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的合成及稳定性研究
叶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的相互转化 ; ②参与胸苷酸的从 头合成 ; ③参与蛋
氨酸的合成 。当机体 叶酸含量不足时 , 叶酸辅酶会 首先放弃核酸的合成而趋向于蛋氨酸的合成 。
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的微量营养元素 , 它不但能预
防某些疾病 的发生 , 还能作为核酸 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 维 持基 因 的稳 定性 ; 同时 , 在 畜禽 生 产 中 的应 用 研究表 明, 它在多胎动物繁殖和胚胎发育过程 中也 发挥着重要作用( 苗淑彦等, 2 0 0 7 ) 。 1叶酸 的 结构及 来 源 叶酸由喋啶环 、 谷氨酸和对氨基苯 甲酸 3 部分 构成 。由于其吡嗪环上取代物不同 , 且氨基苯 甲酰 谷氨酸部分能结合不同数量的谷氨酸残基 , 这样就 产 生 了二 氢 叶 酸 、 四氢 叶 酸 、 5 一甲酰 基 一四氢 叶 酸 、或 1 0 一甲酰基 一四氢叶酸 、 5 , l O 一次甲基 一四
植物和微生物合成 , 多为还原形式 , 广泛存在 于各 类 动植 物食 品中 , 动物 的肝 肾 、 蛋、 蔬菜 、 谷物 、 豆类 和酵母等均含有丰富的叶酸( 崔学平等, 2 0 0 8 ) 。
2叶 酸 的吸收 、 转 运及代 谢
力。叶酸的缺乏会造成动物免疫力的下降, 在 日粮 中补充 叶酸能促进动物机体免疫 细胞 的生成和免
4 . 2家禽
薛安永等 ( 2 0 0 8 )在 肉杂鸡 日 粮 中分别 添加
1 . 6 4 、 2 . 1 4和 2 . 6 4 m g / k g叶酸 , 结果 1 . 6 4 mg / k g的 添
加量显著提高了肉杂鸡的采食量和平均 日增重 , 并 显著提高了其血清 中果糖胺 的含量 , 2 . 6 4 m g / k g 水 添加量则显著提高了肉杂鸡血清尿酸的含量 ; 丑武 江等( 2 0 0 9 ) 在A A肉仔鸡 日粮中分别添加 0 . 7 5 、 1 . 5 和3 . 0 m g / k g叶酸 ,发现 叶酸 的添 加能 显著 提 高 2 1 E t 龄肉仔鸡血清蛋 白质的含量 , 3 . 0 m g / k g 水平的添 加量还能显著提高 肉仔鸡的采食量和平均 日增重 , 并能显著降低料重 比, 且发现叶酸与烟酸联用能极 显著提高 肉仔鸡的平均 日 增重 ; 葛文霞( 2 0 0 6 ) 研究 发现 , 烟酸与叶酸联用能显著降低肉仔鸡 的腹脂重 和腹脂率 , 显著提高胸肌重 、 腿肌重和腿肌率 , 并能 显著提高肉仔鸡的胸腺指数 、 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
叶酸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课程篇叶酸(folic acid FA)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也被称为维生素B9。
在自然界中以化学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人们可以在食物中或者人体代谢物中发现它。
叶酸未完全还原为四氢叶酸之前是没有生物活性的。
在人体生理中,叶酸的辅酶有助于S-腺苷蛋氨酸结构中一碳单位的转移和甲基供体的形成,并在嘌呤和胸苷的构建中以及各种核酸和氨基酸的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叶酸对核苷酸合成的影响叶酸的分子结构主要由蝶啶(pteridine)、对氨基苯甲酸(pABA)和谷氨酸残基(glutamate)三部分组成,叶酸是天然存在的一碳基团,其中N5位和N10位可连接不同的氧化形式的一碳基团,作为机体的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CH=)和甲酰基(O=CH-)供体。
叶酸是从头合成嘌呤和胸腺嘧啶的一个重要分子,为DNA复制和修复提供关键性的原材料,在DNA合成、稳定性和完整性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体外试验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叶酸的缺乏与DNA链的断裂,受损后DNA的修复及基因突变的增加有密切关系,同时,叶酸的补充可以纠正由叶酸引起的一些基因缺陷等。
另外,DNA复制的发动也与DNA甲基化作用有关,叶酸前体通过还原作用生成5-甲基四氢叶酸,后者和同型半胱氨酸共同参与了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的形成,成为DNA甲基化过程中的重要供体,在甲基基团转移后,SAM转化为S-腺苷同型半胱氨基酸(SAH),它是被广泛认为的一种SAM依赖性的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反过来,SAH用于合成SMA,一般作为甲基供体;SAM通过甲基化胞嘧啶甲基转移酶(MC)作用在DNA中CpG位点,进一步影响特异性基因位点DNA甲基化,参与DNA的修复和复制过程。
二、叶酸对DNA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证实,在表观遗传机制中,特别是DNA甲基化的改变,对人类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癌症病例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DNA甲基化异常:一种是在整体基因组范围内DNA 甲基化的减少,另一种是特异性基因启动子的CpG岛中的区域甲基化。
食品中叶酸分析方法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食品中叶酸分析方法及稳定性研究进展作者:康文怀叶晓利李慧李巧玲秦玲来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通过优化样品前处理体系,建立精确的叶酸分析檢测方法,对促进叶酸的多方面、深层次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介绍了叶酸的分子结构及其主要存在形式,以及常见食品中叶酸的含量。
阐述了化学法和酶解法等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析表明在测定富含淀粉、蛋白质的豆类、谷物等食品中的叶酸时,更适合采用与淀粉酶、蛋白酶等联合使用的酶解法。
综述了微生物法、荧光分析法、液相色谱法等常见叶酸检测方法,指出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快速测定不同形式的叶酸,且具有高效、精确等特点。
探讨了影响叶酸稳定性的因素,以及提高叶酸摄入量和稳定性的措施,认为可通过在主粮作物中添加叶酸、蛋白质胶囊包裹叶酸、促进叶酸与蛋白质结合等方式来提高叶酸的摄入量及其稳定性。
关键词:食品检验学;叶酸;提取;农产品;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S210.1 文献标志码:Adoi:10.7535/hbkd.2019yx05010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nalysis methods andstability of folic acid in foodKANG Wenhuai, YE Xiaoli, LI Hui, LI Qiaoling, QIN Ling(Schoo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Hebei 050018, China)[WT5HZ][HJ2.4mm]Abstract:It is urgently and practically significant to optimize the sample pretreatment, and to establish accurate detection of folic acid content in food and the presence of folic aci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various aspects of folic acid.In the paper,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folic acid and its main forms,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folic acid in common foods are introduced. The sample pre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chemical method and enzymatic hydrolysis method are describ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olic acid in foods such as beans and grains, so that the folic acid combined with protein, starch and the like is fully hydrolyzed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protease and amylase. The common methods for detecting folic acid, such as microbial method,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re reviewed. HPLC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especiall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 which canquickly determine different forms of folic acid.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folic acid and measures to increase folic acid intake and stability are explored.It shows that the measures to increase folic acid intake and stability includes adding folic acid in staple crops, packaging folic acid with protein capsule, facilitating the combination of folic acid and protein, etc.Keywords:food inspection; folic acid; extra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stability叶酸(folic acid,folate,FA),化学名为蝶酰谷氨酸(pteroylglutamic acid,PGA),是蝶啶系列衍生物的总称,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
乳酸菌合成叶酸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Oct. 20, 2015, 42(10): 1994−2001 Microbiology China© 2015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tongbao@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0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1160309)*通讯作者:Tel :86-871-65920759;:newstaar8@收稿日期:2015-01-01;接受日期:2015-04-27;优先数字出版日期():2015-05-08专论与综述乳酸菌合成叶酸的研究进展何树芬 李晓然 柳陈坚*(昆明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叶酸普遍存在于各类食物中,但由于叶酸的不稳定性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各国叶酸缺乏现象普遍存在。
叶酸是参与核酸合成及细胞分裂分化的重要物质,叶酸缺乏引起机体功能的混乱,由此引发癌症等一系列的疾病。
