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关键词:中医辩证消渴杨银才一、辩证的主要特点1、分别辩病位:消渴证:(糖尿病)首先要辩三消在那个脏腑,要把三消脏腑定位。
隋唐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宋元则按三消分别定脏腑。
宋代多认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
宋代多认为消渴属心,消中属脾,消肾属肾。
消渴在心,则胸中烦燥,舌赤唇红,渴而饮常多,小便数而少。
消喝在脾,症见消谷善肌,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渴而不甚烦,但欲饮冷。
消渴在肾,可见腿膝枯细,骨节酸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渴而饮水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
金元多认为“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
消渴在肺,肺中坚燥,饮多食不多,大便如正常,溲多而频。
消喝在胃,胃火燔烁,善喝善饥,能食而溲;溺赤便闭,消渴在肾,肾虚火旺,精髓枯竭,引火自救,随即溲下,小便稠浓如膏。
心肺因居上焦,脾胃相连,肝肾属位下焦,故消。
故上消防以心肺多病,中消则脾胃俱殃,下消多在于肾,亦有肝并患者。
本病在某脏为主,某脏次之,亦有肺胃同热,必肾不齐,脾肾两虚等多种因素,上中焦,上下焦,中下焦合病,为消渴者,又有上、中、下三焦阳虚而燥热,盛合为消渴者,一般而论,消渴病久,很传变,方易见合病,如上消不解,阳伤气绥,病传中下,中消不解,上炎薰肺,不灼肝肾,而传及上下,下消不解,阴损及阳,火微及阳而不足。
2、虚实而辩:消渴多为多虚,其中正虚是本,阳虚不能制火,火亢而炎止,阳虚火不能归原,多是虚实而存。
虚火浮越,气虚不运,积而生热,化火均是虚火。
初起体壮,邪热有余为主,实火较少,肺经燥热,上焦内燔,胃火炽盛,中焦坚燥,虽时有所见,伤阴耗气,有虚象,瘀血常存于消渴,痰浊亦偶见,但多是脏腑虚弱不化之结果。
故张景岳说:“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旺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者;以真阴为足也,使消证而不辩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邪火实证,可见大渴引饮,消谷善饥,心烦便硬或便溏,溲频亦,肌肉消瘦,脉数、虚证阴火,则见五心烦热,面目黧瘦,脉数、耳轮焦枯,面亦唇红。
糖尿病的中医研究
病机特点:
3.肝郁化热:胸胁苦满,急躁易怒,常有太息,口苦咽 干,头晕目眩,易于疲乏,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 沉弦。 4.燥热伤阴:口咽干操,多饮多尿,大便干结,伯热喜 凉,舌红有裂,舌苔糙黄,脉细数。 5.气阴两伤,经脉失养:气虚十阴虚十肢体酸软、不耐 劳作。
消渴病(糖尿病)合并症期
早期
1.主要病机 气阴两虚,经脉不和。 2.临床特征 气阴两虚加腰背或肢体酸疼,或有胸 闷, 心悸,心痛,记忆力减退,头晕,视力减 退,手足 麻疼,性功能减退等。但其功能仍可代偿,即维持原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均能导致消渴。
中医糖尿病的分类
在中医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
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 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
中医糖尿病的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 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 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
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消渴、消瘅、肺消、膈消、 消中”等描述。
上述都是因症病机侧重不同,病名各异。
消渴、肺消侧重于肺脏有病;
消瘅:兼有淤血;
消中:侧重胃肠;
膈消:病位在心肺。
消渴病的病因一
饮食因素:
在《内经》、《景岳全书》等中有记载为: 主要包括:
营养过剩
形体肥胖 运动量减少
消渴病病因二 误用丹石药:
丹石为壮阳之品,不能久服,否则耗伤津液,出 现消渴。
消渴病因三 体质因素:
古人特别重视体质强弱、五脏盛衰在消渴病中的 重要性,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遗传因素道理相同。
中医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引起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所致。
一、病因1.禀赋不足先天察赋不足,肾精亏虚,易发消渴。
其中肾阴亏虚是消渴病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先天赋不足,阴虚体质者最易罹患本病。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2.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易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湿热内蕴,伤津耗液,而致口渴多饮。
3.情志失调长期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伤阴,或木旺克土,脾胃损伤,积热化燥,或消灼肺胃阴津,发为消渴。
《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痒。
4.劳欲过度房事不节,精气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可见“三多一少”表现。
《外台秘要》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二、病机1.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2.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但以肾为关键,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又有所偏重。
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量多。
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燥热伤及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
水谷精微亏耗,则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
肾失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肺燥津伤,津液敷布失调,致脾胃失养,肾精不得滋助;脾湿胃燥,燥湿同病者,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虚则火旺,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治则治法选择依据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针对上消证型,治宜清热润肺、生津 止渴,以缓解烦渴多饮等症状。
滋阴固肾,润燥止渴
针对下消证型之肾阴亏虚证,治宜滋 阴固肾、润燥止渴;阴阳两虚证则以 温阳滋肾固摄为治则。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针对中消证型,治宜清胃泻火、养阴 增液,以改善多食易饥、口渴等症状 。
03
04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洗澡,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皮肤破损。
