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太宗的克己纳谏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79fcb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5.png)
《唐太宗虚心听劝》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哟!唐太宗是个很厉害的皇帝。
有个叫魏征的大臣,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打猎玩,魏征知道了就说不行,打猎太危险,还会耽误国家大事。
唐太宗听了,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没去。
还有一回,唐太宗想给自己盖个大房子。
魏征又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不能浪费钱。
唐太宗想了想,觉得魏征说得对,就不盖房子了。
小朋友们,唐太宗是不是很能听别人的劝告呀?《唐太宗善于纳谏》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故事呀!唐太宗知道,只有听大家的意见,国家才能变好。
有个大臣叫王珪,他给唐太宗讲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办法,唐太宗都认真听着,还夸他说得好。
有一次唐太宗穿了一件新衣服,很得意。
可是有个大臣说这衣服太华丽了,不好。
唐太宗马上就换了一件普通的衣服,还谢谢大臣提醒他。
小朋友,你觉得唐太宗厉害吗?《讲讲唐太宗纳谏》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唐太宗可重视大臣们的意见啦。
有个叫房玄龄的大臣,给他出主意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唐太宗听了就马上照着做。
有一回,唐太宗想对一个犯错的大臣处罚重一点,其他大臣说处罚太重不公平,唐太宗就改了处罚。
小朋友们,这样的皇帝好不好?《唐太宗虚心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唐太宗虚怀纳谏。
唐太宗当皇帝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别人说他哪里做得不好。
有一次,他做了一个决定,很多大臣都反对。
唐太宗没有生气,而是让大家说出理由。
最后发现自己错了,就改了主意。
还有一次,有个小官给他写信提意见,唐太宗不仅不生气,还给他奖励。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别人的话哟!。
唐太宗求谏纳谏十法
![唐太宗求谏纳谏十法](https://img.taocdn.com/s3/m/59d9fe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c.png)
唐太宗求谏纳谏十法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在位的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封建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人口明显增长,社会生活比较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因此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形成,显然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特别是善于主动虚心地向群下求谏纳谏,集思广益,有着直接的关系。
基于对当时经济政治形势的比较清醒的认识,李世民对求谏纳谏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彻。
他所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大家都熟知的。
需要说明的是,李世民这个人很会动脑筋思考问题,每遇一事一物,他都要穷究其中的道理,从中发现个人智能的有限,以此来提醒和鞭策自己虚心求谏纳谏。
有一次他得到十几张弓,自以为都是好弓。
但是拿给专门做弓的匠人一看,却说都不是好弓,因为那些弓的木心不正,纹理是斜的,箭发出去不能走直道儿。
李世民听匠人一说,马上就联想到:我从小就喜欢摆弄弓箭,又是用弓箭打的天下,对弓箭的奥妙应该说是了解得很清楚的,然而竟识别不出什么是好弓;我得天下的时间很短,对治理天下的道理还不及对弓的奥妙了解得深入,哪能不出错误呢?从此他就更加注意听取臣下的意见,不敢自以为是。
又如,有一次他对太子少师萧王禹说: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众多,大小事情千头万绪,一日万机而独断于一人之虑是不行的;假如“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正是由于唐太宗深知求谏纳谏之重要,所以他才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开直言之路”,广纳谏诤。
他求谏纳谏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其中有些方法至今看来也还不无可取之处,现择其要者归纳如下,以资批判地借鉴。
1.立制度。
在中国古代,先秦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和专职谏官,这种机构和官员的设置始自魏晋时期。
唐太宗时期承继晋制,设立了组织严密的谏议机构,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专职谏议队伍,监督皇帝和公卿大臣处理军国大事得当与否,随时提出补正意见。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作文素材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60ff10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b.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作文素材《唐太宗虚心纳谏的那些事儿》咱今儿个来唠唠唐太宗虚心纳谏的那些事儿。
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他的丰功伟绩咱就不细说了,咱就揪着他这虚心纳谏这点好好聊聊。
你们想想,一个皇帝,那可是天下之主啊,下面的人谁敢跟他顶嘴,谁敢跟他唱反调?嘿,这唐太宗就不一样,他还就鼓励大臣们给他提意见,挑他的错。
就说魏征吧,那家伙可是出了名的直言不讳,啥都敢说。
唐太宗有时候被他说得脸都青了,但还是耐着性子听着,为啥?因为唐太宗心里明白啊,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话说得多在理啊!他把那些敢于直言纳谏的大臣当成自己的镜子,通过他们来看清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这可不容易啊,一般人哪有这肚量。
你想想,要是咱普通人,别人说咱一句不好的,咱可能就火了,别说虚心接受了,不怼回去就不错了。
唐太宗可是皇帝啊,他能做到这样,那可真是太牛了。
有一次,唐太宗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宫里显摆,正美着呢,魏征来了。
魏征一见唐太宗这打扮,直接就说:“陛下,您这穿得也太奢侈了,咱大唐虽然富裕,但也不能这么浪费啊。
”唐太宗一听,哎呀,还挺不好意思的,赶紧回宫换了身朴素的衣服出来。
你说逗不逗,堂堂一个皇帝,被大臣说得赶紧换衣服。
还有一次,唐太宗想去泰山封禅,这在古代可是大事啊,很风光的。
结果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说现在国家还不稳定,去封禅不合适。
唐太宗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听了魏征的,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要是换成别的皇帝,说不定早就把魏征给砍了。
