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_马萧

合集下载

模因论对汉英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模因论对汉英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模因论对汉英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
杨松霖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7)001
【摘要】“模因”(mem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s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首先提出.“模因是一种新的复制工具,是文化传播单位,是模仿的单位”.翻译模因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语言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对翻译规范和策略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为高校汉英翻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模因论为指导下的汉英翻译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增进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削弱母语产生的负迁移,更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焦虑.
【总页数】4页(P149-152)
【作者】杨松霖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外语学院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翻译模因论对商务翻译教材编写的启示
2.探析模因论视阈下感召类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
3.模因论关照下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以扬州公示语英译调查为例
4.探析模因论视阈下感召类文本的汉英翻译策略
5.一份社会语言调查对汉英机器翻译中词语切分的启示——汉语分词与汉英机器翻译研究系列之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树中鱼》(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树中鱼》(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翻译模因论指导下《树中鱼》(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指导,对《树中鱼》的节选部分进行翻译实践,旨在探讨翻译模因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于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二、翻译模因论概述翻译模因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以模因理论为基础,从新的角度阐释了翻译的本质和过程。

模因论认为,语言是模仿和传承的产物,翻译则是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语境、语义等因素,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传播。

三、《树中鱼》节选翻译实践1. 原文分析《树中鱼》是一部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在节选部分,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语境、语义等因素,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2. 翻译策略与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指导,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对于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尽量保留其异域风情,以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对于普通词汇和句式,则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还应注意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避免出现生硬翻译和语义断层的现象。

3. 翻译实例分析(此处可列举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翻译模因论,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翻译模因论在《树中鱼》节选翻译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可以看出翻译模因论在《树中鱼》节选翻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首先,通过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异域风情,使得译文更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其次,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最后,注意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避免了生硬翻译和语义断层的现象。

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传播。

五、结论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指导,对《树中鱼》的节选部分进行翻译实践。

翻译模因论与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翻译模因论与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翻译模因论与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武宁【摘要】模因是一种信息或文化单位,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翻译模因论从模因论视角来研究翻译问题.提出习语中的文化意象也是一种模因,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意象模因翻译可以通过保留意象模因、改变意象模因和增减意象模因等方式来实现.【期刊名称】《新疆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1)001【总页数】3页(P29-30,43)【关键词】模因;翻译模因;文化意象模因;习语翻译【作者】武宁【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模因一词有好几种译法,国内学者将其译作“密母”、“觅母”、“敏因”、“拟子”等。

[1]模因是一种信息或文化单位,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

模因作为当今探讨人类文化进化规律的热门话题,已受到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将模因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重要学者是安德鲁·切斯特曼,其代表作《翻译的模因》一书从模因论视角来研究翻译问题,提出翻译模因论。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习语中的文化意象也是一种模因,翻译模因论也同样适用于指导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

模因论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旨在解释文化传承的规律。

而这一理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首次提出“模因”概念的是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他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首次运用这一概念。

Blackmore认为,模因与基因相似,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主要通过模仿而进行传递。

模因单位小到一个理念,大至一种文化。

[2]随着模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一门新的学科“模因学”应运而生。

模因学借用生物学的术语而通过隐喻的方式研究文化信息的传承现象。

模因论已渗入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之中,安德鲁·切斯特曼在其著作《翻译模因论——翻译思想的传播》中首次将模因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1 引言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翻译模因论的进化及翻译教学有效性研究

翻译模因论的进化及翻译教学有效性研究

模 因( me m e ) 一词 首次 由理查 ・ 道金斯 在《 自私 的基 因) ( T h e
S e l i f s h G e n e 1 中提 出。道金斯将模因定义为“ 文化传承的单位 , 假 设它是类似 于粒子性基 因, 它在文化环境 中, 凭借其表现 型对 自 身的生存和复制的影 响而被 自然的选择” ( D a w k i n s , 1 9 8 2 ) 。 模因的 发音 与基因相近 , 基 因是遗传和变异的主要物质 , 而模 因是“ 文化 传播 的主要单位 , 或文化模仿的单位” ( D a w k i n s , 1 9 7 6 : 2 0 6 ) 。模 因 是通过复制或模仿传播 , 传播 的载体是人 的大脑 , 而传播 的工具
这一 阶段 中,语言被认 为是一种创造力 ,一种 能使 人类 行
为、 整个世界具体 化、 形式化的创造力 。 语言就是逻各斯 , 它是具
人们最初讨论 翻译 问题时认为 ,不同 的词语对应不 同的意 义, 词语是意思 的“ 储藏室 ” , 同时 , 词 也是 语言的基础 , 那么 , 可 以认为 , 词语是翻译的首要单位 。亚里士多德认 为 , 语言符号能 够反映现实。翻译 之所 以可行 , 源 于事实 的永恒 , 即词 的含义不
早在 1 6 8 0 年D r y d e n就提出过度的仿效 和直译都 不是有效
的翻译 , 应将两者进行 中和 。 由于这一 阶段文学文本是学者们考
虑的对象 , 因此仿效 的翻译方法 已不 可行 , 单纯 的仿效只会毁 了 源语 文本 的精髓 。 文学翻译 的 目的不是将翻译 呈现在读者面前 ,
而是要 翻译源语文本的风格 , 这种风格 目标语读者会感觉陌生 ,
可能出现在不 同的发展 阶段 。他的模 因翻译 进化阶段为建立翻

大学英语模因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大学英语模因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192大学英语模因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车志红 (福建江夏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大学英语写作是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比较薄弱的一项。

针对这种状况,本文运用模因学理念,结合实践教学,对大学英语模因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从而为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水平提供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模因;写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192-2 引言在各种英语考试中,听力,阅读,完型填空,写作等构成了考试的基本题型。

历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的各项成绩统计显示,考生的写作成绩与其它几种题型相比,平均得分较低。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为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也花费了不少心血,但其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令人满意。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教师写作方面的教学能力成为了一项急待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兴起的模因论为我们研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本文在模因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师研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模因论与教学文献综述 模因(Meme)这一术语源自于英国生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

“我们将meme 译成‘模因’,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 模因论强调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是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复制并传播开来的思想、看法或其表达形式。

在模因论中,携带模因的人叫做宿主(host)。

模因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对比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对比研究

