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推理,学生能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数学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与浮力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3. 数学推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学推理,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巩固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和数学推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策略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 数学推理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数学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课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图片、动画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理解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

5. 学生能够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验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4. 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用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桌子等。

2. 教学课件:PPT、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学现象,记录数据,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4.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力学规律,反思学习过程,巩固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力学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力学初中物理专题教案

力学初中物理专题教案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我设计了一节力学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2)掌握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运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牛顿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基本力:(1)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弹簧、橡皮筋等。

3. 力学应用:(1)斜面问题: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

(2)浮力问题: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求解浮力大小。

(3)碰撞问题:分析物体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运用动量定理求解碰撞后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律内容;(2)讲解基本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力学知识分析问题;(3)讲解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

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

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

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

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课方案【篇一:初中物理力学教课方案】初中物理《力》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技术1.知道力的观点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因素,能使劲的表示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1.经过网上阅读和生活经验感觉力的作用成效。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说相关现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情态度价值观1.在察看体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的三因素表示的案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教课过程设计(一)情形导入游戏引入:在授课以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

我们为成功的同学鼓掌。

失败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学了今日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必定能够反败为胜。

今日,我们一同走进力学世界。

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研究新知一、力的作用成效1.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由静止变为运; b 、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翻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阅读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爱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其反响的物理现象。

3.想一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供给的器械: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成效?指导学生达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概括总结力的作用成效学生实验:1.使劲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

察看现象。

2.使劲推小车,磁铁凑近大头针或小钢球,察看运动状况。

依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成效培育学生依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自领会力的存在。

并由此引出二、1.力的观点2.力的单位:牛顿—— n 指引学生剖析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假如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以为哪个是受力物体,经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剖析,解决抽象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学科。

对初中学生来说,力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力学性质和运动规律。

本教案将介绍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与讲解的方法和步骤,以帮助初中生建立起对力学的初步概念和理解。

一、力学基础知识的引入1. 引起学生兴趣在引入力学的基础知识时,可以通过以生活中常见和感兴趣的事件或问题为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激发他们对力学的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拍上有海绵?”或者展示一个有关运动的有趣视频片段,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思考。

2. 展示实物和现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础知识,可以利用实物和现象进行展示和演示。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弹簧,向学生解释弹簧的弹性和弹力,通过让学生触摸弹簧、拉伸弹簧等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弹簧的特性,从而引入弹力的概念。

3. 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来激发他们对力学基础知识的思考。

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需要用手推门才能打开?”或者“什么是摩擦力?”通过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力学基础知识的讲解1. 力的概念和特性在引入力学的基础知识后,可以依次讲解力的概念和特性。

首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即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后,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特性,并利用图示演示和实际运动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先简要介绍牛顿的三大定律,然后重点讲解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例子来证明和解释惯性定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与惯性定律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

3.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首先观察一些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运动的规律。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模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以下是一篇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掌握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三要素(1)引入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1)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3. 摩擦力(1)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演示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

4. 重力(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演示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5. 弹力(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演示弹力的产生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实例,如拍打篮球,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2)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举例说明。

(3)讲解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并进行实验演示。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3)讨论摩擦力、重力、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练习与解答: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有关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应用实例。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了解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2、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理解。

摩擦力的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如物体的下落、车辆的行驶、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2、新课讲授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力推桌子,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感受桌子的运动状态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解释惯性的概念,即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急刹车时人的前倾、跳远运动员助跑等。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 = ma,强调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让学生做拍手、拔河等游戏,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初中物理试讲面试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面试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特点》试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面镜成像?2. 新课讲解:(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是指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像。

(2)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4. 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四、教学反思:在试讲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要清晰,语言要简练,让学生易于理解。

2. 注重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练习要适量,难度要适中,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课堂充满活力。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试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魅力。

面试初中物理弹力教案

面试初中物理弹力教案

面试初中物理弹力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教学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2. 新课教学(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包括弹簧、指针、刻度盘等。

(2)测量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位。

(3)测量时,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4)测量过程中,避免弹簧测力计受到其他力的影响。

4.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

(2)学生分别进行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实验,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自制弹簧测力计,并进行测试。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自制弹簧测力计。

了解弹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举例说明。

初中物理弹性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弹性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弹性试讲教案1. 了解弹性的概念,知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会产生弹力。

2. 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及弹力的大小。

3. 了解胡克定律,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技巧。

4.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性的概念及弹性形变2.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弹力方向3. 胡克定律及劲度系数的计算4.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导学生思考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2. 新课教学:(1)弹性形变:介绍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讲解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3)弹力方向: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弹力方向的方法。

3. 胡克定律:讲解胡克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劲度系数的含义。

4. 实验环节:(1)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劲度系数。

5.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讲解其使用方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性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胡克定律及劲度系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弹性和弹力的概念。

3. 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弹性、弹力、胡克定律等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弹簧、橡皮筋等教具。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板等。

3.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总结弹性的规律。

初中物理力学授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授课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三要素,学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 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力、理解力,体会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有没有进行过拔河比赛,邀请学生上前来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然后提问学生是什么东西作用在绳子上,引导学生回答“力”,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实验或日常生活实例,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压缩物体等。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

3. 学习力的三要素(1)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讲解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如力的示意图。

4. 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1)通过实验或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如拍打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和篮球对手的力。

(2)引导学生思考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五、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短文。