唐太宗的这种虚心纳谏,不仅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皇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咱在生活中也得学学唐太宗这种精神,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老是自以为是。
别人说咱不好,咱别生气,仔细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咱就改,这样咱才能不断进步嘛。
总之,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那可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咱要从中学到点东西,别光看着好玩,要把这精神用到咱自己身上,让咱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好。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eebb5a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9.png)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智慧、善于纳谏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经常接受各种建议和意见,从而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改善政策。
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善于纳谏呢?唐太宗具备很高的智慧和开放的心态。
他知道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才能够得到更全面的信息。
他明白纳谏并不是一种弱点,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因此,他总是敞开心扉,接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唐太宗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
他非常重视官员的能力和品德,因此他会选择那些有才干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人来担任重要职位。
这些人不仅能给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而且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的执行。
他们的存在使得唐太宗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国家的情况,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唐太宗善于倾听民意。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因此,他经常亲自到各地考察,与百姓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相信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需求,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
唐太宗还善于处理纠纷和冲突。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
因此,他非常注重处理纠纷和冲突,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他会亲自听取各方的意见,公正地处理争议,从而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
唐太宗注重自我反省和改进。
他知道在执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因此他非常注重自我反省和改进。
他会认真听取批评意见,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原因有很多。
他有智慧和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他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选择那些有才干并勇于提出见解的人;他善于倾听民意,了解人民的需求;他善于处理纠纷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他注重自我反省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成为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唐太宗的纳谏思想
![论唐太宗的纳谏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62c86c7a1c7aa00b52acb59.png)
难 。朕 闻龙 可亲 而驯 , 喉下 有 逆 鳞 。卿 等 不避 然
犯 触 , 进 封 事 , 能 如 此 , 岂 忧 宗 社 之 倾 各 常 朕
败 。【 唐 太宗感受 到 了臣子 的难 处 , 纳 谏 与 王 ”¨ 把 朝 的衰败 联 系起 来 , 鼓励 臣 子大 胆 谏 诤 。太 宗看
臣下又无 匡谏 , 在 阿顺 , 皆称 美 , 君 为暗 主 , 苟 事 则 臣为谀 臣 。君 暗臣谀 , 亡不 远 。 _ 唐 太 宗 仔 细 危 ”2 分 析 了隋朝灭 亡 的一 个重 要 原 因 , 由于 他行 事 是 不合 君道 , 却又 没 有 臣子 的 匡谏 , 果 君 暗 臣谀 , 结 王朝 倾覆 。 从 隋亡 教训 中 , 太 宗 对君 臣关 系 有 了新 认 唐 识 。他认 为君 臣 “ 同治 乱 , 安 危 ” 遇 到 君 主 本 共 ,
纳 谏是 中国古 代政治生 活 中常见 的现象 。但 纵 观历史 , 没有 哪一 个帝 王 像唐 太 宗 这样 善 于 纳 谏 的 。可 一直 以来 , 学术 界 “ 纳 谏 与进 谏 , 是 对 总 加 以讴歌 , 而对 包括 谏 议 性质 在 内的 谏议 理 论 及
做得 不对 的地 方 , 臣子 就 应 该 毫 无 保 留地 指 出。
其政 治效 果 等 问 题 , 极 少 研 究 ” … 本 文 认 为 , 却 。 唐太 宗 的纳谏 思想 具 有完 整 的 体 系 , 要 系 统地 需
梳理 , 以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
一
、
唐 太宗为 什么善 于纳谏
唐 太宗 纳谏 , 了基 于 “ 除 安人 理 国” 政 治需 的
要之外 , 主要 与他 在吸取隋 亡教训 过程 中 , 形成 的 君 臣观 分不开 。他 说 : 炀 帝 岂不 以下无 忠 臣 , “ 身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bfeac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7.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0a3213c03d8ce2f0066236d.png)
心得体会:唐太宗的修身用人之道(最新)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
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所谓“正其身”,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并进行自我激励。
唐太宗认为国家祸患的来源正是国君的贪欲,所以他提倡节约,反对奢侈,避免由于自己的贪欲而产生的灾祸,希望能够做到无为而治。
唐太宗说:“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虽然君临天下,却始终心存百姓,严以律己,践行与民同利的思想。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爱惜民力,轻徭役减赋税,使得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这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家。
