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简介
中国古、近代的翻译工作概述一、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专人从事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开始做类似工作。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发署名“王东峰”的文章,对中国古代的翻译工作进行了梳理。
文章中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又与其它国家保持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
民族相异,国家不同,语言和文字就千差万别,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专人专职或专门机构从事翻译工作。
仅就官职而言,周代有“寄”、“像”、“译”等;秦汉时期有“九译令”、“译官令”、“译官丞”;南北朝有“译令史”;隋唐时期置“通事舍人”;宋辽金时期分别有“润文史”、“译史”、“通事”;元朝设“怯里马赤(蒙古语,指口语翻译)”;明朝有“译字生”;清朝设“通译官”。
这些翻译人员的级别不高,一些朝代的翻译人员甚至没有品级。
清代的通译官一般为七、八品,光绪年间,各使馆的头等通译官始提高待遇,定为正五品,限额一名,严禁超编。
古代的翻译工作远在商周时期就开始进行了。
据西汉伏胜《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像”是翻译官,“重译”就是多次翻译的意思,越裳国包括今越南大部和柬埔寨部分地区,与中国相距遥远,言语不通,所以需要翻译成汉文才能看懂。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官方的翻译机构和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南朝梁惠皎《高僧传.佛陀什》云:“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弥沙塞律》梵本。
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
京邑诸僧闻什既善此学,于是请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称为《五分律》。
”另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他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520夹、657部。
回到长安后,住大慈恩寺,专心译经,前后共翻译佛经1300多卷,同时,将《老子》等中文经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宋辽金时期,为了适应对敌国斗争的需要,在生员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
论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
学 术 论 坛255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中国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特殊过渡时期,此时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外来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翻译小说对我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转型在我国近代时期,尤其是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大量翻译和引进,渐渐的形成“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其中林纾作为近代第一个自觉从事西方文学翻译的代表,他开始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杰出的作品引入中国,以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引导[1]。
而西方翻译小说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影响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开始借鉴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来进行新的文学创作。
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的法国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面世,迅速出现“不胫走万本”的局面。
小说所讲解的西方男女感情生活,完全有别于我国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度,体现出了男女感情的唯一性、专注性、排他性,是男女在婚姻关系上平等的重要体现。
这样的西方翻译小说,打破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局限,带来了新的思想上的洗礼。
为此,我国的近代文学也逐渐走上了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道路。
例如:巴金所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探讨封建家庭制度的腐朽、罪恶,极力赞扬了青年人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是个性解放、自由、爱情、婚姻的探讨与追求的作品。
同时林纾在进行西方小说翻译的过程中,重点以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主导,宣扬了西方国家的文化、风情、战争等,打开了我国文学创作的眼界。
而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家庭主义、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等思想因此被逐渐的改变,开始新的文学创作思想转型。
其中林译小说为近代文学的转型提供了多种思想资源,开拓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转型,成为现代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其中无论是爱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还是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甚至社会小说《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记》等,都大大地从思想上影响了我国近代文学的创作转型[2]。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
【内容提要】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乃至历史进程。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翻译文学质量及其发展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①;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9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翻译史
• 佛经翻译的影响: •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 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 展到极盛阶段。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朱生豪 (1912-1944)
•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 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1929 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到1937年 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 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日军 进攻上海,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 焚。后来他重返上海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朱生豪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 与译稿。1942年底他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直 至去世,他总共完成了31部戏剧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
• 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杰 出的汉学家。 1815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富 商家庭,1839年成为牧师并于次年开始传教生涯。 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先 后翻译《大学》、《诗经》。理雅各在香港居 留达30余年,致力于建立教会和培养传教人员。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工作及一生中主要的成就 就是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1873年理雅 各回到英国,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牛津大学在 1875年专门为他开设了汉学讲座。从1876年起, 他开始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讲座教授 直到去世。