大部分乳酸菌是叶酸缺陷型菌株,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很多种类都具有叶酸合成能力。
本文主要概述产叶酸乳酸菌的分类,乳酸菌生物合成叶酸的机制,以及利用乳酸菌进行的叶酸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关键词:乳酸菌,自然叶酸,合成叶酸,生物合成,植物乳杆菌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folate synthesized by lacticacid bacteriaHE Shu-Fen LI Xiao-Ran LIU Chen-Ji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Folate are presented in all kinds of foods, but folate deficiency in human body still exist inevery countr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dietary habit and unstability of folate. Folate ar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that participate in synthesis of nucleic acid and the cell divis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olate deficiency lead to the disorders of body functions, thus lead to a serise disease such as cancer. Even though most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re folate-defective strains, more and more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 lot of strains among LAB have the capability to synthesize folate.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n species of LAB with the capacity of synthesizing folate, their folate synthesis mechanism, and folate gene engineering carried by LAB.Key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Folate, Folic acid, Biosynthesis,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叶酸是一种由嘌呤、对氨基苯甲酸及多聚谷氨酸尾等3部分组成(图1)的水溶性B 族维生素,分布广泛,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传统发酵食品中,但不稳定,在酸性环境及光照条件下易分解[1]。
叶酸分解温度

叶酸分解温度
摘要:
一、叶酸介绍
1.叶酸的定义
2.叶酸的重要性
3.叶酸的食物来源
二、叶酸分解温度
1.叶酸的稳定性
2.叶酸的分解温度
3.叶酸分解温度对叶酸活性的影响
三、叶酸的保存方法
1.低温保存
2.避免光照
3.避免与空气接触
四、总结
1.叶酸分解温度的重要性
2.如何正确保存叶酸
正文: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它参与了许多生化反应,尤其是核酸和氨基酸的合成。
叶酸的食物来源包括绿叶蔬菜、豆类、坚果、肝脏等。
然而,叶酸对热、光和氧非常敏感,容易分解。
因此,了解叶酸
分解温度对于保持叶酸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叶酸的分解温度一般在摄氏80 度以上,甚至可能在摄氏100 度左右。
当叶酸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时,其结构会发生改变,导致活性降低。
实验表明,在4 摄氏度的条件下,叶酸可以保存数年。
因此,低温保存是保持叶酸活性的关键。
在保存叶酸时,还应注意避免光照和与空气接触。
光照会导致叶酸分解,而空气中的氧气会加速叶酸的氧化。
因此,建议将叶酸保存在深色瓶子中,并尽量减少与空气的接触。
总之,叶酸分解温度对叶酸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持叶酸的活性,我们应该了解其分解温度,并采取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保存、避免光照和与空气接触。
叶酸分析报告

叶酸分析报告1. 引言叶酸是一种重要的B族维生素,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它在DNA合成和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叶酸缺乏可能导致贫血、神经系统问题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因此,对叶酸进行分析和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叶酸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叶酸分析的过程和结果。
2. 样品准备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叶酸样品进行分析。
样品可以是食物、血液、尿液或其他含有叶酸的物质。
确保样品来源可靠且符合实验要求。
3. 样品提取接下来,我们需要从样品中提取叶酸。
这可以通过使用溶剂提取的方法来完成。
将样品与适当的溶剂混合,并进行适当的搅拌和振荡,以将叶酸从样品中提取出来。
4. 样品预处理在提取叶酸之后,我们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预处理步骤可能包括过滤、干燥、浓缩等。
这些步骤有助于去除干扰物质,并提高叶酸的浓度。
5. 叶酸分析方法选择在进行叶酸分析之前,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叶酸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
选择适当的方法取决于样品类型、叶酸浓度的范围以及实验室设备的可用性。
6. 分析条件设定根据所选择的叶酸分析方法,我们需要设定合适的分析条件。
这包括流速、柱温、检测器类型等。
确保分析条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7. 校准曲线绘制在进行叶酸分析之前,我们需要绘制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是通过分析一系列已知浓度的叶酸标准溶液得出的。
根据叶酸标准溶液的峰面积与其浓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标准曲线,用于后续样品的浓度计算。
8. 样品分析有了校准曲线和设定的分析条件,我们可以开始对样品进行叶酸分析了。
将经过预处理的样品注入分析仪器中,运行分析程序,获取叶酸的峰面积。
9. 结果计算和分析通过校准曲线和样品的峰面积,我们可以计算出样品中叶酸的浓度。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图表绘制等。
10. 结论叶酸分析是了解叶酸含量和评估其重要性的关键过程。
叶酸 生产工艺

叶酸生产工艺叶酸是一种维生素B族成员,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孕妇的胎儿发育和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叶酸的生产工艺从提取天然叶酸到合成叶酸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然叶酸的提取。
天然叶酸主要来自于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中。
提取天然叶酸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食物材料破碎并浸泡在酸性溶液中,使叶酸从食物中释放出来。
然后采用过滤等物理方法分离叶酸溶液和固体残渣。
接下来,通过净化、浓缩、冷却结晶等步骤,使溶液中的叶酸得以纯化。
最后,通过过滤、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粉末状的天然叶酸。
第二阶段是叶酸的合成。
叶酸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两种方式。
化学合成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叶酸。
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叶酸结构,选择适当的化合物作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合成叶酸的骨架结构。
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结构修饰和功能化反应,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叶酸。
最后,通过纯化、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粉末状的合成叶酸。
微生物发酵方法是利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等)作为生产菌株,通过培养、发酵等工艺步骤,在优化的培养基中利用微生物代谢途径产生叶酸。
无论是提取天然叶酸还是合成叶酸,都需要进行后续的纯化和检测工艺。
纯化工艺主要是通过溶剂提取、结晶、过滤、吸附等方法去除其他杂质,提高叶酸的纯度。
而检测工艺则主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叶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保叶酸的质量和规格。
叶酸的生产工艺中还需考虑工艺条件的优化、原料和产物的稳定性、废水和废气的处理等环保因素。
此外,工艺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也对叶酸生产工艺起着推动作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生物反应器等设备的引入和应用,为提高叶酸的产量和纯度提供了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叶酸的生产工艺包括提取天然叶酸和合成叶酸两种方式,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工艺步骤,最终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叶酸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叶酸的生产工艺也不断优化和改进,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叶酸产品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酸的生产工艺

叶酸的生产工艺叶酸也被称为维生素B9,是一种对人体生长发育和血液生成起关键作用的维生素。
叶酸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和促进DNA合成以及细胞分裂。
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叶酸,因此需要从外部获得,如食物或补充剂。
叶酸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合成和发酵两种方法。
合成法:合成法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造叶酸。
它通常是从邻二甲酸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和处理,最后得到叶酸的产品。
合成工艺的主要步骤包括邻二甲酸的氧化、羧基保护、环合和取代等步骤。
虽然合成法制造叶酸的过程相对较复杂,但它具有工艺稳定性高、产量可控、操作简单等优点。
发酵法:发酵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叶酸的方法。
