投资者、供应商、客户、所有员工、政府及债权方等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结成组织并订立契约的表现。上述各方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的存续盈利做出贡献,也享有应得的权利。Freeman进一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性质:第一是所有权利益相关性质,这类一般是企业股东;第二是经济依赖性质,企业的员工、供应商、客户与债权方都是;第三是社会利益相关性质,一般包括了媒体、政府和企业经营涉及到的社会群体。Freeman认为,企业离开了上述任何一方都是无法正常存续运转的。同时上述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贡献与索取的形式虽然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性质的利益相关者,即使在“股东至上”的原则之下,也应根据自身的贡献而具有相对平等的谈判权力。
企业的治理模式受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极大影响,最初的治理方式仅为单边治理,在理论支撑下开始变为多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方式,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最初只是会对企业治理产生影响,或是参与到企业治理中,调整过后则变为利益相关者一同对公司进行管理。公司管理除了需要考虑股东,还要考虑社会效益,让社会效益与社会本位相辅相成。企业管理由于加入了利益相关者,在社会责任问题方面加大了关注力度,企业管理中也增加了社会责任这方面的内容。
五、合法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