亚瑟•韦利 (1889—1966)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作品之外,鲁迅还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文字翻译家。
他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的翻译业绩、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鲁迅的翻译业绩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他翻译了许多名著和外国文学作品,包括《疯癫的季节》、《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等。
鲁迅的翻译作品不仅翻译了文学经典,更是为了向中国读者介绍外国先进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这些翻译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和启发。
鲁迅的翻译作品还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不仅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更是注重了对原著的忠实和精准,努力使译文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他还前后写了许多有关翻译的理论文章,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点和原则。
这些理论文章和实际的翻译作品,为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鲁迅的翻译作品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他充分考虑到了译文与原著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努力将外国文学的精髓传达给中国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他加强了对现代汉语的塑造,使其更加贴近现代文学的需要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鲁迅将许多外国的文学名著翻译成了中文,这些翻译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
他在翻译中注重了对原著的理解和把握,力求在译文中保持外国文学的风格和韵味。
这些翻译作品,使得中国的文学风气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还在翻译过程中,提倡了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的原则。
他认为在翻译中应该注重在译文中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气质,同时又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翻译理念和实践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学语言的革新和发展。
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马婕(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71000)摘 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现代翻译;语言与文化;作用与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42-03一引言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每一次人类思想史的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翻译的身影与脚步。
我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作为翻译史上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现代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
五四时期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
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
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对于当代汉语的意义
翻译对于当代汉语的意义
一、翻译对现代汉语语音的影响
最早的翻译出现在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肇始于西汉末年,历时千年之久。
千年的佛经翻译活动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
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它的这样的影响到了各个层次。
成为现代汉语重要的有机组
成部分。
在此,就先介绍一下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语音的影响。
张建木在“佛教对于中国
音韵学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佛经翻译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
但现代汉语中只有四声。
现代汉语入、平、上、去四声中,入
声常有k、p、t等辅音缀尾易于区分,而其它三声则不易分辨,所以古时的读书人依据和
模拟当时转读佛经时的声调,分别确定了平上去三声,加上入声一共四声,于是创为四声
之说,。
其实这也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响?因此,佛经文学的传译,对中国现代汉语语
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译者文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尽管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语音、语法等方面差异巨大,但英语对现代汉语词
汇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的重要
原因之一,英汉语言之间的接触也引起了汉语词汇的变化。
近现代翻译丰富了现代汉语的
词汇,音译外来词的引进扩充了现代汉语词汇量。
早期的外来词大多是根据外族词的发音
直接对译过来的,清末至“五四运动”前后。
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近代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随着中国的开放与现代化进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一、西方文学的引入与翻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文学,其中包括了欧洲文学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翻译传入中国,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新的文学思想和表达方式。
例如,鲁迅先生翻译了德国文学家海涅的作品,将其思想和风格引入中国文学。
这些翻译作品不仅拓宽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
二、现实主义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现实主义的引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现代化的思潮涌入。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的命运和社会问题。
中国作家如鲁迅、茅盾等纷纷受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开始创作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子夜》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三、文学流派的多样化外来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上。
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的文学流派也开始多元化。
除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也在中国兴起。
这些流派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选择。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既有现实主义的思想,也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四、文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中国文学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启发和碰撞。
中国作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价值观。
例如,鲁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呼吁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现代化和个人解放。