主要使用的微生物是大肠杆菌、放线菌等。
发酵法的主要步骤是筛选和培养高产叶酸的微生物菌种,然后通过优化发酵条件,使菌种大量繁殖,分泌出叶酸。
最后通过杂质去除、浓缩、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度高的叶酸产品。
发酵法制造叶酸的过程相对较简单,但需要通过对发酵条件的调控来提高产量和纯度。
无论采用合成法还是发酵法,叶酸的生产工艺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测。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叶酸的含量、纯度、杂质和残留溶剂等指标,确保生产的叶酸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叶酸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和饲料等领域。
在医药方面,叶酸常用于治疗贫血、胎儿神经管缺陷等相关疾病。
在保健品和食品领域,叶酸常用于补充营养、促进细胞分裂、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等。
在饲料领域,叶酸常用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和改善毛色等。
总之,叶酸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和发酵两种方法。
无论哪种方法,生产过程中都需要质量控制和监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叶酸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和饲料等领域,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叶酸形式、稳定性及天然化叶酸的研究进展

叶酸形式、稳定性及天然化叶酸的研究进展
许天月;张俊杰;魏家乐;成永之;段蕊
【期刊名称】《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年(卷),期】2024(15)2
【摘要】叶酸作为甲基供体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叶酸缺乏会引发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天然叶酸存在于各类食品中,但稳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会大量损失,生物利用度低。
合成叶酸常用于膳食补充剂及强化食品中,相比天然叶酸稳定性较好,生物利用度较高,但存在代谢风险。
天然化叶酸是天然叶酸的稳定形式,无代谢障碍,可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目前,天然叶酸和合成叶酸的稳定性研究通常只聚焦在pH、温度、光照、氧气等其中一个因素。
本文对比了天然叶酸和合成叶酸的代谢途径,总结了光照、温度、pH和氧气对天然叶酸和合成叶酸稳定性的影响。
另外,介绍了天然化叶酸的研究进展,为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9页(P266-274)
【作者】许天月;张俊杰;魏家乐;成永之;段蕊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连云港金康和信药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叶酸强化面粉贮藏加工过程中叶酸稳定性的研究
2.叶酸代谢与人类基因组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3.食品中叶酸分析方法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4.习惯性流产妇女服用天然叶酸前后血中叶酸水平的变化
5.抗坏血酸浸渍后草莓中天然叶酸稳定性的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酸的吸收形式

叶酸的吸收形式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形式的叶酸在吸收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叶酸的吸收形式及其优缺点。
叶酸有多种存在形式,包括天然叶酸、合成叶酸和活性叶酸等。
这些形式的叶酸在吸收和利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1.天然叶酸天然叶酸主要存在于绿色蔬菜、水果、豆类和动物肝脏等食物中。
这种形式的叶酸相对比较安全,因为它是天然存在的,且在食物中含量较为稳定。
然而,天然叶酸的吸收率较低,大约只有50%左右。
此外,天然叶酸需要在酸性环境中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可能难以吸收天然叶酸。
2.合成叶酸合成叶酸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叶酸盐,通常以药品和膳食补充剂的形式存在。
与天然叶酸相比,合成叶酸的稳定性更高,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
此外,合成叶酸的吸收率较高,可以达到85%以上。
然而,合成叶酸需要在碱性环境中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人来说,可能难以吸收合成叶酸。
此外,合成叶酸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活性叶酸活性叶酸是一种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叶酸形式。
与天然叶酸和合成叶酸相比,活性叶酸不需要经过人体的代谢过程即可直接被吸收利用。
因此,活性叶酸的生物利用率更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体对叶酸的需求。
此外,活性叶酸对胃酸环境不敏感,无论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都能较好地吸收利用。
然而,活性叶酸的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用于特殊人群的膳食补充剂和药品中。
综上所述,不同形式的叶酸在吸收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选择叶酸补充剂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如果胃酸分泌不足或对合成叶酸过敏的人,可以选择天然叶酸或活性叶酸补充剂;如果胃酸分泌过多或希望提高叶酸的生物利用率,可以选择合成叶酸补充剂。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叶酸补充剂,都应遵循适量补充的原则,以免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HPLC法测定保健食品中叶酸含量及稳定性研究

H PLC法测定保健食品中叶酸含量及稳定性研究张国梅张舟艺徐水祥李跃中孙丽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杭州310013)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保健食品中叶酸含量的液相色谱法,并用于考察保健食品中叶酸的稳定性研究。
方法 样品中的叶酸经0. 5Q氨水热水浴20分钟提取后,经ZORBAXSB-C18(150m m X4. 6 mm$ #m)分离,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甲醇!0 : 30, V/V),流速:1.0 mL/ 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外标峰面积法定量#结果叶酸在S 685 #g/ m L!74.960 #g/ m L内线性关系良好(r=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S 8%!97.6%,平均回收率为96.0%,R S D为1.1%;检出限为0.18 #g/ m L;定量限为0.60 #g/ m L#样品经过3个月的加速破坏性试验后,检测其中的叶酸含量平均下降比率为2.6%。
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性高、重现性好的特点,可为叶酸类保健食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同时经稳定性试验发现样品中叶酸的含量变化不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关键词:保健食品叶酸高效液相色谱稳定性D O I:10. 3969/. issn. 1001 —232x.2019. 01. 031D eterm in ation o f fo lic a cid in health fo o d b y H P L C and its stab ility study.Z h a n g G u o m e i,Z h a n gZ h o u y i,X u S h u i x i a n g,L i Y u e z h o n g,S u n L ih u a ${Z h e j i a n g A c a d e m y o f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H a n g z h o u 310013, C h in a)A b s t r a c t:T h e fo lic acid in th e sa m ple w a s e x tra cte d w ith 0. 5%am m on ia in h o t w a ter fo r 20 m in u te s,th e sep a ra tion w a s p e r fo rm e d on a Z O RB A X SB-C18 co lu m n(150 m m X 4. 6 m m,5 #m).T h e m o b ileph ase o f p h o sp h a te b u ffe r-m e th a n o l(70 :30,V/V) w as u sed at a flo w rate o f 1. 0 m l/m in and th e U V d ete c tio n w a v e le n g th w a s set at280 n m.A c c o r d in g to th e re te n tion t im e,th e e x tern a l stan dard m e th o db a sed on peak areas w a s u sed fo r q u a n tifica tio n.F o lic acid had a g o o d lin ea rity(r=1) in the ran ge o f4. 685—74. 960#g/ m l.T h e r e co v e rie s w e re in th e ran ge o f94. 8%—97. 6 % ;th e av erag e r e c o v e r y w as 96.0%and th e R S D w a s 1.1%.T h e d e te ctio n lim it w a s 0. 18#g/ m l w h ile th e lim it o f q u a n tifica tio n w as 0. 6#g/ m l.T h e a verage decrea se rate o f fo lic acid w a s2.6%after th ree m o n th s o f a ccele ra ted d e stru ctiv ete sts on th e s a m p le s.T h e m e th o d is s im p le,f a s t,re p ro d u c ib le and o f g o o d sep a ra tio sion and a ccu ra cy.M e a n w h ile,th e co n te n ts o f fo lic acid in th e sa m p les did n ot ch a n g e s ig n ific a n tly,w h ichin d icated that th e fo lic acid w as sta b le in th e sa m p le.K ey w o r d s:H e a lth f o o d;F o lic a c id;H ig h p e rfo rm a n ce liq u id c h r o m a to g r a p h y;S ta b ility叶酸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参与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是维生素B复合体之一,最初从菠菜叶中提取纯化,故命名为叶酸。