收稿日期:2020-08-03作者简介:王 允(1994-)女,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㊂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㊁英语教学㊂模因论视角下‘逍遥游“英译对比研究王 允(郑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00)摘要: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以‘逍遥游“前半部分作为研究案例,比较理雅各㊁华兹生和汪榕培的三个英译本,探讨如何合理选择翻译策略,以实现文化意象模因持续有效的传递㊂经对比分析,认为:从道家文化意象这一核心模因的有效传播来看,‘逍遥游“片段三个译本中,汪榕培译本比其他两个译本略胜一筹;在模因传播的初期阶段,归化策略必不可少,随着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加深,应当在考虑读者接受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异化㊂关键词:‘逍遥游“;模因论;文化意象;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 315.9;I 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21)01-0070-05一㊁引言‘庄子“始于先秦,成形于西汉,据称共52篇,但秦汉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现世所传33篇为郭象整理㊂‘庄子“代表道家哲学的顶峰,兼具文学性与哲学性,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因其对自然㊁人类㊁社会三者关系的独到见解和浪漫主义风格,该著作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自1881年巴尔福(F r e d e r i cH.B a l f o u r)第一个英译版本至今,英文全译本和节译本多达十余种㊂作为‘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主张 无为 的人生哲理,以寓言和生动的隐喻来说明道理,全篇充满了怪诞的想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㊂‘庄子“一书怪生笔端,仪态万方,加之距今年代久远,古今语言差异较大,虽注疏版本众多,其解释尚有扞格难通之处;又鉴于东西方语言及哲学体系等多方面差异,使得典籍外译这一工作难上加难㊂这也引起了翻译研究者对庄子英译的重视,有众多学者对‘庄子“的各个英译版本做过研究:复旦大学的徐来研究了‘庄子“从1881年到2000年之间一百余年的英译版本,从文化㊁文学两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典籍英译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现象和问题[1];北京大学的姜莉于2013年在‘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一书中,针对典籍英译中的美学和译者接受论展开研究,系统解读了‘庄子“英译的意象,并对典籍英译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㊂还有其他学者针对某个译文片段研究,但大都集中于对其英译历史的回顾总结;从阐释学㊁译者分析等角度对各个版本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或是结合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来进行‘庄子“英译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及从文化视角和哲学视角研究译本㊂为响应 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典籍外译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不遗余力地为提高中国软实力做贡献,但还鲜有学者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典籍翻译的传播㊂笔者拟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以‘逍遥游“三个英译本为研究案例,探索如何实现模因的有效传递,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力㊂二㊁模因论与翻译模因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变而来,以进化论为基础来解释文化进化的规律㊂1976年,牛津大学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 i c h a r dD a w k i n s )首次在‘自私的基因“(T h eS e l f i s hG e n e )中提出了 模因 的概念,该概念用来描述类似基因的文化信息传播单位[3]㊂2003年,中国学者何雪林和何自然首次将其翻译成 模因[4]㊂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道金斯指出: 模因是文化进化的一个单元,它从一个人的大脑移动到另一个人的大脑㊂这个过程是从广义的角度可以称之为模7仿,也就是说,模因是指人们在某个文化领域中相互模仿,进而传播的思想 [3]225㊂生物学依靠遗传和进化来延续生命的基因㊂生物个体本身是基因存活的机器,在生物学中被称为宿主㊂与生物类似,文化还需要通过自身的继承和进步来延续其文化基因,并且也需要宿主㊂不同的是,基因通过基因库中的细胞一代一代地纵向传播,而模因可以在文字与人脑之间传播,亦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既可横向亦可纵向传播㊂在整个模因的传播过程中,人类是最便捷㊁有效的机器㊂1997年,在‘翻译模因“(M e m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一书中,英国学者彻斯特曼(C h e s t e r m a n)将模因论引入了翻译研究㊂他把翻译研究称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理论,把翻译理论的概念㊁策略㊁规范和价值观等统称为翻译模因(t r a n s l a t i o n m e m e s)[5]㊂在探索翻译理论的演变过程中,他发现翻译模因的生命力各不相同㊂从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理论的演变过程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㊁传播的过程,模因也通过翻译来传播㊂翻译模因的传播与基因的进化适者生存的道理一样,那些高质量的㊁被读者广为接受的模因不断被复制传播,而另一些缺乏影响力㊁不能有效传播文化的模因就逐渐被淘汰㊂21世纪初开始,国内学者也逐渐将模因论引入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中:马萧将外语翻译教学与模因论结合起来,根据翻译模因论和周期论,指出外语翻译教学的实质是在文化区域内复制和传播模因的过程[6];何自然总结了模因对教学㊁翻译和文化方面影响[7];张莹提出,根据模因的传播来看,成功的翻译是模因的新载体使新宿主通过转换后的语言成功解码模因,从而使外来模因得到广泛传播[8]㊂中西学界对于模因论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模因翻译理论介绍与评述㊁模因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和模因论对外语翻译教学的启示㊂虽然模因翻译理论对外语翻译实践指导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都是应用于商标㊁广告语㊁习语等方面,以模因理论来分析中国典籍英译还没有深入的研究㊂故本文将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选取‘逍遥游“前半部分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对理雅各㊁华兹生和汪榕培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从所选词语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意象来看,哪个译本更有助于道家文化意象模因的传播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才能使文化意象模因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三㊁‘逍遥游“三个英译本(一)研究案例介绍‘逍遥游“首先通过对大鹏,学鸠㊁蜩等小动物的比较描述来阐释了 小 大 之分㊂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无论是不擅长飞行的学鸠和蜩,还是可以借风翱翔至高达九万里的大鹏,甚至是能乘风而行的列子,都是 有所待 但不自由的,从而进一步引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㊂文章结尾,以惠子和庄子之间的 有用 无用 之间的辩论,来解释不为所用才能 逍遥 ㊂全文概念新颖,想象力丰富怪诞,字里行间流露出浪漫的精神㊂庄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汪榕培将其概括为 以道为本 万物齐一 自然无为 逍遥而游 四个方面[9]㊂在众多英译版本中,笔者选取了理雅各(J a m e s L e g g e)㊁华兹生(B u r t o n W a t s o n)和汪榕培三人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㊂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理雅各对中国古典著作研究颇深,先后把‘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左传“等中国文化典籍译成英文㊂‘庄子“的译文收录在‘东方圣书“(T h eS a c r e dB o o k s o f t h eE a s t)中,其中‘庄子“部分在1891年出版㊂对道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后,理雅各才动手翻译,他的译文力求忠实原文,在必要的地方还有很多注解㊂1964年,华兹生译本‘庄子菁华“(C h u a n g T z u: B a s i cW r i t i n g s)出版后,‘庄子“的全译本(T h eC o m-p l e t eW o r k s o f C h u a n g T z u)于196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哥伦比亚出版社再版该译本,书名改为(T h eC o m p l e t e W o r k s o f Z h u a n g z i),这也是目前为止公认较好的译本㊂本着让‘庄子“以真实面貌走出东方㊁走向西方,努力吸收我国学者在庄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各项新成果,争取把这些成果反映到译文中的目的,汪榕培于1999年重译了该著作,这也是第一部由中国译者完成的全译本,译作收录在‘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中㊂其翻译的目的与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发展战略相吻合㊂该作品的英文译本增强了中国经典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㊂‘庄子“全篇译本数量较多,笔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逍遥游“中的前半部分,以不同时期㊁不同国籍的三位译者的译作作为案例分析,以求管中窥豹,探索不同翻译策略对文化模因传播的影响㊂17(二)译例分析1.