这种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使中国文学思想更加开阔和深刻。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影响[论文]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作者:王慕雪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2期王慕雪(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指1917年到1949年,这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很多学者迫切希望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于是,人们力求革新,中国文学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翻译文学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35-020引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说:“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语言上表现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形式上百花齐放,既有小说、诗歌和散文,还有中国传统文学中没有的话剧形式。
这样的情形,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戊戌政变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了文学革命。
作家们普遍参考域外文学体系,对传统文学进行有意识的“否定”和“决裂”,以及在“理论、格式、方法、技巧等环节上的现代化”,所以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翻译文学翻译文学,是从跨国界、跨文化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学概念。
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例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堪称佛教翻译文学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迅速发展,翻译文学作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文学被列入文学史框架。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因为翻译中译者除了需要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夫。
可以说翻译文学是一种“文学创造”。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
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小说、散文和杂文中所运用的生动、犀利、朴实、贴近人心的语言风格,犹如激流般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他的语言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不仅开创了现代汉语的文学风格,而且也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鲁迅的语言风格特点之一是生动。
他用精辟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极富真实感和感染力。
比如在小说《故乡》中,鲁迅通过对父母、家乡的描写,将人物身世、家族历史、乡土气息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生动感和情感博弈,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次,鲁迅的语言风格特点之二是犀利。
他的语言锐利而刚烈,将作品的主旨或思想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比如在散文《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医生”这个角色,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朽、虚伪和愚昧,用沉痛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病态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第三,鲁迅的语言风格特点之三是朴实。
他喜欢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这种朴实的语言既体现了鲁迅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傲和独立,也符合他坚持的文化独立自主的思想。
比如在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用平淡的语句描述阿Q在受挫后不屈不挠、自尊自爱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他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又呈现出无力与无奈的悲哀,其间戏剧性的转折让人无法忘却。
最后,鲁迅的语言风格特点之四是贴近人心。
他的语言不仅是对思想的深入剖析和质疑,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思考。
他以普通人的角度去描绘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这种语言风格让人感到非常贴近、非常真实。
比如在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以一位饱经沧桑、颠沛流离的老酒徒为主角,用深入浅出、妙笔生花的语言写出了他孤独、渴望温暖、不屈不挠的人性,让人感到颇有感触。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 :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 , 翻译功不可没。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 中 国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语言、 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换言之 , 翻译是 中国文化发展 中不可或缺的激活因素。
关键词 : 译 ; 翻 中国文化 ; 响 影 中图分 类号 :2 3 K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9—28 (09 O 一O6 —0 10 00 2o )1 O6 2
的佛教思想 已经融入 到 了中国思 想文 化 中 , 为宋 明理学 的 成 重要组成部分 。 二、 翻译对 中国文化 的影 响
季羡林 先 生对 翻译 之 于 中 国文 化 的作 用 , 曾打 比方说 :
明末清初 的科技 翻译 时期 从 意大 利传 教 士利 玛窦 ( 5 “ 1 2 若拿河流来做 比较 , 5 中华文化 是一条长河 , 有水满 的时候 , 也
因为这一时期的外国小说翻译对原文并未做出刻意选择因此也将有别于中国小说类型的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如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薪的小说创作方法如倒叙插叙推理分析旁白独自等艺术手段也随之引入丰富了中国小说类型只有讲史和传奇两个类型改变了中国小说之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第 2 卷第 1 2 期
2 O 3月 O9年
—
但 11) 60开始, 历时大约 20 0 年。这期间, 众多的传教士受教会 有水少 的时候 , 却从 未枯 竭 。原 因就 是有新 水注 入。注入
最大 一次是从 印度来 的 委托来到 中国传播西方 的天 主教 、 耶稣 教 。然 而 , 儒 、 的次数大 大小小是颇多 的 , 的有两 次 , 要在 道、
佛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传播西方宗教并非易事。于是他们采 水 , 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 的都是翻 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 用“ 学术传教” -的方针 , l J 在向中国译介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科 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 ”J 3 技文献的同时发展天主教徒和耶稣教徒。他们翻译活动的 目 之为用大矣哉!【 的是传教, 但客观上却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 , 如将《 几何原 理》徐光启合译)《 ( 、同文算指》 《 、名理探》李之藻合译) ( 等引 ( 翻译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
鲁 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
鲁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鲁迅翻译工作对其创作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其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翻译工作同样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且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翻译经历拓宽了他的文学视野。
在那个时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相对有限。
而鲁迅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接触到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文学样式和思想潮流。
这使得他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学框架,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例如,他翻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作品,让他领略到了俄国和日本文学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
