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原索动物(教学资料)
最新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 第14章 第2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精品教案 (1)
哺乳动物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 体表被体毛 用肺呼吸 大脑发达 体温恒定 胎生哺乳 胚胎发育在子宫完成 幼体依靠母乳为营养
烈辐射时,卫星温度会高达200℃; 而在阴影区域,卫星温度会下降至- 200℃左右,这很容易损坏卫星上的 精密仪器仪表,它一度曾使航天科学 家伤透了脑筋。后来,人们从蝴蝶身 上受到启迪。原来,蝴蝶身体表面生 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 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 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 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 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 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 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科 学家经过研究,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 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般的控温系统。
生活在水田、 沟渠、池沼中。 身体由许多体节 组成。口是吸盘, 能吸附在动物的 皮肤上,破坏皮 肤并吸食血液。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环节动物:
白天生活 在海滩的泥沙 中,夜间出来 觅食。身体也 有许多体节。 每个体节的两 侧长有突起, 突起上有刚毛, 这种结构称为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软体动物 如 蜗牛、乌贼、河蚌、各
草鱼
鲢鱼
鳙鱼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青鱼
侧线 鳃盖
背鳍
尾鳍
胸鳍
臀鳍 腹鳍
最新初中生物精品课件设计
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体色:背部灰黑、腹部白色 体形:梭形 体表:粘滑 体侧:侧线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鳔
普通动物学第十四章
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哦一时期,具有极所,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赛列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轴身体权长,达到身体最前端,孤臣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腹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8.无颌类;无上,下颌合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无头类:头脊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12.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14.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对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15.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盲囊,突出咽的左端,而称为肝盲囊,其功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裂背17.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称为脑眼18.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鱼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二,判断与改错判断:—+++— ++——+ ————+ —+—++ —改错:1.改为:尾脊动物是指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脊神经管,体表具有背囊的脊椎动物 5.所有―――不是所有 8.中胚层――外胚层 9.头部―――身体的前端 11.在体表或体内―――仅在身体表面 12.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13.任何情况下―――通常情况下 14.......腹部.....背部.....――――.....背部....腹部.... 16.....固着,,,自由.....―――――.....自由....固着...18.对称―――不对称 21.端黄卵―――均黄卵三,填空1.脊索,背神经感官,咽鳃裂,闭管,腹面,肛门,肛后尾,三,次生,两侧对称2.头脊动物,尾脊动物,脊椎动物,圆口,与,两系,爬行,鸟,哺乳3.神经管,原肠背壁,液泡,脊索鞘4.胚胎发育,骨质脊柱5.中枢部分,脑,脊髓,脑泡,中央官,腹神经索,消化道6.海鞘,自有,固着,世代交替,尾海鞘,海鞘,樽海鞘7.90%,无损生物8.同种个体,聚生,繁衍9.原始,住囊虫,无,自由,无,幼形纲 10.头索,文昌鱼,偏文昌鱼 11.小鱼,肌节,生殖腺,双尖鱼,海矛四,选择BACBA BCBA五,问答题1.脊索的出现使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运动的技能有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类群脊索构成支撑躯干的主梁,使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于肌肉的收缩而失去体缩短或变形,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更为准确.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锥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2.