2. 完成课后练习,如力的示意图的绘制等。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如有需要,可以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相关推荐初中物理力学教案模板(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力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物理力学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物理力学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牛顿运动定律。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分析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推车、马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从而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1)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定义,使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并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并举例说明。

3. 实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4.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发言、倾听、协作等。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积极性。

2.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改进教学方法。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讲解:(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讲解三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3) 力的作用效果:介绍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实例,如运动员踢球、用手拉绳子等,引导学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讨论:评估学生在练习题和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弹簧、小车、绳子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结果。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力的概念:人推车、提水桶、马拉车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提问:力是什么?力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力的作用点用小圆圈表示,表示力作用的位置。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拉伸弹簧、推动小车、抛掷物体等。

2. 分析实例中的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练习表示不同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力。

2. 讨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2. 布置作业:绘制力的示意图,表示给定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并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和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化对力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总结和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物理力学公开课教案初中

物理力学公开课教案初中

物理力学公开课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质点、力、速度等;2. 掌握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3. 熟悉常见物体的质量与重力的关系;4. 学会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质量与重力的关系;2.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实验演示、小组讨论。

三、教学过程本次公开课计划分为五个部分:导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解题训练以及练习和作业。

1. 导入(10分钟)介绍力学的概念,引起学生对于物理力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有关运动的知识。

2. 理论讲解(25分钟)2.1 力的概念通过图片和示意图向学生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测量单位等基础知识。

2.2 牛顿第一定律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包括惯性、物体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3 牛顿第二定律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力与加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演示(3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准确性,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测量,深入了解力学原理。

4. 解题训练(25分钟)以力学中的常见题型为例,向学生解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解题演练。

老师在黑板上逐步演示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5. 练习与作业(15分钟)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完成,并在下节课交给老师检查。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示意图:用于说明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实验装置:用于实验演示;3. 演示课件:用于讲解内容的呈现;4. 练习题和作业;5. 小组讨论材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以讲授、实验演示、解题训练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牛顿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课后布置的练习题和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3)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力的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情感,激发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工具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力”这个词,那么在物理学中,力的含义是什么呢?2. 知识讲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如人推车、人提水桶、马拉车等。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解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用力踢足球,观察足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相互交流心得。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并举例说明。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是否准确?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并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力学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培养关注实验数据和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深入理解和能够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主题:通过简短的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感兴趣,并询问学生对力和运动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首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例子和实验演示说明什么是物体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 接着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给出力的单位牛顿,并讲解公式F=ma的含义,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25分钟)1. 设计一些力学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用力学公式解决给定的问题。

3.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要点,强调其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他们对力学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解决5道相关问题,并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安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2. 分发评估题或作业,检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基础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基础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基础力学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基础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理解力的作用条件和力的合成分解;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学问题;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实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物理量的引入a. 长度、质量、时间的概念与SI单位;b. 分辨率、精度和误差的概念。

2. 力的概念和性质a. 力的概念与度量,牛顿第三定律;b. 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3. 力的作用条件a. 探究常见力的类型和作用条件;b. 了解摩擦力、弹力和重力的作用条件。

4. 力的合成分解a.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b.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5.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a. 探究力的平衡条件;b. 分析不平衡力对物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介绍力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基本物理量的概念与单位、力的概念与性质、力的作用条件、力的合成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等内容,并配以图示教学和实际例子,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 实验探究为了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最终总结出力的作用条件、力的合成分解和力的平衡不平衡的规律。

4. 讨论与归纳将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力的特点和规律,并与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对应。

5.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学问题,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和PPT;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练习题及答案。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2. 书面练习和问答作业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篇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

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

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

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 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

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

并由此引出
二、
1.力的概念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1. 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
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过渡语:刚才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是不是很紧张呀、我们一起听首歌轻松一下,会唱的同学,大家一起唱。

2.设疑:同学们在拍手(跺脚)时有什么感觉
3.提问:根据你们的感受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回答: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他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物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三交流小结
知识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检测一下我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没有。

学生自由回答和指定回答相结合练习题难易程度不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既让a\b类学生吃饱,也让c类学生吃好。

(四)作业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篇二: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将使物理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变化。

如何适应变化,主动探索,掌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方法,改革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是信息化教学中亟待研究的课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而国外的建构主义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作用。

以现代教育技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实践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一起成为了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以培养符合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多媒体、超媒体技术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的结合赋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的特征;师生互动方式范围更为广泛、方式更多样;信息技术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新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工具,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开放和平等的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物理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

在所有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都要自觉地将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融进去。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融进去,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学科教学之中。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就是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物理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研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其次学习物理内容必须遵循物理学习的认知特点。

物理学习的认知特点是“物”和“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在“理”形成过程中是应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对每个具体事物分析其特点,综合其联系,经过抽象和概括,在人们头脑中形成这一类事物特点和联系的表象,用文字、言语、数学关系等描述,从而形成物理学的“理”。

在应用过程中,同样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具体的问题情景,将其特点和联系同化为物理知识所描述的物理情景,并在头脑中形成其运动变化的“情景表象”,进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其要素,明确其性质、条件和联系,进行加工处理,直到问题解决。

由此可知,“脑中无物,难以树理。

物是基础。

”在这里的“物”不是事物的具体,而是具体物在头脑中的表象。

为便于加工处理,将反映具体情景特点和联系的物理表象,即为“物理模型”。

在通过信息技术形象地为学生构造“物理模型”,使其形成对应的物理学的“理”。

【篇三: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复习课】
杨寨中学初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