唐太宗作为一代君王,手握天下人的生杀大权,却能做到这般谦逊、宽厚,爱民如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唐太宗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他自正其身,严以律己,正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快速发展生产,逐渐变得强盛。
国家强大了,自然又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因果相连的循环。
唐太宗身为一代帝王,能够如此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彰显了他高超的领导智慧。
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独木不成林,量小难为君。
一个人的心胸、气量决定一个人的成就空间;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始终保持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自觉,近君子而远小人。
他曾问魏征明君和昏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魏征认为贤明的国君会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昏庸的国君则偏听偏信。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9ddf2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0.png)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着崇高地位和卓越政治才能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以开明的政策和聪明的决策,以及虚心纳谏的姿态赢得了人民的敬爱和尊重。
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事例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一环,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首先,唐太宗注重培养有才能的官员,并鼓励他们提供真实、无畏地意见。
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亲自选拔和培养年轻有为的人才,使其成为优秀的官员。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他设立了明经状元和明经举人的选拔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这种措施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唐太宗还特别重视朝廷内部的议事制度,他经常与重要的宰臣、大臣们商讨国家大政方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些会议上,他不厌其烦地听取各种不同观点,包括批评和反对的声音。
事实上,唐太宗总是以开放的思维态度倾听不同声音,鼓励官员们敢言,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
他将聪明才智的官员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敢于直言的氛围,这为他有效地执掌国家大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唐太宗虚心纳谏的一个重要事例就是他严肃对待官员的奏疏,不厌其烦地研究和审查各种报告和文书。
无论是一线将领、最高行政首长,还是普通的文官,唐太宗都会认真地阅读他们的奏章,重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他常常在深夜独自翻阅百官奏疏,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思熟虑。
他给予官员提出的建议和忠言相应的批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行动。
唐太宗对官员的忠诚和勇敢肯定和奖励,对失职失责的官员严惩不贷。
这种严格的态度使唐朝的官员更加敬畏法纪,注重履行职责,同时也激励了更多的官员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唐太宗还注重在外求贤。
他派遣使者到各地寻找有才能的人才,特别是在文臣方面,他重用了大量有野心和才华的人。
无论是周迪、杨素、魏征等著名的大臣,还有李敏、吴兢等英明的将领,他们的才干都是通过唐太宗的选拔和考察才得到展现的。
唐太宗不仅喜欢年轻有为的人才,还善于依靠和信任老资格的官员。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3b142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f.png)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39718b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a.png)
古代君王善于纳谏的事例在古代,君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极大,但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君王的任期往往漫长,他们需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王都善于纳谏,这些君王的治国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贞观之治”,成就非凡。
李世民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他不仅听取臣子的意见,而且经常亲自到百姓中了解民情。
曾有一次,李世民在巡视时听到一个老百姓在抱怨道:“官府征收的税太重了,我们过不下去了。
”李世民听后深感惋惜,他立即下令减轻百姓的负担,使得民生得到了改善。
这一事件表明,李世民善于倾听民意,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这样的治国方式,使得百姓对他非常拥护。
其次,还有一位善于纳谏的君王就是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时期推行“洪武之治”,使得明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君王,他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总是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明朝初期,朝廷内部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建议将异己分子全部逮捕处决,但是朱元璋却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
他听取了宰相汤和和其他臣子的意见,最终决定采取宽大政策,让那些异己分子有机会回头改过。
这样的决策不仅得到了朝廷内部的支持,也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宋朝的宋徽宗。
宋徽宗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推动了宋朝的文化繁荣。
宋徽宗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纳谏的君王,他经常请教文臣和武臣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一次宴会上,宋徽宗听到了一首名为《满江红》的歌曲,他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但是却不知道歌曲的作者是谁。
于是宋徽宗下令派遣使臣四处打听歌曲的作者,最终找到了作者岳飞。