通过对原脊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的研究,能给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证据,所以,原脊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有重要意义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及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枝,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脊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脊动物为不完全的闭管式循环,这些都反映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的过渡从胚胎发育的观点来看,头脊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陪他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由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面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3.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至今尚未得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来判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一体腔囊发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使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椎动物(仅含肌酸)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有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脊皮动物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4.1)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2)大多体表有背囊,3)大多属仅幼体有尾,4)应固着或自由生活第十五章一,名词解释1.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故又称囊鳃类.空题1.鳗;头;躯体;尾;寄生或半寄生2.粘膜褶;螺旋瓣3.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4.七鳃鳗;盲鳗5.溯河而上或由海如江;死亡;变态6.无颌类;囊鳃类;单鼻孔类三,问答题1.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部面分出一支盲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2)脊索终生保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3)只有奇稽,没有偶稽.4)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5)独特的的鳃呼吸器官——鳃囊.6)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3.1)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2)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3)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用一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的血液的凝固.4.七鳃鳗目:1)有吸附型的口漏斗和角质层 2)口位于漏斗底部 3)鼻孔在两眼中间的稍前方 4)脑垂体囊不与咽不相连通 5)鳃孔7对,鳃笼发达 6)内耳有两个半规管 7)卵小,发育有变态代表类有:东北七鳃鳗,日本七鳃鳗,雷氏七鳃鳗盲鳗目:1)无背稽和口漏斗 2)口位于身体最前端 3)鼻孔开口与吻端 4)脑垂体囊与咽相通 5)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 6)内耳仅一个半规管 7)卵大,发育无变态代表种类有:粘盲鳗第十六章一,名词解释1.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2.迷齿:古总稽鱼类和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深如到齿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为:D.Ⅱ,19-20;P.I,16-18;V.II,8-9;A.III,5-6;C.20-22.D.P.A.C,分别表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一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络膜层中所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二,判断与改错判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改错:2.将"都具有"改为"大多无". 3.将"相通"改为"不相通". 4.将"由真皮层演化"改为"由表皮层演化".5.将"鱼类"之前加"多于".6.将"软骨鱼类"去掉.7.将"是心脏的组成部分"改为"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9.将"少于"改为"多于". 15.将"所有"改为"大多数". 18.将"就是起保护作用"改为"主是保护身体,另外还具有辅助呼吸等功能". 20.将"表皮层"该成"来源于真皮层" 22将"由表皮延伸"改为"来源于真皮层". 23.将"都位于腹部"改为"有的位于腹部,有的位于胸鳍下方,有的位于胸鳍的前方". 25.将"肩带与脊柱相连"改为"肩带与头骨相连". 29.将"紧密相关"改为"无关". 30.将"大多数"改为"少数".三,填空题1.纺锤型;侧扁型2.骨鳞;盾鳞;盾鳞3.头骨;脊柱;带骨4.颌齿;咽齿5.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颉颃6.虹膜,脉络膜7.原尾;歪尾;正尾8.间插骨;三角骨;内耳;声波9.肝脏;胰脏;肝胰脏 10.1:1 11.缺氧;泛塘 12.雌;雄;性逆转现象 13.管鳔类;闭鳔类 14.板鳃;全头;鲨形,鳐形;内鼻孔;辐鳍;辐鳍 15.鲸鲨;邦达克 16.圆鳞;栉鳞;圆鳞;栉鳞 17.覆瓦状;对角线;成行 18.游离卵巢;封闭卵巢;游离卵巢;封闭卵巢 19.软骨鱼;全头;总鳍;肺鱼;内鼻孔;肉鳍 20.鲟;鲟形;白鲟;鲟形;鲱;鲱形;鲑;鲑形;鳗鲡;鳗鲡;鲤;鲤形;胡子鲇;鲇形;脂;鲈形;合鳃;合鳃;带鱼;鲈形;鳢;鲈形四,选择填空1.A2.C3.C4.B5.ECFA6.C7.C8.DB9.C 10.A 11.B 12.C 13.D 14.C 15.BDA 16.D 17.C 18.C 19.A 20.C 21.B 22.AB 23.D 24.D 25.D 26.B 27.A 28.A 29.B 30.D 31.D 32.C五,简答题1.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鳔管,可以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2.