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满族人的饮食风俗
满族人的饮食风俗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风民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每朵花儿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我是满族人,可从小在郑州长大,对自己的民族并没有都有多大的了解与认识。
在听过妈妈的介绍后,我对这个少数民族才有了深刻的认识。
满族的服饰是非常美丽的。
比如好看的头饰——“答拉赤”,在“答拉赤”上的花是很讲究的,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戴红花的,大部分带的是蓝色、黄色、白色的花,象征着纯洁和善良。
姑娘们身着旗袍,立领,紧身腰,下摆开衩,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镶边等。
木质鞋跟,穿上这样的鞋子才会显出高雅的气质,显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你瞧,那《还珠格格》《甄嬛传》中的女子,不都是高贵典雅,大气美丽的吗?男子的服饰是马蹄袖的褂袍,腰上竖有衣带或外穿对襟马褂,这样的衣着方便男子打猎,骑马……满族的食品是十分美味的。
它与汉族的食品有许多相似之处,过年时吃“艾吉格馍”饭后吃甜食“萨其马”……在满族中的特色食物--馍馍,好看而又好吃,它是由黄面,豆面蒸制而成的,颜色呈金黄,既香又甜,形状小巧、可爱,深受人们喜爱。
吃饭时也有讲究的,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决不能动筷子,在餐桌上不能出现狗肉,所以,如果到满族人家做客,不遵守着这些习惯,可能会被被人认为不礼貌。
满族的住房是别具一格的。
它与北京的四合院比较接近,可还有不同之处。
从古代简陋的“纳葛里”发展成宽敞高大的满族老屋,屋子一般有三五间,像一个大口袋,所以,人们称它为口袋房,他又似一个斗形,也称为斗室。
住房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中间为堂屋,西间为西上屋,东间为东下屋,在卧室中,满族人睡的是火炕,幼教“万字炕”西炕通常是不睡人的,炕下是通烟道,长辈们睡在南炕上,晚辈们睡在北炕上。
在屋子里悬着悠车,是用桦木皮制成,在悠车中躺着一个正熟睡着的孩子,这便是孩子的摇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就是我的民族风俗,在盛开的五十六朵花中,还有更多民族需要我们认识了解,没有这些鲜花的点缀,就不会有我们美丽的家园了。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满族风俗习惯
男黑色披肩
男便服帽
精选ppt
9
满族人嗜烟酒,喜面食,饽 饽是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 流传至今的“驴打滚”、 “萨其马”等都是满族的传 统点心。
满族人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 酸菜炖粉条,农历除夕必须 吃手扒肉。最能代表满族饮 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 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 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精选ppt
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精选ppt
29
精选ppt
30
“分大小”:结婚的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领着 去拜见邻里街坊的长辈人,行家礼
回门:结婚三天后,新娘带上新郎回娘家
精选ppt
31
精选ppt
32
后人为了纪念一位因为救灾民而牺牲的仓 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 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 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 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婚俗礼仪
精选ppt
21
神话故事: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 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
“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每 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 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 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 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 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
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
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 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 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 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 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 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 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 意思是填满谷仓。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民族简介
满族民族简介一、双城县满族简介1、风俗习惯,"挖地为穴以居之,喜欢养猪";"食其肉,衣其皮、涂其脂",据说可以御寒;男女善骑射。
满族的住所一般人家有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
家中长辈多住北炕。
小辈的姑娘媳妇住南炕。
房屋多开南窗、西窗、北窗、冬暖夏凉。
满族人喜欢吃小米饭和黄米饭、黄面饽饽(即粘豆包),每逢过节吃饺子,除夕晚间要吃手扒肉,白肉血肠是满族人的适口菜肴。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过去,男女青年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先后要去3次。
每次都要带酒,俗话说"成不成,酒3瓶"。
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索要彩礼。
有猪,酒、衣服、首饰和钱等。
男方给的彩礼全都作为新娘的财产。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把酒壹和两个酒盅,新郎和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并点燃一对蜡烛通霄不熄。
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拉空";热闹一会儿自散。
3日后新郎随新娘去娘家,名曰"回门"。
满族的丧礼也很有特色。
人死后,在院子里两侧树一杆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挂布幡,幡长9尺,用红布与里布做成,幡的头尾用黑布,中间四条红布。
尸体不准停在西炕和北炕上,而要停在西屋。
头朝西,脚朝东,向外抬时不走门,而走窗户。
出殡时,亲友争抢幡上的布给小孩做衣服,相传可以避邪和不作恶梦。
一般进行土葬。
满族人特别重视礼节。
过去小辈对长辈是3天一小礼,5天一大礼,小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长辈得"打千"。
"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滕,女人双手扶膝微蹲,幅度大小,由对其尊敬程度而定。
满族人风俗习惯
满族人风俗习惯1. 满族人概述满族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族群总人口超过1000万。
满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2. 衣着满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是锦缎长衫和小褂配裙裤,常用的颜色有红色、绿色、黄色等。
锦缎长衫是满族束腰衫的一种,外面穿长衫,里面穿西式衬衫,下穿短裤,女性外穿对襟褂子裙或折叠襟裙。
满族男子盛装主要是马褂、马褂裤、高筒靴、轮口帽等,而女子盛装则是马褂、裙裤、绣鞋等。
对于男女来说,都非常重视头部物品的装束和饰品,比如花翎子、宝珠子等。