叶酸成分原料

叶酸成分原料叶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通常被认为是孕妇和儿童所必需的。
它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对于胎儿的神经管发育和成人血液细胞的健康非常关键。
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叶酸的成分原料是什么。
叶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饮食和补充剂。
饮食中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豆类、绿叶蔬菜、香蕉、橙子和柑橘类水果。
虽然饮食是获得叶酸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食物加工过程中会破坏叶酸,因此有些人可能需要补充剂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叶酸补充剂通常由人工合成的叶酸或天然叶酸提取物制成。
人工合成叶酸是一种含有多种维生素类似物质的化合物,具有稳定性和标准化的优点。
然而,靠一种化学合成方法来生产大量的叶酸,可能会带来环境和健康问题。
天然叶酸提取物全天然且通常来源于绿叶蔬菜,如菠菜、甜菜和羽衣甘蓝。
尽管天然叶酸有其优点,但其含量因来源和变量而变化,也存在稳定性问题。
除了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叶酸还可以从其他类型的食品提取。
例如,豆类、燕麦和全麦面包中含有一种称为5-甲基四氢叶酸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同于天然叶酸或人造叶酸。
总的来说,叶酸的成分原料有很多,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补充方式。
无论是通过饮食还是补充剂来摄入叶酸,都应该遵循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原则。
合理膳食,结合运动和适当的生活规律可以增加身体吸收叶酸的能力,预防身体的不适和疾病。
综上所述,叶酸的成分原料主要包括人工合成的叶酸、天然提取物和其他类型的食品。
在选择补充剂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产品的成分来决定。
然而,不管是哪种方式摄取叶酸,都需要注意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原则,让身体更好地吸收叶酸,维护身体健康。
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是啥

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是啥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也称为维生素B9。
在人体内,叶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合成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过程。
叶酸的缺乏会导致贫血、神经系统疾病和发育畸形等健康问题。
然而,叶酸在一些加热过程中会发生降解,从而导致其损失。
下面将详细介绍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及相关因素。
1. 温度: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与加热温度密切相关。
实验研究表明,叶酸在高温下易于分解,温度过高会加速叶酸的降解速度。
一般而言,叶酸的分解温度约为100,超过该温度时,叶酸会迅速分解成无活性的物质。
2. 时间: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与加热时间也密切相关。
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加热,叶酸的降解相对较少;但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叶酸降解的程度也会增加。
因此,加热时间会影响叶酸的损失情况。
3. 酸碱性:叶酸在不同酸碱性环境下的稳定性也有所差异。
在酸性环境中,叶酸相对较稳定;但在碱性环境中,叶酸易于分解。
因此,在加热过程中的酸碱性条件会对叶酸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4. 氧化反应: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与氧化反应也有关系。
加热会产生氧化反应,导致叶酸被氧化,从而降解失活。
此外,加热还可能导致叶酸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从而损失叶酸。
5. 光照:光照也会对叶酸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暴露在阳光下的叶酸易于分解,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如果暴露在强光下,也会加速叶酸的降解速度。
因此,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结果。
在高温、长时间、碱性环境、氧化反应和光照等条件下,叶酸容易降解失活,从而导致加热过程中叶酸的损失。
了解叶酸加热消失的原理对于科学合理地处理食物在加热过程中的营养储备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中的叶酸,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降低加热温度:尽量避免过高的加热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以减少叶酸的分解速度。
2. 控制加热时间:加热时间适当,不要过长,避免过度加热导致叶酸的大量损失。
3. 选择合适的酸碱性条件:在加热过程中,尽量保持酸性环境,以增加叶酸的稳定性。
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马云,王虹∗㊀(省部共建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㊀叶酸是四氢叶酸及其一碳单位取代衍生物的统称,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㊂人体本身不具备合成叶酸的能力,因此必须从膳食中获取㊂利用生物强化提高作物中叶酸含量是一种有效解决全球性叶酸缺乏的方法㊂介绍了叶酸的结构与功能㊁生物合成途径㊁叶酸的提取与检测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不同作物中叶酸生物强化的现状,对全球叶酸强化做出展望㊂关键词㊀作物;叶酸;生物合成;生物强化中图分类号㊀Q945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4)06-0010-07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03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ProgressonFolateBiosynthesisandBiofortificationinCropsMAYun,WANGHong㊀(StateKeyLaboratoryofNorthChinaCropImprovementandRegulation/HebeiSub⁃centerofNationalMaizeIm⁃provementCenterofChina/CollegeofAgronomy,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0)Abstract㊀Folateisacollectivetermfortetrahydrofolate(THF)anditsderivativessubstitutedwithonecarbonunit,playingacrucialroleinplantgrowthandhumanhealth.Thehumanbodycannotsynthesizefolateitself,soitmustbeobtainedfromthediet.Improvingfolatecontentinplantsthroughbiofortificationisaneffectivemethodtoaddresstheglobalfolatedeficiencyproblem.Thisreviewintroducedthestructure,functions,thebiosynthesispathways,andtheextractionanddetectionmethodsoffolate.Moreover,itfocusedonthecurrentstatusoffolatebiofortificationindifferentcrops,andprospectedforglobalfolatebiofortfication.Keywords㊀Crops;Folate;Biosynthesis;Biofortification基金项目㊀河北农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专项(YJ201821);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JY2022038)㊂作者简介㊀马云(1997 ),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玉米籽粒叶酸含量的遗传基础㊂∗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玉米品质遗传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3-05-19㊀㊀叶酸(folates)化学名为蝶酰谷氨酸(pteroylglutamicacid,PGA),又名维生素B9,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为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ate,THF)及其一碳衍生物的统称㊂叶酸作为一碳单位的供体和受体,参与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如甲基化循环㊁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合成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1]㊂植物和微生物自身可以从头合成叶酸,然而人类和其他高等哺乳动物因缺乏完整的叶酸合成系统,故需要通过膳食摄取叶酸㊂医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的叶酸建议摄入量为400μg,孕妇则建议每天摄入600μg叶酸才能有效防止胎儿先天性畸形[2]㊂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人口的叶酸摄入量达不到这一标准,叶酸缺乏成为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之一[3]㊂药剂补充和作物叶酸强化是目前解决叶酸缺乏问题的两种有效途径,前者对于偏远和贫穷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难以实现㊂因此,通过对作物叶酸合成代谢途径的调控来提高作物中叶酸含量,成为解决叶酸摄入不足的新兴选择[4]㊂该研究综述了叶酸的结构与功能㊁叶酸的生物合成途径㊁叶酸的提取与检测技术及不同作物叶酸生物强化研究进展,并对解决叶酸缺乏问题进行展望㊂1㊀叶酸的功能1.1㊀叶酸缺乏与人类疾病㊀维持体内一定的叶酸水平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㊂人体叶酸缺乏可能诱发神经管缺陷㊁心血管疾病㊁癌症和其他出生缺陷等重要疾病[5],但产生疾病的生化原理和发育机制还尚不清楚㊂神经管缺陷(neuraltubedefects,NTDs)是全球常见的胎儿畸形之一,其中脊柱裂和无脑畸形最为严重[6]㊂NTDs在全球孕妇中的发病率为0.5% 2.0%,我国是神经管畸形的高发区㊂我国2001 