地点与人物考证与翻译‘逍遥游“中出现了很多人名地名以及书名,或虚或实,皆为中国文化特有,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名称的正确传递至关重要㊂例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㊂该句中 北冥 一词的译法在三个译本中不尽相同㊂理雅各译为:t h eN o r t h e r n O c e a n[10];华兹生译为:t h e N o r t h e r n D a r k n e s s[11];而汪榕培译为:t h e N o r t hS e a[9]3㊂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对 北冥 的释文为 本一作溟,北海也 [12];刘文典‘庄子补正“疏曰: 溟,犹海也,取其溟漠无涯,故为之溟㊂东方朔十洲记云:水黑色,谓之冥海,无风洪波百丈 [13]㊂由此可见, 北冥 意为北海,而由于大海浩瀚,海水深远幽暗㊂‘说文解字详解“对 冥 的解释为 冥,幽也 [14]㊂因此 冥 可英译为d a r k,d e e p或o b s c u r e㊂但华兹生将大海的其中一个特点d a r k n e s s代替大海,将 北冥 直接译为t h eN o r t h e r nD a r k n e s s则不是最佳选择㊂而理雅各将其译为t h e N o r t h e r n O c e a n也有引起误解之嫌,据‘英汉大词典“(第二版)释义:o c e a n1.洋(指地球上的四大洋之一)[15];s e a:大面积的盐水区域,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并围绕着其大洲和岛屿,t h e N o r t h S e a北海,T h e C a s p i a nS e a里海[15]1349㊂根据庄子注疏, 北冥 为 北海 ,此北海乃中国境内的北海,并非四大洋之一,故汪榕培版本t h eN o r t hS e a更为合适,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思的同时,翻译中国特有词汇时尽量采取了直译和异化的方法,使得中国文化意象模因更好地传播㊂例2原文:而宋荣子犹然笑之㊂文中 宋荣子 这一人名,理雅各译文:Y u n g-t z e1 o fS u n g,后有注释:(W ec a nh a r d l y t e l lw h ot h i s Y u n g-t z ew a s,S u n g w a sad u c h y,c o m p r e h e n d i n g p o r t i o n so ft h e p r e s e n t p r o v i n c e so f H o n a n,A n-h u i,a n dK i a n g-sû.)[10]308;华兹生译文:S u n g R o n g z i[11]55;汪榕培增译为:S o n g R o n g z i i s a p h i l o s o p h e r[9]7㊂‘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对 宋荣子 的注释为: 先秦思想家宋銒(音坚),学说近于墨家,故荀子以墨翟㊁宋銒并称㊂据郭沫若考订,其遗著有一部分保存在今本‘管子“中 [16]㊂王先谦‘庄子集解“中所注为: 司马㊁李(颐)云: 荣子,宋国人 [12]3㊂刘文典‘庄子补正“中注: 子者,有德之称㊂姓荣氏,宋人也 [13]14㊂从以上几个注释中虽无法确凿地证实 宋荣子 的具体姓名和职位身份,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或思想家㊂三位译者对该人皆采用了音译的方法,但理雅各对其的注释却说 不知荣子何许人也,而宋是一封地㊂ ‘庄子“中每一个寓言故事都富含深意,若宋荣子是无名之辈,庄子又怎么会以其举例?此处显然存在缺乏考证的问题㊂而据‘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所释义, d u c h y 一词意为 1.公爵领地;公国;英国王室直辖领地(指康沃尔郡或兰开斯特郡)2.领域,范围 [15]571,如此一来,中国古代周朝诸侯国之一的宋国岂不变成了西方概念中的公国或封地㊂理雅各的翻译导致了模因的误传㊂华兹生的翻译则采用音译但未交代出该人的身份㊂汪榕培则在名字后面直接增译 i sa p h i l o s o-p h e r 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宋荣子是一个哲学家,让读者对此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若感兴趣可再进一步查阅,而又避免了加注影响阅读,这一译法尽可能地保证了这一文化意象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㊂2.哲学思想的传递翻译‘庄子“,首先要理解庄子的思想,原始作品可以被视为具有作者文化和思想背景的模因整体,作者的想法是核心模因,其他模因也可反映出作者的文化背景㊂首先应进行正确的翻译,才能确保思想的核心模因能够传达无误㊂例3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该句传达‘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意为:列子乘风而行,虽然能免除不行,但还需要凭借外物㊂如果可以乘 天地之正 ,能够驾驭 六气之变 ,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中还需要什么凭借呢?对于 天地之正 六气之变 的翻译值得商榷㊂郭象对其的解释是: 天地是万物的总名㊂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然以自然为正,所谓自然者,不为才能称之为自然者㊂所以大鹏能展翅高飞,斥鴳㊁椿木㊁朝菌在自己的认知内所做之事,其实都是自然之所能㊂所以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御六气之变,就是游变化之涂 [17]㊂而最早对‘逍遥游“中 六气 做出注解的是西晋史学家司马彪㊂司马云: 阴㊁阳㊁风㊁雨㊁晦㊁明也 [18]㊂这一解释得到了后代多数学者的认同,如:宋林希逸㊁清王先谦㊁近人陈鼓应皆从其说㊂在庄子看来,气产生于 芒芴之27间 ,也即 恍惚之间 ㊂ 芒芴 就是宇宙的原初状态,没有物的存在,是不可见㊁不可闻㊁不可得的 无 ㊂理雅各译文把 天地之正 译为 h e a v e n a n d e a r t h i n i t s n o r m a l o p e r a t i o n [10]308(天地常规的运行),是把天地自然描写成一个靠人类操作才能完成其常态或变化的事物,而把 六气之变 译为 t h e s i xe l e m e n t a l e n-e r g i e s o f t h e c h a n g i n g(s e a s o n s) [10]308,主要是说其季节更迭㊁四季变换㊂华兹生译文把 天地之正 译为 t h e t r u t ho fH e a v e n a n dE a r t h [11]55, 天地之正 理解为天地的真谛也无可厚非,但把 六气之变 译为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s i xb r e a t h s[11]55 则有待商榷,据‘英汉大词典“(第二版)所释:b r e a t h确有 元气,空气 等意思[13]227,但此处的 六气 并不是简单的 元气 或 空气 ,华兹生的翻译版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六气简化成了每天呼吸的空气㊂而汪榕培分别将其译作: t h e t r u ec o u r s eo fh e a v e na n de a r t h 和 t h e s i x v i t a l e l e m e n t s o f y i n,y a n g,w i n d,r a i n, d a r k n e s s a n db r i g h t n e s s [9]7,该译本对原文思想的理解较为到位,把 天地之正 译为 天地自然之道 ,而翻译 六气之变 时,直接增译,把 六气 的内涵翻译出来,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㊂例4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㊂无己 是指主体不被万物所羁绊,取消万物与我的对立关系,使万物处于自由的状态㊂郭象云: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15]7㊂ 顺物 就是取消万物与我是紧张对立关系㊂而三人的译文都采取了直译,把 至人无己 译为 T h e P e r f e c t m a n h a s n o (t h o u g h t o f)s e l f(理雅各) [10]308; t h eP e r f e c tM a n h a s n o s e l f(华兹生) [11]55和 T h e p e r f e c tm a nc a r e s f o r n o s e l f(汪榕培) [9]7,也就是说完美的人不考虑自己,并未传递出庄子所言:主体与自然处于和谐自然,万物与自我融合的境界㊂ 无功 在三个译本中均被译作 n om e r i t ㊂ 功 ,最初指个人在社会中取得的某项成绩,对国家做出的某种贡献,是动作主体的表现在他人眼光中的反射,也是道德对人的约束,人一旦有 功 就会使其失去本性,违背真道㊂ 神人无功 的特点体现在‘逍遥游“下文中对姑射山神人的描述中, 神人无功 并不意味着放弃 功 ,也不意味着排除其 有用 客观效果的存在㊂实则 神人 无为而又无所不为,虽 功 在千秋,却又无 功 可见㊂故译为 T h eH o l y M a n sm e r i t s a r e e t e r n a l b u t i n v i s i b l e 是否能真正传递出庄子对 神人无功 的表述?