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
![穴位贴敷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9b4d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1.png)
03
CATALOGUE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项
操作前准备工作及环境要求
选定穴位
根据病情和具体穴位选择合适的 贴敷部位,做好标记。
清洁皮肤
贴敷前需清洁贴敷部位的皮肤, 保持干燥、无破损。
环境要求
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温度适 宜,避免患者受凉。
正确使用贴敷药物和辅料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注意 药物的性质、气味、功效等。
穴位贴敷法
汇报人:xxx
2024-01-0基本概念与原理 •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 穴位贴敷法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 穴位贴敷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
局限性
CATALOGUE
目 录
• 现代科技在穴位贴敷法中的应用及 前景展望
• 总结:传承创新,推动穴位贴敷法 发展
胃痛
贴敷中脘、足三里、胃俞等穴位 ,可缓解胃痛、胃胀、恶心等症
状。
腹泻
贴敷神阙、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 复。
便秘
贴敷支沟、天枢、大肠俞等穴位, 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头痛
贴敷百会、风池、太阳等 穴位,可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头部不适。
失眠
贴敷神门、心俞、三阴交 等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失眠症状。
02
CATALOGUE
常见疾病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01
02
03
感冒
贴敷大椎、风门、肺俞等 穴位,可缓解感冒症状, 如发热、头痛、鼻塞等。
咳嗽
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 穴位,可减轻咳嗽症状, 促进排痰。
哮喘
贴敷定喘、肺俞、膏肓等 穴位,可缓解哮喘发作时 的喘息、气促等症状。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https://img.taocdn.com/s3/m/f4e2d1850975f46527d3e1e4.png)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c06627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a.png)
穴位贴敷疗法
一、晐喘
(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咳喘方:
方剂:白芥子莱菔子甘遂麻黄细辛肉桂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
二、眩晕
(高血压)
眩晕方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吴茱萸白术川芎
选穴:神阙中脘涌泉(双侧)大椎太阳
三胃脘痛、呕吐
胃痛方
方剂:川楝子肉桂高良姜丁香延胡索木香吴茱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足三里
四腹泻
止泻方
方剂:炮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补骨脂五倍子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足三里
五.便秘
通便方
方剂:大黄芒硝当归枳实厚朴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六、失眠
安眠方
方药:酸枣仁珍珠母吴茱萸合欢皮肉桂黄连取穴:神阙涌泉(双侧)三阴交心腧穴
六、痛经
痛经方
方药:小茴香炮姜元胡五灵脂生蒲英没药
香附川芎艾叶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七、关节痛
止痛方
方剂:川乌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骨碎补大黄三七羌活独活桂枝
取穴:外敷关节疼痛处
初次敷贴:成人6小时,儿童2-4小时。
如有局部皮肤潮红发痒过敏,可提前揭掉。
初次贴敷无明显皮肤过敏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一般成人不超过10小时,儿童不超过6小时。
穴位敷贴的正确使用流程
![穴位敷贴的正确使用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f952be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9.png)
穴位敷贴的正确使用流程什么是穴位敷贴穴位敷贴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认为人体有361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和特定的脏腑经络相连,通过贴敷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选择合适的穴位在使用穴位敷贴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
根据不同的疾病或者健康需求,选择对应的穴位进行贴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对应的功能:•“人中”穴:具有舒肝解郁、调节气血的功能。
•“涌泉”穴: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太溪”穴:对泌尿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曲池”穴:有缓解胃痛、消食化积的效果。