2004年NTDs发病率达0.11%[7],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新生儿NTDs比例可达到4.80%[8]㊂据一项全球性新生儿出生缺陷报告显示,世界上每年有30万名新生儿患NTDs[9]㊂若孕妇孕前每天服用400μg叶酸,可降低70%的NTDs发生率[10]㊂另外,叶酸的缺乏还会引起一系列神经认知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智能障碍综合征㊂Ramos等[11]指出红细胞的叶酸水平与人的认知能力直接相关且与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呈负相关,而叶酸可以通过改善甲硫氨酸代谢产物㊁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DNA甲基化途径来改善认知功能㊂研究发现,血浆的同型半胱氨酸是导致心梗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2],人体叶酸缺乏可能导致甲硫氨酸的生成受阻,进而引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当增加叶酸后甲硫氨酸循环又可继续进行,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降低[13]㊂大量研究都证实了叶酸与大多数疾病包括癌症密切相关,Choi[14]和潘慧颖等[15]发现叶酸缺乏和叶酸依赖性酶的多态性可能引起卵巢功能受损和直肠癌等癌症风险上升㊂研究表明,叶酸缺乏也会对视觉系统和骨骼肌细胞产生影响,造成营养性视弱和骨骼肌发育障碍等疾病[16]㊂同时有研究发现,巨成红细胞贫血的疾病机制与叶酸缺乏有关[6]㊂因此,叶酸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不可或缺的㊂1.2㊀叶酸在植物中的作用㊀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ic,THF)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碳单位的供体和受体,是参与C1转移反应的重要辅酶,参与了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如在嘌呤㊁胸苷酸㊁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及甲基化循环等过程中叶酸均发挥重要作用[17]㊂在植物中,叶酸的一碳单位衍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4,52(6):10-16生物参与蝶啶和胸苷酸的形成以合成DNA;同时也通过参与丝氨酸㊁甘氨酸的相互转化以在光呼吸中发挥重要作用[18];另外,Pribat等[19]通过研究揭示了四氢蝶呤或10-甲酰四氢叶酸(10-formyltetrahydrofolate,10-F-THF)与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之间新的联系㊂研究发现,叶酸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与甲基化过程相联系实现甲基化循环[20],并通过甲基化循环为甜菜碱的生成提供一碳基团㊂此外,叶酸合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p-aminobenzoate,p-ABA)的前体物分支酸可通过苯丙氨酸参与木质素的合成[21]㊂因此,在植物体中,叶酸对于光呼吸以及木质素㊁甜菜碱㊁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㊂此外,叶酸在植物体内的新功能陆续被揭示㊂Lin等[22]㊁Malhotra等[23]发现叶酸分子中的蝶啶环及叶酸衍生物在依赖叶酸的光裂合酶和隐花色素辅酶作用下起光能捕获天然色素的作用㊂Webb等[24]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叶酸衍生物的含量及分布状况会对整个植物的甲基化循环和叶绿素合成产生影响㊂Storozhenko等[25]发现,叶酸含量还与氧化逆境耐受性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㊂综上所述,叶酸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关于叶酸在植物体内的深入研究仍需进一步挖掘㊂2㊀叶酸的结构与生物合成途径2.1㊀叶酸的化学结构㊀叶酸分子由蝶啶㊁对氨基苯甲酸和一个单(多)谷氨酸尾(Glu)3部分组成㊂蝶啶与p-ABA由一个亚甲基相连,p-ABA又通过γ肽键与一个或多个L型谷氨酸相连㊂理论上,叶酸分子有150多种存在形式[26],但目前在动植物组织中仅发现不到50种[27]㊂不同氧化水平的一碳单位(甲基㊁甲酰基㊁亚甲基等)可以在叶酸代谢相关酶的作用下连接到蝶啶的N5或p-ABA的N10位置,形成不同形式的叶酸衍生物㊂不同一碳取代基也可经酶促反应相互转化,用于各种代谢反应的C1基团供体[28],在不同的代谢途径中发挥不同的功能㊂蝶啶环有完全氧化㊁部分氧化及完全还原3种形式,所对应叶酸形式分别为蝶酰谷氨酸㊁二氢叶酸(dihydrofo⁃late,DHF)和四氢叶酸[27]㊂叶酸的化学结构见图1㊂图1㊀叶酸的化学结构[29]Fig.1㊀Chemicalstructureoffolate[29]2.2㊀叶酸的合成途径2.2.1㊀叶酸的合成㊂叶酸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线粒体㊁细胞质㊁液泡和质体中,其合成代谢途径极其保守㊂植物和微生物中叶酸的合成途径类似,蝶啶环和对氨基苯甲酸先分别在其细胞质和质体中合成,随后二者进入线粒体,与谷氨酸组成形成完整的叶酸分子,具体的叶酸合成途径如图2所示㊂在植物中,蝶啶在细胞质内以尿苷三磷酸(GTP)为底物,在GTP环化水解酶I(GCHI)的作用下生成二氢新蝶呤三磷酸(DHN-P3),DHN-P3在三磷酸二氢新蝶呤焦磷酸水解酶(DHNTP)的作用下生成二氢新蝶呤一磷酸(DHN-P),再经非特异性磷酸酶去磷酸化后生成二氢新蝶呤(DHN)㊂DHN经二氢新蝶呤醛缩酶(DHNA)催化生成6-羟甲基二氢蝶呤(HMDHP)并进入线粒体㊂接着,进入线粒体的HMDHP在HMDHP焦磷酸激酶(HPPK)的催化下生成6-羟基二氢蝶呤焦磷酸(HMDHP-P2)㊂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合成是在质体中以分支酸(Chorismate)为底物开始,通过氨基酸脱氧分支酸合成酶(ADCS)催化形成氨基酸脱氧分支酸(ADC),再经氨基酸脱氧核苷酸裂解酶(ADCL)催化形成p-ABA进入线粒体㊂HMDHP-P2和p-ABA在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的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DHP)㊂DHP与谷氨酸(Glu)在线粒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DHFS)的作用下生成二氢叶酸(DHF),最后,DHF在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的作用下被还原成单谷氨酸尾的四氢叶酸(THF)[29]㊂2.2.2㊀叶酸的多聚谷氨酸化㊂线粒体内合成的THF被转运至其他细胞器中,由叶酰多聚谷氨酸合成酶(FPGS)催化更多的谷氨酸残基逐一连接到叶酸中谷氨酸的γ位,形成具有多谷氨酸尾的THF㊂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FPGS有3种异构体,分别位于细胞的细胞质㊁线粒体和叶绿体3个细胞器中行使加尾功能[30]㊂自然形式的叶酸主要以多聚谷氨酸形式存在,叶酸的谷氨酸链长度在1 14,其随着叶酸所处细胞或细胞器的不同而不同㊂单谷氨酸叶酸是叶酸转运体所偏爱的形式,多谷氨酸叶酸则是参与一碳代谢的叶酸依赖型酶所偏爱的形式[31]㊂多尾形式的叶酸倾向于与蛋白质结合,稳定了叶酸的状态,同时可以降低多谷氨酸叶酸被γ-谷氨酰水解酶(GGH)水解的速率[32]㊂在植物中,谷氨酸尾长度越长,与其结合的酶的活性就越高,如甲硫氨酸合成酶㊁甘氨酸脱羧酶㊁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等[27]㊂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多聚谷氨酸形式对叶酸的区室化和依赖叶酸的代谢过程如光呼吸㊁泛酸和蛋氨酸的合成十分重要[33]㊂多聚谷氨酸链的长度变化1152卷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云等㊀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生理作用,但其在不同生物中存在变化的原因还尚不明确[34]㊂图2㊀叶酸的生物合成途径Fig.2㊀Biosynthesispathwayoffolicacid3㊀叶酸的测定3.1㊀植物中叶酸的提取方法㊀植物性食品原料中叶酸含量较低,且受植物种类㊁收获季节㊁种植气候及采后处理等因素的影响[35]㊂由于叶酸极不稳定,易在光㊁热和氧气中降解,因此试验操作均应在暗光下进行,提取与测定过程中的玻璃仪器应为棕色,并在提取液中加入抗氧化剂㊂另外,由于叶酸被埋在基质中而不利于提取,且许多生物材料含有内源性共轭酶和能够引起各种形式的叶酸衍生物相互转化及分布变化的酶,进而影响了叶酸测定[36],因此研究植物叶酸的提取与测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㊂目前,提取叶酸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酶解法㊂化学法是利用叶酸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溶解度高和稳定性强的特性,常采用热偏磷酸浸提法进行提取[37],如小米中叶酸的提取[38]㊂化学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㊁条件易控制且成本较低㊂酶解法则是利用叶酸轭合酶㊁蛋白酶和淀粉酶等联合处理样品,使与蛋白质㊁淀粉等相结合的叶酸充分水解出来[39]㊂叶晓利等[40]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化学法磷酸盐溶液提取玉米叶酸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2ħ㊁料液比1ʒ11.7(gʒmL)㊁活性炭用量1.2g㊁提取时间7.3h,且各因素对玉米籽粒中叶酸提取的影响为温度>料液比>时间㊂王博伦等[41]发现了一种利用酶解法优化玉米中5-甲基四氢叶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5-M-THF)的提取方法,评价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玉米中5-M-THF含量的准确性㊂结果表明,优化最佳提取参数为叶酸提取液pH为6.5,蛋白酶㊁α-淀粉酶㊁大鼠血清的添加量分别为0.028㊁12.000㊁14.000μL/mL,固相萃取净化柱收集洗脱液2.5m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4.57%㊂优化后的HPLC条件适用于测定玉米中5-M-THF与总叶酸含量㊂另外,郭文柱[42]指出,三酶法包括了多谷氨酸尾的水解,若提取的目标化合物为多谷氨酸叶酸,二酶法(蛋白酶㊁α-淀粉酶)效果更佳,并发现玉米籽粒加入0.48 0.72U/mg的α-淀粉酶,加入0.0021 0.0028U/mg的蛋白酶效果最优㊂但是有一些学者仅仅用叶酸轭合酶处理谷物样品,其得到的结果却比与用3种酶处理的偏高,这可能是因为谷物的三酶处理导致叶酸的损失,由于萃取液的不稳定性和不良峰形的影响,不能准确测定出叶酸的含量[43]㊂3.2㊀叶酸的检测方法㊀各种天然食品中存在的不同形式叶酸的分析和检测技术取得一定进展㊂检测叶酸的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㊁高效液相色谱法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㊁荧光法和电化学法等㊂测定食品中叶酸含量的标准方法为微生物法,通常所用的微生物有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ATCC7469)及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ATCC8043)㊂国家标准(GB5009.211 