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以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3.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分泌尿液作用和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大量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是由肠壁连海水带盐一起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4.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有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音符古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5.鲤形目:体被圆鳞或裸鳞,许多种类口内无齿,但有发达的咽齿,腹鳍腹位,鳔与食道有管相通,具韦伯氏器,常生活在淡水中.鲈形目:体大多被栉鳍,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两个,分别由鳍棘和鳍条组成,鳔无鳔管,大多为海产鱼.6.鱼纲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征主要有:1)鱼类开始具备有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的行列,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里,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形态变革.2)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的加强了动物体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3)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7.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有:身体大多呈现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附有粘掖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水,大多具有侧线系统,可以感知水波或水流等,心脏具有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8.1)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鱼类,口为上位,以低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物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为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2)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的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的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弱或作绒毛形.3)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鳃耙,长而密.4)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性鱼类,肠胃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辩,肠管较短.5)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较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的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11.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思念地方大量集中确定鱼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以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研究鱼类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十七章一,名词解释1.吞噬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2.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螈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处于幼体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4.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皮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二,判断和改错判断 1.- 2.+ 3.- 4 .-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19.+ 20.+ 21.+ 22.+ 23.+ 24.-25.+改错 1.将"附着于"改为"不附着于".3将"消化"去掉.4.将"12对"改为"10对".5.将"两栖类"改为"两栖类中除蚓螈类.蝾螈科和尾蟾外".8.将整句改为"繁殖期间蛙蟾类具有抱对行为,而鲵螈类无抱对行为".9.将表皮层"改为"真皮层".10.将"恒温"改为"变温".11将"是"改为"不是".12将"蝌蚪"去掉.14将"都为"改为"并不都为".16将"两栖动物"改为"大多数两栖动物".17将"外"改为"内","内"改为"外".18将"既是其发声器官"改为"不是其发声器官,而是共鸣器官".24将"低于"改为"高于".,三,填空题1蚓螈型;鲵螈型;蛙螈型;蚓螈型;鲵螈型;蛙螈型.2头;躯干;四肢.3躯干椎;荐椎尾椎;1,2.4体;肺;血管;淋巴;.5肺动脉;皮动脉.6抱对.7蚓螈目;版纳鱼目;云南勐腊县;蝾螈目;蛙型目;蛙型目.8蟾酥;林;蛤士蟆;蛤士蟆油.9古总鳍鱼类.10椎体;椎弓;横突;关节突.11隐腮鲵科;小鲵科;蝾螈科;雨蛙科;蛙科;树蛙科;蛙科四,选择填空1C.2D.3D.4D.5D.6D.7D.8D.9A.10D.11C.12B.13D.14D.15D.16C.17D18D19A.20D.21D.22C.23B.24C.25A.26C.27D.28C.五,简答题1.