在选择穴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咨询中医师或专业人士的意见。
准备工作在进行穴位敷贴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清洁皮肤:使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皂液清洁贴敷的区域,保证皮肤干净。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适合的贴敷材料,如医用胶布、敷贴贴剂等,确保贴敷材料的质量安全。
3.准备穴位:根据选择的穴位,确定贴敷的具体位置。
可以通过按摩或用温水擦拭来帮助打开穴位。
正确的贴敷方法正确的贴敷方法对于发挥穴位敷贴的效果非常重要,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贴敷方法。
1.撕开贴敷材料:将贴敷材料的包装撕开,取出适量的贴敷材料。
2.贴敷穴位:将贴敷材料贴在选择的穴位上,确保贴敷位置准确。
3.固定贴敷:用手轻轻按压贴敷处,使其与皮肤紧密接触固定。
4.时间控制:根据需要,决定贴敷的时间。
通常建议贴敷30分钟到1小时,每天1-2次。
贴敷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穴位敷贴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1.皮肤损伤:如果贴敷区域有皮肤损伤,如溃疡、疮疖等,应避免贴敷在该部位。
2.过敏反应:在贴敷材料中可能含有一些成分,对某些人可能会造成过敏反应。
在第一次使用时,应先做敏感性试验,确认没有过敏反应后再正式使用。
3.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小时。
如果贴敷时间过长,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不适或过敏。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bbba3d2e770bf78a64295476.png)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一、概述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二、适应症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三、禁忌症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发烧、、咯血、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四、穴位的选择1、颈椎病(痹证)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阿是穴;配穴: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4994a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61.png)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b354c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0.png)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1. 清洁穴位:用温水和肥皂清洗贴敷部位,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需要贴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穴位。
若不确定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3. 准备贴敷材料:准备好贴敷材料,如膏药、贴敷粉、贴敷布等。
4. 贴敷方法:
(1)膏药贴敷:将膏药剪成适当大小,贴在穴位上,用手指压实。
(2)贴敷粉贴敷:将贴敷粉均匀撒在穴位上,用气垫布或胶布将其覆盖固定。
(3)贴敷布贴敷:将贴敷布剪成适当大小,用凡士林或透明胶布粘贴在穴位上。
5. 固定贴敷:用胶布或绷带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确保贴敷材料不会松动。
6. 保持时间:根据需要,贴敷时间可以长短不等,一般可保持数小时至整夜。
7. 贴敷后护理:在取下贴敷材料后,用温水擦拭贴敷部位,保持干燥。
如有不
适或皮肤敏感,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
此外,穴位贴敷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定的疾病和情况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妊娠期、孕妇、儿童等,应慎重进行。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https://img.taocdn.com/s3/m/39f4b339941ea76e58fa04cb.png)
穴位贴敷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
(完整word版)帖敷配方(穴位帖敷明细)
![(完整word版)帖敷配方(穴位帖敷明细)](https://img.taocdn.com/s3/m/0d5ea2caccbff121dc3683e3.png)