这些来自异域的文学养分,丰富了他对文学的认知,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其次,鲁迅的翻译工作有助于他对语言的锤炼和创新。
翻译要求对两种语言有精准的把握和灵活的运用。
在将外国文学作品转化为中文的过程中,鲁迅不断探索最贴切、最生动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语言的精益求精,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往往能够用寥寥数语刻画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技巧和经验。
再者,鲁迅所翻译的作品大多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和主题选择。
他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描绘,更应该成为揭示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的有力武器。
例如,他翻译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这使得鲁迅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坚定地以笔为刃,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试图唤起人们的改革意识和抗争精神。
此外,鲁迅的翻译工作还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文学形式和结构。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多样叙事方式和结构布局,让他意识到传统文学形式的局限性。
于是,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尝试创新,打破了旧有的叙述模式,采用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鲁迅的翻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在翻译过程中,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中国近代翻译述略(3)
英语知识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翻译相比,近代的文学翻译显得姗姗来迟。
虽然汉唐佛经翻译中不少作品文笔空灵,词藻华美,其中不乏文学的成分,特别是譬喻文字和传说故事,更具文学色彩,它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血液,带来了新生机,并对尔后的中国小说、戏剧创作和俗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佛经本身并非文学。
明末清初的翻译西书主要是自然科学,也未涉及文学。
而在近代时期,从19世纪70代起,就开始有了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诗歌和小说。
甲午战争之前,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仍然很少,据目前所知,由中国人翻译、独立成册的翻译文学,只有小说《昕夕闲谈》和长诗《天方诗经》两种。
文学翻译较一般翻译为难。
近代两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苏曼殊和周桂笙都曾感慨于文学翻译之难。
翻译难,翻译诗歌和小说尤难。
周桂笙说:“夫译书极难,而译小说书尤难。
苟非将原书之前后情形,与夫著者之本末生平,包罗胸中,而但卤莽从事,率尔操觚,即不免有直译(按实指死译)之弊,非但令人读之,味同嚼蜡,抑且有无从索解者矣。
”[4]梁启超也说过:“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
本篇(指拜伦的《瑞志安》)以中国调译外国意,填谱选韵,在在窒碍,万不能尽如原意。
”[5]甲午战争后,翻译文学才陆续出现。
1896年张坤德翻译的柯南•道尔(1859-1903)的四篇侦探小说在《时务报》上陆续刊发(后两篇刊于1897年)。
1899年,林纾与王寿昌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正式出版。
后者的问世揭开了翻译文学的新纪元。
20世纪初,翻译文学如雨后春笋,迅速形成繁荣的局面,其数量之多,大约相当于自明末清初以来三百多年间所译西方科学著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
三、近代文学翻译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翻译文学当开始于19世纪的70年代。
这之前,虽有少数翻译文学作品问世,如1840年前后在广州出版的《意拾喻言》(英国人罗伯特•汤姆译)、1853年在厦门出版的英国作家约翰•班杨的小说《天路历程》(传教士译)、1868年翻译的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人生颂》(英国人威妥玛译)等,因系外国人所译,都不能视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贡献
鲁迅作为思想家、杂文大家、一流的小说家、小说史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鲁迅翻译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诗学建构的贡献。
鲁迅走上了文学之路的1903年就在发表的《〈月界旅行〉辨言》中道出了他当时的小说观:将小说看作教化国民、移风易俗、开启民智、宣传进化论、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他认为,把玄奥、“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有趣的小说来阐释,既可消除中国旧小说多借女性魔力来增加阅读性的旧习,又可以革新小说作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移风易俗,教化国民、使之接受进化的科学知识的目的:“学术既覃,理想复富。
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
”鲁迅此时的小说观,是科学救国、进化论、开启民智、寓教于乐等思想的杂糅,既有提升小说地位的新的诗学成分,又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学的痕迹。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新版序》中,谈到希望翻译小说在变革中的中国发生效用,并谈到新的小说观,小说的社会功用,短篇小说的新样式等重要的现代诗学问题。
1909年鲁迅发表了《〈域外小说集〉略例》,其中体现着鲁迅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
很显然,这种对于小说细节、小说要素的关注,已经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新的理论,并成为新的小说创作的法则。
而《〈域外小说集〉序言》,则表达了鲁迅希望借翻译域外小说,掀起一场“文学革命”的意愿。
鲁迅在《〈幸福〉译后记》和《〈罗生门〉译者附记》中分别谈到小说的写实与作者主观因素的结合,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问题。
从《序言》和《新版序》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当初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本意是要发动一场翻译革命,以此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本旨,则含有社会改革的用意。
因此,可以说,《域外小说集》初版和再版序是新小说启蒙。
这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小说、中国现代诗学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开拓作用。
虽然,鲁迅从翻译引申而来的小说言论非常零散,但是,鲁迅总是站在真正的小说家的立场上,站在向国内创作界输入某种他认为有用的、新的文学要素的立场上,来撰写译者前记或后记。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翻译实践。
以下是中国翻译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对当今译学的启示的详细阐述:1.古代翻译:古代中国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外文献的翻译和传播上。
早期的翻译主要涉及佛教经典的翻译,如鸠摩罗什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的翻译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古代翻译注重忠实传译,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这对当今译学提醒我们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
2.明清时期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的翻译范围扩大到科技、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如李时中、顾炎武、严复等人的翻译活动。
他们注重翻译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强调对原著的理解和再创造,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在翻译中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近代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翻译家们开始注重对西方科学、文学、政治等领域的翻译,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胡适、鲁迅等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强调翻译要贴近当代社会需求,注重译者的主体性和对译文的创造性处理,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4.当代翻译:当代中国翻译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翻译范畴更加广泛,包括文学、商务、科技、电影等各个领域。