郭象对 圣人无名 的解读如下: 圣人者,物得性之名耳,未足以名其所以得也 [17]10㊂名称只是万物的符号,只能被命名,而不能被表明其内在含义㊂因此,名称实际上使对象远离其本质㊂三个版本的译文都只注重了形式上与原文的对等,却离庄子哲学的真谛有一定距离㊂如果这一模因在最初的同化阶段就发生了偏差,再经历记忆㊁表达和传播过程,与其本意就相去甚远了㊂庄子思想发端已久,虽句式简单,实则内容深奥,如何在翻译时兼顾语言上的对等,又不舍其思想,增强庄子哲学思想模因的生命力还有待探讨㊂四、结论在模因论视角下,典籍英译是源语模因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跨文化自身复制的实践活动,应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㊂具体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是在模因生存性和目的性的合力作用驱动下,日益完善的递进性进化过程,需要经历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选择㊁竞争和适应等阶段㊂随着译者不断努力,中国典籍译本推陈出新,经过竞争与淘汰,这些经典的文化意象已经形成了模因综合体,它们的内涵和特征将充分展现给西方宿主,并逐步实现它们完美再现和传播的目的㊂从道家文化意象这一核心模因的有效传播来看,‘逍遥游“片段的三个英译本中,整体上,汪榕培译本比其他两个译本略胜一筹㊂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㊁翻译家,汪榕培深谙中国文化以及庄子的思想,其译文流畅自然,典雅中不避口语,原文拗口处则译文拗口,原文玄妙处则译文玄妙,原文幽默处则译文幽默㊂虽也有误译之处,但整体对文章的翻译较为精准,有益于推进中国典籍文化向外传播㊂理雅各对英文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中国古典著作的研究也有深厚的功底,他的译文力求忠实于原作,在必要的地方还有许多注解,其后的各位译者在研究‘庄子“时或多或少都要参考他的译文㊂但主要缺陷在于过于直译,缺乏应有的文学色彩㊂作为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在翻译过程中,理雅各也难免会受其自身所信仰的宗教哲学影响,导致译文在庄子哲学思想的传达上略有偏差㊂华兹生的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英文表达十分地道,多用归化策略,故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度较高,但对中国文化意象的考证和哲学思想的理解有所欠缺,如此庄子的思想不能被完整传递,这个核心模因在翻译过程中便缺失了㊂翻译策略上,由于译者所处历史时代不同,社会37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他们对源语文化解读也不尽相同,译者作为源语文化模因的宿主,对模因的解读与翻译将影响到模因的复制与传播㊂就该著作而言,英译的目的就是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使西方社会更多地了解道家思想乃至中国文化㊂在模因传播的早期,归化策略必不可少,因为在初始阶段,目标语言读者仍不了解该模因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解码和吸收文化模因也相对困难,使用归化策略可以提高目标语言文本的可读性和目标语言读者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度㊂随着中西方交流日渐频繁,文化逐渐融合,应当在考虑读者接受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异化,以求中国文化意象模因更好地在国际范围内传播㊂参考文献:[1]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3-5.[2]姜莉.‘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3-186.[3] D AWK I N SR.T h eS e l f i s hG e n e[M].N e w Y o r k/O x 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76:172.[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5] C H E S T E R MA N A.M e m e s o fT r a n s l a t i o n[M].A m s t e r d a ma n dP h i l a d e l p h i a:B e n j a m i n s,1997:14.[6]马萧.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53-56.[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8]张莹.从觅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09-113.[9]汪榕培.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㊃庄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20.[10] MU L L E RF M.T h eS a c r e dB o o k s o f t h eE a s t[M].O x f o r d: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891:307.[11] WA T S O NB.T h eC o m p l e t eW o r k s o f Z h u a n g z i[M].N e w Y o r k:C o l u m b i a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13:52.[12]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3]刘文典.庄子补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14]马哲.说文解字详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185.[15]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1349.[16]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4:474.[17]南华真经注疏道教典籍选刊[M].郭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7.[18]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1.A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t h e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W a n d e r i n g i nA b s o l u t eF r e e d o m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M e m e t i c T h e o r yWA N G Y u n(Z h e n g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Z h e n g z h o u45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m e m e t i c t h e o r y,t h i s a r t i c l e c o m p a r e s t h e t h r e e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o f L e g g e,W a t s o na n d W a n g R o n g p e iw i t h t h e f i r s t h a l f o f W a n d e r i n g i nA b s o l u t eF r e e d o m a s a r e s e a r c h c a s e, a n dd i s c u s s e s h o wt o c h o o s e a r e a s o n a b l e t r a n s l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t oa c h i e v e c u l t u r a l i m a g e s.A f t e r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t h i s a r t i c l eh o l d s t h a t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c o r em e m e o fT a o i s t c u l t u r a l i m a g e s,a m o n g t h et h r e et r a n s l a t i o n so f t h e f r a g m e n to f W a n d e r i n g i n A b s o l u t eF r e e d o m,W a n g R o n g p e i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s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e o t h e r t w o t r a n s l a t i o n s.I n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m e m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t h e s t r a t e g y o f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i s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W i t ht h ed e e p e n i n g o f 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 E n g l i s h,w e s h o u l d t r y o u r b e s t t o c h o o s e f o r e i g n i z a t i o nu n d e r t h e p r e m i s e o f r e a d e r a c c e p t a n c e.K e y w o r d s:W a n d e r i n g i nA b s o l u t eF r e e d o m;m e m e t i c t h e o r y;c u l t u r a l i m a g e s;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责任编辑宋阳] 47。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_马萧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_马萧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Teaching J ournal 2005年第3期(总第106期)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马 萧(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收稿时间:2004210220作者简介:马萧(1965-),男,湖北赤壁人,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