宋徽宗对岳飞非常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岳飞也为宋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上这些事例表明,善于纳谏是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素质。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作文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52ca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6.png)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作文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一位超级大腕!他的善于纳谏,简直就是成就大唐盛世的一大法宝。
想当年,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那股子雄心壮志可是满满的。
但治理国家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唐太宗心里也清楚,光靠自己一个人拍脑袋做决定,那非得乱套不可。
就说有一次吧,唐太宗得到了一只特别漂亮的鸟。
他爱不释手,正拿着逗弄呢,忽然听说魏征来了。
这魏征可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谏,唐太宗可不想被他抓住自己玩鸟不务正业的小辫子。
于是,唐太宗赶忙把鸟藏到了袖子里。
魏征进来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汇报起工作,说的都是些国家大事、民生疾苦。
唐太宗心里那个急啊,盼着魏征赶紧说完走人,可魏征就像故意似的,说起来没完没了。
等魏征终于走了,唐太宗赶紧把鸟从袖子里拿出来,一看,哎呀,鸟已经被闷死了!这可把唐太宗气坏了,回到后宫还在那嘟囔:“魏征这个老家伙,就知道跟朕过不去,朕的鸟都被他给害死了!”不过,气归气,唐太宗心里也明白,魏征这是为了国家好,为了让他当个好皇帝。
还有一回,唐太宗想要大兴土木,修建一座宫殿。
他把这个想法跟大臣们一说,很多人都附和着说皇上圣明,应该修。
可这时候,有个叫张玄素的大臣站了出来,他说:“陛下,您想想,当年隋炀帝就是因为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国家都亡了。
您现在要是也这么干,那不是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吗?”唐太宗一听,愣住了。
他仔细想想,觉得张玄素说得有道理。
于是,唐太宗打消了修建宫殿的念头,还大大地表扬了张玄素一番。
唐太宗身边像魏征、张玄素这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还有很多。
他们有时候话说得可难听了,一点不给唐太宗留面子。
可唐太宗呢,不但不生气,还能虚心接受。
他知道,这些大臣都是真心为了国家,为了他这个皇帝好。
唐太宗善于纳谏,可不仅仅是听大臣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还会认真思考,分辨是非。
如果大臣们的建议是对的,他就坚决采纳;如果不对,他也会耐心地跟大臣们解释,让大家明白他的想法。
就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唐朝的政治那叫一个清明。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1774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e.png)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引言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虚心纳谏一直被视为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从古代的皇帝到现代的领导者,虚心纳谏的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讲述几个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人物介绍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而著称。
3.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开创了秦朝。
故事情节1. 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贤臣,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多次犯颜直谏,即使在朝堂上也不留情面。
然而,唐太宗始终能够虚心听取魏征的建议,采纳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 齐威王与邹忌战国时期,齐威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邹忌还向齐威王提出了“臣民”的观点,强调要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的利益。
齐威王虚心采纳了这些建议,使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3. 秦始皇与李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难题。
他召集了众多大臣进行讨论,但意见纷纭,难以决断。
最后,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和度量衡等,使秦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启示与结论从以上几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虚心纳谏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领导者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
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善于纳谏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历史上的成功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通过采纳他人的建议,他们能够集思广益,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3. 虚心纳谏要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75c01c2aa00b52acfc7ca9c.png)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
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
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
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
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
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
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
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
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
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5663cc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e.png)
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到唐太宗时继承并健全了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①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90.