2014)中选用的微生物为鼠李糖乳杆菌[28]㊂微生物法适用范围较广,但局限于样品中总叶酸含量的测定,无法单独测定不同叶酸衍生物的含量㊂HPLC弥补了这一缺点,基于不同叶酸衍生物与色谱柱亲和能力的差异,利用流动相对目标物进行梯度洗脱,可将样品中THF㊁5-M-THF㊁5-F-THF(5-Formyltetrahydrofo⁃late)㊁10-F-THF㊁DHF等分离,进而测定不同形式叶酸的含量[36,44]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iquidchromatographmassspectrometer,LC-MS)测定食品中叶酸的方法近年也开始迅速发展,其优点是能同时快速地测定出数种不同叶酸形式及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不同尾数谷氨酸形式的叶酸含量[36],且与HPLC相比,LC-MS具有更高的特异性㊁灵敏性和稳定性,但质谱在定量准确性方面低于HPLC,且设备及日常维护费用较高㊂另外,研究者们利用电化学法和荧光法可测定出食品或复合维生素制剂中叶酸的含量[45-46],但相对来说测定叶酸的形式较为单一[47]㊂综上可知,每种测定方法的应用各不相同,主要根据检测叶酸样品的种类来决定㊂4㊀作物中叶酸强化的研究进展强化作物中叶酸含量一般从两种途径出发,一是提高作物食用部分叶酸的生物利用率及减少叶酸降解,如改变食品加工方式,研究发现微生物发酵后的谷物与浸泡过的豆类食品中叶酸含量显著增加[48-50]㊂二是提高食物中叶酸的水平㊂近几十年来,通过植物育种㊁基因工程㊁代谢工程等手段鉴定叶酸积累关键调控基因以及优良等位变异,进而实现作物叶酸生物强化成为一种解决叶酸缺乏现状的重要途径㊂4.1㊀基因工程㊀在利用基因工程加强叶酸生物合成方面,可通过提高叶酸合成支路中关键酶的基因转录水平来增加叶酸含量,也可通过降低GGH的活性来减少叶酸的降解㊂GCHI和ADCS是叶酸合成通路中2种重要的酶㊂研究表明,同时过表达GCHI和ADCS会比单独过表达其中1个基因对提升叶酸含量的效应更高[25]㊂只有当两者共同表达,使蝶啶和p-ABA含量同时增加,才能使叶酸含量显著增加㊂其他叶酸合成途径的酶也会引起叶酸含量的改变,拟南芥和各作物的叶酸代谢基因工程研究汇总结果见表1㊂表1㊀拟南芥和各作物叶酸合成基因工程汇总Table1㊀SummaryofgeneticengineeringforfolatesynthesisinArabidopsisandcrops年份Year物种Species过表达或抑制的基因Overexpressedorsuppressedgenes叶酸改变比例Folicacidchangeratio参考文献Reference2004拟南芥大肠杆菌folE(编码GCHI)+2 4倍[51]2004番茄哺乳动物GCHI+2倍[52]哺乳动物GCHI/p-ABA+10倍2005拟南芥抑制5-FCL+2倍[53]2006拟南芥细菌folP1编码DHPS+48%[54]2007番茄哺乳动物GCHI/AtADCS+25倍[55]2007水稻AtGCHI无明显变化[25]水稻AtADCS+6倍水稻AtGCHI/ADCS+15 100倍2008水稻CmHPPK/DHPS叶片+75%㊁种子+40%[56]2009玉米大肠杆菌folE(编码GCHI)+2倍[57]2009生菜鸡的GCHI+2.1 8.5倍[58]2010水稻GCHI/ADCS+100倍[20]2010拟南芥AtGGH2-39%[59]番茄LeGGH2-46%拟南芥GGHRNAi+34%2011水稻AtGCHI+3.7 6.1倍[34]AtADCS+1.5 1.8倍AtDHFS+4.5% 27.2%AtFPGS+7.5% 19.9AtDHNA或AtADCL下降2012烟草利什曼原PTR-47% +15%[60]拟南芥利什曼原PTR平均+79%2013拟南芥GmGCHI+57%[61]GmGCHI/GmADCS+111%2013马铃薯AtGCHI无变化[62]AtADCS最高2倍AtGCHI/ADCS无变化2013拟南芥GmGCHI最多+47.94%[63]GmGCHI/GmADCS最高+100%小麦GmGCHI/GmADCS最高62.45%2014拟南芥DFC突变体DFB+90% 116%[64]2015水稻GCHI/ADCS/FPGS/FBP+150倍[65]2016菜豆AtGCHI+3倍[66]2019玉米GmGCHI/ADCS+4.2倍[67]小麦GmGCHI/ADCS+2.3倍2019小麦GmGCHI/ADCS+2.3倍[68]密码子优化的GmGCHI/LeADCS+5.6倍4.1.1㊀水稻㊂水稻是我国及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其米粒尤其是经蒸煮加工后的大米叶酸含量极低,不能满足人体的叶酸需求㊂在水稻的叶酸生物强化研究中,Storozhenko等[25]研究发现,仅表达AtGCHI的水稻株系中蝶啶含量提高25倍但叶酸含量未发现提高,仅过表达AtADCS的水稻株系p-ABA含量提高49倍且叶酸含量提高6倍,同时过表达3152卷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云等㊀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AtGCHI和AtADCS的水稻株系中叶酸含量达到野生型对照的100倍,说明通过过表达ADCS提高p-ABA含量对于叶酸含量的提升至关重要㊂Blancquaert等[20]的研究也支持该结果㊂Gillies等[56]在水稻中过表达小麦TaHPPK/TaDHPS,发现株系叶片叶酸含量增加75%,籽粒叶酸增加40%㊂董薇[34]研究发现,过表达AtGCHI㊁AtADCS㊁AtDHFS和AtFPGS,叶酸含量分别增加3.7 6.1倍㊁1.5 1.8倍㊁14.5% 27.2%和7.5% 19.9%,但转AtDHNA或AtADCL的转基因水稻株系中叶酸含量下降㊂Blancquaert等[65]研究发现,在过表达OsGCHI和OsADCS的转基因水稻中同时过表达线粒体和细胞质定位的AtFPGS和牛来源的FBP,可以获得比野生型叶酸含量高出150倍的水稻株系,这是因为叶酸与FBP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提高转基因水稻中四氢叶酸的稳定性[69]㊂4.1.2㊀玉米㊂玉米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叶酸合成相关基因和生物强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相关研究十分有限㊂已有的研究中,在玉米中过表达编码GCHI的大肠杆菌folE基因使得玉米籽粒叶酸含量增加了2倍[57],联合过表达大豆来源的GmGCHI/GmADCS使得叶酸含量增加了4.2倍㊂同时,连通[70]研究发现,在蛋白序列上,玉米籽粒中叶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与叶酸含量积累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表明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叶酸积累较为复杂,其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㊂4.1.3㊀番茄㊂DeLaCarza等[52]研究发现,将哺乳动物小鼠的GCHI转入番茄中,蝶啶和叶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40倍和2倍,将小鼠GCHI转入番茄中并施加外源性p-ABA,叶酸含量提高了10倍㊂接着,将番茄中的GCHI和ADCS基因过表达后,发现叶酸含量增加了25倍,这表明只有同时提高蝶啶和p-ABA的含量才能使叶酸含量增加㊂另外,也有研究证实,将番茄液泡中的LeGGH的含量提高3倍,可使叶酸含量下降46%[59]㊂4.1.4㊀拟南芥和烟草㊂在拟南芥的叶酸生物强化相关研究中,人们发现不同来源的GCHI和ADCS使蝶啶和p-ABA含量以不同的倍数增加㊂如Hanson等[51]将大肠杆菌中的GCHI编码基因folE转入拟南芥,其蝶啶和叶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250倍和2 4倍;而姚琳[61]将大豆来源的GmGCHI和联合GmGCHI/GmADCS分别在拟南芥中过表达,结果发现叶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57%和111%,这与汪冉冉[63]的试验结果类似㊂Akhtar等[59]在拟南芥将GGH的表达量提高3倍,使得叶酸含量减少39%,而通过RNAi减少GGH表达,会使多聚谷氨酸尾增加,导致拟南芥中叶酸含量增加34%㊂除叶酸合成途径中GCHI㊁ADCS和GGH3种主要的酶外,有学者在模式植物中展开了对其他酶如5-FCL㊁DHPS㊁PTR1的研究㊂5-FCL是合成叶酸主要形式5-F-THF的重要酶之一,但5-F-THF会抑制其他叶酸依赖性酶的合成㊂Goyer等[53]通过抑制拟南芥中5-FCL使得其叶酸含量增加了2倍㊂梁业红等[54]利用过表达细菌来源的DHPS使得叶酸含量提高45%,证实了DHPS在叶酸合成途径中的调控作用㊂鹿晔等[60]通过利用组成型启动子驱动依赖NADPH的利什曼原来源PTR1在拟南芥和烟草中进行过表达,发现转基因PTR1的拟南芥5-F-THF含量增加,转基因PTR1的烟草中5-M-THF含量增加㊂除此之外,陈金凤等[64]为了研究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DFB对其同工酶DFC的弥补作用,在拟南芥DFC突变体中过表达AtDFB,使得叶酸增加了90%116%,进而验证了DFB对DFC缺失的弥补作用㊂4.1.5㊀其他物种㊂在小麦中,研究发现分别过表达大豆来源的GmGCHI/GmADCS,可使叶酸含量提高62% 230%,但过表达密码子优化的GmGCH/GmADCS可使小麦叶酸含量提高5.6倍[63]㊂在生菜和菜豆中,分别过表达鸡和拟南芥来源的GCHI,使叶酸含量分别增加2.1 8.5倍和3.0倍,但在过表达AtGCHI和过表达AtGCHI/ADCS的马铃薯中叶酸含量无显著变化[58,62,66]㊂因此,在不同的植物中过表达相同的叶酸合成代谢酶,叶酸的含量变化存在差异㊂在转录水平,马贵芳等[71]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揭示了ADCS㊁DHFR2和GGH基因是谷穗叶酸积累的关键基因㊂张玖漪等[72]发现,在菠菜中除SoGCHI㊁SoADCS和SoGGH外,大部分叶酸合成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菠菜叶酸总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㊂在黄瓜中,周琪等[73]发现CsFPGS㊁CsHPPK/CsDHPS㊁CsDHNA和CsADCS是影响黄瓜果实叶酸含量变化的关键基因,GCHI和ADCS是调控叶酸合成限速步骤的关键酶基因且功能相对保守㊂综上所述,同时过表达GCHI基因和ADCS基因会使叶酸含量显著增加,但在相同作物中过表达不同来源的2个基因或在不同作物中过表达相同来源的2个基因结果导致叶酸增加比例不同,说明在不同植物中相同的酶可能发挥作用程度不同㊂另外,过表达HPPK㊁DHPS㊁DHFS㊁FPGS㊁DFB㊁GGHRNAi基因也会使作物中叶酸含量呈不同比例增加,但过表达GGH会使叶酸含量下降㊂这说明提高叶酸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编码基因的表达或降低叶酸降解相关酶的编码基因的表达对叶酸含量的提高存在着巨大潜力㊂因此,虽然已成功运用一些工程策略来提高叶酸含量,但不同作物中叶酸的代谢途径较为复杂,未来仍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㊂4.2㊀利用自然变异㊀由于公众对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叶酸含量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有研究者开始通过现代育种手段来改善农作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㊂分子育种技术是生物强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利用分子育种可以创制微量营养素强化作物,进而改善人们部分营养素缺乏现状㊂通过育种手段进行叶酸生物强化的前提是叶酸含量在目标物种中存在着足够大的表型变异,进而可从群体中找到影响表型的数量性状位点㊂董薇[34]通过QTL定位在重组自交系群体和回交群体中鉴定出3个与水稻叶酸含量相关的QTL(qFC-3a㊁qFC-3b和qFC-3c),贡献率分别为7.8%㊁11.1% 