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1)出现了五指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的与头骨和脊柱联结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成对体重力的主要支撑推进,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2)成体用肺呼,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的矛盾.3)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大脑半球分化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5)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导到耳内;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2.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2)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于陆上生活,用肺呼吸.3)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4)具有五指型附肢.5)发育中有变态.3.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1)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四肢还不够强健.3)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4)坯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4.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变态后,鳃消失,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但两栖类是首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能不强,还依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5.无足目的主要特征:1)无四肢2)眼退化,隐于皮下3)头骨硬骨数多4)椎体双凹型,有长肋骨,无胸骨,无荐椎5)皮下有小的骨质圆鳞6)无鼓膜,鼓室7)房间隔不完全8)体内受精,卵生成卵胎生.有尾目的主要特征:1)有尾,有四肢2)无鳞3)头骨数目介于无足目和无尾目之间4)有不发达的肋骨和胸骨,肋沟明显5)无骨膜,鼓室6)房间隔上有穿孔7)主要生活于水中,无眼睑或无活动性眼睑8)体外或提内受精9)变态不明显无尾目的主要特征:1)成体无尾2)头骨硬骨树少3)无肋骨,胸骨发达4)有鼓膜,鼓室5)有活动眼睑和瞬膜6)变态明显6.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1)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檐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经受到欢迎.2)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演戏的珍贵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3)药用.如最负盛名的哈士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酴.4)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
第十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
一、进化地位现存的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无成对附肢的低等脊椎动物。
因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而得名为圆口类,包括盲鳗和七鳃鳗两大类。
二、外形和生活习性☐身体圆筒状,体长15cm至1m,分头、躯干和尾部,尾侧扁。
头部:☐没有上下颌,身体前端具口漏斗,☐单鼻孔,位于头背部中央,短管状。
☐1对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鳃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松果眼位于鼻孔后方皮下,有晶体和视网膜,可感光。
顶眼在松果眼下方,具感光功能。
头部:☐鳃裂:位于眼后部,七鳃鳗每侧7个鳃裂;盲鳗每侧1-15个鳃裂。
躯干部:☐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雄性第2背鳍高。
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
无成对的偶鳍(附肢)。
☐体侧、头腹面有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称为侧线。
尾部:☐具尾鳍(奇鳍)。
☐肛门位于尾基部。
肛门之后为泄殖突。
☐主要海产,也有淡水的种类;☐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以口漏斗吸附于寄主体表或钻入体内,为危害渔业的动物。
三、皮肤和肌肉☐皮肤裸露;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发达的单胞腺,分泌粘液润滑皮肤;☐真皮为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有色素细胞,具韧性。
☐具原始不分节的肌节,按体节排列,成“Σ¡±形,角顶朝前。
只在鳃囊、口漏斗、舌、眼等处有肌肉分化。
四、脊索☐支持结构为脊索,脊索发达,贯穿全身;☐脊索中有典型的液泡细胞和脊索鞘,使脊索具较强的硬度和弹性;五、骨骼☐骨骼全为软骨,保护脑、头部的感觉器官和心脏;☐脑颅由软骨底盘、嗅软骨囊、听(耳)软骨囊、及支持口漏斗和吻软骨、支持舌的舌下软骨构成。
为一个无顶壁的软骨脑匣,顶部由纤维结缔组织膜覆盖。
☐支持鳃囊的是软骨鳃笼(篮),由9对细长弯曲的鳃弓和四对与身体纵轴平行的软骨条连接而成。
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外边,不分节。
☐心脏外侧有围心软骨保护。
☐奇鳍内有不分节的辐鳍软骨支持。
☐脊索背面的每1个体节出现2对极小的软骨弧片,代表雏形脊椎骨。
起源与进化
类 人 猿 和 人 类 的 进 化 树
人类在进化中创造了不断发展的文化
➢ 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 1、狩猎与积聚 2、农业的发展 3、工业革命 4、信息技术革命
人类在进化中创造了不断发展的文化
认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是古总鳍鱼类。现存的矛尾鱼属后者。
•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是鱼头螈(鱼石螈),发现于3.5亿年
前的泥盆纪地层中,属于迷齿类。
• 由古总鳍鱼类进化而来的古两栖类统称为坚头类。坚头类分成
块椎类(迷齿类,脊椎骨的形成是软骨性骨)和壳椎类(脊椎骨 的形成是膜性骨)。前者是进化的主干,演化成陆生脊椎动物。 后者在系统演化中是一个侧支。
无颔类祖先
甲胄鱼
? 圆口类
附一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三、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 最早的颌口类化石是发现于古生代奥陶纪的棘鱼类和盾皮 鱼类(4.5亿年前);