中药外敷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功效的中药进行外敷,如金银
花、连翘等。
内服清热解毒药
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清热解毒 中药内服,以缓解症状。
避免搔抓
避免用手搔抓患处,以免加重 感染。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
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监测。
与他人交流
积极与家人、朋友交流沟 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 历,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和孤独感。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并发症
遵医嘱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和饮食结构。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感染;定 期检查身体各部位功能状况,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遵医嘱用药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不要随意 更改剂量或停药。
房室不节
房劳过度可损伤肾精,导致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肺胃阴津,下伤肾阴,发 为消渴。
阴虚燥热基本病机探讨
阴虚为本
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则热盛,热盛则阴更虚,两者互为因果。消渴病的病变脏 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 消谷,下劫肾阴则肾燥阴亏。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和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渴病,亦称“消渴证”,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方治专篇始自《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载有证候分类,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上、中、下之分类,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载有消中、消渴、肾消方,三消分类或从此始,即“《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消渴属肺燥名上消,消中属胃热名中消,肾消属肾虚名下消。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
糖尿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以继发各种组织病变,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及功能障碍。
如今的糖尿病和消渴病做对比,差别甚大。
那么,引起如今所说的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糖尿病如何中医诊断?糖尿病又是怎样辨证论治?以及糖尿病怎样进行中医西医配合治疗?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及方法?是外治法好,还是内治法更优?是中医治疗有优势,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把握……糖尿病的慢病管理中,中西医各有什么优势?庄扬名,男,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七年制专业,临床医学硕士,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糖尿病病区副主任。
曾长期跟随著名中医药专家张保春教授、李兴广教授抄方学习,深得其传,现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消渴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栗德林教授学术继承人。
【糖尿病早发现】问:【如何早期认识到有患糖尿病的风险?】答:【糖尿病患者要认识的风险】目前认为家族史、不规律的饮食及起居、情志刺激等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及早发现主要还是通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
问:【西医诊断糖尿病看的是化验数据,那我想问,如果是长期情志不调,会不会也会引起糖尿病或者是“糖尿症”呢?】答:【消渴病的中医病因】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办法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办法糖尿病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
在中医范畴内,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
而且,对于糖尿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与患者自身脏腑柔弱等因素有关,并且与其自身的饮食、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多数人认为糖尿病之所以可怕,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影响下容易损害靶气管,从而引起多种并发症,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十分关键。
那么,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以及诊治方法,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办法有所帮助!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1对糖尿病有无“消渴”的辨别在中医悠久的历史中,中医提出“消渴”并不单单包含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三多一少等病症,还包括尿崩症等证候,所以消渴与糖尿病的内涵并不对等而且,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对于血糖异常升高但并不存在典型消渴症患者并不能诊断为消渴。
而且,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主要以患者的血糖值为依据,但是据临床研究发现,有很多人在进行体检时存在血糖升高不显著等问题,一般在发病前期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时,则会逐渐出现饮食量增多、饮水量增多、排尿量增多以及体重下降等症状,如若出现该情况,则可以被认为消渴病。
如若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的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则会相对不明显,此时则可以被判断为无消渴的糖尿病。
2.对糖尿病患者体重的辨别现阶段,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5%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其中约有80%以上的患者的存在肥胖等现象。
而且,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证候也存在不同。
(1)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下降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受疾病的影响多数患者存在消瘦等症状。