摘要:本文根据Chesterman 的翻译模因论,从翻译模因进化的角度讨论了翻译模因论的历史进化观、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观以及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平行观。

通过分析论证阐明了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和翻译史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翻译教学必须遵循翻译能力进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教学;翻译史教学;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5)03200722051.0引言模因(me m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动物学家Daw kins(1976)的畅销书5自私的基因6(The Sel f ish G e ne )中。

基因是传递生物信息的单位,生物体通过基因进行传播而得以生存。

Da wkins 希望me me 这个词类似于gene 能描叙文化现象的进化。

他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引入了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并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0。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Da wkins,1976P 1989:206;Chesterman,1997,2000;何自然、何雪林,2003)。

心理学家Blackmore(1999)认为人类语言甚至大脑的发展都是由于模因的驱动。

Da wkins 认为,人是基因赖以生存的机体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断复制和永存的一种方式。

同样,人类也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模因传播机器。

在同一文化中模因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PPT课件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PPT课件

-
25
例2 原文:Obey your thirst.
译文:服从你的渴望。
• 原文是饮料雪碧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文中“thirst”一词语义双关,既表 示口渴,也表示强烈的愿望。
• 译文中的“渴望”一词以相同的修辞 手法传神地表达了原文中的双层涵义, 达到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效果。
-
26
• 切斯特曼把翻译研究纳入了模因论的研 究范围,从模因论的新视角,论述了翻译 模因的产生、传播和发展规律,从而把一 些互不关联的翻译观点联系起来,构建了 一个系统的翻译模因论。
• 翻译模因库中的五种超级模因(super memes)——源语-目标语模因(source target)、对等模因(equivalence)、不 可译模因(untranslatability)、意译- 直译模因(free-vs-literal)、写作即翻 译模因(all-writing-is-translating)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
109252018 余晓霞
-
1
模因的概念:
• 模因(m e m e )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生物学家
Dawkins 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
• Dawkins希望meme这个词类似于gene能描叙文化 现象的进化。基因是传递生物信息的单位,生物 体通过基因进行传播而得以生存。
• 对Reiss和Vermeer来说,交际效度 就是交际目的的实现程度。因此德 国的翻译目的论(skopos)是这一阶 段的代表性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 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 行不同程度的改写。
-
18
目标语阶段(Target)
• 与修辞阶段相同,目标语阶段的翻译 研究以译语为重心,优先考虑译语及译 语文化的相关因素。这是钟摆的又一次 摆动。所不同的是修辞模因强调对原文 的模仿,目的是以此来丰富译语文化,而 目标语模因则包括更广泛的翻译功能而 将原语置于次于译语的地位上。

目的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研究(1895--1937)

目的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研究(1895--1937)

目的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研究(1895--1937)刘红;马萧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14(0)12
【摘要】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于清末甲午战败之后,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教育翻译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如果没有教育翻译,就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如果没有教育翻译,就不会有西方教学内容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承,就不会有西方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导入与借鉴,就不会有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就不会有西方教学方法在中国的借入与实践,就不会有中国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来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动机模式及演变、翻译内容的选择、翻译方式的选择与演变对中外教育交流史以及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7页(P68-74)
【关键词】目的论;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动机与策略
【作者】刘红;马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翻译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网站翻译研究——以罗氏FMI网站翻译为例 [J], 黄婕汝
2.翻译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网站翻译研究——以罗氏FMI网站翻译为例 [J], 黄婕汝
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高校外宣翻译研究
——以宁夏某高校为例 [J], 石娟;高财湘;张鑫宇;朱海燕
4.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J], 李永琪;赵康雯
5.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资料翻译策略研究 [J], 刘庆连;马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_聂睿

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_聂睿

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聂睿陈玉红摘要: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

本文对国内外模因研究进行综述,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国内外模因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即模因与隐喻、语言模因、模因与翻译,对国内外模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讨论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于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研究体系,以及基于实验和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模因论和外语教育结合的定量研究,例如,与语料库结合,验证成功语言模因的选择和适应。