• 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古鱼类就分化形成了古软骨鱼 和古硬骨鱼两大类,并繁盛发展。
• 泥盆纪末,地球上的造山、造陆运动引起了生物界的变革。
盾皮鱼类外被有盾形的骨质甲板,与甲胄鱼形态近似,但具上 下颌、成对的鼻孔偶鳍和歪形尾,骨骼为软骨。包含许多种类,如 节颈鱼类、褶齿鱼类、扁平鱼类、硬鲛类等。
四、讨论与思考: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躯体结构出现过哪些根本性的变革? 为什么说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进化史上的一次巨大飞
跃?
2、早期猿人阶段:坦桑尼亚能人
3、猿人阶段:直立猿人,如北京猿人,蓝田
猿人,元谋猿人,爪哇直立人,德国海德堡猿人 等。
4、智人阶段:古代类型(古人)和现代类型
动物学课件: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之一——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分类:尾索动物亚门有三个纲:海鞘纲、尾海鞘纲和樽海 鞘纲。
尾海鞘纲:是本亚门中最原始的一纲。共1目3科60余 种。成体期持续保持着幼虫的特征(幼态成熟)。体 表可分泌透明胶质囊,称为住室,动物在其中自由活 动。发育无变态,故名幼态纲。如尾海鞘等。
原索动物之一——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海鞘纲:约有1250种,包括单体和群体2 种类型,通常为底栖固着生活。成体有 很厚的被囊。如柄海鞘等。
玻璃海鞘 长纹海鞘 瘤海鞘
乳突皮海鞘
菊海鞘
原索动物之一——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樽海鞘纲:单体或群体,约有65种。呈桶形或樽形,入水孔和出 水孔分别位于身体的前后端。被囊透明,囊外有环状的肌肉带。 ♀♂同体,有世代交替。如樽海鞘等。
原索动物之一——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2.幼虫具有典型脊索动物的结构(包括一条脊 索、一条背神经管、一条分节的肌肉质的尾)。 但是变态以后,除了鳃裂以外,失去了脊索动 物的其他结构(如尾及其肌肉、脊索消失,同 时神经索变小成为圆形的神经节,外围神经由 此向外辐射。咽扩大形成鳃蓝,鳃蓝具有大量 覆盖着黏液的有纤毛的鳍条)。这种从幼体至 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或退 化变态。
原索动物之二——头索动物亚门 (Cephalochordata)
肌肉: 肌肉大部分集中在背部两侧,由60多对原始末分化
的呈v字型的肌节组成,角顶朝前,肌节。
原索动物之二——头索动物亚门 (Cephalochordata)
原索动物之二——头索动物亚门 (Cephalochordata)
本亚门动物是原索动物中高等的类群。也是 脊索动物中最接近脊椎动物的类群。因其脊索 纵贯全身并伸到身体最前端,超过了神经管的 长度而得名,又称全索。约25种,分布在全世 界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中。仍属无头类。常
脊索动物学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本章主要内容: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3.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各种类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有极显著的区别,但本门动物以下共同特征:●具脊索(notoc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
●具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
●具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脊索动物现代生存的种类约有41000种,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亚门。
其中前两亚门为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大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所以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e)。
尾索动物分为3个纲:●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体小,形似蝌蚪,游泳生活,鳃裂一对,构造似海鞘的幼体。
●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被囊厚,鳃裂甚多,幼体短暂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
●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具世代交替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鳃裂多,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存在。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体表动物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动物学课件第十四章脊索-圆口纲
脊索
位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 构,具有支持功能,胚胎时期均具有脊
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退化被脊柱代替。其结
构由脊索细胞和脊索鞘组成,脊索细胞由泡状细
胞或扁平细胞组成;脊索鞘由内层的纤维组织膜
和外层的弹性组织膜组成,坚韧而有弹性。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
出现明显的头部
脊柱代替脊索
出现上下颌
呼吸器官完善
复杂的循环系统
肾脏代替肾管
成对的附肢
第十五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分为头、躯干和尾,背鳍、尾鳍(雌有臀 鳍),眼,鳃裂、鼻孔(单鼻类)、口漏 斗等
二、构造特征
(一)原始特征 无上下颌 无成对的附肢,尾鳍为原尾型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营半寄生生 活。两个半规管,鳃囊7对。分布于淡水或 海洋中。代表动物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雷氏七鳃鳗(L. reissneri)
L. japonica
L. reissneri
前主静脉(2)
腹大动脉(1)
总主静脉(2)
背大动脉(1)
肠及内脏 肠下静脉 肝门静脉
肝静脉
体后各器官 尾静脉
后主静脉(2)
排泄:无集中的排泄器官,由 90~100对 肾管组成,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肾管是一 短而弯曲的小管。一端为具纤毛的肾孔开口 于围鳃腔,另一端以一组特殊的有管细胞紧 贴特殊的血管。