主要是因为治疗不当、治疗不及时等,从而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未得到及时的控制,进而出现体重减轻等现象。
另外,如若糖尿病患者过分控制饮食,也会一定程度内导致患者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现象,从而出现消瘦等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其证候特点如下:①胃火盛:胃火盛糖尿病患者主要以实火为主要特点。
糖尿病(消渴)
1、本病当与瘿气相鉴别,后者以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脉数为主症,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尿糖阴性,血糖不高,T
3、T
4、FT
3、FT4增高等。
2、本病当与尿崩相鉴别,后者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症。尿糖阴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禁水一加压素试验、高渗盐水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加压素等可鉴别。
糖尿病(消渴)
辨证论治
1、肺热津伤证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四诊合参,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证属肺热津伤。
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红,苔薄黄,脉洪均为肺热津伤之征。本病定性属实,定位于肺,证属肺热津伤。本病病程长,病势不重,预后尚可。
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其中,尤以肾最为重要。
临床表现
xx加人参汤或xx丸、玉液汤等。
2.肠燥津伤
证候:
多食易饥,口渴引饮,大便燥结或不通,舌红少津,苔黄燥,脉实有力。治则:
滋养津液,润肠通腑。主方:
增液xx。3.肝肾xx
证候: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皮肤瘙痒,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
滋养肝肾,滋阴养血。主方:
六味地黄丸。
4.脾胃气虚
3、本病当与应激状态相鉴别,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易鉴别。
浅谈消渴病的中医治疗
4、脾肾气虚证
症状:腰酸腰痛,眼睑或下肢水肿,自汗,小便清长或短少,夜尿增多,或 五 更泄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健脾益肾调糖饮
太子参30 黄芪30-80 生山药30 山茱萸30 泽泻20 川怀牛膝各30 苍白术各15 枳壳10 猪茯苓各30
专科对慢性并发症治疗经验
3、痰浊中阻证
症状:形体肥胖,身重困倦,纳呆便溏,口干口渴,饮水量不多,舌质淡, 苔 腻,脉濡。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降浊 方药:和中降浊调糖饮
苍白术各10 陈皮10 厚朴30 泽泻20 猪茯苓各30 桂枝6 生 姜 3 片 甘 草 6 若舌苔黄腻,口干,口中异味,大便粘腻不爽,属湿热中阻者,可用连朴饮。
4、六淫侵袭,化热损阴
素体正气不足,五脏柔弱,易受六淫之邪侵袭。外邪伤人,首先犯肺, 易化热生燥。燥邪耗伤肺阴,阴液不能敷布,内肺燥、胃热、肾虚传遍过 程, 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出现“三多一少”之消渴见症。《灵枢•五 变》说: “余闻百病之始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
加减:足部皮肤暗红,患肢皮肤发凉可加桂枝、细辛、延胡索;疼痛剧烈 可加乳香、没药;瘀重者可加全蝎、水蛭。
(2) 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方药:四妙勇安汤合茵栀莲汤 加减:金银花、玄参、当归、牛膝、黄柏、茵陈、栀子、半边莲、连翘、 紫花地丁、結梗等。
加减:热甚者加蒲公英、冬青、虎杖,湿重者加车前子、泽泻、薏苡仁, 肢痛者加白芍、木瓜、海桐皮。
1、禀赋不足,五脏柔弱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若先天不足,禀赋羸 弱, 则肾精亏虚,五脏失于肾精滋养而柔弱,气血皆虚,与本病发生有着重 要关系。 五脏主藏精,精为人生之本,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藏之,若五脏虚 弱,则精气 不足,气血虚弱,肾亦无精而藏,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 而发为消渴。 清代张隐瘫说:“益五班主藏精者也,五脏脆弱则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瘅”。说 明古代医家己经认识到而且极为重视消渴发病的内因。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的 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系西医之糖尿病。
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的一种疾病。
其最早见于《内经》。
《内经》消渴病因病机: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后世医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
《太平圣惠方.三痟论》:“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
”一、【诊断依据】(一)临床表现1. 症状1.1 糖尿病期典型的糖尿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下降;在2型糖尿病中约50%的患者无症状,80%DM患者以皮肤或外阴瘙痒、皮肤化脓性感染、视物模糊等为首发症状。
1.1.1 主要症状多饮,多尿,烦渴,渴喜冷饮;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1.1.2 多食易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1.1.3 体重下降T2DM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1.1.4 其他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1.2 并发症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等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四肢麻木、视力障碍、便秘或大便时干时稀、心悸心慌、眩晕、水肿、男子性欲低下、阳痿等。
2 体征早期病情较轻,大多无明显体征。
病情严重时出现急性并发症有失水等表现,病久则发生大血管、微血管、周围或内脏神经、肌肉、骨关节等各种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二)理化检查3.1 血液检查:血糖、OGTT(DM前期人群,或DM疑似人群及DM高危人群均需进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释放试验、 C-肽释放试验、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血脂。
中医消渴治疗与预防
饮食治疗的要求
①总量控制: 食物中主要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 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前三种物质能产生热量。控制总热量是对这三种物 质加以控制,从而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 热量控制标准一般由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因各人消耗 不同而制定。