本文旨在为模因论这一新兴的语言观在我国的研究推广和成熟作出贡献.关键词:模因;语言模因;翻译模因Abstract: A meme is an elemen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may answer two questions: present status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 and the trends of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first part reviewed the meme research at home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meme,language meme and translation meme.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the second part points out the trends of further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a more reasonable research system.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which is related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based on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 analysis. For example, its combination with corpus can be used to testify successful linguisticmemes in the process of choice and fitness.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spreading and maturating of meme research, a new view on linguistics.Key words: meme;language meme;translation meme1. 模因的特征与概念首次提出文化传递单位模因(meme)的是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现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等的模式,模因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Dawkins,1976)。

国内模因论研究综述

国内模因论研究综述

国内模因论研究综述干映锋(扬州职业大学外语系 江苏扬州 225002)摘 要:模因论开启了人们对文化进化规律的新思索和研究,它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值得关注。

它在国外发展了三十年,在国内发展约十年,本文旨对国内模因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推动模因论在中国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模因;模因理论;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3)10-0008-01收稿日期:2013-09-15作者简介:干映锋(1977-),女,四川理县人,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及跨文化外语教学。

一、引言“模因”(meme)最先出现在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书中,他认为人类的观念、信息、文化等诸多行为的传承和发展是经由与基因相类似的“因子”在大脑间不断地自我复制、传播和进化形成的。

他模仿“gene”(基因)的发音,用词根“Mimeme”(被模仿的东西)为该“因子”取名为“meme”。

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启了人们对生物基因科学的研究,那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模因论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它开启了人们对文化进化规律的思索和研究,并有利于探索大脑、语言、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相互的关系,并能更广泛地运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模因论的发展状况,本文旨对国内模因研究进行大略的综述,以期能推动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二、国内模因研究现状与国外相比,国内模因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道金斯《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1981)的中译本,但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与2001年翻译出版了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和Blackmore的(The Meme Machine)《模因机器》,直到2003年起才有相关论文显露出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模因论的研究状况,笔者基于2002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数据网上检索到关于“模因”全文的期刊文章,对模因研究进行定量的分析,共计(1135篇),手工剔除掉与本研究无关的,有关篇章达到1011篇。

模因理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研究——以汉语中英源外来语的发展为例

模因理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应用分析研究——以汉语中英源外来语的发展为例

际上 , “ 跨文化交际 的全过程就是模 因选择 与传播 的过程” 【 引 。 何 自然 指出, 语言模 因在复制与传播过程 中 , 主要体 现在 三 个方 面 : 教育 和知识传授 、 语 言本身 的运 用和通 过交 际和交 流。这类语言模 因可能会 出现在跨语 言与跨 文化交流 中, 是
象 。语 言 模 因 与 大 脑 , 语 言 和 文 化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本 文 以外 来 语 词 汇 发 展 为 切 入 点 , 探 讨 了 外 来 语 模 因 的 产 生途径 , 复 制 与传 播 形 式 , 及 其 在 跨 文 化 交 际过 程 中 的选 择 机 制 , 即 模 因 的 内在 特 性 与外 部 环 境 的影 响 。 对 语 言 模 因理 论 在 跨 文 化 交 际研 究 中 的应 用 分 析 研 究 , 不 仅 可 以很 好 地 解 读 语 言 进 化 和 发 展 的 机 制 而 且 能 促
蔓 学 {

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 读音 、 书写 和意义 。在对外来语进行翻译 的过程中 , 原 体模 因和仿体模 因在语音 、 形式 、 意义三个方 面
到英汉两种语言 中。其 中被复制与模仿前的表达形式可被称 作“ 原体模 因” , 经复制 与模仿 而产生 的新 的表达形式可被称 作“ 仿体模 因” 。 关于模 因的特性与表 现形式 , 颜志科 曾将其概 括为 以 下三点 : 1 . 模因是一个可 以被复制与模仿的样本 , 词语 、 音乐、 图像 、 建筑 、 服饰甚至脸部表情都 可以是模 因; 2 . 模 因可 以是 以单个形式存在 ( 即基因型模 因 ) , 也 可以是 以复合体形式存 在( 即表现型模 因 ) ; 3 . 模 因的复制 与传播具有一 定的规律性
文化交际研究 的新发展。

模因论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全面和正确地理解语言,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语言行为的研究方法,它重点研究语言表达的过程,并使用语言学的知识来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各种语言的互斥性和耦合性。

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模因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从而帮助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运用语言,恰当表达语义。

首先,模因论可以帮助学生在翻译中准确运用语言。

模因论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规则,使语言学习者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不同两种语言中差异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比如把握语言的语句构造、单词应用以及语义建立等,从而使他们能够准确运用语言,避免出现因理解上的错误而导致翻译错误的问题。

其次,模因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翻译中恰当表达语义。

模因论不仅仅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表达,而且还能暗示语言文本中所隐含的含义,帮助语言学习者在翻译中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还要着重传达语义。

这样,在翻译中所传达出的意思才能更为真实,更具有可读性,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最后,模因论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翻译的效率。

运用模因论完成翻译任务时,学习者可以更快地掌握相关语言,更快掌握翻译的思路,这样就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提高翻译效率。

总之,模因论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更好
地理解语言,从而准确运用语言、恰当表达语义、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广告话语中汉语成语翻译的模因观

广告话语中汉语成语翻译的模因观

广告话语中汉语成语翻译的模因观吴丽兴【摘要】广告话语中的汉语成语套用是一种语言模因现象。

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把模因生命周期理论及翻译模因理论应用到解释广告翻译过程,分析广告话语中的成语套用现象,探讨汉语成语作为一种模因在广告话语中的具体应用及翻译裳略。

只有依附于强势的表现型模因,采用模因选择标准,在充分理解源语的基础上,与译入语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大胆超越原文词和句的限制,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实现结构上的转换和变通,力求达到社交上的对等。

%Idiom deviation in advertisements is a meme phenomenon. Basedon mem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 plication of idiom meme in advertisements and proposes strategic memes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By applying the phenotype of memes and memetic selection criteria, it aims to combine source language/culture with target language/cultureand break the fram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order to meet a social communicative equivalence.【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3)006【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模因;成语仿词;广告;翻译策略【作者】吴丽兴【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商业广告是吸引消费者、推销产品的捷径,为达到此目的,广告策划人通常巧妙利用成语或俗语朗朗上口、家喻户晓的优势,将它们改头换面变为广告词,它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如“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乐在骑中”(赛马广告) 等。