15.8%和24.8%㊂Shahid[74]对524份对不同种质糙米中叶酸含量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针对5-M-THF㊁5-F-THF㊁THF和总叶酸4种成分含量性状确定了16个显著关联SNP,并初步确定了16个叶酸含量候选基因㊂郭文柱[42]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了玉米籽粒4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中与5-F-THF含量变异显著关联基因ZmGFT1,并在该基因上发现2个显著SNP位点,可以解释5-F-THF含量变异的27.6%㊂接着对GFT1基因进行扩增重测序分析和表达分析发现了4个位于该基因5ᶄUTR显著关联的InDel功能位点,并通过构建分离群体定位QTL与该基因的遗传变异互相印证㊂潘广磊等[75]通过对玉米GFT1基因的功能SNP位点分析发现,该位点存在3种类型的等位基因变异,即GGG㊁CAA㊁GAA,基因型为GGG的玉米中籽粒叶酸含量显著高于基因型为GAA的玉米㊂根据功能SNP位点开发的CAPS标记GFT1-2,能准确鉴定GFT1的基因型㊂同时赵桐等[76]也通过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enta-primer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PARMS)识别到GGG基因型玉米材料的平均叶酸含量显著高于GAA和CAA2种基因型㊂目前,在作物中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或QTL定位来寻找与叶酸性状相关联的位点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未来可以通过该途径寻找相应的变异位点,并进行进一步研究,为培育高叶酸作物品种打下分子基础㊂5 展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叶酸缺乏的问题,叶酸生物强化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㊂目前,对植物体内叶酸的合成代谢途径已基本阐述清楚,然而,叶酸合成代谢的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㊂研究者们已经在水稻和番茄等作物中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叶酸含量,但此方法在其他作物中的应用仍待进一步研究㊂首先,后续研究可从转录水平㊁翻译水平和代谢水平3个层次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组织器官进行分析,这将有助于准确找到叶酸生物强化的突破点㊂其次,应加强对现有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通过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挖掘植物中调控叶酸的新基因,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优良等位变异快速导入具有其他优良农艺性状的亲本中,缩短育种周期㊁提高育种效率㊂最后,可利用动物饲喂试验测试叶酸生物强化的效果,阐明叶酸生物强化育种与人类健康的具体关系,明确不同叶酸衍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上述问题的回答将对人类的营养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㊂参考文献[1]GORELOVAV,DELEPELEIREJ,VANDAELEJ,etal.Dihydrofolatere⁃ductase/thymidylatesynthasefine⁃tunesthefolatestatusandcontrolsred⁃oxhomeostasisinplants[J].Theplantcell,2017,29(11):2831-2853.[2]FATHEK,PERSONMD,FINNELLRH.TheapplicationofachemicaldeterminationofN⁃homocysteinylationlevelsindevelopingmouseembry⁃os:Implicationforfolateresponsivebirthdefects[J].Thejournalofnutri⁃tionalbiochemistry,2015,26(4):312-318.[3]BLANCQUAERTD,DESTEURH,GELLYNCKX,etal.Presentandfu⁃tureoffolatebiofortificationofcropplants[J].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014,65(4):895-906.[4]NOORRA,ABIOYEAI,ULENGAN,etal.Large⁃scalewheatflourfolicacidfortificationprogramincreasesplasmafolatelevelsamongwomenofreproductiveageinurbantanzania[J].PLoSOne,2017,12(8):1-16.[5]PAPAKOSTASGI,CASSIELLOCF,IOVIENON.FolatesandS⁃adenosyl⁃methionineformajordepressivedisorder[J].TheCanadianjournalofpsy⁃chiatry,2012,57(7):406-413.[6]SESHADRIS,BEISERA,SELHUBJ,etal.PlasmahomocysteineasariskfactorfordementiaandAlzheimer sdisease[J].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02,346(7):476-483.[7]郑庆鸣.全国神经管缺陷发生现状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8]BERRYRJ,LIZ.Folicacidalonepreventsneuraltubedefects:EvidencefromtheChinastudy[J].Epidemiology,2002,13(1):114-116.[9]CHRISTIANSONA,HOWSONC,MODELLC.Marchofdimesglobalreportonbirthdefects:Thehiddentollofdyinganddisabledchildren[R].WhitePlains:MarchofDimesBirthDefectsFoundation,2006.[10]WALDN.Preventionofneuraltubedefects:ResultsofTheMedicalRe⁃searchCouncilVitaminStudy.MRCVitaminStudyResearchGroup[J].Lancet,1991,338(8760):131-137.[11]RAMOSMI,ALLENLH,MUNGASDM,etal.Lowfolatestatusisasso⁃ciatedwithimpairedcognitivefunctionanddementiaintheSacramentoAreaLatinoStudyonAging[J].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2005,82(6):1346-1352.[12]WALDNJ,WATTHC,LAWMR,etal.Homocysteineandischemicheartdisease:Resultsofaprospectivestudywithimplicationsregardingprevention[J].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1998,158(8):862-867.[13]李丹,吴坤.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病的影响及其机制[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99-302.[14]CHOISW,MASONJB.Folateandcarcinogenesis:Anintegratedscheme[J].Journalofnutrition,2000,130(2):129-132.[15]潘慧颖,赖东梅.叶酸代谢影响卵巢功能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6):854-858.[16]SIJILMASSIO.Folicaciddeficiencyandvision:Areview[J].Graefesar⁃chiveforclinical&experimentalophthalmology,2019,257(8):1573-1580.[17]李莎,姜凌,王崇英,等.叶酸在植物体内功能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2,47(5):525-533.[18]RÉBEILLÉF,JABRINS,BLIGNYR,etal.MethioninecatabolisminAra⁃bidopsiscellsisinitiatedbyagamma⁃cleavageprocessandleadstoS⁃methylcysteineandisoleucinesyntheses[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06,103(42):15687-15692.[19]PRIBATA,NOIRIELA,MORSEAM,etal.Nonfloweringplantspossessauniquefolate⁃dependentphenylalaninehydroxylasethatislocalizedinchloroplasts[J].Theplantcell,2010,22(10):3410-3422.[20]BLANCQUAERTD,STOROZHENKOS,LOIZEAUK,etal.Folatesandfolicacid:Fromfundamentalresearchtowardsustainablehealth[J].Criti⁃calreviewsinplantsciences,2010,29(1):14-35.[21]DOUCER,BOURGUIGNONJ,NEUBURGERM,etal.Theglycinedecar⁃boxylasesystem:Afascinatingcomplex[J].Trendsinplantscience,2001,6(4):167-176.[22]LINCT,TODOT.Thecryptochromes[J].Genomebiology,2005,6(5):1-9.[23]MALHOTRAK,KIMST,BATSCHAUERA,etal.Putativeblue⁃lightphotoreceptorsfromArabidopsisthalianaandSinapisalbawithahighde⁃greeofsequencehomologytoDNAphotolyasecontainthetwophotolyasecofactorsbutlackDNArepairactivity[J].Biochemistry,1995,34(20):6892-6899.[24]WEBBME,SMITHAG.Chlorophyllandfolate:Intimatelinkrevealedbydrugtreatment[J].Thenewphytologist,2009,182(1):3-5.[25]STOROZHENKOS,BROUWERVD,VOLCKAERTM,etal.Folateforti⁃ficationofricebymetabolicengineering[J].Naturebiotechnology,2007,25(11):1277-1279.[26]GOLDMANID.Thecharacteristicsofthemembranetransportofamethop⁃terinandthenaturallyoccurringfolates[J].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1971,186:400-422.[27]刘丰源.高叶酸甜玉米种质资源筛选及其产品开发[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28]任文芳,杨润强,顾振新,等.植物源食品中叶酸的生物合成与调控及其提取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8,39(9):335-341.[29]STROBBES,VANDERSTRAETEND.Folatebiofortificationinfoodcrops[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2017,44:202-211.[30]WALLERJC,AKHTARTA,LARA⁃NU'ÑEZA,etal.Developmentalandfeedforwardcontroloftheexpressionoffolatebiosynthesisgenesintomatofruit[J].Molecularplant,2010,3(1):66-77.[31]ORSOMANDOG,DELAGARZARD,GREENBJ,etal.Plantγ⁃glu⁃tamylhydrolasesandfolatepolyglutamates:Characterization,compartment⁃ation,andco⁃occurrenceinvacuoles[J].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2005,280(32):28877-28884.[32]WANGY,NIMECZ,RYANTJ,etal.Thepropertiesofthesecretedγ⁃glutamylhydrolasesfromH35hepatomacells[J].BiochimBiophysActa,5152卷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云等㊀作物中叶酸合成及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微生物试管法测定叶酸含量的方法研究