②结构合理:各种饮食中营养物质 的组成和比例不尽相同。患者应在 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搭配 营养成份。
糖类占总热量的60%,
脂类占30%以下,
蛋白占12-20。
应少量摄入 适当摄入
甜食 动物油 烹调油
肉类、鱼类 奶、禽蛋、坚果、豆浆
宜多吃些 做为主食
淀粉(糖类)米、面、杂粮、 蔬菜 、根茎类食物、瓜果类、
糖尿病饮食金字塔
③种类多样:每种饮食都有自己的营养特 色。患者选用饮食时应尽量多的选择食物 品种,这样不但可保证营养均衡,还可以 调剂食谱,使饮食丰富多样。当然个人好 恶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条件。患者可依个人 的饮食习惯选择食物,使饮食更适合自己 的口味。
❖ 制作流程 1、米洗净,水烧滚,将米放滚水内,改用中 火煲40分钟。 2、将南瓜切片,续煮20分钟。 3、最后放入鲜百合瓣,翻滚便成。
❖ 供3人份均分食用。
南瓜: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
百合:甘、温,归脾、肺经,养阴清热,滋补精血。
薏米麦仁粥
❖ 原料: 薏米2两(100克) 、麦仁2两(100克) 、水
妄为伤身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 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 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6个观点
❖ 调理饮食,固护脾胃 ❖ 运动养生,流水不腐 ❖ 既病防变,用药宜慎 ❖ 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 修心养性,清心寡欲 ❖ 日常所用,舒适为度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糖尿病作为一种复合病因引起的代谢性综合征,临床上早期常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无力等症候群。
结合我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历史、现状及中医认识,现从中医辩证的角度分析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辩证分型,并对中医对糖尿病的辩证论治进行浅析。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
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以下类型,现将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中医辩证论疗进行阐述。
一、无症状期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
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二、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证)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
其病机主要在于阴精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如果患者“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中年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赙,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
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西医诊断依据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二、治疗(一)中医辨证治疗 1 .肺热津伤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
症候分析: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例方:消渴方。
花粉12g 黄连6g 生地12g 麦冬10g 葛根10g 天冬15g 知母12g 党参15g 丹参15g 2.胃热炽盛症状: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
症候分析:胃火炽盛,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善饥。
阳明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
胃津不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是胃热炽盛之象。
糖尿病(消渴)中医辨证及相关诊治方法的研究
糖 尿 病 系 多 因 性 的 内 分 泌 代 谢 性 疾 病 , 是 一 种 典 型 也
如“ 湿家 , 其人 但 头汗 出…… 渴欲 得 饮而 不 能饮 , 口燥 烦 则 也 。“ ” 夫水病人 目下有 卧蚕 ……其人 消渴 ” 明痰湿 可致消 说
渴。
的身心疾病 ,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 相对不足 和靶 细胞对胰 是 岛素敏感性下降 , 引起糖 、 脂肪 和蛋 白质 以及继发 的水 、 电解
质代谢紊乱 , 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 康和生活 质量。 中医认
为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描述 的消渴病症 的范畴 , 者认真研 作
究 了 中医 古 现 代 文献 及 有关 糖 尿 病 的 实 验 研 究 等 文 献 , 出 提 建立消渴病证结合治疗 体 系 , 消渴病 的定 性 、 为 定量及 客观 化 和 临床 治 疗 准 确 性 奠 定 基 础 。
液竭则经络涩 , 络涩则营卫不行 , 经 营卫 不 行 则 由 热 气 留 滞 ,
此后 , 刘完素 在《 问病机气 宜 保命 集 》 朱 丹溪 在《 素 , 丹 溪心法》 , 中 根据“ 三多 ” 状偏 重 和 部位 不 同 , 名为 “ 症 命 上 消 ”“ 、 中消” “ 、 下消” 这种划分及命名 方法 , , 沿用 至今 。
12 病 因病机 . 消 渴 病 病 机 , 要 在 于 阴 津 亏 损 , 热 偏 主 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方法抽选我所2016年8
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糖尿病患者经中医病机分析,实施辨证分型治疗,其中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3.3%。
结论了解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
治疗糖尿病,实现“标本兼治”,符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原则,提高了糖尿病的
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病;病因;病机;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又称消瘅、肺消、消中,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1]。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记载
了“消渴”这一病名。
现抽选我所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糖尿病
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所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9~72岁,平均年龄(67.5±2.3)岁。
2病因病机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
