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

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

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

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

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

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

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

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

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

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

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

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

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

“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

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

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

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

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

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

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

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

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

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

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

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

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

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

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

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

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

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

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

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

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

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

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