中科帖敷配方风寒感冒发热:退热粉+柴胡+石膏+新华片贴肚脐风热感冒发热:退热粉+黄连+连翘+石膏+新华片贴肚脐+暑湿感冒发热:退热粉+藿香+佩兰+石膏贴肚脐食积发热辩大便:不通的大便干的不通+桃仁+石膏贴肚脐大便头干的不通+食积等分+石膏贴肚脐正常的食积+二丑+莱菔子+石膏贴肚脐腹泻发热食积+参苓白术散+石膏贴肚脐长期发热的四黄(大黄黄苓黄连牛黄)贴涌泉风寒咳嗽:寒咳粉+麻黄+白矾(痉挛性咳嗽+桑白皮)鼻子流清水+桂枝贴膻中或肺俞风热咳嗽:热咳粉+麻黄+半夏(镇咳祛痰+甘草)黄涕+防风贴膻中或肺俞寒热交杂:一贴寒咳一贴热咳贴膻中或肺俞(前竖后横)毛细支气管炎:呼噜喘的毛支+麻黄+川贝有火的+黄芩贴膻中或肺俞大便正常的+寒咳贴膻中或肺俞大便青绿色的+参苓白术散+白矾贴肚脐大便三次以上的腹泻+参苓白术散等分+岩白菜素贴肚脐大便干的+不通方+桃仁咳嗽的都可加咳粉贴肚脐咽炎咳嗽:嗓子痒的+薄荷嗓子有痰咳不出的+桔梗嗓子咳嗽疼痛的+冰片上鄂黄者咽后壁发红者+黄芩贴天突咽炎咳嗽: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咽炎+薄荷+桂枝+三棱+大黄热咳+麻黄+桑枝咽炎咳嗽都加咽炎分晚上嗓子吱吱响或不响响者老慢支+麻黄+胆南星贴膻中不响者加热咳嗓子干+三黄(大黄+黄苓+黄连) 贴肚脐大便干+不通粉贴肚脐腹泻: 寒泄疼痛+元胡水样便+车前子漏屁股拉一点拉一点+五倍子贴肚脐脓血样便+吴茱萸呕吐+异丙嗪热泄直接此方就成贴肚脐病毒性腹泻:第一天秋泄粉+参苓白术散等份第二天至第三天秋泄粉+赤石脂第四天秋泄+赤石脂+雄黄都贴肚脐疼痛:额窦炎头痛:鼻炎粉+葛根+黄芩+川芎清涕者+桂枝黄涕者+防风贴额头颈椎炎的:疼痛粉+芒硝+羌活+川芎贴痛点腰椎炎:疼痛粉+羌活+芒硝+伸筋草+川断贴痛点肩周炎:疼痛粉+芒硝+羌活+伸筋草+左桑枝+右桂枝贴痛点腘窝炎:疼痛粉+芒硝+乳香+没药贴痛点膝关节骨质增生或骨刺:骨增粉+疼痛各等份+芒硝跟骨刺:骨增粉+芒硝各等份+消炎痛8片跟骨刺药连续贴十天其余部位贴三天停三天上羌活下独活左桑枝右桂枝劲不离川芎腰不离川断见刺加芒硝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粉+大黄+芒硝+青黛+冰片+消炎痛4粒贴局部腮腺炎:腮腺炎+大黄+芒硝+冰片+青黛+消炎痛贴局部颌下淋巴结:淋巴结粉+芒硝+冰片+三棱+莪术+消炎痛贴局部疼痛加红肿热痛方不疼加三棱+莪术食积发热:不通+食积+桃仁+石膏+新华片+柴胡三黄或四黄贴涌泉大黄黄苓黄连人工牛黄火疖子:大黄芒硝青黛冰片可加沙蒿子加消炎痛贴局部鹅口疮:手足口粉+黄连+吴茱萸+地丁+制霉素+维生素B2各两片贴涌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粉+黄芩+西药(左氧片乌洛托品呋喃妥因三任选二)贴关元手足口+黄连+射干+地丁贴涌泉穴盆腔炎:盆腔炎粉+元胡+消炎痛贴关元壮腰健肾散:阳痿,加蛇床子,早泄加覆盆子,时间短加五倍子,事后出虚汗加五味子,阴囊潮湿加地夫子,治疗期间少或不过夫妻生活.女性手脚冰冷的加蛇床子.(贴关元或神阙)。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https://img.taocdn.com/s3/m/f6bf3a52a8956bec0975e352.png)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选择不同的配方。
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外感类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4 鼻炎 (小儿通窍散)脾胃类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2 小儿食积(肥儿散)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肾阳肾气虚损类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3 小儿遗尿 (缩泉粉)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皮肤、皮损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3 喉咙起泡舒喉散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
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
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
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
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外感之2感冒咳喘:秋天小儿易外感,容易晨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有时会发烧,头痛,喉咙痛。
穴位贴敷:内科疾病之咳嗽
![穴位贴敷:内科疾病之咳嗽](https://img.taocdn.com/s3/m/b9c53a0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5.png)
穴位贴敷:内科疾病之咳嗽1.咳嗽贴方(《中国民间敷药疗法》)穴位:肺俞(双)、膻中、大椎、曲池(双)药物组成:麻黄12克,桂枝10克,石膏6克,积实6克,紫菀8克,苏叶20克制用方法:将药物共研细末,以麻油或凡土林调拌成膏。
先在穴位处拔罐或刺血,然后敷上药膏,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
风寒咳嗽加肩儡(双)、承山(双),风热咳嗽加中府(双)、中院。
主治:外感咳嗽。
2.桂附散[1985年《湖北中医杂志》(1)穴位:肺俞(双)药物组成:附片、肉桂、干姜各20克,山柰10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先用拇指在两侧肺俞穴用力按摩半分钟左右,使局部潮红,再将小撮药粉放于穴位上,并以医用胶布3cm×3cm贴牢即可。
隔日换药1次。
主治:急慢性咳嗽(风寒型)。
3.止咳方[1986年《四川中医》(6)]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大蒜适量。
制用方法:将大蒜去皮,捣成泥状备用。
取捣烂后的大蒜泥如豆瓣大一团,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
每晚洗足后贴双足涌泉穴,次晨揭去,连贴3~5次。
主治:咳嗽、百日咳。
4.止咳平喘膏[1989年《山东中医杂志》(1)]穴位:大杼(双)、定喘(双)、肺俞(双)、天突、膻中药物组成:黄芩、大黄各30克,麻黄20克,细辛6克,葶苈子24克,丹参15克,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取药粉适量,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大杼、定喘、肺俞、天突、膻中穴上(每次取6或7个穴位),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
贴8~12小时取下。
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主治:咳喘。
5.清热化痰膏(《理瀹骈文》)穴位:肺俞(双)药物组成:党参、半夏(制)、白术(麸炒)、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香附、黄岑、黄连、麦冬、积壳、石菖蒲、生姜、竹茹各等份。