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这是贞观时期选人,用人的重要手段,也是科举制度得以发展和健全的鼎盛时期。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形式
贞观元年,为了限制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唐太宗大力发展和推举通过科举考试选取才士的方式。隋代的科举考试只有进士和 明经两种,到了唐太宗时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大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
(二)不计旧怨,以诚相待
贞观初,唐太宗对侍臣说:“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 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 不得不举。”①他依据这样的原则,大胆起用前朝遗臣和异党中的忠良之人。即如王珪、萧瑀、裴矩、房玄龄、魏征、薛万彻 等等。唐太宗知人善任的事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用和重用。魏征,原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官任太子 洗马。在唐太宗与李建成争夺帝位继承人时,他劝李建成尽早杀掉唐太宗,以巩固太子地位。隐太子在玄武门之变被杀后,唐 太宗斥责魏征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而魏征从容回答说,如果太子李建成要是听了他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下场,周围人都 为魏征捏了把汗。唐太宗见他临危不惧,致死不悔,认为他是经国之才,遂封他为谏议大夫。再如:薛万彻最初也忠于隐太子 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中血战宫门,失败后太宗多次派人传达旨意不治他的罪。他归顺后在平定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中,屡建奇 勋,特别是在大破天柱王于赤水源一役中,独率轻骑深入敌军。更有萧瑀、裴矩、杜如晦等均属隋代遗臣,也都被委之以重 任。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816b5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5.png)
善于纳谏的君王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善于纳谏的君王,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通过虚心纳谏、积极改革,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以下是一则有关李世民纳谏的故事。
有一天,李世民在与大臣们议事时,突然问道:“各位爱卿,你们觉得朕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大臣们连忙跪倒在地,纷纷上书谏言,谈论应该如何兴利除弊,加强国家的治理。
这时,一个叫做李绩的大臣站起来说:“陛下,我认为您治理国家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您想要更加昌盛,就需要更多的纳谏。
只有虚心纳谏,才能够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
李世民听了李绩的话,心中十分感激。
他明白,作为一个君王,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于是,李世民当场下令,奖励李绩千金,并且对他大加赞赏。
李世民纳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虚心纳谏,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事务,更好地服务人民。
这也是李世民能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谈唐太宗纳谏_0
![浅谈唐太宗纳谏_0](https://img.taocdn.com/s3/m/b5fdf499e518964bcf847cf1.png)
浅谈唐太宗纳谏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的文治武功为人称道,他的虚怀纳谏堪为帝王中的楷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课之一,我在和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远远超过了教材内容,但是他们这些主要来自电影电视的知识有许多与史实不符个别的甚至与史实相悖。
特别是关于“唐太宗纳谏”影视作品对它进行了大量的“演绎”,于是我查阅史料,进一步学习了这段历史,现将点滴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唐太宗纳谏的原因1、唐太宗竭诚纳谏的内在原因:唐太宗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在玄武门亲手射杀哥哥李建成,夺取帝位,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弑兄为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不义之举。
他虽夺得了帝位,但也失去了民心。
再加之太宗即位初期兵变谋反特别多,政局非常不稳,他内心也特别敏感。
为巩固帝位收拢人心,纳谏是的最好途径。
凡是有利于安定民心、减轻百姓负担的谏言,太宗多半“欣然嘉纳”。
2、唐太宗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是他竭诚纳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太宗对自己是有很清晰的定位,他逢人便讲自己的三点不足:一是即位之前疲于征战,无暇读书,学识浅薄;二是得天下之日尚浅,缺少治国良方;三是身居九重之中,不能尽见天下之事。
唐太宗把自己“学识浅薄”放在了第一位,可见是他对自身的评价十分客观,也有勇气承认自身的缺点。
从他对谏官的选拔标准和条件来看,必须学识渊博,通古晓今,并且明于礼仪,以弥补他这一不足。
虽然从地位方面来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但在能力上,毕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也有力所不及之处。
他经常对大臣们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3、唐太宗亲历了隋末混战,对于隋亡有切身的体会。
隋炀帝昏聩无道是隋朝灭亡的导火索,但是隋文帝的独断专行,对臣下肆意猜忌导致君臣关系不和也为隋亡埋下了伏笔。
所以,唐太宗吸取这一教训,并且深刻的认识到纳谏是振兴王朝的重要途径。