窝,有人认为与嗅觉有关,还有人认为与脊
椎动物脑下垂体同源,并证明能分泌类似于
脊椎动物促性腺激素的物质)。
第十四章原索动物
第十四章 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知识点]文昌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重难点]文昌鱼、海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海鞘逆行变态。
脊索动物中的前两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属于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
第一节 尾索动物尾索动物是一类原始,持化的海产脊索动物,由于此类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尾部(大多数仅幼体具尾,成体无尾;少数幼体成体都有尾)故名尾索动物。
代表动物——海鞘特征:1.外形:似一椭圆形的囊袋,棕褐色。
2.体被特殊的被囊。
被囊是由外套膜分泌的被囊素形成,其化学成分类似于植物的纤维素,为动物界罕见(仅见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其作用:维持体形、保护体表。
故尾索动物又称为被囊动物。
被囊动物:此类动物体外被有一层由外套膜分泌出来的近似植物纤维素物质所形成的鞘套——被囊,因而被称为被囊动物。
3.具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1)脊索:仅位于幼体尾部(幼体具尾、成体尾消失,故脊索随之消失)。
(2)背神经管:幼体发达,成体退化成神经节。
(位于入、出水管孔间的外幼体具尾(大多数) 幼成体具尾(少数) ①海鞘纲(柄海鞘)②樽海鞘纲(玻璃海鞘) ③尾海鞘纲(尾海鞘住囊虫)套膜上)(3)咽鳃裂:幼体数少,成体数多,开口于围鳃膣内,不直接开口于体外。
4.发生有变态,为逆变态变态: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变态。
逆行变态:(退化变态)动物变态后的身体结构比变态前更为简单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其变态过程:1.幼体先端固着它物上2.尾部逐渐萎缩以至消失(吸收)3.脊索消失4.背神经管缩小只余下入、出口管孔内的一个小神经节5.咽部扩大,鳃裂增多。
6.被囊形成(分泌出外套膜,形成被囊)图海鞘的变化态过程资料:早在2000多年以前,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就曾描述过海鞘,称之为“Tethyum”(希腊字、海鞘的意思),其后很长时间把它归属于无脊椎动物。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重、难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动物的命名。
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类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四、物种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组织的类型、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重、难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动物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三、动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组织的概念二、上皮组织三、结缔组织四、肌肉组织五、神经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一、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十大器官系统概述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繁殖的概念及动物繁殖的方式;动物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动物繁殖的方式;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繁殖的概念与动物繁殖的方式一、繁殖的概念二、动物繁殖的方式第二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胚胎发育二、胚后发育第三节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一、受精及受精卵二、卵裂三、囊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六、胚层的分化第四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第四章原生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学教案(二)
6、哺乳纲 Mammalia体表被毛,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恒温。
第六节尾索动物亚门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包括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
尾索动物早在2千多年前就被记载描述过,但其分类地位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被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确定下来。
现存约1370种。
特征:1.全部海产,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成分的被囊中。
2.幼体时期尾部具脊索和神经管,少数终生有尾。
成体无尾者体形袋状或桶状,有单体和群体两个类型。
鳃裂终生存在。
3.少数有尾种类营飘浮或自由生活,多数无尾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着生活。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
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
其变态为逆行变态。
一.柄海鞘Styela clowa海鞘是尾索动物亚门中的最主要类群,约占总数的90%以上。
柄海鞘是其中的优势种,固着在码头、船体等处,作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种。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成体长椭圆形,基部以长柄附着在物体上。
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顶部的是入水口,位置较低的是出水口。
水流和微小生物经入水口进入消化道,水由出水口排出。
受刺激时,体收缩将水同时从二个孔喷出。