制用方法:麻油熬,黄丹收。
每取适量,贴肺俞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主治:咳嗽(脾虛痰热型)。
6.久咳方(《中国民间疗法》)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胡椒7粒,桃仁10粒,杏仁4粒,栀子仁3克。
(完整word版)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完整word版)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https://img.taocdn.com/s3/m/7ad5e9a1852458fb770b56f5.png)
小儿腹泻(一)敷脐方[组成]车前子、丁香各1克,肉挂2克. (车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带【分3次使用】)[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法]用时取2克置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
每隔2天换药1次。
[功用]温中止泻。
[主治]1小儿腹泻(脾虚型),[疗效]一般1次即可获效。
无不良反应.[附记]引自《中药贴敷疗法》。
(二)贴剂膏[组成]朱砂、樟脑、松香、明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法]成人取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心,外用胶布或膏药封贴,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
[功用]温散止痛,因肠止泻。
[主治]1肠炎与婴幼儿腹泻(单纯消化不良)。
[疗效]1治疗肠炎30例,痊愈28例,无效2例。
用治轻型幼、婴儿腹泻30例,痊愈37例,无效3例。
贴后一般2—12小时见效。
[附记]引自1g 75年《赤脚医生杂志》(5)。
(三)止泻敷脐方[组成]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吴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苍术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烂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用法]上药分2次敷于神阴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主治]小儿肠炎.[疗效]治疗65例,全部有效。
[附记]引自l 991年《陕西中医》(8)。
加减:脾胃虚寒考去黄连,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湿热下注者去肉桂、吴茱萸,加秦皮5克。
(四)复方五倍散[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
葱白1段。
(五倍子2袋,生姜、吴茱萸各两袋,??)[制法]上药姜葱捣烂,余药研细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热至50一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备用。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热(不烫)敷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0.3—0。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e9c71f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4.png)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办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牢固。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4.5g;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办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日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办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大批,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吐逆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
![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2ff75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a.png)
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一、方法将珍珠母及丹参各10g共研细末,过筛后备用。
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窝,再取以上药粉撒脐窝内,以填满为度,上盖一胶布固定牢固。
每晚睡前1次,一般连用5~7天为1疗程,即可奏效。
无不良反应,病人亦无不适感,适用于老年人失眠二、将20g吴茱萸、10g合欢皮、10g酸枣仁打碎,磨成细粉,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敷在患者各个穴位,其中,敷贴穴位包括三阴交穴、涌泉穴、心俞穴、肾俞穴等,每天敷1次,每次持续敷贴5小时,连续敷1个月;(3)中药穴位贴敷的中药都要现配现用,在贴敷时,药膏要均匀地敷在患者的穴位上;在贴敷穴位前后,可以适当按摩穴位,这样有利于药物吸收,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疗效,当按摩到穴位有热胀感时,就可以停止按摩了;(4)如果患者在贴敷后出现皮肤局部瘙痒、痛疼、烧灼的症状,医护人员应该立刻取下药膏贴,马上为患者清洗皮肤,在清洁皮肤后,用酒精擦拭患者的贴敷穴位处,防止患者感染;(5)在中药穴位贴敷期间,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切忌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浓茶、咖啡和红牛等兴奋饮料。