3. 生活习惯3.1 常见食品满族人的主食是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蔬菜和肉类也是经常食用的食品。
满族人尤其喜欢吃肉类,常见的肉类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各类各样的肉制品也非常流行,比如漏肉、腊肉、腿肉等等。
在饮品方面,满族人比较喜欢喝酒,尤其是大麦、高粱等酒精含量较高的酒类。
白酒、黑啤酒等也是很常见的饮品。
同时,米酒、苕水等传统饮品也非常受欢迎。
3.2 礼仪满族人礼仪非常讲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规矩。
比如在与长辈交流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直呼姓名,而应该称之为叔叔、爷爷、祖宗等尊称。
在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场合,满族人会穿上盛装,并进行脸谱表演,还会进行吉祥的祈福仪式。
3.3 家庭结构与婚姻满族人的家庭多数都是以夫妻为核心,夫妻双方皆享有平等地位并共同育儿、撑起家庭。
传统时期,满族人的婚姻不强调门当户对,但结婚仪式非常隆重,比如要设宴招待客人,男方要送媒人到女方家中送礼物,女方要送女儿红,再由媒人牵着狗来到男方家,父母会向子女祝福,其举止规矩,庄重隆重。
4. 传统民俗文化4.1 脸谱表演满族人喜欢通过脸谱表演来庆祝各种节日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等。
脸谱分为白、黑、红、黄四种颜色,并用细碎的胡麻和面粉粘贴在脸上,代表着不同的人物、角色。
4.2 鬃牛舞鬃牛舞是满族人跳舞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歌曲咏叹着荣誉、爱情、团结、忠诚等主题,讲述着满族人的历史和文化。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基本介绍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的传统节日,最有特色的是“祭天”和“祭祖”。
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满族人都要举行祭天、祭祖的仪式。
满族人对“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天”是万物之主,主宰着大自然及人的命运。
满族人认为“天”是万物之神,是主宰人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
届时,全家老小都要去祖先坟上祭奠,还要用“祭肉”供奉祖先。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还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祭天宴”。
满族人都喜欢听满族唱戏,在东北各地有很多民间戏班。
每逢过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日,他们便会走家串户唱几出大戏,以表达他们对新年和喜庆的热烈情感。
满族人很喜欢喝酒,喝酒前要先敬神祭祖。
有的地方也称为“祭天酒”或“祭祖酒”。
在祭祀活动中,他们喜欢用粮食酿出各种不同味道的美酒来祭祀祖先。
满族人也喜欢吃饺子、面条等食品。
满族人习惯于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年糕和面条。
每逢过节、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蒸馒头、炒鸡蛋等食品。
—— 1 —1 —。
满族民族民俗PPT课件
满族的文化特色
01
02
03
服饰文化
满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 格,以长袍、马褂、坎肩 等为主要特色,色彩鲜艳 ,工艺精湛。
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 主,尤其是猪肉和羊肉, 同时也有丰富的素菜和糕 点。
建筑文化
满族的建筑风格独特,以 四合院和土楼为主要特色 ,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实 用性。
满族的语言与文字
语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满语,属 于阿尔泰语系,但现在大部分满 族人已经不再使用满语。
文字
满族的文字是拼音文字,由清太 宗皇太极创立,称为“满文”。 满文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女真人自 己创造的文字。
02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他 们以大米、玉米、小米等五谷杂粮为 主食,同时喜欢吃粘食和甜食。
满族的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 形式,通过灯光照射,将剪纸或 皮革制成的物形象投射在屏幕 上,配以音乐和唱腔,演绎民间
故事和传说。
满族的工艺美术
01 02
满族木雕
满族的木雕工艺品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题材而著称。木雕作品多 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如门窗、隔扇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 藏价值。
满族民族民俗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满族概述 • 满族的风俗习惯 • 满族的传统节日 • 满族的艺术与工艺 • 满族的影响与传承
01
满族概述
满族的起源与历史
满族的起源
满族源于女真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包括辽宁、 吉林、黑龙江等地。
历史发展
满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政治、文化变迁,先后建立了金朝、清朝等政权。在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达到了鼎盛,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本文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满族的民风民俗
10.2 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 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店铺来为你介绍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微躬,垂⼿致敬,等长辈⾛过再⾏;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互敬问候外,有的还⾏抱腰接⾯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晚上拜⼀次,为辞旧岁,年初⼀再拜⼀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般为西、中、东三间,⼤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南炕为⼩,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狗⾁;不戴狗⽪帽、不铺狗⽪褥,忌讳戴狗⽪帽或狗⽪套袖的客⼈。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订婚有两种形式。
⼀是男⼥青年的家长是熟⼈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给⼦⼥许订终⾝,有的是男⽅向⼥⽅求婚,有的是⼥⽅向男⽅求婚。
另⼀种是男⼥双⽅互不认识,托媒⼈为⼦⼥订婚,并由媒⼈转交双⽅的“门户贴”,开具双⽅的旗佐、履历、姓⽒、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定和放⼩定两种。
放⼩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家⾄亲时,得到财物。
放⼤定叫做“过⼤礼”,俗称“下⼤菜”,就是选择吉⽇,男⽅将聘礼送到⼥⽅家。
结婚前⼀⽇,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清晨,⼥⽅家⽤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盆上经过,俗称“过⽕避邪”。
为赶⾛或杀死随轿⽽来的⿁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满族吃饭的风俗
满族吃饭的风俗作为中国的民族之一,满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习惯受到了地域、历史、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线索不竟,实在是一个话题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主要介绍满族吃饭的风俗,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个民族。
一、餐具满族的餐具有许多特点,首先是以铜、银、金、玉器、陶瓷器具为主,餐桌上的筷子则多数用木、竹子等材质制成。