(二)内部构造3.体壁外套膜(mantle):外胚层形成的上皮细胞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纤维构成,包围内脏器官。
被囊(tunic):由上皮细胞分泌的被囊素(类似植物纤维素)和外胚层细胞、中胚层细胞(星芒状细胞)构成。
棕褐色。
在入水口和出水口处与外套膜相愈合,愈合处有括约肌控制孔开闭。
咽上缘及腹面一部分与外套膜愈合。
围鳃腔:外套膜内侧的腔,由身体表面内陷形成,衬里为外胚层细胞。
幼小个体的体壁被囊与外套膜之间有透明胶冻状物质。
4.消化和呼吸系统口位于入水口的底部,有一周围生有触手的缘膜,用以阻挡大颗粒。
咽占据了身体的3/4,咽壁上有许多鳃裂。
水经鳃裂入围鳃腔,然后经出水口排出。
鳃裂间隔布满血管,水流经过时完成气体交换。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
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关系。
3、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
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
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
动物学课件:_脊索动物
• 发生:发生时,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
而形成的。
• 演化发展:原索动物不发达,脊椎动物的背神经
管前部膨大形成脑。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 髓(内腔在脑中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 管)。
第一节 概 述
鳃裂(gill slits)
• 定义:即消化管的前段(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 对的裂缝,称鳃裂。直接或间接地外界相通。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羊膜类 恒温动物
第一节 概 述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幼体具上述3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 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 (tunic),大多营固着生活。分为尾海鞘(Appendiculariae)、海鞘纲 (Ascidiacea)、樽海鞘纲(Thaliacea)。
• 无羊膜类(Anamniotes ):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 羊膜类(Amniotes) :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
类、鸟类、哺乳类。
• 四足类(etrapoda):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 变温动物(Ectotherm):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 恒温动物(Endotherm):鸟类和哺乳类。
注意点:一切脊索动物都具有脊索,但并不是所有的脊索动物都终 生保留。例:人类,只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脊索,到了胚胎发育后期 即被脊柱和脑颅基部所取代,因此不终生保留。只有低等脊索动物才 终生具有脊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概 述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定义: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知识点]文昌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重难点]文昌鱼、海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海鞘逆行变态。
脊索动物中的前两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属于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
第一节 尾索动物尾索动物是一类原始,持化的海产脊索动物,由于此类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尾部(大多数仅幼体具尾,成体无尾;少数幼体成体都有尾)故名尾索动物。
代表动物——海鞘特征:1.外形:似一椭圆形的囊袋,棕褐色。
2.体被特殊的被囊。
被囊是由外套膜分泌的被囊素形成,其化学成分类似于植物的纤维素,为动物界罕见(仅见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其作用:维持体形、保护体表。
故尾索动物又称为被囊动物。
被囊动物:此类动物体外被有一层由外套膜分泌出来的近似植物纤维素物质所形成的鞘套——被囊,因而被称为被囊动物。
3.具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1)脊索:仅位于幼体尾部(幼体具尾、成体尾消失,故脊索随之消失)。
(2)背神经管:幼体发达,成体退化成神经节。
(位于入、出水管孔间的外套膜上) (3)咽鳃裂:幼体数少,成体数多,开口于围鳃膣内,不直接开口于体外。
4.发生有变态,为逆变态变态: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变态。
逆行变态:(退化变态)动物变态后的身体结构比变态前更为简单的变态称尾幼体具尾(大多数) 幼成体具尾(少数) ①海鞘纲(柄海鞘) ②樽海鞘纲(玻璃海鞘) ③尾海鞘纲(尾海鞘住囊虫) 如海鞘幼体:形似小蝌蚪;习性:自由游泳生活 成体:形似一把茶壶;习性:固着生活 如海鞘变态前:尾、脊索;神经管 变态后:尾、脊索消失;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其变态过程:1.幼体先端固着它物上2.尾部逐渐萎缩以至消失(吸收)3.脊索消失4.背神经管缩小只余下入、出口管孔内的一个小神经节5.咽部扩大,鳃裂增多。
6.被囊形成(分泌出外套膜,形成被囊)图 海鞘的变化态过程资料:早在2000多年以前,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年)就曾描述过海鞘,称之为“Tethyum”(希腊字、海鞘的意思),其后很长时间把它归属于无脊椎动物。
居维叶(Cuvier )给这一类动物命名为被囊动物门(Tunicata ),列在放射动物门(Radiata )和蠕虫门(Vermes )之间,其后又有人把它们列为软体动物。
直到1866年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育,才正确地阐明了它的分类地位:海鞘不是无脊椎动物。
而是和文昌鱼相近的低等脊索动物。
其它特征:1.消化:具背板、内柱、围鳃沟:收集和运送食物。
背板、内柱围鳃沟为咽背、腹侧及咽前部的沟状结构,内有纤毛和粘液细胞,水流经过时,(借纤毛摆动推动水流)粘住水中食物,经食道到胃内消化,残渣排出体外。