三、安神敷脐方组成:肉桂0.3g;冰片1~2g;吴茱萸3g;黄连5g,取上药研末,袋装备用。
服用方法:每夜临睡前取药粉10克(1袋),敷于神阙,以手顺时针方向揉按神阙穴36周,入睡,晨起取下,佩戴时间约7~8h。
每袋药物可反复使用5日,待药味减淡后更换药袋。
四、1.1印堂穴持续贴敷的方法:利眠贴(院内自制)的制作过程,将黏性较强的医用胶布剪成4cm长、2cm宽(不含柄)“T”字形,特制成一种利眠贴,其柄长约1.2cm,宽约1.2cm,在利眠贴中央的黏面装有厚度约1mm、直径约1cm的凸出胶面,然后用光面纸包装备用。
其应用步骤如下。
在患者使用睡眠帖之前嘱其停用一切催眠镇静类药物,而后令患者在睡觉前洗脸后,利眠贴贴于额前印堂处,最好是持续1h左右后再开始卧床休息,同时注意,在休息时首先要取仰卧位,集中注意力保持一段时间后,即可自由变换卧位。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6615c7d067ec102de3bd892a.png)
.
2
二、穴位选择(妇科)
1、足三里穴:
(1)、定位:屈膝,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2)、功效: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主治胃痛、呕吐、腹泻、 心悸、高血压、虚劳诸症,为保健要穴。 (3)、按摩手法:1次/d,5~15min/次,15~20次/min。
.
3
2、手三里穴:
(1)、定位: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按压有痛感。 (2)、功效:润化脾燥、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 胃,还可治疗消化不良、乳腺炎、牙痛、感冒、腰痛等。 (3)、按摩保健:每次按压2min左右,每日两次,力度 适中。
规24h更换1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的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
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病人若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
行取下。
.
14
.
15
.
16
养五 谷助 五 为果 为
益五 畜充 五 为菜 为
.
17
.
18
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 2、禁忌症: (1)、孕妇禁用,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2)、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及皮肤有破损或
有皮疹者,严重荨麻疹患者; (3)、疾病发作期的患者,急性喉炎、发烧、黄疸、
咯血、慢性哮喘病急性发作期、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等。
.
13
四、操作步骤
1、准备用物:磁疗贴、治疗盘、消毒液、胶带;
(3)、按摩神门穴可用掐、揉和刺 激的方法,以轻微酸胀感为宜,此手 法最适合在晚间睡前操作。
.
9
8、阳陵泉穴:
(1)、定位:胫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2)、主治:腹泻、水肿、小便不利、膝痛、臀 部肌肉注射后疼痛、缓解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 坐骨神经痛等,为利湿第一要穴。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9a1296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9.png)
中药贴敷配方大全中药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贴敷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风湿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贴敷配方,供大家参考。
1. 阿胶贴敷。
将阿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鸡蛋清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红花、艾叶、川芎粉末,搅拌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等症状。
2. 当归贴敷。
取当归、川芎、红花各等份,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风湿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3. 川芎贴敷。
将川芎、红花、艾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等症状。
4. 红花贴敷。
将红花、艾叶、川芎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鸡蛋清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瘀血肿痛、风湿痛等症状。
5. 艾叶贴敷。
将艾叶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
将糊状物敷贴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等症状。
总结,中药贴敷配方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疾病选择不同的配方进行贴敷。
在使用中药贴敷时,应注意遵医嘱,避免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以上介绍的中药贴敷配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
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