大学英语学习中词典运用

大学英语学习中词典运用

浅谈大学英语学习中词典的运用摘要:对于一位英语学习者来说,词典是英语信息获得的一个至關重要的来源,因此拥有至少一本双解词典是最基本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關键其实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有效运用词典,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關键词:词典大学英语鼓励运用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4-0017-011、引言有效地使用词典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如何使用词典。

让他们意识到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不是靠教师而是靠自己借助词典及其它手段自主学习,而这在当带大学生中,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充分利用词典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的学生少之又少。

掌握一个词并不仅仅指能认识它,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观点,要掌握一个词,除了掌握其基本的发音以外,还得掌握该词的多层字面意义,其运用有何限制,如地域限制、口头或书面用语如何搭配等。

由该词而来的转化词,该词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该词密切相關的词,如近义词、反义词等等。

因此,词汇知识包括最和质两个方面。

而词典的注释及所给例句给我们展示了它的典型用法。

2、词典的重要性教师在大学一年级就应该要求学生买词典,而且上英语课必须带词典。

学生首先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词典,养成查阅词典的习惯。

在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词典的所给的信息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中要做到“词典不离手”。

遇到新单词,主动翻阅词典,了解该词的全方位信息。

英语学习其实就是词汇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词典对于词汇的全方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总之,词典是半个老师,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学生。

买词典的投资是有远见和必不可少的。

技术再进步,学英语策略再多,也永远不能代替刻苦和勤奋。

3、如何选择词典学习英语离不开词典。

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词典对学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

模因论研究近十年回顾与展望

模因论研究近十年回顾与展望

文_学术探讨335摘要:本文回顾了2006-2016年发表在《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上的关于模因论研究。

未来研究可包括模因论与句法、语篇、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语言教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模因论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模式、模因论可用于流行语、时尚、文化交际定式研究。

关键词:模因论;回顾;展望一、模因论模因最早出现在Dawkin 1976年出版《自私的基因》一文中,后来,Blackmore建立了模因理论。

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是关于模因的理论,模因是传递人类文化复制因子,以模仿和复制为扩张手段实现人类文化传递和进化,模因库中的模因,繁衍方式是经由模仿过程而发生的,它将自己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里[1]。

Heylighen指出,成功复制和传播模因有四个阶段:1)同化,即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成功模因;2)记忆,指模因在宿主大脑中保留时长;3)表达,指模因被传递前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过程;4)传输,指模因传播方式或载体,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选择在每个阶段都会发生,不够强势的模因被淘汰出局。

[2] Dawkins指出,只有那些顺利经过4个阶段,且在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三方面变现值均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

[3]人们不可能对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进行亲身体验和认识,因而只有通过对间接知识进行模仿,达到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Blackmore指出,模因是通过模仿传递,是人类特有,不是简单联想和试误学习,而是能动模仿学习。

[4]外语教学实质就是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教师将要掌握的语言模因教授给学生,要求并督促学生背诵、记忆、模仿、创新,再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反复表达语言模因,最后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来增加传播载体。

二、模因论研究方法回顾本文调查了2006-2016年近十年国内期刊包括《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外语》、《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这八种国内的CSSCI(含扩展版)期刊发表32篇关于模因论的研究成果。

模因论视角下的蒙医术语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蒙医术语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蒙医术语翻译刘艳华;曹静【摘要】本文从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模因论的视角来阐述蒙医术语的翻译,这是一种全新的解释模因论的传播和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希望通过借助模因论使蒙医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既保持其自身特色又能让更多各国学者所熟知,从而促进蒙医的传播.【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4【总页数】2页(P42-43)【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模因;蒙医术语【作者】刘艳华;曹静【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5蒙医由最初的几乎不为人知到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后,在近几年已经从基础理论、医药处方管理和诊断方式等多方面发展成为了具有相对完善的医学体系。

在我国大力宣扬对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蒙医的影响和地位也在逐渐加强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对蒙医的关注也同时催生了对蒙医翻译的关注,为了蒙医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其传播,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来阐述蒙医的翻译过程,从而使蒙医理论体系的主要核心内涵发展趋向有序化、规模化。

本文将模因理论应用到蒙医术语的翻译中来,使蒙医术语在翻译过程当中能够保留其自身的蒙医所特有的特色,并力图通过翻译使更多的国家更多人更加了解蒙医及蒙医术语,帮助蒙医传播的更加广泛。

蒙医是蒙古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长期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医学分支,同中医一样属于我国传统医学,但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1)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蒙古族人民勤劳智慧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2)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3)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药物体系;(4)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用药少、经济实用、效果好等优点[1]。

蒙医理论认为,蒙医术语中的“赫依”“希拉”“巴达干”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被称为“三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以用它们来进行解释[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Teaching J ournal 2005年第3期(总第106期)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马 萧(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收稿时间:2004210220作者简介:马萧(1965-),男,湖北赤壁人,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

摘要:本文根据Chesterman 的翻译模因论,从翻译模因进化的角度讨论了翻译模因论的历史进化观、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观以及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平行观。

通过分析论证阐明了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和翻译史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翻译教学必须遵循翻译能力进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教学;翻译史教学;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5)03200722051.0引言模因(me m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动物学家Daw kins(1976)的畅销书5自私的基因6(The Sel f ish G e ne )中。

基因是传递生物信息的单位,生物体通过基因进行传播而得以生存。

Da wkins 希望me me 这个词类似于gene 能描叙文化现象的进化。

他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引入了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并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0。

模因能够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Da wkins,1976P 1989:206;Chesterman,1997,2000;何自然、何雪林,2003)。

心理学家Blackmore(1999)认为人类语言甚至大脑的发展都是由于模因的驱动。

Da wkins 认为,人是基因赖以生存的机体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断复制和永存的一种方式。

同样,人类也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模因传播机器。

在同一文化中模因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

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

因此,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

2.0翻译模因论2.1翻译的历史进化观模因论(memetics)是研究模因的理论。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C hesterman(1996,1997)和Hans J.Vermeer(1997)。

Chesterman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 mes),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