当代翻译注重跨文化交流,强调译者的文化素养和多样性。
同时,翻译研究也更加理论化和专业化。
对当今译学的启示是要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总体来说,中国翻译史的发展对当今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要尊重原文、准确传递作者的意图;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关注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关注翻译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翻译效率;注重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合作。
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化、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翻译工作,并推动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使得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被更多读者所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话题,并分析其在近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文学翻译在近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外国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文学翻译的出现使得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从而让更多读者能够阅读和欣赏。
例如,中国读者通过翻译作品,能够了解到西方文学的魅力,而西方读者也能够通过翻译作品,了解到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
文学翻译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
其次,文学翻译对于外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被更多读者所接触和了解。
这不仅有助于外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有助于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
文学翻译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促进了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另外,文学翻译也对于本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土作家能够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的优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对比,本土文学作品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文学翻译为本土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促进了本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文学翻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语言的差异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翻译作品时需要兼顾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传达。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文学翻译还需要翻译者对原作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只有理解了原作的内涵和风格,才能够准确地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文学翻译使得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被更多读者所了解和欣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其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在文学翻译界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严复的翻译思想充满了辩证哲学的影响。
他强调翻译中要坚守原著,对原著的译文不可随意润色、删节、改变。
但是,他对翻译“信”和“达”的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
他认为,翻译应该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传达出其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这种对翻译的双重承担,使其翻译工作超越了语言的难度,更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多重复杂性。
严复在翻译工作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
他认为,阅读原著是向外传达信、达的必要条件。
只有将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原著对话,充分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严复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翻译领域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创作领域。
他的翻译方法带给了中国作家新的启示:借鉴外国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开拓文学的视野和形式空间。
例如,严复的译介目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源。
严复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翻译成中文,将原著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风格带回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当时小说的创新和变革。
类似地,严复介绍的字母体系和标点符号,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事实上,严复的翻译方法、翻译理念和创作启示都超越了他本人的时代和身份,对中国近代文学起到了沉淀性的影响。
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不亚于鲁迅、郁达夫等文学巨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功不可没。
现当代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分析
《 卜 易 生主义》等 作品,一 时成为 国人关注的焦 点,
对 “ 五四 ”时期年轻人 的人生观 、价值观与文 学观产 生了巨大影响。易 卜 生作 品中强烈的批判意识 、象征 主义和存在主义等创作手法 以及宣传妇女解放 的政治 诉求 、提倡 写实主义 的艺术主张 ,很快成 为新文化运 动 闯将们 的心声 , 时掀起一股 “ 一 娜拉热 ” 娜拉演变 。
一
、
翻译促使 了文化 的裂变和发展
主义介绍到中国,引起 国人尤其是革命者和进步青年 的极 大反响。之后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 宁的著作被
相继译介到 国内,一 时形成 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热潮 。 革命 的理论 的传 播 ,推动 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 , 为创立 中国共产党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思想上和 理论上做好 了准备 。随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中国共
直 持续至今 , 经过几代人 的不懈努力 , 相继推 出了 《 马 克 思全集 》《 恩格斯全集》以及 《 宁全集 》《 列 斯大林 全集 》 ,并在实践 中不断引用、论证 , 逐渐构成 了中华
言为主要 内容 的 “ 新文化运动” 9 8年 6月 《 。1 1 新青 年》发表 了胡适 、罗家伦合译 的 《 娜拉》 、胡适先生 的
我 国现 、当代翻译通过译介国外优 秀文化 ,对本 国传统文化产生 了积极的、革命性的影 响,并且发展 了现代汉语语言 ,从而创造出了更优秀 的中华 民族新 文化
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创造 性地与 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并加 以运用 ,最终形成了毛泽 东思想 。中国共产 党在毛泽 东思想指导下,领 导全 国人 民推翻 了三座大 山,解放
发轫于 “ 五四”运动 ,延绵到 2 0世纪 4 0年代的 中国现代翻译 以及始 于 2 世纪 5 0 0年代至今的中 国当 代翻译,历经文化 向现代化转型和文化 向当代转 型, 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 中国现 当代翻译对 中国文化产 生 了深远影 响,为 国人排 除语言文字障碍 ,促进 了与不同社会制度 、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汉语与文学的发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翻译是非常要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近代翻译汉语近代中国文学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