二、唐太宗纳谏主要采取的措施:1、营造良好的纳谏环境贞观七年,太宗问魏征:“君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魏征回答:“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听了魏征的话,为了打消其疑虑,唐太宗在接见群臣时总是和颜悦色,而且常常对近臣说“炀帝多猜忌,临朝与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解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解](https://img.taocdn.com/s3/m/8198439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4.png)
唐太宗,讳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渊之次子也。
太宗继位,以仁明著称,求贤纳谏,政事昌明,遂成贞观之治,为后世称颂。
太宗在位之初,虽贤明仁德,然亦有所不足。
时人或言:“太宗好大喜功,轻信谗言,不纳忠言,恐难长久。
”太宗闻之,深以为戒,遂广开言路,求直言以自励。
一日,太宗与群臣议政,时有谏议大夫魏征进言曰:“陛下,臣闻古之明君,无不虚怀纳谏,以成大业。
陛下若能听臣一言,必能益国利民。
”太宗闻言,微笑颔首,曰:“善。
”魏征遂陈言道:“陛下,臣闻陛下近有轻信谗言,不察忠臣之意,臣恐陛下因此而误国。
”太宗听罢,默然不语,心中颇有感触。
自是之后,太宗始悟纳谏之重要。
每有大事,太宗必先咨询群臣,虚心听取各人之议。
时有侍臣马周,才智过人,太宗甚器重之。
马周进言曰:“陛下,臣闻古之圣君,必先知其过失,然后能改之。
陛下若能知己之过,则天下可定。
”太宗闻言,深以为然,遂令马周随侍左右,参议国政。
又有太史令傅奕,直言敢谏,太宗亦甚敬重。
一日,傅奕进言曰:“陛下,臣闻陛下好大喜功,而不知己之过。
臣恐陛下因此而误国,愿陛下能省己之过,以成大业。
”太宗闻言,颇有感触,遂令傅奕随侍左右,以资顾问。
太宗纳谏,非止一人。
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皆以直言进谏,太宗皆虚心受之。
太宗尝曰:“人主无过,何以为明?朕之所以能知过,皆赖诸臣之直言也。
”太宗纳谏,实为治国之要。
自太宗广开言路,求直言以自励,国政日益昌明,百姓安居乐业。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开创贞观之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译:唐太宗,名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
太宗即位后,以仁明著称,求贤纳谏,政事昌明,遂成就了贞观之治,被后世所称赞。
太宗即位之初,虽然贤明仁德,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当时有人议论说:“太宗喜好大功,轻信谗言,不采纳忠言,恐怕难以长久。
”太宗听到这些话,深感警惕,于是广开言路,寻求直言以自我勉励。
有一天,太宗与群臣商议国事,当时谏议大夫魏征进言说:“陛下,臣听说古代的明君,无不虚心接受忠言,以成就大业。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9ea3c80a16fc700abb68fca7.png)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
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
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
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认识到,治理国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应当“广任贤良”。
所以,他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路线。
唐太宗选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个人恩怨好恶为标准,也不以新旧亲疏为转移。
他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正因为如此,他所任用的,大多为有识才能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日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或疏远之人。
如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嫌旧仇,而加以信任和重用,以至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
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
马周确实能干有才,以后官至中书令。
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对有用之才,不可求全责备,他说“使人如器”,即根据人才的情况来使用。
唐太宗要求大臣封德彝举贤,当时德彝回答说,未见奇才异能之士时,唐太宗明确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
”“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唐太宗用人,也不以门第为限,他任用的宰相,张亮“素寒贱”,周马“孤贫”,戴胄出身“门下录事”。
唐太宗用人还不以华夷为隔,他任用了突厥等族的将领,如那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在他身边团聚了当时的众多才能之士,正是在这些才能之士的协助下,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兼听是指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偏听偏信。
纳谏是指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和批评,改正缺点、错误,防止政治上和个人的失误。
兼听纳谏是封建帝王重要的个人政治修养和品质、作风。
善于纳谏的例子
![善于纳谏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c3fd9e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b.png)
善于纳谏的例子
善于纳谏的例子——唐太宗善于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是位明君,善于纳谏。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个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为一个问题跟魏征争得面红耳赤,退朝以后,憋了一肚子气,见了文德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庄稼汉!他总是当众侮辱朕,叫朕实在忍受不了了!”