Quality Control微生物试管法测定叶酸含量的方法研究胡淑红绿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 要:叶酸是鼠李糖乳杆菌生长的必需营养素,微生物法检测叶酸是利用鼠李糖乳杆菌生长速度与叶酸的含量相关性建立的。
鉴于微生物法试验周期长,菌种传代保藏比较繁琐,该法是基于《GB 5009.2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叶酸的测定》方法,改进了乳酸杆菌接种液的制备方法和叶酸培养液的培养时间。
本文通过分析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和方法稳定性来验证优化方法的适用性。
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回收率>90%,精密度和准确度好,操作简便,缩短了试验周期,提高了检测效率,为改进叶酸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叶酸;试验周期;线性;精密度;准确度中图分类号:TS25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393(2022)07-0044-050 引言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俗称维生素B9,是合成核酸所必须的元素,是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所必须的物质,在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与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红细胞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缺乏时可导致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细胞成熟受阻,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此对孕妇和婴幼儿尤为重要。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简称“婴配粉”)中强化维生素的含量有严格要求,对于婴幼儿叶酸含量一般要求在2.5~12.0 μg/100 kJ 之间,较大婴儿和幼儿最低含量为1 μg/100 kJ[1,2]。
叶酸能够促进婴幼儿身体器官的发育,增加婴儿的免疫力,因此育龄期女性合理补充叶酸,是促进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3]。
研究表明,叶酸摄入不足或代谢通路受阻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4],低水平的叶酸也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危险因素[5],因此维持较好地叶酸水平对降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6]。
微生物法可以测定成分复杂样品中的叶酸含量,具有批量测定成本较低的优点,结果较液相法更准确,灵敏度更高,但操作复杂,试验周期长。
叶酸强化面粉贮藏加工过程中叶酸稳定性的研究

叶酸强化面粉贮藏加工过程中叶酸稳定性的研究贾敏;李渐鹏;徐同成;徐雪娣;邱斌;宗爱珍;刘玮;刘丽娜;杜方岭【摘要】以人工制备叶酸强化面粉为测试样品,研究了不同包装材料与不同贮藏温度对叶酸强化面粉中叶酸稳定性的影响;并将叶酸强化面粉制成馒头、冷鲜面、面包、曲奇,以这些为测试样品,检测了加工过程中叶酸强化粉产品的叶酸损失率.%We prepared folic acid enriched flour as test sample,and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ckage materials and storage temperatures on stability of folic acid in the flour,as well as folic acid loss ratio in cooking processing from enriched flour to steam bun,noodle,bread and cookie.【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叶酸损失率;包装材料;贮藏条件;食品加工【作者】贾敏;李渐鹏;徐同成;徐雪娣;邱斌;宗爱珍;刘玮;刘丽娜;杜方岭【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山东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食品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食物中的天然叶酸由于处于还原状态,化学稳定性低,在食物收集、贮藏、烹饪过程中易失去生物活性,而合成叶酸的稳定性较高,常被用作叶酸强化食品的营养强化剂[1-2]。
叶酸

稳定性含叶酸的食物很多,但由于天然的叶酸极不稳定,易受阳光、加热的影响而发生氧化,所以人体真正能从食物中获得的叶酸并不多。
叶酸生物利用度较低,在45%左右。
合成的叶酸在数月或数年内可保持稳定,容易吸收且人体利用度高,约高出天然制品的一倍左右。
叶酸起初系从肝脏浸出液中提取,现在采用合成法生产。
叶酸传统的合成路线是以硝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缩合、还原、环合而成。
此工艺流程长、收率低、生产成本高。
采用四甲氧基丙醇和对氨基苯甲酰-L-谷氨酸为主要原料与三氨基嘧啶硫酸盐反应生成叶酸,总收率75%,纯度98%。
主要效果叶酸是人体在利用糖分和氨基酸时的必要物质,是机体细胞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叶酸在体内叶酸以四氢叶酸的形式起作用,四氢叶酸在体内参与嘌呤核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转化。
叶酸在制造核酸(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叶酸帮助蛋白质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共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是制造红血球不可缺少的物质。
叶酸也作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及其它微生物的促进增殖因子而起作用。
叶酸对细胞的分裂生长及核酸、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缺少叶酸可导致红血球的异常,未成熟细胞的增加,贫血以及白血球减少。
叶酸是胎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孕妇缺乏叶酸有可能导致胎儿出生时出现低体重、唇腭裂、心脏缺陷等。
如果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引起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而导致畸形。
因此,准备怀孕的女性,可在怀孕前就开始每天服用400微克叶酸。
叶酸对巨大红芽球性贫血和口炎性腹泻有疗效(1日5毫克,与普通维生素B12同时投与)。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发现了叶酸有不少新用途,其中包括:1.抗肿瘤作用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叶酸可引起发癌细胞凋亡,对癌细胞的基因表达有一定影响,故属于一种天然抗癌维生素。
2.对婴幼儿的神经细胞与脑细胞发育有促进作用叶酸片国外研究表明,在3岁以下的婴儿食品中添加叶酸,有助于促进其脑细胞生长,并有提高智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酸的合成及稳定性研究
本文对其连续生产的三批叶酸原料药进行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实验。
通过对叶酸的有关物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研究,建立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
实现对本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的控制,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并通过稳定性试验,为制定叶酸贮藏条件和有效期提供依据。
叶酸质量研究包括:叶酸的鉴别;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传统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三批供试品进行鉴别;有关物质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叶酸原料药的有关物质进行了检查,并且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原料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叶酸原料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且进行了方法学验证。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酸的鉴别: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叶酸的鉴别。
最终确定HPLC法。
2.有关物质检查:(1)确定了最佳色谱条件。
(2)叶酸与其相邻杂质的分离度大于4.0。
(3)叶酸样品进行酸、碱、氧化、热、光照、高湿强制降解,破坏产物均可与主峰基线分离。
(4)最低检测限为0.02ng。
(5)重现性试验中主峰面积的RSD值为0.07%,重复性试验试验的最大单杂的RSD值分别为杂质A RSD=1.77%,杂D RSD=1.76%,最大单杂RSD=0.77%,其它总杂RSD=1.15%,中间精密度不同人员、不同时间、不同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6)供试品溶液在12小时内稳定,主峰RSD:0.06%。
(7)耐用性试验中,不同波长、不同流动相pH、不同流动相比例、不同柱温、不同流速、不同色谱柱的变更,对系统的分离效果及有关物质测定均无明显影响。
3.含量测定:(1)确定了最佳色谱条件。
(2)主峰的理论塔板数为6478,拖尾因子为1.269。
(3)线性方程为
Y=39290020X-581,r=0.9999。
(4)定量限为0.18ng(0.0035%)(5)重现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的RSD值分别为0.05%、0.10%。
中间精密度:不同人员、不同时间、不同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6)溶液稳定性试验中,主成份溶液在12h内稳定,其峰面积RSD值为0.09%。
(7)低、中、高三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056%。
本文建立了叶酸原料药鉴别、有关物质检查及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并对新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可有效控制叶酸的质量;叶酸稳定性考察高温、高湿条件下均相对稳定,对光敏感,需遮光保存。
长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研究试验,重点考察指标均符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