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金钱: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 两白银,一贯为1000 文,通常1000 文为一两银子,但如果因为通货膨胀或紧缩,也会有变动的。大额的交易则通过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如果找不开人家给的银子,可以用剪刀把银子剪碎了花,古代一两等于八钱。(另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 人民币,宋朝为1000 到2000,明朝为400 到800,清朝为100 到200 多元。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而在墨西哥发现大量银矿的西方商人由是我们的茶叶也与瓷器的老主顾,所以大量白银流入,后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赔款行为又让那些银子都流出了。)粮食: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石,读音dan,通担,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10 斗为1 石。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作为容量单位,1 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汉代1 石为20000 毫升,1 斗为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1 斗禾重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宋代1 市斤是640 克。宋代1 石合92.5 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 克,即59.2 公斤。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 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 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 克(约一粒米)。时间: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 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 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 分钟,冬天10 分钟都用不了。天干地支: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23-01 子时属于水,01-03 丑时属于土,03-05 寅时属于木,05-07 卯时属于木,07-09 辰时属于土,09-11 巳时属于火,11-13 午时属于火,13-15 未时属于土,15-17 申时属于金,17-19 酉时属于金,19-21 戌时属于土21-23 亥时属于水。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 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 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 时至3 时做饭,3 时至5 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 时又72 分钟,即6 时12 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 时又96 分
钟,即2 时36 分。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 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 小时为100 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 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 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 时43.2 分。【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 时至01 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 时至03 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 时至05 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 时至07 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 时至09 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 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 时至13 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 时至15 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 食至17 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 是至19 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 时至21 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 时至23 时)。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 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长度:古代长度单位的古今换算: 1 里= 15 引= 150 丈1 引= 10 丈 1 丈= 2 步= 10 尺1 步= 5 尺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1 尺= 10 寸1 寸= 10 分1 分= 10 厘1 厘= 10 毫1 毫= 10 丝1 丝= 10 忽换成现今单位: 2 里= 1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3 丈= 10 米3 尺= 1 米 3 寸= 1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