其途径:食物→入水管孔→口→咽→内柱→围咽沟→背板→食道→胃→肠→肛门→围咽腔→出水管孔−−→−随水流体外 水流途径:——水→入水管孔→筛状缘膜→咽→鳃裂→−−→−呼吸围咽腔→出水管孔→体外2.开管式循环血流无定向:而是定期改变方向,心脏实为血窦,无收缩力。
由围心腔肌内收缩而引起跳动。
3.生殖方式:A .无性生殖:出芽生殖B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因同体精、卵细胞不同时成熟)其过程:成熟精子→排入海水→与另一个体成熟卵在围咽腔中受精→出水管孔→海水中发育二、分类概述1.尾海鞘纲(最为原始):脊索和背神经管终生存在,无逆行变态。
自由生活种类,如尾海鞘。
2.海鞘纲:营固着生活,成体无尾,有变态,被囊厚。
大多数尾索动物属此纲。
如柄海鞘。
①单海鞘目:多为单体。
如柄海鞘,玻璃海鞘。
②复海鞘目:多为群体。
如菊花海鞘。
3.樽海鞘纲:无尾,被囊透明。
如樽海鞘、萨尔帕。
前者的肌肉环带完全,属环肌目。
后者的肌肉环带不完全,属半肌目或萨尔帕目。
第二节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这类动物的脊索纵贯身体的全长,且伸延到神经管的前面,故称头索动物,或称全索动物。
又因它们没有真正的头和脑,故又称无头类(Acrania)。
头索动物终生具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此类动物分布在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浅海。
尤以北纬48°至南纬40°之间的环形地带较多。
我国渤海、黄河近岸,青岛和厦门都有分布。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近海也有公布。
1965年以前,厦门刘五店为文昌鱼的主要产地。
1985年国家海洋局的调查,发现在台湾海峡的南面和北面也有文昌鱼的栖息地。
一、代表动物——文昌鱼(双尖鱼、海矛)资料: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P.S.Pallas 在英国的Cornwall发现的,当时他认为是软体动物中蛞蝓的一种,在1774年命名为Limax lanceolatus;1834年意大利人O.G.Costa认为是低等脊椎动物,命名为Branchiostoma(鳃口类,误认触须是鳃)1836年英国人William Yarrell命名为Amphioxus lanceolatus。
根据命名优先原则,利用Branchiostoma作为属名,而以Amphioxus作为英文俗名。
1923年在厦门大学担任动物学教授的美国人莱德首次报道了中国厦门产的文昌鱼。
文昌鱼是一类不善于运动的海栖动物,常栖息在海水透明度较高、底质粗细沙混掺,并带少量泥的环境中。
白天常埋在或侧卧在沙里,夜间活动,仅露出前端,借以摄食浮游生物,以食硅藻为主。
(一)外形略似小鱼,但无头与躯干之分;左右侧扁,半透明,生活时微红色,一般体长50mm。
具背鳍、尾鳍、臀前鳍,腹褶为皮肤褶(皮肤下垂形成)。
吻:体前端的突起。
口笠:体前腹面呈薄膜状的环形结构。
触须:位于口笠边缘,生活时触须向内弯曲,成筛状。
保护及防止大沙粒进入口内,并有感觉作用。
前庭:口笠的内腔。
轮器:前庭底部的指状突起。
缘膜:轮器下方的肌膜,其上具缘膜触手。
轮器搅动,促使水向内流动。
腹孔:腹褶与臀前鳍交界处的开孔,即出水孔。
肛门:位于体腹面、尾部的左侧。
距离末不远。
水流途径:水→口→鳃裂→围咽腔→腹孔。
(二)内部结构特点主要特点:1.终生具有典型的三大特征①脊索:纵贯全长,向前越过背神经管,直达身体前端(这与文昌鱼用前端掘沙有关),有脊索鞘包围,为原始的中轴骨骼,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②背神经管:为原始的中枢神经,位于脊索的背方,具脑的雏形——脑泡。
**③鳃裂:约占消化管的21,鳃裂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2.皮肤由单层细胞的表皮与胶状的表皮构成这和脊椎动物有区别:这种真皮是一层不定形的胶冻状结缔组织构成,纤维和细胞很少。
3.体侧肌分节呈“<”形两侧肌节交错排列,有利在水平方向上作弯曲活动;体侧肌为横纹肌,收缩小,利于作扭曲运动,利于游泳和钻沙;口至腹孔间的腹壁为平滑肌,伸缩时可使围咽腔扩大和缩小。
4.具内柱和背板。
其作用同海鞘:收集运送食物,为被动索取食物的结构,外被动营养方式,即依靠纤毛摆动形成的水流,而将O 2和食物运送到口、咽。
途径:食物随水流→口→咽→内柱→围咽纤毛沟→背板→肠→肛门具肝盲束:肠前端从腹侧向右前方伸出一盲管,叫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其作用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肝脏,故称肝盲囊。
5.血液无色,闭管式循环;心脏还未形成,仅靠腹大动脉搏动。
血液无血细胞,循环极不完善,如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以血窦联系。
6.排泄器官为特殊的肾管,按节排列,每条文昌鱼约有肾管200个,每一肾管约有500个有管细胞。
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渗透有管细胞−−−−→−借纤毛的摆动围鳃腔−−→−靠水流体外 7.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卵巢按节排列,外形上难于区别雌雄。
平均26对:左25个;右27个精巢,白色,显微镜下观察呈颗粒状,具条纹状精细胞卵巢,柠檬黄色,显微镜下观察呈块状,具大细胞核的卵细胞。
−−→−变态成体发育有变态:受精卵→精卵细胞成熟后,突破生殖腺→围鳃腔(无生殖管道)→腹孔→体外水中,受精发育。
二、在动物演化中的地位(一)与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点1.表皮由单层细胞构成2.肾管构造与环节动物相似(按节排列)3.生殖腺构造与无脊椎动物相似(按节排列),不具脊椎骨,无成对的附肢(二)与脊椎动物相似点1.具典型的三大特征2.身体分节3.后口,次生体腔* 凡是依靠水流过滤食物为食的动物,都需要有一个大的接触食物面以获取足够的食物,文昌鱼作为收集食物的咽部占该动物身体全长的21以上。
幼体纤毛状)(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从胚胎学上来看:其早期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其简单的形式又近似脊椎动物,可看出文昌鱼与棘皮动物的关系。
但现存文昌鱼又具有一系列转化结构:如:1.形成了围鳃腔以防止鳃裂被泥沙堵塞。
2.具口笠、口笠触手缘膜,轮器和内柱等一系列特殊结构,具有从水中筛选食物的作用。
3.脊索越过神经管伸到身体最前端,与文昌鱼前端掘泥沙有关。
从这些结构看,文昌鱼是走上适应钻泥沙、少活动特化道路的一支,而不可能是脊椎动物的直接祖先。
资料:文昌鱼的学术价值1.以简单的形式终生保留着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是一个典型脊索动物简化了的缩影。
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看出脊索动物早期的形象。
因此,它就成为了脊椎动物学重要的实验材料。
2.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情况,因此,它也就成了:胚胎学重要的实验材料。
经济价值:肉味鲜美,似虾米,蛋白质含量可高达70%(干制品),其它如无机盐,含碘量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