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2.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①先天不足。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
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
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2]。
2.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
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
热复必伤阴。
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2.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
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
阴虚燥热
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
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3]。
2.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
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
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
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
故“三多”之证常相互并见[4]。
3中医药治疗
3.1临证分型治疗
3.1.1肺胃燥热型
3.1.1.1表现:血尿糖升高,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多,舌质红,脉数,苔黄。
3.1.1.2治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3.1.1.3处方:消渴方,黄连10g、生地15g、苦瓜15g、寸冬10g、丹参20g、知母10g、
黄芩10g、生石膏30g等。
3.1.2胃火炽盛型
3.1.2.1表现:血糖升高,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脉数滑实,小便多而黄。
3.1.2.2治则: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3.1.2.3处方:玉女煎加减,生石膏30g、生地10g、寸冬10g、知母10g、芦荟汁30 ml、
苦瓜20g、南沙参l0g、僵蚕10g、丹参20g、青钱柳20g。
3.1.3阴虚型
3.1.3.1表现:血糖升高,小便频数,量多而甜,形体消瘦,身倦乏力,舌红,脉细数。
3.1.3.2治则:滋阴固肾。
3.1.3.3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生熟地各10g、丹皮5g、泽泻5g、山药30g、苦瓜20g、元参10g、炒苍术l0g、丹参20g。
3.1.4阴阳两虚型
3.1.
4.1表现:血糖升高,小便频数量多而甜,尿如脂膏,面色无华而黑,性功能障碍,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3.1.
4.2治则:温阳滋肾。
3.1.
4.3处方: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20g、山萸肉30g、山药30g、丹皮10g、云苓10g、制附子l0g、肉桂5g、五味子l0g、菟丝子10g、丹参20g、菊芋10g。
3.1.5气阴亏虚型
3.1.5.1表现:血尿糖升高,自汗气短,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咽干舌燥,舌红,脉细数,身倦乏力,健忘。
3.1.5.2治则:益气养阴。
3.1.5.3处方:生脉散加减,红白人参各5g、寸冬10g、五味子10g、生地10g、黄芪30g、知母10g、柏子仁l0g、丹参20g、当归l0g。
3.1.6阳虚型
3.1.6.1表现:四肢不温,畏寒,血尿糖升高小便甜味,乏力,消瘦,脉搏沉细无力,舌
质淡。
3.1.6.2治则:温阳补肾,健脾益气。
3.1.6.3处方:附子汤加减,附子片l0g、红人参l0g、云苓10g、炒白术10g、姜虫10g、
蚕蛹10g、当归10g、丹参20g、菊芋10g。
3.1.7气滞血瘀型
3.1.7.1表现: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肢体麻木或刺痛,血尿糖升高,脉搏沉涩,舌质紫
暗或边有瘀点,舌苔薄白。
3.1.7.2治则:理气活血化瘀。
3.1.7.3处方:当归10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丹参20g、鬼针草20g、鬼箭羽30g、菊芋10g。
3.1.8肝郁气滞型
3.1.8.1表现:血尿糖升高,口渴无度,小便增多、浊如脂膏,消瘦,肋胀而疼,舌质红,脉弦数。
3.1.8.2治则:疏肝理气,清热降糖。
3.1.8.3处方:柴胡疏肝散和丹枝逍遥散加减,当归10g、炒白芍10g、柴胡10g、栀子
10g、丹皮10g、花粉10g、黄连5g、黄芩10g、八月扎l0g、青钱柳20g、佛手10g、鬼箭羽
20g。
4结果
30例糖尿病患者经中医病机分析,实施辨证分型治疗,其中显效19例,有效9例,无
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3.3%。
5讨论
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载有:“渴欲饮水不止。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又说:“消谷
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
”《黄帝内经?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
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 [5]《景岳全书》:“消
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辩证冰鉴》:“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
” [6]只有了解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才能使治疗
更具针对性,实施辨证分型论治。
综上所述,了解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实现“标本兼治”,符合辨
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原则,提高了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春,徐寒松.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2,3(6):178-179.
[2]贾海骅,赵红霞,赵凯维,尹俊县.探讨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22.
[3]纪晓佳.“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治方法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4]王海英.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3,26(2):373-374.
[5]范青云,方朝晖.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4):425-428.
[6]王志强,庞国明,闫镛,朱璞,魏光辉,娄静.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消渴病痹症380例临床观察[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