满族吃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饭勺——刀勺,刀勺的另一面是刃口,用来砍肉和鱼。
二、摆餐由于满族拥有很丰富的狩猎和渔业,他们传统的摆餐方式也十分独特。
有的餐桌上铺草席,炉火随地可见,用来烤肉和煮汤。
而且,满族人通常会选用淀粉类食物或是蔬菜等,摆盘时则会用竹篮或是红木盆子,非常美观。
三、进餐顺序满族人的进餐顺序比较特别。
他们的顺序是先吃菜,再吃肉。
由于菜色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调理和消化的作用,所以满族人经常将菜当成重头戏。
同时,满族人各种肉食、鱼类的烤炸、烧炖也极为有名。
四、喝酒满族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庆祝节日还是招待来客,摆酒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仪式。
满族人在喝酒时通常会用竹筒或铜杯,由于他们大饮特饮,所以铜杯的杯沿特别宽。
另外,满族人也有个特别的习俗——寿酒,这是一种在满族传统寿宴中举行的仪式,象征着积德累功,祈求长寿、健康。
总而言之,满族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餐具、摆餐、进餐顺序还是喝酒方式,都显露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的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传承着美好的传统,也不断接受新的元素并创新,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尝其独特的美食。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以下是满族几个重要节日和风俗的介绍: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扫墓祭祖,为已故的亲人烧纸、献花、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端午节:满族人也会庆祝端午节,他们会制作粽子、插艾草、挂菖蒲,同时还会舞狮、打太极等传统表演活动。
中秋节:满族人在中秋节期间也会庆祝,他们会吃月饼、赏月、祭拜月神等活动。
婚礼习俗:满族人的婚礼十分庄重,婚礼前会进行过门仪式、请亲等传统仪式,同时还会有饮酒、舞狮、表演歌舞等活动。
藏经阁:藏经阁是满族传统建筑,用于存放藏书、书籍等文物,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以上是满族的一些重要节日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介绍。
满族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风俗
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
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男式旗鞋是满族及爱新觉罗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兽皮或家畜皮制成。
帮底相连,形状前平后圆,口方,前脸上聚皮纳褶,四周安有六个小耳,穿皮条或麻绳系紧。
冬季鞋内放兀拉草,轻便、暖和。
贵族则穿靴,上朝穿方头朝靴,平时穿一种薄底短筒轻便靴,俗称“快靴”,也叫“爬山虎靴”。
还有一种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帮、圆口或方口式,鞋脸上镶着皮条制成的单梁或双梁。
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
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
男子的旗袍是无领(也有圆领的)捻襟、窄袖(也称箭袖、马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
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
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
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
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
有单、夹、棉、皮等几种。
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
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边镶有彩条。
另外,满族坎肩的样式也很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
还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称为巴图鲁坎肩。
坎肩也正是以这种独有的魅力,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饰。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
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
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
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
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
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
“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
再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
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
满族男子一般戴礼帽。
大凡礼帽,一般都在顶珠之下装有短翎管,用来佩饰羽翎。
日常满族男子戴的,还有圆形瓜皮便帽。
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
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
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
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
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
满族歌舞始于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
“渤海乐”的《新靺鞨》,“女真乐”的《鹧鸪》、《臻篷篷歌》,满族民歌《出征歌》、《子孙万代歌》等,后被宫廷用以典礼、祭祀、宴飨而日趋高雅化。
如渤海乐舞成为渤海国、日本国的宫廷乐舞;女真乐舞用于大金朝宫廷;满洲“莽式空齐”演变成清宫廷“庆隆舞”。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
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
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
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
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
在丰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齐”和“鞑子秧歌”最具典型。
一、“莽式空齐”是满族盛传之传统歌舞,“满洲大宴会,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
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
”“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
”由此观之,“莽式”为舞,“空齐”为歌。
“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势,九折: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
十八式:手、脚、腰各三式,肩、转、走各两式,鼓三式。
“莽式空齐”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其喜爱之程度正如杨宾诗中所说:
“马闲青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
”乾隆年间,被宫廷乐舞吸收后发展为“庆隆舞”。
二、“鞑子秧歌”就是东北满族秧歌。
满、汉皆有秧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发展。
满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伞灯似卖膏药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圆木相击对舞,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