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以及因特网的日益普及,外来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经济理念、风俗习性、生活方式等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
在文化引进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
代的媒介作用。
不同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首先反映在语言的层面上,语言层面上的交融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外来词语便成为传播“异文化”的使者。
有些外来的新词术语通过译介得到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民
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书籍,汉语的逻辑性和精确性都大大提高了。
可见,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文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自我优越感的偏见,使中国文学自觉地以欧美和日本文学为榜样进行革新。
梁启超倡导的文学革新,就明显地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启示。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许多新概念、新因素、新理念,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哲学家或文学家的思想、观点而形成的。
像蒋观云、王国维的悲剧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的关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划分,鲁迅的摩罗诗力
说等,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的结果。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西方翻译文学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人称叙事的广泛采用,倒叙的运用,心理描写的加强,新型短篇小说的出现,都直接
借鉴于外国文学。
从翻译文学对近代小说艺术形式的影响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些变化。
翻译文学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使中国小说的类型大大增多。
中国传统小说题材比较集中,主要是言情、侠义、公案、讲史、神怪几大类。
近代小说的题材由于受翻译作品的影响,划分也越来越多。
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将其刊登的作品分为13类,《小说月报》分为40类。
“政治小说”这个概念是梁启超从日本引进的。
侦探小说纯系受翻译文学的影响。
以翻译侦探小说著名的周桂笙说:“侦探小说,为吾国所绝之,不能不让彼独步。
”外国侦探小说,在中国翻译小说中占的比重最大。
科幻小说也是伴随着翻译而产生的小说品种。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为了输入科学以启迪民智,出现了—种新的文学题材的翻译:科学小说的翻译。
科学小说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通称的科幻小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科幻小说译介的繁荣期是20世纪之初,新时期以来,愈来愈受到文艺界的重视。
正是在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出现了自己创作的科学小说。
如:荒江钓叟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全书35回,这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科学小说;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谈》;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吴趼人的《新石头记》等。
这些作品虽然并不成功,但它们毕竟已具备了科学小说的基本条件,并
为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翻译不但使中国小说的类型增多,而且使中国近代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叙事模式的变化,长篇章回体的突破,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进展等。
近代第一部采用倒叙法的小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它大概是受了法国作家鲍福的小说《毒蛇圈》的影响,这部小说的翻译者是周桂笙。
这种倒叙手法在近代侦探小说中较为普遍,也为言情小说作者所接受。
从小说的叙事角度来考察,近代小说也有明显的变化。
我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角度,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
这种叙事方法还是保留了古代“说话人”讲述故事的痕迹。
近代以来,由于受翻译小说的影响,在叙事角度上出现了第一人称的限制叙事,就是作品通过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
近代翻译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很多,如柯南道尔的《华生包探案》,雨果的《铁窗红泪记》(包天笑译)。
中国作家模仿此种叙事模式的有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王睿卿的《冷眼观》。
由于外国文学不断译入中国,第一人称的另一种形式:日记体、书信体的小说也相继出现。
林纾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出版,在全国影响极大,风行海内。
该小说最后部分是用的马克的日记,后来翻译的外国小说也都采用日记体和书信体。
这种叙事模式便于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和描绘其内心世界,形式又灵活轻便,一时颇多仿效。
长篇章回体的突破,是近代小说艺术形式受翻译文化影响的又一表现。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古代唱片小说的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它分章标回,并有
对偶的回目以概括本回的内容,每回的开头结尾都引诗词入话,还
保留了说话人“话说”、“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套语。
但随着翻译文化的不断涌入和读者审美习惯的变化,章回体小说的一些固定套式已使作家感到累赘,并逐渐被抛弃。
林纾的翻译小说和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对打破章回体制是有积极影响的。
中国近代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吸取了西方的艺术技巧,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小说。
首先是肖像描写,中国古典小说注重“神似”,对“形似”有所忽略。
描写人物的容貌多用套语,如“貌似潘安”、“美如西子”、“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有的则引几句诗词代之。
近代小说受西洋小说的影响,开始注意外形描写。
如吴趼人、苏曼殊的小说就很注意人物的外形描写。
其次是心理描写。
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较少心理描写,特别是大段的静态的心理描写或独白更少。
与中国古典小说相反,西方小说特别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
在这方面,善于借鉴外国小说表现技巧的吴趼人是突出的一例。
他的小说《九命奇冤》和《恨海》均有成功的心理描写。
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小说在叙事模式和表现技巧方面确实前进了一步,成为由传统小说型向现代型过渡的桥梁,在文学
近代化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中西交汇,本是近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近代一些倾向维新、倾向进步的文论家,在当时的视野领域内,尽量汲取西方的东西,至于能否消化则另当别论。
梁
启超、谭嗣同、丘炜菱、徐念慈、黄人的文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在近代文学理论中,虽引进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尼采、邱希孟、基尔希曼、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德国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等,而作为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未离开儒、道、释三家,这便使近代文论呈现了中西汇合乃至中西互相渗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古代之翻译事业[j].改造,192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