(Chesterman,1996:63-71;1997:7)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他详细讨论了翻译模因库中的五种超级模因(super 2me mes))))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同上,1997:7-14),发现在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中,有些翻译模因由于不能被普遍接受而消亡;有些翻译模因曾流行一时而最终被取而代之;有些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通过考察西方翻译理论的进化过程,他发现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某一翻译模因处于主导支配地位,而其他翻译模因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从而把西方翻译理论史划分为八个阶段:词语阶段、神谕阶段、修辞学阶段、逻各斯阶段、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目标语阶段和认知阶段(同上:20-42)。

各种模因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在不同时期均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不断进行复制和传播,以求生存和发展。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模因库中积累的翻译模因越来越多。

每一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但又存在一定的/突变0(mutation)。

模因在72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得以发展。

模因之间的复制关系既非等价,亦非转移,而是增值关系(additive relation),即A y A+A.。

(Chesterman,2000)因此,模因传播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过程。

模因分共生模因(mutualist memes)和寄生模因(parasitic memes)。

共生模因与寄主互为生存、共同发展。

如大多数翻译模因都对翻译的进化有所裨益,从而促进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属共生模因;而寄生模因将杀死其寄主而自行消亡。

如/翻译理论无用0模因、/不可译0模因等,阻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必然消亡。

(Chesterman,1997:6,2000) 2.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观Chesterman把波普尔(Popper)的科学哲学观引入他的翻译模因论,认为翻译模因处于波普尔的第三世界中。

波普尔把世界划分成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第二世界是个人思想、情感的主观心智世界;第三世界是指思想的客观内容,属客观知识世界,即关于思想、理论、论题等的知识,存在于公共领域,不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观念(第二世界)。

如书籍作为客观物质对象存在于第一世界中,但书籍的内容存在于第三世界中,书籍可以被烧毁,但书籍的内容是不能被烧毁的。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模因起源于人们的大脑,即源自于第二世界;当用语言符号表达出来成为客观知识就进入了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第二世界,从而影响第一世界。

观念影响我们的行为,行为影响客观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又反过来产生新的观念。

(Niinilutuo,1978;Ches2 terman,1997:14,1996:64)波普尔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思维能力就是批评判断能力。

理性批判是认识发展和进化的主要工具。

由于第三世界对我们的思维、信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第三世界的进化就意味着人类的进化,包括个体进化和群体进化。

如果每个人都要从亚当开始,人类就无法进步了。

因此,第三世界的翻译模因是促进翻译技能发展的关键因素。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个人翻译技能的发展来自于我们的错误,来自于我们以前的翻译实践,来自于对他人的译作的研究,来自于前人对翻译的思考,来自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历史的学习。

我们通过批评对话,自我批评,从他人的反馈信息中发展自己。

(Chesterman,1997:167)因此,根据波普尔的理论,翻译模因,即翻译理论或翻译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行为。

这也是Chesterman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解。

2.3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平行观波普尔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最具挑战的观点:个体发生(ontogenetic)平行于种系发生(phylo2 genetic)。

Chesterman将这一观点应用到翻译能力的习得中。

他认为,一个译者的个体发生过程应该遵循翻译理论的种系发生过程,也就是说,一个译者的观点、态度变化过程可能反射出整个翻译理论的发展,反之亦然。

(Chesterman,1997:159)这一假设对翻译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相似性来强化翻译过程教学。

这也是为什么必须给学生讲授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原因。

其目的是使有关翻译理论发展的知识最终成为了学习者的一种概念工具,并可为学习者提供比照来观察自己的学习进程,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有一种亲身参与历史进程的体验。

3.0翻译模因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3.1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Chester man(1996)认为,人与机器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可以掌握理论概念。

翻译理论作为概念工具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许多译者甚至是职业译者对翻译理论抱着怀疑的态度,或根本不承认翻译理论的存在,认为高谈抽象的理论毫无用处。

初学翻译的学生似乎也有同感,觉得翻译只是需要多练习。

Chesterman对这一错误的思想(寄生模因)进行了纠正,认为译者必须要有翻译理论,没有理论的翻译是盲目的翻译(To translate without a theory is to translate blind.);理论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思维和决策的基本工具,翻译理论对译者、学生和教师都是非常有用的。

为了说明翻译理论的重要性,Chesterman借用了波普尔有关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框架,论证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

翻译理论存在于第三世界,必然影响译者个人的主观心智世界(第二世界),最终影响到翻译行为(第一世界)。

有些译者和学生之所以认为翻译理论无用,是因为他们认为翻译理论不能直接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但是他们没有73看到翻译理论可以通过译者个人的主观心智世界间接地影响着自己的翻译行为,是翻译实践中概念工具的直接来源。

3.2翻译史教学的必要性翻译模因的进化发展是动态的,具有历史的敏锐性。

翻译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翻译模因进化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懂得任何翻译模因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受一定社会文化制约的。

在一定历史时期,某一翻译模因处于支配地位时,这一模因就演化成了该时期的规范,而其他模因则处于被压制的弱势地位。

遵循规范的翻译则被视为正统,而违反这一规范的翻译则被视为错误,或根本就不被认为是/翻译0。

(C hesterman,1997:50-51)因此,翻译模因是历史的产物。

翻译史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翻译模因进化的历史全程有一个整体认识(Chesterman,1996:69),深谙模因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利于学生对形形色色的翻译理论的深刻理解。

而不只是掌握一些片面、零散的翻译概念,以避免学生形成以点代面的错误观念。

由于不同阶段的翻译思想都只是突出了翻译现象的某一具体侧面,如果学生对翻译史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就会犹如盲人摸象,大家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不同部位,但都认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部。

因此,翻译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把不同的翻译思想整合起来,对翻译现象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Chesterman,1996:69,1997:18-19)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个体发生能反映种系发生的规律。

那么,教师可以通过翻译史教学来强化学生的个体发生过程。

学生可以利用种系发生过程来比照、观察自己的学习进程,使自己有一种亲身参与历史进程的体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Chesterman (1997)把翻译理论史分为八个阶段,假如这一种系发生过程与译者的个体发生过程相一致,那么,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翻译教学就应该按照这一种系发生的过程规律实施。

/词汇0阶段是翻译学习者的起始阶段。

初学者自然会采用/词对词0的翻译方法,教师不能一味抱怨学生过分注重词汇问题,停留于词汇层面,而希望学生尽快进入下一个阶段。

但不要忘了,这是初学者必须经过的阶段,我们只能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特征,做好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