文德皇后听了,回到内室换了一套礼服,向唐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文德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英明。
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番话把唐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灭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恨魏征,还夸奖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于直谏逆耳忠言,这正是魏征可爱的地方哩!”(《隋唐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太宗的克己纳谏
发表时间:2017-04-22T14:57:23.17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2月作者:刘娟
[导读]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王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皇帝,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能力让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速的提升。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概述】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手里掌握着每个人的生死大权。
权力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上级对下级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力,但是纳谏这种行径却是和权力的性质相反,这是逆权力的一般规则而动,因而在臣子对皇帝进行纳谏时皇帝接受谏言的表现决定着皇帝治理国家的努力程度,在这方面唐太宗表现出色,他不但克服了人性的弱点,而且还运用了新颖的形式让自己接受好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去发展壮大国力,最终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贞观盛世。
【关键词】贞观盛世、克己纳谏、导人使谏、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王朝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皇帝,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能力让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速的提升,让老百姓过上了相对满意的生活,基本达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唐太宗治理国家任用贤臣、能人;任用负责任的人,这些人完全能够遵守唐太宗制订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策去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所以贞观年间被称为贞观盛世。
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一些行为触犯了当时的法律,大臣们敢于以死谏言说出他的问题所在,他能不生气吗?当众揭短而且是皇帝的短处,就是放到一般肚量小的人身上都是过不去的心结,但是他能够放下身段能够克制自己的私心,能够听取大臣们的谏言,他曾经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说过“谦受益,满招损”,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心胸是多么的宽广,心系国家、天下,而不是个人得失。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言逆耳利于行”,正是他能够“克己纳谏”最终成就了贞观盛世,他的功绩不可磨灭。
唐太宗能够纳谏,善于纳谏这是他在治理国家中被肯定的行为。
纳谏在客观上来说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统治者的自觉性来讲,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是有高度的政治觉悟的。
第二、从大臣的角度讲,大臣们敢于向皇帝提出建议、意见,甚至坚持跟皇帝不同的意见。
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大臣们,这个层次的政治家们的坚守,那也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觉悟。
克己纳谏从理论上讲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皇帝接受大臣的建议是再正当不过的了,“设一人而为天下非设天下而为一人”这个道理就是皇帝是为天下服务的。
同时从技术角度讲,一个人再聪明绝顶,他面对天下的复杂形势,他的聪明也是不够用的,所以才设置百官,设置政府,设置政府机构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所以从理论上讲皇帝纳谏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从实践层面讲表现出来的就是“说得容易做的难”,因为纳谏涉及到几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一、从人性出发来分析。
凡人都有人的弱点,所有的人都喜欢被表扬讨厌被批评;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讨厌失败;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包括皇帝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第二、权力的特性。
权力是一种系统,它的运行方式是从上而下,下级官员由上级指定,上级批评下级没什么问题,甚至批评错了也没什么问题,这是上级的职责所在;但是下级批评上级就有问题了,这是逆权力的一般规则而动。
纳谏就是下级批评上级的行为,所以纳谏就有了难点。
第三、技术性的难点,就是公私很难分清。
在具体问题上每个人都会有私心,皇帝也不例外。
皇帝有私心,有面子,有自尊心,这些东西都会搅在一起,那么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就难免有偏颇。
唐太宗能够接受大臣的谏言并且在主观上克制自己的个人好恶接受臣子们的谏言,这本来就来反映了他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他在纳谏这件事情上是公认的做的最好的皇帝,这也从几个方面来总结:
第一、唐太宗求治心切,他发自内心的想把天下治理好。
这是因为他想让所有人记住他的优点忘记或者淡忘他的缺点,毕竟他的皇位是靠武装政变“篡位”得来。
第二、他和他的一班大臣都有很强的历史意识。
从历史上接受的经验教训表明凡是能够克己纳谏的皇帝总能够集思广益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凡是不能够克己纳谏的皇帝他所统治的王朝不会长久。
这个历史教训会时刻提醒唐太宗要接受别人的意见。
第三、唐太宗纳谏是有经验的。
他在成为皇帝之前是秦王,他做秦王时已经是成功的政治家,成功的军事领袖。
唐太宗是怎样地让大臣提出意见的呢?他的做法很清晰,那就是“导人使谏”。
他会引导人积极地进谏言,然后他才能够纳谏。
唐太宗会要求他的臣子给朝廷的治理出谋划策,甚至还设立了谏言官的职位,最有名的谏言官就是魏徵,魏徵在朝时甚至以死谏言皇帝做事情的不当之处,让皇帝改正自己的缺点。
唐太宗虽然对魏徵的谏言很生气,认为魏徵不给他面子,但是最终魏徵在唐太宗的心理的位置确实是相当高的。
唐太宗用“导人纳谏”的方法可以让他坚持旁观者清的原理,让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判断谏言中的内容,可以客观的去评价谏言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甚至还能从谏言中发现问题,得到启发最终为解决朝政问题得到一个最客观可行的方案来。
综上分析,唐太宗的克己纳谏为自己的治理天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唐太宗的克己纳谏表现出了他政治领袖的风范;唐太宗的克己纳谏的行为使得朝廷的风气非常正直,君臣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同心协力去打造出了一个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