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研制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研制策略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教学中内容繁杂,分不清学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语文教师缺乏鲜活的、适切的教学内容。由此必然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负效,也必然弱化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解读语文教材课文,重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研制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是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准的快速通道。

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不同的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属于“水平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状态。这与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内容目标”一般较为具体、直接地涵盖着课程与教学内容,可操作性强。而“水平目标”则没有明确学生要习得这样的语文水平,语文教师需要教哪些与水平习得相关的知识、方法、策略、态度等。所以,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解析每一项语文水平形成的过程阶段及相关的知识背景,并结合教材文本,重组、整合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迈向科学化的重要一步。

一、解析水平的知识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水平目标,表述得比较笼统和抽象。小学三个学段中都提出了朗读目标: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用”、“能用”是朗读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水平阶段,而每个阶段需要传授哪些朗读知识?训练哪些朗读技能、技巧?其中“有感情地朗读”中的感情色彩有哪几类?态度分寸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如何确定?喜怒哀乐的感情如何通过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体现出来?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细致的专业解析。而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朗读水平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哪些朗读学知识,尤其是关于方法和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合宜的水平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特定的水平需要特定的知识作为背景。

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就一项具体的语文水平目标来说,能够从两个维度来解析:一是形成水平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这个维度规限了应该“教什么”;二是水平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水平,能够细分为记忆、理解、使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不同的水平层级。这个维度规限了“教到什么水准”。就“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朗读水平来说,我们能够吸取朗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致勾勒出一个朗读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水平水平的结构框架:

朗读水平二维目标分类框架

而知识维度中的每一个项目又都涉及包含着更为具体的朗读知识,如“节奏”,就包括“节奏的概念;节奏与速度;节奏的类型;节奏的转换方法;节奏与基调;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之间的关系”这些相关知识,其中“节奏的概念、节奏的类型”等属于概念性知识,而“节奏的转换方法、节奏与基调”等属于程序性知识。细致地解析出这些知识的内涵和类别,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科学化;准确地区分出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准(水平水平)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活动的设计。

根据这个朗读知识与水平水平的框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朗读教学的基本教学内容结构:教什么与教到什么水准,避免了朗读教学内容的虚无与空洞。如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需要学生使用具体的方法(形象感受法、逻辑感受法)真切地感受文本中蕴含着的态度和感情,并区分出该文本中具体语句、语段的感情色彩类别(挚爱和憎恨类;悲哀和喜悦类;惊惧和欲求类;焦急和冷漠类;愤怒和疑惑类),进而根据不同的感情色彩选择相对应的朗读技巧加以表达,如“语气的色彩”:爱的感情一般是“气徐声柔”的,憎的感情一般是“气足声硬”的。“气徐声柔”的语气色彩造成温和感,口腔宽松,气息深长;“气足声硬”的语气色彩造成挤压感,口腔紧窄,气息猛塞。这样的朗读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说得清道得明,对于学生缺乏哪一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就能有的放矢。如果我们对朗读水平不作深入细致的解析,就只能徘徊在“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要读出激动的感情”或者“要读得轻柔些、要读得紧凑些”这样不知所以然的低水平状态,教的模糊,学的糊涂。

当然,朗读教学并非如框架表现的那样简单,其中还有很多无法用知识来表述的实践经验,如师生在朗读中形成的语感,处于缄默状态,也需要我们加以甄别。语文水平的形成并非都是先有知识,后有水平,而往往是先有水平,后有知识。但明确了水平背后的知识背景,将促使水平发展从自然走向自觉,并进入一种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新阶段。

二、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根据课程标准的某项水平目标所编制的“知识与水平水平”分类表将知识结构化了,将水平水平定向化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规定了应该“教什么”。那么,教材中具体的一篇文章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隐含着“有什么”能够教。如果把“知识与水平水平分类表”当作一张“网”,那么,我们就能够用这张“网”到具体的文本中去捕捉富有教学价值的知识点,从而发现切合文本的教学内容。《月亮和云彩》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就“学习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朗读水平目标来说,有哪些值得教又值得学的朗读知识内容呢?我们不妨借用这张“网”来解读一下文本,能够发现:

1.生字、生词。准确与熟练认读这些生字词是实现准确朗读课文的基础,而“月亮、云彩、小朋友”这三个生词的最后一个字要念轻声,这是一个关于轻声的“词语感受律”知识。

2.含有介词结构语句的停连位置处理。“在院子里、在云彩里、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这四个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短语,在句中朗读时须连贯,不能在中间作停顿,否则易读破句。如“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这是关于停连位置处理的朗读技巧性知识,需要理解及使用,并能协助学生作自我评价。

3.呼应性重音的位置处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得真快!”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丁大勇的话强调月亮跑得快,所以重音落在“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